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科學課程開設
A. 小學科學課程調整為一年級起始是真的嗎
教育部15日發布了《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強調各地要確保落實科學課程規定課時,規定從2017年秋季起,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在教育部組織修訂《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前,小學一、二年級要按照每周不少於1課時安排課程,三至六年級的課時數保持不變。
B. 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科學是什麼》教案設計
[學習目標]
1、針對吹泡泡能夠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吹出有大有好的泡泡。
2、能夠從提出的問題中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
3、知道科學是什麼。知道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4、培養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產生興趣,想知道,愛提問。
[教學准備]
1、洗滌劑、洗衣粉、肥皂、甘油、水等配製吹泡泡的溶液。
2、各種粗細不同的吸管。
3、鐵絲或鋁絲。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自主學習:
討論「什麼是科學?」只有科學家那裡才有科學嗎?吹泡泡游戲里也有科學嗎?
教師演示:吹泡泡。
談話:關於吹泡泡,你能提出哪些問題?(教師將學生提出問題及時記錄下來,並進行整理,合並同類項。)大家提出的問題哪一個適合我們這一節課研究呢?(根據問題的可行性選擇出要研究的問題。)怎樣才能吹出有大有好的泡泡?學生嘗試配製吹泡泡溶液,選擇吸管吹泡泡。
比一比,誰的泡泡大,為什麼?
拓展:吹泡泡、玩泡泡的新花樣。
思考:說一說吹泡泡都經歷了哪些過程?
談話:吹泡泡經歷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吹泡泡里有科學。科學就是提出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問題。
三、討論:我們身邊哪裡還有科學?
C. 科學課將成小學一年級的必修課
2017年秋季學期開始,我國將從小學一年級起開設科學課。此前,科學課從小學三至六年級設置。本次調整不僅改變了科學課的起始年級,也修訂了課程目標。
專家認為,小學科學課地位的提高代表了教育部門對科學素養的重視,但科學教育僅僅依靠課堂是不夠的,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要大力提倡科學教育從「娃娃」抓起,讓更多科學家走進校園,科學精神應成為每一個家庭重視培養、貫穿人們一生的基本素養。
D. 小學生幾年級有科學課
今年抄9月1日起,小學一年級襲將開設科學課,科學課也由「啟蒙課程」改為「基礎課程」,成為一年級的必修課。該課程重點培養學生們的科學素養,要求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和社會變遷的影響,在科學技術的研究實驗中考慮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等。
早在2001年,依據國務院《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建立「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要求,我國開始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當時將「自然」課更名為「科學」課,起始年級也從一年級變為三年級。而2017年2月教育部印發並要求執行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小學科學課被列為與語文、數學同等重要的「基礎性課程」,將《科學》課程的起始年級延伸到小學一年級。
E. 小學一年級增設「科學課」,怎麼教才科學
首要的任務是要擺正師生以往不平等的關系,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特內別在中學容,由於中學生的心理發展還極不成熟,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會產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不能擺著「師尊」的「架子」,語言應該友善親切,態度應該和藹可親,一改自上而下的傳授方式,無論是講授知識還是與學生交談,輔導學生時,都應充分尊重和熱愛學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
F. 為什麼小學一年級就要開設科學課
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
探索精神是指孩子能夠主動地研究,發現自然事物的某些規律、聯系、屬性等的心理傾向。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那麼要呢? 探索是幼兒學習知識、發展能力的必要途徑。培養幼兒探索精神,對於豐富幼兒的精神生活,增長知識,鍛煉意志,發展特長,激發科學智趣,培養科學素質,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幼兒探索精神形成的前提 (一)幼兒對探索對象及問題的興趣程度 幼兒學習的首要條件就是對學習有強烈的願望、志趣及積極的態度。渴望了解大自然的秘密,不斷探索陌生的事物是幼兒的一種特性,由於受各種條件的影響,這種「探索」帶有一定的盲目性,我們要通過科學教學引導他們,使他們探索活動有目的地進行,達到生活中能隨時隨地去研究他們所碰到的自然現象並試圖加以解釋的效果。因此,應在活動中讓幼兒養成愛觀察、愛提問題、愛研究問題的習慣。 (二)幼兒進行探索的物質環境 要讓幼兒進行探索活動,就是為他們提供一定的物質環境。認識和了解自然事物和現象,離不開實踐,大自然是學習科學知識的最好課堂,不要把孩子禁困在教室里,要鼓勵他們到大自然中去。如動植物的生活習性、水土流失、環境的污染和保護、四季變化等,都必須帶領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探索。 直接觀察認識活生生的自然事物,讓幼兒親眼看到、親耳聽到,親身經歷,親手實驗,從而「發現」大自然的秘密,由此產生的興趣和由於「成功」而取得歡樂,是知識灌輸所不能得的。 (三)在探索活動中幼兒所具備的能力 要讓幼兒探索自然界的奧秘,就要從小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分類能力、使用基本器具能力以及栽培、飼養、採集、製作等動手能力。歸根到底,就是認識自然界的能力。 二、培養幼兒探索精神的方法 (一)引導幼兒提出問題,確定探索對象 活動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幼兒發現矛盾,揭示矛盾,並把矛盾交給他們去思考、研究、解決。要明確提出需探索的問題,有計劃地探究。如活動《搭紙橋》,提出能不能在不增加材料的情況下,使「紙橋」的承受力增大?幼兒立即被問題吸引住了,都積極動腦筋、思索,並開始動手操作,進行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孩子逐步認識到改變紙的形狀能改變紙橋的承受力這一科學結論。 (二)創設條件,讓幼兒獨立思考,積極探索 要盡量創設條件,讓幼兒獨立探究,教師在孩子的探究過程適當加以引導,這樣適合幼兒愛玩好動的年齡特徵,容易滿足他們對新鮮事物總想動手試試的心理要求。整個探索過程是在幼兒自已的操作下進行的,因此他們的興趣強烈,全過程的印象更深刻。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引導重視過程,而不要只注意結果。 (三)個人探索和集體討論相結合 討論是集體思考和觀點溝通的最有效的方法,活動中要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孩子充分地、獨立地思考,並把思考結果表達出來。要放手讓幼兒之間相互討論,充分提供質疑、釋疑的機會。通過討論,互相啟發,把每一個人的研究所得化為集體的財富,又使每個人從集體財富中吸取營養。在研討中,教師主要是觀察幼兒的研究活動,傾聽他們意見,不要輕易地肯定什麼或否定什麼,不要用言語和表情去干擾幼兒的思考,更不要以仲裁者自居,即使幼兒得出的結論明明是錯的或不完全的,也不要直接指出,而要針對錯處再提問,使其思考、實踐,如在「吹泡泡」活動中,幼兒認為用各種形狀的鐵絲框會吹出相應狀的泡泡,教師不必立即回答,而讓他們自已去試試。 (四)學習科學家的探索精神 科學教育不僅僅是科學知識的傳授,還包含探索的程序和經歷。給幼兒適當介紹一些富有啟發性的人類探索自然的歷史,了解科學家所觀察過的現象或所做過的實驗,感受科學家思考過的問題和他們所遇到的困難,這既能激發幼兒的求知慾,啟迪他們的智慧,同時也進一步增進幼兒探索自然和學習科學技術的志趣,培養不怕困難,不怕失敗的探索品質。 三、培養幼兒探索精神應注意的問題 (一)探索內容要與幼兒的年齡、心理特徵相適應 孩子好奇、好問、好動、好模仿。喜歡實踐,求知慾強,形象思維佔主導地位。因此,幼兒探索的內容應當是他們所關心的、熟悉的、能接受的自然事物和現象,並且要趣味性。探索對象應從宏觀到微觀,自簡單到復雜,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與孩子的年齡、心理特徵相適應,使幼兒的認識由初級階段逐漸發展。 (二)探索過程應從外部現象逐步過渡到內在規律 規律是事物內在的本質聯系。它不會感性地呈現在人們的面前,只有大量地探索現象,才能從中探索出規律的東西。例如幼兒只有先分別認識了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各個器官外部形態後,才能進一步探索這些器官的生理,即它們的內部的運動變化規律,如根的吸收作用、陽光的作用等等。從而進一步研究,認識植物的生長規律。 (三)探索活動要加強組織指導 探索活動要有一個長期的計劃,結合本地的自然環境,季節等情況合理安排。確定探索內容後,需要老師的啟發誘導。
G. 教育部將科學課提前到一年級,聽聽小學科學教師怎麼說
教育部關於印發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
2001年啟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經過十餘年的實踐探索,小學科學課程對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實踐中也存在課程適宜性、可操作性、時代性和整體性有待增強等問題。為進一步加強小學科學教育,根據立德樹人工作總體部署,我部組織專家對小學科學課程標准進行了修訂完善,現正式印發,於2017年秋季開始執行。有關要求通知如下:
1.充分認識小學科學教育的重要性。科學教育是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小學科學教育對從小激發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實踐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各地要高度重視,以課程為統領,切實加強小學科學教育。
2.全面加強學習培訓工作。各地要全面做好課程標準的宣傳和培訓工作,納入校長、教師培訓計劃,組織專題培訓,強化全員培訓。要結合地方教育實際特別是師資隊伍情況等,整體設計培訓課程,豐富培訓方式方法,注重理論培訓與實踐研修相結合,幫助校長、教師深入理解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水平。
3.確保落實規定課時。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在我部組織修訂《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前,原則上要按照小學一、二年級每周不少於1課時安排課程,三至六年級的課時數保持不變。
4.突出強化教學實踐環節。各地要引導教師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依據課程標准組織教學。要重視實驗教學,努力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教師要加強實踐探究過程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5.大力加強課程實施的組織領導。各地要加強統籌規劃,精心組織實施。要結合實際合理配置小學科學教師,逐步建立專兼職結合的教研人員隊伍。要加大經費投入,保證實驗室建設、儀器設施設備和耗材等需要。要優化課程資源建設,重視發揮家庭、社區、校外青少年活動基地等作用,為保障課程實施創造有利條件。要加強課程實施的監測和督導,建立小學科學課程管理的反饋和改進機制,保證課程的全面落實。
科技課以科學探究為主
「孩子們對科學課的興趣非常高。」史家小學科學教師張培華告訴記者,聽說一年級開始也將有了科學課,許多下學期上二年級的學生問,是不是他們到時也能上。「我只能遺憾地告訴他們還不能,因為新課標是從新入學的一年級開始執行,他們還得等到三年級。」
根據目前的課標,小學科學課的起始年級是三年級,一周兩個課時,課堂上主要是以科學探究為主,以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素養為主要目的。張培華介紹,一直以來,小學科學課的課程內容主要有三大類,一是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二是生命科學領域,三是物質科學領域。
雖然國家規定小學科技課是從三年級開始,但事實上,許多小學的校本課都會開設一些國家課程中沒有的科技課。北京市西城奮斗小學的科學教師白潔告訴記者,學校一、二年級的學生每周都會上一節各種形式的科技課,比如觀察身邊的動植物,帶他們參觀科技博物館等等,「現在科技課沒有成績的考核,主要就是讓孩子們多參與,多動手做。」
科技課需要加強動手實踐方面的內容
張培華認為,目前科學課涉及知識層面的內容較多,科學實踐方面的內容相對較少,而這部分主要是靠老師自己開發。史家小學的科學教師們就開發了大量的科學實踐類課程。如讓孩子利用磁鐵設計、製作玩具,而孩子們的想法總是能令他感到驚訝,許多想法和設計都超出了教師的預期,而且有的小發明還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比如一個底座比較窄小的高花瓶,比較容易倒,孩子們就想到在花瓶的底下弄一塊磁鐵,吸在鐵制的桌墊上;再比如老師用圓規在黑板上畫圓時操作比較費勁,總是很難穩住准心,因為現在黑板都是帶磁性的,孩子們就想到把圓規尖頭部分設計成一個強力磁鐵。」
張培華說:「從新課標來看,科學課程內容在原有三大領域的基礎上,增加了『技術與工程領域』這部分課程內容,這其實就是要加強對學生設計能力、創新實踐能力的訓練。這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夠讓孩子們從小就培養現在國家提倡的科技時代的『工匠精神』。」
張培華和白潔都認為,將科學課提前到一年級意義十分重大。發展科技教育是維持我國高速發展的基本保障。然而,目前科技教育這部分相對還是比較弱,雖然現在從思想上已經開始重視了,但是相對於其他教育,這方面的投入還是比較弱。
我國的科技教育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
張培華介紹,在國外,即使沒有開始科學課的學校,也對科技教育非常重視,這從硬體配置方面就能體現出來。「我剛去芬蘭考察回來,他們小學可能沒有舞蹈室、體操室,但他們普遍都有提供大量器材供學生們操作的專業科技場館,面積非常大,設備也非常齊全,史家小學在國內已經算是前列的小學,但是跟某些學校比仍然還有差距。」
白潔也表示,在教育改革形勢下,科技課需要更多的專業教室滿足學生的實驗需求。專業教室有供孩子實踐的材料,而且桌椅也利於小組活動,而普通教室只能拼桌,由於科技課需要操作討論,在普通教室上課難免影響其他班級的課堂。
H. 2017年秋學期小學一年級增設科學課 怎麼教才科學
《科學》今年9月將進入小學新生的課堂,這門課都包含哪些內容?老師上課如何教學?昨天,南京夫子廟小學一年級新生就提前與科學課親密接觸。不僅是科學,學校還將其他5門小學一年級開設的課程設計成游戲和活動,讓孩子提前適應小學,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夫子廟小學教導處主任劉蔚介紹說,今年每位新生都領到一本「星星娃第一課」入學手冊。這本手冊是夫小為一年級新同學量身打造的入學寶典,手冊里
包括感悟、體驗、實踐、探索、合作等幾個篇章,小朋友們在老師的引導下,藉助「手冊」,通過游戲、活動、講述等方式,通過一連串知識的拓展、親身的體驗、
好奇的探索、溫暖的合作……使大家更了解學校。
科學這門課程,講得好就有趣,講得不好就枯燥無味。
I. 小學一年級新增科學課,怎麼上才「科學」
動手做抄,玩中學,一年級不側重原理性的東西,重在接觸和體驗。能演示的就不空口說,以便孩子理解和記憶。小學科學課經常採用實驗和情境式教學的形式。對一年級學生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不過分強調知識點教學,在課程中增加游戲等環節。對一年級的教學中要使用兒童的語言,注重趣味性,同時也要注意科學規范和標准用語。要求一年級學生只要做實驗就要做記錄,如果不會寫字就用圖畫或者拼音代替。在小組匯報環節,鼓勵孩子使用「我發現」這樣的說法,要求孩子在發言之初就亮明觀點。
J. 小學一年級科學
寫在答題前的話:
如果你是家長的話,我的建議是你先找出題目中所用的材料,然後和孩子一起按照要求動起手來。孩子學習科學的重要意義幫助孩子更好的認知,啟迪孩子學習樂趣,拓展孩子的科學思維,為今後的學習地下基礎。而家長或教師此時扮演的是引路者,要耐心的和孩子「玩」到一起,助孩子成長!
再說說實驗過程:
•首先,第一題!這道題的目的就是讓孩子認識科學稱量的重要性以及知識積累的重要性!
預測結果
預測是指人們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和經驗對某事物或事情的預先判斷和推理!
就比如題目中預測大象皮的重量,家長可以讓孩子根據平時學到的和生活使用經驗一起猜測其重量,並做好記錄!比如預測大象皮的重量大概有10克。
餘下預測同理!
掂量結果
掂量就是用手去掂一下,感受一下物體的重量等。是一種在經驗習慣下的一種預測手段。這個經驗知識越豐富感受越敏感結果越准確。
當然是否准確並非重點,重要的是帶領孩子的體驗過程。
同理拿大象皮到手上掂量一下,猜測大概有多重,記錄下來!如大概9克!
稱量結果
這個就需要藉助稱量工具,比如克稱,淘寶上很便宜的,十幾元到幾十元。這個就非常的准確與科學。
這里我們就可以讓孩子學習到科學稱量的過程和意義!
•第二題,就是一個比較的過程。這個實驗過程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然後,家長們可以在這過程中給孩子普及一些質量、密度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