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朗讀課程
Ⅰ 誰知道如何指導小學生朗讀課文
澄邁縣第一小學 王芬
對於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朗讀課文,不管以何種朗讀方式,他們總會把課文從頭到尾一個一個字地念出來,而且聲音也會特別的響亮,有時甚至會把整篇課文猶如歌唱一樣唱完。低年級小朋友既有感情又能流利地把一篇課文朗讀完,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朗讀是一門藝術,既講究方法又講究技巧。朗讀課文不是單純地把靜態的語言變為有聲的語言,而是對作品進行藝術的再創造。聲情並茂的朗讀能夠起到鼓舞人、熏陶人、教育人、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力的作用。我們學校的生源主流來自縣城附近的農村,學前教育普遍較差,加上地方方言的影響,學生的普通話普遍不好,給語文教學帶來了不少的麻煩,特別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教學上需要下很大的功夫。那麼如何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呢?一、激發學生朗讀興趣讓朗讀成為學生的樂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朗讀興趣是學生提高朗讀能力的基礎。教師可運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一)、多鼓勵表揚學生的朗讀,相信所有的學生都喜歡聽到老師的表揚聲,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如果老師能在學生的朗讀上進行恰當的指導、點評和表揚,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朗讀一旦成為一件學生很喜歡的學習活動,那麼就一定能喚起學生對朗讀的熱愛,朗讀教學就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可採取多種朗讀方式。如:范讀、自由朗讀、領讀或分組朗讀,交叉朗讀,個別朗讀,開火車朗讀,角分色朗讀,男女輪流朗讀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朗讀訓練過程中教師的范讀非常重要,教師的范讀最能感染和熏陶學生。只有教師那充滿激情的范讀,學生頓悟後的品讀,只有發自內心最真實情感的和最自然流露出的誦讀,才可以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朗讀。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如果讀不好就不能理解好課文內容。同時,老師的范讀還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這就需要教師本身研究如何朗讀好課文,如何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師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同時進入角色。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聽出輕重緩急,讓學生進入課文描述的意境中去。特別像《美麗的小興安嶺》、《富饒的西沙群島》和《掌聲》等這類感情色彩很濃厚的課文,更應該通過朗讀來體會課文想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朗讀得平平淡淡,甚至結結巴巴,那就無法表達出作者對美麗的小興安嶺和富饒的西沙群島的喜愛之情,以及贊美小興安嶺和富饒的西沙群島的美麗。而對《掌聲》這一課,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到小英前後變化的內在原因。為了突破課文的教學難點,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自己必須首先聲情並茂地朗讀,只有這樣,才能感染和熏陶學生,才能讓學生體會到朗讀的真正樂趣。
二、要深刻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
朗讀能力的高低,與朗讀者對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緊密相關,只有對文章的思想內涵有了深刻的領會,學生才能發揮主體作用,朗讀時才能做到聲情並茂。學生在生活中學會觀察、體驗、學習,也就是說學生是有一定生活經驗的,但缺乏的是他們不會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提取、模仿和重組。這就需要我們老師進行引導。有的課文作者要表達的情感,我們平時的生活中也有體驗,然而學生沒有讀出該有的情感,正是因為沒有找到讓學生體會的切入點。例如朗讀《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課,首先應使學生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及其美麗繁華和歷經百年滄桑,抖落掉歷史的塵埃,翩然回歸祖國。從而理解香港回歸是祖國經濟強大、國力增強的表現。從作者對香港美麗繁華的描述中,體會到作者對香港的熱愛之情,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熱愛香港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明白課文的中心思想,引導學生帶著這樣的感情來朗讀,就會收到更好的朗讀效果。
三、要掌握朗讀的基本技巧
朗讀的基本技巧有:如重音的處理、節奏的把握、語速的變化,句中,句末及段落之間的停頓等等。例如讀到《掌聲》中的她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小英猶豫了一會兒,最後慢吞吞地站起來。小英在大家的注視下,終於一搖一晃地走上講台。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後在同學們的掌聲中微笑著走下講台。,小英不再憂郁,開始和同學們一起交談、游戲,甚至還走進學校的舞蹈房這些語句時,教師就要先指導學生理解句子中帶點的詞(默默的、慢吞吞、終於、不再憂郁、甚至),然後反復朗讀,要求把帶點詞語讀重音,讀出感情來,從而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小英前後的思想變化是什麼原因?小英從原來的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到小英不再憂郁,開始和同學們一起交談、游戲,甚至還走進學校的舞蹈房這些話,才能體現出小英思想前後變化的原因。又如《美麗的小興安嶺》和《富饒的西沙群島》這是兩篇十分抒情的課文,朗讀時應根據作者感情的層層深入確定關鍵句子的重音、節奏和語調,讀出美麗的小興安嶺和富饒的西沙群島的美麗。讀出作者對美麗的小興安嶺和富饒的西沙群島的熱愛之情。再者,重點段落必須著重朗讀,課文中的重點段中,有些詞語很准確,有些句子含義很深刻,對表現課文的中心思想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指導學生讀好這些詞語、句段,可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又如課文《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作者以詩化的語言,描繪了秋天的繽紛色彩,豐收景象和深秋中各種動物、植物准備過冬的情景。這是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與文本對話時,讓學生感悟文章的意境美、語言美感受課文所描繪秋天的雨和秋天熱鬧非凡的豐收景象。教師在指導朗讀時,要著重指導學生讀好其中的擬人句,然後讓學生反復朗讀,從中體會到秋天繽紛色彩的美麗和豐收熱鬧的景象,讀出作者當時對秋天景色的熱愛之情。教師通過對重點語句和段落的朗讀指導,既可以加強學生對課文中心思想的掌握,又可以促進對重點段中含義深刻的語句意思的理解。從而訓練語感,為真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要流露出真情
朗讀作為一項語文教師的基本功,語文教師必須依據教材,根據課文的不同文體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指導。有感情的朗讀指導既要講究朗讀方法,又要注意有的放矢地組織訓練。在課文分析的基礎上,要讓學生多讀,讓學生自己去咀嚼、品嘗和去感受。同時還要指導學生用恰當的情感去朗讀課文,訓練語感。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全課的教學,充分發揮朗讀在理解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富饒的西沙群島》、《秋天的雨》、《花鍾》等這類意境深遠、情感濃郁、文字優美的課文,更要讓學生在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基礎上,用恰當的語調、語速,有感情地朗讀。就文體來說,課文中有詩歌、散文、故事、童話、寓言等。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在指導朗讀時,就要根據不同的文體來進行朗讀指導。如《花鍾》一課,著力謳歌了花的美,字里行間流露出對花的一片熱愛之情。朗讀時,既要讀出花的外在美之美,又要讀出花的內在之美。只有當自己傾注了真情實感,才能達到美讀課文的境界。又如朗讀《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在讀的基礎上注意語音的停頓,語速緩急,語氣的變化,讀出春、夏、秋、冬各現情感的變化,從而感受到小興安嶺的秀麗風光,抒發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美好情感。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技巧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和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另外教師還要有意識地依據教學內容,抓住重難點有感情地范讀,有目的地指導朗讀,這樣才能使學生從正確的朗讀(含聲調、節奏等方面)去理解課文,感受課文的思想感情,進而喚起學生的讀書熱情,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達到一種彼此交融、互動學習的良好課堂教學效果。
Ⅱ 如何更好的培養小學生的朗讀能力
新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體驗品味。」朗讀是教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是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教學任務。書聲琅琅應當成為一堂好課的首要特徵。古人說得好:「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就應該努力地培養學生的朗讀水平,增強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體會閱讀的興趣。現結合我個人的教學實踐,就如何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淺談自己的體會。
一、要充分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充分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使學生形成從「要我讀」轉為「我要讀」的良好的朗讀意識。為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可以著手如下措施:
1.加強學生對朗讀作用的認識。其實,學生在識記理解文章方面,朗讀比看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大聲、有感情地朗讀有助於觸動學生思維,充分地挖掘文章的靈魂所在。同時,朗讀是提高演講能力的基礎。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能彌補言語的缺陷,鍛煉口才,提高自已表情達意的能力。教師可以向學生講一些名人在口才方面中的故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注重講讀結合,提升朗讀效果。在教學中,教者要先指導學生理清文章內容。然後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啟發學生通過朗讀把課文的思想感情正確、形象地表達了出來。
3.利用好課文錄音,潛移默化地提高朗讀的審美能力。磁帶上的朗讀准確、規范、聲情並茂,與之相配的情境音樂渲染出課文的意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進一步學習課文融入感情基礎,又帶給學生美的享受。因此聽課文錄音,可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提高對朗讀的審美能力,感受到聲音的無窮魅力。如教學有趣的童話故事《七顆鑽石》《小豌豆》等,先讓學生聽課文錄音。朗讀者用繪聲繪色的語調把故事的情節起伏表現得淋漓盡致,學生一下子被課文吸引住了,不知不覺進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受到了感染,有的不自覺地跟著錄音默默地讀起來,有的在隨後精讀課文時模仿錄音中語氣、語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課文錄音大大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朗讀慾望,都想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表現故事中的角色個性和動人情節。
4.採取激勵機制,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夠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強烈願望。因此,教師要抓住學生在朗讀中的「閃光」之處,給予肯定,使學生有成功感。在教學中,我常採用畫表得星的方法,看誰讀得好,讀得好的就得相應的星星,這個激勵方式效果非常明顯。很多同學都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一些星星,這樣也能滿足同學們的心理需求,從而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
二、充分發揮教師在朗讀中的示範作用。
在指導朗讀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在朗讀中的示範作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把指導學生朗讀貫穿在全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范讀時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已融入作品之中,運用聲調、音量、速度、停頓等變化,使語調高低起伏、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深深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身臨其境,倍受感染。但是,范讀是起「示範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應該教會學生總結朗讀的經驗,把握朗讀的技巧。
三、巧用多種朗讀形式。
教師在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讀,不講求形式的多樣性,要通過巧用多種朗讀形式,多方面地來促進朗讀水平的提高。比如:採用個別讀、自由讀、開火車讀、齊讀、比較讀、配樂朗讀、表演朗讀等。同時,要考慮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有選擇地採用適當的方式進行練習。低年級的學生喜歡以競賽、表演的方式進行朗讀。高年級的學生喜歡速讀、品讀等。
1.個別讀。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課文中字詞及內容掌握情況,在讀後進行糾正、講評。
2.自由讀。一節課的時間畢竟有限,自由讀就彌補了這一缺陷,給學生時間、自由,讓他們盡情體驗、表現,語調、語速、感情可以反復試讀體會,不受集體約束。
3.開火車讀。是一篇課文由幾個同學接著讀的方式。教師可指名一個同學讀,讀到中途沒有到一段結束,再指定下一個同學接著讀下去。這種讀法可喚起同學的注意力,同時充滿趣味性。
4.齊讀。齊讀可以營造熱烈的課堂氣氛,能體現一個班級的精神風貌。齊讀則可在課的收尾階段,細心品味課文內容時進行。
5.比較讀。每位學生都有好勝心,如果有人比他棒,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他就會更加努力。通過學生之間的比較,也可以更好地進行朗讀訓練。
6.配樂朗讀。教師根據課文內容選取恰當的音樂給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讀。
7.表演朗讀。即讓學生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加上自編動作,把課文「演讀」成小小課本劇,也可以讓學生邊讀邊演,這種朗讀形式學生很喜歡,幾遍「演讀」,學生幾乎可以背誦文章的某些段落。
四、作好朗讀評價,取長補短。
1.教師評價。教師應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2.自評反思。有反思才會有進步。古人說得好:「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讀教學中,讓學生說說為什麼這樣讀,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感悟、理解。
3.互評糾正。培養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學生採用適合於自已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因此,在朗讀教學中,圍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開相互評價很有必要。你一言,他一語,甚至是爭辯,讓學生暢所欲言。在評價中反思糾正,從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這樣,每個學生都在朗讀和評價中提高了能力。
總之,朗讀不僅能提高學生表情達意的能力,還能促進學生的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發展。但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好培養方案,運用科學的方法,不斷地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
Ⅲ 誰能分享一些小學生的閱讀類課程阿
閱讀類的課程很多的,像諸葛學堂、思泉語文、少年得到、博雅小學堂(九娃教育上有,)這些都是家長反饋很好的課程,而且晚上有很多分享的,相對來說要合算很多。
Ⅳ 有哪篇小學語文課文適合朗讀
高段:桂林山水,
低段:太陽你是粉刷匠嗎?
風姑娘送信
這些課文你可以去網上搜,就可以找到內容。
Ⅳ 少兒口才和少兒朗誦課哪個更適合小學生
這個要看您家孩子多年齡,性格,你的期望。
兩者中必須選一個的話,如內果你家孩子還小,建議報少兒容主持,少兒主持課程讓小孩了解語言的會多一些,而且課程里本身就包括朗誦,如果你家孩子有了一定的閱讀量,積累了一定的詞彙量,學學朗誦也很不錯哦,。當然,孩子本身的興趣也很重要!
Ⅵ 如何開展小學語文朗讀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課文內容的主要途徑,也是學好普通話、從小培養良好語言習慣的基本手段.
我們可以把朗讀訓練分成三個階段,即初讀、細讀、品讀,這和心理學中的心理發展過程正好相符,從感知到品味,最後學以致用,運用到閱讀各環節中去,也就達到了教學目的.
一、初讀
初讀是朗讀的初級階段,目的在於初步激發學生興趣,感知課文內容和重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初讀除了抓課題外,還要抓統領全文的中心句、段,讓學生著眼於對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細讀
細讀就是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反復朗讀咀嚼語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點,體會其中的深層含義和思想感情.
1.結合講讀過程進行朗讀訓練.
如《穆老師的眼睛》的第一自然段:(1)指名讀:這一節有幾句話?主要講了什麼?(2)穆老師的眼睛是什麼樣子的?有何特點?(3)這一段怎麼讀才能讀得好呢?(指導停頓和重音,並練習朗讀.)這樣指導,學生在理解句子內容和重點詞語意思的過程中訓練了朗讀.
2.通過挖掘語言的深刻含義指導學生細讀,使他們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當時一樣的心情.
三、品讀
品讀是高層次的讀,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評、欣賞作者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精妙之處,不但了解作者說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品讀欣賞,體會作者的寫作特色
學生通過品讀欣賞,體會到了作者的寫作特色,「點滴積字」可以運用到作文中去.
2.品讀欣賞,與作者的心相契合
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完全進入了角色,與作者的心相契合,深刻體會到了那男孩寧死不屈、頑強斗爭的崇高品質.
總之,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活動,在教學中切實指導學生讀書、課堂上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書是一條可取之路.讓我們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注重朗讀訓練,切實把語文課上成語言訓練課.
Ⅶ 小學生課堂朗讀朱自清散文春
春 朱自清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地里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俏俏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著些心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呼朋引伴的賣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轉的曲子,跟清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的響著。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氂,像花針,像細絲,密密的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著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所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的風箏漸漸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兒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向前去。
Ⅷ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朗讀能力及水平
新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體驗品味。」朗讀是教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是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教學任務。書聲琅琅應當成為一堂好課的首要特徵。古人說得好:「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就應該努力地培養學生的朗讀水平,增強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體會閱讀的興趣。現結合我個人的教學實踐,就如何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淺談自己的體會。
一、要充分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充分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使學生形成從「要我讀」轉為「我要讀」的良好的朗讀意識。為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可以著手如下措施:
1.加強學生對朗讀作用的認識。其實,學生在識記理解文章方面,朗讀比看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大聲、有感情地朗讀有助於觸動學生思維,充分地挖掘文章的靈魂所在。同時,朗讀是提高演講能力的基礎。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能彌補言語的缺陷,鍛煉口才,提高自已表情達意的能力。教師可以向學生講一些名人在口才方面中的故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注重講讀結合,提升朗讀效果。在教學中,教者要先指導學生理清文章內容。然後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啟發學生通過朗讀把課文的思想感情正確、形象地表達了出來。
3.利用好課文錄音,潛移默化地提高朗讀的審美能力。磁帶上的朗讀准確、規范、聲情並茂,與之相配的情境音樂渲染出課文的意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進一步學習課文融入感情基礎,又帶給學生美的享受。因此聽課文錄音,可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提高對朗讀的審美能力,感受到聲音的無窮魅力。如教學有趣的童話故事《七顆鑽石》《小豌豆》等,先讓學生聽課文錄音。朗讀者用繪聲繪色的語調把故事的情節起伏表現得淋漓盡致,學生一下子被課文吸引住了,不知不覺進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受到了感染,有的不自覺地跟著錄音默默地讀起來,有的在隨後精讀課文時模仿錄音中語氣、語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課文錄音大大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朗讀慾望,都想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表現故事中的角色個性和動人情節。
4.採取激勵機制,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夠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強烈願望。因此,教師要抓住學生在朗讀中的「閃光」之處,給予肯定,使學生有成功感。在教學中,我常採用畫表得星的方法,看誰讀得好,讀得好的就得相應的星星,這個激勵方式效果非常明顯。很多同學都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一些星星,這樣也能滿足同學們的心理需求,從而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
二、充分發揮教師在朗讀中的示範作用。
在指導朗讀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在朗讀中的示範作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把指導學生朗讀貫穿在全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范讀時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已融入作品之中,運用聲調、音量、速度、停頓等變化,使語調高低起伏、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深深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身臨其境,倍受感染。但是,范讀是起「示範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應該教會學生總結朗讀的經驗,把握朗讀的技巧。
三、巧用多種朗讀形式。
教師在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讀,不講求形式的多樣性,要通過巧用多種朗讀形式,多方面地來促進朗讀水平的提高。比如:採用個別讀、自由讀、開火車讀、齊讀、比較讀、配樂朗讀、表演朗讀等。同時,要考慮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有選擇地採用適當的方式進行練習。低年級的學生喜歡以競賽、表演的方式進行朗讀。高年級的學生喜歡速讀、品讀等。
1.個別讀。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課文中字詞及內容掌握情況,在讀後進行糾正、講評。
2.自由讀。一節課的時間畢竟有限,自由讀就彌補了這一缺陷,給學生時間、自由,讓他們盡情體驗、表現,語調、語速、感情可以反復試讀體會,不受集體約束。
3.開火車讀。是一篇課文由幾個同學接著讀的方式。教師可指名一個同學讀,讀到中途沒有到一段結束,再指定下一個同學接著讀下去。這種讀法可喚起同學的注意力,同時充滿趣味性。
4.齊讀。齊讀可以營造熱烈的課堂氣氛,能體現一個班級的精神風貌。齊讀則可在課的收尾階段,細心品味課文內容時進行。
5.比較讀。每位學生都有好勝心,如果有人比他棒,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他就會更加努力。通過學生之間的比較,也可以更好地進行朗讀訓練。
6.配樂朗讀。教師根據課文內容選取恰當的音樂給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讀。
7.表演朗讀。即讓學生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加上自編動作,把課文「演讀」成小小課本劇,也可以讓學生邊讀邊演,這種朗讀形式學生很喜歡,幾遍「演讀」,學生幾乎可以背誦文章的某些段落。
四、作好朗讀評價,取長補短。
1.教師評價。教師應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2.自評反思。有反思才會有進步。古人說得好:「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讀教學中,讓學生說說為什麼這樣讀,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感悟、理解。
3.互評糾正。培養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學生採用適合於自已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因此,在朗讀教學中,圍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開相互評價很有必要。你一言,他一語,甚至是爭辯,讓學生暢所欲言。在評價中反思糾正,從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這樣,每個學生都在朗讀和評價中提高了能力。
總之,朗讀不僅能提高學生表情達意的能力,還能促進學生的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發展。但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好培養方案,運用科學的方法,不斷地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
Ⅸ 小學最適合朗讀的課文
那些寫景色的課文是最適合朗讀的,故事情節比較強的對話較多的適合分角色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