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幼兒園課程不能小學化
❶ 為什麼幼兒園不能小學化,可孩子上的幼兒園還是小學化
大勢所趨,如果孩子幼兒園不學習小學知識,上小學跟不上,所以大家都想讓孩子學,只有公立幼兒園不教小學知識
❷ 幼兒教育為什麼不能「小學化」
幼兒教育對於人的行為習慣和個性養成非常重要,它主要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形式,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興趣。然而很多幼兒園按照小學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實施教育,幼兒教育呈現小學化傾向。
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對幼兒有弊無利,長期從事幼教工作的專家認為,幼兒教育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則必須堅持從幼兒生理、心理特點出發,因材施教,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將小學教育提前到幼兒階段,違背教育規律,是在拔苗助長,不利於孩子今後健康發展。
心理學教師認為,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做法從根本上忽視了幼兒的生理及心理特點,幼兒的身體機能和神經系統都很脆弱,強制性延長幼兒學習知識、技能的時限,會增加兒童神經系統的負擔,長此以往,必然會傷害兒童神經系統的正常發育,嚴重危害幼兒身心健康發展,還可能誘發幼兒的厭學傾向,「重復型教育」還容易使兒童養成不良學習態度、習慣,危害極大。
有些幼兒園不是真正把培育全面發展的、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作為辦園宗旨,而是一味「向錢看」。為了多收幼兒、多賺錢,這些幼兒園不顧幼兒的年齡特點、身心發展情況,開設一些不該開設的課程,向幼兒提出過高的學習要求,以求幼兒拿出學習成績來,滿足家長的虛榮,並以此作為「辦園成績」向社會炫耀,提高幼兒園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教師業務素質偏低也是原因之一。不懂得幼兒身心特點,不懂得教育規律,錯誤地認為只要將知識傳授給幼兒就是正確的、成功的,他們的做法不但不能真正幫助幼兒學習知識,反而為幼兒健康成長設置了障礙。
了解幼兒,尊重幼兒,以幼兒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為依據,遵循教育規律,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健康成長的道理,糾正家庭錯誤的幼兒教育觀念。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得到最適合的教育,能夠健康成長。
❸ 幼兒園為什麼越來越小學化
首先,幼兒園「小學化」是應試教育下的「怪胎」。應試教育的特點就是考試(尤其是中高考考什麼,學校就教什麼;而考試不考的知識、技能,學校要麼不好好教,要麼壓根不開設相關的課程。那幾門重點課程的成績是學生入學、升級考試的唯一指標,也成為從小學到高中,評價學生能力、甚至綜合素質高低的唯一標准。
應試教育的功利色彩如今也蔓延到了幼兒園,與那些重點課程相關的基礎知識格外受到重視。尤其當不少名牌小學入學也要面試、考察學生「能力」並「擇優錄取」的時候,幼兒園提前向孩子教授小學知識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其次,家長育兒理念存在偏差。表面上看,家長接受幼兒園「小學化」是迫不得已,是對應試教育的無奈妥協。但事實上是這樣嗎?
近來,不少年輕父母熱衷於讓自己的寶寶去上早教班。有的甚至把還不會說話、連集中注意力都很困難的嬰兒帶到早教班上。經常一節課下來,寶寶睡了45分鍾,什麼都沒學到。即便如此,他們也寧可花高價去上這樣的課程,為的就是讓孩子「永遠先人一步」。
如果說幼兒園「小學化」還可以從教育體制上找原因的話,那麼早教班風靡、早教市場畸形發展的現實說明中國父母在育兒理念上存在重大誤區。
其實,幼兒園「小學化」,反映出的教育體制上的問題相對容易解決,目前推進的免試就近入學舉措就是一劑良葯。但家長在孩子教育理念上的偏差卻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去糾正。
如果有一天,學齡前兒童的家長們都能自豪地說「我家孩子每天的任務就是玩兒」,而不是相互攀比誰家的孩子今天又背會了幾首唐詩、幾個單詞,學會了加減乘除法的時候,幼兒園「小學化」還會出現嗎?
❹ 幼兒園為什麼要拒絕小學化
幼兒園為什麼要拒絕小學化?因為孩子們本身就屬於無憂無慮的年紀,如果幼兒園將對小學生的行為規范要求搬到幼兒園來,全都往幼兒頭上套。比如對老師全都要服從,老師上課的時候要專心聽講,不許和開小差和其他小朋友打鬧,不許追逐打鬧等之類的。對幼兒來說不免顯得有些荒唐,畢竟他們只是三到六歲的孩子。還有學習知識,如果要求幼兒像小學生一樣以學為主,像小學生那樣學知識,像小學生那樣聽課,那孩子們的綜合素質的發展還有什麼意義。一直逼著孩子們學習,扼殺幼兒天性,嚴重損害幼兒身心健康。幼兒的天性就是好動好玩,他們對什麼事物都懷有一種新奇感,都想動,都想玩。他們在游戲玩耍中得到樂趣,在游戲玩耍中得到知識,在游戲玩耍中進入人生。幼兒正處於身體早期發育成長期,身心極為脆弱。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做法從根本上忽視了幼兒的生理及心理特點,剝奪了幼兒的童真童趣和游戲玩耍的權利,扭曲甚至扼殺了幼兒的天性。這樣對幼兒生理和心理的是一種摧殘,將會嚴重影響幼兒身體的正常發育,嚴重影響幼兒心理的正常發展和幼兒的健康成長。幼兒(jy135幼兒教育 www.jy135.com)教育小學化傾向要求幼兒像小學生那樣學習知識,學習本應由小學生掌握的知識,這種拔苗助長的做法,結果將會適得其反。幼兒園對知識的強化灌輸和強制學習的做法會淡化了幼兒的學習興趣,使部分幼兒對學習產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懼,厭學情緒由此而生,幼兒園搶學了小學低年級的部分知識,幼兒到了小學上這些課程的時候,容易因為「我已懂」而不專心聽課,不認真學習,反而會使部分幼兒養成不認真聽課、不完成作業等不良學習態度。生活中許多幼兒家長把上幼兒園相等於「上學」,我家裡就有親戚這樣認為,他們認為,上學自然要學知識,哪間幼兒園所學知識多,就把小孩送到哪個幼兒園去。他們以自己的小孩所學知識多作為和別的孩子家長炫耀的資本。其實兒時是人這一生最天真爛漫的時刻,無憂無慮。如果家長們一直逼著孩子們去學習這個,學習那個,這樣不僅讓孩子們失去原本屬於他們這個年紀的快樂,還會讓孩子們產生無形的壓力。
其實把上幼兒園混淆於上小學這樣的想法完全是不對的,幼兒園主要是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我們每天進行的區域活動,我相信不少家長都會覺得區域游戲對孩子們沒什麼改變,也沒什麼影響。其實這樣就錯了,孩子們每天在區域活動時間裡面能自己琢磨出很多東西,因為幼兒的思維是不受限制的,他們每天這樣一點點,時間長了他的進步都是看在眼裡的。所以保證每天幼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區域活動游戲,以全面發展為目的,使幼兒的主動性、獨立性獲得充分的發展以培養幼兒良好的品質。
❺ 為何幼兒園的學前教育不能小學化
「小學化」片面強調向幼兒「灌輸」知識,甚至布置家庭作業,組織各種形式的考試和競賽活動等,違背了幼兒的認知水平、認知能力和認知規律,使幼兒對學習產生厭倦、畏懼、呆板等不良情緒反應;在幼兒園學習的課程內容到了小學還要學,同時,佔用了幼兒游戲、探究、交往、鍛煉、個性發展及自由的時間,將關鍵期最需要發展與培...養的東西丟掉了。由於一些學生此前學過相關課程,對其學習知識的好奇心、新鮮感和求知慾將產生影響,容易出現上課時缺乏興趣、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此外,由於不同學前班教師、所使用的教材等程度各異,學生書寫一些字母、漢字時經常出現筆順錯誤,教師還要花力氣糾正。 幼兒園「小學化」傾向還會誤導社會教育風氣。幼兒園「小學化」滿足了部分家長的一時需求,又使另一部分家長唯恐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投入幼兒園「小學化」的隊伍中。如此惡性循環,不僅會影響家長正確的教育觀念,也會對學前教育整體健康持續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❻ 為什麼幼兒園沒有設置小學的課程
幼兒園的寶寶就是玩,如果你想孩子從小就累的話,家裡開課啊!
❼ 現在幼兒園的課程都小學化了,提早教育是好是壞呢
請問您送孩子去的幼兒園是否是市立的
真正的幼兒園是不會小學化的
因為幼兒園提倡的是在玩中做玩中學
以培養良好的常規行為和興趣為主
一般都是到大班末期才會教一些跟小學銜接有關的東西
這也是幼兒園和學前班的不同
❽ 教育局為什麼不準幼兒園小學化教學
上 幼兒園的時候學小學課程,違背了幼兒的認知規律,後果相當於"拔苗助長"。其危害表現為: 1、影響生長發育。 科學研究已經證實兒童的認識發展是有階段的,不同的年齡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特點,認知結構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建構過程,每一階段都是前面階段的發展,又為下一階段發展打下基礎。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學習內容和方式,幼兒園和小學教育的內容區別很大,上課時間的長短、室內外活動的要求、休息和運動的時間都有差別,人為地逾越某個階段,等於叫一個適合挑五斤擔子的兒童挑十斤擔子,表面上比同齡兒童強,實際上傷害了膝關節,傷害了骨骼。相當於造大樓打基礎時把用於打基礎的磚頭抽掉幾塊砌到牆上,表面上看還比別人砌得快,但大樓高了,就發現基礎出問題了,再要彌補,已經回天乏力了。兒童的生長發育不可能"再來一次",特定階段缺失的東西,很難"後補"。 2、影響學習興趣。 幼兒園的兒童心理發展處於"前運算階段",應該以游戲為中心,在玩中學,在玩中鍛煉身體,發展智力,培養想像力。小學生心理發展則處於"具體運算階段",讓處於前一階段的學生學後一階段學生學的知識,他們會感到很難,因為難,就可能不喜歡,沒興趣。一旦失去興趣,後果不堪設想。幼兒6~9歲進入文化敏感期,出現想探究事物奧秘的強烈需求,所以世界各國都確定6周歲讀一年級。幼兒園提前學的拼音、寫字、算術、英語,到了小學還得再學一次,其他同學興趣盎然,提前學過並已掌握的會感到"沒勁",提前學過還沒有掌握的,本來就"沒勁"了,再學非常容易出現逆反心理,這對兒童的後續學習非常不利。 3、影響綜合素質。 人的學習和工作,能否有所成就,關鍵看綜合素質。從學校教育的角度看,就是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就是強調智商和情商。有學者分析說,一個人的成功,智商佔20%,情商佔80%。而事實上,真正成功的人,往往是智商和情商結合的典範。那麼,智商和情商形成的關鍵期是哪個階段呢?當然是童年期。人腦中有140多億個細胞,70~80%的腦細胞是在3歲前形成的。新生兒腦重約390克,相當於成人腦重的三分之一,7歲時腦重約1230克,相當於成人腦重的十分之九。腦的發育需要各種信息的刺激,單調、貧乏的刺激必然影響其智商。所以學前教育專家都不主張對兒童進行過於專業化的教育。
❾ 談談幼兒園課程為什麼不能小學化
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要數瑞士的皮亞傑了。他是發生認識論的創立者,他從認識的發生和發展的角度對兒童心理學進行了系統研究,告訴我們兒童是怎樣認識世界的。他提出了著名的兒童心理發展階段的理論。要點是:0~2歲,感知運動階段。憑感覺與動作以發揮其圖式功能,由本能性的反射動作到目的性的活動,對物體認識具有客體永恆性的概念;2~7歲,前運算階段。能使用語言表達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傾向,能使用符號代表實物,能思維但不合邏輯,不能全面認識事物;7~11歲,具體運算階段。能根據具體經驗思維解決問題,能理解可逆性的道理,能理解守恆的道理,"自我中心"程度下降,提高了與他人溝通的能力;11~15歲,形式運算階段。能抽象思維,能按假設驗證的科學法則解決問題,能按形式邏輯的法則思考問題。如果上幼兒園的時候學小學課程,違背了幼兒的認知規律,後果相當於"拔苗助長"。其危害表現為: 1、影響生長發育。 科學研究已經證實兒童的認識發展是有階段的,不同的年齡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特點,認知結構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建構過程,每一階段都是前面階段的發展,又為下一階段發展打下基礎。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學習內容和方式,幼兒園和小學教育的內容區別很大,上課時間的長短、室內外活動的要求、休息和運動的時間都有差別,人為地逾越某個階段,等於叫一個適合挑五斤擔子的兒童挑十斤擔子,表面上比同齡兒童強,實際上傷害了膝關節,傷害了骨骼。相當於造大樓打基礎時把用於打基礎的磚頭抽掉幾塊砌到牆上,表面上看還比別人砌得快,但大樓高了,就發現基礎出問題了,再要彌補,已經回天乏力了。兒童的生長發育不可能"再來一次",特定階段缺失的東西,很難"後補"。 2、影響學習興趣。 幼兒園的兒童心理發展處於"前運算階段",應該以游戲為中心,在玩中學,在玩中鍛煉身體,發展智力,培養想像力。小學生心理發展則處於"具體運算階段",讓處於前一階段的學生學後一階段學生學的知識,他們會感到很難,因為難,就可能不喜歡,沒興趣。一旦失去興趣,後果不堪設想。幼兒6~9歲進入文化敏感期,出現想探究事物奧秘的強烈需求,所以世界各國都確定6周歲讀一年級。幼兒園提前學的拼音、寫字、算術、英語,到了小學還得再學一次,其他同學興趣盎然,提前學過並已掌握的會感到"沒勁",提前學過還沒有掌握的,本來就"沒勁"了,再學非常容易出現逆反心理,這對兒童的後續學習非常不利。 3、影響綜合素質。 人的學習和工作,能否有所成就,關鍵看綜合素質。從學校教育的角度看,就是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就是強調智商和情商。有學者分析說,一個人的成功,智商佔20%,情商佔80%。而事實上,真正成功的人,往往是智商和情商結合的典範。那麼,智商和情商形成的關鍵期是哪個階段呢?當然是童年期。人腦中有140多億個細胞,70~80%的腦細胞是在3歲前形成的。新生兒腦重約390克,相當於成人腦重的三分之一,7歲時腦重約1230克,相當於成人腦重的十分之九。腦的發育需要各種信息的刺激,單調、貧乏的刺激必然影響其智商。所以學前教育專家都不主張對兒童進行過於專業化的教育。 科學研究和實際情況都表明,6歲前是人的行為習慣、情感、態度、性格雛形等基本形成的時期,是兒童養成禮貌、友愛、幫助、分享、謙讓、合作、責任感、活潑開朗等良好社會性行為和人格品質的重要時期,其影響並決定著兒童日後人格的發展方向、性質和水平。所以幼兒園教育必須遵循兒童成長規律,為兒童未來發展打好基礎,家長和幼兒園應該形成共識:打基礎是重中之重的工程,千萬不能急於求成,千萬不能偷工減料。否則,欲速則不達。 望子成龍沒錯,拔苗助長危險
❿ 談談為什麼幼兒園課程不能小學化
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要數瑞士的皮亞傑了。他是發生認識論的創立者,他從認識的發生和發展的角度對兒童心理學進行了系統研究,告訴我們兒童是怎樣認識世界的。他提出了著名的兒童心理發展階段的理論。要點是:0~2歲,感知運動階段。憑感覺與動作以發揮其圖式功能,由本能性的反射動作到目的性的活動,對物體認識具有客體永恆性的概念;2~7歲,前運算階段。能使用語言表達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傾向,能使用符號代表實物,能思維但不合邏輯,不能全面認識事物;7~11歲,具體運算階段。能根據具體經驗思維解決問題,能理解可逆性的道理,能理解守恆的道理,"自我中心"程度下降,提高了與他人溝通的能力;11~15歲,形式運算階段。能抽象思維,能按假設驗證的科學法則解決問題,能按形式邏輯的法則思考問題。如果上幼兒園的時候學小學課程,違背了幼兒的認知規律,後果相當於"拔苗助長"。其危害表現為: 1、影響生長發育。 科學研究已經證實兒童的認識發展是有階段的,不同的年齡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特點,認知結構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建構過程,每一階段都是前面階段的發展,又為下一階段發展打下基礎。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學習內容和方式,幼兒園和小學教育的內容區別很大,上課時間的長短、室內外活動的要求、休息和運動的時間都有差別,人為地逾越某個階段,等於叫一個適合挑五斤擔子的兒童挑十斤擔子,表面上比同齡兒童強,實際上傷害了膝關節,傷害了骨骼。相當於造大樓打基礎時把用於打基礎的磚頭抽掉幾塊砌到牆上,表面上看還比別人砌得快,但大樓高了,就發現基礎出問題了,再要彌補,已經回天乏力了。兒童的生長發育不可能"再來一次",特定階段缺失的東西,很難"後補"。 2、影響學習興趣。 幼兒園的兒童心理發展處於"前運算階段",應該以游戲為中心,在玩中學,在玩中鍛煉身體,發展智力,培養想像力。小學生心理發展則處於"具體運算階段",讓處於前一階段的學生學後一階段學生學的知識,他們會感到很難,因為難,就可能不喜歡,沒興趣。一旦失去興趣,後果不堪設想。幼兒6~9歲進入文化敏感期,出現想探究事物奧秘的強烈需求,所以世界各國都確定6周歲讀一年級。幼兒園提前學的拼音、寫字、算術、英語,到了小學還得再學一次,其他同學興趣盎然,提前學過並已掌握的會感到"沒勁",提前學過還沒有掌握的,本來就"沒勁"了,再學非常容易出現逆反心理,這對兒童的後續學習非常不利。 3、影響綜合素質。 人的學習和工作,能否有所成就,關鍵看綜合素質。從學校教育的角度看,就是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就是強調智商和情商。有學者分析說,一個人的成功,智商佔20%,情商佔80%。而事實上,真正成功的人,往往是智商和情商結合的典範。那麼,智商和情商形成的關鍵期是哪個階段呢?當然是童年期。人腦中有140多億個細胞,70~80%的腦細胞是在3歲前形成的。新生兒腦重約390克,相當於成人腦重的三分之一,7歲時腦重約1230克,相當於成人腦重的十分之九。腦的發育需要各種信息的刺激,單調、貧乏的刺激必然影響其智商。所以學前教育專家都不主張對兒童進行過於專業化的教育。 科學研究和實際情況都表明,6歲前是人的行為習慣、情感、態度、性格雛形等基本形成的時期,是兒童養成禮貌、友愛、幫助、分享、謙讓、合作、責任感、活潑開朗等良好社會性行為和人格品質的重要時期,其影響並決定著兒童日後人格的發展方向、性質和水平。所以幼兒園教育必須遵循兒童成長規律,為兒童未來發展打好基礎,家長和幼兒園應該形成共識:打基礎是重中之重的工程,千萬不能急於求成,千萬不能偷工減料。否則,欲速則不達。 望子成龍沒錯,拔苗助長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