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組織實施主題課程的策略
❶ 如何理解幼兒自主游戲活動的價值及其組織實施策略
讓我們把目光投放在當前幼兒園,不難發現開展戶外幼兒自主性游戲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活動形式單一、材料投放過於隨意、教師控制過於頻繁、沒有有效利用戶外場地、劃分不夠科學,等等,使得幼兒對戶外游戲活動興趣不濃厚,效果可想而知。下面我們從科學規劃場地、投放適齡材料、教師有效指導三方面闡述有效開展戶外自主游戲的策略。
一、科學規劃場地是開展戶外幼兒自主性游戲的前提條件
科學規劃場地不僅影響戶外游戲活動的有效性,而且直接影響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專注性和持久性。有研究指出,空間的分隔會影響幼兒戶外游戲活動的效果,還會影響幼兒的社會性交往。因此,科學規劃場地確實是開展幼兒戶外游戲活動的前提條件,無論在哪個年齡階段、無論戶外場地的空間有多大、無論把場地分割成幾個區,都要遵循科學、合理的原則進行具體規劃。
多樣性的戶外場地是開展游戲的重要資源,幼兒園的小山坡、沙池、小樹林、草地等,都能在統一規劃下物盡其用。我園戶外場地狹小,只有三個戶外可利用的空間:大操場、小曬台、樓頂大曬台,怎麼利用有限的資源更好地開展活動?我們專門組織老師分組討論:可以開設哪些活動區?在什麼地方設置?需要多大的空間?各區域之間如何更好互動?等等。對本園游戲區域的設置進行統一布局,充分挖掘現有空間與材料,合理規劃,巧妙利用,做到既讓環境充滿童趣,又在安全的前提下,滿足幼兒各種游戲活動。如:大操場草地上設置成集平衡區、鑽爬區、攀爬區為一體的綜合游戲區,擺上長木凳、長梯凳、樓梯,供幼兒走平衡或在下面鑽爬;三棵大樹分別繫上麻繩編成的爬網、軟梯、竹竿,供幼兒攀爬;小曬台屋頂裝上鋼塑雨棚,設置成角游區,布置成「客家小劇院」、「客家小吃一條街」等;四樓大曬台設置成建構區,投放紙箱、可樂罐、木製、竹製等建構材料,引導幼兒開展主題建構。
戶外游戲區域的劃分和建置,極大地開發了幼兒園的環境資源,根據各區的特點,我們每天分時段、分年段組織幼兒開展游戲活動,由於科學地劃分場地,讓幼兒能打破班級界限,互相交往,互相合作。以班級為單位,輪流交換活動場地,為幼兒到游戲區域進行自主游戲活動提供了前提條件。
二、投放適齡游戲材料是引發幼兒積極參與自主游戲的心理基礎
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需要的游戲材料有所不同,教師應熟練把握各年齡段幼兒的特點,為其投放適宜的適齡游戲材料,才能吸引幼兒積極參與游戲。
所謂適齡的材料,是指材料要與幼兒的年齡特點、思維特點、興趣愛好、發展水平相適宜,能引發幼兒高效的活動、積極的發展。我們在材料的投放上要考慮適齡、有趣、有挑戰性、成功感的材料,它們能激發幼兒參加的熱情,調動積極性,增強游戲的趣味性。如:我們為小班幼兒投放游戲性、情境性、趣味性較強的材料,把戶外活動場地和游戲設置得猶如游樂場,投放「打怪獸」、「給小動物餵食」、「荷葉下躲雨」等游戲材料,幼兒玩得愉快;大班幼兒有了一定的合作能力,且喜歡探索、喜歡挑戰,於是我們為他們提供一些低結構的運動材料,如:玩玩板凳,投放一人一條板凳,引導幼兒主動探索一個人玩的玩法:鑽、爬、抬、拖等,他們很快發現幾個人玩會更好玩,可以合作、競賽,如:疊疊高、挑擔子、過彎路、下斜坡等;中班幼兒合作、協調等方面不如大班幼兒,但他們也喜歡挑戰,於是我們投放「賽馬」、「闖關」等游戲材料,讓他們盡情其中,玩有所獲。
因此,我們一定要針對不同幼兒的年齡特點,科學選擇和投放游戲材料,充分發揮材料的教育功能,引發幼兒的自主游戲興趣,強化幼兒的探索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教師有效指導是提升幼兒自主游戲水平的關鍵因素
如今的戶外自主游戲活動已成為幼兒園課程的一部分,同樣需要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領幼兒游戲水平的提升。所以,盡管我們強調幼兒在戶外游戲活動中的自主性,但並不意味著戶外游戲活動就等於自由活動,教師只要以旁觀者的身份站在一旁維持秩序,或為幼兒添加一些游戲材料就可以了,教師仍然有責任對幼兒的戶外游戲活動進行有效指導,只是指導過程中應該更多的是隱性指導,更要注意指導的有效性、藝術性。
戶外游戲活動指導的核心是幫助幼兒提高游戲的計劃性、目的性、有效性,引導幼兒學會選擇,學會共處與分享,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材料,而不是僅僅管理紀律,控制紛爭與噪音。教師是環境的提供者,也是戶外游戲活動的觀察者、參與者、合作者、指導者。如何讓教師的有效指導提升幼兒自主游戲水平呢?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探索挖掘教材,引發幼兒游戲發展。
教師以積極的態度挖掘和利用各種適宜幼兒的游戲內容和資源,綜合其他教育元素,多方位地引發幼兒游戲發展。
(1)「舉一反三」的創意空間。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舉一反三地運用游戲材料,使活動持續有效、創意無限。如:在認識竹子後,讓孩子自由探索其玩法,跨越、投擲、平衡,等等,孩子們是天生的發明家,他們在探索出各種玩法的過程中,提高了運動能力;認識紙後,了解了民間造紙,角游中開辟了一個民間「造紙」作坊,還引出另一個「紙漿造型工藝廠」的誕生。這樣既激發了幼兒的發散性思維,又體驗了成功的快樂,使活動生動、持久。
(2)「有機整合」的組合運用。單一的玩法會讓人倦怠,而富有變化的組合則會創造精彩。幼兒園有寬闊的戶外場地,有多樣化的游戲區域,將它們進行有機整合,將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如游戲「炸碉堡」,先創設情境,然後提出要求,過小河(平衡區)―翻高山(攀爬區)―炸碉堡(投擲區),最後完成炸碉堡的任務。該游戲開展巧妙結合各游戲場,使活動體現綜合性、創造性、挑戰性。
2.善於有效觀察,提高幼兒游戲水平。
在戶外寬敞、自由的空間里,要求教師具備善於觀察、適時指導的能力。因為只有認真、完整觀察幼兒,關注幼兒的一言一行,對於其能力的發展,游戲中的表現我們才有較為客觀的認識,指導時做出適宜的調整策略。如:建構游戲「楊成武紀念碑」,用積木疊紀念碑快壘好又倒塌,急得幼兒滿頭大汗,求助老師,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圖片中的紀念碑,下面的底座和上部的碑身有什麼不同?怎麼拼搭才不會倒塌?幼兒認真觀後說出答案,可找不到搭底座較大的木塊,看到周圍的鞋盒,想到辦法了:鞋盒裡面多放幾塊小木塊,蓋上鞋蓋就可當底座,幾個鞋盒疊成紀念碑底座,上半部分再用較小積木往上搭,就牢固了。由此可見,教師要善於觀察、敢於放手,引導幼兒挖掘材料更多的價值,在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的基礎上,對幼兒的行為做出回應,巧妙介入,有效指導,提高幼兒的游戲水平。
3.解讀幼兒行為,滿足幼兒不同需要。
先賢有言「教無定法,因材施教」,幼兒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個體之間必定存在差異。我們不能單純從字面上保持尊重幼兒差異性的認識,真正在活動中做到「尊重個性,區別對等差異性」。如何解決教育個體的不均衡性問題,就必須因人施教。首先,提供的材料具有層次性,可滿足不同個體、不同能力幼兒的選擇。如:跳躍區中為幼兒提供用自然物製作的跨欄架,如若干大小不一的紙盒、磚塊、沙袋,幼兒可以直接使用跨欄架,也可以根據自己跨欄的水平,疊放、組合進行跨欄、跨寬、跳高等。其次,創設戶外游戲具有遞進性,滿足幼兒的不同需求。如:過小橋,從較寬的到窄的小橋練習再到負重過小橋、花樣過小橋,難度逐漸遞增,能力弱的可就練習單純的過小橋,而能力強的幼兒則挑物過小橋、兩人對面過小橋,等等,既實現鍛煉目標,又充分滿足幼兒的需要,獲得成功的快樂。
教師要擴大自由的活動空間,使孩子從狹小的空間走出來,發揮戶外游戲活動相對自由、自主、輕松愉快等優勢,根據環境特點、幼兒年齡和水平,為幼兒提供豐富的輔助材料,追隨孩子的腳步提供適宜的支撐力量,讓孩子大膽地、自由地去感受、去體悟、去探尋、去挖掘,讓他們在自己能夠支配掌握的世界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❷ 舉例說明幼兒園教育活動在組織與實施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自由選擇、自發探索的自主活動,為幼兒們所喜歡。在活動中,幼兒們通過持續不斷地實踐與環境相互作用,培養自我選擇、自我發展的能力。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的師生關系與集體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在互動上有所區別,區域活動是以幼兒自主學習為中心的一種師生互動過程,教師的指導更多是非正式的、隱性的和機動靈活的。對3至6歲的兒童來講,幼兒園課程實施的方法應更多地選擇那些結構性低、非正式的活動。雖然很多幼兒園在開展區域活動的過程中意識到了這點,但在操作過程中卻存在諸多困惑。本文將著重探討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教師有效指導的策略。 一、關注學習過程,把握介入指導的最佳時機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幼兒的一種自主活動,教師要著眼於幼兒的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充分信任幼兒,為幼兒主動學習創造所需的環境和條件。只有當幼兒確實因自身經驗與能力的局限,難以繼續進行探索活動的時候,才給予一定的支持和幫助,這種適度的支持對獲得活動的預期效果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無原則過多支持,也只會助長其被動依賴心理,壓抑其獨立自主能力的發展。教師要關注了解幼兒的學習過程,了解幼兒面臨的各種困難,善於區分出其中哪些困難該由幼兒自己獨立解決,哪些困難需要得到教師的幫助,從而及時把握介入的最佳時機,有針對性地給予一個心理與能力的支點,使其能依託這一支點,順利地越過困難,沿既定方向繼續探索前行。例如,區域活動中幼兒玩磁鐵,教師提供了許多相關的操作材料,如各種大小的磁鐵及多種磁性物和非磁性物,想讓幼兒在操作和爭論中獲得一些對磁鐵屬性的感性認識。活動中,孩子們饒有興趣地用磁鐵進行各種探索,興奮地交流著自己的發現和觀點。幼兒獲得感性經驗後,教師又考慮在投放的材料中如何設置一些問題,進一步引導幼兒探索磁鐵的屬性。如提供操作材料:筷子、鑷子、調羹和磁鐵以及一盤混有大頭針的豆子,讓幼兒探索用什麼工具能較快地取出大頭針。當幼兒解決了這個問題,教師又及時為幼兒提供新的材料(回形針),並提出新的探索要求,即怎樣從礦泉水瓶中一下子取出所有回形針。與前一任務相比,這一任務難度提高了,需解決兩個主要問題:一是瓶中的回形針先要連成一體;二是用磁鐵將此連成一體的回形針同時吸出。這一新任務顯然更具有挑戰性,也有一定趣味性。當幼兒用磁鐵將礦泉水瓶中已串聯好的回形針往瓶口方向吸,始終無法將回形針吸出瓶身而感到無助時,教師用一句「你再試試看,沿著瓶子哪一面往上吸,回形針才不會掉下來」的話來點撥,讓幼兒變換思維角度,再進行嘗試,很快幼兒找到了解決辦法。當幼兒經歷多次曲折,終未達到目的而失去信心時,教師對其講了一句:「我會和你一起想辦法的。」這句話無疑給了他們一種希望,並使其重拾起信心。同時,教師還為其提供了解決這一難題所必須的材料(大小不 一、各種形狀的磁鐵)。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幼兒又回來繼續解決原先的問題,並最終取得了成功。 二、掌握觀察方法,針對特點確定相應的指導策略 在區域活動過程指導中,教師常常不自覺地憑著自己的主觀臆想來選定內容,構想過程,忽視了幼兒的需要,導致不能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兒童的發展特點及其需要是教育的一個基本依據,要教育好兒童,必須首先了解兒童,而觀察幼兒是了解幼兒的基本方法。教師在觀察時要注意做到靜心、細心與耐心。靜心是盡量不打攪幼兒自然的行為過程,與之保持一定的距離;細心是注意捕捉幼兒行為表現中的有意義信息和其發生的時間、背景等,根據需要作一定的記錄;耐心,是不要怕多花費時間,觀察有時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後才能獲得一些有價值的資料。例如,在區域活動中觀察小班幼兒玩拼圖:紅紅小朋友先把五塊拼圖從底板上全部取出放在地毯上,然後見她拿起一間小房子,仔細看了看,再用眼睛在板上來回尋找著,直至確定找准後才放入,就這樣依次把五間小房子准確無誤地嵌入,整個過程僅用了8分鍾;麗麗小朋友也拿起一間小房子,看也不看,直接准備放入左邊第一個空隙內,可是卻放不進,再移到第二個,還是放不進,再往下移,直至第四個才正好嵌入,她露出了會心的笑容,接著又拿起另一間小房子,還是從頭開始,依次在底板上一個個地放,最終也全部完成了,前後用了12分鍾;東東小朋友他把拼板的底板放倒了,也就是房子的屋頂朝下,他拿起一間房子,試圖放入第一空隙,發現嵌不進,可還是拚命使勁往裡按,最終當然是沒有成功。以上幾個案例說明:孩子們的學習方式存在著差異。對於紅紅小朋友在拼圖中表現出思考型的認知特質,如果材料沒有新的要求,一味地只是重復已有的經驗,那麼就會變成機械的操作,幼兒只能得到機能性的快樂,在認知上得不到什麼提高。與紅紅同樣完成任務的麗麗卻表現出了完全不一樣的沖動型認識風格,對這類兒童的指導要讓其學會注意觀察認知對象的細節,並在回答問題之前,對各種可能的答案進行檢驗。所以,如果單純提醒她慢一點,並無多少幫助,他們可能更需要一些注意視覺刺激和策略的具體提示,如「看一看,能不能直接找到它的家」等。而東東與前面兩個幼兒比,明顯存在能力水平上的差異,如果面對他的困難熟視無睹,不進行適時適度的指導幫助,他就可能會因對活動失去興趣而放棄。當然,指導的重點應是提升其空間方位的知覺水平,如提供一些突出幾何圖形特徵的拼圖材料,加強方法上的引導。 幼兒學習操作中表現出的個體認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不僅有水平的差異,還有方式的差異,教育的策略也要因此而有所不同。觀察是教育的先導,只有充分觀察,了解幼兒,按幼兒不同特點確定相應指導策略,教育指導才有更好的針對性,也才有可能真正適應,滿足幼兒的發現需要。 三、因勢利導,促進幼兒自主意識與能力的發展 區域活動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幼兒參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在活動中增長知識,發展能力,更重要是要讓幼兒經過這一歷程,促成其自主意識與能力的發展,這是根本的目的。因此,在指導中,教師要對幼兒任何自主活動的願望與努力都應給予充分、積極的支持(包括環境創設及材料的准備)。例如:在區域活動中,幼兒提出建議——「做好玩的棋」,經過討論後,誕生了「探險棋」、「旅遊棋」還有「交通棋」等等。這里每一幅棋都是幼兒在運用了腦中的知識,在反復理解棋類活動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而製作完成的。這一示例說明,幼兒在自主活動過程中,不僅自主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各種動手能力得到發展,而且還領會了各種材料的特性、各種活動器具的規格、製作方法及材料與器具的聯系等,收到了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四、關注但不介入,提供幼兒相互交流學習的空間 在幼兒區域性活動中,幼兒不僅與教師和環境產生互動關系,而且幼兒間也發生著各種互動交流,有益於幼兒的自我成長。例如在建構區域活動中,肖宇小朋友雖愛學習,但在插圓形時仍然感到困難,一旁的強強便善意指出他的錯誤並要直接幫他插,而肖宇卻執意要自己來,熱心的軍軍只好不時地提醒他。這時教師應採取的指導策略是關注但不介入。因為幼兒間由於彼此間的平等地位關系容易使他們可以毫無拘束地自由交流、討論。在這樣的交流中幼兒既隨意又保持著自己的立場,而且幼兒間交流所用的語言是彼此間最能理解的語言。這樣的交流所達到的效果是教師直接指導所不能達到的。它不僅對幼兒的區域活動起到了一種支持的作用,還助長了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因此,教師此時最好的策略就是保持沉默,通過沉默而使幼兒充分地互相交流。從這意義上說,教師有時採用
❸ 幼兒園教育教學集體活動組織中的策略
幼兒園的集體教學活動是幼兒一日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是老師每天必須要精心設計准備的活動,也可以說是幼兒獲取知識技能等方面的主要途徑。教學的本質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
一、教學目標的制定
教學目標是一個教學活動究竟要教孩子學習什麼,獲得什麼,它對整個教學活動過程具有導向作用,引領著教學過程順利開展。因此教師要制定符合幼兒實際的教學目標。
如何啟發幼兒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參與學習、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和能力是教學的根本目的之一。在情景一中,教師沒有考慮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水平,把目標定得過低,局限在幼兒已知的三種形狀,導致幼兒注意力分散。教師可以適當的增加幾種形狀,更符合幼兒的實際經驗。情景二中教師是根據幼兒的發展需要和已有知識經驗來設計活動、組織活動的,運用幼兒已有的拋丟沙包經驗參與學習,解決接沙包的難題,還掌握了新學的「頭頂沙包」等技能。
「一切從幼兒的實際出發」來制定目標才是有效教學的策略之一。
二、教學形式的創新
傳統的歌唱教學總是坐在教室里,老師唱幼兒跟唱,一遍一遍的重復學習,幼兒沒興趣,老師也教得累,因此老師在上課過程中一定要創新,如情景二中的這位寶寶班的老師利用幼兒的無意識記憶,在遊玩中輕松讓幼兒學會這首歌曲。教學形式的創新對有效教學有重要作用。
三、教師提問引導的設計
繪畫活動老師巡視指導的根本目的在於激發幼兒再創作的興趣,充分喚醒幼兒潛在的創造意識,滲透審美意識及審美能力的培養,促進幼兒更好地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由此教師在發現幼兒存在的問題時,要注意用得當的啟發性的語言,隨時引導幼兒回憶、提取與本次活動相關的經驗,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如果老師這樣說:「點點,一隻小雞多孤單啊,你看我們小朋友都是很多人在一起玩的呢,小雞也喜歡和好朋友一起玩才高興,我們再給小雞畫幾個好朋友吧!」利用具體的情感參照,容易喚起幼兒再度創造的慾望。
四、教具的設計和使用
教具的選擇與使用要目的明確、指示規律。情景一中教師使用的螞蟻教具,其實完全可以做成圖片貼在胸前。每一種教具在使用前,教師都要事先作好充分准備,自己先練習操作一遍,以免教學活動時手忙腳亂,失去了應有的趣味性和教學效果。情景二中教師由於事先沒有操作過教具,而且把教具設計的過於瑣碎,因此在使用中出現了差錯,效果適得其反。教具的應用以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為核心,這樣教學才能有效。
總之,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實行有效教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幼兒有所收獲。
❹ 急急急 淺談幼兒園園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策略(論文)
❺ 幼兒園有效開展主題活動的策略有哪些
各個領域的內容互相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各方面的發展。主題活動是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的中心內容,幼兒園主題活動內容的選擇、主題教學與家園互動、主題展示體現對主題活動開展的有效性策略進行討論和實踐。
❻ 學習《幼兒園課程內容與組織策略》的心得體會
西安理工大學高科學院有哪些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