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課程游戲化活動案例
① 幼兒園如何組織好游戲化課程
游戲是幼兒非常喜歡的活動項目,對提升幼兒的課程學習興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幼兒教師來說,應如何組織好游戲化課程,進而發揮游戲的教學作用以實現教學目標呢?
一、幼兒園游戲化課程的重要性
(一)鍛煉幼兒的合作能力
絕大多數的幼兒游戲都是集體游戲,幼兒在游戲化課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並和其他小夥伴一起玩耍,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之間必須做到互相信任、默契配合,這樣才能順利的完成游戲目標,這於無形中鍛煉了幼兒的合作能力,也讓其在與他人合作的過程中收獲友情。
(二)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鑒於幼兒年紀還小,性格未免膽小羞怯,不敢輕易和他人說話,但是藉助游戲化課程,幼兒獲得了正常的交流渠道,能敢於和其他小朋友進行較長時間的交流互動,所以對於這一類游戲化課程(例如角色扮演游戲)來說,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游戲化課程的本質雖是課程,但形式是游戲,自然符合其愛玩愛鬧的天性,也自然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針對游戲化課程來說,其內容相較於其他教學形式來說更加豐富,幼兒身處其中,不僅能依靠游戲情節發揮自身的想像力,還可以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對激發其學習興趣非常有效果。
二、幼兒園游戲化課程的教學策略
(一)以學生為主體,滿足幼兒的學習和娛樂需求。
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組織游戲化課程,其根本目的在於激發幼兒的興趣。所以教師在安排各項游戲內容和各個游戲環節時都必須體現游戲化課程的趣味性特點,從而滿足幼兒的學習和娛樂需求,這是組織游戲化課程教學策略中最為重要的一點。
(二)發揮教師的引導和鼓勵作用。
教師的引導作用體現在整個游戲化課程過程中,包括講解規則、確定分組、把握整個游戲進程、調節組間和組內關系等等;教師的鼓勵作用體現在幼兒產生放棄念頭的時候,教師能夠給他們加油打氣,給予其堅持下去的理由和勇氣。教師的引導和鼓勵作用是游戲能夠順利進行下去的根本保障。
三、幼兒園游戲化課程的教學實踐——以角色扮演游戲為例
第一步:在進行游戲化課程之前,教師首先要對幼兒進行科學的分組,分組規則遵循「男女搭配、動靜搭配」的原則,即在一個團隊中,男女數量要做到均衡,並把性格沉悶的幼兒和性格開朗的幼兒分到一個團隊中,其次是選派出小組長負責統籌安排游戲化課程,包括角色設定、製作游戲道具等等。
第二步:游戲化課程的主體是幼兒,所以教師必須給予幼兒充分的游戲自由,並為其營造輕松、愉快的游戲空間。例如在選擇角色時,教師可以採用多媒體情境教學法引導他們進行角色選擇,首先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他們播幾段動畫短片,展現動畫短片中每一個出場人物的性格特點,然後讓幼兒從中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
第三步:確定好團隊並選擇完角色後,就可正式進入游戲化課程環節,首先,教師要給所有幼兒講清楚游戲規則和要求,這是重要的基礎工作,然後由小組長領導自主開展游戲化課程,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為體現活動的趣味性和多樣性,教師還可以在角色扮演游戲中加入《剪刀石頭布》《老鷹抓小雞》等游戲,從而增強幼兒的游戲體驗。
要想了解更多關於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前沿理論和知識,歡迎您參加2019(秋季)亞洲幼教年會,本屆年會由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學前教育專業委員會、學前教育雜志社主辦,大會將設置二十多個幼教相關專題,讓您能夠更深入的了解幼教前沿理論和經驗。
【2019(秋季)亞洲幼教年會】+【第八屆亞洲幼教展覽會】+【山東幼教名園行】,將於10月24日—27日在青島市【同期】盛大舉辦,熱烈歡迎您和朋友蒞臨!
② 大班課程游戲化區角游戲怎麼開展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大班區角游戲的開展
一、區角游戲的特點
區角游戲有三個特點,第一,目標是清晰的、有序的,但非即時的。第二,空間與時間是半開放的。第三,活動過程是自主的。
二、明確區角游戲的功能價值
(一)開放性區角游戲,體現了新的教育目標價值觀
首先,在學習活動中,要重視激發幼兒對學習的興趣——非表面的興趣,而是真正具有學習內驅力的興趣。在開放性學習區域活動中,每個孩子能在自由、寬松的心理環境下,完全按自己的意願和需求進行活動。他們個性化的興趣得到滿足,學習的原動力得到激發。這樣的學習,就有可能獲得終生學習和發展的動力機制。
其次,新的教育目標價值觀要求我們在學習中,更關注學習的方法,關注探索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會學,也許比學會更有意義。
開放性學習區域活動,就是在教師創設的寬松、開放的環境下,幼兒自己進行探索性學習。如,看著「圖示」學習折動物--探索看圖解的方法;看著「說明書」學習沖配花茶--學會看「說明書」的本領。這樣的學習對幼兒也許是有意義的。另外,新的教育目標價值觀,還要求我們在學習中更往重幼兒自信心、獨立性、責任感、堅持性等情感態度的培養。這一切,在區域活動中都能得到積極的體現。 (二)開放性區角游戲,體現了新的教學價值觀
長期以來,在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觀指導下,學習被看作是接受安全由教師預先構建好的知識體系的過程。學習者不同的認知結構以及不同的經驗基礎都被忽視了。因此,學習活動與集體教學活動劃上了等號。集體教學成為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誠然,集體教學活動,有它存在的價值。它是一種明確簡捷、系統有序、經濟有效地作用於幼兒的教學方式。然而,它的致命弱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全班幼兒在同一時間學習同樣的內容,並以相同的速度與方式進行。這樣的學習,教師是無法顧及幼兒發展的個別差異的,也無法真正滿足每個幼兒的學習需求。
應運而生的開放性學習區域活動,就以它個別化學習的鮮明特點彌補了集體教學的先天缺陷,使幼兒在學習活動中,主動性得到了發揮,個人的經驗、特點得以體現,也使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具體落實。另外,新的教學價值觀還要求我們變接受性學習為發現性學習。學習性區角活動,是一種更適合於幼兒發現性學習的方式。因為幼兒主要是通過感知、動作、表象來認識世界的,他們往往是在與具體材料的互相作用中,獲取直接經驗。
在區角游戲中,幼兒藉助於操作擺弄,與客體交往,進行發現性學習。這樣的學習,比單向的接受性學習更有意義。總之,心得教學價值觀,要求我們在
幼兒
的學習活動中真正實現集體教學與個別教學優勢互補,使兩者相得益彰,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開放性區角游戲,體現了新的教師價值觀
開放性學習區域活動通常是個別進行的。這種活動形式,在客觀上增加了教師與幼兒直接接觸的機會,使幼兒能更多的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增進雙方感情的交流,形成教師積極的自我形象。
另外,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一直是一個我教你學的教育者形象。教學的出發點是教材、大綱,而非幼兒。空間距離的接近,使教師能走近孩子,有可能了解每個孩子的「最近發展區」水平。這時,教學活動追求的主要目標是支持、幫助幼兒學會學習。教學的出發點不再是教材,而是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幼兒原有的經驗和水平,使教育目標真正需求化了。
三、進行有效區角游戲的指導 (一)科學合理地創設活動區
創設活動區的目的是為了給幼兒提供一個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科學合理地創設活動區不僅能為幼兒提供動腦思考(想想吧<圖一>、試試吧<圖二>)、動手操作(做做吧<圖三>、秀秀吧<圖四>、畫畫吧<圖五>、搭搭吧<圖六>)、與人交往(看看吧<圖七>、演演吧<圖八>)等的機會,而且還能使幼兒在自選的活動中充分表現其想像力、創造力,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有效提高幼兒素質。
1、
創設區角環境,引起學習興趣
幼兒的天性,幼兒只有在新穎的創造性活動中才能體會到在牆體在創設區角時,可利用自然角設置懸念,激發和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好奇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只有在新穎的創造性活動中才能體會到在其他任何活動中無法體會到的快樂。例如:春天是播種的季節,在自然角里每組種植一種植物,讓孩子天天觀察、澆水、記錄,孩子們就會發現:有的植物過一天就發芽,而有的植物過了一周也沒發芽,教師就組織幼兒討論:為什麼會這樣?是種子有問題還是泥土、澆水、護理的原因。孩子們就會七嘴八舌的說開了,有的說:「我看見***那天澆水澆得很多,水都流到外面了。」還有的說:「大概種子壞掉了,因為這些種子都曬在太陽底下,燒壞了。」有的甚至說:「我叫我爸爸在網上查一下,到底怎麼回事?」聽見孩子們的討論,老師覺得很欣慰,孩子們真有辦法,他們長大了,教師的功夫沒有白費。從討論中孩子們也了解一些植物的生長知識。
演演吧有渲染氣氛、移情入境的特點,能有效培養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撥動幼兒「趣」的心弦。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有意為幼兒准備一些他們喜愛的歌曲,讓他們來表演,使孩子在熟悉的歌聲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音樂的情感中,進一步理解音樂,表現音樂。例如:大班老師為幼兒准備一些與主題有關的有趣歌曲《菜場》、《小狗抬花轎》、《五隻鴨子》等,並提供配套的打擊樂器:小鈴、鈴鼓、三角鐵、蛙鳴、鑼、鼓等,利用多媒體,使他們情不自禁地唱起來,在歡快、輕松的氣氛中使幼兒愉快地獲取了知識,掌握了技能。
③ 如何體現幼兒園教學活動游戲化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形式,是促進幼兒獲得最佳發展的一種途徑。在幼兒園里,游戲是孩子們開展頻率最高的活動,通過游戲幼兒會把廣泛的生活內容反映在游戲活動之中,在游戲的過程中,孩子們是自己的主人,可以自主能動的進行自己的活動,發表自己的意見。對於幼兒來說,游戲就是生活本身,游戲充盈於心,充盈於思想、情感和身體中。一個全神貫注於游戲的幼兒是富有創造力的、自由的和快樂的。作為課程實施重要活動之一的游戲,應充分發揮幼兒在游戲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幼兒參與多種游戲,鼓勵幼兒在游戲中反映生活,為幼兒在游戲中運用和發展學習到的知識及能力提供機會和條件。
一、幼兒園教學活動游戲化的定義
所謂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游戲化是指把幼兒的教育目標、內容、要求融於各種游戲中。教學活動游戲化的實質是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在幼兒園里游戲就是基本活動。基本活動是指對一個人來說最經常、最適宜、也是最必須的活動。而對幼兒來說,游戲就是這樣一種活動。為什麼這么說呢?首先,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其次,游戲是符合幼兒身心特點的一種活動;再者,幼兒的身心發展是在游戲中實現的。因此《幼兒園工作規程》里提出的要使游戲成為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是符合事實、符合規律的。
二、游戲對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幼兒園,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是向幼兒進行教育的重要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游戲的手段對幼兒進行教育,能有利地促進幼兒體、智、德、美等幾方面的和諧發展。
(一)游戲有益於增進幼兒的身體健康
幼年時期,是身體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在幼兒游戲中,有大量的運動性游戲,如跑、跳、爬、攀登等,能加快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幫助增強體質,使他們的動作變得協調、身體變得結實。當幼兒在玩沙子、繪畫、拼圖等游戲時,可以訓練手指、手腕、手掌的靈活性,以及手眼協調能力,使幼兒變得更加靈巧,促進幼兒的身體健康發展。
(二)游戲能促進幼兒情感的健康發展。
幼兒的游戲,能促進幼兒在面對壓力時情感的健康發展,幫助幼兒解決沖突,減少情感創傷。幼兒在游戲中進行相互學習,通過與同伴之間的互動,逐漸認識自己、了解他人,學會與他人合作,懂得分享、謙讓等良好道德品質。在學前領域中,游戲為幼兒提供了再現自己、了解自己和展現期望的機會。幼兒通過游戲經驗認識到他們自己是獨立的、主動的和有獨特的個性。游戲的過程幫助幼兒理解和接受他們自己的感情,促進面對壓力和困境的能力,增強人際關系概念的形成。如;幼兒在做「醫生治病」的游戲中,體驗了醫生、父母、孩子之間的關系,母親的焦慮,孩子的痛苦、醫生的積極治療等環節,孩子們通過游戲的方式,再現已有的生活經驗,達到理解、接受他人的情感,發展同情心和面對變化作出反映等綜合調節能力。游戲的過程幫助幼兒實現了情感的發展,使幼兒體驗各種不同的情感,幫助幼兒學習控制情感的沖動性,高級情感隨之在游戲中萌芽。
(三) 游戲能促進幼兒認知的發展
游戲中蘊含著豐富的學習因素,在游戲中幼兒可以潛移默化地學到很多知識,有助於培養幼兒的注意力、觀察力和判斷力,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和思維發展。幼兒通過游戲探索環境,接觸事物獲得知識,自由地進行各種模仿、操作與探索,如在攀爬登架的過程中體會空間和高低,在玩水的過程中感覺干與濕,玩積木的過程中體會並認識大小、形狀、顏色等,在玩推小汽車的過程中觀察到汽車的速度和力度的關系等。因此,游戲是兒童認知發展的動力,是兒童獲取社會經驗的一種獨特的方式。
三、正確認識游戲化教學 (一)游戲化教學環境的創設
在幼兒園教學實踐中,常常利用創設游戲化的教學情境來達到使幼兒主動學、喜歡學的目的。游戲環境的教育性,其基本因素有兩個,其一是通過建立立體設計增強系統性,以保證游戲環境平衡狀態。根據幼兒好奇心強,注意對象十分廣泛的特點,充分利用室內外的地面、牆面和空間構成一個環境系統,以幼兒能夠接受的形象與符號,向他們提供成長所需要的全面而系統的刺激信息。如在大班以發展幼兒彈跳能力(雙腳跳)為目的的體育活動中,我們可為幼兒創設了一個以「參觀動物園」為主線的新穎、有趣的游戲情境。通過生動的語言幫助幼兒張開想像的翅膀,將他們帶入了一個富有想像的空間,讓孩子們創造性地模仿各種小動物。然後讓幼兒在喜歡的音樂伴奏下開始了熱身操,熱身時還不時用「嗨、嗨」的喊聲鼓勵自己。教學活動中,老師設計4個環節:小蝌蚪找媽媽、模仿大猩猩走、模仿企鵝走、青蛙跳荷葉,使幼兒初步了解了「雙腳跳」的動作方法:雙腳起跳,雙腳落地,起跳時蹬地擺臂,落地時屈膝緩沖,從而突出了教學的重點,用較短的時間達到了最佳的教學效果。
(二)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主人
我國著名學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游戲是幼兒的自主性活動,是幼兒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強加的逼迫性的活動。在游戲中教師應該從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待幼兒的游戲自主權,讓幼兒自己確定想玩什麼、怎麼樣玩、和誰一起玩、在什麼地方玩等等。教師在組織幼兒游戲時,要用心去了解幼兒是如何想的,不要把成人的知識和答案告訴幼兒,不要輕易地打斷幼兒的游戲,更不能包辦代替或導演幼兒的游戲,這樣會不同程度地剝奪了幼兒游戲的自主權。游戲中只有讓幼兒根據自己的願望和想法與玩具材料發生互動,才能使活動的方式方法具有靈活性,才有可能使幼兒真正產生興趣和自主體驗,才能使幼兒以自己的方式、速度將外部經驗內化成自己的經驗。因此要讓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讓幼兒主動控制活動進程,自主決定活動的方式方法。為幼兒提供游戲的空間與時間,允許幼兒嘗試錯誤;要善於發現孩子思維的火花,保護幼兒可貴的創造精神,這是教師指導幼兒游戲的關鍵。
(三)幼師在游戲中的指導
游戲雖然是幼兒的自主性活動,但是教師也要合理地對幼兒施加一定的影響或干預,即指導。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教師要為幼兒准備游戲、創設游戲環境,應根據不同年齡和游戲水平的幼兒選擇難度適宜 、符合幼兒興趣、及幼兒發展需要的教育內容來融入游戲,使幼兒獲得認識上的滿足和成就感,同時可以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感的機會,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尊重幼兒的發展水平和興趣需要的前提下,才能使每個幼兒都得到的發展,才能使他們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
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選擇恰當的游戲形式,因為不同的教學活動有著不同的目標要求與內容,在選擇游戲的時候,先要看是什麼樣的教學內容,然後再採取與之相對應的游戲活動來完成。 只有這樣才能使游戲與教學有機融合,相互滲透,真正發揮游戲的教育功
最後,游戲過程中教師還要將外部與內部干預結合運用,包括觀察、詢問、評價以及教師直接的游戲參與。觀察中教師要針對兒童游戲情況確定自身的地位,逐步創造出可能使用的角色,如游戲監督者、調停者、游戲者、記錄員、顧問或通訊員等。另外,教師通常是以假裝角色進人游戲,成為游戲的一員。一旦進入游戲情境,教師必須嚴格按照角色規范採取行動,利用角色之間的關系採取隱蔽的方式控制 游戲發展。應當指出的是,這種假裝介入應僅干預一段時間,在達到一定教育目的後教師即應離開。
綜上所述,在幼兒園游戲化教學的實踐與探索中,我們認識 「游戲化教學」以游戲為手段,把幼兒教育的目標、內容、要求、任務隱藏並融於各種游戲之中,讓幼兒在愉快的游戲中掌握知識、習得技能。是符合幼兒園教學特點及幼兒發展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這種教學方式使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我國早期教育專家馮德全先生說,對幼兒來說「任何學習內容都可以游戲化,因為兒童本來就處在心理發展的『游戲世界』之中」。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要將幼兒園教學活動完全游戲化,讓幼兒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下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④ 幼兒園學科活動的案例有什麼特點
更多幼教相關知識:點擊「中國幼兒教育網」即可進入 ①生活化。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需要,決定了幼兒園教育目標和內容的廣泛性,也決定了保教合一的教育教學原則。對於幼兒來講,除了認識周圍世界、啟迪其心智的學習內容以外,一些基本的生活和「做人」所需要的基本態度;和能力,如衛生習慣、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等,都需要學習。但是這樣廣泛的學_習內容不可能僅僅依靠教師設計、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來完成,也不可能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來實現,兒童只能在生活中學習生活,在交往中學習交往。即使是認知方面的學習,也要緊密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才能被幼兒理解和接受。因此幼兒園課程具有濃厚的生活化的特徵——課程的內容來自幼兒的生活,課程實施貫穿於幼兒的每日生活。 ②游戲化。游戲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徵,能夠滿足幼兒的各種身心需要,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也是幼兒教育的基本原則之一。游戲從本質上來看,是幼兒自身的一種自由自發的主體性活動,對幼兒的發展有著多方面的價值。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形式,也是幼兒基本的學習方式。所以,游戲在幼兒園課程當中居於非常重要的位置。 ③活動性和直接經驗性。幼兒主要通過各種感官來認識世界。只有在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幼兒才能理解事物,才能對事物形成相對比較抽象概括的認識。幼兒的這種具有行動性和形象性的認知方式和認知特點,使得幼兒園課程必須以幼兒主動參與的教育性活動為其基本的存在形式和構成成分。對幼兒來講,只有在活動中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學習,只有在直接經驗基礎上的學習才是理解性的學習。 ④潛在性。從本質上講,幼兒園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過程,幼兒園課程也有明確的課程目標和基本的學習領域,但是由於幼兒身心發展和學習的特點,使得幼兒園課程不是體現在課表、教材、課堂中,而是體現在生活、游戲和其他幼兒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中。雖然怎樣創設環境,怎樣支持幼兒的探索學習,都是教師根據幼兒園課程的目的、內容要求精心設計的,但這些內容、目的和要求僅僅存在於教師的意識和行動中,幼兒並不能清楚地認識到。幼兒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環境、活動、材料和教師的行為,而不是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和期望。也就是說,幼兒園課程蘊含在環境、材料、活動和教師的行為中,潛移默化地對幼兒起作用。 更多幼教相關知識:點擊「中國幼兒教育網」即可進入
⑤ 如何在五大領域中實現幼兒園課程游戲化
「生活、游戲、綜合」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的三個核心理念,我們應如何將這三個核心理念落實到幼兒的一日生活和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從而實現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游戲化呢? 一、對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認識 在一次有關郵局的半日活動中,教師帶全班30多個孩子到附近郵局參觀。郵局並不寬敞的大廳里堆放著不少紙盒,門外停著運送郵包的車子。門廳里有正在寄包裹和寄郵件的顧客,郵局工作人員正在用電子秤稱各種郵件。教師只帶著孩子看了一下門廳上方的郵局標志以及大廳里的一個郵箱,在郵局轉了一圈就匆匆結束了參觀活動。回到幼兒園,教師和孩子們展開了討論。教師問:「你在郵局看到了什麼?」在幾個幼兒簡單回應後,教師出示了事先准備好的郵局標志圖及用紙盒製作的小郵箱,說:「我們出來開個郵局吧。」於是,教師把「郵箱」粘貼到活動室的一個架子上。接著,教師請每個孩子把從家中帶來的一個信封、一張郵票放在桌上,並讓幼兒把事先畫好的一幅畫塞進信封,然後教師為每人提供一張列印好幼兒園所在地地址的紙條,讓幼兒粘貼在信封上,再貼上郵票。中午散步時,教師再帶幼兒到郵局把信投進郵箱中。 通過與帶班教師交談,我了解到,為了體現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教育理念,教師花了大量心血組織這次活動。 ①「充分」利用社區的郵局、家長的參與等周圍的資源; ②在參觀活動中生成了「郵局」游戲; ③讓每個孩子都有動手的機會; ④將教學、生活、游戲聯系在一起。然而,如果我們認真反思一下整個教育過程,就可以找出不少問題:參觀郵局時還有哪些資源可以為我們所利用?參觀內容還可以深入挖掘嗎?開展郵局游戲時,孩子還能做些什麼事,例如可以參與哪些籌備工作?如何拓展游戲內容?讓孩子體驗寄信過程有否更好的組織方法?讓每個孩子都寄一封類似的信,是否考慮過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郵局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是否無端地被增加了?組織這樣的活動應該如何充分利用周圍資源? 也許我們不能這么簡單地理解生活、游戲、教學的綜合,《綱要》所倡導的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理念也並不是要教師把生活、游戲、教學簡單地聯系在一起。教師究竟應該如何去發現、選擇和利用生活中的課程內容,充分利用游戲手段實施幼兒園課程呢?我認為首先必須從轉變觀念入手。 ①關於生活。幼兒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有幼兒園的、家庭的、社區的生活等,我們可以從幼兒的生活中發現有價值的主題,並有選擇地將它滲透到幼兒園課程中。由於生活本身就具有綜合性,因此越是充分利用生活資源,就越能體現幼兒園課程有機綜合的特點。 ②關於游戲。我們必須充分尊重幼兒的經驗和能力,使游戲成為幼兒自己的游戲,成為幼兒成長過程中一種極具價值的生活活動、學習活動。 ③關於綜合。綜合就是要使不同學科內容產生有機聯系,使它們不再處於割裂、分離的狀態,從而形成一個產生教育影響的整體。並非有聯系就是綜合,綜合需要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二、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實踐探索 幼兒園課程改革發展到今天,教學活動已不再局限於集體教學活動,分組活動、個別活動、區域活動等都是有效的活動組織形式。寬松的學習環境為幼兒自主學習、主動探索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使幼兒有可能通過自己的方式,按照自己的學習進程參與學習過程。基於此,我們大膽設想,將生活、游戲和教學融合起來,從生活、游戲中延伸教學,從生活、教學中產生游戲,讓生活經驗、教學內容為游戲的開展提供更多的知識和經驗,並真正通過游戲形式展示生活的、教學的內容。帶著這樣的理念,我們開始了實踐探索。 (一)對區域活動和游戲活動關系的重新認識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形成了這樣一種認識:區域活動是按五大領域劃分、供幼JL小組或個別學習的活動,游戲活動則指角色游戲或創造性游戲活動。因此,很多幼兒園的一日活動時間表上有區域活動和游戲活動之分,但我們稍作思考就會發現這樣的劃分是有問題的,因為區域活動是從活動空間上所作的劃分,而游戲活動則是按活動的性質命名的。研究表明,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特點決定了幼兒教育必須是整體性的。《綱要》也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因此,我們重視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幼兒活動為中心,投放相應的活動材料並作適當分隔,如娃娃家、製作區、運動區、探索區、表演區、建構區等。此外,為了便於幼兒在活動中隨時取用材料並創造性地綜合利用材料,我們還在活動室、走廊上設置了木料區、紙布區、塑料區、金屬區、瓷石區、工具區等材料區,這樣,幼兒取用材料就不再受區域的限制,有了自由選擇的空間。 實踐表明,幼兒從來不會考慮自己所進行的活動是何種性質的活動,他們總是沉浸在一個完整的活動過程中。如在一次讓中班幼兒感受自己長大了的活動中,我們提供了報紙、水彩筆,建議孩子躺在報紙上,讓同伴描畫他的身體輪廓。一個孩子看到自己的身體輪廓圖後說:「我怎麼沒有眼睛呢?」於是,馬上有孩子想到給輪廓圖添上五官。當發現有的五官位置不對時,一個孩子立即提議:「做個記號再畫就不會錯了。」五官畫好了,有個孩子突然想到還需要畫「小雞雞」,於是就添畫了一個「小雞雞」和一串尿珠,幾個孩子樂成一團。看著有趣的活動過程,我不僅感嘆:孩子的活動怎麼能區分出是生活、學習還是游戲呢? (二)對主題活動和游戲活動關系的重新認識 緣於對生活、游戲、綜合的思考,我們設想使主題活動開展的過程成為游戲活動展開的過程。通過實踐,我們發現這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合理的。如在小班「可愛的傘」主題活動中,我們和孩子及其家長一起收集各種各樣的傘和傘的圖片、畫冊,把各種傘掛在活動室,把傘的圖片布置在活動室四周,儼然一個傘的小世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隨時觀察、討論。利用這些小傘,我們還組織幼兒設想各種游戲,於是,各種游戲活動生成了:跳小傘、躲描描、轉傘花,等等。根據傘面鮮艷的色彩、美麗的花紋、有規律的圖案,我們設計了「漂亮小傘排排隊」的游戲,引導幼兒按規律序,通過操作尋找傘面花紋的規律。在此基礎上,我們又投放三種傘面設計材料,即平面的、平面變立體的、供幾個幼兒合作設計的立體大傘面,讓幼兒在游戲中探索、學習。我們還建議幼兒撐著自己設計的漂亮傘面跳小傘舞,讓幼兒按數量給「小動物」送小傘,等等,根據幼兒的興趣、能力不斷展開主題探究活動,及時調整、更換活動材料,使教學活動和游戲活動密切結合並相互影響,在主題活動的展開過程中,生活活動、教學活動、游戲活動有機整合在了一起。 生活、游戲和教學本來並無明顯界限,是我們人為地加以區分的。隨著教育觀念的轉變,我們重新認識了生活、游戲和幼兒園課程的關系,更好地體現了「以游戲為幼兒園基本活動」的思想,推進了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