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動靜結合課程
❶ 幼兒園區角活動指導要點
(一)區角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必須緊緊圍繞幼兒年齡特點,個性差異與發展需求,把握最近發展區,做好循序漸進式目標達成設計,要進一步強化兒童中心主義思想在活動中的體現,尊重其興趣與特長、需要與愛好。不折不扣地遵循與體現《3-6歲兒童與學習發展指南》精神,注重發展目標體系的系統性、階段性、科學性,強化兒童核心經驗、核心能力、核心素養的形成。我們完全可以參照重慶潤萌教育研究院的《兒童發展觀察評估量表》所設計的三個維度下9個關鍵行為指標、72個基本指標檢測幼兒核心能力的達成度。因為這套量表是重慶潤萌教育研究院組織北京師范大學、重慶教育科學院等專家團隊,在學習國外學前教育質量評估體系的同時,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依據,立足於幼兒園教育教學實踐,試圖以「兒童發展」為切入點發展幼兒園教育的生長點,研發的觀察評估系統。《兒童發展觀察評估量表》是幼教第一表,理論價值不亞於布魯姆的認知評價量表。
(二)區角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既要突出科學性、嚴謹性,更要講究靈活性,處理好目標、時間、空間、評價等問題。一是既要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科學合理、靈活機動的安排幼兒活動時間,保障時間上的延續性、持久性,確保幼兒參與區角活動的興趣、能力、學習品質不斷提升。言下之意是:區角活動實施中,教師可以靈活處理時間與時限,不必局限於固定的時間與時段,一切以兒童的興趣與需要而定,切忌淺嘗輒止。二是力求立體與平面、牆面與牆角、室內與戶外有機結合,努力拓展活動空間(不僅僅局限在室內),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特別是科學區的種養殖體驗與探究活動,這是農村幼兒園科學區體驗活動的重點所在。三是所有的區角活動必須嚴格遵循教育目標與要求,即是要緊扣《指南》、《綱要》精神,依據區域活動評估量表,及時、全面、主動做好評估工作,切忌表面的熱鬧和放羊式的區角活動。
(三)區角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必須遵循4項基本原則。即封閉式與開放式相結合原則、共享性原則、動靜結合原則、相關鄰近原則,確保活動的規范性、有效性。
1.封閉性與開放性相結合,即是按照幼兒的年齡特點、區角類型,恰當選擇封閉性或開放性的活動,如科學實驗、影視攝錄、戲劇表演、搭建等益智、科學、藝術與語言活動盡量選擇封閉式區角。小醫院、小超市、種養殖、辯論會以及戶外活動區角則選擇開放性。
2.共享原則是一般指資源與環境可空間的共享。這是很重要的區域活動指導原則,它關聯到區角建設的系統性、完整性、有序性、流暢性,更影響到一物多用、資源共享等問題,如果能遵循共享原則就盡可以避免材料的浪費與資源閑置,也可以使區角活動具有連貫性,同時提升區角活動質量與教育管理水平。
3.動靜結合原則是為避免區域(區角)活動的互相干擾、影響而建立的原則,閱讀區、建構區、益智區等活動一般要求靜,盡可能不與表演區、運動區相鄰。當然區角規則的建立與遵守是前提保證,如果幼兒缺乏規則意識,自主現念下高質量的區角活動將是一句空話。
4.相關鄰近原則指的是活動方式接近(如建構區游戲活動與益智區游戲活動)所用材料和資源可共享(如裝飾、表演、手工區游戲活動),特別要考慮到自然資源與空間環境因素,如通風、採光、水源、電源、牆體等。
❷ 幼兒園動靜結合的例子
幼兒園,舊稱蒙養園、幼稚園,為一種學前教育機構,用於對幼兒集中進行保育和教育,專通常接納三至六周屬歲的幼兒。幼兒園的任務為解除家庭在培養兒童時所受時間、空間、環境的制約,讓幼兒身體、智力和心情得以健康發展。可以說幼兒園是小朋友的快樂天地,可以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度過童年時光,不僅學到知識,而且可以從小接觸集體生活。幼兒園教育作為整個教育體系基礎的基礎,是對兒童進行預備教育(性格完整健康、行為習慣良好、初步的自然與社會常識)。其教育課程沒有明顯的區分,大概由語言、科學、藝術、健康和社會等五個領域以及各種活動構成。各個領域相互融合,決定教學內容...
❸ 教師資格證幼兒園面試試講看考官還是自己演
幼兒園教師資格面試試講技巧
在進入考場之前,考生有20分鍾的備考時間,在這期間的備考效果如何,將很大程度上決定考生的試講效果,大家都知道課前要先備課,備課的時候要寫教案,那這教案的質量也應保證好才能讓試講環節流暢,表現自信。反之,會出現空口說白話,環節無思路,想到哪兒說哪兒,讓考官產生不想聽君一席話的感覺。很多考生認為筆試環節已經考過了活動設計(也就是教案設計)了,那麼在面試環節這教案是不佔分數的,所以何必浪費時間呢?因此產生隨手應付幾筆充當備課的現象。但是從大量試講模擬來看,這樣備出的課,質量堪憂。
所以教案要寫,更要好好設計。
幼兒園教案又叫做活動設計,各位考生通過了筆試環節,知道在保教知識與能力一卷中最後一題即是。一篇完整的教案大致包括以下幾個環節:活動課題、活動目標、活動重難點、活動准備、活動過程以及活動延伸等。面試教案篇幅不可過長,以簡案為主。這裡面的活動目標、重難點也經常成為面試第三個環節——答辯的反思類題目中的常見客。而活動准備直接體現在試講中為我們的直觀教具。3~6歲幼兒的主要思維方式為具體形象思維,注意以無意注意為主,有意注意初步發展,所以在備課中,也應該拿出3分鍾左右的時間備教具。活動過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這是在考場中試講的主體部分,非常重要。一套清晰的活動過程環節會為我們的試講流暢性助益。
那活動環節該如何設計才更科學和專業呢?也有技巧思路可循。
幼兒園教資試講與其他學科試講不同,幼兒園學段試講不分學科,因此在抽題時會遇到很多種題型:有的是故事,有的是兒歌,有的是游戲,有的是彈唱折紙繪畫等,所以會經常把幼兒園教資考試視為炫技考試,把我們的技能充分展示給考官,技能的備考非常重要,但是不管題型如何多變,授課的大思路不變——環節設置應本著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環環相扣的原則。由這一原則出發,我們把試講十分鍾的時間可以分配為:導入1到1.5分鍾,展開環節5到6分鍾,結束環節0.5到1分鍾,延伸1分鍾內能夠結束,這樣的時間分配讓我們能在恰當的時間內結束,整個試講時間也就是八分半到九分半之間,試講技巧盡在這四個環節之中。
一、試講導入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導入環節作為開始部分應該設計的新穎有兩點,盡量避免談話導入等操作簡單含金量不高的導入方式,多多選用律動導入,手指謠也可以,或者歌曲導入,展示唱功,情境導入、謎語導入等等,這些導入不僅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做到動靜結合,也能夠讓考官看到我們多才多藝。例如故事《龜兔賽跑》可以用歌曲《走路歌》導入:小兔走路蹦蹦跳,小鴨走路搖呀搖,小烏龜走路慢吞吞,小花貓走路靜悄悄。也可以採用手指謠律動《變成小白兔》導入:石頭剪刀布,石頭剪刀布,一把剪刀一塊手頭變成小白兔。洗頭剪刀布,石頭剪刀布,一把剪刀一塊石頭親親小白兔。石頭剪刀布,石頭剪刀布,一把剪刀一塊布,抓住小白兔。
二、試講展開
試講展開環節用時最長,一般而言一堂活動的授課思路是這樣的:講授新知,練習提高,鞏固創新。這樣的思路清晰,由易到難,能夠照顧到孩子們的心理邏輯。例如故事活動《龜兔賽跑》:
講授新知:教師完整講述故事:注意故事講述要聲情並茂,不同角色通過表情語調表述分明。
練習提高:幼兒結合掛圖深入理解故事內容,教師分段講解(此處出示直觀教具展示)
鞏固創新:引導幼兒對故事內容進行仿編創編(如果龜兔再次比賽會怎樣?)
三、試講結束
結束環節所佔時間較短,可以總結一下今天的所學所知,此種方法比較萬能。如果是故事也可以引申出總結故事中蘊含的道理,也可以採用游戲結束,比如彈唱就用師幼演唱歌曲來玩一個表演游戲來結束,故事可以用一個角色表演游戲來結束,讓幼兒能夠在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結束本次活動。
四、試講延伸
活動結束並不是真正的結束,延伸才是,在這里提供各位考生兩種比較好用的結束方式。一種是家園共育式延伸,請幼兒回家後把今天的所學所知分享給爸爸媽媽,促進幼兒園與家庭心與心的交流。一種是區角延伸,可延伸至表演區表演故事,或者美工區繪畫,又或是娃娃家小醫院進行情景模擬游戲等,能夠發展孩子更多的能力,拓展經驗。
以上是本次關於教資試講技巧的全部內容,紙上得來終覺淺,一個流暢的試講還需要各位考生勤加模擬練習。
中公講師解析
❹ 為什麼幼兒園一日活動要堅持動靜結合的原則
教學效果是所有教學的最終目的,幼兒園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如何讓幼兒在得到更多快樂的同時,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因此,提高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效果,教師的主要策略是在考慮幼兒的身心特點、生活學習環境等的前提下,圍繞如何最大限度的促進全體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而採取的所有措施,其中,准備是基礎,介入是關鍵,提煉是促進。
為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必須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但這些活動是否真正最大限度的起到了促進幼兒發展的作用,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日常的教學活動暫且不說,就是對經過反復篩選後,參加各級評選的優質課活動進行仔細觀察,我們也會發現教師的策略不同,效果也肯定不同。達到一類教學效果的活動所佔比例較少,這類活動能使幾乎全班所有孩子都能集中精力堅持到活動最後,只有極個別幼兒在後面的環節分心。整個活動中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了最好的發揮。我們說這是效果最好的教學活動;二類教學效果的活動佔多數,在這類活動中,開始環節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但相當一部分幼兒在中間環節,思路會脫離教師的引導而掉隊;三類活動也佔少數,活動中多數幼兒從活動的開始,就沒有被教師的設計所吸引,對活動沒有興趣,被動地接受著老師的傳授,表現得無精打采,心不在焉,不管老師在說什麼,自己玩自己的;而老師也因各方面原因,只顧按自己的計劃、按准備的環節死板地完成各個步驟,這樣的活動效果是最差的。
如何才能使活動達到最好的效果,從而更好地調動全班幼兒的積極性,使他們全身心投入到活動之中,而且能在活動中得到最適宜的發展呢?筆者經過多年的實踐,認為有三個重要的環節,是教師提高教學活動效果的關鍵,即准備、介入和提煉,通俗地說就是,在知道幼兒喜歡做什麼的前提下,為他們喜歡做的事做好各種准備,然後指導他們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盡可能得到更多的快樂,同時得到發展。教師還要不斷總結自己所做的哪些事讓全班幼兒都獲得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