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資源教案
1. 朱家雄幼兒園課程第七章第一節教案
朱家雄教授曾說過:「幼兒園課程不是誰都能編的,也不是誰都會編的。」只有經過「千錘百煉」的,經典的教育內容才應該出現在幼兒園課程中,因為這些教育內容才會給予幼兒真善美的體驗,才會對幼兒的成長與發展有益。
2. 幼兒園整合式課程健康《乾乾凈凈人人愛》教案
教學目標 1、學會怎樣洗手,身體各個部位。 2、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活動准備 1、一盆清水,一條干凈毛巾,一條臟毛巾。2肥皂一盒。3、掛圖一幅。 活動過程 u 通過出示一雙臟手,引起幼兒的觀察力。 如:孩子們,很奇怪哦,怎麼我的兩只手長得不一樣呢?一隻白,另一隻怎麼是黑的呢?我的手究竟怎麼搞的呢?(幼兒回答臟手) u 故意觸摸幼兒,試探幼兒的反應。 如:孩子們,我現在用這只黑手去握你們干凈的小手,你們可千萬別不理它哦。(幼兒肯定迴避) u 表演傷心難過,激發幼兒的憐憫之情,引起幼兒的思維。 如:孩子們,你們都不願意讓我碰你們的手,都沒有孩子要理我,我好難過哦,嗚嗚,難道你們就不能給我想想辦法,把我的手變干凈嗎?(幼兒回答洗手) u 再次以提問的方式,讓幼兒做示範。 如:那我不知道怎麼洗手,哪個孩子能上台給我演示一下。(幼兒自會自告奮勇) u 通過犯錯的形式,引導幼兒的觀察與動手能力。 如:孩子們,你們看我洗手後用的臟毛巾擦手,怎麼樣了呢?我的手洗掉了沒有?怎麼還黑乎乎的,哎,那旁邊黃色的是什麼啊!孩子們,你們誰能告訴我那是什麼嗎?(幼兒回答肥皂) u 出示肥皂,引起幼兒說出它的用途。 如:孩子們,那你們知道肥皂是用來干什麼的嗎?(幼兒回答洗衣服、洗臉、洗手等等) u 通過用肥皂洗手,讓幼兒了解肥皂的奇妙之處。 如:那我試一試用肥皂洗洗手,看我的手有什麼變化沒有,哎喲,真神奇,那黑乎乎的手不見了,看,黑色的東西進水裡去了,我的手現在怎麼樣了?(幼兒回答干凈) u 出示掛圖,讓幼兒觀察洗手步驟,改正其中不正確的方法。 如:孩子們,我這里有一張掛圖,上面有如何洗手的步驟,大家都看一看,我們洗手的方法對不對,錯,錯在哪裡? u 引導孩子動手能力,指正一二。 如:孩子們,現在我要請一個孩子按照上面的步驟來洗手,我們觀察他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最後拿出臟毛巾和干凈的毛巾,讓幼兒選擇) u 教師小結:我們的小手,可不要輕視它,它非常有用,我們要好好保護它,天天給它洗洗,這樣細菌就不會粘在上面,也就不會進小肚肚裡面,變成小蟲,咬我們了,也就不會感到疼了,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了,我希望每個孩子都養成飯前洗手飯後漱口的好習慣,還有千萬不要雙手在地上亂爬,臟了手就要去洗,而且要洗得乾乾凈凈,從現在起,我就要天天注意你們的衛生習慣,也希望你們認真做好個人衛生。
3. 健康教育與幼兒園課程的教案
幼兒園健康教育
(一)課程的定位
1、課程的界定——
以0~6歲嬰幼兒「健康教育」為主要抓手,以促進嬰幼兒「健康生活」為落點,以嬰幼兒「健康人格」初始構建為目標的主題式綜合課程。
2、課程的內涵——
健康的教育:是全程的教育(0—6歲嬰幼兒的全程教育);是全面的教育(涵蓋生活、運動、游戲、學習全面的教育內容);是全員的教育(園內的教師、保育員和其他工作人員,園外的家長、社區人員等)。
健康的生活:是指優質的環境、優質的服務、優質的教育的有機整合。 ? 健康的人格:每一個嬰幼兒生理與心理的健康,智商與情商的健全。
3、課程的特色——
重在「健康」:
滿足每個孩子享受健康服務、健康環境和健康教育的基本權力。
保障孩子與其年齡段相應的身心安全和健康。
為孩子現時和未來的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凸現「兒童」:
每一個的兒童——指每一個兒童獲得的機會是均等的,是符合他(她)們這個年齡段身心發展規律並兼顧不同經驗水平的。
不同的兒童——尊重兒童與生俱來的諸多差異,注重環境及教育的影響給兒童帶來的適宜發展。
未來的兒童——謀求為兒童的未來發展、終身發展奠基的教育,即建立在兒童自身經驗基礎上的情感、認知、能力、社會性的建構和全面、和諧、健康的發展。 ? 強調「綜合」
「健康教育」是全面的、全程的、全員的、全方位的。
「健康教育」的內容應綜合幼兒生活經驗、追隨幼兒生活經驗又螺旋型上升、回歸幼兒的健康生活。
「健康教育」的學習,是在主題背景下,採用「融合式、集體式、田野式」活動相結合,以生活、運動、學習、游戲的形態交互、交織呈現於幼兒一日生活之中。
(二)課程的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實施,促進幼兒健康水平以及情感、態度、認知能力等各方面的發展,使幼兒成為健康活潑、好奇探索、文明樂群、親近自然、愛護環境、勇敢自信、有初步責任感的兒童(見《上海市學前教育綱要》),成為健康和諧、全面發展,當前得益、終身受益的一代兒童。
(三)課程的結構、內容
1、共同性課程:遵循《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指南》的要求,體現確保基礎,重在保底;面向全體,覆蓋全日;著眼累積,重視體悟;全面發展,和諧進步的原則。
內容及示例:(見《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指南》P5~P8)
2、選擇性課程:以本園「健康教育」為特色,體現健康身體、健康心智、健康生活、健康人格的綜合內容。
具體內容:
食物與營養疾病的預防
自我保護
生理和心理健康
選擇性課程提要:
制訂幼兒園「健康教育」的總體目標、各年齡段分目標,制訂學年、學期幼兒園「健康教育」。
開發、研製、實踐「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活動系列。開發、研製、幼兒園「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實施相關活動,建立評價標准。
建立完善幼兒園健康服務保障體系
各項健康保障制度(常規制度、各類應急預案及制度等)
幼兒健康檔案(身高、體重、視力、體檢等)
幼兒健康護理服務(文本、實際、物質、精神等)
急救(設備、人員培訓等)
傳染病控制(紅眼病、肝炎、流感、手足口病、腮腺炎、禽流感、SARS等) 教工保健(生理、心理等)
創設安全、健康、優質、富有兒童特點的幼兒園物質環境
校舍建築、桌椅、照明設備、專用活動室、辦公室、盥洗環境、飲水、飲食環境、走廊、操場、綠化、環境維護、廢棄物處理、廁所、節約水、電、煤、室內外布置等。
營造健康的心理環境
幼兒:自信、友善、關愛、開朗、活潑、勇敢
教師:人際關系、心理減壓、情緒紓解、心理成長
領導:大氣、民主、積極、互動
家長:理解、支持、合作、共營
與社區、家庭聯合建設健康、和諧、健康、文明校園
與社區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動關系,共建健康校園(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環境互動、成果互惠)
努力建設一支主動關心幼兒園工作、積極參與幼兒園管理、自願提供各方面資源、熱心履行志願者義務的家長志願者隊伍,建立健康、互動、協作、有效的合作夥伴關系。
(四) 課程的實施
1、課程實施的基本方式:
「健康教育」實施方式
2、課程實施的主要特點:凸現主體性、堅持活動化、注重體驗式 ? 凸現主體性(孩子、教師、家長、園所本身)
堅持活動化(創設環境、提供材料、走向自然與社會)
注重體驗式(尊重興趣、鼓勵探索、培養合作)
3、課程實施的要求:
園長是幼兒園課程管理的第一責任人,要依照法規和本園課程管理方案實施
有效管理。負責建立完善各項課程管理制度,領導課程實施方案的編制,對課程資源進行統籌協調,並在動態的過程中,形成適合本園和幼兒發展需要的課程運作流程,對課程實施質量進行評價等。
幼兒園基礎保教部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職能部門,負責對整個幼兒園共同性
課程和選擇性課程的日常實施進行觀察、統整、協調和測評;建立並制訂幼兒園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一系列基本規范和要求並落實到位;定期與園長一起對課程計劃、課程內容、教材選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難點、重點問題及課程質量監控展開研究;組織教師開展改進實踐的園本研修;並就課程資源的常規配置、課程實施中的相關配合與其他部門建立暢通的聯系。
幼兒園教師是課程有效實施、開發和改革的主體力量,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
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參與課程和執行各項課程制度的自覺性,把課程實施作為自身專業化發展,提升專業能力的平台,勇於實踐,善於研究,敢於創新。
(五) 課程的評價
1、課程評價的依據:
2、課程評價的要點:
以人為本、關注過程、多方參與、促進發展——
評價內容的多元性;
評價視角的全面性;
評價過程的動態性;
評價者的廣泛性;
評價方法的多樣性。
4. 幼兒園教案
語言:彩色牛奶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中有關「彩色牛奶」的變化過程,感受想像的神奇與有趣。 2、嘗試根據故事中的句式進行仿編,表達「變」的過程。 活動准備: 1、教具准備:故事PPT、各種常見蔬菜的圖片、 2、幼兒知識准備:熟悉蔬菜的名稱和顏色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 出示奶牛的卡片提問:小朋友你們知道奶牛擠出來的牛奶是什麼顏色的?牛大叔家的奶牛可不一樣,它有一個神奇的本領,是什麼神奇的本領呢?你們聽了故事就知道啦。 (二)欣賞故事,初步熟悉故事 (1)教師有感情地講述故事《彩色牛奶》。 (2)提問:牛大叔帶來的奶牛有什麼神奇的本領? 小動物喝了有顏色的牛奶發生了什麼奇怪的事?我們一起再來看一看、聽一聽這個故事吧。 (三)PPT分段欣賞故事,理解故事中「變」的過程 1、播放第一、二段後提問: (1)小白兔給奶牛吃了什麼顏色的什麼蔬菜?奶牛擠出了什麼顏色的牛奶,小白兔喝了變成了一隻什麼兔? (2)我們一起說說這件神奇的事(講述第二段)。 2、小黑貓也想讓自己變顏色,他是怎麼做的呢(播放第三段) 引導幼兒講述小黑貓給吃了什麼顏色的什麼蔬菜?奶牛擠出了什麼顏色的牛奶,小黑貓喝了變成了一隻什麼貓。 3、播放第四段課件內容,提問幼兒: 小花鹿給奶牛吃什麼?小花鹿喝了牛奶變成什麼? 教師:我們一起來把這段話連起來說一說。 4、播放第五段課件內容,提問幼兒: 灰狐狸給奶牛吃什麼?灰狐狸喝了牛奶有什麼變化?引導幼兒一起講述灰狐狸變成紅狐狸的過程。 教師小結前面部分故事:喝了彩色牛奶,小動物們都變了樣,小白兔變成了***,小黑貓變成了***,小花鹿變成了…… 5、討論:小動物們能變回原來的顏色嗎?怎麼變? (四)幼兒根據故事中句式仿編 1、小動物們有了神奇的牛奶後,為什麼特別高興? 2、你想不想讓自己也變一變? 3、游戲「餵奶牛吃蔬菜」, (1)出示蔬菜圖片,幼兒自由討論、創編故事。 (2)個別幼兒上台用故事中的句式完整表達自己的變化過程。
5. 山東省幼兒園課程小班下怎樣最清涼教案
1.教師撰寫教學案例,是教師不斷反思、改進自己教學的一種方法,能促使教師更為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這個過程就是教師自我教育和成長的過程。
2.教師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是將來自外部的教育理論與指導自己教學實踐的內在教學理論相互轉化的過程,可以為新教師和在職教師的教學提供比較豐富的實際情境,有利於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案例是教師教學行為的真實、典型記錄,也是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的真實體現,因此是教育教學研究的寶貴資源,是教師之間交流的重要媒介。
6. 幼兒中班課程搭建幼兒園教案
活動目標 1.學慣用正方形、三角形撕貼小屋造型。 2.遷移積木建構的經驗,粘貼成各種各樣的小屋,體驗平面建構的樂趣。 活動准備 各色長方形、正方形若干,積木一套。 活動過程 1.教師用積木建構一些小屋導入活動,與幼兒共同欣賞,激發創作的興趣。 教師:我們是用什麼形狀來搭小房子的?還可以搭出怎樣的造型? 2.師幼共同討論撕正方形及三角形的方法。 (1)在長方形紙上與寬邊平行撕,成正方形;在正方形紙上對角撕,成三角形。 (2)提醒幼兒撕的時候盡量做到與邊平行,對角線准確,把握好撕的速度。 3.幼兒操作練習,教師給予幫助、指導。 引導幼兒用撕好的正方形、三角形紙先在底版紙上拼搭,再粘貼成小屋,鼓勵幼兒大膽創作。 4.在建築角展示幼兒作品,集體欣賞評價。 活動建議 ☆活動延伸 可將幼兒作品用於游戲活動,根據幼兒自己做的平面設計圖,在建築角搭建積木,增加游戲趣味性。 ☆領域滲透 在活動中將平面造型與立體建構想結合,滲透建構意識。
7. 幼兒園微課程愛大自然的教案
活動目標 認知目標:認識到大自然存在的生物之間的聯系,並了解其特徵。 情意目標:激發孩子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情趣的理解,擁有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並加強環保意識。 技能目標:運用眼、耳、口、鼻多種感官對事物進行初步認知和表達,增加感官的敏感性和靈活性。鍛煉其模仿和表達的技能。 教學重點、難點 開發孩子的思維,讓孩子們學會各個感官的運用和交結是有一定難度的。 活動准備 活動熱身:在活動開始的前一天,布置思考作業:回家細心觀察身邊的動物或是通過看電視觀察一些動物,第二天開展活動的時候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用寫、畫、表演(動作或聲音的模仿)三種方式中的其中兩種表達出自己對某種動物的印象、感情等等。 活動准備:大班小朋友坐好了,分成幾個小組,以競爭的形式打分,每個人可以不計次數的上台,次數越多,表達得越好,表達方式越多得分就越高。最後評出冠軍組、亞軍組,並得到老師的獎勵(什麼獎勵暫時保密),悄悄准備好與全班人數相符的獎狀。 活動過程(活動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活動的主要環節很清楚地再現,即開始環節、基本環節、結束環節、延伸環節。註:重點表述基本環節) 開始環節:師生一同大聲喊出「我愛大自然」的活動標題,並分小組進行一個小組一個字的合唱式吶喊。「我-愛-大-自-然」,繼而音樂「春天在哪裡」響起,大家隨意的手舞足蹈的樂一樂,師生其樂融融、歡聚一堂。 基本環節: 1.宣布《我愛大自然》活動開始,每個組第一排的第一個同學當小組長。然後讓同學們開始舉手上台,用自己准備好的方式將自己觀察好的動物表達出來。 2.強調紀律和要點:舉手的小朋友按先後秩序上台,插隊者取消參與活動的資格。上台的小朋友表演或者展示畫面的時候,台下要保持絕對的安靜,發出噪音者同樣取消資格。每當一位小朋友表演完畢,台下「觀眾」可以發表評價、意見以及意見分歧。不管小朋友的表演受不受歡迎,必須在他下台時給予熱烈的掌聲。每個小組的小組長要負責鼓勵組員上台,為小組加分,爭得榮譽。 結束環節:剛才的活動大家都很積極,興致很高。按照分數評選出冠軍組和亞軍組,增加孩子們的集體榮譽感。然後開始評選並且頒獎。音樂「種太陽」輕聲響起。給每個上台的同學都發放獎狀,有「最佳表演獎」若干張,「最佳模仿獎」若干張,「最佳表現力獎」,「最具風格獎」……沒有上台的同學發放「好觀眾獎」、「最佳紀律獎」,總而言之,家家有花落,人人有獎狀,時時有掌聲,處處有笑聲。 延伸環節:給孩子們講述一些有關大自然的生物常識,如:生物鏈、生物的發展歷史,等等。並告訴孩子們森林與大自然動植物存在的重要性,號召孩子們熱愛自然、保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