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新課程零五網七下
『壹』 人教版歷史7下
雖然不是括弧,採用的是逐條稱述,這是我說課所用,他們效果一樣,希望幫助到你
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第1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統一和滅亡
1、隋的建立: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隋的統一:
時間:589年,隋朝滅陳
隋實現重新統一的原因: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南方:江南經濟的發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意義: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隋唐時期三百二十餘年的「大一統」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3、隋的滅亡:暴政引起農民起義,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二、隋朝經濟的繁榮──「開皇之治」
1、表現:人口激增,墾田擴大、糧倉豐實。
2、原因: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③統治者提倡節儉。
3、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大運河的開通
1、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裡,國家治理得比較好,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景象,這就使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具備了經濟實力。②隋朝國家統一,使隋煬帝有徵發幾百萬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開鑿的幾段古運河為基礎。
3、時間、人物: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4、中心、起始點: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
5、長度及地位: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6、四個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7、連接五條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8、流通七省區:(略)
9、開通的作用: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
第2課 「貞觀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李淵就是唐高祖。
思二、「貞觀之治」
1、唐太宗採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②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③崇尚節儉,節制享受慾望。④合並州縣,整頓吏治。⑤任用賢才、虛心納諫:「房謀杜斷」;魏徵為著名諫臣。⑥大興學校,發展科舉。
2、效果: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3、評價: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
三、女皇武則天
1、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
2、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人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第3課「開元盛世」
一、「開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後,「勵精為治」:①任用賢才(姚崇);②重視地方吏治;③注意節儉。這些改革措施,使得開元年間的政局為之一新,史稱「開元之治」。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方面:①興修大型水利工程。②農耕技術提高:水稻廣泛採用育秧移植。③茶葉生產的發展: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飲茶之風開始在唐朝盛興。④生產工具的改進:出現新的農業工具──曲轅犁;創制新灌溉工具──筒車。
手工業方面: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超。②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藝的珍品)。
商業繁榮:①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②長安城:城內分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區,市為繁榮的商業區。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4、「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5、封建社會經濟繁榮和發展的共同原因:①繼承性因素:前朝經濟基礎的繼承。②社會環境因素(政治因素):社會安定。③政治因素:國家統一、政治清明。④經濟政策因素:統治者調整經濟政策,鼓勵發展生產。⑤經濟交往因素:民族間的經濟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強。⑥群眾作用:人民的辛勤勞動。⑦生產力(科技)因素:生產技術革新(生產工具是生產力中最為活躍的因素),水利的興修。
第4課 科舉制的創立
一、科舉制的誕生
1、隋文帝時,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以分科舉人取代了魏晉以來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為什麼要採用科舉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
師:科舉制創立前(魏晉以來),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條件。官員大多隻能從高門權貴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能為朝廷和國家出力。官員的選拔權力集中在地方權貴手中,不利於中央集權。利用考試選拔官員。普通讀書人和貧窮人家的子弟可以自願報名參加官府的考試,這樣就擴大了選官范圍,選官權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3、意義:從此門弟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做官;選拔官吏的權力,從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舉制的完善
1、唐朝科舉制度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和明經兩最為重要。唐朝時期完善科舉制度的關鍵人物是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擴充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3、武則天:開創殿試和武舉。
4、唐玄宗:豐富考試的內容,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三、科舉制的影響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風氣盛行。
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也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4、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
第5課「和同為一家」
唐朝時,唐太宗和武則天在今新疆地區先後設立了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一、西南──吐蕃(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7世紀前期,吐蕃傑出的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
4、8世紀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贊普尺帶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經成為「和同為一家」了。
二、北方──回紇的勃興
1、回紇是今天維吾爾族的祖先。
2、8世紀中期,唐玄宗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後來,回紇改名為「回鶻」。
三、東北──靺鞨(「車書本一家」)
1、7世紀末,粟末靺鞨部首領大祚榮統一了周圍各部,建立政權。
2、8世紀前期,唐玄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從此,粟末靺鞨政權以「渤海」為號。粟末靺鞨有「海東盛國」之稱。
3、唐朝管理東北邊疆的機構是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
四、西南──蒼山洱海間的南詔
1、六詔居民是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2、南詔首領皮羅閣統一六詔,唐玄宗封他為雲南王。
民
一、唐與日本的關系──遣唐使和鑒真東渡
1、隋唐時,中日兩國交往密切。貞觀年間,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學生和留學僧來唐學習。
2、遣唐使回國後很受重用,他們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還參照漢字創制了日本文字,在社會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風尚。
3、唐朝赴日本的使節和僧人中,最有影響的是鑒真,曾六次東渡日本,在日本傳播唐朝文化。
二、唐與新羅的關系
1、方式:①派遣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②新羅商人來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
2、表現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採用科舉制選官吏、引入了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
三、唐與天竺的關系──玄奘西遊
唐朝時中國與天竺交往頻繁,最傑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貞觀初年,他從長安出發,前往天竺。回國後,專心翻譯佛經,還寫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記》。這部書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思
第7、8課 輝煌的隋唐文化
一、科學技術
1、建築:
特點:規模宏大,氣魄雄偉,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
代表:①隋朝李春設計並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七百多年後,歐洲人才建成類似的橋。②唐都長安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大明宮含元殿)。
2、印刷術:①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發明印刷術,印刷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②隋唐時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詩歌等。③唐朝印刷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醫學:「葯王」孫思邈《千金方》。
二、文學:詩歌
1、唐朝是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流傳至今的有兩千多位詩人的近五萬首詩歌。
2、代表詩人:
①李白(盛唐)──「詩仙」(《早發白帝城》、《蜀道難》)
②杜甫(盛-衰)──「詩聖」「詩史」(「三吏」「三別」)
③白居易(中唐)──《秦中吟》《新樂府》,詩歌反映現實。
三、書法:「顏筋柳骨」
1、顏真卿:創立雄渾敦厚的新書體,稱「顏體」,是繼王羲之之後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代表作為《顏氏家廟碑》《多寶塔碑》。顏真卿。
2、柳公權:博採眾長,別出新意,成「柳體」,其字方折峻麗,骨力勁健。代表作為《玄秘塔碑》。
四、繪畫
1、(唐朝)閻立本:擅長人物畫,代表作為《歷代帝王圖》《步輦圖》。
2、(唐朝)吳道子:「畫聖」,開後世寫意畫先河,代表作《天王送子圖》。
五、藝術寶庫
代表:甘肅敦煌莫高窟(大部分隋唐開鑿,壁畫和彩色塑像,堪稱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六、盛大歡騰的樂舞
1、唐初:《秦王破陣樂》
2、盛唐:《霓裳羽衣曲》
以上內容用表格可簡化歸納為:
一、科技方面
類別 朝代 設計者 成就
建築 隋朝 李春 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雕版印刷術 唐朝 《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二、文學方面(詩歌)
代表人物 生活時期 代表著作 詩歌特點 人稱
三、書法、繪畫和石窟藝術
第二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
第9課 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
一、契丹的興起和陳橋兵變
1、10世紀初,契丹首領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有時稱契丹,有時稱遼),都城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阿保機就是遼太祖。
2、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後,陸續消滅了五代十國割據政權,結束了黃河流域分裂局面。
聯系:七年級上冊學過的曾經統一黃河流域的人物或政權(東漢末的曹操、氐族符堅建立的前秦、鮮卑族建立的北魏)
二、遼、宋、夏的和戰
1、宋與遼──澶淵之盟
(1)背景:宋真宗統治時,澶州之戰,寇準力主真宗親征,宋軍擊退遼軍。
(2)內容:(3)評價:
2、宋與夏和戰
(三、金和南宋的對峙
1、12世紀初期,女真傑出首領阿骨打,起兵抗遼,建立金,都城會寧(今黑龍江阿城)。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2、1127年,北宋被金滅亡,趙構登上皇位,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
3、抗金英雄:岳飛 郾城大捷
4、宋金和議:宋高宗和秦檜以「莫須有」殺害了岳飛後,宋金達成和議,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後來,金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今北京)。
政第10課 經濟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1、原因:從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代:①南方戰亂少;②南遷的中原人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勞動力;③自然條件的變化;④引進新品種──從越南引進占城稻。
2、表現:①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民間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主要產地在南方。②棉花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③茶樹的栽培有很大發展,江南的丘陵地區新辟許多茶園。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1、紡織業和棉織業:蜀地的絲織品「號為冠天下」;江浙絲綢產量高;從海南島興起的棉織業,南宋已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2、制瓷業: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紙的冰裂紋瓷器,給人別致美感。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來發展成著名的瓷都。
3、造船業:宋朝的造船業居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也發達。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商業都市: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是臨安,其繁榮程度遠遠超過北宋時的開封,而且還出現有早市、夜市。
2.海外貿易:宋朝海外貿易超過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最早的紙幣: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南宋時,紙幣發展形成與銅錢並行的貨幣。紙幣的產生,有利於商業發展。
四、結論:從唐朝中後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後完成。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於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
第11課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
一、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1、衣:各級官員服色有嚴格規定,百姓只穿黑白兩色衣服。勞動者多穿小袖狹身
的短衣。婦女纏足的陋習逐漸傳開。
2、食:北宋肉食以羊肉為多,南宋時南方人吃魚多。宋代時,北方以麵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
3、住:百姓住房多為低矮茅屋,貴族宅第宏麗,前堂後寢,兩側有耳房和偏院。
4、行:宋代缺馬,多用牛車,也有驢車。達官貴人出門乘轎,士大夫一般騎驢、騾。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
第12課 蒙古的興起的元朝的建立
一、蒙古的興起
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召開蒙古貴族大會,被推舉為大汗,尊稱為成吉思汗,蒙古國建立。
二、元朝的建立
1、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2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2、1276年元軍佔領臨安,南宋滅亡。出現「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
3、元世祖重視發展農業,治理黃河,推廣棉花種植,北方農業得以恢復和發展。為了便利南糧北運,他下令開鑿兩段新運河,與原有的運河連同,使糧船從杭州直通大都。還開辟規模空前的海運。
4、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義大利旅行家馬克?波羅的《馬克•波羅行紀》,描述了大都的繁華景象。
三、行省制度
為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世祖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於元朝。行省制的內容:
1、中央—中書省—全國最高行政機構—管轄大都及周圍地區。
2、地方—行中書省(行省或省)—中書省的派出機構—管轄11個行省(包括管理北方的嶺北行省、管理東北的遼陽行省和西南的雲南行省等)。
3、在中央設宣政院,西藏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
4、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今台灣)。
四、民族融合的發展
1、表現:①漢族人民開發邊疆。②邊疆各族遷入內地,同漢族等雜居相處。③契丹、女真等族與漢族的融合。④形成了一個新民族—回族。
2、作用: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元朝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3、特點:
第13、14課 燦爛的宋元文化
一、科學技術的發明
1、科學技術的發明
類2、兩位傑出科學家:①北宋時期科學家沈括的科學成就有《夢溪筆談》、創制「十二氣歷」。②元朝時著名天文學家和水利專家郭守敬的科學成就有《授時歷》測定一年為365.2425天,與現在公歷的公歷基本相同,但比現行公歷的確立早約三百年。
二、史學、文學和藝術方面
1、史學:北宋的司馬光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他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
2、文學:
類3、藝術
繪畫:
書法:
第三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
第15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
一、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1、明朝的建立:1368年初,朱元璋以應天為都城,改稱南京,稱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明太祖加強君權措施二、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1、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難」旗號,起兵反對建文帝,史稱「靖難之役」。朱棣稱帝,他就是明成祖
2、明成祖加強君權的統治
第16課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一、鄭和下西洋
1、目的:為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
2、時間: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
3、到達地區: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4、意義:
二、戚繼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侵襲中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它們為「倭寇」。
2、明朝中期,明政府派戚繼光抗擊倭寇的進攻(浙江台州),戚繼光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第17課君主集權的強化
一、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
1、明朝後期,女真的傑出首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滿洲發展的歷史
2、1644,清軍入關,遷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
二、君主集權的強化
1、為了加強君主專制,第18課 收復台灣和抗擊沙俄
一、收復台灣(「開辟荊榛逐荷夷」)
1、明朝後期(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佔了我國寶島台灣。
2、1661年,鄭成功率兵進入台灣,1662年初,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台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3、1683年,清軍進入台灣。1684年,清朝設置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台灣府的設置,加強了台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
二、抗擊沙俄──雅克薩之戰:
1、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在雅克薩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軍水陸並進,擊斃侵略軍頭目托爾布津,沙俄被迫投降。
2、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中俄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位第19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一、清朝加強西藏的管轄(達賴、班禪和駐藏大臣)
1、確立冊封制度:順治帝接見西藏的佛教首領達賴五世,賜予「達賴喇嘛」封號。康熙帝賜予另一個位西藏佛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從此,歷代達賴和班禪,都須經過中央政府冊封。
2、設置駐藏大臣:雍正帝時(1727年),清朝開始設置駐藏大臣。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
影響:清朝的這些措施,大大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
二、清朝加強對新疆的管轄
1、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亂
2、土爾扈特回歸祖國:
清朝鞏固多民族國家的斗爭可用圖示歸納為:
三、清朝疆域
西
第20課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一、明清經濟的發展
1、農業:明代從國外引進的新物種──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
2、手工業:①棉紡織業在明代已從南方推向北方;②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南京後來居上;③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器),暢銷海內外。
3、商業: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貿易城市。
4、資本主義萌芽:①明朝中期以後,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出現了許多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機戶。他們開設機房,僱用機工進行生產,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生產方式。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僱用工人。他們之間這種僱傭與被僱傭的關系,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②清代,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業部門增多了,生產的規模也進一步擴大。
二、「閉關鎖國」的政策
1、原因:①清朝統治者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推行「重農抑末」政策,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②清朝前期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③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到外國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2、表現:①清初的40年,實行嚴厲的禁海政策,不許擅自出海貿易;②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隻的載重量作出嚴格的限制;③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後來下令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關閉其它港口
3、影響:要一分為二的評價:①正面:它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②反面:使中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不能適時地向外國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逐漸在世界上落伍了。
第21、22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
先秦時期(文明的勃興)-秦漢時期(昌盛文化)-三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承上啟下)-隋唐時期(文化高峰)-宋元時期(燦爛繁榮)-明清文化(時代特點鮮明)
一、紫禁城和明長城
1、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修建,北京城由宮城、皇城和京城三個部分組成,城中心的紫禁城,是皇帝居住之地,北京城布局嚴整,城牆高大雄偉,街道寬廣筆直,是古代城市建築的傑作,是我國也是世界建築之林的瑰寶。
2、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蜿蜒六千餘公里,是世界上的一個奇跡(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二、古典科技巨著
作者 著作 價值
李時珍 《本草綱目》 是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葯物學巨著,被譯為多國文字,成為世界醫葯學的重要文獻。
宋應星 《天工開物》 總結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等,被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徐光啟 《農政全書》 農業網路全書,我國農學史上最早傳播西方近代科學知識的書籍。
三、古典小說
作品 作者 朝代 內容 成就
《三國演義》 羅貫中 元末明初 描寫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政治和軍事斗爭。 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
《水滸傳》 施耐庵 元末明初 描寫北宋末年宋江領導的梁山泊農民起義。 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
《西遊記》 吳承恩 明朝中期 根據民間流傳唐僧取經故事創作。 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說。
《紅樓夢》 曹雪芹、高鶚 清朝 描寫賈、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悲劇,揭示封建社會必然崩潰趨勢。 是我國古典小說的高峰。
四、戲劇的繁榮
1、湯顯祖是明朝後期最負盛名的戲劇家,代表作是《牡丹亭》。
2、清朝中後期以徽劇、漢調為基礎,融合吸收了其它劇種的一曲調和表演方法,在19世紀中期初步形成一個新的劇種──京劇。
『貳』 零五網七下歷史伴你學期中綜合能力檢測答案
『叄』 七年級 新課程歷史答案
歷史
七年級歷史期末模擬卷
姓名___________ 成績____________
考試形式:開卷 試卷共三大題 卷面分數:100分 考試時限:45分鍾
出卷人:潘海燕 2005.6
一、 單選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題2.0分,共50分)
選 擇 題 答 案 欄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B C B C D A C D A D C D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B B A B B D C A A B D
1. 隋朝大運河,連接淮河和長江的一段是 D
A.永濟渠 B.江南河 C.通濟渠 D.邗溝
2. 以善於用人和重視納諫而著稱的皇帝是 B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唐高祖 D.唐玄宗
3. 哪位皇帝的統治被現代史學家郭沬若稱贊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C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則天 D.唐玄宗
4.唐代哪個省下設六部,分管具體政務 B
A.中書省 B.尚書省 C.門下省 D.內史省
5.下列史實能體現唐朝較為開放的社會風氣的是 C
①武則天登基成為皇帝 ②唐三彩的生產
③婦女以穿男裝、戎裝為時尚 ④允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人參加科舉考試和做官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假如你是唐初的一位管理少數民族事務的大臣,會經常處理下列哪些少數民族的事務?D①吐蕃 ②回鶻 ③突厥 ④靺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唐朝稱天竺是指 A
A.印度半島各國 B.朝鮮半島各國 C.阿拉伯半島各國 D.馬來半島各國
8.「世上創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這是郭沫若稱贊下列哪位詩人的對聯 C
A.王維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9.與宋朝並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有 D
①遼 ②西夏 ③金 ④海東盛國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10.郾城大戰的交戰雙方是 A
A.金與南宋 B.遼與北宋 C.金與北宋 D.遼與南宋
11.宋朝人的書中記載說;昔汴都(即北宋都城東京)數百萬家, 盡仰(依靠)石炭(古時稱煤為石炭),無一家燃薪(柴)者。該材料與下列內容對應的是: D
A、絲織業 B.制瓷業 C.冶鐵業 D.採煤業
12.在廣州等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的朝代是 C
A.隋 B.唐 C.兩宋 D.元
13.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的是 D
A.李白 B.杜甫 C.寇準 D.文天祥
14.元朝時,開始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是 C
A.畏兀兒 B.蒙古族 C.回族 D.女真族
15.我國四大發明中在北宋時候發明的是 B
A.造紙術和火葯 B.活字印刷術和指南針
C.火葯和指南針 D.指南針和造紙術
16.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是: B
A.司馬遷的《史記》 B.司馬光的《資治通鑒》 C.班固的《漢書》 D.孔子的《春秋》
17.「時京官入朝,必與妻子訣,若無事則相慶,以為又多活一日」的記載可能和哪些史實有關 A
①胡藍之獄的株連 ②廷杖制度的嚴酷 ③錦衣衛的無孔不入 ④文字獄的無中生有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18.戚繼光和鄭成功的共同之處是 B
A.抗擊了當時世界上頭號殖民帝國 B.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
C.鞏固了明朝的統治秩序 D.台灣回到了祖國懷抱
19.清初,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御駕親征,平定準噶爾部叛亂的皇帝是 B
A.順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20.下列哪些是清朝在民族政策方面的措施 D
①平定準噶爾部、會部貴族叛亂
②規定喇嘛教活佛轉世的人選,必須用中央規定的金本巴瓶抽簽決定
③對少數民族地區一般實行減免賦稅等優惠政策
④通過會盟聯姻等方式加強聯系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1.下面沒有修過長城的一朝是 C
A.秦朝 B. 漢朝 C.元朝 D.明朝
22.16---17世紀入侵中國的西方侵略者有 A
①荷蘭 ②沙俄 ③葡萄牙 ④英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3.下列歷史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是 A
① 鄭和七次下西洋 ②戚繼光抗倭 ③葡萄牙攫取澳門 ④清軍入關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24.中俄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是 B
A.《愛琿條約》 B.《尼布楚條約》 C.《北京條約》 D.《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25.馬克思說:「與外界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這里的「與外界隔絕」是指 D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2題,第26小題10 分,第27小題12 分,共 20 分)
26.材料:「自永樂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歷……三十餘固,涉滄溟十萬余里,觀失海洋洪濤接天,巨濤如山,視諸夷域,回隔於煙霞飄渺之間。而我之雲帆高漲,晝夜星馳,涉仁狂瀾,若履通衙者……
⑴材料反映了哪一樁歷史事件?它的最遠航線到達什麼地方? 4分
鄭和七次下西洋; 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⑵此事件發生在哪個皇帝時期?2分
明成祖朱棣時期
⑶材料反映出一種什麼精神?有何歷史意義? 6分
鄭和精神:鄭和勇於探索、不畏艱難的膽識,忠貞愛國和熱愛和平的精神。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促進了中國人民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政府間和人民間的友誼;鄭和下西洋推動華僑移居南洋;促進了南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27.材料一:「今之海寇,動計數萬,借託言倭奴,而其實處於日本者不過數千,其餘皆中國之赤字無賴者入而附之耳。」——(明)胡宗憲
材料二:「寇與商同是人,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盜。」
——謝傑
「濱海細民,以海禁過嚴,生理(活)日促(艱難),轉而從盜。」
——(明)趙文華語
材料三:「明穆宗、神宗時實行較開放靈活的政策,由於海禁開放,刺激了海上貿易的發展,私人海上貿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所謂的『倭患』就煙消雲散。」
——樊樹志《國史概要》
⑴結合課本與材料一,你所認為所謂的「倭患」由什麼人構成?材料一中認為倭寇中佔主要地位的是什麼人?(4分)
倭寇由一些日本的武士、商人和中國的一些奸商、生活困難的百姓勾結而成。材料中認為倭寇中佔主導地位的是中國沿海的一些商人。
⑵材料二中認為造成倭患嚴重的根源是什麼?(4分)
材料中認為倭患嚴重的根源是明朝實行嚴厲的海禁制度,造成海上貿易受阻,一些商人和百姓失去生財之道。
⑶結合所學的知識和材料三,你認為根除倭患的原因有哪些?(4分)
根除倭患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戚繼光等人的武力清剿,盪平了倭寇的勢力,使倭寇難以繼續作惡;二是明朝後期實行較開發靈活的政策,刺激了海上貿易的發展,使沿海的商人和百姓從正常的貿易中獲取利益,無須再冒險搶劫。
三、問答題(本大題共2題,第28小題14 分,第29小題12分,共26分)
28.科舉制是選拔官吏的制度,在我國歷史上存在了一千多年。請回答:
⑴科舉制開始於什麼朝代?(2分)其主要特點是什麼?(2分)
隋朝 ;通過考試,按才能選拔官吏。
⑵與魏晉南北朝時期根據門第高低選拔官員的「九品中正制」比,科舉制有何優點?(6分)
擴大了選官范圍,有利於人才的選拔;(2分)有利於提高國家機構的活力和辦事效率;(2分)為讀書人提供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2分)
⑶為什麼明清以後,科舉制度受到人們的猛烈抨擊?(4分)
明清採取八股文取士制度,使科舉考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才智。
29.明清時期中國軍民在反抗外來侵略、維護祖國主權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戚繼光抗倭;⑵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台灣;⑶清朝康熙帝時取得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的勝利,遏制了沙俄在我國黑龍江流域的侵略; ⑷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
2004-2005學年度第二學期
七年級歷史期末模擬卷答案
一、 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題2.0分,共50分)
選 擇 題 答 案 欄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B C B C D A C D A D C D
題號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B B A B B D C A A B D
二、材料解析題
26.⑴鄭和七次下西洋; 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⑵明成祖朱棣時期
⑶鄭和精神:鄭和勇於探索、不畏艱難的膽識,忠貞愛國和熱愛和平的精神。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促進了中國人民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政府間和人民間的友誼;鄭和下西洋推動華僑移居南洋;促進了南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27.⑴ 倭寇由一些日本的武士、商人和中國的一些奸商、生活困難的百姓勾結而成。材料中認為倭寇中佔主導地位的是中國沿海的一些商人。
⑵材料中認為倭患嚴重的根源是明朝實行嚴厲的海禁制度,造成海上貿易受阻,一些商人和百姓失去生財之道。
⑶根除倭患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戚繼光等人的武力清剿,盪平了倭寇的勢力,使倭寇難以繼續作惡;二是明朝後期實行較開發靈活的政策,刺激了海上貿易的發展,使沿海的商人和百姓從正常的貿易中獲取利益,無須再冒險搶劫。
三、問答題
28.⑴隋朝 ;通過考試,按才能選拔官吏。
⑵擴大了選官范圍,有利於人才的選拔;(2分)有利於提高國家機構的活力和辦事效率;(2分)為讀書人提供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2分)
⑶明清採取八股文取士制度,使科舉考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才智。
29.⑴戚繼光抗倭 ;⑵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台灣;⑶清朝康熙帝時取得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的勝利,遏制了沙俄在我國黑龍江流域的侵略; ⑷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
『肆』 零五網七下英語課課練答案 。
是要七下的英語書么? 你可以去學校周圍的書店多轉轉。會有舊的哦。
愛情公寓我喜歡第一部的。我覺得那裡的女的打扮的真洋氣。嘿嘿
我也不喜歡英語,我們作業也很多啊。真要了命了。加油吧
追問:
我和你的感覺一樣的!呵呵
『伍』 零五網初一歷史學案
啥東東
沒明白
你在描述清晰下吧。
不明白你具體是在表達或是詢問什麼問題
『陸』 蘇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自主學習與測試零五網網址是什麼
歷史: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內歷。
3.過去的事實。容
4.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
5.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柒』 新課程七年級中國歷史(下冊)第一單元檢測卷(第1~5課)答案
選擇題CDACBABDBCDBAC
『捌』 零五網初中英語七年級下時代新課程7b unit1單元測試a卷
樣的,生老病死花開花謝終是一場輪回,而歷史的天空仍然艷陽高照,歷史的長河依然奔迴流不息.正如老子所說答:「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無論生死得失,都無須悲戚哀絕,不必有悔意、不必有牽戀.這樣才可遠離紅塵喧囂,求得心靈平靜.
叔本華說:「你想擁有的越多,你就越痛苦」;
鄭板橋說,人生貴在「難得糊塗」.
霧里看花花曼妙,水中望月月朦朧.
人生就是一段「放下」的旅程!年少時我們需要放下貪欲和復雜;中年時我們需要放下名利和掙扎;老年時我們需要放下悔意和浮華.一切隨風,如剔透的水晶紅塵終化.
學會放下,活在當下!
象莊子一樣,泛起不系之舟,飽食而遨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