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合唱課程特點
㈠ 小學生合唱訓練方法
我是一個小來學生,我也自參加過合唱 ,我們的老師是這樣教我們的,先要教一些發音練習,比如說,綠、媽、嗚……女生可以用頭聲,每節課前都要作一樣的練習,要分開一、二聲部,最好買一本合唱的書,要適合你們學校學生的,並且讓他們也買,可以試一下《夏夜》這首歌,哦,對了,首先你必須會彈鋼琴,要增強團隊意識,上三到四節課時,就可以一個一個聽教過的歌(一次測驗)利用這次測驗來刷人,一、二聲部要經常練一下和聲,比如:1、2、3,可以讓一聲先唱,唱到2的時候,二聲部開始唱,合起來,一生要延聲。
我是個小學生,只能提供這么多,選我吧!
㈡ 淺談如何在小學階段進行合唱教學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在任何階段的音樂教學中都離不開內「聆聽」帶來容的感受,在小學階段「聆聽」就顯得更加重要,也是學生對多聲部歌曲有所感知的窗口。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們對整首歌曲的初步印象是首次完整聆聽;有所發現是帶著問題聆聽,這一環節也是學習興趣的初步發掘;再次聆聽和多次聆聽是學生對整首歌曲旋律的熟悉與印象的加深也是興趣發生後的乘勝追擊。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好了三到五遍的聆聽就奠定好了整堂課的基本基礎,也極大的激發出了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
㈢ 小學合唱怎麼排
1、先把學生按音調的高低分組(高音部、中音部、低音部)
2、每組一個領唱
3、選曲目,根據曲目分音部
4、隊形排列
…………………………
㈣ 在小學合唱教學中 教師應該培養哪些方面的能力
應該培來養孩子一下幾個方面的能源力:
1.團隊合作意識,整體合作精神,現在的孩子自我意識太強,往往沒有合作共處的思想。
2.合唱與獨唱的區別,合唱音樂的效果與審美。
3.激發個人在合唱中的潛能。
4.積極參與集體活動的積極性和紀律性。
㈤ 學童聲合唱有什麼好處
(一)合唱的第一個環節就是唱歌教學。現在中小學普遍存在對音樂課堂的不重視,造成孩子們對音樂常識了解很少,唱歌技巧更是知之甚少。唱歌教學最大的好處是增強孩子的自信心。無論是中小學階段、大學階段還是將來走向社會。少年時期的唱歌教學將會影響他們的一生。通過排練、錄音、錄像、演出等等這些活動,豐富孩子們的課余文化生活。尤其在各種演出活動中,在把歌聲帶給聽眾的同時,也必然會給孩子們帶來歡樂,增強他們的自豪感和榮譽感,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進取精神。
(二)合唱是一個團隊的活動。合唱是一種群眾性很強的演唱形式,合唱中多聲部的和聲效果的和諧統一、均衡、聲部立體感的充分表現,歌唱方法的協調一致給人以美的感受,並以其豐富、深刻、動人的藝術感染力震撼人心,引起人們的共鳴,同時,合唱還具有培養學生集體主義觀念、與人合作的意識。合唱教學作為音樂教學中的一種,在整個音樂教育中占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表演的藝術,還能看透學生的心智,給學生創造實踐的舞台,充分展示他們的才華,不斷提高藝術修養,讓學生學會相互團結、相互合作、學會謙讓的道理。
( 三)合唱使孩子綜合藝術修養的提高:合唱是要求很高的藝術,在學習過程中,孩子們必須學習樂理知識、古今中外的音樂史、即興唱譜的能力訓練、單音 雙音 以及和弦的聽力訓練等等。這是其他樂器學習所達不到的。
( 四) 讓孩子們積極參加合唱訓練,在價值導向、智能發展、心理保健、審美陶冶、專長培養、提高綜合素質等方面,對他們無疑會起著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過去幾年,蜚聲全球的奧地利維也納童聲合唱團的專業醫生弗蘭克教授在呼籲教育工作者和年輕父母要特別重視對孩子的早期音樂教育,從小就要培養孩子對唱歌的興趣。他認為這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㈥ 小學生合唱隊形
童聲合唱是—種高雅的聲樂藝術表演形式,它愈來愈被人們所喜愛。隨著少年兒童文化活動的活躍以及美育的需要,童聲合唱藝術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優美動聽的合唱,不僅可以引導少年學生步入仁富多彩的音響世界,而且還能使他們得到感情的滿足,獲得美的熏陶,進而培養良好的音樂感和高尚的藝術情操。對學生進行合唱訓練,不僅有利於對學生的聽覺和樂感的培養,更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綜合音樂素質。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將就童聲合唱實際訓練出現的問題淡淡自己的看法。
一、音色是受發聲方法影響的,合唱隊要求有統一的音色。
l、影響合唱音色統—的客觀因素。
在小學,童聲合唱的團員一般選用小學二到五年級的學生。他們對唱歌的認知來源於平時的音樂課。並不十分注重歌唱的技巧和訓練,他們只要開心的演唱歌曲就可以了,而音樂課本中出現的少量二聲部的歌曲,教師對其演唱掌握程度要求也不是很高,因此,雖然二聲部的合唱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接觸,但並不能達到合唱團的要求。新課程標準的宗旨是注重發展學生個性,而合唱則要求團員們聲音統一和均衡。這也是影響合唱團演唱的因素之一。
2、合唱排練中音色統一的方法。
由於孩子們剛剛入團,對於合唱團的歌唱的真正要求還不太了解。有些孩子還認為合唱就是大家唱一起唱,意識不到合唱是需要大家配合、協調、統一的活動。這時就要給孩子們講解什麼是合唱、合唱的要求、培養他們團結合作的意識,從思想上統一他們的意識,為以後的排練打下基礎。
3、用直聲訓練法便於音色統一。
用直聲訓練比顫音和波音容易讓聲音柔和到一起,很容易往一起靠,不僅可以獲得清晰的音質,而且還能使多聲部的和聲效果更加和諧。特別是在演奏一些優美抒情作品時,顯得更為重要。
二、在童聲合唱訓練中,口型的統一至關重要。
口型的統一不僅在演時能使觀眾看到整齊、優美的口的外型,更能使發出的聲音通暢、光彩,具有眾口一聲的感覺,體味到童聲的美妙與和諧。可以說,做到了口型的統一,童聲合唱的訓練就基本成功了。然而,要做到口型統一並非易事。因為在未經訓練時,孩子們的歌唱習慣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從呼吸到喉嚨、口腔的狀態都是各自長期形成的自然狀態,所以發出聲音的音色是不同的,屬於原始的音色,有的唱高音近乎喊叫,有的低音唱不出來,即使在中聲區,聲音也是各歸各,就好象穿著各自便服而齊步走的隊伍,顯得雜亂無章。了使歌唱時的氣息有力度的原性,吸氣時就要相對較緩,採用胸腹式呼吸的方法,最形象的比喻就是象聞花香一樣將氣吸入橫隔膜以下的丹田,唱歌時氣息象一條線一樣沖擊聲帶,強弱控制在自己的腹部,喉嚨處的軟口蓋部分要拎起來,這樣,出來的聲音就是豎的,而做到了喉嚨狀態的統一,口型也自然就統一了。
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取合適的發聲訓練。
合唱隊在發聲練習時要求要以姿勢、口形、呼吸、發聲等方面進行嚴格的訓練,通過訓練達到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並運用到歌曲演唱中去。但每次發聲練習的時間不能過長。
身體保持正直,自然放鬆,口形不能過扁過寬,而要象豎著的鴨蛋,下顎要完全放鬆,不使運動過度而妨礙發聲。嘴唇要靈活有彈性和舌頭配合演唱,比說話時的動作稍稍誇張一些。呼吸是唱歌發聲的基礎動力,歌者應運用正確的呼吸動作並進行呼吸練習,由淺入深逐漸引導大家掌握好強、弱、快、慢各種氣息的運用。歌唱的呼吸要深一些,氣息控制在下肋周圍,形成歌唱發聲的支持點。要經常糾正呼吸緊張,吸氣過多,發出聲響,聳肩頸粗等不良習慣。發聲練習要以中聲區為主。低聲區的訓練比較容易見效,因為練低音的呼氣壓音從弱到強找准位置擴大共鳴。在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之後,再逐步向高音擴展。 高聲區的訓練難度較大,因為聲音愈高呼氣壓力愈大,容易造成聲帶和喉頭緊張,此時必須打開喉嚨,抬高軟齶,用半音向上的方法,和「lu、lo、lü」的母音,輕聲高位地尋找頭腔共鳴位置,不斷鞏固、擴大音量。聲音要求圓潤明亮,位置集中稍靠里一點,即高位置發聲練唱。發聲練習要從柔和的富有彈性的音階練習開始,經常注意克服喊叫、喉音等壞習慣。除了這些注意點之外,童聲合唱還有一個真假聲結合的問題特別值得注意。由於兒童的聲帶發育不成熟,較為柔嫩,音域不寬,當唱高音時,聲帶靠邊緣振動,如果高音不用假聲,就會使聲帶受傷,嗓音損壞。
對於低年級學生,由於嗓音發育尚未開始,歌唱音準的控制能力也不穩定,對他們的發聲訓練,一般以發展自然語音基礎為主,先進行帶字的發聲練習。如讓學生朗讀「媽媽」、「爸爸」等具有代表性的疊詞,或有代表性的兒歌,要求語速放慢,將第一個字的音節拉長,並為這些字加上語調相符的音高。在發聲狀態方面,要求學生自然通暢地練習,不能過分誇張發聲狀態,以免養成不良的歌唱習慣,有礙童聲的健康發展。一般來說,學生唱起來輕松自如、自然親切,教師聽起來親切自然、朴實無華即可。
㈦ 小學合唱教學中應注意培養的幾個問題
音樂教學是師生共同體驗美、享受美的過程。教師應運用藝術性與多樣性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強烈的慾望;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性,積極探索,在把握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精心構思,要讓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得生動、活潑,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在。一、導入方法的藝術性與實效性。導入是上好課的一個重要環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導入是一個關鍵的環節。音樂教學是師生共同體驗美、享受美的過程。教師應運用多樣性與實效性的導入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一節課的開始成為一塊「磁鐵」,深深地吸引每一個學生去盡情地享受音樂的美。如在教學《吹起羌笛跳鍋庄》這首歌曲時,課前讓一名女同學學習了鍋庄舞,課開始,這名同學在歌曲的伴奏下邊跳邊邀請同伴,一下子把全班學生的興趣和表現慾望激發出來。這樣既要帶領學生走進音樂,又要讓音樂走進學生。二、以審美體驗為核心,激發學生興趣。音樂課堂教學應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本開展審美教育活動。從審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樂教學活動,並進行卓有成效的教學實踐。在《快樂的哆來咪》教學中,如果單從視唱開始,會使學生覺得枯燥而沒有興趣,特別是前面的休止符,若只單純教唱音符,又顯得單調乏味。我改變了教學方法,先給學生一個完整的音樂形象:即先聲情並茂地進行范唱,然後讓學生分句聽辨旋律,比較異同。一分析,學生覺得學起來容易多了。結尾處的跳音記號我是和歌詞的學唱一起教的,我邊唱,邊做了小鳥滑稽地歌唱時的動作,並問學生為什麼要在這里加跳音記號呢?學生一邊笑一邊爭先恐後的說:「因為春天來了,小鳥又可以出來做游戲,出來快樂的唱歌了。」有的同學則說:「快樂的音符又可以滿天飛了!」這時候我再告訴學生後邊襯詞應該唱的活潑而有彈性,以表現春天人們喜悅的心情,很快歌曲就學會了。學生們的演唱繪聲繪色,一邊唱還一邊晃著小腦袋,好像他們就是樹林里自由高歌的小鳥。音樂是情感藝術,它需要通過人的參與和體驗來達到其教育目的。在以美感人、以情動人的審美活動中,凈化心靈、陶冶情操、豐富情感、啟迪智慧,進而增強審美素質,提高音樂藝術能力。三、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音樂課上教學環節的設計要根據學生情況將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分解成不同知識層次的小內容、小目標,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分類學習、活動指導。因為各個學生在音樂基礎和音樂天賦及能力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如果注意力經常停留在音樂天賦好的學生身上,差些的學生會慢慢地厭煩音樂課。所以在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中,必須了解掌握各個學生的音樂學習水平和個別差異情況,以便心中有數、區別對待。四、培養學生的合作習慣,讓學生主動探究。在各個環節中,教師要注重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孩子自己去找,去感受音樂,去創造音樂。如在教學奧運歌曲時,我讓學生自己搜集奧運歌曲,學生們把自己喜歡的《北京歡迎你》拍成了小小MTV,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學們在模仿、體驗、探究的音樂活動過程中,收獲到的是個體的情感體驗,是任何形式都代替不了的親身體驗。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多學習、多思考、多探討、多挖掘,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編創出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教學設計,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只有不斷更新新的教學理念,我們的音樂課學生才會願意學,課堂才會越來越精彩!
㈧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合唱能力
音樂課中發聲練習是培養學生歌唱能力的重要途徑。老師應特別重視此環節的教學,通過各種教學方法及其手段傳授科學的方法,讓學生學會用正確的方法來發聲,用恰當的情感去表現,做到聲情並茂,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歌唱能力。培養學生的歌唱能力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認識並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 呼吸不僅是人賴以維持生命的生理機能,而且也是說話、歌唱得以發聲的原動力。呼吸的訓練對於聲音的表現有密切的關系。聲帶的振動,共鳴的發揮,聲音的變化,情感的表達等全有賴於氣息的控制與運用。歌唱時需要大量的氣息,要求氣深、量多,速度快而無聲,經口吸氣,呼氣均勻、緩慢,節省並保持吸氣時的感覺,同時根據不同的心理與情感狀態支配呼吸,所謂「氣隨情變,氣動情傳」。歌唱時為了美化語言,就要隨著音樂旋律、節奏與情感表達的需要,不斷有意識的控制與調節氣息的運動。例如:唱柔和與舒緩的歌曲或唱低音時,呼吸要保持平穩,氣息必然不能太猛,然而也不能沒有氣息的支持,否則氣短聲虛,會影響共鳴與音色的發揮;而唱激越昂揚的歌曲或唱高音時,氣息必然要飽滿有力,然而也不能聲嘶力竭,而要保持一定的強弱或力度。一首歌曲或樂句的起、承、轉、合與高、低、抑、揚------要在氣息的運用上進行周密地安排,在依字行腔的過程中,要使氣息的運用游刃有餘,流暢貫通。正確運用呼吸是聲樂藝術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同的唱法雖然在氣息的運用上各有不同的要求與方法,但都十分重視掌握呼吸的正確方法與氣息的合理運用。傳統唱論中所雲:「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氳自臍間出,至喉乃噫其詞,即分抗墜之音,既得其術,即可致遏雲響谷之妙也」。(唐、段安節:《樂府雜錄》)這里所說的「臍間」即指「丹田」呼吸的方法,就是用小腹肌的收放鼓動橫隔膜,幫助胸膛來鼓動肺部呼吸。呼吸有力,肺活量大,氣息充足,才能夠自如地運氣發聲。二、學會正確的咬字、吐字。 由於歌曲的情緒、風格之不同,因此在歌唱時的咬字、吐字也應不同。字的頭、腹、尾各有不同的口腔形態,它們是按照一定的語言體系,在有規律地組合中交錯變化來發音發聲的。字要有力度、彈性、穿透力;才能聲傳達遠,清晰可辨,所謂「咬字千斤重,聽者自動容」雖過於誇張,但都強調了字的噴吐要結實、有力的要求。正確的咬字、吐字也是唱好一首歌曲的重要環節,教學中要注意幫助學生掌握好每一首歌曲或練習曲的咬字、吐字的主要特點和方法,使學生在歌唱時富有表現力。如像《嘀哩、嘀哩》,它的情緒是輕盈、歡快、活潑,對這樣的歌曲的演唱要求就須做到咬字清晰、有彈性,唇齒舌的活動要靈活,聲母到韻母的過渡要快,不能拖泥帶水;特別中間襯詞部分的「嘀哩哩------」強調舌尖的動作,要唱得既清楚又靈巧。而像舒柏特的《搖籃曲》是一首深情、優美、柔和、抒發母親對寶寶愛撫之情的歌曲則要求字與字之間唱得連貫、圓滑,一些拍子中有圓滑線處,聲母的過渡就要稍慢些,以增強其柔和親切之感。例如,第一句「睡吧、睡吧」中幾個「睡」字要由shi到ui有一個過渡,最後「被裡多溫暖」中的「暖」字應由nu到an有一個過渡。唱雄壯有力的歌曲時,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就應突出字頭即聲母的作用,唇齒舌部都要有一定的緊張度,要有一種爆發力,這樣唱才能增強歌曲的氣勢,表現出歌曲的特點。三、理解歌曲的曲式結構每唱一首歌,就像在講述一個故事,要想把歌唱得生動形象,就必須讓學生了解歌曲的創作手法,結構特點及歌曲的開始、發展、高潮結束等,這樣的歌唱才能給人以完整的藝術形象。《雨花石》這首短小抒情的贊頌歌曲,它由兩個樂段構成。第一樂段的起與發展唱出了雨花石的默默無聞與無私奉獻,第二樂段也就是歌曲的最後一樂句連續的高音,歌曲的高潮部分唱出了雨花石以此為榮的高尚品質。學生充分了解、掌握歌曲的主要特點,表現手法和思想內容後,在歌唱中結合實際便能使情感得到升華。四、引導學生用真摯的情感去歌唱。要想感動別人,首先得感動自己。因此,歌唱前要充分了解歌曲的主題思想,只有這樣才能用歌聲把作者創作歌曲的情感表現出來,教師要善於啟發調動學生的感情,讓他們用「心」去唱,而且要唱好它,我認為還得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每首歌曲都有一個情感基調,是深情贊頌,是親切自豪,是歡快熱情,是庄嚴雄偉,是明朗開闊,是真摯自然,是哀婉傷感------等等都要深入挖掘詞意的同時掌握住感情的基調。基調准確才能有助於內容的表達與主題的發揮。這是因為情感基調是作品情感表現的總趨勢,它體現出一種情感的整體綜合,而這種整體綜合正是高度概括的主題表現所需要的。為此,必須加強對歌詞內容的情感體驗,准確把握情感基調,使歌曲主題能夠得到准確地揭示。比如演唱《摘草莓》這首歌曲,根據詞意體驗農村孩子生活中的情趣,設身處地投入歌曲的主人公「小姑娘」角色,充分表現出「我」內心歡快和尊敬老人的幸福豪情,使歌曲的感情與主題才得以完美的發揮。否則,就會適得其反的效果。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