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核心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核心

發布時間: 2021-01-23 02:06:56

『壹』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評價體系的三項核心任務是什麼

淺議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能力要求
○鄭珠1,侯友2(1.內蒙古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22;2.內蒙古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內容摘要: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給信息技術教師帶來了角色變化,使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促進者和評價者,成為課程的開發者、設計者。這種角色的變化向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挑戰,我們應認真分析當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對教師的能力要求,以不斷的創新精神推動素質教育,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關鍵詞: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角色;能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成為世紀之交的全球性浪潮,我國新課程改革在這次浪潮中異常活躍,新的課程標准已相繼出台。新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就在於教師素養的進一步提升。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以其獨特的身份讓人耳目一新,對信息技術教師來說,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新的教育理念、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等,與教師長久形成的、原有思想觀念和思維行為習慣之間的沖突不可避免,提升信息技術教師的素養也就顯得日益緊迫,培養一批具有優秀教學藝術風格的信息技術教師也是當務之急[1]。
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實踐中,信息技術教師的角色發生很大的變化,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促進者和評價者,成為課程的開發者、設計者。這種角色的變化向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挑戰。因此,當前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具有以下幾方面的能力,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要具有開發、整合、設計課程的能力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是為其他學科打下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的基礎,學校教育中學生的大部分學習時間是在各門學科教學中度過的,而信息技術課程在學校課程計劃中不可能占據主要地位,只可能是一小部分,但信息素養對於現代社會的人來說,又十分必要,因此只能通過其他課程的教學活動作為培養信息素養的主要渠道。因此,當前我國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是在各個學科教育中積極應用信息技術,努力實現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教學的有效整合,這就要求教師要具備一定的課程開發能力、課程整合能力和課程設計能力。為此,信息技術教師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信息技術教師要形成強烈的課程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的觀念和被動執行的做法。提高信息技術能力的途徑主要是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和在課程中使用信息技術,這就需要信息技術教師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使學習良性互動起來,使學生學到的各學科知識有機的整合起來,並且藉助研究性學習、主題學習等模式在實踐中綜合應用,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最終內化,使知識結構更加有序,減輕學習負擔,提高學習效率。2.信息技術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力。敏銳的觀察能力是指於細微枝節中看出事物的本質的一般特性和規律的感知能力。贊可夫說:「對一個有觀察力的教師來說,學生的歡樂、驚奇、疑惑、恐懼、受窘和內心活動最細致的表現都逃不過他的眼睛。一個教師如果對這些現象熟視無睹,也很難成為良師益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實踐中更需要教師具有這種能力。這是因為,在利用媒體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會話、交流和有意義建構時,教師有更多的時間觀察學生的細微變化,揣摩學生的心理感受,捕捉每一點教學信息,從而幫助學科教師發現問題,及時引導和調整教學活動。3.信息技術教師要有創意思考能力。台灣輔仁大學的賴麗珍教授認為:教師創意思考能力是指教師將創造力運用於教學專業的過程,改變過去關於教學的想法、方法及策略,進而發展出新的想法、方法及策略,使得教學的構思和行動更富創意,教學成效亦有增進的能力。教學創意思考能力是教師創造能力的一種具體表現。教師的創造力運用是教學創新的關鍵因素,也是激活學生創造能力的關鍵因素。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無論是從內容的選擇、過程的設計,還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都非常強調教師的創新教學設計能力。4.信息技術教師要具有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特點決定著教師應該是綜合型教師,具備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但是,目前中小學教師的現狀並不能完全適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課的需要。究其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我國師范教育體制還不夠完善。我國的師范教育長期以來偏重培養學科專家型教師,課程體系呈現單一學科縱深發展的特點,專業課、學科課占的比例大,公共課、文化課比例小,使得師范學校畢業生的綜合素養相對較弱。二是學校分科教學的結果。教師的學科角色一旦確定,不少教師便畫地為牢,把自己禁錮在學科壁壘之中,不再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於是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教數學的不研究數學在物理、化學、生物以及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教語文的也不光顧歷史、地理、政治書籍。要改變這種現狀,從教師的角度來看,信息技術教師要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具有更開闊的教學視野,向博學或復合型人才方向發展,這才可能將信息技術有效地運用到各學科教學的實踐中,真正做到學習的良性互動。

『貳』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叄』 信息技術的核心

A 計算機技術

信息復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即制IT;是主要用於管理和處理信息所採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

信息技術主要運用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而計算機擔負信息處理,通信控制等關鍵步驟,所以計算機技術是核心。

『肆』 信息技術的核心內容為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簡稱IT),是主要用於管理和處理信息所採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它主要是應用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來設計、開發、安裝和實施信息系統及應用軟體。它也常被稱為信息和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感測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

信息技術人才分兩類
一.信息化商務管理類;
二.信息化技術工程類;
其中:
商務管理類包括:物流管理師、營銷師、職業經理人、電子商務師、電子政務師、信息行政管理師、項目管理師、人力資源師、項目數據分析師
21世紀商務管理類信息技術人才: 不僅要有深厚廣泛的技術基礎,還要有各行業的信息及商務分析處理能力,能夠讓技術來適應市場,讓傳統行業應用好信息技術。但目前這方面的人才還是相當缺泛的。因為技術人群主要是80後佔多,而這類人群商務知識少,商業分析能力低,而80年前的正好相反。
技術工程類包括:計算機維修師、現代信息網路辦公師、平面設計師、網頁設計製作師、3D設計師、AutoCAD建築建模設計師、PRO/E專業模具設計師、軟體開發工程師、網路管理工程師、資料庫開發工程師、網路安全工程師、網路綜合布線工程師
人工智慧也算信息技術的領域

『伍』 信息技術的核心是什麼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簡稱IT),是主要用於管理和處理信息所採用的各種技術的總回稱。它主要是應用計答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來設計、開發、安裝和實施信息系統及應用軟體。它也常被稱為信息和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感測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
依我看來信息技術的核心是數字信息模式的建立。所有的信息都能用數字模型表達,創造出表現對應特徵的數字模型,那麼所有的電腦就能搞效率的處理對應的信息領域問題。

『陸』 信息技術的核心是

答案B
現代信息技術主要包括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集成電路技術)和現代通訊技術,了解此概念即可得出答案。

『柒』 信息技術的核心是什麼 求解

現代信息技術的核心是計算機製造技術信息技術的核心主要包括: 感測技術 感測技術是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它與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微電子技術一起,構成信息產業的核心支柱。如果說計算機是人類大腦的延伸,那麼感測器就是人類五官的延伸。 通常,人用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捕獲信息。隨著光學技術和電子技術的發展,使用放大鏡、顯微鏡、望遠鏡、照相機、攝像機、偵察衛星等可以幫助人們觀察微小的、遙遠的或高速運動的物體;電話機、收音機、CD唱機等可以看做是人耳功能的延伸;電子鼻以及其他測量各種氣味的裝置可以看做是人的嗅覺器官功能的延伸;溫度表、濕度表以及各種測量振動、壓力的儀表可以看做是人的皮膚對溫度和壓力感覺功能的延伸。 目前,科學家已經研製出許多應用現代感測技術的裝置,不僅能替代人的感覺器官捕獲各種信息,而且能捕獲人的感覺器官不能感知的信息。同時,通過現代感測技術捕獲的信息常常是精確的數字化數據,便於計算機處理。 通信技術 信息只有通過交流才能發揮效益,信息的交流直接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和社會的發展。人們使用電報、電話、電視、廣播等通信手段傳遞信息。20世紀以來,微波、光纜、衛星、計算機網路等通信技術得到迅猛發展,手持移動通信裝置正以驚人的速度普及。「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同任何人通信」的時代已經到來。 計算機技術 計算機技術是信息處理的核心。計算機從誕生以來就不停地為人們處理大量的信息,而且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其功能越來越強大。計算機不但能夠處理數值信息,而且還能夠處理各種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非數值信息。在人造地球衛星軌道的計算、天氣預報、地震預測、自動控制、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數據處理、計算機輔助教學(CAI)、計算機網路通信、電子商務(E-business)等各個領域中,都要利用計算機來處理、加工信息。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在不斷地增強,計算機技術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幫助人們更好地存儲信息、檢索信息、加工信息和再生信息。再加上計算機網路技術的不斷成熟,使得計算機如虎添翼,人們利用計算機網路可以更廣泛、快捷地獲取信息、交流信息和傳遞信息,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現代信息技術每時每刻都離不開計算機技術。 微電子技術 微電子技術是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石,微電子技術的發展,使器件的尺寸不斷縮小,集成度不斷提高,功耗不斷降低,器件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在短短的幾十年中,微電子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它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給電子信息技術帶來一次重大革命。今天,一切技術領域的發展都離不開微電子技術,尤其對於計算機技術來講它更是基礎和核心。

『捌』 信息技術的核心是什麼

信息技術的核心是(計算機與通信 ),現代信息技術主要包括計算機技術回、微電答子技術(集成電路技術)和現代通訊技術。
計算機通信是一種以數據通信形式出現,在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或計算機與終端設備之間進行信息傳遞的方式。它是現代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融合的產物,在軍隊指揮自動化系統、武器控制系統、信息處理系統、決策分析系統、情報檢索系統以及辦公自動化系統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玖』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我認為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內容就是信息技術學科的知識體系,它的核心當然就是信息技術教育。

『拾』 信息技術的課程本質是什麼

信息技術課程的本質與目標

關於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一般認為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稱之為「計算機課程」(或「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這一階段大致從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進入第二階段以後(即從90年代中期至今),才改稱之為「信息技術課程」。
「計算機」(或「計算機應用基礎」)作為一門課程在中小學開設,並非偶然,它與「計算機文化」(computer literacy)的興起密切相關。國際上有關「計算機文化」的提法最早出現在80年代初[1]。1981年在瑞士洛桑召開的第三次世界計算機教育大會上,前蘇聯學者伊爾肖夫首次提出:「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是第二文化」,這個不同凡響的觀點如同一聲春雷在會上引起巨大反響,幾乎得到所有與會專家的支持,從此以後,「計算機文化(computer literacy)」的說法就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以學習程序設計語言為核心的計算機課程(主要內容是BASIC編程),也就隨之在世界發達國家的中小學逐步開設起來。我國出席這次會議的代表也對此作出積極的響應,並向我國政府呼籲應在中小學逐步開展計算機教育。根據這些代表的建議,1982年原教育部作出決定:在清華、北大和北師大等5所大學的附中試點開設BASIC語言選修課,這就是我國中小學計算機課程和計算機教育的起源。到80年代中期以後,國際上的計算機教育專家逐漸認識到掌握計算機這種工具比掌握程序設計語言更為重要,因此植根在其基礎上的「計算機文化」的提法曾一度低落。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多媒體技術、校園網路和Internet的日益普及,「計算機文化」的說法又重新時髦起來。但是這時的「計算機文化」不論是其社會背景還是內涵和80年代初相比都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原來的提法以外,又出現了「網際網路文化(Internet literacy)」或「信息文化(Information literacy)」這類與「計算機文化」有所不同但又密切相關的新提法,而且這類新提法(即「網路文化」或「信息文化」),事實上正在迅速取代原來的老提法——這是一個令人矚目的變化。因此,探討一下這種變化的實質,深刻理解當前「網路文化」或「信息文化」的真正內涵,對於我們認清信息技術課程的本質和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進一步迎接21世紀的挑戰,是富有啟迪意義的。
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能被稱作「文化」的事物是不多的。語言文字的誕生使人類逐漸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種各樣的文化,不同的語言文字必然產生不同的文化。反之,若使用共同的語言文字則總可以找到共同的文化淵源,因此「語言文字」被人們公認是一種「文化」,而且是最基礎的文化。
如上所述,隨著計算機的誕生和日益普及,從80年代初開始已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文化──計算機文化。世界上的許多發達國家都把「計算機教育」引入了中小學的必修課程。為什麼?就因為計算機是一種文化,是每一個人從小就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文化。那麼,什麼樣的事物才能稱得上是一種文化,或者,要具備哪些屬性才能看作是一種文化現象呢?
所謂文化,通常有兩種理解:第一種是一般意義上的理解,認為只要是能對人類的生活方式產生廣泛而深刻影響的事物都屬於文化,例如「飲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電視文化」、「汽車文化」……等等。第二種是嚴格意義上的理解,認為應當具有信息傳遞和知識傳授功能,並對人類社會從生產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到生活方式都產生廣泛而深刻影響的事物才能稱得上是文化,例如語言文字的應用、計算機的日益普及和Internet的迅速擴展,即屬於這一類。也就是說,嚴格意義上的文化應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基本屬性:
第一,廣泛性。這種廣泛性應體現在兩個方面:既涉及全社會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又涉及全社會的每一個行業、每一個應用領域。
第二,傳遞性。這種事物應當具有傳遞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功能。
第三,教育性。這種事物應能成為存儲知識和獲取知識的手段。
第四,深刻性。這種事物的普及應用給社會帶來的影響極為深刻,即不是帶來社會某一方面、某個部門、或某個領域的改良與變革,而是帶來整個社會從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到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變革。
按照上述觀點來考察文化現象,就不難明白,為什麼無線電廣播與電視(尤其是電視)盡管社會上也有一些人稱之為「廣播文化」、「電視文化」,但是作為一種「文化」,並沒有像計算機那樣被全世界各階層的人所認同,也沒有一個國家,把這兩種文化作為中小學必修的基礎課程。其原因就在於,它的廣泛性只涉及到每一個人和每個家庭,而不象計算機那樣還涉及到全社會的每一個行業和每一個應用領域;它的深刻性也主要涉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而不象計算機那樣將帶來整個社會從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到生產方式的全面變革。因而,廣播和電視還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文化。
現在,再來看看「程序設計語言」是不是一種文化。顯然,作為計算機的某種程序設計語言,它並不具有文化的上述四種基本屬性(廣泛性、傳遞性、教育性、深刻性),因此它肯定不是一種文化。當然,通過學習程序設計語言的知識,我們可以掌握編程即程序設計的能力,這種語言知識與編程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一個人的計算機知識與水平(甚至是比較高的水平)。但是,根據目前國內外大多數計算機教育專家的意見,衡量「信息文化」或「網路文化」(如上所述,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計算機文化」的老提法已被這類新提法所取代)素質高低的依據,應當是與「信息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關的基礎知識和實際能力(而不是「程序設計語言知識與程序設計的能力」)。其中:
信息獲取包括信息發現、信息採集與信息優選;
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類、信息綜合、信息查錯與信息評價;
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排序與檢索、信息的組織與表達、信息的存儲與變換以及信息的控制與傳輸等;
信息利用則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來解決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例如能不斷地自我更新知識、能用新信息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案、能適應網路時代的新生活等)。
這種與信息獲取、分析、加工、利用有關的知識可以簡稱之為「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相應的能力可以簡稱之為「信息能力」。這種知識與能力既是「信息文化」水平高低和信息素質優劣的具體體現,又是信息社會對新型人材培養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達不到這方面的要求,將無法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生活與競爭的需要,就會被信息社會所淘汰。體現這種文化的知識與能力(即信息技術基礎知識與信息能力),在信息社會中已和體現傳統文化的「讀、寫、算」方面的知識與能力一樣重要,不可或缺。換句話說,「讀、寫、算、信息」已成為信息社會中文化基礎的四大支柱。從這個意義上完全可以說,缺乏信息方面的知識與能力就相當於信息社會的「文盲」。
——這就是「信息文化」的真正內涵。可見,最充分地反映信息文化的這種內涵就是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本質;努力培養學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識與能力,為學生打好全面、扎實的文化基礎就是在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根本目標。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