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寶寶幼兒園課程
㈠ 3歲寶寶在幼兒園不跟老師學東西,是怎麼回事
「死活教不會」?!看來,題主為了讓孩子多學點東西,下了很大功夫,而且搞得精疲力竭了。你很辛苦,我表示很同情。但你知道嗎?你把自己搞得這么累,孩子反而會離你的期望越來越遠!
有人問那些養育出優秀孩子的父母:「你孩子這么優秀,你平常肯定沒少下功夫,肯定很辛苦吧?」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我一點都不辛苦啊,我很輕松啊,從來沒打過,從來沒罵過,也很少惹我生氣啊。」
是的,優秀孩子的父母,都是相似的,很輕松很愉悅;而為了教育孩子,搞得身心俱疲的父母,卻各有各的煩惱。
其實,歸根結底,只有一個原因,你是否用對了方法。《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說:「如果育兒過程中,你感覺到很辛苦、很累,那一定是用錯了方法。」
你要知道: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得到父母、老師和同學們的贊美和肯定,都希望獲得成功和快樂。
這樣,孩子學習的熱情就會非常的高漲,自然就學得快。而你不用生氣、不用動怒、不用逼迫孩子,是不是就很輕鬆了?
㈡ 孩子才3歲,上幼兒園能適應不早不早
還好,其實差不多了,自家孩子就是三歲上的,適應性挺快的,我孩子上的班裡版還有權不到三歲的寶寶呢,一樣上的挺好。個人覺得主要還是看上的幼兒園怎麼樣,課程安排如何,能不能按照孩子年齡來針對性展開。像自家孩子上的紅黃藍幼兒園,每天在園里的內容是比較合理的,睡眠、進餐、活動、游戲和作業等,各個環節都有間隔,安排的也好,孩子很適應。
㈢ 我家寶寶現在3歲了,怎樣提高寶寶的邏輯思維能力。最好是哪個幼兒園有這類的課程。
最近有一種傑麗卡教學,就是鍛煉孩子思維邏輯能力的,可以找找這樣的幼兒園
㈣ 三歲孩子上幼兒園應該學些什麼東西
有些事讓孩子做決定也無妨,比如聽任孩子畫白馬而不是畫花草。當然,隨著孩子的長大,就應專該讓他們自屬己決定更重要的事情。早期閱讀,每天和他一起看一篇故事,用家裡的大狗考利或者再去買一些以圖片為主的故事書。故事要短小精悍,講故事的時候注意加入一些形容詞或者成語,豐富他的語言能力。給他講故事的同時要求他復述,或者讓他自己看著畫面編故事。無論他編的是什麼,都要鼓勵他說下去,剛開始時可以幫助他一起編。
㈤ 3歲寶寶可以上幼兒園了嗎
可以。
一、太早入學的孩子性格上更富有攻擊性:研究發現一些很早就脫離父母全面照顧,而到幼兒園接受教育的孩子更容易發展成為攻擊型性格以及出現其他的心理問題,從而導致孩子更容易遭遇人際關系問題。主要是因為父母養育的孩子在各方面都能照顧周全,讓孩子可以表現得都更為優秀。
二、最好等孩子3歲後再送幼兒園:有些孩子因為家長忙,就只能去幼兒園,而常見的一個情況就是園中只要有一個孩子感冒,唱會導致其他免疫力差的孩子被傳染,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也讓家長更多了擔心,並且年齡越小的孩子與父母的分離產生的焦慮感覺就會越強烈,嘗嘗就會影響孩子進食,影響抵抗力,因此孩子也就更容易生病。從孩子的健康這一方面來看還是應該考慮三歲之後去幼兒園比較好點。
三、最好的老師也不能代替媽媽:專家認為一些年齡在兩歲半以下的孩子,在平時應該受到媽媽或者其他家長一對一的關愛,尤其是父母共同養育是對孩子教育最理想的方式。如果想要刺激孩子大腦發育,父母與孩子的交互是最好、最安全的刺激方法。而幼兒園里的一個老師照顧數個孩子,常無法同時滿足多個孩子的需要,常會導致孩子產生孤獨感,出現煩躁、哭鬧等不利於心理發展的情況,從而導致孩子發展成為攻擊性性格。
㈥ 不到3歲寶寶可以上幼兒園嗎
你這樣做,也說不上對不對.有利有弊.
利:
1、有助於開發兒童的潛能
2、有助於兒童在摸索中確定自己的興趣方向,有且於突顯小孩的個性,讓小孩的思維更開闊。
弊:
1、你的小孩只是去上早教和興趣班,從時間上來說,比幼兒園短,受的約束相對較短,和幼兒園的紀律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2、平時都是你帶他去上課,不上課的時候也跟你呆在一起。以後上小學,大家小朋友都適應家長不在身邊的情況,你家小朋友開始會不會跟不上節拍?
3、幼兒園的課程是全面的,有教材。當然我並不看重那個教材,而是覺得他在幫助小孩完成一個系統化的學習習慣。作為母親,你也知道,小孩越小,習慣越好養成。我們這里有個小孩,五歲才去讀幼兒園,天天的哭呀。老師說越小的孩子適應越快,大了他已養了自己的思維習慣了,糾正就很費力了。
4、幼兒園每期都要舉行文藝匯演,每個小孩都會上台跳舞,不像以前只選部份優秀的去表演。這就給了小孩很大的鍛煉機會。還有運動會,親子活動。我們家小孩讀的幼兒園,老師會帶他們去摘草莓,去參觀消防隊,去參觀大學,去看荷花,給老人表演等等(是在沒有家長的情況下出去活動的),既增長了見識,又對外出安全性、紀律性進行了加強。
敘述了這么多,相信你已知道了我的觀點,希望孩子融入幼兒園這個小社會。當然,如果你不能安定,要頻繁的更換幼兒園,還不如不去的好。選擇一所好的幼兒園也是關鍵,不能只看他教出來的孩子會認多少字,會讀多少書,而是要看他對孩子的思維是持鼓勵態度還是扼殺。
㈦ 孩子3歲兩個月上幼兒園了,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老師說孩子學習新知識接受能力不好,該怎麼引導孩子呢
首先三歲是不適合上幼兒園的,國家規定五周歲才算正式幼兒園接受的學生。 這個年齡段完全不用擔心孩子在課堂上的學習,因為他們還不適合學堂,老師回答問題一般都是這樣的,不要在意,另外閱讀是必須要培養的興趣,讓孩子自己探索知識,兒童圖書要讓孩子看可以買拼音的,也可以教孩子識字,但不要逼迫他記住生字,對著他多念兩遍,拿著書指著字一個個念給他聽, 不用管幼兒園里的課程,孩子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家裡的一堂好課抵幼兒園的十節,他現在主要是為了進入小學做准備,培養學習習慣,父母把他引導起來就行,慢慢的或者會拼音或者會認幾個字了就讓他自己看,然後他不認識得就會問,不懂就問是學習的關鍵,然後讓孩子把故事將給大家聽,看看孩子掌握了沒,另外建議一款玩具叫做樂高積木,對孩子確實好,讓孩子多動動手,周末帶孩子多去博物館或者旅遊勝境,增強眼界,還有一個是開發幼兒智力的好方法,跟孩子打撲克,讓孩子動腦,總之你完全不必擔心老師說的話,幼兒園就讓他去玩吧,以後照樣可以比別人出色的,剛剛我說的那幾樣比幼兒園學得好多了,小孩子就是要多實踐,多動手,一群三歲娃娃在課堂上學的根本不是知識。
㈧ 3歲寶寶對幼兒園特別抵觸怎麼教育呢
孩子分為好幾種。第一種是入園的第1天哭,以後慢慢不哭了;第二種是前幾天很內高興,以後越哭越厲害;第容三種是從頭一直哭到尾,大約能哭兩個月。無論如何,孩子入園都會哭,都不願意去。反而從一開始就高高興興地上幼兒園的孩子很特別的。你的寶寶這種情況是很正常的,不用講很多道理,不管她出什麼招,家長以不變應萬變即可。只有一句話就是:去幼兒園。這樣去幼兒園形成一種生活模式就沒問題了。反而,孩子出一點招,家長那邊就會變,會使孩子受到很多的痛苦。這像原則一樣,如果讓孩子遵守原則,那麼家長的原則一定是鐵做的,而不是橡皮做的。所以,堅持送孩子,孩子反而會少受痛苦。不要緊,孩子們一般都要有一兩周的適應過程,切不可半途而廢,一定要堅持送,同時給予及時的誘導就可以了。媽媽要多與寶寶說幼兒園的有趣事,鼓勵孩子要勇敢,向不哭的小朋友學習.榜樣的力量非常大的.多鼓勵孩子吧,孩子是在表揚中成長起來的!
㈨ 三周歲的寶寶送進幼兒園,會不會太小了呢
最近小李家一向和睦的婆媳關系,卻因為孩子幾歲上幼兒園合適而引發了「婆媳大戰」。小李的女兒兩歲半,寶媽主張娃早點入學,這樣她可以早一年找工作,早日回歸社會。
對此婆婆是持反對意見的,她認為即使著急掙錢也不差這一年半載,這么早送娃去幼兒園多讓人心疼啊!媳婦緊接著又拋出一條理由,說「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早點入學多見識,怎麼也比晚上強。婆婆卻不以為然,反唇相譏,說道:「這么小的孩子能學什麼,你們不是胡鬧嗎?」
小李夾在中間左右為難,一邊是媽一邊是媳婦,而且雙方都是為了孩子的將來著想,只不過意見不同罷了。聽來聽去雙方說的都在理,小李也犯難了。他曾試圖咨詢女兒的意見,但女兒兩個小手一攤,表示「不清楚」。
那麼,孩子早入園和晚入園究竟有哪些區別呢?一起來看看!
1、 生病頻繁程度
很多小孩子進入幼兒園後變得非常脆弱,只要班級中有孩子生病,TA總是難逃一劫,都是被傳染的那一個。一學期下來請假頻繁,生病的次數很多,發燒、感冒、手足口病等等樣樣沒落,真是讓人心疼。
反觀大一點的孩子可能出現這種情況的概率就會小一些,畢竟他們的抵抗力高一些,而且具備了一定的生活技能,比如自己會根據冷熱增添或減少衣物,渴了知道主動找水喝等等。這也從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疾病的發生。早入園和晚入園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孩子的生病情況了。
2、生活自理能力
雖然幼兒園老師會盡心盡力地照顧寶寶,如果寶寶還不會用餐,基本上現在所有的幼兒園都能承諾會幫忙喂飯,但畢竟孩子多,老師也難免百密一疏。大一點的孩子自立能力相對強些,對飲食、入廁等都能自理了,還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但小孩子就要差一些了,比如在吃飯這個問題上,他們往往要藉助於老師的幫忙,這既不方便,對小孩子的自尊心可能也是個刺激。不要以為他小就什麼都不懂。如果想早點送娃進幼兒園,像穿衣、吃飯、如廁這三大問題,家長就需要早早解決。
㈩ 三歲寶寶在幼兒園需要學什麼知識
自由選擇--讓我自己做 孩子不喜歡被父母或老師人為地規定,渴望自己選擇不同的事物和行動。這種自由選擇,使我們能看到他們心理的需要和傾向。只要有機會,而且保證大人們不去干涉他們,他們總會選擇一些自己偏愛的東西,哪怕只是一把小尺子,他們也會玩得不亦樂乎。 有些孩子在家裡,一切事情都沒有做主的份兒,小到晚餐吃什麼,該看什麼電視節目,大到是否參加培訓班,一切都是父母說了算。孩子總有事不關己,無權過問的感覺,因而,他們的童年可能並不像成人所想像的那麼快樂。正因如此,很多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快點長大,做自己喜歡的事。讓孩子們自由地做一些選擇,是培養他們形成樂觀性格的一個重要方面。當然,父母在大多數事情上不能不做主。讓孩子自由選擇,並不意味著他可以選擇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是選擇需要做並且是正確的事情。但有些事讓孩子做決定也無妨,比如聽任孩子畫白馬而不是畫花草。當然,隨著孩子的長大,就應該讓他們自己決定更重要的事情。 "請不要命令我,讓我自己做。"聽到孩子的吶喊,我們應該意識到不可輕易去干涉他們的選擇,不要總是以為自己的安排就是恰到好處的,其實孩子只有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才會去不厭其煩地花費精力去做。如果給孩子不喜歡的東西,那隻能給他增加不必要的精神負擔,他們也得不到快樂。 3歲孩子教育重點 智商方面: 1.早期閱讀:每天和他一起看一篇故事,用家裡的大狗考利或者再去買一些以圖片為主的故事書。故事要短小精悍,講故事的時候注意加入一些形容詞或者成語,豐富他的語言能力。給他講故事的同時要求他復述,或者讓他自己看著畫面編故事。無論他編的是什麼,都要鼓勵他說下去,剛開始時可以幫助他一起編。 2.角色扮演游戲:和他一起玩看醫生,來客人了,去家樂福購物,警察叔叔抓壞蛋等游戲,自己編一下游戲內容,稍微豐富一點。你和寶寶一人扮演一個角色,如看醫生的游戲,一個扮醫生,一個扮病人。平時教他注意觀察所扮演的這些角色。 3.增加知識面:可以通過在路上看到的任何事物來增加他的知識面,如各種動植物和建築的名字,各種商店的用處,以及看著天空給他講一些天文學方面的知識。 4.配合幼兒園的課程,復習學過的兒歌,唐詩和英文單詞。 情商方面: 5.品質的培養:每天抽一定時間和他聊天,讓他講講幼兒園的生活,然後灌輸一些好的品德。也可以通過讀故事的方式灌輸,一個故事講完後用簡單的話總結這個故事所體現的那些好的品質。不斷重復,加強印象。 6.愛心和同情心的培養:利用一切機會灌輸他必須具備愛心,知道關心別人,同情弱者。這點你可以看寶寶主頁上的一篇成長日記「愛心的培養」。比如小郭問我要衣服的時候講了那個孩子的故事,他只有一歲,媽媽不要他了,自己走掉了,我就把這個孩子的故事告訴了他,讓他自己去把那包衣服給小郭。平時在路上看見乞丐也可以對他說說他們很可憐之類的話。還可以要他愛護動物和植物。 7.獨立自主能力的培養: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供機會讓他決定一些事情,比如穿衣服給他兩件衣服,讓他自己選擇喜歡的;出去玩可以讓他選擇玩的地方。平時他要自己做事情,盡量不要拒絕,如果要拒絕,需要告訴他原因,並對他的這種熱情給予肯定。 8.以贊賞教育為主,多表揚,多鼓勵。不要打孩子,那是最傷害孩子心靈的。不要講粗話,注意以身作則。 當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出現了最初的自我概念,開始出現「給我」、「我要」、「我會」、「我自己來」等自我獨立意向,如果這時幼兒的獨立活動要求得到滿足和成人的支持,將開始建立自我肯定情感,相反則容易產生退縮行為。大多數活動,包括學習,對於幼兒來說都是新鮮而有趣的,那麼厭學情緒是怎麼產生的呢?這很可能是成人喜歡以「簡單的命令」使然,孩子容易因此對勞動和學習產生對立情緒或厭惡心理..。 獨立性教育。 美國心理學家曾對1500位兒童進行長期追蹤觀察,30年後發現20%的人沒有取得什麼成就。與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對比,發現最顯著的差異並不在智力方面,而在於個性品質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堅強毅力、獨立性和勇往直前等個性品質的人。可見孩子的獨立品格對成長和成材是何等重要。 獨立性是指一個人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是社會生存及進行創造性活動必備的心理品質。幼教專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於培養獨立性,包括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重點培養自理生活能力。獨立性的培養必須從小抓起。 從2―3歲幼兒身心發展看獨立性的表現 一是,要求「擺脫成人控制」。 2―3歲幼兒自我意識開始萌芽,言語和動作的發展迅速,對周圍世界的認知范圍擴大。他們喜歡到處看到處摸索,不要成人抱著,甚至不願讓人拉著手走路。他們已經能表達自己的意願,對成人要他乾的事,往往回答「不」。對自己要乾的事又說:「我會,我自己來。」 二是,由於手腳動作還不十分協調,走或跑容易跌倒,用杯喝水會潑翻,用勺吃飯會灑在身上。 這些現象通常被認為「不聽話」、「犟」。 三是,渴望與同齡夥伴交往。交往是幼兒的一種發展性需要,2-3歲的獨生子女尤其明顯。他們特別喜歡與鄰里的小孩子玩,甚至會說「沒人陪我玩,沒勁」等。而父母往往以不放心、不安全為由限制他的交往。 四是,2-3歲的幼兒對自已有點會但還不熟練的事情最感興趣,喜歡自己反復做,如反復擺弄某一類玩具,重復進行一種游戲等。 教育的注意事項和方法。 家庭是培養幼兒獨立性的首要場所 任何一個孩子,無論是獨生還是非獨生,都是由於父母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質和能力的。獨立性同樣不是與生俱來或自然形成的,而是後天塑造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