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小學
① 淘淘課小學數學課程標准是什麼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標准》)是針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育制定的。根據《義務教育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要求,《標准》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明確數學課程的性質和地位,闡述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提出數學課程目標與內容標准,並對課程實施(教學、評價、教材編寫)
② 小學數學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分為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知識與技能四個維度。
具有導向、激勵 、評價 的功能。
③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中的四個學習領域是什麼
四個學習領域分別是:"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
數感主要表現在:理解數的意義;能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演算法;能估計運算的結果,並對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
符號感主要表現在:能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並用符號來表示;理解符號所代表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會進行符號間的轉換;能選擇適當的程序和方法解決用符號所表達的問題。
空間觀念主要表現在:能由實物的形狀想像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像出實物的形狀,進行幾何體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能根據條件做出立體模型或畫出圖形;能從較復雜的圖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圖形,並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關系;能描述實物或幾何圖形的運動和變化;能採用適當的方式描述物體間的位置關系;能運用圖形形象地描述問題,利用直觀來進行思考。
統計觀念主要表現在:能從統計的角度思考與數據信息有關的問題;能通過收集數據、描述數據、分析數據的過程作出合理的決策,認識到統計對決策的作用;能對數據的來源、處理數據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結果進行合理的質疑。
應用意識主要表現在: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找其實際背景,並探索其應用價值。
推理能力主要表現在: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並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或舉出反例;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筆有據;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與質疑。
(3)數學課程小學擴展閱讀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20世紀中葉以來,數學自身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與計算機的結合,使得數學在研究領域、研究方式和應用范圍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數學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探求客觀世界的規律,並對現代社會中大量紛繁復雜的信息作出恰當的選擇與判斷,同時為人們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種有效、簡捷的手段。數學作為一種普遍適用的技術,有助於人們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數學模型,進而解決問題,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數學課程標准
④ 簡述小學數學課程
第一學段(1~3年級)
一、數與代數
1.數的認識
(1)能認、讀、寫萬以內的數,會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和位置。
(2)認識符號<,=,>的含義,能夠用符號和詞語來描述萬以內數的大小。[參見例1]
(3)能說出各數位的名稱,識別各數位上數字的意義。
(4)結合現實素材感受大數的意義,並能進行估計。[參見例2和例3]
(5)能結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小數和簡單的分數。
(6)能運用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並進行交流。[參見例4]
2.數的運算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四則運算的意義。【1】
【1】關於乘法:3個5,可以寫作3×5,也可以寫作5×3。3×5讀作3乘5 ,3和5都是乘數(也可以叫因數)。關於除法:不給出"第一種分法""第二種分法"等名稱。
(2)能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和表內乘除法,會口算百以內的加減法。
(3)能計算三位數的加減法,一位數乘三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
(4)會計算同分母分數(分母小於10)的加減運算以及一位小數的加減運算。
(5)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參見例5]
(6)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
(7)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能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參見例6]
3.常見的量
(1)在現實情境中,認識元、角、分,並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2)能認識鍾表,了解24時記時法;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驗時間的長短。[參見例7]
(3)認識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4)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並認識克、千克、噸,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5)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常見的量有關的簡單問題。
4.探索規律
發現給定的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參見例8]
二、空間與圖形
在本學段中,學生將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感受平移、旋轉、對稱現象,學習描述物體相對位置的一些方法,進行簡單的測量活動,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在教學中,應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應注重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對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
(一)具體目標
1.圖形的認識
(1)通過實物和模型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
(2)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參見例1]
(3)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圓等簡單圖形。
(4)通過觀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5)會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或圓拼圖。
(6)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會辨認直角、銳角和鈍角。
(7)能對簡單幾何體和圖形進行分類。
2.測量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千米、米、厘米的含義,知道分米、毫米,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會恰當地選擇長度單位。[參見例2]
(3)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
(4)指出並能測量具體圖形的周長,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參見例3]
(5)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並認識面積單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參見例4]
(6)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3.圖形與變換
(1)結合實例,感知平移、旋轉、對稱現象。[參見例5]
(2)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
(3)通過觀察、操作,認識軸對稱圖形,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4.圖形與位置
(1)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2)在東、南、西、北和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中,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餘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
三、統計與概率
在本學段中,學生將對數據統計過程有所體驗,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
在教學中,應注重藉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過程;應注重對不確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觀感受。
⑤ 小學數學新課標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截止2018年目前小學數學新課標的主要內容如下: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為了體現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整體性,《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標准》)通盤考慮了九年的課程內容;同時,根據兒童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將九年的學習時間具體劃分為三個學段:第一學段(1~3年級)、第二學段(4~6年級)、第三學段(7~9年級)。
⑥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有哪些基本理念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基本理念
1.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課程內容既要反映社會的需要、數學學科的特徵,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它不僅包括數學的結論,也應包括數學結論的形成過程和數學思想方法。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於學生體驗、思考與探索。課程內容的組織要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直觀與抽象的關系,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課程內容的呈現應注意層次性和多樣性。
3.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數學學習方法。
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
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通過有效的措施,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
4.學習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開發並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可能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⑦ 小學數學的課程標準是什麼
1、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2、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3、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7)數學課程小學擴展閱讀: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目標:
1、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2、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