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程功能
❶ 小學數學教學的特點
1、目標預設化
新課程呼喚生成性課堂,決不意味著預設已不再重要,而是對預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應當為「生成」去尋求靈活合理的「預設」讓「預設」去促進有效的「生成」,才能在教學中使學生點燃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維的空間,彰顯生命的力量。
2、內容生活化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理解與應用的過程。」使數學教學貼近生活。
3、探究合作性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作交流、與人分享和獨立思考的氛圍中,傾聽、質疑、說服、推廣而直至感到豁然開朗,這是數學學習的一個新境界。」
4、思維個性化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風格,外向型的學生開朗、活潑,喜歡請問老師,願意和同學交談,發表意見坦率,適合集體學習,便於解決疑難問題。內向型的學生情緒穩定,喜歡獨立思考,注意力較集中,一般不喜歡集體學習。
(1)小學數學課程功能擴展閱讀:
小學教育專業堅持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較高思想素養、寬厚基礎知識、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綜合素質,能適應小學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具有現代教育觀念和創新精神的小學教師為培養目標。其綜合素質概括為一個核心、兩種水平、六種能力、十二項基本功。
以師德為核心開展教育,努力使學生達到本科層次學術水平和小學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具備教育能力、教學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活動指導能力、教學研究能力、學習發展能力,和講、寫、算、創、教、用、作、彈、唱、跳、畫、練十二項基本功
❷ 簡述小學數學課程目標的作用
小學數學課程目標的作用和地位
小學數學課程目標回答了為什麼要開設數學版這門學科、數學學權科對小學生有哪些特殊的教育作用和共同的教育作用、通過數學學科的教學應當使學生達到什麼樣的要求 的問題。小學數學課程目標對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具有指導作用,它直接影響小學數學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的規定。
❸ 小學數學的課程標準是什麼
1、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2、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3、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3)小學數學課程功能擴展閱讀: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目標:
1、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2、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❹ 簡述小學數學課程
第一學段(1~3年級)
一、數與代數
1.數的認識
(1)能認、讀、寫萬以內的數,會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和位置。
(2)認識符號<,=,>的含義,能夠用符號和詞語來描述萬以內數的大小。[參見例1]
(3)能說出各數位的名稱,識別各數位上數字的意義。
(4)結合現實素材感受大數的意義,並能進行估計。[參見例2和例3]
(5)能結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小數和簡單的分數。
(6)能運用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並進行交流。[參見例4]
2.數的運算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四則運算的意義。【1】
【1】關於乘法:3個5,可以寫作3×5,也可以寫作5×3。3×5讀作3乘5 ,3和5都是乘數(也可以叫因數)。關於除法:不給出"第一種分法""第二種分法"等名稱。
(2)能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和表內乘除法,會口算百以內的加減法。
(3)能計算三位數的加減法,一位數乘三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
(4)會計算同分母分數(分母小於10)的加減運算以及一位小數的加減運算。
(5)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參見例5]
(6)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
(7)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能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參見例6]
3.常見的量
(1)在現實情境中,認識元、角、分,並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2)能認識鍾表,了解24時記時法;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驗時間的長短。[參見例7]
(3)認識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4)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並認識克、千克、噸,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5)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常見的量有關的簡單問題。
4.探索規律
發現給定的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參見例8]
二、空間與圖形
在本學段中,學生將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感受平移、旋轉、對稱現象,學習描述物體相對位置的一些方法,進行簡單的測量活動,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在教學中,應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應注重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對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
(一)具體目標
1.圖形的認識
(1)通過實物和模型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
(2)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參見例1]
(3)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圓等簡單圖形。
(4)通過觀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5)會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或圓拼圖。
(6)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會辨認直角、銳角和鈍角。
(7)能對簡單幾何體和圖形進行分類。
2.測量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千米、米、厘米的含義,知道分米、毫米,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會恰當地選擇長度單位。[參見例2]
(3)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
(4)指出並能測量具體圖形的周長,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參見例3]
(5)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並認識面積單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參見例4]
(6)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3.圖形與變換
(1)結合實例,感知平移、旋轉、對稱現象。[參見例5]
(2)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
(3)通過觀察、操作,認識軸對稱圖形,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4.圖形與位置
(1)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2)在東、南、西、北和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中,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餘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
三、統計與概率
在本學段中,學生將對數據統計過程有所體驗,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
在教學中,應注重藉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過程;應注重對不確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觀感受。
❺ 小學數學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分為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知識與技能四個維度。
具有導向、激勵 、評價 的功能。
❻ 小學數學課程內容的構成
一、 課要樹立新的課程理念
所以,在備課時同樣體現在「理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任何一次教育改革,無不以教育觀念的變革為先導,教育每前進一步,無不依賴教育觀念的突破,備課的改革也是一樣.首先教師在思想觀念上必須有突破和創新,可以說,沒有教師教育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轉變,就不會有整個備課內容方法上的突破,真正樹立.我們不僅要對學生今天的數學學習負責,更要對學生一生的發展和幸福.教師若真正確立了這樣的理念,就會在備課上關注學生,只有將以上這些理念爛熟於心,教師們在備課中才能給自己的課堂教學重新定位,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與時俱進.
二、 課要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
「課標」在具體課程目標中提出了:「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四個方面的數學課程目標.通過知識與技能、態度的結合,知識與情感的結合,來實現課程的總體目標.在基礎教育中,實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是課程標准向我們提出的新目標要求.大家知道,數學枯燥無味.因此,在制定課時教學目標的把握上,除了「雙基」目標外,還要注重:(1)每一節課都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學習興趣、習慣、方法的培養目標,落實這一主要目標比教學生掌握所學知識更為重要.它體現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情感,最後才是一種結果.例如:在教《「10以內數」的認識》這節課時,讓孩子們認識了「10以內數」之後,迅速地將孩子們引進了一個精彩的世界-----
同學們,你們能用身邊的事物說說你心目中的數字嗎?老師用期待的目光掃視著全班同學,小手一個個地舉起來了.x0d「我們教室里有『1』塊黑板.」
「 我有一雙勤勞的手,一共是10個手指頭.」
「我的衣服上有5顆紐扣.」-------
老師巧妙的一問,讓學生自然地把數學與身邊的事物聯系起來,科學的價值與意義就在生活之中,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這一深奧的道理.在這種和諧的交流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感情,得到了融洽與升華.
三、 課要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
為了適應新教材的編排特點是「具有基礎性、豐富性和開放性」.給不同層次的學生留有學習空間,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x0d教師必須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蘊涵在數學知識中的數學思想.我們知道小學教材體系有兩條線索:第一條是數學知識,這是寫在教材上的明線;第二條是數學思想方法,這是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是不很明確地寫在教材中,是一條暗線.前者容易理解,後者不易看明.前者是教材寫什麼,後者是明確為什麼要這樣寫.例如:「進位加法」的進位問題.從教材的表層不僅是出現幾種不同的演算法,在鼓勵演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要提倡學慣用「湊十法」進行計算,而深層次挖掘,我認為更重要的恐怕還是引導學生掌握以「十」為單位的計算的思想.這也更是後續學習的需要.
因為在人類歷史的長河裡,人類的認識經過兩次飛躍.從逐一計數到按群計數是第一次飛躍.從按群計數到以「十」為單位計數是第二次飛躍.
三、 備課要找准教學的切入點.
《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因此,備課時教師要能想到以下幾個問題:
1、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
2、學生自己已經解決了什麼?
3、學生還想知道什麼?
4、想知道這些問題,學生是否能通過合作來解決?
5、哪些問題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引導?
6、哪些疑難問題還需要拓展與延伸等.把這些問題弄清楚了,也就明確本節課中教學的切入點和主要完成的目標了.
以上所談的幾個方面,落到實處那就是:在課堂上,「學生的思路就是我們教學的線索,我們只是引導學生前進.過去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現在我們以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己任。
❼ 小學數學課程任務是
1、以培養數學素養為基本追求,即以促進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為專學校數學教屬育的基本出發點,將小學數學教育定位於:不追求將所有的兒童都培養成為偉大的數學家,而是培養他們最基本的數學素養;數學素養的基本內涵包括要使學生懂得數學的價值,對自己的數學能力有自信心,有解決現實數學問題的能力,學會數學交流,以及學會數學的思想方法;數學素養的基本特徵包括發展性、過程性和實踐性;
2、以發展數學思維能力為基本的目標,包括觀察與比較、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判斷與推理;
3、以將數學運用到現實情境為基本能力,包括學會用數學的思想來考察現實與構建普遍知識與特殊情境的聯系。
1)、數學教學應該引導兒童觀察和認識周圍世界最簡單的數量關系,建立情境與一般法則的聯系,從而激發他們超越這些規則並能用數學語言來進行表達的動機,真正使用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生活和思維的組成部分。
2)、在普通的數學規則和特殊情境之間,其唯一橋梁是學生有意識在現實情境下進行數學思維。
❽ 小學數學課程的含義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
1. 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內學的基礎知識容、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2. 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