孩子對幼兒園課程的評價
『壹』 論述幼兒園的課程評價應不應該有利於幼兒發展
1、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要有利於幼兒的發展。 2、幼兒園課程評價的最終目的是要促進幼兒的全面和諧的發展,因此在涉及到幼兒的學習情況與發展水平的課程評價應特別注意:首先要全面了解幼兒的發展狀況,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識技能的掌握,忽略情感、社會性和實際能力的傾向;其次應承認和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以個人內評價為主,讓幼兒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進步,增強自信心;第三,要注意多渠道、多方面地收集資料,客觀地加以整理和分析;第四課程評價要在日常活動與教育教學過程中,採用自然的方法進行,使幼兒感到自然,沒有壓力;第五,除了用作課程設計和課程改進之外,要慎用評價結果。與家長溝通時應考慮怎樣才能有利於家園合作,共同促進幼兒的發展。特別注意不要傷害到家長的教育熱情和對孩子的信心。
『貳』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過程是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5個階段: 1.確定目的,即課程評價人員要確定他們要評價什麼,並由此決定如何設計評價方案。在這一階段,課程評價人員要詳細說明評價的目的,要識別評價是在哪些政策和限制條件下進行的,要決定評價在哪個課程范圍(如整個課程計劃,還是某個課程領域,等等)中進行以及如何...安排評價的時間,要認定在實施評價後所達成的決策程度,等等。 2、搜集信息。在這一階段,課程評價人員要認清評價所需的信息來源,以及能用於搜集這些信息的方法、途徑和手段。 3、組織材料。在這一階段,課程評價人員要對所搜集到的信息進行編碼、組織、儲存和提取,使之有效地運用於評價。 4、分析材料。在這一階段,課程評價人員要選擇和運用適當的分析技術,對經由處理的材料進行解釋。 5、報告結果。課程評價人員要根據課程評價的初衷,決定課程評價報告的性質,包括報告的閱讀對象、報告的形式(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是描述性的,還是以數據分析為基礎的等)以及有關報告的其他事項。
『叄』 怎樣對幼兒園教育的進行評價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是人才輩出的時代,時代呼喚的是具有創新精神與無窮發展潛力的新人類。集體教學活動又能為幼兒提供多大的發展空間呢?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又能獲得多少發展的可能性呢?這是值得引起每一位幼兒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
集體教學活動是幼兒獲取信息、鍛煉提高多種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學專家余文森教授說:「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指通過集體教學活動,幼兒在各方面有收獲、有提高。具體表現: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有效的集體教學是兼顧知識傳授、情感交流、智慧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如何組織合理、有效的集體教學,關於新課程背景下集體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就成為我們教師實施課程改革的切入點。集體教學是集教師、幼兒的活動於一體的活動,其中包含教師的「教」,更重要的是幼兒的「學」。現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對集體教學有效性策略進行探究,希望對一線的幼教工作者有所幫助。
一、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現狀分析
1、陳舊的教學觀對教師的影響根深蒂固。
教學觀是教師對教學的認識或對教學的主張,也就是教師對教學目標、過程、對象的認識。目前幼兒園教育仍受傳統陳舊的教學觀的禁錮。
(1)活動目標單一、不具體。
(2)活動過程乏味,教法單一。
(3)忽視教育對象的主體性。
2、教師對現代教育理念的理解有失偏頗,走向另一個極端。
在呼喚幼兒園課程改革,強調幼兒主體地位、主動學習的今天,一部分教師把課程改革看作是與傳統的決裂,甚至不少教師產生了一些極端想法,認為:提倡在生活和游戲中學習就是否定了傳統單科教學模式;提倡幼兒自我知識的建構就是否定了教師的講解和示範;提倡幼兒的體驗學習就是幼兒的自我游戲,忽視了教師與幼兒的有效互動。
如何在新《綱要》思想的指導下改變這一現狀,探求適宜幼兒終身發展的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策略,是當前集體教學活動面臨的現實問題。
二、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策略
(一)、教學准備策略:
教學准備策略主要指教師在集體教學活動前所要處理的問題解決行為,即在制定教學方案時所要做的工作。具體說,教師在准備教學時須解決如下問題:目標的確定、材料的准備、教法的選擇等。有效的教學准備策略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1、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師幼通過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或標准,在集體教學中一定要先明確教學目標。目標的確立須從幼兒角度出發,涵蓋態度情感、能力、知識經驗多個緯度,必須是可測的、可評價的、具體的、明確的,適宜大部分幼兒最近發展區,是可以共同達到的。
例如:小班科學領域「認識時間」,某教師目標表述:「認識白天黑夜,了解主要特徵及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正確區分白天黑夜」。顯然,目標過於單一,僅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而忽略其它能力的發展。結合有效教育目標的標准,可做如下改動:「認識白天黑夜,了解其主要特徵及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正確區分白天黑夜,嘗試運用時間詞彙;幫幼兒樹立時間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准備操作材料
集體教學中操作材料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教師應結合活動要求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准備最佳的操作材料,發揮最大效應。
(1)材料的可操作性。集體教學中提供的材料操作性要強,使幼兒願意操作、探索。如:整合活動「有趣的線條」,幼兒可利用線條自由表現,充分體驗創造想像的樂趣。
(2)材料的層次性。同一年齡幼兒發展水平不一致,存在個性、智力、能力上的差異。教師提供的材料要有層次性,使幼兒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材料進行操作、探索,有效促進每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發展。如中班社會領域《神奇的筷子》,可提供不同層次的材料:易夾的紙團、難度大的黃豆等,不同層次的幼兒可找到適合自己的操作材料,興趣自然很濃。
(3)材料的豐富性。要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就須保證足夠的、豐富的材料供幼兒操作。如:大班科學領域「認識磁鐵」,教師動員家長為幼兒准備磁鐵、木塊、布條、玻璃、塑料等。通過動手操作探索其特性,並運用磁鐵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4)材料的多功能性。活動中提供的材料盡可能一物多用。如幼兒常玩的套桶,可作為數數、區分大小、排序的操作材料,如加上數字卡,也可作為認數的材料,充分發揮套桶的作用。
3、選擇適宜的教學行為和組織形式
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活動的組織形式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效能,為此,要選擇適宜的教學行為和組織形式。
(1)教學方法多樣化。據幼兒年齡特點,採用豐富的教學方法,如游戲法、觀察法等進行教學。如「認識蔬菜」,應通過視覺、觸覺、味覺進行教學,避免單一說教。
(2)組織形式生活化。將抽象的活動生活化,使幼兒輕松習得知識。如小班排序活動,請幼兒用色彩鮮艷的串珠,按大小、顏色、形狀等標准進行排列,製作彩色項鏈。
(3)教學手段現代化。藉助多媒體進行教學,易幫幼兒釋疑,提高工作效率。如:大班數學活動「目測數群」,傳統的教學幼兒較難理解其意義,通過課件演示,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枯燥的問題生動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但並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課件演示。我們須抱著「揚棄」的態度,使現代化教育手段和傳統教育教學有機結合,提高教育教學的整體效益。
(二)、教學過程的實施策略:
教學過程的實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師為實施教學方案而發生在集體教學活動內外的一系列行為。集體教學行為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管理行為,二是教學行為。
1、管理行為。集體教學的管理行為是為了使教學能順利地進行而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及為了確保單位時間內的教學效益的活動。
2、教學行為。教學行為包含兩種:一是直接指向目標和內容,可以事先做好准備的行為;二是直接指向幼兒和教學情景,無法事先做好准備的偶發事件。
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有效教學行為應該是:
(1)形成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間積極、有效的互動。
A、營造輕松愉快的活動氛圍。如大班數學活動《娃娃超市》,教師不作限制,只要求幼兒注意輕拿輕放,愛護玩具。幼兒自由選擇喜歡的玩具,主動介紹玩具的玩法……,輕松、愉快的活動氛圍是師幼有效互動的前提。
B、注重以同伴的身份參與幼兒活動,實現真正的師幼互動。
C、注意適時、適度的干預。教師不要過多的干預,盡量讓幼兒自己思考、嘗試解決問題。促進幼兒知識的建構,幫幼兒掌握知識,發展能力。
(2)關注幼兒的個別差異。首先要善於觀察、了解幼兒,找出幼兒學習的最近發展區。其次,對觀察的結果客觀分析,找出適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及時調整教育策略和要求。如:一部分幼兒對於10以內的數量,目測即能說出總數,因此,可隨機調整學習內容「練習按群計數」,落實因人而異的教育。
(三)、教學評價策略:
教學評價策略主要指對集體教學活動過程與結果做出的系列價值判斷行為,是過程性評價。
1、評價應科學合理。避免採用統一的標准評價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
2、評價應具有針對性。避免在一次活動中不斷出現「不錯」「很好」等詞語。
3、評價應指向教育活動的全過程。
幼兒集體教學活動是幼兒課程中不可或卻的一部分。新的課程觀告訴我們:「幼兒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建構和發現知識;不是知識的旁觀者,而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和創造者。幼兒的這種角色不是教師賜予的,而是作為學習者天然具有的」。要使幼兒園的集體教學活動真正做到有效、高效,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讓我們共同努力!
『肆』 幼兒園課程評價怎麼寫
幼兒園聽課評語
1. 組織學生討論,通過學生的相互交流、互相補充,讓學生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
2. 注重學生自主探索,激發學生主動獲取新知。
3. 整個活動教師的思路非常清楚,環環相扣,老師的語言豐富生動,師幼互動起來。
4. 在學生探究口算算理時深入淺出,使學生也很容易地掌握了口算方法。這可從學生的反饋中得到很好的體現。
5. 在課堂中,教師花了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多次進行合作學習,在合作探索中得出結論。
6. 在教學設計時充分利用認知基礎,組織生用論的方式比較原來學習的應用題和這節課學習的應用題有哪些地方不同,讓學生明白這節課新知識「新」在由一個未知數發展到兩個未知數。
7. 越越是個文靜、自律的小姑娘.平時和小朋友相處較好,大家都願意和她交朋友;課堂上能認真聽講,遵守課堂紀律,對很有把握的問題能舉手回答,對畫畫、唱歌較感興趣,並能很主動的參加各項游戲活動,自我服務能力較強.希望越越下學期能大膽舉手、響亮發言,老師相信你就是最好的,最棒的,你有信心嗎?
8. 有「創新」和「創意」。能活用教材,愛想點子。新課改的理念體現得很突出。
9. 要求學生將掌握的方法用於解題實踐.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流暢性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的同時提高學生解題方法的水平。
10. 學習方法和教學手段多樣化,降低了學習難度,提高了學習效率。
11. 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比較「怎樣算比較簡便?」使演算法得到了更優化,從而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12. 小小的腦袋瓜里不知道裝了什麼東東,讓人琢磨不透;小小的身體不知道哪來的這么多精力,讓你這么活潑好動。其實你真的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你認真時畫的畫做的作業都是那麼優秀!老師知道,其實你很想和小夥伴做好朋友,可是你和他們友好的方式有點不對哦,所以大家都有點怕你,不敢接近你。你有沒有發現,最近你真的乖多了,好朋友也越來越多了,對嗎?淳淳,讓我們一起努力,好嗎?
『伍』 幼兒園課程評價是否有利於幼兒發展
引領右腦溫馨提示: 第一節 幼兒園和幼兒園教育 一、幼兒園 1.幼兒園的概念 幼兒園是對三周歲以上學齡前幼兒實施保育和教育的機構,是學校教育的基礎階段。 2.我國幼兒園的性質和地位 社會主義學校教育機構性質和學制系統第一環的地位。
『陸』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一.觀課形式
1.領導和教師隨時進教室觀課,對其教學情況進行評價.
2.每位專教師每月出屬一節公開課,村小學以校為單位,中心小學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和評價.
3.每學期選不同學科的優秀教師上觀摩課,全鎮小學教師參與聽課和評價.聽課教師認真填寫<課堂評價表>在會上進行交流,以達到提高教師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二.評價辦法
1.評價採取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強調評價者與評價對象之間的相互尊重,平等合作.
2.實行多向評價.除領導,專業人員外,更強調同行的參與,在有條件的還可以讓家長.學生參與,以全面了解各種信息.
3.評價方法多樣,採取研討.訪談.觀察.問卷.測驗等多種方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4.評價不但要評教,而且要評學,不但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過程.
5.評價不但要對現狀作出診斷,而且要關注改進和發展,提出可行的改進建議,達到促進發展的目的.
6.出公開課的教師,在聽取聽課教師的評價後,要在兩天之內寫出教學反思交於主管領導.
三.評價原則
1客觀性原則
評價標准要客觀,不帶隨意性.
評價學生要客觀,不帶偶然性.
評價態度要客觀,不帶主觀性.
2整體性原則
『柒』 根據幼兒園課程整體評價對中國幼兒課程評價目標內容方法有什麼啟示
幼兒園課程評價內容為: (1)對照幼兒園教育目標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 ,檢查和評估 已經擬訂的課程計劃在目標、內容、組織與方法等方面的適宜性; (2)在課程實施中及時記錄幼兒在教 育過程中的行為反應,並以此定期對照教育教學計劃中預定目標,檢查評估該目標本身以及所實施的教 育內容、組織、方法和手段等的適宜性; (3)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定期對照《幼兒園工作規程》和《幼 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中的教育指導思想幾各項要求,檢查評估教師的行為、態度、教師與兒童 的關系和互動方式是否有利於課程目標的實現; (4)對照課程目標,測查評估幼兒身心諸方面發展的整 體性和均衡性。
『捌』 幼兒園課程評價要遵循哪些原則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原則 1.評價應有利於改進與發展課程。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目的在於發現課程中的問題、找出原因、提出改進的建議和措施,解決問題,調整、改進和完善課程,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因此要發揮其診斷、改進課程的作用,而不宜把評價僅僅作為對教師工作或幼兒發展水平的鑒定手段。以免使被評價者產生消極抵觸...情緒和應付行為,產生不良效果。 2.評價中需以自評為主,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性。 評價的過程是教師運用幼兒發展知識、學前教育原理等專業知識審視教育實踐,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他們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幼兒園課程評價中應強調以教師自評為主,園長、其他教師參與評價,發揮教師群體的作用,共同研究、共同提高。調動和發揮教師、園長和其他有關人員改進課程的主動性、積極性和研究精神,是課程評價的總原則。 3.評價要有利於幼兒的發展。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最終目的是要促進幼兒的全面和諧的發展,因此在涉及到幼兒的學習情況與發展水平的課程評價應特別注意:首先要全面了解幼兒的發展狀況,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識技能的掌握,忽略情感、社會性和實際能力的傾向;其次應承認和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以個人內評價為主,讓幼兒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進步,增強自信心;第三,要注意多渠道、多方面地收集資料,客觀地加以整理和分析;第四課程評價要在日常活動與教育教學過程中,採用自然的方法進行,使幼兒感到自然,沒有壓力;第五,除了用作課程設計和課程改進之外,要慎用評價結果。與家長溝通時應考慮怎樣才能有利於家園合作,共同促進幼兒的發展。特別注意不要傷害到家長的教育熱情和對孩子的信心。 4.評價應該科學、有效。 幼兒園課程評價要幼兒正確的指導思想和評價標准,評價的指標要與《幼兒園工作規程》的精神和原則相一致。課程的評價要講求實效性,為改善和提高教育質量提供有用的信息,並對評價結果的解釋和運用是最重要的,這需要教師、園長、教研員及有關人員的合作,才能達到改進課程及幫助幼兒有效學習的目的
『玖』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方法
客觀性原則客觀性原則指對幼兒園課程的評價應實事求是,客觀、真實地對待一切人和事。把通過觀察、測量、訪談、問卷等方式搜集來的信息,如實地,不摻雜主觀想法的真實記錄下來,然後按照科學的標准進行分析和判斷,做出合理評價。這是對課程評價應持的一種科學態度,也是達到課程評價目的地保證。
發展性原則不應把評價僅僅作為對教師工作或幼兒發展水平的鑒定手段,課程評價不是為了給教師貼標簽,給兒童分等級。幼兒園課程評價的最終目的在於發現課程中的問題、找出原因、提出改進的建議和措施,解決問題,調整、改進和完善課程,不斷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
目標性原則幼兒園課程有明確的目標。要教給學生哪些知識、技能和技巧,形成學生哪些思想、觀點和信念,養成學生哪些言語、行為和習慣,培養學生哪些能力等。課程評價應以課程目標為導向,看看課程實施以後,這些目標是否實現以及實現的程度如何。
科學性原則科學性原則要求幼兒園課程評價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和科學的評價標准,評價的指標要與《幼兒園工作規程》的精神和原則相一致,評價結束後還要對評價結果進行科學的解釋。正確把握科學性原則應注意以下幾點一要把握評價的客觀性,切忌主觀臆斷;二要把握信息的全面性,切忌依據片面的信息作結論;三要尊重被評者個體的差異性,切忌在評價標准、方法上的一刀切現象。
『拾』 家長對幼兒園老師教的每周課程評價,意見怎麼寫
依你自己家孩子為例,你覺得老師該怎麼做會對 孩子更好,就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