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觀教育觀
① 幼兒園窗外的垃圾一課包含哪些教育觀
搜一下:幼兒園窗外的垃圾一課包含哪些教育觀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② 幼兒園音樂課體現了什麼兒童觀和教育觀
幼兒園音樂課體現了什麼兒童觀和教育觀?
1、兒童是人2、兒童是發展中的人3、兒童是權利的主體4、兒童期有自身的價值。 科學的幼兒教育觀 1、愛——生命的動力和召喚 2、兒童最重要的是要生活在愛的語言、行為和氛圍中,生活在愛的意念、信任和理解中,不是溺愛
③ 幼兒教育的理念有哪些
一、科學的幼兒觀 科學的幼兒觀是人們對幼兒的正確認識,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 (1)幼兒是一個社會的人。他們具有一切基本的人權。 (2)幼兒是正在發展的人。兒童有充分的發展的潛能,而且存在發展的個別差異。 (3)幼兒是獨立的人。應有主動活動、自由活動和充分活動的機會和權利。 (4)幼兒是完整的人。除了健全的身體外,還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必須高度重視其在身體、認知、品德、情感、個性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我們要做到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二、關於科學的教師觀 教師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與幼兒在學習互動過程中共同成長,是幼兒的學習夥伴。 一名合格的教師應具有如下觀點: 1、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和扎扎實實的敬業精神。 2、顧全大局的團隊精神和勇於拼搏的創新精神。 3、與時俱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淵博的知識和合理的知識結構。 4、扎實的基本功和扮演多種角色的能力。 5、激勵幼兒、贊美幼兒以及融洽的師生關系的方法和藝術。 6、 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三、關於科學的幼兒教育觀 科學的幼兒教育觀是人們對幼兒教育正確的看法和態度。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奠基階段,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對於一個人品行和習慣的形成,起到決定性的關鍵作用,幼兒教育保教並重。 二十一世紀的幼兒教育應讓幼兒「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 四、關於科學的幼兒教育質量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它要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 高質量的幼兒教育是幼兒積極主動的態度,強烈的學習興趣,有效地與環境互動能力,初步的合作意識、責任感等等。所以幼兒教師應了解、尊重幼兒的學習特點,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五、關於科學的評價觀 教育評價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適宜性、有效性、調整和改進工作,促進每個幼兒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管理人員、教師、幼兒及家長均是幼兒園教育評價工作的參與者。教師對幼兒的科學評價應注意: 1、關注幼兒的學習變化及成長歷程。 2、注重幼兒的個體差異,為對其實話有效的因材施教積累依據服務。 3、注重幼兒評價的多元性,使其在促進幼兒潛能得到整體的、充分的發展上起到積極的作用。 4、在真實的情境的互動中進行評價,重視評價過程。 六、關於科學的教育功能觀 所謂教育功能,就是教育在與人及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對「主體的人」及「客體的環境」所發揮的有利作用。教育具有兩天基本功能,即教育的社會功能和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恢復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身心發展的經驗。
④ 結合課程觀,談談學習幼兒園課程的心得體會3500字
先幼兒園課程與課程管理培訓活動不僅使我開拓了視野,增長 了見識,更讓我經歷了一場深刻的教育思想觀念的洗禮,給我注入了新的動力。 其次,在培訓學習過程中,使我真正了解了什麼是教師專業,什麼是教師專業發展,我們的教師專業發展存在的幾個問題,以及如何去進行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我們以後開展教師培養和自身培養方面指明了方向。 再次,課程的培訓,改變了我們的育兒觀念讓,我們學到了很多科學的育兒方法,學會從幼兒的心理去分析幼兒的行為並採取適當的措施加以引導,以更科學的開展幼兒園的相關教育,使我們收益匪淺。使我們意識到幼兒園的發展與幼兒、教師的密切關系,就如何提高幼兒園的發展效率給我們提供了一些明確的方法。 《課程》指出:要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准。制定教育質量國家標准,建立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要傳道必須精於道,要授業必須精於業,要解惑必須先自知。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時刻不忘記學習,善於學習,具有學習意識,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質。幼兒教師是一個引領幼兒成長成才的人,我們應當不斷地提高自已的專業素養。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並不斷的完善自我,充實自我。「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當今社會,知識更新日新月異,因此幼兒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更新觀念,鑽研業務,成為有良知、有新知、有真知的合格幼兒教師。 我深知身為一名幼兒教師其實也挺不容易的,但為了自己熱愛的工作,只能不斷地鞭策自己,朝著這個方向不斷努力,不斷反思,不斷前進。使得自己更好地發展和成長。
⑤ 著名的學前教育思想理念有哪些
1、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
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是19世紀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被譽為"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稱為"教育科學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學》則被公認為第一部具有科學體系的教育學著作。是最早提出教學的教育性原理的教育家。
2、維果斯基
維果斯基,前蘇聯心理學家,"文化-歷史"理論的創始人。維果斯基的兒童發展觀點,假設社會互動和孩子參與真實的文化活動,均是發展的必要條件,同時在進化過程中,人類的心智能力也因需要溝通而被喚起。
另外,維果斯基在說明教學與發展的關系時,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理論。他認為教學必須要考慮兒童已達到的水平並要走在兒童發展的前面。為此,就要確定兒童的發展水平。
3、讓·皮亞傑
讓·皮亞傑(生於1896年8月9日,逝於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1)、感知運算階段(感覺-動作期,0-2歲)
(2)、前運算階段(前運算思維期,2-7歲)
(3)、具體運算階段(具體運算思維期,7-11歲)
(4)、形式運算階段(形式運算思維期,從11歲開始一直發展)。
他認為智力的本質是適應,"智慧就是適應","是一種最高級形式的適應"。他用四個基本概念闡述他的適應理論和建構學說,即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
皮亞傑認為,心理既不是起源於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於後天的經驗,而是起源於動作。即動作是認識的源泉,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中介。最早的動作是與生俱來的無條件反射。兒童一出生就以多種無條件反射反應外界的刺激,發出自己需求的信號,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
隨之而發展起來的各種活動與心理操作,都在兒童的心理發展中起著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中介作用。他將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各種要素進行了分析,將之歸納為四個基本因素:成熟、實際經驗、社會環境的作用和平衡化。前三者是發展的三個經典性因素,而第四個條件才是真正的原因。
4、瑪麗亞·蒙台梭利
瑪麗亞·蒙台梭利(1870年8月31日-1952年5月6日),義大利幼兒教育學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創始人。她的教育法建立在對兒童的創造性潛力、兒童的學習動機及作為一個個人的權利的信念的基礎之上。
蒙台梭利認為干涉兒童自由行動的教育家太多了,一切都是強制性的,懲罰成了教育的同義詞。她強調教育者必須信任兒童內在的、潛在的力量,為兒童提供一個適當的環境,讓兒童自由活動。她特製了很多教具,如小型的傢具、玻璃、陶瓷等小物件,供兒童進行感官練習。
重要教育理念:
(1)、兒童獨立性的尊重。只有獨立的人才能享有自由。兒童的好動性是他的特色,大人不要橫加干涉或禁止。
(2)、肅靜與活動。尊重兒童的獨立性,並非讓他為所欲為,且不可讓孩子以為安靜、順從、聽話、被動就是好事;而活動或工作就是壞事。
(3)、精神勝於方法。蒙氏希望她的學生不要「主動」的想去「教」孩子,應該做個「旁觀者」來注視孩子的一切行為。
(4)、個人自由先於社會紀律。自由第一,秩序只是其次。傳統教育強調「群性」,而蒙氏注重「個性」。
(5)、童年期的秩序感。蒙台梭利發現兒童的行為特徵之一,就是秩序感。兒童本有順乎自然的秩序感,只是大人以「權力」予以弄壞而已。
5、福祿貝爾
弗里德里希·威廉·奧古斯特·福祿貝爾(1782年4月21日-1852年6月2日),德國教育家,被公認為是19世紀歐洲最重要的幾個教育家之一 。現代學前教育的鼻祖。
他不僅創辦了第一所稱為「幼兒園」的學前教育機構,他的教育思想迄今仍在主導著學前教育理論的基本方向。
福祿貝爾的教育思想與實踐對世界各國幼兒教育的發展起到深遠的影響。福祿貝爾認為,游戲是兒童的內在本能,尤其是活動本能因而對兒童的教育,不應加以束縛、壓制,也不應拔苗助長,而是應當順應其本性,滿足其本能的需要。
根據上述觀點,福祿貝爾認為,游戲和手工作業應是幼兒時期最主要的活動,而知識的傳授只是附加的部分,穿插其中。幼兒園上課只需要用口語,不需要學習文字。而教師最主要的責任,是妥善地加以指導、設計各種游戲活動。
福祿貝爾相當重視手工材料和教具的准備,其中包括著名的恩物。他也重視環境的設置,主張幼兒園必須設置花壇、菜園、果園。1837年,福祿貝爾在勃蘭根堡創辦了一所兒童機構,1840年更名為幼兒園。
⑥ 幼兒園新課改的教師觀是什麼
一、創設有利於幼兒構成良好個性品質的環境和氣氛 「孟母三遷」的故事通知我們教育環境的重要性,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心理學的研討也標明,個體的品質是在後天的環境中,在與四周其別人互相交往的過程中逐步構成和開展起來的。品德的發作需求具備兩個最根本的條件:一個是交往的社會性,另一個是自我認識的產生。幼兒到一歲多,開端學會一些簡單的言語,從成人那兒理解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什麼是對的.什麼錯的,開端取得了一些初步的道德標准和行為原則,如曉得打人罵人不好,獨占玩具不好,不和其他小朋友一同玩不好等。隨著與成人交往的不時增加,幼兒從成人那裡取得了越來越多的道德觀念,開端能盲目按成人請求去做。創設有利於幼兒構成良好個性品質的環境要留意兩個問題:一是約束和禁令相對要少。金科玉律,不只約束孩子的手腳,也會約束孩子的頭腦,這樣不許,那樣不行,你必需如何如何。在這樣的環境里,天長日久孩子們只能循規蹈矩、戰戰兢兢、思想凝滯,有礙於智力的正常開展。關於幼兒來說,權威主要來自成人,假如成人過多下令管束,一味地請求幼兒服從,幼兒只能被動地承受,消極地順應,幼兒就會習氣於聽命別人,依附別人,構成自卑無主意的心態,這就不利於幼兒個性品質良好地開展。二是創設開放式的環境。用豐厚多彩的、富有啟示性的教育手腕,積極誘導幼兒勇於去想、去說、去做。這種開放式教育環境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思想才能,養成動腦、動口、入手的好習氣。父母和教員要給孩子提供顯現本人才乾的時機。 二、展開多種教育活動,讓孩子在快樂中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幼兒園是幼兒一日生活的主要場所,它所展開的各種教育活動關於幼兒構成良好的個性品質至關重要。首先,憑仗言語文學的方式對幼兒停止道德行為教育。普通幼兒園常用兒歌、謎語、講故事等生動形象的言語教學,向幼兒解說粗淺易懂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原則,從而進步幼兒的道德認識。 其次,經過音樂、舞蹈、美術、體育等藝術范疇活動,豐厚幼兒的積極情感體驗,減少消極情感惰力。音樂、美術等活動對幼兒來講是自我表現的方式,也是調理心情的手腕。我們素日常看到一些孩子喜歡用粉筆在地上畫,有時拿起筆來在本上,以至在白牆上「塗鴉」。關於這種現象,大人不能責罵%應積極引導、啟示,給他們買「簡筆畫」,開展其對繪畫自身的興味。有條件的還可組織繪畫小組,停止正軌鍛煉。在體育活動方面,家長和教師最好能和孩子們一同玩游戲、一同玩滑雪、滾雪球、做雪人、一同騎車、一同打球等等。這些活動不但能促進孩子的身體安康,更能讓孩子笑口常開,構成悲觀向上,不畏困難的個性品質。要想方設法讓孩子們在藝術范疇活動中笑起來,最好讓你的家庭充溢笑聲,充溢歡樂。第三,為了讓孩子們能對付現今社會的應戰,家長常用各種各樣的辦法控制孩子的時間。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需求帶著童真的想像力縱情地遊玩,需求有時間去抓螢火蟲、打雪仗、看蜘蛛做網和螞蟻搬家。讓孩子依照童趣去探究世界,讓他們有時間享用不受限制的快樂。 三、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質,協助幼兒取得自自信心、剋制自卑感、維護自尊心 悲觀向上、豁達開朗,自信自強是幼兒良好個性品質的中心。家長和教員要堅持正面教育,應用幼兒好學向上的積極要素去克制其消極要素。看待常做錯事的孩子更應多褒揚少批判,維護他們自尊、自愛、自信之心。當孩子做好一件事或控制了一種技藝的時分,不要總是簡單地說好,要詳細指出他們勝利的細節之處,好在什麼地方。幼兒對本人在環境和社會中所處的位置的認識,反映了他們評價本身才能的價值。他們常常依據家長、教師的態度和評價來認識本人,有時也依據本人在生活中某件事勝利與否來認識本人。這種別人對幼兒的認識和評價,沒有一個科學的尺度,常常有誤差。而不恰當的自我認識,過高或過低,都影響幼兒的態度、信心和價值觀,從而影響自我評價,這就需求協助幼兒調整認識評價本身的情況。有的幼兒自尊心強,感情也比擬脆弱,動不動發脾氣,動不動哭,缺乏接受公開批判的才能,所以教師批判這種孩子時要謹慎,要留意批判方式和幼兒的承受才能。有個別教師採取孤立的辦法,很容易使幼兒產生抵觸心理,教育效果反而不好。有的幼兒有著激烈的自卑感,缺乏自自信心,對本人的評價,請求過低,做事思前想後、畏畏縮縮。關於這些孩子,要採取多鼓舞、多褒揚的辦法,協助他們克制畏難心情,樹立自自信心。每當勝利的完成某種事情,哪怕是獲得點小的進步,教員和家長都要及時予以鼓舞,讓孩子感到本人是能行的,這有助於構成他們良好的自我感受。 四、科學教育是幼兒良好個性品質的保證 幼兒經過與環境中的人和事物互相作用取得的理性認識必需上升到理性去認識,這就必需停止科學教育。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起幼兒的認識興味和探求願望。杜威曾說過:兒童有調查和探求的本能,探究是兒童的本能激動,獵奇、好問、好探求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性。幼兒教育的首要任務是精心呵護與扶植幼兒對四周事物和現象,及其互相關系的獵奇心、認識興味和探求願望。這也是科學啟蒙的關鍵所在。教員要盡量發明條件讓幼兒參與探求活動,親身閱歷真實的研討過程,真正地學科學、做科學。不時地用手操作,動腦考慮,取得豐厚的科學學問和經歷,再運用已知的學問對未知的事物停止察看、剖析、比擬取得新的學問。在活動中,幼兒象蜜蜂采蜜一樣勤勞地探究,從中取得豐厚的情感體驗。對科學奧妙的驚奇,對大自然美的感受和觀賞,那種親身入手操作、探究取得滿足和勝利的喜悅,關於幼兒良好個性品質的開展和構成都起到促進作用。科學教育還應親密聯絡幼兒的實踐生活停止,應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究的對象。科學教育內容生活化,會使幼兒發現和感遭到四周世界的神奇,體驗和領悟到科學就在身邊,這為幼兒認識四周世界提供了取得直接概念的前提和可能。幼兒科學教育應更多地在一日生活中隨機生成,使幼兒感到科學就是他們每天所做的事。而這種生成系列要不時地深化,教員要敏銳地察覺到幼兒隨時呈現的探求興味和關注的事物,積極引導幼兒向科學概念邁進,逐漸接近科學概念。
⑦ 幼兒園科學教育觀察桂花的課程
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版索的對象。 幼兒的科學權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⑧ 結合教育實踐活動分析兒童觀
教師是對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培育的師長和益友。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即師德、師智、師能。師德主要指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師智主要指有廣博的知識、精湛的業務和敏捷的思維;師能主要指具有勝任教師工作的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創新能力和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教師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起決定作用的是教師的師德和人格。對於幼兒教師師德和人格顯得更重要了。幼兒教育階段是為一個人的學習和發展做准備的教育,是為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的教育。我們都學過幼兒心理學,了解在人的一生中各種能力與非智力心理素質的發展的關鍵期大多數是在幼兒期,比如,3歲左右是幼兒自我約束,建立規則意識的關鍵期、是幼兒動手能力開始發展成熟的關鍵期、是幼兒獨立性開始建立的關鍵期、是注意力、空間知覺音樂能力、觀察力發展的關鍵期;4歲左右是幼兒開始對學習知識產生直接興趣的關鍵期、是幼兒開始學習外語的關鍵期;5歲左右是幼兒掌握數概念,綜合數學能力開始形成的關鍵期,是語言、抽象邏輯思維形成的關鍵期,也是學習心態及學習習慣產生的關鍵期6歲左右是幼兒社會組織能力、創造能力操作能力發展的關鍵期。這與幼兒的生理特點也是分不開的,1--6歲是人的大腦快速生長發育期。這就說明作為幼兒教師責任任重道遠,幼兒教育不是可有可無,我們面臨的工作是很神聖的,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呢?需要我們樹立良好的幼兒教育觀念。一、樹立良好的觀念觀念是教師的靈魂,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育行為,進而影響著幼兒的學習和長遠發展。(一)、樹立正確兒童觀1、兒童是獨立存在的人。兒童的各項合法權益、兒童的人格和基本需求要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滿足兒童和成人一樣,是享有獨立人格的個體,他們的需求應受到尊重並得到滿足。兒童的人權就是生存和發展。因此教師與幼兒交往時的態度、方式都應讓幼兒感到安全、沒有壓力、受重視,讓孩子感受到教師的愛和尊重。在幼兒園教師必須做到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幼兒。幼兒園工作的出發點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開展各種活動。(比如:教師與幼兒對話時,微笑著俯下身來,目光與幼兒平視,他們會從教師的眼神、表情、話語和行為中,感到安全,感受和體驗到愛和尊重,老師很可親,從而受到鼓勵得到滿足。)2、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是長大後獨立生存的人兒童一生下來是一個有生命力、生長力,能夠分辨與取捨外界刺激,具有學習能力的積極個體,是一個對環境的主動探索者。「幼稚時期(從出生到七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它將決定兒童的人格和性格;人一生的習慣、知識技能、言語、思想、態度和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下基礎。這個時期是發展智能、學習言語最快時期,是道德習慣養成最易時期」(即最佳期)。兒童主動學習是與生俱來,孩子來自於不同家庭,生活環境不同,他們原有認知結構和經驗水平是不同的,同樣的事物或現象對不同的孩子來說會有不同的意義。教師要把孩子看做主動學習者,允許他們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來學習,教師要了解他們的需求和興趣,在活動中成為孩子的一個玩伴,跟他們一起玩,觀察他們,發現他們,幫助他們,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大限度的實現幼兒的興趣,滿足他們的需求,進一步獲得經驗,提高原有水平。讓我們從習慣於「教孩子學習」、讓孩子的「學」適應教師的「教」的傳統模式中走出來,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創設適應孩子的教育。培養他們的各種能力,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3、兒童是在成長過程中的人,他們有獨特認知特點幼兒的認知特點不同於學齡兒童,更不同於成人。最突出的特點是:*直接興趣性: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受興趣的直接影響,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學起來積極主動性高,而不感興趣的東西就不願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調動人們學習積極性的內動力,因此教師要把所教的東西變成幼兒的需要,使他們感興趣,調動他們探究和學習慾望。(讓孩子知道節約用水,老師講中國有許多地方每水喝……可不是我們孩子經歷的,沒有生活經驗,那教師就要設計活動情節,小水滴在哭,他找不到媽媽啦……,或水管哭啦,讓孩子把水管的眼淚收起來,看是什麼效果,哭了一夜的水管淚水集滿一盆,怎麼辦?用它洗毛巾、擦地、修水管等。)*直接經驗性: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是感性的、具體的、形象的,思維常常需要動作的幫助。他們認識事物必須以事物和材料為中介進行,因此需要教師根據他們的需求,站在幼兒的角度看問題,創設適宜幼兒的環境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幼兒通過操作來學習,並接納幼兒的看法、觀點和認知水平,哪怕是錯誤的也要接受,但此時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指導。4、兒童有很大的個體差異幼兒之間個體差異很大,而且,年齡越小,差異越大。幼兒性格上的差異,帶來了需求上的差異,使得幼兒在對安全感的需要上、對新體驗和活動的需求上都有很大的差異。《綱要》總則第五條:「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教師要給予個體差異的指導和評價,提供可供幼兒選擇的學習內容,促進各具特色、有差異的全面發展。從而使每一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不斷發展。從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講,人的智能有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這八種智能的發展不是均衡發展的,每個人生活環境及文化背景造成每個人的個體差異,教師在接受差異的同時,要培養幼兒的獨立個性。(發現其長處給予肯定、表揚、鼓勵,鼓勵其彌補不足。)(二)、樹立科學的幼兒教育觀1、幼兒教育為幼兒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綱要》總則第二條: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的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也就是所作為人生起始階段的幼兒教育,要為一個人終身學習和發展做准備。那教師要調整教育目標、價值取向和「教與學」的方式,不是我教你學,而是使幼兒獲得樂學、會學這些大的教育目標和價值。樂學,就是幼兒對學習有興趣、感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如果在幼兒期就培養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孩子就有了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動力機制。會學,強調的是獲取知識的能力、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人如果學會了學習,他就能不斷運用這些方法去尋求不知道的知識,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書山有路勤(玩)為徑,學海無崖苦(樂)做舟)2、教育的作用是引起和促進學習,培養終身受益的品質當我們把幼兒看做是主動的學習者,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教師教了,不等與幼兒學了,教師教完了,不等與幼兒學會了。老師准確地把握把「教」,什麼時候「教」, 「教」什麼。教師的作用不再只是「講」和「直接告訴」,不在是拿出範例或操作實驗向幼兒分步講解和示範。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綱要》第三部分 組織與實施第十條內容)。在幼兒園中重教育過程,輕教育結果。教育內容是全面地、啟蒙性的,是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形式,以培養興趣為前提教育活動。活動中重視幼兒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傾向發展,教育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食物和問題。體現「尊重意願、滿足需求、培養興趣和能力危險的思想。比如:生成教育。3、一日生活都是教育幼兒園的教學活動和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並駕齊驅的,並互相替代。教師的「教」和幼兒的「學」應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這正是幼兒園的教學特點。比如:喝水,如何喝水可以組織一次活動,但日常生活中,幼兒有喝水的需求,教師要允許孩子隨時去喝,其二,孩子喝水時要提醒節約,喝多少接多少,同時不要灑、關好水龍頭等是隨時都在進行的教育活動。陳鶴琴「一日生活皆教育」。*一日生活都是教育,都是課程。*教師自身的行為、態度是課程。*環境材料是課程(幼兒園是內外、大自然,如:需要讓孩子鍛煉走平衡能力,幼兒園沒有平衡木,那麼我們可利用田埂,走出去讓孩子練習,同時還將讓孩子懂得畦埂的作用,保護水不流失,人們行走不踩莊稼等)。(三)、良好的教師觀2001年7月2日,教育部頒發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這標志著我國幼兒教育邁進了一個新的階段。在《綱要》中自始至終貫徹、滲透了幾個重要的指導思想,例:終身教育觀的思想,兒童發展觀的思想、新的教師觀的思想。新綱要明確的提出,教師應該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教師對兒童發展來說是一個促進者;教育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創造性的開展工作的過程;評價應該自然的伴隨整個的教育過程進行;過去,傳統教師觀認為,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課程計劃的實施者,幼兒是接受者,是容器被動地接受老師給予的東西。認為教師是付出者,照亮別人,燃燒自己。新的教師觀念認為:教師工作不僅僅在付出,在同時也在發展著自己,完善自己,是教育過程的研究者,是一個不斷充實、完善的自我發展者,等等這些都反映了全新的教育觀。 在社會發展的今天,教育不斷的改革,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就必然要求幼兒教師---我們這些專業幼兒教育工作者,要有不斷增進專業化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這也是不斷變化的教育對象和不斷出現的、新的教育問題與社會需求的必然要求。所以,我們幼兒教師應該成為一個終身的學習者,不斷學習,不斷自我成長, 才能促孩子發展,才能為孩子一生發展奠定基礎。如今的教師,隨著隨著對教育教學的重新定位,其角色、作用也在發生著變化。教師不單是「傳道、授業、解惑」,應是幼兒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引導者,而教師也要成為一個不斷的學習者(學習新的教育理論,了解幼兒、理解新的信息並善於實踐等教師等、靠他人直接告訴應如何做的時代已經過去,必須不斷總結經驗和不斷反思,不斷根據自己的需求主動學習、吸納和改造他人的有益經驗不斷實踐,形成適宜本班幼兒的、有效的教育策略)、研究者(不斷研究改進自己的工作、研究教材、更應研究幼兒如何學習和發展。)和擔當多角色的人(除了象媽媽一樣帶好本班幼兒,還肩負著0—3歲孩子家長提供咨詢服務的任務,有些教師還要為社區做一些文化和宣傳工作等。)。以上是有關幼教理念方面我們應掌握的內容。作為一個幼兒教師,承擔著巨大的社會重任,肩負著家長、幼兒園的重託,怎樣做才不辜負這些責任呢?現在我們共同探討第二個問題:二、幼兒教師的基本素質《幼兒園工作規程》頒布以前,不少人誤將教師畫、跳、唱、彈等技能視為教師的教育素質,但實踐表明,這種想法是片面的。這種個人專業技能方面再好,也不一定是合格的幼兒教師。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覺得,幼兒教師的素質關鍵是教師對幼兒實施素質教育的觀念和能力。剛才我們共同探討了兒童觀、教育觀、教師觀。那麼幼兒教師要具備那些素質和能力:(一)要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思想素質)一個人無論干什麼都要有責任感,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工作負責,否則將一事無成。事業心干一行愛一行,做幼兒教師首先要愛孩子,愛本職工作,有了「愛」就一定會付出。蘇霍姆林斯基《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中說:「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是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對孩子對事業的真誠。(二)要有淵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必備的專業技能記得有一位園長說過這樣一句話:當一個好的幼兒園教師的難度,不比當一個好教授的難度小。這位園長很體貼教師很善解人意。做一名幼兒教師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動物、植物、自然想像等樣樣精通,因為我們面對的是對任何事物都感興趣,什麼都想知道的天真可愛的孩子,我們要做終身學習的教師,甚至是象孩子學習的教師。用自己的言傳身教來帶動孩子的求知慾。幼兒園教師的知識面要廣、要博,而不是專、精。專業技能在幼兒園工作中用得很多,張嘴就會唱,拿起筆就會畫,聽到音樂就會跳。打開書就會講。也因此才會造成幼兒教師只要會彈,唱、跳、畫就可以的錯誤認識。(三)教師要有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和施教能力首先,教師要知道每一個活動的教育目標要有三個方面,即情感目標、認知目標、技能目標;目標確定的表述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從教師教育的角度提出的目標,說明教師應干什麼,把教師作為主體來實現的。如:使幼兒掌握……知識、教會幼兒……技能、培養幼兒……能力等。二是從幼兒學習的角度提出的目標,如:能夠運用三角形的大小特徵進行正確的分類;學會……;懂得……,這些目標含有操作性很強的動作動詞。屬於行為目標。三是用領域概念或內容要素表述的目標,如:動物的分類、領唱與合唱的特點,這種目標既沒有說明教師該做什麼,也沒有指出幼兒應學到什麼,隨意性很強,因此幼兒園課程目標很少採用這種表述方式。其次,設計活動過程,課程設計內容是教師實現教育目標的依託。因此選擇教育內容既要符合教育目標,又要符合幼兒興趣、需要和原有水平。要注意兩點:一是生活化,選擇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為教育內容,利用身邊現有的材料和場所,如:草編。用草編出小辮子、拖鞋、手鐲等等。這樣的內容不僅幼兒能學會,而且感到所學的東西有用,材料也不難找。從而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讓幼兒創造性的利用身邊的資源改善生活。二是興趣性和生成性教育內容應該是幼兒感興趣的,不是感興趣的也要通過一定方式讓孩子感興趣。這就要求教師要了解每個孩子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