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入小學銜接課程
① 如何做好幼兒園與現有的小學教育的銜接
一,為什麼要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幼小銜接就是指由幼兒園進入到小學低年級在教育中的連接。幼兒園與小學是兩個根據兒童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而設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務的教育結構,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規律決定了不同的教育階段。而連續性規律又決定了銜接存在的意義。
1.教育的性質、內容不同。 幼兒園是一個保教並重非義務教育機構。幼兒以游戲為主,教師的指導方法靈活多樣,沒有考試制度。而小學教育屬義務教育階段,主導活動是根據國家統一計劃、大綱規定的各種學科文化知識的學習,教學形式以課堂教學為主,氛圍嚴肅。有一定的家庭作業和必要的考試制度。
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不同 幼兒園的生活節奏是寬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戲活動的時間較多,生活管理不帶強制性。而小學階段的生活節奏快速緊張,作息制度非常嚴格,每天上課時間較長,紀律及行為規范帶有強制性。
3.環境設置不同 幼兒園環境的設置生動活潑,色彩亮麗,有許多的活動區域,在其中有豐富的活動玩具和材料供幼兒動手操作擺弄。幼兒可以自由選擇游戲及同伴進行交往。小學的教室的環境布置相對嚴肅,成套的課桌椅排列固定。學生自由選擇活動的機會相對較少。
4.師生關系不同 幼兒園教師與幼兒個別接觸的機會多,時間長,涉及面廣。師幼關系融洽和諧。幼兒的安全感和被愛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小學師生接觸局限在課堂之內,個別接觸少,涉及面較小。
5.社會及成人對兒童的要求和期望不同 成人對小學生的要求相對嚴格具體,期望值高,這給兒童造成了心理上的壓力。
6.教學知識結構不同 幼兒園學習內容是與幼兒生活緊密相關的淺顯知識,以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概括、想像、語言表達、邏輯思維的能力等為主。小學的教育內容是系統的學科知識,是以符號為媒介的學科知識,它的抽象水平相對較高,這種學習內容只有當學習者的思維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時才能理解和接受。
同時,小學生活對幼兒來說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兒童初入學時由於幼小銜接不當經常有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會適應方面,及情緒方面的不良適應表現如食慾不振,自信心不足,學習興趣降低,
不會和諧交往,厭學等。
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了初入學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並對其今後的學習和生活產生消極影響。
因此搞好幼小銜接工作不僅十分必要而且意義重大。它既有利於兒童入學前後的學習和發展,也為以後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當前我縣幼兒園幼小銜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幼兒園小學化現象嚴重 很多幼兒園,尤其是一些中小幼兒園和鄉村幼兒園把入學准備片面的理解為認字,做數學題,並以此作為評價幼兒園教育的指標。像小學生一樣寫作業、背誦課文。由於教學內容背離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不能或不甚理解。使孩子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這不但不利於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而且極大的挫傷了幼兒學習的興趣。這不僅影響幼兒上小學,甚至影響他們今後對學習的不良情緒。
2.幼小銜接的片面性 幼小銜接是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全面性,不應僅偏向某一方面。目前的幼小銜接工作中偏重智力的傾向比較嚴重。近年來,有些幼兒園對幼兒智力因素極為重視。這些幼兒園教育中有時忽視了兒童傾聽、表達等各種能力的提高, 忽視了兒童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及學習能力,忽視了孩子獨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這樣使幼兒缺乏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學校的規矩和課堂常規缺乏了解。另外如握筆姿勢和坐姿不當等不良的學習習慣,一旦形成也將影響日後兒童的有效學習。
3.幼小銜接的單向性 不少幼兒園把幼小銜接當作一項重要工作來做,積極開展幼兒入學前的准備工作,無論是在教學要求、內容、方法還是作息時間方面都主動向小學靠攏。但小學卻無動於衷,很少考慮初入學兒童的特點,有的小學甚至給幼兒入學設置各種台階,形成銜接上的一邊倒,形成銜接工作的單向性。幼小銜接既不是幼兒園小學化,也不是小學幼兒園化,雙向准備才是解決幼小銜接問題的有效途徑。
4.幼小銜接的突擊性 銜接工作是一場持久戰。其實,銜接工作在幼兒一入園就開始了,整個幼兒教育時期都要為兒童小學和今後的成長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質准備。而在大班,是要側重做好兒童入小學的特殊准備,如通過游戲和繪畫等活動培養兒童寫字所需的基本功,熟悉田字格等。但大多數幼兒園在兒童將要入學的前半年才做銜接工作, 在大班對幼兒進行相應的突擊訓練,這些做法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在兒童3、4歲剛入園時就加以逐步的培養其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規則意識等和正確的姿勢、良好的習慣等。如果在最後時期才進行強化訓練,急於求成,會使兒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壓力驟然加大,難以適應,不但教育效果不佳,而且還使兒童對小學和未來的學習產生畏懼情緒。幼小銜接是長期的工作。
5.入學准備的表面性。 不少幼兒園的幼小銜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在幼兒園大班,在大班末期按小學教學方式上課,改變一下課桌的擺放形式,延長課時,或帶幼兒去參觀小學,請小學生回園介紹學習生活等。而兒童的適應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自製力等常常被忽略了。這些對解決幼小銜接問題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三,針對問題,明確思路
1.遵循兒童發展的特點,明確銜接任務 兒童的發展既是階段性的,又是連續性的,學前兒童和小學生確有不同階段的特點,但是一個孩子決不可能在跨入小學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兒的特點。為適應兒童在此時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促進其健康成長,幼兒園要創設適合兒童發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兒童適應小學生活,而要強調讓教育適應兒童的發展。用科學的方法啟迪和開發兒童的智力,培養兒童健康的體質、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怕困難的進取精神、不依賴他人的獨立創新意識、主動積極的求知慾望和活潑開朗的性格等。
2.依據銜接工作的規律,突出銜接原則
(1)、雙向性原則
雙向性是指小學和幼兒園相互銜接,園領導和老師要設法與小學溝通,既要保持幼兒園的獨立性、特殊性,又努力使其與小學保持連續性,為兒童一生的發展創造最大的可能性。
(2)、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是指銜接的內容要包括體、智、德、美各個方面。入學准備是全面素質的准備,包括身體、學習和社會性適應等方面。教師和家長最關心的是兒童的學習,最苦惱的是他們的社會適應性能力,而兒童的身體素質和社會適應性能力對學習又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幼小銜接應是全面的銜接。
(3)、漸進性原則
漸進性是指從幼兒入園之初就開始逐步做銜接工作。兒童某方面的能力和習慣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要將幼兒入學前應具備的各方面素質分解成不同層次、水平的教育目標,劃分到不同階段的教育中去完成。銜接工作應該兒童一入園就開始,整個幼兒教育時期,都要為兒童入小學和今後的成長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質准備。在學前的最後一年,側重做好兒童入小學的特殊准備,如通過游戲和繪畫等活動培養兒童寫字所需要的基本功,熟悉田字格、四線格等。
3.從實際出發,找准銜接點 由於兒童所處的區域不同(如縣城和農村),所受學前教育時間長短和程度不同(有的只接受了學前一年教育,有的接受了學前三年教育),因此他們入學前所具備的知識、能力和各方面的發展水平不同,因此必須依據上述條件來確定銜接的重點,以點帶面,推動銜接工作的全面發展。要把提高兒童的適應能力做為銜接的焦點。應從發展和提高兒童自身的內部適應能力入手,解決銜接問題。在課程設置、教材配置和教學方法、手段的選擇上要注意以提高兒童心理素質為目的,要加強對兒童的主動性、學習動機和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減少或縮小兒童不適應的過程,使之較順利地過渡到小學生活。
4.考慮外界困素對銜接的影響,重視家長工作 幼小銜接並不只是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各方面因素都對其產生影響。其中家長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視。一方面,兒童的生活行為習慣、自理能力、身體素質、學習態度和能力以及社會適應力等都離不開家長態度的影響。因此,幼兒園應重視做好家長的工作,如召開家長會、舉辦家長學校和向家長開放幼兒園的活動等方式向家長宣傳教育方針和正確的銜接措施,幫助家長學習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使家長和幼教工作者同步對兒童進行銜接教育,保證銜接工作的順利進行。
四,根據思路,調整方法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針對當前「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我們學前班進行了「注重心理素質培養為入學打下基礎」的嘗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我們的做法是:
一、幫助幼兒樹立初步的責任意識,激發幼兒主動學習
我們要重視從幫助孩子樹立任務意識,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入手,採取一定的方法使其將任務作為自己的一份來完成。首先,要給幼兒立規矩,該做什麼,該怎樣做。利用榜樣的作用,如開展每周一評有「小能手」「我最棒」「我會干」激勵幼兒完成自己的職責。在活動中讓幼兒意識到應該如何對自己、對別人、對班集體有一定的責任和義務,從而提高幼兒參加活動的自覺性。開展游戲活動,使幼兒認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員,自己的一舉一動都關繫到大家的利益,增強了集體意識,培養了合作精神,促使幼兒主動性的發展,使幼兒心理產生強烈的愉快體驗,通過自身活動獲得發展。
二、教幼兒一些基本技能,使幼兒樹立自信心
能力是幼兒入學後能否適應小學生活的主要條件,入小學後,兒童的主要活動是學習,因此,學會聽清、理解、記憶和完成任務的能力非常重要。
(一)讓幼兒會聽,能聽懂老師的話,幼兒只有在聽懂的基礎上才能理解,在一日的教學活動中,應利用一切
(二)讓幼兒敢於表達自己的思想,在大家面前表現自己,在活動中採取多種方法和形式讓幼兒「說」,可能的機會和環境,讓幼兒學習聽懂老師的話。
(三)鼓勵幼兒克服困難,獨立完成任務。老師要充分利用幼兒一日生活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和獨立性,如讓幼兒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一些事情,
(四)積極爭取家長合作,共同注重對幼兒心理素質的培養,只有「家」「園」密切配合與共同重視,才能更好地培養孩子初步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孩子自己拿主義做決定的能力及克服困難的精神。
三、發展幼兒的創造性,幫助幼兒提高學習能力
創造性的認識特徵是兒童學習的良好品質,訓練幼兒發散思維是培養幼兒創造性的一種主要方式,因此,在活動中,我們積極訓練幼兒的這種擴散思維能力。要及時發現和鼓勵幼兒的創造性表現,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各類創造性游戲來滿足幼兒創造表現的願望,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總之,在培養幼兒良好心理素質的同時,不是讓幼兒被動地消遣地適應,而是促進幼兒身心向前發展,增強個性在生活中的適應能力,是讓幼兒主動地積極地適應。也就是說,在教育中促進發展,在發展中求適應。上學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幼兒園應注重幼兒在一日生活中的心理素質培養,幫助幼兒順利適應小學生活,是「幼兒銜接」中我們應重視的問題
② 想要給幼兒園大班的孩子上一些幼小銜接的課程,應該教他哪些東西
你好! 1.加強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的聯系。 幼兒園教師要了解小學教育的教育內容及階段劃分,不要過多過快地進行教育,宜遵循小學教學的階段性特點,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為小學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幼兒園教師要經常深入小學低年級聽課,了解小學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方法。 2.加強幼兒園的教材和小學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和銜接。 幼兒園的教學內容不宜過深,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教學內容應該循序漸進,不能只顧教學內容的延伸而忽略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知指導以及算理的講解。 3.加強幼兒園和小學教育課堂教法的過渡和銜接。 對於從幼兒園剛剛跨入小學大門的兒童來說,面臨著許多的變化: 1、環境變化。學習生活環境由以家庭、幼兒園為主轉變為以小學校園、班級為主。 2、活動變化。幼兒園活動是以游戲為主;進入小學後,兒童的活動轉為以學習為主。 3、主要指導者的變化。學前時期幼兒的主要指導者是家長和幼兒園阿姨,進入小學後,主要指導者轉為小學教師。幼兒園的教育通常是寓教於樂,以游戲為主,進入小學以後,課堂教學時間由三十分鍾延長到了四十分鍾,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要求小學低年級教師應採用靈活、新穎的教學方式,充分准備各種教具,調動學生的各個方面的感知和注意,完成課堂教學。課堂中可以進行中途休息,進行相關的游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為下半節課的學習打下精力基礎。 同時,心理學研究表明,適當的贊揚對孩子的激勵、教育作用非常明顯,在學前教育階段,應多用摟抱、親吻、撫慰等動作,講故事,做游戲等簡單活動,漂亮玩具、好吃的東西等物質獎勵,豎大拇指、拍拍孩子的肩膀、恰當的贊揚、和幼兒交流,克服幼兒對學習的恐懼心理。在進入小學以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以採用鼓勵、微笑、平易近人的態度、撫摸孩子的頭、對孩子的優點加以肯定,鼓勵孩子的點滴進步等促進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消除孩子心中學習辛苦的印象。 總之,不管是小學教師,還是幼兒園教師,都應該多閱讀相關的心理學、教育學書籍,了解小學生在入學以前的課堂教學經歷,並採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幼小銜接」。
③ 上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幼小銜接要教小朋友什麼課程有教育達人指點一下嗎
你好!1.加強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的聯系。 幼兒園教師要了解小學教育的教育內容及階段劃分,不要過多過快地進行教育,宜遵循小學教學的階段性特點,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為小學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幼兒園教師要經常深入小學低年級聽課,了解小學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方法。 2.加強幼兒園的教材和小學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和銜接。 幼兒園的教學內容不宜過深,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教學內容應該循序漸進,不能只顧教學內容的延伸而忽略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知指導以及算理的講解。 3.加強幼兒園和小學教育課堂教法的過渡和銜接。 對於從幼兒園剛剛跨入小學大門的兒童來說,面臨著許多的變化: 1、環境變化。學習生活環境由以家庭、幼兒園為主轉變為以小學校園、班級為主。 2、活動變化。幼兒園活動是以游戲為主;進入小學後,兒童的活動轉為以學習為主。 3、主要指導者的變化。學前時期幼兒的主要指導者是家長和幼兒園阿姨,進入小學後,主要指導者轉為小學教師。幼兒園的教育通常是寓教於樂,以游戲為主,進入小學以後,課堂教學時間由三十分鍾延長到了四十分鍾,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要求小學低年級教師應採用靈活、新穎的教學方式,充分准備各種教具,調動學生的各個方面的感知和注意,完成課堂教學。課堂中可以進行中途休息,進行相關的游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為下半節課的學習打下精力基礎。 同時,心理學研究表明,適當的贊揚對孩子的激勵、教育作用非常明顯,在學前教育階段,應多用摟抱、親吻、撫慰等動作,講故事,做游戲等簡單活動,漂亮玩具、好吃的東西等物質獎勵,豎大拇指、拍拍孩子的肩膀、恰當的贊揚、和幼兒交流,克服幼兒對學習的恐懼心理。在進入小學以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以採用鼓勵、微笑、平易近人的態度、撫摸孩子的頭、對孩子的優點加以肯定,鼓勵孩子的點滴進步等促進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消除孩子心中學習辛苦的印象。 總之,不管是小學教師,還是幼兒園教師,都應該多閱讀相關的心理學、教育學書籍,了解小學生在入學以前的課堂教學經歷,並採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幼小銜接」。
④ 學前班和大班的幼小銜接課程的區別,上哪個好
以前咱說的學前班就是上幼兒園,大班幼小銜接主要是針對馬上上小學的版孩子。
學前班是教孩權子認字,說話,做游戲一類的;而幼小銜接課程是為了讓孩子能更好的適應一年級的學習,把孩子的狀態提前從幼兒園的狀態調整至小學的學習狀態。
我孩子馬上上小學了,給孩子報的人合教育的幼小銜接,上了兩周了,課程什麼還是不錯,孩子也很喜歡,挺好的。
⑤ 幼兒園大班開展幼小銜接工作,要教小朋友哪些課程
孩子從幼兒園走向小學教育這個過程也就是幼小銜接。入學前最重要的兩件事:學習習慣早培養;能力培養最重要。 一、學習習慣早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 (1)認真傾聽老師和家長的要求。如家長給孩子講了故事後可以請孩子復述,可以訓練孩子的記憶、理解能力。 (2)教孩子理解老師和父母的要求。 (3)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4)避免做事拖拉。 (5)養成閱讀背誦的習慣。 二、五大能力培養最重要:語言與專注力、區分玩具與學習、課堂行為、時間觀念、作業行為與任務意識。 1、語言與專注力: 通過語言與專注力的訓練,使孩子能夠把聽覺材料快速地讀出來,聲音響亮,吐字清晰。 2、區分玩具與學習: 通過區分游戲與學習的訓練,使孩子能夠正確的區分什麼是學習,什麼是玩。能夠正確的區分兩者之間的關系。 3、課堂行為: 通過課堂行為的訓練,使孩子能夠養成正確的上課、舉手、站立、坐姿、翻書、讀書、做筆記以及下課等課堂行為,按照正確的課堂行為要求完成課堂內容的學習。 4、時間觀念: 通過時間觀念的訓練,使孩子學會認識時間,學會整點與半點的表示方法。合理利用和珍惜時間,並會制定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時間表。減少和避免磨蹭、做事拖拉的壞毛病。 5、作業行為與任務意識: 通過作業行為的訓練,使孩子了解什麼是作業,學會正確的握筆姿勢與寫字姿勢完成作業內容。按照正確的流程進行聽作業、記作業、寫作業、檢察作業的訓練。通過任務意識的訓練,可以訓練學生的能力
⑥ 如何做好幼兒園和小學的銜接工作
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一,為什麼要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幼小銜接就是指由幼兒園進入到小學低年級在教育中的連接。幼兒園與小學是兩個根據兒童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而設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務的教育結構,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規律決定了不同的教育階段。而連續性規律又決定了銜接存在的意義。 1.教育的性質、內容不同。 幼兒園是一個保教並重非義務教育機構。幼兒以游戲為主,教師的指導方法靈活多樣,沒有考試制度。而小學教育屬義務教育階段,主導活動是根據國家統一計劃、大綱規定的各種學科文化知識的學習,教學形式以課堂教學為主,氛圍嚴肅。有一定的家庭作業和必要的考試制度。 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不同 幼兒園的生活節奏是寬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戲活動的時間較多,生活管理不帶強制性。而小學階段的生活節奏快速緊張,作息制度非常嚴格,每天上課時間較長,紀律及行為規范帶有強制性。 3.環境設置不同 幼兒園環境的設置生動活潑,色彩亮麗,有許多的活動區域,在其中有豐富的活動玩具和材料供幼兒動手操作擺弄。幼兒可以自由選擇游戲及同伴進行交往。小學的教室的環境布置相對嚴肅,成套的課桌椅排列固定。學生自由選擇活動的機會相對較少。 4.師生關系不同 幼兒園教師與幼兒個別接觸的機會多,時間長,涉及面廣。師幼關系融洽和諧。幼兒的安全感和被愛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小學師生接觸局限在課堂之內,個別接觸少,涉及面較小。 5.社會及成人對兒童的要求和期望不同 成人對小學生的要求相對嚴格具體,期望值高,這給兒童造成了心理上的壓力。 6.教學知識結構不同 幼兒園學習內容是與幼兒生活緊密相關的淺顯知識,以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概括、想像、語言表達、邏輯思維的能力等為主。小學的教育內容是系統的學科知識,是以符號為媒介的學科知識,它的抽象水平相對較高,這種學習內容只有當學習者的思維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時才能理解和接受。 同時,小學生活對幼兒來說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兒童初入學時由於幼小銜接不當經常有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會適應方面,及情緒方面的不良適應表現如食慾不振,自信心不足,學習興趣降低, 不會和諧交往,厭學等。 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了初入學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並對其今後的學習和生活產生消極影響。 因此搞好幼小銜接工作不僅十分必要而且意義重大。它既有利於兒童入學前後的學習和發展,也為以後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當前我縣幼兒園幼小銜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幼兒園小學化現象嚴重 很多幼兒園,尤其是一些中小幼兒園和鄉村幼兒園把入學准備片面的理解為認字,做數學題,並以此作為評價幼兒園教育的指標。像小學生一樣寫作業、背誦課文。由於教學內容背離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不能或不甚理解。使孩子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這不但不利於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而且極大的挫傷了幼兒學習的興趣。這不僅影響幼兒上小學,甚至影響他們今後對學習的不良情緒。 2.幼小銜接的片面性 幼小銜接是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全面性,不應僅偏向某一方面。目前的幼小銜接工作中偏重智力的傾向比較嚴重。近年來,有些幼兒園對幼兒智力因素極為重視。這些幼兒園教育中有時忽視了兒童傾聽、表達等各種能力的提高, 忽視了兒童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及學習能力,忽視了孩子獨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這樣使幼兒缺乏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學校的規矩和課堂常規缺乏了解。另外如握筆姿勢和坐姿不當等不良的學習習慣,一旦形成也將影響日後兒童的有效學習。 3.幼小銜接的單向性 不少幼兒園把幼小銜接當作一項重要工作來做,積極開展幼兒入學前的准備工作,無論是在教學要求、內容、方法還是作息時間方面都主動向小學靠攏。但小學卻無動於衷,很少考慮初入學兒童的特點,有的小學甚至給幼兒入學設置各種台階,形成銜接上的一邊倒,形成銜接工作的單向性。幼小銜接既不是幼兒園小學化,也不是小學幼兒園化,雙向准備才是解決幼小銜接問題的有效途徑。 4.幼小銜接的突擊性 銜接工作是一場持久戰。其實,銜接工作在幼兒一入園就開始了,整個幼兒教育時期都要為兒童小學和今後的成長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質准備。而在大班,是要側重做好兒童入小學的特殊准備,如通過游戲和繪畫等活動培養兒童寫字所需的基本功,熟悉田字格等。但大多數幼兒園在兒童將要入學的前半年才做銜接工作, 在大班對幼兒進行相應的突擊訓練,這些做法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在兒童3、4歲剛入園時就加以逐步的培養其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規則意識等和正確的姿勢、良好的習慣等。如果在最後時期才進行強化訓練,急於求成,會使兒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壓力驟然加大,難以適應,不但教育效果不佳,而且還使兒童對小學和未來的學習產生畏懼情緒。幼小銜接是長期的工作。 5.入學准備的表面性。 不少幼兒園的幼小銜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在幼兒園大班,在大班末期按小學教學方式上課,改變一下課桌的擺放形式,延長課時,或帶幼兒去參觀小學,請小學生回園介紹學習生活等。而兒童的適應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自製力等常常被忽略了。這些對解決幼小銜接問題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三,針對問題,明確思路 1.遵循兒童發展的特點,明確銜接任務 兒童的發展既是階段性的,又是連續性的,學前兒童和小學生確有不同階段的特點,但是一個孩子決不可能在跨入小學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兒的特點。為適應兒童在此時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促進其健康成長,幼兒園要創設適合兒童發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兒童適應小學生活,而要強調讓教育適應兒童的發展。用科學的方法啟迪和開發兒童的智力,培養兒童健康的體質、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怕困難的進取精神、不依賴他人的獨立創新意識、主動積極的求知慾望和活潑開朗的性格等。 2.依據銜接工作的規律,突出銜接原則 (1)、雙向性原則 雙向性是指小學和幼兒園相互銜接,園領導和老師要設法與小學溝通,既要保持幼兒園的獨立性、特殊性,又努力使其與小學保持連續性,為兒童一生的發展創造最大的可能性。 (2)、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是指銜接的內容要包括體、智、德、美各個方面。入學准備是全面素質的准備,包括身體、學習和社會性適應等方面。教師和家長最關心的是兒童的學習,最苦惱的是他們的社會適應性能力,而兒童的身體素質和社會適應性能力對學習又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幼小銜接應是全面的銜接。 (3)、漸進性原則 漸進性是指從幼兒入園之初就開始逐步做銜接工作。兒童某方面的能力和習慣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要將幼兒入學前應具備的各方面素質分解成不同層次、水平的教育目標,劃分到不同階段的教育中去完成。銜接工作應該兒童一入園就開始,整個幼兒教育時期,都要為兒童入小學和今後的成長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質准備。在學前的最後一年,側重做好兒童入小學的特殊准備,如通過游戲和繪畫等活動培養兒童寫字所需要的基本功,熟悉田字格、四線格等。 3.從實際出發,找准銜接點 由於兒童所處的區域不同(如縣城和農村),所受學前教育時間長短和程度不同(有的只接受了學前一年教育,有的接受了學前三年教育),因此他們入學前所具備的知識、能力和各方面的發展水平不同,因此必須依據上述條件來確定銜接的重點,以點帶面,
⑦ 如何做好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准備
眼下,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即將升入小學,家長更多關注的是孩子們能不能順利升入小學,在幼小銜接方面,幼兒園是怎樣做的?家長應該如何配合幼兒園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怎樣看待擇校熱?本期《教育周刊》育兒版編輯特別邀請濟南金色搖籃康橋園馬國蕾園長為我們廣大家長傳授經驗,以幫助更多的孩子順利做好各種准備,迎接全新的小學生活。 1、學習環境的變化:幼兒園的教室,一般布置的美觀、形象、富有童趣,而小學教室有的是課本、黑板、桌椅、多媒體展台等教學設施,可能對孩子缺乏吸引力。 2、學習方式的變化:幼兒園教育的特點我們可以用以游戲為基礎活動來概括,小學則以學習為主,不論你對所學課程是否感興趣,都要根據國家統一規定的教學大綱來學好課程。 3、師生關系的變化:在幼兒園,老師對孩子生活照顧比較多,老師像媽媽一般照顧孩子。而進入小學就不一樣了,老師的角色會有所改變,老師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學上,在生活上對學生的關心要比幼兒園老師相對減少。 4、教學方法的改變:幼兒園提倡在玩中學、學中玩。小學以書面語言為主,強調文化知識的系統教育,課堂大多以老師的講解為主,孩子還必須完成一定量的作業。 5、行為規范的變化:通常在幼兒園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個人要求,如喝水、上廁所、說話、玩玩具,在升入小學以後都不再被重視。孩子們必須利用課間十分鍾,合理的自己分配做這些工作的時間,在上課期間,抱臂坐正,不掉頭,不隨便說話、發言先舉手、學慣用品放整齊、課本作業不準撕、上課不準喝水、在指定地方等家長接送等規定都納入學生的一日行為規范中。幼小銜接的准備工作 1、學習、生活上的准備: 注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包括起居生活自己獨立完成)、會正確穿衣、褲、系鞋帶、會動手整理好自己的物品(書包、鉛筆盒、第二天要穿的衣物)、養成每天收拾物品的習慣(玩具、書籍)。自己會根據天氣的變化穿脫衣物。 2、時間的支配 最好能讓孩子自己來分配他放學回家以後的時間,家長告訴他在這一段時間里,他必須要完成的幾件事情,家長要監督幼兒完成情況,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生活作息方面,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 3、心理上的准備 激發幼兒上小學的願望:經常和孩子講小學的內容,閱讀有關小學生活的圖書,認識各種文具等。 培養受挫能力:敢於面對失敗、面對困難會用正確的態度面對別人的批評,培養陽光心態。 父母要多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比如孩子對上小學的想法,與同伴之間的關系,甚至是孩子對家長的評價。從而使家長能更好的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4、其他方面的准備工作: 大膽與人交往: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應從小事做起,讓孩子學會謙虛、有禮貌、不大聲喧嘩、不和別人爭搶玩具。多讓孩子和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交往,多帶孩子走出家門廣泛交接朋友,讓孩子成為一個樂於交往、善於交往的人。 選擇孩子們要上的小學,一般情況下是就近上學,這樣接送方便。如果您的工作條件、家庭條件允許,也可以給孩子擇校,選擇一個較好的學校上學。要根據您自己家庭本身的條件,不要盲目跟風選擇聽說各方面都比較好的學校,一定要根據各個孩子的發展不同,選擇最適合我們孩子發展的學校。其實,好的學校也只是在行為規范要求的比較嚴格而已,如果在家我們家長能夠做到勤檢查、勤督導,即使在一般的小學,孩子也能得到很好的發展。相反,如果家長做不到,即使在最好的小學,孩子們也一樣發展不好,反而,徒增孩子的壓力。要知道,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如果父母雙方工作都很忙,家裡沒人接送,也可以選擇寄宿制的小學。但前提是,您一定要鍛煉好孩子的自理能力,為上學做好鋪墊。
⑧ 幼兒園大班的小孩子幼小銜接工作該怎麼做
現在大班的幼兒即將升入小學,成為一名小學生,為了讓幼兒非常自然、順利的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最近我們大班成立了"幼小銜接"研究小組,開展了研討會,制定了幼小銜接的具體計劃,做到了提前介入,實行了幼小聯手,家園聯手,並且制定出了幼小銜接的具體措施:
一、帶領幼兒對小學進行參觀,參觀小學的環境以及他們的上課和戶外活動情況,讓他們感受到幼兒園和小學的不同,激起他們渴望上小學的興趣。
二、作為大班的老師應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生活、學習常規,加強規則意識,為孩子們順利由一個年齡階段邁向另一個年齡階段鋪平道路。為此,進入大班後,我就向幼兒介紹小學的情況,介紹哥哥姐姐認真學習的事,激發幼兒嚮往小學的迫切心情。為了培養孩子們的有意注意,我特別製作了豐富的、新穎有趣的教具,活動中彩洗染生動的教學形式吸引孩子們,使幼兒能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參加學習活動,培養了幼兒的自控能力。為培養幼兒養成正確的書寫姿勢,握筆和坐勢正確,一開始我就提出要求,正確示範,讓孩子有正確的模仿,然後我又通過練習書定自己名字等活動鞏固幼兒養成的習慣,平時,認真觀察孩子們發現個別幼兒的不良姿勢,及時糾正。
另外,我與家長一起鼓勵幼兒早起、不遲到,積極堅持參加幼兒園晨運活動,在生活處理方面,時時提醒幼兒抓緊課間休息時間解大小便,教他們學習自己削鉛筆,整理書包,學會管理自己的衣物和文具用品,我知道持之以恆是常規培養的關鍵,因此,我經常對幼兒的常規進行檢查,並通過各種游戲鞏固幼兒已有常規,我還激發幼兒樂意擔任值日生的熱情,讓值日的幼兒提醒同伴遵守常規。
三、 從各方面提高幼兒的能力真正做到幼小銜接。
1、時間上的互相靠攏在幼兒園大班,按規定集體活動時間是三十分鍾左右,注重動靜交替,注重遊戲,注重幼兒活動與參與。而小學上課時間規定是四十分鍾,與幼兒園相比較靜多動少,並且要求遵守嚴格的課堂紀律。因此,從幼兒園進入小學,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鍾,對很多一年級小學生來講,無疑是一場嚴峻的考驗。許多孩子對小學生活的嚮往在這時變成美麗的泡影,心裡開始失望。為了使這種情況得到緩解,幼兒園在集體活動時間的安排上做了適當延長,大班下學期集體活動時間安排在三十分鍾左右,讓小朋友在心理上、時間概念上有好的准備。這種時間上的靠攏非常有效。
2、學習習慣和常規要求上互相銜接。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幼兒掌握正確的坐姿、寫姿、握筆姿勢。坐姿、寫姿、握筆姿勢是我校多年來一直強調的事情,如果這些基本姿勢不正確,在高年級糾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幼兒園和小學一年級這樣的起始階段建立起上述幾個良好習慣尤為重要。在大班後期可以進行專門的訓練和指導,學寫一些簡單的數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規范。還可以組織大班年級的"坐姿、寫姿、握筆姿勢"的比賽,組織幼兒參觀看有關錄象,這些活動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要在常規上有要求。如引導幼兒在集體活動時間里逐漸保持注意的穩定和持久,盡量在活動後喝水、上洗手間。集體活動時能專心聽講,積極發言,老師加強對孩子進行注意力和思維敏捷性的訓練。日常生活中,老師盡少使用在小、中班時對幼兒常用物質獎勵法,注重激勵幼兒發自內心的對事物的專注和興趣,培養幼兒內在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他們順利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
3、 生活能力上的重點培養。
幼兒園大班應加強生活能力的培養。如:整理書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時上幼兒園,按時入睡,在自由活動時會結伴玩耍,聽指令完成任務或聽老師口頭通知帶指定物品等,使用權幼兒在自理能力、時間概念、任務意識、責任感、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礎,減少初上小學時丟三拉四,東拉西扯的現象,逐漸學會管理自己,進入小學後能開始忙而不亂、有條不紊的生活。
4、 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是為入小學打好基礎的重要銜接工作,從小中班開始,我就非常重視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特別是口語表達能力。在語言教學中,我經常組織幼兒對一些兒童文學作品聽、看、講述、講座,引導幼兒學習新的語言、詞彙、了解作品,再通過看圖說話、情景表演、木偶劇、小話劇等表演出來,使幼兒得了更多鍛練語言的機會。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我變過去教師講、幼兒聽的傳統教學模式,常常先提問題,讓幼兒帶著尋求答案的心理,去開展活動,並鼓勵幼兒大膽地對沿未理解的內容進行講座,這樣做大大激發了孩子們參與語言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語言游戲活動,使幼兒獲得運用語言表達自己思想。
5、加強閱讀能力的培養升入大班我們堅持開展了閱讀活動,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閱讀和老師指導下的閱讀活動兩種。這兩種活動,使小朋友既有自由選擇閱讀內容的機會,又能得到老師的引導,在有目的、有計劃的閱讀中,閱讀方法、閱讀興趣、閱讀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這些能力又直接、有力地促進學習能力的發展。通常,班裡有這樣的情形,識字的小朋友喜歡讀書,讀書又能學到更多的字。人與書產生互動,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在互動中增長。擁有這樣的基礎進入小學,給小學的學習生活帶來很大的方便。如開學上課時,能聽老師的要求正確理解拿、取書,能看通知,喜歡識字活動,能順利地閱讀報紙,能正確理解題意。識字興趣、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明顯比不識字的小朋友強,學習的起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