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靜夜思
❶ 幼兒園小班《靜夜思》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主要體現了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讀書、學習這一教學理專念。在新的課堂環屬境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明顯增強。特別是:假如你是大作家李白,我想問問你當時在思念故鄉的什麼人?你想對他說什麼呢?這一環節,培養了學生積極動腦思考。想像能力,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但增強了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創新能力,思念家鄉的情感態度得到了升華。
❷ 幼兒園有哪些記憶力課程
激發幼兒情感的事物,容易被幼兒識記。幼兒在學習知識中,教師能恰當的運用實物、標本、模型、圖畫等直觀教具進行教學,幼兒就能產生形象記憶,提高記憶能力。
如:學習數的組成、加減法,知識比較抽象,教師利用教具演示、講解,幼兒就能理解知識,加之幼兒動手操作,很快掌握了知識。又如:音樂課學習歌曲,運用圖
開展游戲,興趣記憶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一種活動。
高爾基說過:游戲是幼兒認識世界的途徑。的確,游戲可以鞏固和豐富幼兒的知識,可以發展幼兒的語言和智力。教師把知識融於游戲之中,可使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記憶。如:認識水,再水中放入各色插塑玩具,先讓幼兒進行玩水游戲,通過在水中玩插塑,讓幼兒知道水是無色的,再讓幼兒用小竹簍盛水,用手抓水,從而知道水會流動,幼兒在玩水的過
三、多種感官,嘗試記憶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參與活動,能獲得最好的嘗試記憶效果。
如:認識紙,讓幼兒用手把紙放水裡看紙吸水,把紙放在火上燒一燒,用手撕一撕紙。通過實驗,幼兒記住了紙的四個秘密。又如:小班認識蘋果,通過看、摸、聞、嘗,了解了蘋果的顏色、形狀、味道,最後讓幼兒畫蘋果,加深了嘗試後對知識的記憶。
四、動作演示,准確記憶有些知識,利用動作演示,幼兒就會准確理解並記憶。
如:古詩《靜夜思》中有一句「舉頭望明月」,其中「舉頭」一詞,通過教師的動作演示,幼兒嘗試練習,准確地理解了詞意,就在以後的提問中記憶猶新。
❸ 幼兒園《遊子吟》《靜夜思》節目報幕
1、小屋內,油燈下,年邁體弱老母親,一針一線縫衣裳。愛子之情難表達,千針萬線最動情。兒行千里母擔憂,遠行遊子惦老娘。母親恩情似春暉,寸草何以報母恩?請欣賞《遊子吟》。 2、穿越時空的隧道,我們在中國幾千年燦爛的文化詩篇中,摘取著最明亮的那顆星,他就是我們文化歷史中的浪漫詩人李白.漫步在詩人古典優雅的浪漫情緒中,讓我們感受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凄涼之情。詩人的的情懷,不只是浪漫,也不只是夢幻.遠離故鄉的思念,在抬頭望月的剎那,浸滿了詩人整個的心田----- 《靜夜思》
❹ 中班趣味識字靜夜思教案
一、教學背景分析
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發展源遠流長,璀璨奪目;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詩教」的民族,孔子甚至把它強調到了「不學詩無以言」的高度,因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中國古詩那獨特的文學審美價值和社會教育意義是任何文學樣式所不能替代的。
歷來的小學教材都編入許多古典詩歌,語文課程標准要求學生必背的古詩就有80首。這些古詩深涵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底蘊,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學生審美情趣與能力,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教材簡析
《靜夜思》是選自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一首古詩,第三單元安排了一首古詩《靜夜思》,三首兒歌《小小的船》、《影子》、《比尾巴》和一篇課文《陽光》,揣摩編者構成這一組課文的意圖,不難看出《靜夜思》、《小小的船》都是描寫月亮的,《影子》、《陽光》兩篇文章側重在描寫太陽,最後一篇《比尾巴》寫出了6中小動物尾巴的特點。綜合起來,每課都有比喻句,要藉助課文使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感受自然的美麗、神奇,體會到生活的樂趣。而本文是我國偉大的詩人李白寫的一首遊子深切思念故鄉的古詩。語言凝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遠。詩人以月亮為意象,在寧靜的夜晚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隻看不見的手,無聲地撥動著作者的心弦;舉頭仰望,低頭沉思,俯仰之間,神馳萬里,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無盡的思念。詩中意境簡單明了,詩句節奏具有音樂美,易被學生接受。讓我們一起在如畫的詩中來體會思念故鄉的樂曲吧!
三、分析學生
小孩子上一年級時,還保留著不少幼兒時期的心理特點與習慣,比如說喜歡玩耍,好動等等。小孩的分析理解、識記能力比較弱,但他們的形象思維則比較好。小學階段,是系統地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接受良好行為規范的訓練和約束的階段。在前兩個單元,學生已經學習了簡單的語音和筆畫知識。基於小孩子好動、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特點,可以採用圖片和兒歌的形式來認識學習生字詞。同時,讓他們慢慢地接受書面閱讀,培養閱讀語感。因此,這節課老師要引導學生,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通過聽古詩兒歌,激發學習興趣;通過反復吟誦古詩,培養語感;通過圖片認字游戲掌握生字詞。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字詞積累:認識10個生字,會寫其中的4個字;認識1個偏旁「攵」。
10個生字:「靜」 「床」 「夜」 「光」 「舉」 「頭」 「低」 「故」 「望」 「鄉」 ,4個會寫的字:「頭」 「鄉」 「床」 「故」;
2.理解背誦古詩;
3.培養吟誦能力和語感,激起學生對古詩的興趣。
(二)過程和方法:由老師引導,通過討論、探究的學習方式,領悟詩人對故鄉深切思念之情。通過學習兒歌、做游戲掌握字詞。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感知詩中蘊含的思鄉情感,培養學生珍愛親情、珍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以形象的方法學習生字,在閱讀中提出疑問,積極思考,理解詩歌內容。
2.反復吟誦,背誦詩歌。
(二)教學難點:
1.如何讓學生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理解詩歌的內涵,想像詩歌的意境,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
六、教學方法
新課程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程標准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大膽放手,引導學生積極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師生共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因此,本節課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三個:(一)吟誦教學法;(二)討論法和點撥法相結合;(三)配樂朗誦法。
(設計說明:這一部分是綜合考慮了新課標的要求和一年級學生的普遍特點後做出的有針對性的設計)
七、教學環境和教學用具
電腦、網路、課件、視頻、多媒體展示平台。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准備
教師:准備課件、《靜夜思》兒歌版、謎語、生字卡片,《靜夜思》背景音樂。
學生:課前預習課文。
八、教學過程
(一)猜謎語,激興趣,導入新課
1.師:相信同學們都很喜歡謎語吧。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謎語,考考大家。有個東西『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個鐮刀。』同學們知道是什麼么?」出示課件,揭示謎底。接著學生的反應,「是的,是月亮。老師在給大家看一幅有月亮的畫,不同的是它的旁邊還有一首古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它和月亮有
什麼關系?」展示課件,進入古詩學習。
(設計說明: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就是一節課的開端,導入激起了同學的學習興趣,這節課才會讓老師教起來比較輕松,學生學的也輕松。本節以謎語游戲進入新課,營造一種活躍的課堂氣氛,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老師引導,學生討論,把握重難點
1.老師先吟誦一遍,讀准字音。
2.學生齊讀,培養語感;然後請學生說他們所不認識的字,老師把字寫在黑板上。並把需要掌握的字以課件形式出示。
3.請學生說說如何識記這些字,邊學字邊掌握古詩大意。(創設問題情境,啟發探求思路,把握重難點。)
在這個環節,根據生字學習內容。比如當學到「思」字時,問學生「你是如何記住這個字呢」?(上面是個「田」,下面是個「心」),再問學生「思」是什麼意思?(思念)在什麼時候思念?(靜靜的夜晚)他在思念什麼?讓學生自由討論1—2分鍾後回答。當學生在讀了古詩之後,明白了作者在思念故鄉?隨即問學生故鄉的意思,此時再一次引發學生思考,是什麼使他想起了家鄉?(月亮)詩中說他是如何看到月亮的呢?(舉頭)什麼是舉?通過「舉」字的學習,明白詩人對故鄉的深切思念。因為太思念故鄉,以至於他都把月光看成了「霜」。進入到「疑是地上霜」一句的學習。通過反復的吟誦、引讀等形式,引導學生體會韻味及意境,並結合插圖了解古詩的大意。這樣,既了解了古詩的大意,又對生字的識記比較深刻。
(設計說明:這個部分的學習主要是用抓關鍵詞的方法來理解詩歌內容,並且記住字詞。老師引導,學生自主討論,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檢測訓練,鞏固重難點
游戲一:聽兒歌《靜夜思》
游戲二:摘月亮。把事先做好的彎月亮的卡片拿出來,卡片的背面寫上生字。請學生上台摘月亮。誰能把卡片後面的生字讀對,摘下的月亮就給誰。
游戲三:誰是小李白。與古詩《靜夜思》相配的音樂,投影片(十五夜晚、明月當頭照的情境)。播放音樂,由學生模仿著李白的樣子,對著美麗的夜景,吟誦《靜夜思》。然後根據學生的不同表現,評選出班裡的「小李白」。
(設計原由:經過上面一環接一環的講解,學生的注意力基本上達到了高峰,所以檢測訓練這方面我主要通過兩個小游戲來幫助學生鞏固生字,練習吟誦。)
(四)視頻欣賞,老師歸納
1.集體朗誦一遍,播放一段視頻。
2.老師總結:
(1)作者簡介,李白,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寫過很多有名的詩篇,以後我們還會學到他很多很多的詩。
(2)字詞回顧
(3)寫作契機
「靜夜思」是詩人離開家人後,寫出的詩句。全詩僅短短四句,每句五個字,共二十個字,卻意味深長地表達出一位遠在他鄉的遊子對故鄉那深深的懷念之情。題目「靜夜思」點出了這首詩特定的寫作背景:寂靜的深夜,作者躺在床上,遲遲不能入睡。潔白的月光透過窗灑滿床前,那潔白的顏色讓人覺得又像是地上鋪滿了片片銀霜。詩人抬起頭來看到那一輪掛在空中的明月,不禁勾起了心中想家的情思:明月照在遊子(離家的孩子)的窗前,也一樣地照在故鄉的土地上。故鄉的親人啊,他們是否平安幸福?詩人無法回到故鄉,與親人團圓,只好借這一輪共有的明月寄去自己對他們的思念之情。想到這里,詩人已經不知不覺地低下頭來,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設計說明:學習本文的重點在於讓學生認字,初步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情感;潛移默化地滲透親情的可貴。讓學生學會珍惜生活中的美,作者不作為重點介紹,讓同學了解即可;而文章的寫作契機則可以幫助同學們更好地融入詩歌,讓他們懂得親情的可貴,也能過更好地融入。詩人的契機這一部分用講故事的語氣講出來。)
(五)結束語
課雖然結束了,但留給同學們的求索卻遠遠沒有結束。親愛的同學們:故鄉,給我們一種深厚的溫暖;親人,是我們永遠的保護神。無論我們到了哪裡我們都要珍惜親情,時時記住給家人一個問候。
(六)布置作業:
1.給爸爸媽媽講講《靜夜思》的故事。
2.製作月亮卡片,每張卡片上寫一個生字,互換卡片學習。
(設計說明:讓學生把《靜夜思》的大意以故事的形式講給父母聽,一方面可以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又可以讓學生與父母互動;在生字掌握這方面,不用死板地抄寫方式,而讓他們動手做卡片,激起學習的情趣。)
九、板書設計
月亮
抬頭 思念
詩 人 故鄉
低頭
(設計說明:板書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特點,以簡單明了為主。)
十、設計思想及特色
根據《語文課程標准》指示,低年級閱讀教學是學習閱讀的起步階段,而文字元號本身較為抽象,它不像圖畫、實物可以直接引起視覺快感。這就給六、七歲的蒙童的學習帶來一些困難,因此,培養低年級學生閱讀興趣至關重要。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兒童的形象思維佔主體,對於直觀事物感興趣,他們喜歡各種各樣的(如畫一畫、跳一跳、唱一唱、表演等)活動。教學中,教師可根據課文體裁的多樣性設計一些游戲活動,把畫、唱、演、說等活動形式引進課堂,使學生體驗閱讀教學的樂趣。新課標還指出入學的兒童是以口頭表達為主,進入書面閱讀以後,才由具體直觀的現實世界逐步向抽象的文字元號世界過渡。因此,在閱讀教學的初始階段,必須強化學生對文字元號的認讀,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整體感知。在初讀感知環節,掃除文字障礙,讓學生認真讀讀全篇課文,把文章讀通,讀連貫,從而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獲得初步的感受。因此在本教學設計中把知識的積累作為重點,並採取游戲的方式學習,積極引導學生思考。綜觀整個教學設計特色,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本文的講授過程中,主要運用了討論法和朗讀法的語文教學法,設計中充分貫徹新課標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把自主探究性語文教學法與網路平台相結合,努力達到現代化教育的要求。同時在課堂上讓同學們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老師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並與之共同學習、探討文章的寫作特色和思想內涵!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體現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二,本文利用網路平台對課堂教學有所改進這一點,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使學生能夠更充分、深入地投入學習。大屏幕以及視頻的播放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他們學習的興趣,同時還可以激發同學們的靈感,幫助他們更好的識字,理解課文;而且多媒體教學相對於傳統教學而言,它具有圖文並茂、有聲有色的特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使得枯燥乏味的學習變得趣味橫生,使復雜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易懂,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也輕松。
第三,採取游戲的方式教學,把「教、學、做」合一,激發學習興趣,寓教學於快樂之中,促進學生主動參,形成自主的學習意識。
第四,落實精讀,注重培養語感。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是範文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是語感經驗不斷積淀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要讓學生感悟課文的豐富內涵,培養他們的敏銳語感,教師必須指導學生朗讀。這一過程,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豐富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使學生的閱讀行為獲得個性化的感悟。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滲透學習方法,讓學生會學習,這些也許是這一節課最大的收獲!
❺ 奧爾夫音樂靜夜思教案
活動目標與實施
1、家園聯手合作,輕輕鬆鬆打基礎
家庭和幼兒園專是影響幼兒發展最主要的兩大屬環境,家長和教師分別是這兩大環境的施教者。《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幼兒園應主動與幼兒家庭配合,幫助家長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向家長宣傳科學保育、教育幼兒的知識,共同擔負教育幼兒的任務。」托班新生年齡均為2歲多點,為了讓孩子較快適應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在較短的時間就喜歡幼兒園,愛上班上的老師,並且使他們活潑愉快地進行集體活動,我們首先在開學前逐個進行了家訪,向家長宣傳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內容,及幼兒入園後可能出現的一些不適應狀況,也從中了解孩子的具體情況,如每個孩子的喜好、個性,身體狀況等並了解其小名,增進與幼兒間的感情,同時這樣就可以有針對性的做好個別教育工作。對特殊孩子做好個案記錄及時向家長反饋,並徵求對我們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共同商討措施,爭取家長的信任和支持,為孩子輕松入園打下基礎。正因為如此,開學後個別孩子由於不適應出現了生病的現象,但卻沒有象往常那樣聽到家長的抱怨。
❻ 幼兒園學什麼古詩
01 詠鵝
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02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03 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04 憫農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05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06 賦得草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07 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08 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09 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10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11 望天門山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12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13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4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15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16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17 絕句
唐·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❼ 幼兒中班靜夜思教案
活動目標: 1. 體會詩中作者思鄉的感情。 2. 喜歡學習古詩。 3.學習朗誦詩句,說出詩句的大概意思。 活動准備: 1. 列印的古詩一首,《靜夜思》圖片兩張 2. 剛過了中秋節,幼兒知道中秋節有團圓的意思。 活動過程: 一:引出古詩 師:小朋友們,誰會朗誦古詩,請你來為大家朗誦一首。 唐代的詩人李白寫了很多首詩,其中有一首詩是他在外地做客時寫的,流傳了千百年,你們想不想聽? 二.學習古詩 1.教師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提問:古詩的名稱叫什麼?作者是誰? 2.理解古詩 (1)逐句欣賞 一邊看古詩,一邊聽老師逐句朗誦。 教師解釋句中「疑」、「舉」的意思。 (2)說說自己聽了詩後有什麼感覺? (3)試著說說詩句的意思。 床前灑滿了明亮的月光,誤以為是地球上鋪了一層銀白色的寒霜。抬起頭,遙望天邊的明月,不由得低下頭來,思念離別的故鄉。 (4)看圖片,想像詩中的意境,並說一說使人會想到故鄉的什麼? (5)遷移經驗,聯想中秋節的含義。 師:中秋節有什麼意義?中秋節家家都要團圓,可有很多人在外地工作或上學不能回家,他們都很想念自己的家鄉。 圖片中的月亮很明亮,李白在外地做客的那一天正好好是八月十五中秋節,詩人看見月亮想起了自己的家鄉。 3。學習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三.古詩朗誦表演 請幼兒大膽地上台朗誦古詩。 床前 |明 |月光, 疑是 |地 |上霜。 舉頭 |望 |明月, 低頭 |思 |故鄉。
❽ 幼兒園中班靜夜思古詩教案教哪幾個字
清泉石上流, 明月松間照, 有沒有那樣一個人, 在峰迴路轉的雲水深處, 僧廬茅舍里,把一壺茶閑煮
❾ 幼兒園學的五十首最簡單的古詩
一、《詠鵝》
作者:(唐)駱賓王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譯文:「鵝!鵝!鵝!」面向藍天,一群鵝兒伸著彎曲的脖子在歌唱。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的水面上,紅色的腳掌劃著清波,就像船槳一樣。
二、《春曉》
作者:(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譯文:春天睡醒不覺天已大亮,到處是鳥兒清脆的叫聲。回想昨夜的陣陣風雨聲,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三、《梅花》
作者:(宋)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譯文:那牆角的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盛開。為什麼遠望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
四、《春夜喜雨》
作者:(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譯文:好雨似乎會挑選時辰,降臨在萬物萌生之春。伴隨和風,悄悄進入夜幕。細細密密,滋潤大地萬物。濃濃烏雲,籠罩田野小路;點點燈火,閃爍江上漁船。明早再看帶露的鮮花,成都滿城必將繁花盛開。
五、《秋浦歌》
作者:(唐)李白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譯文:爐火照徹天地,柴煙中紅星亂閃。冶煉工人在明月之夜,一邊唱歌一邊勞動,他們的歌聲響徹了寒峭的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