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山東省信息技術新課程標准
Ⅰ 新課程標准下如何上好信息技術課
萍鄉二中 劉建玲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新課程理念指出: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建構的過程,強調在合作互助中學習,特別關注學生的主體要求,尊重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順應學生的自我發展,鼓勵學生的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自我探究的學習能力。在這樣的理念下,教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發生了改變,那麼面對新課程,信息技術教師怎樣備課呢?由於現在大部分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師還是擔任著信息技術教學和電教的雙重工作,許多教師從來不備課,上課的時候隨心所欲、想到什麼地方就說什麼,學生沒有積極性、目的性,學習效果差。這當然是由一定的客觀條件造成的,但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信息技術教師必須要備好課,而且備課要素不同於其他學科,它要求教師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我認為信息技術教師在新課程標准,要上好信息技術課應從「六備好一寫好」。出發。 1、備好課。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基本條件。更是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的資源,也是師生溝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開展創造性的教學,是新課程的基本主張。我們說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研究教材的價值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教材的價值在於生成性。研究教材要從知識性和人文性兩個方面來考慮。知識性包括信息技術內含的知識和課外延伸的知識。人文性是從培養學生信息素養來講的,備教材應領會新課程的主要思想;研究信息技術教學的新課標,從整體上了解教材的特點、把握書本的體系結構,分析新課標,通過鑽研教學新課程標准,掌握教材基本內容和教學要求,統觀全局,抓住主線。 2、備好學生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是這次新課程改革的宗旨。在這樣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隨之改變以往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課堂上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二要在課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本」,使新課程的理念真正落實到每一天的課堂上來,備課要做到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等情況,既了解一般情況,又了解個別差異。我們可以根據他們在以往學生信息技術的水平、能力來分析哪些知識點是學生容易掌握的,這樣的知識點就只需要點到為止,否則需要詳細的介紹和指導練習。通過分析學生的差異來進行分組,在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較好的同學,增強每個學生的合作意識。 3、備好硬體和軟體 我們都知道信息技術課程應該安排在機房或者多媒體教室中進行,這樣既能提高課堂效率,又能方便學生的學習和操作。這里就需要教師在上課前對機房或多媒體教室中的教師機、學生機、投影機、網路設備等硬體設備調試好,並且在計算機中安裝必備的教學和學習軟體,確保在教學過程中運行正常。 4、備好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為了有目的的教學,是採用符合教學規律的活動,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的手段。教學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包括學生學習的方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講授、任務驅動、參觀、演示、實習、練習、課堂討論、欣賞、復習等方法。信息技術教師一定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需要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法,運用現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通過學習使他們學會學習的方法和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單向地傳遞知識,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對外部信息主動地選擇和加工。教師應把程序式課堂教學變為建構式課堂教學。這就需要教師理解多種教學策略,靈活運用,一般來講,教師要預測的教學程序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應該符合學生的發展的。關鍵是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如何藝術性的引導,教師的導向更重要。以學生為主體,不是什麼事都是學生說的算。教學過程的構建,首先要樹立現代的教學觀念,主張以人為本,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和創新意識,以學生的「自我嘗試在先,教師的引導在後」為原則。 5、備好教學組織形式 信息技術課程既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要求學生不僅要很好地掌握理論知識,而且還要把所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操作實踐中去,並在操作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在組織教學形式時,要根據本節課的特點和學校硬體設施情況分配教師教學時間和學生練習時間,把教師教學和讓學生進行分組合作自主討論學習、學生鞏固練習相結合。「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是課程標準的目標之一。所以,我們在設計教案時,應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指導他們怎樣與同伴合作。我們認為學生最方便的合作夥伴就是自己的同桌,從關心自己到關心同桌,從獨立學習到同桌的互幫互學。同桌既是學習的合作者,又是評價者。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讓合作流於形式,要追求合作學習形式與效果的統一。作為一節課的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在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必須認真回答下列問題:1.為什麼這節課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不用可以嗎?2.如果要用,什麼時候進行?問題怎麼提?大概需要多少時間?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教師該如何點撥?3.如何把全班教學、小組教學、個人自學三種具體的教學形式結合起來,做到優勢互補?我想,備課時只有對這些問題都進行認真思考,小組合作學習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課程的課堂上真正發揮作用,而不是熱熱鬧鬧地走過場。 6、備好教學評價 課程評價在課程體系中起著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研究課程評價體系是促進課程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因此,建立體現素質教育思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激勵教師上進和推動信息技術課程不斷完善的信息技術評價體系,體現評價內容、主體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關注評價結果,更要關注信息技術課程的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信息技術評價必須應注重學生信息意識和情感、信息倫理道德修養、信息科學素養和能力的全面評價。信息技術課程不同其他課程的其中一個方面是評價考核。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必須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質量進行評價。通過評價,了解教和學兩方面的信息,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或學習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信息技術教學評價可以從認知、操作兩個方面進行。我們在備課時,要確定教學結束後以哪一項作為評價的重心,從而布置學生書面或者上機練習要求。 7、寫好心得體會 實際的課堂教學很難完完全全地按備課計劃去進行,因此寫心得的形式總結課堂教學實踐中的寶貴經驗教訓,可作下次備課的借鑒。這也是提高教師備課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新興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缺少現成的教學經驗供我們借鑒,我們必須不斷探索新的環境下的新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不過要把課上好,首先要把課備好。陌生的教材要求備課,熟悉的教材也要求備課,年輕教師必須備課,老教師也要備課,信息技術教師應為自己立一條戒律:「不上無准備的課」。
Ⅱ 2019山東省新農保政策
保險小抄編幫您解答,襲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可以。
《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暫行辦法》規定:參加職保和新農保或城居保人員在達到職保規定的法定退休年齡後,可以申請辦理職保與新農保或城居保的銜接手續。
其中分為兩種情況,一是符合領取職保待遇的,可以申請將原參加新農保或城居保有關權益轉入職保,按照職保辦法計發相應待遇;二是不符合領取職保待遇的,可以申請將職保有關權益轉入新農保或城居保,待達到新農保或城居保規定的領取條件時,按照新農保或城居保辦法計發相應待遇。
《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暫行辦法》規定:參保人員在繳費期間因戶籍遷移需要跨地區辦理新農保和城居保銜接手續的,可以在遷入地申請實時辦理制度銜接手續。參保人員從職保轉入新農保或城居保,其參加職保的繳費年限,可合並累加計算為新農保或城居保的繳費年限。參保人員從新農保或城居保轉入職保,其參加新農保、城居保的繳費年限不折算為職保繳費年限。
Ⅲ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
1.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與人文素養培養相融合的課程標准;
2.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需求內回容;
3.有利於所有學生全面答發展與個性發展的課程結構形式。
在第一點可見高中的信息教育目標要求更高,內容更高。把能力與素養相結合,不但培養能力而且培養學生的綜合品質。第二點從學生的自身情況出發,制定相應的信息課程內容。由於社會的不斷發展,為了學生以後更好地適應社會,高中的信息技術課程充分地考慮到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的需要,同時高中的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由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各種應用能力的發展而個性發展是指學生的某一方面能力的發展。而信息技術課程可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和品質素養等,同時可以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比如學生的編程能力和操作能力等。其中還有五方面課程的基本理論,它們分別是:
1提升信息素養,培養信息時代的合格公民;
2營造良好的信息環境,打造終身學習的平台;
3關照全體學生,建設有特色的信息技術課程;
4強調問題解決,倡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時間。
5注重交流與合作,共同建構健康的信息文化。
這五個理論互相配合共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