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程標准閱讀要求
1.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關於中年級段的閱讀要求是哪些
(二)閱讀
1.用普通抄話正確襲,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5.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6.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7.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8.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9.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10.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2. 教育部新課標要求小學,初中閱讀量各是多少字
小學為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初中為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
初中要求隨專文學習基本的詞彙屬、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能利用圖書館、網路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幫助閱讀。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背誦優秀詩文80篇(段)。
(2)小學課程標准閱讀要求擴展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相關要求規定:
1、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系,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2、重視學生讀書、寫作、口語交際、搜集處理信息等語文實踐,提倡多讀多寫,改變機械、粗糙、繁瑣的作業方式,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
3、善於通過專題學習等方式,溝通課堂內外,溝通聽說讀寫,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
3. 小學生語文新課標課外閱讀的要求
小學語文新課標對閱讀的要求
第一學段(1~2年級)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2.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4.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5.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6.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
7.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8.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9.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10.喜愛圖書,愛護圖書。 第二學段(3~4年級) (二)閱讀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5.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6.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7.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8.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9.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10.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第三學段(5~6年級)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 3.能藉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4.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 5.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6.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7.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
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10.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11.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4. 《語文課程標准》小學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應該是多少萬字以上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敗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三、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1.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之下,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這四個學段,分別提出「階段目標」,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2.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知識與技能 目標:
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識和學科基本知識;基本能力——獲取、收集、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過程與方法
目標:過程——指應答性學習環境和交往、體驗。方法——包括基本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具體的學習方式(發現式學習、小組式學習、交往式學習……)。過程與方法貫穿於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的全過程,科學探究的過程一般包括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觀察、實驗、製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與結論,表達與交流七個環節。不同的環節採用不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目標:
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的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和自然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3.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1~2年級為「寫話」,3~6年級為「習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
4.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部分,對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學、評價等,提出了實施的原則、方法和策略,也為具體實施留有創造的空間。
5. 《語文課程標准》小學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應該是多少萬字以上
《語文課程標准》小學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應該是145萬字以上。
詳析:《語文課程標准》對小學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是這樣要求的:
第一學段(1—2年級):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第二學段(3—4年級):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第三學段(5—6年級):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5)小學課程標准閱讀要求擴展閱讀:
語文學習的階段目標
第三學段(5~6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
2.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
3.能藉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4.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
5.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6.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7.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10.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11.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54萬字。
6. 淘淘課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有什麼要求
淘淘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要回求一致,必須面向答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