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生成課程遇見夏天
⑴ 關於夏天為主題的幼兒園教案
語言活動 《分房子》 目的: 1、學習故事,了解情節,明確動物分房子的要求,通過給動物分房。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及思維力。 2、通過學習,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准備:木偶表演、幻燈片、人手一套分房圖片、固體膠、一幼兒表演虎王過程: 一、創設情景,由虎王入場,激發幼兒興趣。師:喲,誰到我們班上來了,是虎王,虎王,你到我們班上來有什麼事嗎?虎王:嗨,我近來碰到一個難題,我們大森林裡造了二棟樓房,一棟是紅顏色的三層樓,一棟是黃顏色的三層樓,有六個動物參加分房,可是在分房的時候,它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要求,弄得我沒有主意,只好請你們小朋友來幫忙,想請你們幫我想出一個合理的分房辦法。小朋友,你們願意幫我想辦法嗎?師:小朋友都願意幫虎王想辦法,現在我們一起看看有哪六個動物參加分房,它們向虎王提出了哪些要求。 二、引導幼兒觀看木偶表演《分房子》。看完後提問:有哪六個動物參加分房的?(個別回答)師:它們向虎王提出了許多要求,老師聽清楚了,講給你們聽聽,看我講得對不對,不對的地方請小朋友幫助我,好嗎? 三、老師邊操作幻燈,邊講述動物提的要求,加深對主要內容的印象。 四、邊提問邊操作幻燈,進一步幫助幼兒明確動物提出的分房要求。提問:1、 1、 首先是誰提出的要求?老鼠提了什麼要求?從老鼠年輕、靈活,上下樓梯很方便這句放你認為老鼠適合住幾樓?從老鼠提的另一個要求不願和貓住在一起,貓聽了怎樣罵老鼠的?貓和老鼠都不願住在一起,現在老鼠住在紅顏色的房子里了,那貓應該住在什麼顏色的房子里?2、 2、 老鼠和貓提完後,是誰提的要求?大象提了什麼要求?從大象很重會把樓房壓垮的這句話中,你認為大象住幾樓合適?但是大象也不願意和老鼠住在一起,你們想想大象住什麼樣的房子合適呢?(集體扮演大象,學大象的語言)學說句子。 3、 3、 公雞提了什麼要求?如果公雞住在紅房子里,那狐狸應該住在什麼樣的房子里呢? 4、 4、 最後一個是誰提出的要求?烏龜提了什麼要求?從烏龜說的話里你認為烏龜住在幾樓比較合適? 五、發揮幼兒的主動性,讓幼兒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回想動物提的要求,使幼兒形成完整的印象。 六、幼兒動手分房子,向虎王匯報分房結果。1、 提供操作材料,幼兒動手分房2、 互相交流分房結果3、 講評分房結果4、 向虎王匯報分房結果,鼓勵幼兒提出各種合理的分房方案 七、結束:小朋友幫虎王想出了合理的分房辦法,虎五高興得和幼兒一起跳舞,然後虎王去森林給動物們分房子。幼兒送虎王出活動室。本次活動適合大班年齡的幼兒
⑵ 幼兒園課件製作遇見春天說明文檔
幼兒園課件關於製作遇見春天,說明文檔 可以根據課文的選材,舉例說明,以及能夠更好的來描寫春天,以及對於春天的美好等等。
⑶ 如何處理幼兒生成活動之我見
《上海市幼兒園課程指南》中明確指出:教師預設與幼兒生成是幼兒園課程形成的主要方式。幼兒的「生成」是指幼兒依據自己的興趣、經驗和需要,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自主產生的活動。 幼兒的生成活動其實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具有以孩子為本的教育理念,要善於觀察孩子並捕捉孩子活動中的問題,從孩子生成的問...題出發設計活動。教師的「回應」就是指教師從幼兒中捕捉有價值的問題,適時適宜地回應,並引導他們去探索、去挑戰。 義大利的瑞吉歐方案教學思想中有這樣一句話:「接過孩子拋過來的球,並拋還給孩子。」它告訴我,作為一名教師,要隨時注意觀察孩子,及時捕捉孩子有價值的問題,然後再把問題「還給孩子,讓他們「接過球,投入新一輪的思考、探索,從而使活動不斷深入。 一、傾聽、分析童聲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伴隨著大量的言語談話,信息交流。孩子是一本書,是一本豐富多彩的書,是成人永遠讀不完、讀不透的書。孩子們好奇好問,其中包含了許多能促進幼兒發展的內容,而這時教師就應該是一位細心的傾聽者,去傾聽幼兒談論的熱點話題。這就要求教師花更多的時間觀察孩子,觀察孩子的興趣,觀察孩子的需要,猜一猜孩子在想什麼,聽一聽孩子在說什麼,看一看孩子表達了什麼,盡可能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靈感知世界,用孩子的語言表達世界。在預設的主題「金色的秋天」活動中,我帶幼兒去撿落葉,但是在撿樹葉時,小朋友關注的是:垃圾桶上為什麼畫圖案?馬路上紅顏色寫的30T是什麼意思?公用電話上為什麼要畫一個話筒?……針對孩子們的好奇心,我就讓他們收集小區、商場、馬路邊等各種各樣的標志,通過收集,幼兒提出了很多問題:「我想了解標志有什麼用?」「我想了解為什麼標志要這么多?……」孩子那一瞬間生成的主題火花,十分有教育價值,孩子們是那麼的感興趣,而且標志對於孩子們來說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有話可說,有問題可問,我想孩子們不會感到遙不可及的,於是「會說話的標志」,這一主題活動就生成了。正是由於我的留心觀察、傾聽才發現了來自幼兒生成的活動主題。當活動的內容是他們所喜歡和感興趣的時候,幼兒所表現出來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我難以想像的,幼兒的潛能得到了真正的發揮。在二期課改中,孩子是主體,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應充分地發揮。不要認為課程改革了就盲目地追隨,反正孩子生成的就對,教師的主導意識就不需要了。其實在我的教育過程中,不是所有孩子生成的問題都轟轟烈烈地推動和開展,而是捕捉幼兒生成的東西是否有價值,如果幼兒生成的內容對其自身的發展並沒有價值時,我就予以轉化或淡化,如果個別幼兒還是十分的感興趣,怎麼辦呢?就進行個別指導,滿足一下孩子的需要即可。 二、寬容、理解幼兒 1、對幼兒的能力要有信心,要耐心等待,不急於求成。皮亞傑認為,兒童的認知結構有一個不斷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無論是動作的內化,還是新的概念的形成都依賴於兒童反復作用的過程,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根據這一觀點,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我做到:對幼兒自己的探索活動不直接指點;對幼兒的疑惑不急於表態;幼兒在活動中碰到困難不急於幫助、代替,讓幼兒自己去探索,自己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在活動過程中,我注意觀察幼兒的發展水平,在教育中等待,在等待中觀察,在觀察中尋找教育的契機。「認識麵粉」的活動中,我引導幼兒自己想辦法將麵粉揉成面團,在實際操作中,許多幼兒將麵粉揉成麵糊或粉粒狀,這時候,我不急於幫助他們,而是對他們說:「你們再去研究一下,仔細想一想。」經過反復的實踐,孩子們終於將麵粉揉成面團,當孩子們克服了困難成功的時候,他們激動得歡呼雀躍。他們自製了小圓子、小油條、小餛飩,體驗著成功的快樂,同時取得了有關的生活經驗,從中認識了麵粉。知道了麵粉揉成面團需要適量的水和溫度。幼兒的「學」比教師的「教」更重要,等待也是教師回應幼兒的好方法。 2、允許幼兒有失誤,相信他們有認識和糾正事物的能力。幼兒在主動探索、主動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失誤,教師對此要正確對待,切莫急於糾正或代替幼兒,要允許幼兒有失誤,相信他們有認識和糾正事物的能力。一次「種蔥」活動中,有的幼兒把蔥葉種於泥土之中,蔥根留在上面。這時,我並不馬上去糾正和幫助他們,而是讓幼兒自己去領悟。在觀察別人種蔥時,幼兒會發現並糾正自己的失誤,對還沒有領悟的幼兒我做到適時地提問:蔥的葉在哪裡?葉子是朝什麼方向長的呢?通過適當啟發引導,讓幼兒自己糾正失誤。當然,如果幼兒在活動中多次失誤,在適當的時機,教師給予一定的行為指導也是必要的。教師是幼兒活動積極的支持者、推動者,在活動中要適時出現、幫助和支持,引導幼兒不斷研究和探索,有了寬容的教師才會有創造的幼兒。 3、平等對待幼兒引發幼兒自主發展在走進二期課改的日子裡,我把身邊的每一位小朋友都當作我的好朋友,和他們以心換心,從一個高高在上的傳授者走進孩子的世界,我了解到了他們在想些什麼、他們需要什麼,尤其當我誤解他們時,我會誠懇地和他們道歉並取得他們的諒解,記得有一次我請幼兒畫自己的本領,這時我看見顧一函小朋友畫了一大片黑呼呼的東西,我當即就生氣地把他的紙拿走了,並給了他一張新的紙,這時只聽見他輕輕地說:「我畫的是鋼琴。」我感到很慚愧,馬上對他說:「一函越來越棒了,什麼時候讓陳老師聽你美妙的琴聲啊?」如果錯怪了幼兒,我就及時放下老師的架子,誠懇地和他們道歉,讓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良好的發展。傳統的教育中要求孩子聽話,教師說了算,但是這樣的教育扼殺了孩子的個性,所以作為教師要從幼兒的心理去探究,以兒童的目光來表現,為幼兒創設一個敢說、敢想、敢做的天地。只有「同孩子一樣高」,與孩子交朋友,才能了解他們,讀懂他們的心聲,才能在與他們相處的過程中,順利地把幼兒的熱情引向學習,才能讓幼兒敢問敢答,從而更好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三、適時質疑、調控《幼兒網路辭典》中對探索的界定是:「探索是個人主動的從多方面探討求答案,解決問題。」這里的「尋求答案」首先就是要有問題,因為有了問題,才有可能帶著問題去尋求答案,所以在探索活動中的「質疑」——既探索活動展開時發現問題,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僅有幼兒的「質疑」是不夠的,教師的「質疑」也是回應幼兒的一種良好催化劑。初冬的一個早上,孩子們在大型玩具邊玩,梁晨小朋友突然掀開滑滑梯下的塑膠地墊專注地尋找著……孩子們也圍了過去,看到這種情況,我就問孩子們:「你們在找什麼呀?」孩子們奇怪地問我:「這里的蚯蚓跑哪兒去了?」我對他們笑笑,說:「那麼還有什麼地方你們看見過蚯蚓的?」孩子們又到種植園地、草地、操場旁等地方去找,可是還是沒有找到,我又提出了第二個問題:「想一想你們以前是在什麼時候找到的呢?」通過兩個「質疑」,我促進了幼兒的思考,並使幼兒產生了許多自己的想法,而且這些想法完全不受成人的影響。幼兒有自己的理論,教師的不斷「質疑」就是促進幼兒用自己的頭腦、用自己的觀點,去思考和解決問題,使生成和回應步步相扣,假如我不「質疑」,那麼幼兒的生成火花就有可能自生自滅,所以這時教師的回應作用就是讓他們的探索興趣越來越濃、越來越持久、越來越深入,不斷提高孩子的探索意識,培養探索精神,為幼兒的探索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調控要求教師因人而異,當孩子由於能力的原因而遇到困難無法進一步發展時,教師要伸出手幫一把,「調控」還要求教師事先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對孩子有可能出現的狀況有預算,並做
⑷ 2015年春季生成課幼兒園里的生成課
生成課程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通過教育者對兒童的需要和感興趣的事物的價值判斷,不斷調整活動,以促進兒童更加有效學習的課程發展過程。教師只有轉變課程觀念,提高生成課程的能力,充分利用幼兒園、家庭、社區的教育資源,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因勢利導,才能啟迪幼兒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幼兒與他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關鍵詞:幼兒園生成課程興趣發散性思維 「生成課程」是指教師在與兒童一起活動時,逐漸發現兒童的興趣、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創造性工作,激發每個孩子的潛力,使之不斷地生成變化。生成課程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通過教育者對兒童的需要和感興趣的事物的價值判斷,不斷調整活動,以促進兒童更加有效學習的課程發展過程。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教師們對於生成課程更加重視,因為它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那麼幼兒園如何才能更好地開展生成性課程呢? 一、轉變教師觀念以開放的態度來對待生成課程與教學 在觀念上要轉變,也就是說,觀念要領先,要先到位。因為生成的不確定性、不可預測性和動態性,與教師計劃好的教學思路和教學內容相比,打破了他們原有的教學習慣,而且生成課程的提出對教師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這些要求包括教師的目標意識、對幼兒的觀察了解、動態過程的意識、師生間的互動等。這就要求教師以開放的態度,適時調整自己的角色地位,首先成為一個傾聽者,以關懷接納的態度與每一個幼兒交往,隨時傾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從中發現幼兒的興趣點並進行價值判斷,以便生成有價值的教育課程;其次,教師應該成為觀察者、支持者、參與者,用善於發現的眼光、心態促進生成課程的發生。 二、提升教師素養,提高教師生成課程的能力 生成課程對教師的能力及全面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為生成課程是以一種開放的態度來對待課程與教學,它重視幼兒的發散性思維。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隨著教改的不斷深入,幼兒園的課程由原來的全部預設轉變到留有部分空間給老師和幼兒,這就要求教師運用教育機智,關注生活的點點滴滴,關注幼兒的興趣、產生的問題和困惑,支持、幫助、引導他們去探究,和他們一起探索,根據幼兒的興趣和在生活中隨機發生的有教育意義的事件來調整教學計劃,對其預設課程進行補充和拓展。這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也就是教學相長,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得調動起「教」與「學」的積極性,學得更生動、更有效,更有利於發揮和發展幼兒的主體性,培養創新人才;同時有利於激發他們創造的熱情,促進其專業成長。 三、以幼兒生活為基礎,全面挖掘幼兒園生成課程的資源 1.從當前學習的內容或主題中生成。幼兒園生成課程的實施不是無中生有,也不是教師主觀臆造的,而是從當前學習的內容或主題中產生及延展的。教師依據教育內容或主題,依據教師對幼兒認知水平的了解,充分地估計他們接觸教學內容時可能出現的各式各樣的提問、聯想來設計一個大的框架,如以各種節日為中心展開的主題活動,以「我的航天夢」、「美麗的家鄉」為主題的活動等,既完成了綱要要求的教學內容,又根據幼兒的興趣點、好奇心,因勢利導,豐富完善了課程。 2.從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環境中生成。幼兒園環境對幼兒園的課程及其生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在開發幼兒智力、促進幼兒個性方面,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重視。首先, 由於幼兒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外界環境的影響,他們總是按照自己的興趣、需要、知識經驗、能力和意願對客觀環境做出選擇性反映,並主動地與這些環境進行交互作用。教師創設的環境應適宜幼兒的年齡特點、身心發展水平、興趣、能力、幼兒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充滿童心童趣。其次,教師創設的環境應具有豐富性。環境里蘊含的信息量越多,對幼兒的刺激越強烈,越能調動幼兒主動去獲取大量信息的積極性。因此,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要盡可能地體現出多元文化信息、能力經驗、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其三,教師創設的環境應體現啟發性。環境中所提供的信息刺激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內容上,不僅要能引起幼兒觀察,還要能誘發幼兒利用這些信息進行積極的思考和探索。 3.從幼兒的興趣及自主游戲中生成。綱要中指出:要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關注幼兒在生活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覺察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幼兒遇事多從興趣出發,因此游戲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各種感官積極活動,從而自發生成新的知識,創造出新的玩法,發現新的問題。 4.從社會、社區中生成。幼兒園、家庭、社區都有豐富的教育資源,這些都是他們熟知的和日常生活中息息相關的、每天都會遇到的人和事,應充分地加以利用,並進行有機的整合。如主題活動「我的家」、「我周圍的建築」、「小區里的寵物」、「交通工具」,從這些主題中通過情境、游戲等方法,讓幼兒學會與人交往的禮儀、規則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幼兒與他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⑸ 幼兒園大班關於夏天的教案有哪些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夏天的氣溫、天氣、動植物的生活、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的變化。 2、有細致地觀察與比較能力,會根據不同的標准對夏季用品進行分類。 3、知道夏季應該注意防暑降溫並體驗夏天給人們特有的樂趣。 活動准備: 1、夏天調查表:請幼兒畫出自己找到的夏天。 2、請幼兒收集各種夏天使用的物品或圖片。 3、請幼兒連續做一個月的氣溫觀察記錄,並畫出曲線圖。 4、幼兒用書:《夏天的秘密》、《夏季的星空》。 活動過程: 1、幼兒尋找夏天的變化。 教師:現在是什麼季節?請你出去找一找,看看哪裡能找到夏天? 教師帶領幼兒到室外,引導幼兒從周圍環境的變化來發現夏天的特點。 教師:請你說說你是怎麼發夏天到了的?你還知道夏季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你喜歡夏天嘛?說說理由。 2、展示幼兒收集的夏季用品,學習分類的方法。 教師:我們夏季都會用到一些什麼特別的東西呢? 請幼兒介紹並展示幼兒收集的物品。 教師:夏季有這么多特別的東西,我們將它們這樣分類呢? 3、結合幼兒用書,引導幼兒看氣象記錄,討論夏季應該注意的事項。 教師:這是小朋友做的氣象記錄,你發現最近的氣溫又什麼變化? 教師:氣溫越來越高,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教師提醒幼兒應該注意防暑降溫,多喝水,少在室外活動,少吃冷飲,注意飲食衛生等。
⑹ 幼兒園大班安全教育教案夏天怎麼防暑
目標:
1、幼兒探索防暑降溫的各種辦法。
2、了解在夏天帶草帽的好處引發幼兒用各種方法製作大草帽。
准備:收集各種防暑用品
過程:
一、幼兒互相觀察談談有哪些防暑用品。
你們這幾天帶來了很多防暑用品,看看都有些什麼?
這些用品有幾種?
二、說說用用他們怎樣使人們感到涼快。
你用過那些?感覺怎樣?有沒有讓你感覺到涼快?
重點介紹遮陽帽:夏天太陽很大,我出門時會戴一頂遮陽帽。你們戴過嗎?有什麼感覺?
在夏天戴遮陽帽可使人們避免陽光的直射,感覺不那麼熱,臉上的皮膚不容易曬傷。
說說你們帶來的各種遮陽帽都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幼兒介紹)
如果讓你來做一頂遮陽帽你會怎麼做?選用什麼材料?樣式等
我們下次到區角去做做看好嗎?
三、幼兒談論還有哪些防暑降溫的方法。
那麼除了我們今天帶來的還有什麼在夏天防暑降溫的好方法?我們還可以回去問問爸爸媽媽看他們有什麼好辦法。
⑺ 簡述幼兒園生成課程的內容來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幼兒的學習是綜合的,整版體的。在權教育過程中應依據幼兒已有經驗和學習的興趣與特點,靈活、綜合地組織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內容,使幼兒獲得相對完整的經驗。」
生活教育是綜合性活動,我們無法將其確切分類。生活教育對幼兒有著重要的意義,幼兒在生活中通過自身實踐,經驗得以傳遞、整合、凝聚,這些從不同現象、事物中獲得的經驗存在著一定的聯系,進而形成完整的經驗、完整的世界和完整的人格。
(7)幼兒園生成課程遇見夏天擴展閱讀:
《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也就是說,幼兒的興趣是課程實施的核心。
生活化的課程本身應使幼兒產生自發的興趣,而不是教師努力去調動幼兒的興趣,更不能無視幼兒是否有興趣。
良好的課程資源能夠使幼兒自發地探究和感受。課程的趣味性,除了能夠激發幼兒的感知慾望,吸引他們積極參與,還具備一定的挑戰性,能夠引發幼兒持續的關注。
⑻ 什麼是幼兒園生成活動
幼兒生成活動是幼兒園課程形成的主要方式之一。所謂幼兒「生成」是幼兒依據自己的興版趣、經驗和權需要,在與環境交互作用中自主產生的運動。
在生成活動中,幼兒是活動的主人,他們在活動中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想辦法去搜集各種資料,他們一直是活動的主體,老師作為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帶領幼兒一步步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