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至高中課程
Ⅰ 哪裡有從小學到高中的完整教學課程視頻 並且免費的
完全免費的怕不好找,不過我網路網盤有整套的小學初高中教學視頻。
Ⅱ 小學到高中課程都有的線上教育有那些
比如老師在線,酷學網,學而思,網路傳課,淘寶同學,騰訊課堂,學大,網易課堂等等很多的門戶網站都在做在線教育,小學,初中,高中,職業教育類等的課程,類別涵蓋很全。
Ⅲ 美國的小學到高中,都學哪幾門課(公立學校)
課程很抄多,比國內多多了。也很廣泛。主要分為必修和選修,必修有語文(英語文學,和國內語文課很像),數學(分代數和幾何,高中以後出現微積分,但是是選修),外語(西班牙,法國,那些東西),歷史(一般是先學世界歷史,然後學美國近代史),體育(多種體育活動去選擇),藝術(一般是美術或者音樂任選一,有的時候還有攝影),選修則有生物,物理,化學,計算機,等等。系統主要是學分制,比如一年需要多少多少學分,但是光讀必修的拿不全,還要選修一些課程來拿到他的要求。除了學術全部要過以外,每人還要參加若干小時社會服務才能順利升學。
Ⅳ 日本的小學到大學一共多少年,小學到高中都學哪幾門課
小學6年、初中、高中各3年、大學4年,一共16年。
小學有;國語(語文即日文)、算數(數學)、社會(主要是歷史、地理)、理科(最基礎的生物、物理、化學)、圖工(美術)、體育、音樂。
初中:國語、英語、數學、社會、理科、美術、體育、音樂(稱呼就不一樣了)
高中與初中大致一樣、國語、英語、數學、地理、歷史、現代社會、生物、物理、化學(要分化,有時可以選擇。)
Ⅳ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將從小學到高中全面實施嗎
據報道,教育部近日正式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提出綜合實專踐活動是國家義務教屬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並列設置,從小學到高中,各年級全面實施,所有學生都要學習,都要參加。
專家表示,《指導綱要》的出台,進一步加強和鞏固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獨立地位,在實踐中應該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學科課程同等對待。
希望指導綱要提出的綜合實踐活動可以被徹底的貫徹落實!
Ⅵ 有沒有那種小學到高中課程都有的線上教育平台
曉直播的課程主要集中在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初中年級以及高中高一至高三年級。學科涵蓋度廣泛。且主講老師都是一線清北名師,授課質量很有保證。
Ⅶ 節節高K12教育課程是從小學到高中嗎
是的,k12教育是指小學到高中的基礎教育,節節高k12隻是衍生出來的一種模式。
Ⅷ 復習從小學到高中的課程要多少錢和時間
這,錢我不知道,【你在家自己復習肯定不花錢,但是外面這樣很貴】但是時間肯定的很久很久,我感覺超3年【我沒試過也不清楚】
你復習的話加油↖(^ω^)↗,堅持下去【我也只能這么說了】
Ⅸ 從小學至高中設置()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
掌握高中課程的框架這次高中課改,高中課程由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個層次構成,每一領域由課程價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組成,八個學習領域共包括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藝術、體育與健康、技術等科目。其中技術、藝術是新增設的科目,藝術與音樂、美術並行設置,供學校選擇。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開設兩種或多種外語。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塊組成,模塊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反映學科內容的邏輯聯系。每一模塊都有明確的教育目標,並圍繞某一特定內容,整合學生經驗和相關內容,構成相對完整的學習單元;每一模塊都對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提出要求和建議。每個科目在必修的基礎上還設置了若干個選修模塊,供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比如地理還增設了「地球與宇宙」、「海洋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旅遊地理」、「城鄉規劃與生活」、「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環境保護」等多個模塊供學生選擇,學生可以在這些模塊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學習。同一科目的模塊分有幾個層次,可以保證學生學習的不斷推進。同一層次的模塊有並列,以保證學生有比較大的選擇空間。不同層次的模塊按照一定的梯度設計。模塊的選擇既有利於多方向的選擇,也有利於多次選擇。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此次高中課程改革,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遵循了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按照新的課程計劃,每學年52周,其中教學時間40周,社會實踐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節假日和農忙假)11周。為保證學生集中有效地學習,將每學期分為兩段安排課程,每段為10周,其中9周授課,1周復習考試。通常每個模塊按每周4學時安排,9周36學時,完成2個模塊。這樣每周32學時,可以並行開設8個科目,其中包括音樂、藝術、綜合實踐活動等。高中一年級主要設置必修課程,逐步增設選修課程,學生可跨班級選修;主要以教學班為單位組織教學。高三下學期,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和需要繼續修習某些課程,獲得一定學分,也可以安排總復習。為了保證選課制的有效實施,新課程將通過學分描述學生的課程修習狀況。學生學習一個模塊並通過考核,可獲得2學分。(其中體育與健康、藝術、音樂、美術每個模塊原則上為18學時,相當於1學分),學分由學校認定。技術的8個必修學分中,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各4學分。需要注意的是,為確立綜合實踐活動在新課程中的地位,《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做了如下規定:「研究性學習活動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三年共計15學分。設置研究性學習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經濟、科技和生活中的問題,通過自主探究、親身實踐的過程,綜合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此外,學生每學年必須參加一周的社會實踐,獲得2學分。三年中,學生必須參加不少於10個工作日的社區服務,獲得2學分。」如此以來,在普通高中新課程中,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必修課程的學分總數為23,在所有必修學分中所佔的比例近20%,這是所有學習領域中必修學分最高的。一般情況,學生三年內應獲得116個必修學分(包括研究性學習活動15學分,社區服務2學分,社會實踐6學分),選修中至少獲得6學分,總學分達到144即可畢業,這說明學生必須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修28學分。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小學、初中的課改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的確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不少問題,特別是一些老師的觀念還很陳舊,穿新鞋走老路事情時有發生。比如:不懂「啟發」的真正含義,以為多提問即使啟發。把傳統的一言堂變為「滿堂問」,「知不知道」、「是不是啊」、「對不對啊」、「怎麼樣」、「好不好」、「會不會」之類的毫無啟發性的問題不絕於耳,把整體性教學內容搞得支離破碎,從而降低了知識的智力價值。課堂上表面看師生、生生在互動,實質上是以提問為幌子,引學生入教師事先設計好的框框里。再比如:合作探究是我們盤錦課堂教學模式的一個環節,而有的教師片面追求課堂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形式,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及過程沒有進行認真的把握。只有要疑問,無論難易,甚至一些毫無討論價值的問題都要在小組里討論。討論時間又不能很好的控制,有時學生還沒有進入合作學習的狀態,小組合作學習就在教師的要求下結束了。教師在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中不是一個引導者而是一個仲裁者,教師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學計劃和教學設計,把學生往事先設計好的教學圈子裡邊趕。這是典型的應付式、被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