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地方課程工作交流
A. 小學地方課能上些什麼內容
地方課主要教:
(1)日常方言(方言區),童謠。
(2)本地文化、本地名人、本地民間故事、本地革命斗爭史等。
B. 小學學校與與地方課程有哪些
首先指出的是綜合實踐課程屬於國家課程。國家、地方、學校是國家規定的三級課程。
1999年,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正式提出「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即三級課程、三級管理。 國家:制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審議省級上報的課程推廣方案;評估全國范圍內的課程質量。 地方:開發地方課程;指導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 學校:開發校本課程;選用教科書。 三級課程包涵的課程,以中小學(1-9年級)為例,列表如下: 國家課程:1-6年級: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體育、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7-9年級:思想品德、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體育、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綜合實踐課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並沒有給出權威性界定,只是從綜合實踐活動所包括的內容和目標兩個方面進行了說明: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技術能力。自小學3年級開始設置,每周平均3課時。 地方課程:(各地自主開發,省廳審批。規定性與自主開發性相結合)環境教育、安全教育、書法、傳統文化、健康教育、人生規化……
語文學科的學法指導、名作賞析、閱讀寫作、英語(Q吧)學科的寫作方法指導、英語興趣小組、英語奧賽輔導、社團課程等都屬於校本課程。
C. 小學地方課程中有哪些比較好的教法與學法
生活情景教學法 比較適合
D. 山東省地方課程小學二年級傳統文化教案
二年級上冊傳統文化教學設計
1 聲律啟蒙(節選一)
問題提出 :
朗讀課文,有不熟悉的字,多讀幾遍,再寫一寫。
一、 教學目的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聲律啟蒙,會讀課文,了解文意,盡量能夠背誦。
二、教學時間:兩課時
三、重點與難點
讀熟課文,理解文意
四、過程設計
一、讀課文
二、找不熟悉的字
三、寫不認識的字
四、理解文意
五、試著背誦
教學評價 :
大多數學生能夠讀熟課文,對文意只是簡單了解,還有一部分學生讀的還不熟。
2 聲律啟蒙(節選二)
問題提出 :
讀讀課文,有不熟悉的字,多讀幾遍,再寫一寫。
一、 教學目的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聲律啟蒙,會讀課文,了解文意,盡量能夠背誦。
二、重點與難點
讀熟課文,理解文意
三、教學時間:
兩課時
四、過程設計
一、讀課文
二、找不熟悉的字
三、寫不認識的字
四、理解文意
五、試著背誦
教學評價 :
大多數學生能夠讀熟課文,對文意只是簡單了解,還有一部分學生讀的還不熟。
3 《續小兒語》(節選)
問題提出 :
讀讀課文,有不熟悉的字,多讀幾遍,再寫一寫。
一、 教學目的
通過學習,使學生會讀課文,了解文意,盡量能夠背誦。
二、重點與難點
讀熟課文,理解文意
三、教學時間:
兩課時
一、經典回放:
從小做人,休壞一點。覆水難收,悔恨已晚。
白日所為,夜來省己。是惡當驚,是善當喜。
人譽我謙,又增一美;自誇自敗,還增一毀。
待人要豐,自奉要約;責己要厚,責人要薄。
二、教師有感情、有節奏、有韻味地范讀。
要求:
1.學生看教材認真傾聽,標記出生字、新詞、難點。
2.結合文意注釋初步感知誦讀內容。
3.體會教師誦讀的節奏和韻律。
三、結合注釋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學生結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師小結。
四、學生練讀
1.學生認真跟讀。
2.學生自讀。
(1)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朗讀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發現學生朗讀中出現的共性問題並隨時加以指導。(2)同桌互讀。相互評價優點與不足,通過練習加以糾正。(3)同桌合作讀,一人一句。
3.小組交流。
4.指名讀,師生針對誦讀時是否正確、流利、有感情進行評價。
5.師生共同放聲齊讀。
五、溫馨點擊:第10頁
六、活動廣角:第11頁
七、成長袋:第12頁
八、課外延伸
1.與父母一起多形式誦讀。2.與父母交流誦讀心得。3.課外搜集資料,先講給父母聽,到校後與老師、同學交流。
4 《增廣賢文》(節選一)
問題提出 :
讀讀課文,有不熟悉的字,多讀幾遍,再寫一寫。
一、 教學目的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聲律啟蒙,會讀課文,了解文意,盡量能夠背誦。
二、重點與難點
讀熟課文,理解文意
三、教學時間:
兩課時
一、經典回放: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寅。一家之計在於和,一生之計在於勤。
二、教師有感情、有節奏、有韻味地范讀。
要求:
1.學生看教材認真傾聽,標記出生字、新詞、難點。
2.結合文意注釋初步感知誦讀內容。
3.體會教師誦讀的節奏和韻律。
三、結合注釋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學生結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師小結。
四、學生練讀
1.學生認真跟讀。2.學生自讀。(1)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朗讀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發現學生朗讀中出現的共性問題並隨時加以指導。(2)同桌互讀。相互評價優點與不足,通過練習加以糾正。(3)同桌合作讀,一人一句。
3.小組交流。
4.指名讀,師生針對誦讀時是否正確、流利、有感情進行評價。
5.師生共同放聲齊讀。
五、溫馨點擊:第14頁
六、活動廣角:第15頁
七、成長袋:第16頁
八、課外延伸
1.與父母一起多形式誦讀。2.與父母交流誦讀心得。3.課外搜集資料,先講給父母聽,到校後與老師、同學交流。
第5課《增廣賢文》(節選二)
問題提出 :
讀讀課文,有不熟悉的字,多讀幾遍,再寫一寫。
一、教學目的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聲律啟蒙,會讀課文,了解文意,盡量能夠背誦。
二、重點與難點
讀熟課文,理解文意
三、教學時間:
兩課時
一、經典回放:
孝當竭力,非徒養身。鴉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豈無遠道思親淚,不及高堂念子心。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知己知彼,將心比心。責人之心責己,愛己之心愛人。再三須慎意,第一莫欺心。
二、教師有感情、有節奏、有韻味地范讀。
要求:
1.學生看教材認真傾聽,標記出生字、新詞、難點。
2.結合文意注釋初步感知誦讀內容。
3.體會教師誦讀的節奏和韻律。
三、結合注釋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學生結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師小結。
四、學生練讀
1.學生認真跟讀。2.學生自讀。(1)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朗讀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發現學生朗讀中出現的共性問題並隨時加以指導。(2)同桌互讀。相互評價優點與不足,通過練習加以糾正。(3)同桌合作讀,一人一句。
3.小組交流。
4.指名讀,師生針對誦讀時是否正確、流利、有感情進行評價。
5.師生共同放聲齊讀。
五、溫馨點擊:第18頁
六、活動廣角:第19頁
七、成長袋:第20頁
八、課外延伸
1.與父母一起多形式誦讀。2.與父母交流誦讀心得。3.課外搜集資料,先講給父母聽,到校後與老師、同學交流。
6《弟子規》(節選)教案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弟子規》的由來
2.明白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
3.體會做事小心謹慎,講信用的重要性
二、教學時間:
兩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說文解字
1.出示: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2.解字:弟子(學生)
聖人(孔子)
孝(孝順父母)
弟(友愛兄弟弟姐妹)
謹(小心謹慎)
信(講信用)
3.解釋:《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聖人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
二、故事引導
1.講關於孔子和子路的故事
2.你還知道哪些關於孔子的故事
3.講宴殊故事
晏殊是宋代名臣,還是著名的文學家。
晏殊小時候便有神童之譽。一次,皇上讓他參加御前考試,拿到考題後,他馬上請求皇上另出新題,並老老實實地稟報:「這個題目,我十天前正好練習過,草稿還存在家裡,為考出真才實學,請為我出道新試題。」他這種誠實的態度深得皇上賞識。考中進士後,晏殊仍然每天閉門讀書,刻苦用功。他如此敦厚,如此好學,頗得世人好評。
三、熟讀成誦
1.開火車讀古文
2.小組讀古文
3.開展小組背誦比賽
四、情景明理
1.情景表演,辨析:
(1)爸爸媽媽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裡
(2)妹妹向我要一支鉛筆
2.說一說,為什麼要這樣做
3.如果發生這樣的事會有什麼後果:
(1)小明在教室里撿到一塊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沒人發現,就放在了自己的鉛筆盒裡。
(2)小華答應借給曉紅一本漫畫書,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卻不帶來
4.小結道理:一個人只有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在言語行為中小心謹慎,講信用,才會是一個受人歡迎的人。
E. 小學地方課程有哪些 小學三年級地方課程教案
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說明;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經發生的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
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接近,它們都是對教學情景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則是有所選擇的。
F. 小學中的地方課程包括哪些內容
每個地方的課程都不同,課程是根學生的學習能力來制定的,比如南方的小學生的課程分為 語文,數學,英文,課外活動,以及一些大型的辯論賽,來提高小學生的語言解答能力的。
農村中小學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應緊緊圍繞農村地方和學校所在社區的實際,緊密結合當地的生產生活,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目標應定位於使培養的人能夠全面發展,適應當地兩個文明建設的需要,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這樣的基本點上。
它的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⑴地方(社區)的歷史、地理、經濟、人文、自然、資源、環境等;
⑵教育部規定的、但尚未進入國家課程中的教育內容,如人口、國防、安全、法制、禁毒、環境、防震、職業指導、青春期教育等;
⑶農職業技術或勞動技術教育的內容,包括在農村中學實施的綠色證書課程;
⑷與農業、農村、農民有關的實用知識、技能的內容;
⑸根據統編教材改編、補充、整理的聯系實際的教學內容或教學參考資料,等等。不同內容可按不同層次,分別由地方和學校來組織開發,如凡是帶有一定共性的教育內容,可由各級地方組織開發地方課程。
而地方特色非常明顯的教育內容,則由學校根據本校實際組織開發學校課程。這些課程可以編寫教材(包括活頁教材、音像教材),也可以不編寫教材,而以課程大綱或綱要的形式體現,或只作為教師教學時的參考資料。
(6)小學地方課程工作交流擴展閱讀
1993年,我國實行了新的義務教育《課程計劃》,改變了全國大一統的課程格局,增加了地方課程,突破了單一的課程結構,改變了國家統一管理課程的制度,逐步實行中央、地方、學校三級管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相結合的課程結構體系。
多年來的「一綱一本」的課程教材體系正向「一綱多本」或「多綱多本」的課程教材體系轉變。地方和學校在課程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課程多樣化的趨勢日益明顯。這樣,就使地方和學校有了一定的課程管理權,使地方和學校有了課程開發的一定自由。
在保證國家課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據各地經濟文化發展的特點和水平,發揮地方、社區和學校參與課程開發的積極性,能使課程和教學更好地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更好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許多有條件的地方、學校與課程專家合作,在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建設方面做了大膽的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一些地區和學校在農村中小學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開發方面已做了一些成功的嘗試。有的學校設置了符合當地與學校實際的課程,有的學校自編了相應的教材,許多學校在各學科教學中還補充了當地生產、生活、自然、歷史的實際例子,彌補了國家課程和統編教材脫離學生實際,脫離生產、生活實際的不足。
但就總體而言,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課程目標的確立,缺乏必要的理性抽象和實踐驗證;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編排,指導思想與選擇標准不夠明確,只局限於經驗層面;課程實施與評價、教師培訓等方面很不規范,隨意性很大。特別是在理論上和觀念上比較滯後,水平參差不齊。絕大多數學校還不具備理論和開發能力。有些概念還需要進一步界定。
G. 小學地方課程的介紹
小學,地方課程,每個地方的課程都不同,課程是根學生的學習能力來制定的,比如南方的小學生的課程分為 語文.數學,英文,課外活動,以及一些大型的辯論賽,來提高小學生的語言解答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