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和新課程習題
⑴ 現在的中國不是提倡素質教育嗎,還有那個新課標
人才選拔
方式(高考)不變,
應試教育
絕不會變,素質教育僅僅是理想和口號.新課標中確實有素質教育的理念,但現階段無法實施
⑵ 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是同時提出的嗎
不是,素質教育更早,並且直到今天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是素質教育的提法本身就是偽命題。
⑶ 幼教 教師資格證 綜合素質 如何通過材料題,考教師觀 辨別是素質教育還是新課程下的教師觀
把教師觀的幾個觀點背一下,對比一下材料中教師的行為,是符合教師觀還是違背教師觀,往材料裡面套。材料題都是套路,多刷幾道題就得心應手了。
⑷ 請簡要談談目前應該如何重建新的課程結構,才能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才能跟好地促進
首先,重建新課程結構的 「均衡性」, 課程結構的「均衡性」是依據全面發展的理論和素質教育的思想而提出的,即我國要培養的是德智體全面、和諧、均衡發展的「完整」的人。課程結構「均衡性」的內涵主要從三個層面上體現出來:(1)對學習領域的規劃和設計,或者對學科與活動的規劃和設計必須全面、均衡;(2)對各學習領域,或者學科與活動的課時安排必須均衡;(3)課程內容的選擇必須均衡。
第二,重建新課程結構的 「綜合性」, 課程結構 「綜合性」的目的是,打破長期以來的學科本位,這既是歷史長期積淀的結果,又是當代世界發展對教育改革的客觀要求。它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加強學科的綜合性。就一門學科而言,注重聯系兒童經驗和生活實際;就不同學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關聯,相互補充。新課程結構重視了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加強了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從而改變了現行課程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的現象。二,設置綜合課程。設置綜合課程是課程結構綜合性的集中體現。本次課程改革不僅開設了與分科課程相對應的綜合課程,而且規定,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這也就是說,隨著年級的增高,綜合課程在課程結構中所佔比重逐漸降低,而分科課程所佔比重則逐漸提高。
第三,重建新課程結構的 「選擇性」, 課程結構的選擇性是針對我國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和不同學生的差異而提出的。新課程結構的「選擇性」適當減少了國家課程在學校課程體系中所佔的比重。在義務教育階段,將10%~12%的課時量給予了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從而形成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級課程並行的層次結構。這無疑能夠激發地方和學校在課程開發與實施上的主動性,也有助於真正實現學校課程的多樣化,從而體現地方特色、學校特色。選擇性還體現在國家課程的變通性上。而且課程結構的選擇性最終必須落實到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上,這就要求地方和學校必須加強選修課程的建設。新的課程計劃倡導適當減少必修課程的比重,增加選修課程的比重。
⑸ 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點,也是本次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是什麼
素質教育的核心和
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
: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⑹ 小學綜合素質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觀和素質教育的教育觀有區別嗎
非常高興回答題主的問題
在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小學綜合素質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觀和素質教育的教育觀其實沒有太大區別,因為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目的在於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綜合運用多種數學教學模式,並注意聯系生活實際,實施探究性教學方法。以便為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素質教育的實施提供參考經驗。
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以人為的性格為基礎,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要達到讓人正確面臨和處理自身所處社會環境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目的,這和新課程的價值觀是一致的!
⑺ 新課改與素質教育有什麼區別嗎
素質是指品德修養方面的,而新課改是指關於備課方面的東西,是指對課程的規化。
⑻ 新課程標准,素質教育 的定義是什麼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中對閱讀的定義
答案第一:
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個性化閱讀」
一、含義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對閱讀教學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認為閱讀是學生個性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可是,如何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閱讀實踐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這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關繫到新課改的閱讀教學理念能否真正貫徹落實。我認為,在閱讀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地位,開放閱讀空間,「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二、背景
傳統理念下的閱讀教學中,我也注重閱讀訓練,與學生一起理清思路、理清主要內容,體會重要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體會用詞的精當,但由於我備課時,對自己設置的問題都准備了正確的答案,因此每每隻要學生的回答與教案(包括教材、教參)里的答案相同時,我便要匆忙地把教案里的「答案」交給學生,取代了他們的鮮活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並一面囑咐學生把答案記錄一下,課後背記住。但結果呢,考試起來,學生就同一問題就是不理解,加上答案唯一,因而錯誤率便高。每每我便在課堂里大聲質問:我在黑板上寫過不下三次的答案,你們仍然記不住呀?可學生的兩眼裡是迷茫與委屈呀!因此我多次反思自己;作為學生,每個人的知識積累、認知水平、生活體驗不同,怎能對文本的閱讀得出同一種理解呢?在教學中,我是怎樣對待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呢?用所謂正確的標準的答案來取代學生的感受,統一學生的理解,來縛學生的思維,抑制學生的個性,不就阻礙、窒息了學生的創造了嗎?所以在教學新課程時,我便決心更新教育觀念,不能把學生當作灌輸的容器,或教學預先設置一個個圈套(問題),讓學生往裡鑽,而是要開放課堂空間,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進行平等的交流,挖掘學生身上的潛在能力,讓學生走進文本,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閱讀文本,感受形象,體驗情感,發展獨特的欣賞和評價能力;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