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對幼兒園課程的影響
Ⅰ 幼兒園藝術領域課程存在哪些問題
幼兒園藝術領域課程存在著流於形式,對孩子藝術修養的培養無實際意義的問題。
Ⅱ 幼兒園五大領域,藝術可以講什麼課
幼兒園教育內容一般劃分為五大領域: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 藝術分為美術和音樂。 美術又細分為:繪畫和手工。 手工包含:折紙、剪紙、粘貼、拼貼、綜合。 幼兒繪畫包含:簡筆畫、填色、水粉畫、印章畫。 音樂分為:歌唱、打擊樂、音樂欣賞和律動。
Ⅲ 如何進行幼兒園藝術課程的教學
幼兒階段藝術課程教學是整個幼兒教育階段虛席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版幼兒階段藝術權修養教育並非把造就藝術家為最終Iii標的專業型藝術科目教育,而是不斷給以後社會和經濟建設塑造和輸送一批又一批的具備相當藝術和審美水平、擁有創造型思維和創新本領的棟梁之才的藝術修養教育過程。
Ⅳ 如果幼小銜接取消了藝術課科學課體育課 那麼幼兒園課程內容選擇出現了什麼問題 具體表現如何 怎樣避免
如果幼小銜接取消了,藝術課科學課體育課那麼幼小課程內容出現了版嚴重的不均衡發展的問權題,應該立刻改正。因為孩子從小就應該多方面綜合的發展,而不是因而不是只顧學習。他的潛力是從小培養的,他的興趣還有人格都是從小從特長方面一步一步培養出來的,而不是被限制的教育。學校校長以及老師教職工們應該對於這些課程分布不均的現象進行立刻的整改。以免孩子的心智或者自己的人格發不完善。
Ⅳ 幼兒園上美術課對幼兒有什麼好處
健康科學的兒童美術教育對孩子有以下幫助: 一、記錄生活,抒發情感。感受生活的豐富性與趣味性,培養熱愛生活的審美心靈。 二、表達觀念與創想。孩子對生活中的現象和事件的不同認識、觀念和疑問等,都可以用獨特的方式畫出來,與人分享思維的樂趣。 三、促進智力發展。通過有計劃有系統有針對性的專題訓練,促進孩子在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等智力品質方面的發展。 四、習慣養成。通過孩子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投入精力地完成,幫助孩子養成沉著穩定的做事習慣,進而影響終生。 五、培養自信心。繪畫這一輕松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很直觀地看到自己的成就,培養其自豪感。同時又因為每個人的作品各有特點,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建立自信心。自信心有了,孩子學習知識的熱情自然也就有了。
Ⅵ 幼兒園五大領域的課程內容包含哪些方面
一、健康領域 情感領域: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認知領域: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識,學習保護自己;動作技能領域: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 二、語言領域 情感領域:樂於與人交談,講話禮貌; 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 喜歡聽故事、看圖書;認知領域: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 動作技能領域: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 三、社會領域 情感領域:樂意與他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認知領域: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 動作技能領域:能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 四、科學領域 情感領域: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認知領域: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動作技能領域: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 五、藝術領域 情感領域: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 認知領域:能初步感受並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 動作技能領域: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
Ⅶ 幼兒園課程為什麼要分五大領域
這是根據多年的教育經驗的積累而分的,同時也會結合不斷創新的點子來分。每個領域都是對孩 子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與認識。
Ⅷ 如何將傳統文化與幼兒園藝術領域課程相融合
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在以往漫長的歲月中,形成的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物質生活的總成。那麼,我們今天說弘揚傳統文化,是不是凡屬傳統文化或者說凡是老的舊的東西都該復興呢?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就是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問題。在一些人眼中,傳統文化彷彿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葯,只要它一出現,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遭遇的種種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另一些人則更對傳統文化頂禮膜拜,對它既不能有絲毫的懷疑,更不能有取捨之間的猶疑。
而對於傳統文化的態度問題,其實是早在上世紀的五四時期就已經有過反思和激辯的,那個年代的青年曾經響亮地喊出過「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而陳獨秀、胡適、魯迅也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標志性人物。
但是,在高喊搶救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今天,我們依然有必要回答一下「什麼樣的傳統文化才有弘揚的必要」這個老問題。對待傳統文化應該有一種審視的態度,任何的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都是不理性的。對此,許多專家學者也表示,搶救和弘揚傳統文化不是復舊和倒退,而是要更好地認同與養護我們民族文化的根,並從中找到它的現代價值。
著名學者朱大可說:「傳統文化應當接受普世價值的檢驗。所謂普世價值,就是被全人類所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像愛、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正義和教養等。凡是符合這些普世價值的傳統文化,就可以被繼承和弘揚,相反,凡是違背這些價值的,當然要予以拋棄。」對於一些人以「保衛民俗」為由發表的「磕頭和作揖是典型的非物質遺產需要保護」等言論,朱大可認為這是「文化戀舊癖」在作怪:「磕頭是奴隸人格的表達,它違背了人格平等的普世信念。在我看來,這是中國文化中最愚昧的部分之一,正是從這種磕頭人格中產生了家長威權體制和國家專制主義,歷史上整個東亞地區都曾受到這種文化的污染。」
而學者裴鈺則對此看法不同:「在法理社會中,我們需要尊重個人的文化權利。一些舊俗的出現,本身就體現了多元化文化的興起,這也是國際文化的潮流,早在198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就把『西方文明』這門課程,變為『世界文明』,引導學生從西方文明的單一視野,擴展為包括非洲、拉丁美洲、西亞和中國在內的多元化的世界文明。這是大勢所趨。」他表示,傳統文化需要理性和真誠的傳承,而不是做作的「弘揚」。
中國傳統文化無疑是博大精深的,想要一下就通曉或者無論是誰都通曉,肯定是不切實際和苛刻的。所以,像「京劇進小學」和某專家呼籲「全球讀經、論語100遍」之類,才會招來那麼大的罵聲。
一網友說:「『全球』這個提法很有創意,就像大躍進時中國的鋼材一樣,雄踞世界。除此之外,100遍是個什麼概念?假如有耐心來個『論語100遍』,一個星期讀一遍的話,連續不斷就要100個星期,差不多就是兩年。如果比較忙,而且覺得老讀一本書乏味,那讀一遍休息一個月再接著讀第二遍,大至上需要10年,我不知道有多少人願意在10年時間內完成這項『偉大的事業』,總之我是絕對不會的。」
還有網友說,「作為『國粹』的京劇,對它的弘揚,肯定不是以中國人人會唱為指標的。沒弄清楚這個問題,我覺得我們的所有國粹恐怕都要遭殃。而喜歡京劇的沒人搭理,不喜歡的偏要填鴨,這個擰巴的局面,我覺得不應該是國粹應得的待遇」。
裴鈺則認為,京劇進小學,作為學生選修課是應該被允許的,但是,「我反對樣板戲借著這一進程,僭越京劇的傳統。有人說對傳統文化的遺忘是可怕的,我卻認為遺忘可以通過普及來彌補,可怕的是文化的僭越,用虛假和偏見製造的偽民俗、偽文化,這是弘揚傳統文化中需要提防的最大問題」。
今年兩會期間,有專家提出應該恢復使用繁體字的建議,也在文化界激起很大波瀾。北大教授孔慶東對此非常不以為然,他在博客里寫道:「孔老師認為他們說得還不夠狠,為了不忘我堂堂中華傳統文化之根,政府應該下令,全國人民都寫甲骨文,因為那些所謂『繁體字』,也是從甲骨文、金文,一步一步簡化來的……」
Ⅸ 如何進行幼兒園藝術課程的教學
1.改變教師在活動中的主導地位,倡導幼兒學習的主動性、探索性
近年來,隨著創意課程專學習模式在幼兒教屬育界的廣泛運用和深化,其實際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其原有教學模式的范圍,上升為一種師生互為主體,共同學習的教學理念。在創意課程學習理念的指引下,不僅更加倡導孩子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而且將教師對新知識、新教學手段的探究融匯其中,倡導師生的共同成長。
但在實踐探索中,由於教師對創意課程內涵理解不深入,片面追求對探究的泛化,隨意地將探究的標簽貼在各種教學活動中,而不考慮其價值性、科學性。 因此,我們應改變以往由教師設計整個活動的教學方式,而倡導在各種活動中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需要、想法,只有符合孩子意願的課程才是真正意識上的創新課程,才有可能生成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新的課程。
2.創意課程應貫穿在幼兒生活、學習和游戲活動中進行
2.1在集體教學中培養幼兒創造力:例如美術活動,以前,我們會先示範,然後請幼兒跟著教師做。幼兒是依葫蘆畫瓢,毫無創新。
Ⅹ 幼兒園一周的課程中藝術課占總課程多少
一、幼兒園藝術領域課程的內涵
對於幼兒園藝術領域課程概念界定的文獻比較少,比較有代表性的定義有三種:一是楊敏的《幼兒園藝術課程改革的實踐探索》,筆者認為藝術課程是一個以培養幼兒的審美素養(包括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審美想像、審美創造等)為主要目標的各項活動的整體計劃,它應該和其他子課程一起,圍繞著總課程既相互獨立又相互滲透融合,共同指向課程的總目標――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二是在《學前兒童藝術綜合教育課程研究簡介》中,筆者認為,它是統整音樂、美術、文學三門學科,以各門學科的核心概念為主要依據,將其相關聯處加以整合的一門綜合性課程。三是在《綜合藝術課程的實施與策略》中,筆者認為,綜合藝術課程是在藝術學習和藝術實踐中,注重音樂、美術、戲劇和舞蹈等不同藝術門類的融合,強調知識技能與人文主題的結合,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藝術能力與人文素養整合發展的一門綜合性課程。
這三種定義各有各的側重點,前者側重審美素養,後兩者側重各學科間的滲透性和整合性。基於上述的定義,我們對幼兒園藝術領域課程有了初步的界定:幼兒園藝術領域課程是以音樂、美術、文學活動為主要教學活動,以培養幼兒的審美素養(包括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審美想像、審美創造等)為主要目標,以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為最終歸宿的一門綜合性課程。
二、幼兒園藝術領域課程的基本理念
盡管人們對幼兒園藝術領域課程的概念沒有統一的界定,但是人們對藝術領域課程領域基本理念的把握卻是一致的,其基本理念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建立多門藝術學科的溝通與交融,促進綜合藝術能力的形成
不管是一個人的幼年時代,還是整個人類的早期,說、唱、舞、畫等藝術活動都是融為一體的,而且這些藝術活動還與人自身的日常生活、情感表達等緊密聯系。這種多藝術形式的自然融合是藝術學習的最佳環境,它能使藝術學習變得更自然,更容易,更為活潑多樣。所以,幼兒藝術教育也應該遵循這一藝術能力的形成規律,為幼兒營造音樂、美術、舞蹈等多種藝術學科相互支持、相互補充的藝術學習環境。
(二)在完整的藝術活動中形成藝術能力
完整的藝術活動包括兩個層面:即內容的完整和過程的完整。所謂內容的完整是指幼兒園開設藝術活動內容的本身應全面。這在調查中不難發現,節奏樂、音樂欣賞以及美術欣賞活動在許多幼兒園是很薄弱甚至是被砍掉的內容。這種內容的薄弱性和不全面性必然會限制幼兒藝術能力的充分發展。所謂過程的完整性是指幼兒藝術活動中的藝術感知、藝術創造和藝術反思。傳統幼兒藝術教育中的一大誤區是刪除了在藝術教育中占重要地位的感知、欣賞和評價,僅僅教授幼兒創作和演唱,而此處的綜合性藝術教育,則是把幼兒視為一種新型的學習者,這種學習者自始至終扮演三種相互交換和交融的角色,即:感知者、創造者和反思者。他們必須親自感知和接受藝術大師和同伴的作品,在接受中得到啟發和創新。他們必須親自動手創作,但創作又是建立在對大師作品的感知和對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的聯想基礎之上,或是對人類情感和生活有所體驗的前提下進行。他們必須善於反思,通過反思將自己感覺到的東西升華,對自己的創作進行回顧。
(三)強調藝術學習的個性化
現代幼兒教育的一個最基本的理念就是「教育要面向全體,以幼兒的發展為本」,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就是:促進每一位幼兒的發展。我們的教育不應該成為精英式的教育,基礎教育必須使每個幼兒享有學習的機會,必須為每個幼兒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全面的基礎。面向每個幼兒,意味著藝術教育要關注每個孩子不同的生活背景、學習環境,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主體意識,為他們創設參與體驗、主動探索、積極實踐的有利條件。面向每個幼兒,還意味著藝術教育要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鼓勵他們大膽地進行個性化的藝術活動,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獨特性和價值,形成具有個性化的審美標准。
(四)主張開展具有游戲性的藝術活動
1.在游戲中,幼兒得到大量機會「扮演」或「進入」不同的角色,而角色的扮演就無形地發展了其藝術對話才能,這種對話一方面豐富了幼兒的藝術感受,另一方面促進其語言智能的發展。
2.在游戲中,幼兒可以頻繁地得到自我表現的機會,而這種自我表現相當大一部分又是與視覺藝術形象或造型能力緊密聯系的,久而久之,幼兒的空間智能、自我認識智能、交流智能會得到同步發展。
3.在游戲中,幼兒有許多機會得到節奏的訓練,使他們的音樂和舞蹈才能得到發展,無形中豐富了他們追隨音樂的直覺能力和音樂智能。
4.在游戲中,幼兒能頻繁地得到「建構」事物的機會,而「建構」又總是與手的動作和工藝緊密聯系的。很多時候,「建構」還必須與他人合作,這就無形中強化了幼兒的身體動感智能、空間智能和人際交流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