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小學物質科學課程

小學物質科學課程

發布時間: 2021-01-24 14:30:37

A. 小學科學課程的認識和理解

對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的理解:就科學學科而言,如何准確地理解新課程標准的核心,卻是一個嶄新問題。以前的大綱把目標分解為三大塊,即知識、能力與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方面。而通常,教師是首先考慮如何達成知識目標,然後才是在此基礎上兼顧能力和科學精神等內容。這樣,過去的自然課就總會在課的結尾形成一些結論性的知識,最終為評價教師的教與學,評價學生的優與劣作基礎。;新的課程標准在定位目標時,首先強調科學探究。什麼是科學探究呢?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基本的,那就是科學探究首先應該是一種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幾個基本環節,並且在全過程中都強調如科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這樣課程目標就與先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教師如果還是抱著首先要形成一個什麼樣的結論的想法不變,就肯定會與新的要求背道而馳。我以前在上課時,程序井井有條,學生按部就班,最後的結論也無可非議,但就是拿科學探究的尺子來衡量時,漏洞百出。因為學生學習了這一節課,可能對什麼是科學探究,怎樣去探究一問三不知。在執行科學探究的目標時,機械地理解,模式化的實施,使課堂顯得十分呆板。因此,在教學中如何准確地把握新課程標準的核心,而不被眾多表面現象所干擾,是我們迫在眉睫的一項重要工作。新課程標準的表面與核心的不同,以及反映在教學目標上的基本定位的變化。我認為,在教學教研工作中應努力解決好以下個問題:切實解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問題。用教材教需要教師提高科學課程多方面目標意識和識別知識課潛能的智慧:哪些知識的學習可以超越知識本身的價值。科學教育的目標包括了科學素養的諸多方面: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後幾者的教育在教材中的反映是有限的,它們更大程度上要靠親歷、體驗各種與科學有關的活動達成;同時,又不能離開有關的知識單獨進行。我們教師必須在教知識的過程中有機結合科學方法、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的教育,以充分實現科學課程的育人功能。多鼓勵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學科學。從操作的角度講,主要是做好兩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提供條件或創設情境,讓他們在多樣化的活動中反復演練他們的科學技能,不斷積累他們的科學知識,逐步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和科學觀念。

B. 小學科學課程24個核心概念是什麼

小學科學課程24個核心概念是
物質科學領域:
1.物質(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徵和特性(7)
2.物態變化 (6)
3.空氣是一種由不同氣體混合成的物質 (7)
4.自然界的物體總在運動 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來表示物體的運動狀態(4)
5.力作用於物體 會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2)
6.聲是能量的一種形式(10)
7.光是能量的一種形式(8)
8.熱是能量的一種形式(8)
9.電是能量的一種形式(9)
10.磁是能量的一種形式(5)
生命科學領域:
1.為了維持生存,生物體需要不斷和外界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7)
2.植物能夠製造養分以維持自身的生存,並為動物和人類提供生存需要的氧氣和養分。 (4)
3.動物能適應環境,通過獲取植物和其他動物的養分來維持生存(4)
4.人類有一個具有高級功能的腦。(3)
5.植物和動物都能繁殖後代,使各自的物種得以延續。(6)
6.動植物之間的依存關系 (4)
7.地球上存在著不同的植物和動物——生物的多樣性 (4)
地球科學領域:
1.在太陽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按一定的規律運動 (5)
2.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很有特色的行星(9)
3.人類生存需要不同形式的能源(5)
4.人類的活動會影響我們生存的環境(3)
技術領域:
1.人們設計不同的儀器和工具來滿足各種用途(4)
2.人們設計不同的工具來移動物體 (7)
3.人們設計不同的結構來實現不同的功能。(8)
註:後面的括弧內為該核心概念之下的具體概念數。

C. 小學科學是一門怎樣的學科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在小學課程設置中與其他主要學科一樣,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史上,其名稱經歷了格致→博物→理科→自然→常識→自然常識→自然→科學的變化。發展歷程大致劃分為四個時期。

科學素質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質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科學素質一般包括: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運用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技能認識自己和周圍世界的能力,具備進行科學探究所必需的科學思維和方法,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等。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能夠最有效地綜合自然科學各個領域(如物質科學、生物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和技術領域中最基礎的知識和技能。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質的課程,能夠最大限度地將科學探究活動過程呈現在課程內容中。

(3)小學物質科學課程擴展閱讀:

概括起來新教材主要有如下特點:第一,在指導思想上,體現了活動性、過程性、主動性和發展性。新教材更多地關注學習者本人,強調學習的過程。

教材通過設計系列活動(如實驗、討論和一些小欄目)讓學生去親身經歷(教科版為了引起小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還特意採用了一些小學生自己的設計和習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去認識自然和社會,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二,在內容選擇上,體現了基礎性、綜合性、實用性和時代性。新教材精選了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並特別注重從學生的現有經驗出發,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和現象中選取內容,便於他們以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為基礎進行探究活動。

在內容上還強調科學與社會的關系,增加了反映科學技術發展中的新成果、新話題和社會生活中人們共同關注與亟待解決的問題,使學生從科學課程的學習中增強社會責任感並真實地感受和體驗科學的本質及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系。

第三,在內容組織上,體現了探究性、整合性和邏輯性。新教材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線,把科學知識的學習貫穿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之中,以整合方式打通了各學科的人為界限。

建構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整體框架,將內容上有聯系的活動組成一個教學單元,全面體現大單元綜合的編排思想,而且結構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適應了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邏輯性強。

這種形式的編排有助於學生認知能力、探究能力的發展和態度、情感、價值觀的培養。第四,在呈現方式上,體現了多樣性、趣味性和啟發性。打開一本本新教材,可以發現,幾乎冊冊形式多樣,活潑可愛(出現了以童話、詩歌、謎語等形式來表達科學內容)。

教材印刷精美,圖文清晰,色彩艷麗,文字優美,導語生動,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對小學生具有吸引力。總之,這次科學課改的方向是正確的,它將極大地完善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教材教法體系。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以往,我國中小學執行國家統一的課程方案,使用單一的教學大綱和教材。課程的統一性過強,多樣性和選擇性很差,不適應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各學校發展不平衡的國情,也不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不同需求。

特別是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和城市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區域間的不平衡性更為突出,而中小學的課程、教材主要面向城市,很少考慮農村的需要。這種情況導致了農村中小學的課程脫離了農村生產生活的實際。

如何使課程既能體現國家的統一性要求,滿足每個學生的基本學習需要,達到中小學教育的基本質量要求,又能滿足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適應農民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是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

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下,開發和建設具有地方特點和農村特點的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建立統一性和多樣性結合的、富有靈活性和選擇性的農村中小學課程體系,是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農村中小學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應緊緊圍繞農村地方和學校所在社區的實際,緊密結合當地的生產生活,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目標應定位於使培養的人能夠全面發展,適應當地兩個文明建設的需要,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這樣的基本點上。它的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⑴地方(社區)的歷史、地理、經濟、人文、自然、資源、環境等;

⑵教育部規定的、但尚未進入國家課程中的教育內容,如人口、國防、安全、法制、禁毒、環境、防震、職業指導、青春期教育等;

⑶農職業技術或勞動技術教育的內容,包括在農村中學實施的綠色證書課程;

⑷與農業、農村、農民有關的實用知識、技能的內容;

⑸根據統編教材改編、補充、整理的聯系實際的教學內容或教學參考資料,等等。

不同內容可按不同層次,分別由地方和學校來組織開發,如凡是帶有一定共性的教育內容,可由各級地方組織開發地方課程。而地方特色非常明顯的教育內容,則由學校根據本校實際組織開發學校課程。這些課程可以編寫教材(包括活頁教材、音像教材),也可以不編寫教材,而以課程大綱或綱要的形式體現,或只作為教師教學時的參考資料。

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中,校長、教師應是積極的參與者,更是實施者。因此,其教育觀念應不斷更新,在參與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加強課程理論的學習,提高對地方、學校課程的認識,研究和探索課程建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D. 小學科技課都有哪些內容

1、觀察星空

星空是漢語詞語,拼音是xīng kōng,指有星光的天空。

2、觀察航天器

航天器(spacecraft):又稱空間飛行器、太空飛行器。按照天體力學的規律在太空運行,執行探索、開發、利用太空和天體等特定任務的各類飛行器。

航天器的出現使人類的活動范圍從地球大氣層擴大到廣闊無垠的宇宙空間,引起了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飛躍,對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

3、觀察生物

生物是具有動能的生命體,也是一個物體的集合,而個體生物指的是生物體,與非生物相對。

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條件下,通過化學反應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體以及由它(或它們)通過繁殖產生的有生命的後代,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反應,能與外界的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並且,能夠排出體內無用的物質,具有遺傳與變異的特性。

4、觀察植物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包含了如樹木、灌木、藤類、青草、蕨類、及綠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種子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擬蕨類等植物中,據估計現存大約有 350 000個物種。

5、製作小機器人

機器人(Robot)是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它既可以接受人類指揮,又可以運行預先編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據以人工智慧技術制定的原則綱領行動。它的任務是協助或取代人類工作的工作,例如生產業、建築業,或是危險的工作。

E. 教科版小學科學的物質領域包括哪些內容

一、物質存在的空間形式有 2 種:

1、實體性物質(氣、液、固態物體乃至社會組織)。

2、能量性場物質(電場、磁場、引力場、電磁場等)。

實體性物質佔有排他性空間,而能量性場物質可以共享空間但同樣具有方向性等空間屬性。

二、物質存在的時間形式也有 2 種:

1、靜態存在、可以觀測的,產生「力」(如引力、電力、斥力,乃至如權力等影響力)作用的各類場、物及其一切高級形態(包括貨幣、社會組織等等)。

2、動態存在、發生、發展著,可以觀測、記錄下來,現實存在的事物、事件及其過程、現象。

(5)小學物質科學課程擴展閱讀

學習科學的好處

自然課是小學教育中一門重要的科學啟蒙課程。

小學自然課講的都是些最基本的自然常識,但涉及面很廣,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無所不包,同時也是中學地理、化學、生命科學的基礎。

根據教育部頒布的新的課程標准,小學自然課已更名為小學科學課。

學科學,對小學生的作用非常大,一方面可以教育小學生最基礎的常識,避免一些因為太過無知而導致的危險,另一方面則是啟發他們對於科學的興趣,以及培養比較理性的思維方式,當然功利一點也是為後續的學業和考試作預備。

科學的起源

自然科學發展史是研究自然科學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它依據歷史事實,通過對科學發展歷史過程的分析來總結科學發展的歷史經驗並揭示其規律。

在漫長的自然科學發展史上,近代曾出現了三次嚴重的危機,並由此也帶來了三次重大的突破,從而推動自然科學向前進一步發展。

近代自然科學是以天文學領域的革命為開端的。天文學是一門最古老的科學。

在西方,通過畢達哥拉斯、柏拉圖、 喜帕恰斯、托勒密等人的研究,已經提出了幾種不同的理論體系,成為一門最具理論色彩,又是提出理論模型最多的一門學科。

同時,天文學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人們種田靠天、畜牧靠天、航海靠天、觀測時間也靠天,這就必然會有力推動天文學的發展。然而,天文學在當時又是一門十分敏感的學科。

在天文學領域,兩種宇宙觀,新舊思想的斗爭十分激烈。特別是到了中世紀後期,天主教會還別有用心地為托勒密的地心說披上了一層神密的面紗。

硬說地球處於宇宙中心,證明了上帝的智慧,上帝把人派到地上來統治萬物,就一定讓人類的住所??

地球處於宇宙中心。這種荒唐說法被當作權威加以崇信之後,托勒密的學說就成為不可懷疑的結果而嚴重阻礙著天文科學的進步。

然而,地心說基礎上產生的儒略歷在325年被確定為基督教的歷法後,它的微小誤差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已經到了不可忽視的地步,同觀測資料大相徑庭。

葡萄牙一位親王的船長曾說:「盡管我們對有名的托勒密十分敬仰,但我們發現,事事都和他說的相反。」

托勒密體系的錯誤日益暴露,人們急需建立新的理論體系。當時,文藝復興正蓬勃開展,它不僅大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同時也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

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適應時代要求,他從1506年開始,在弗洛恩堡一所教堂的閣樓上對天象仔細觀察了30年,從而創立了一種天文學的新理論--日心說。

1543年,哥白尼公開發表《天體運行論》,這是近代自然科學誕生的主要標志。日心說的提出恢復了地球普通行星的本來面貌,猛烈地震撼了科學界和思想界,動搖了封建神學的理論基礎,是天文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這一時期,自然科學的發展成就輝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但從宏觀上看,科學發展是落在生產技術的後面。

例如,鍾表在實踐中已廣泛應用,但人們並不懂得由哪些因素決定著鍾表運動的周期;在戰爭發射了無數的子彈和炮彈,卻搞不清怎樣才能把彈道計算出來,命中率如何提高。

從微觀上看,古典力學的發展比較完善。

在天體力學中,開普勒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橢圓定律、面積定律、周期定律);1632年,伽利略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

1687年,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系統論述了牛頓力學三定律(慣性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加速度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

這些定律構成一個統一的體系,把天上的和地上的物體運動概括在一個理論之中。

這是人類認識史上對自然規律的第一次理論性的概括和綜合。但這一時期其他學科還很落後,主要是在收集材料,積累經驗,進行分門別類的初步整理。

例如,18世紀,瑞典生物學家林耐就曾致力於對植物的分類,他寫了《自然系統》一書,使雜亂無章的關於植物方面的知識形成了完整的系統。

在化學領域,英國科學家波義耳把嚴密的實驗方法引入化學,他被稱為近代化學的創始人。

德國科學家斯塔爾提提出燃素說來解釋化學反應,燃素說作為化學的理論成果統治了化學界近100年。

科學的發展不是憑空進行,而是必須以已有的科學成果為發展的起點。

當時已有的天文學數學知識為力學的發展創造了前提,而力學發展較完善的狀況又促成了哲學史上機械自然觀的形成。

因為,從人的認識規律來看,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從認識簡單事物進而深化認識復雜事物的,認識機械運動是科學認識的第一任務。

在科學認識第一階段,暫時把事物看成彼此無關的固定不變的東西進行研究是可以理解的,一旦科學家們把一切高級復雜運動都簡單類比為機械運動,並且把力學中的外力照搬過來,就變成了否認事物內部矛盾的機械外因論。

他們認為,自然界絕對不變,自然界只是在空間上擴張,展現其多樣性,而在時間上沒有變化,沒有發展的歷史。

不變的行星一定始終不變地繞著不變的太陽運行,由於它不承認物質的發展,不能回答自然界的一切從何而來,最後只能搬用神的創造力來解釋,自然科學又回到了神學之中。

1755年,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出版了《宇宙發展史概論》,書中提出了著名的星雲假說。

康德的星雲假說能較好解釋太陽系的某些現象。他認為,太陽系以及一切恆星都是由原始星雲在引力和斥力的作用下逐漸聚集而成的。

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有生有死,而發展是永無止境的。恩格斯1875年為《自然辯證法》寫的一篇導言中,給予康德的星雲假說極高的評價。說它「包含著一切繼續前進的起點。」

因為既然地球是隨著太陽系的形成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那麼,地球上的萬物山川、動物和植物,自然也有它逐漸形成和發展的歷史。

「如果立即沿著這個方向堅決地繼續研究下去,那麼,自然科學現在就會進步得多。」康德的星雲假說有力沖擊了形而上學的機械自然觀,是繼哥白尼天文學革命後的又一次科學革命。

18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這也是近代以來的第一次技術革命。不過,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許多技術發明大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

總之,在18世紀中葉以前,自然科學研究主要是運用觀察、實驗、分析、歸納等經驗方法達到記錄、分類,積累現象知識的目的。

在18世紀中葉以後,由於啟蒙運動的發展,「自然科學便走進了理論的領域而在這里經驗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這里只有理性思維才能有所幫助。」

理性思維就是對感性材料進行抽象和概括,建立概念,並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提出科學假說,進而建立理論或理論體系。

19世紀道爾頓的原子論,阿佛加德羅的分子學說,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以及康德的星雲假說開始都是以假說形式出現的。

不過,康德的星雲假說一開始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直到19世紀,由於自然科學不斷揭示出自然過程的辨證性質,才最終在哲學領域敲響了形而上學的喪鍾。

19世紀是科學時代的開始。在天文學領域,科學家們開始論及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

在地質學領域,英國的地質學家賴爾提出地質漸變理論。在生物學領域,細胞學說、生物進化論,孟德爾的遺傳規律相繼被發現。

在化學領域,原子-分子論被科學肯定;拉瓦錫推翻了燃素說,並成為發現質量守恆定律的第一人;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表了元素周期律的圖表和《元素屬性和原子量的關系》的論文。

在文中,門捷列夫預言了十一種未知元素的存在,並在以後被一一證實。

十九世紀最重大的科學成就是電磁學理論的建立和發展。

在19世紀之前,人們基本上認為電與磁是兩種不同現象,但人們也發現兩者之間可能會存在某種聯系,因為水手們不止一次看到,打雷時羅盤上的磁針會發生偏轉。

1820年7月,丹麥教授奧斯特通過實驗證實了電與磁的相互作用,他指出磁針的指向同電流的方向有關。

這說明自然界除了沿物體中心線起作用的力以外,還存在著旋轉力,而這種旋轉力是牛頓力學所無法解釋的,這樣,一門新學科??電磁學誕生了。

奧斯特的發現震動了物理學界,科學家們紛紛做各種實驗,力求搞清電與磁的關系。

法國的安培提出了電動力學理論。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 ɡ苡?831年總結出電磁感應定律,1845年他還發現了「磁光效應」,播下了電、磁、光統一理論的種子。但法拉弟的學說都是用直觀的形式表達的,缺少精確的數學語言。

後來,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克服了這一缺點,他於1865年根據庫侖定律、安培力公式、電磁感應定律等經驗規律,運用矢量分析的數學手段,提出了真空中的電磁場方程。

以後,麥克斯韋又推導出電磁場的波動方程,還從波動方程中推論出電磁波的傳播速度剛好等於光速,並預言光也是一種電磁波。這就把電、磁、光統一起來了,這是繼牛頓力學以後又一次對自然規律的理論性概括和綜合。

1888年,德國科學家赫茲證實了麥克斯韋電磁波的存在。利用赫茲的發現,義大利物理學家馬可尼、俄國的波波夫先後分別實現了無線電的傳播和接受,使有線電報逐漸發展成為無線電通訊。

所有這些電器設備都需要大量的電,這遠遠不是微弱的電池所能提供的。1866年,第一台自激式發電機問世使電流強度大大提高。70年代,歐洲開始進入電力時代。

80年代還建成了中心發電站,並解決了遠距離輸電問題。電力的廣泛應用是繼蒸汽機之後近代史上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電磁學的發展為這次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准備。由於自然科學的新發現被迅速應用於生產,第二次工業革命在歐美國家蓬勃興起。

19世紀,自然科學在多個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物理學中一切基本問題在牛頓力學的基礎上都已基本上得到解決,科學家們給牛頓力學本來解釋不了的電磁現象虛構了一個物質承擔者--以太。

把電磁現象歸結為以太的機械運動,他們認為整個物理世界都可以歸結為絕對不可分的原子和絕對禁止的以太這兩種物質始原。

正當古典物理學達到頂峰,人們陶醉於「盡善盡美」的境界時,卻出人意料發生了一系列震驚整個物理學界的重大事件。

首先是邁克耳遜和莫雷為了尋找地球相對於絕對靜止的以太運動進行了著名的以太漂移實驗,但實驗結果卻同古典理論的預測相反;在對比熱和熱輻射的研究中又出現了「紫外災難」等古典理論不可克服的矛盾。

古典物理學再次受到嚴重的挑戰,第三次面臨重大的危機。

十九世紀未,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一種能穿透金屬板使底片感光的X射線。不久,貝克勒爾發現了放射性現象。

居里夫婦受貝克勒爾啟發,發現了釙、鐳的放射性,並在艱苦的條件下提煉出輻射強度比鈾強200萬倍的鐳元素。

1897年,湯姆生發現了電子,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傳統觀念,電子和元素放射性的發現,打開了原子的大門,使人們的認識得以深入到原子的內部,這就為量子論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量子論是反映微觀粒子結構及其運動規律的科學。與此同時,在對電磁效應和時空關系的研究中相對論產生了。

相對論將力學和電磁學理論以及時間、空間和物質的運動聯系了起來。這是繼牛頓力學、麥克斯韋電磁學以後的又一次物理學史上的大綜合。量子論和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是促成20世紀科學技術飛躍發展的理論基礎。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應用是科技發展史上一項劃時代的成就。

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的技術發明大都是延長人的四肢與感官功能,解放人的體力,而電子計算機卻是延長了人的腦的功能。

它開始替代人的部分腦力勞動,在一定程度上物化並放大了人類的智力,極大地增強了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現在更是廣泛滲透和影響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

當今時代,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群體化、社會化、高速化的趨勢和特徵異常明顯,我們隨時可能面臨新的危機,新的挑戰,只要我們不斷開拓、不斷創新,科學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F. 小學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的內容要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需要;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G. 小學科學課,到底學什麼,怎麼學

一、科學課程學什麼?
答: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
二、怎麼學?
1、與數學的關聯與互動
科學探究中的數據處理模型建立都離不開數學。要盡可能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應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方式,例如通過連續測量一杯 熱水的溫度繪制曲線圖。
2、與語文的關聯與互動
科學課有很多聽、說、讀、寫的機會,教師應多提供這些機會,並設法使之帶有科學 色彩。例如,讓學生撰寫觀察日記,閱讀科普書籍,按科學探究的線索重組科學家傳記中的信息,撰寫科學小論文,編寫與表演科普劇等。
3、與綜合實踐活動的關聯與互動
科學探究的許多課題可以成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對這些課題的研究可因其情境的真實性和時間的機動性而使學生獲益。綜合實踐活動也會因科學與社會問題的交織而相得益彰,與環境保護, 可持續發展有關的議題較為容易實現兩者的互動與整合。
4、倡導跨學科學習方式
科學(science) 技術( technology)工程(engine) 與 數學 (math) 即 STEM是一種以項目學習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課程組織方式。它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有機地融為一體,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科學教師可以嘗試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

H. 求小學科學課程課標,謝謝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
第一部分前 言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新的科學發現、技術突破及重大創新不斷涌現。科學技術在當代社會和經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人類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認識並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動了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繁榮,促進了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科學技術正深刻改變著社會,而社會的發展又對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提出新的要求。科學不僅作為一種推動社會進步的驅動力,也代表著一種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態度,一種當代公民必備的素質。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需要具備的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備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對於增強公民參與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能力,改善生活質量,對於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科學教育承擔著培養公民科學素質的重任。早期科學教育對每個人科學素質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科學對人們認識世界起著關鍵的作用。兒童自小就會形成對周圍世界的看法,而這些看法經常是不符合科學原理的。因此,及早對他們進行科學教育,有利於幫助他們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學概念,發展科學思維和語言能力,培養科學態度。小學科學課程承擔著培養小學生科學素質的責任,並應為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必須在義務教育階段小學 1~6 年級設置科學課程。《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1~6 年級)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標准》)是小學科學課程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標准》所規定的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是每一位小學生在該階段應該達到的基本要求。《標准》是小學科學教材編寫的依據、教學的依據以及教學評價的依據。
一、課程性質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科學素質的培養是義務教育的重要任務。小學科學課程實施探究式的科學教育,通過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初步形成對科學的認識,從而最有效地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目的。
探究式科學教育,能夠讓學生通過親自收集數據,參與實證、討論和辯論,建構和理解主要的科學概念;體會到人類通過觀察、實驗和推理來獲取正確的知識,並了解科學知識是相對穩定並不斷發展進步的。探究式科學教育,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運用科學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學生有了參與探究活動的親身體驗,也有利於他們對科學精神的理解和培養,學會尊重事實,尊重和欣賞不同的意見,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並對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有基本的了解。
小學科學課程還應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部分學生在成年以後,會從事與科學技術直接相關的工作。實施探究式的科學教育能夠保護學生對自然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對科學的熱愛,這對他們今後進入高一級學校的學習,以及未來的職業選擇都是至關重要的。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和實踐性的課程。
小學科學課程把探究作為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方式。學生要在探究過程中理解科學概念,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在活動中學習科學,既是課程內容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小學科學課程的活動性表現在強調通過兒童親身經歷科學活動學習科學知識,促進科學態度的發展。
科學探究是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小學階段科學概念的建構強調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實際出發,探究活動盡量與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相聯系。小學科學課程還包括設計與技術的內容,學生可以在理解科學概念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動手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進行解決實際問題的嘗試。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具有綜合性的課程。
小學科學課程的綜合性首先表現在學科內容的綜合上。小學科學課程中,將自然科學各主要領域的基礎內容,包括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的知識,綜合在一門課程中,能夠更好地體現自然科學共同的學科背景、思維方式以及學習方法。小學科學課程的綜合性還表現在學習內容與學習經驗的綜合,動手和動腦的結合,以及科學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結合上。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與其他學科有密切聯系的課程。進入 21 世紀,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文化也對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語文課程中包含了許多與科學有關的內容以及科學家的故事。科學課程也要求學生運用語言對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表達和交流。
科學課程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彙,培養他們語言的准確和精煉,提高他們表達和辯論的能力,有效地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科學和數學學科有著天然的聯系,科學課程特點之一就是定量表達和使用邏輯推理。數學可以在科學探究中作為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工具,而科學課程又為數學的應用提供了實例。
因此,小學科學課程不僅可以為 7~9 年級理科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且對小學階段其他課程的學習也具有促進作用。
二、課程基本理念
小學科學課程面向全體學生。
科學課程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科學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每位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科學教育。無論學生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地區、民族、性別、經濟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或者個體條件的不同,科學課程都應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和發展的機會。
小學科學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為宗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掌握基礎的科學知識,發展科學思維和語言能力,獲得科學探究的有關技能和方法,培養熱愛科學、善於思考、求真務實、互助合作、保護環境和呵護健康的生活態度,是科學課程的主要任務。
科學課程還要著眼於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會對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科學技術的應用必須考慮科學道德和倫理的選擇。
小學科學課程以探究式學習為主要的學習方式。探究式學習不是一種單一的、刻板的教學過程,而是一組具有自己獨特特點的有效教育方法,不僅在科學教育里能夠運用,而且在其他課程的教學中也能發揮很好的作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和科學課程有著天然的聯系,探究是科學家探索和了解自然、獲得科學知識的主要方法。以實證為基礎,運用數據分析和邏輯推理,公開研究結果,接受質疑,不斷更新和深入,正是科學研究的特點。
探究式學習方式的主要特點是學生親自收集和獲取資料和數據,有時也包括運用已經證實的第二手資料;在實證的基礎上進行邏輯推理和思考,聯系自己的經驗和有關的理論,作出判斷和結論;通過交流、討論、辯論和再思考,逐步建立起對科學概念的理解,而不僅僅是依靠聽講來接受科學概念。探究式學習需要在教師引導、組織和支持下進行。
小學科學課程要向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學習的機會,引導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在小學科學課程中也需要採用其他形式的教學方法,如講述、示範、觀摩,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路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
小學科學課程中,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
近幾十年來學習科學研究揭示了兒童發展和學習過程的許多規律。研究表明,兒童生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強大的學習能力,教育需要為他們的發展提供機遇。學習科學研究還表明,只有在學生主動學習的情況下,學習過程才能有效地發生,包括概念的擴展和建構以及錯誤概念的抑制和轉變。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學會調節自身的學習;能夠獨立和合作學習,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並逐漸意識到自身的思維過程和學習的策略與方法,成為一個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學習者。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要充分估計學生的學習能力,保護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尊重他們的經驗差異和學習特點,為他們設置合適的學習途徑和評測方法,引導他們主動地探究。
小學科學課程中,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活動,並不意味著學生自發地和自主地探究,更不意味著降低教師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習科學研究不僅揭示了兒童的發展潛能,還證明了學生的學習環境,包括家庭、學校、教師、同伴和社區文化會對學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當學生進入學校以後,教師成為他們學習環境的重要提供者。在探究式學習活動中,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組織和支持作用,讓學生主動而有目的地進行探究式學習。教師需要通過自己的示範和與學生的互動,以及組織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討論和辯論,將學習引向深入。
小學科學課程採用有利於促進學生發展和科學素質形成的評測體系。
對學生學習的評測,為課程目標的實現起到重要的導向作用。評測應有利於學生健康發展,有利於課程各項目標的實現;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評測內容應該是全面的,包括科學素質的各個方面。評測包括對學習的形成性評測和總結性評測,應以形成性評測為主;並考慮採用多種方式和多個主體的評測方法。
三、課程設計思路
小學科學的課程設計和標准制定遵循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有關新課程改革的政策,力求體現科學性、先進性、繼承性和實用性。本標准分為四個部分,包括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准和實施建議,分別闡述了小學科學課程的作用、性質、理念、目標、學習內容、實施建議等方面,體現了整個課程的設計思路。
在前言部分,首先闡述了當今時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而國家對公民必須具備的科學素質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近幾十年來,學習科學研究不僅揭示了兒童學習科學的強大潛力,還強調了從小培養兒童科學素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些都是小學科學課程設置的依據。
小學科學課程承擔著培養小學生科學素質的責任,並應為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據此決定了小學科學課程的性質。小學科學課程應該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是具有實踐性、活動性和綜合性的課程;並與小學階段的其他課程有著密切的聯系。
課程的基本理念體現了義務教育階段實現教育普遍性和公平性的要求;體現了促進學生科學素質全面發展的要求。同時,將近幾十年來有關學習科學研究的成果,包括探究式教育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圍繞主要科學概念組織教學,運用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方式等新的教育理論,體現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中。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還強調了探究式科學教育並不意味著教師作用的降低,相反地,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過程需要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進行,教師的引導和支持對探究式科學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在課程目標部分,以簡潔的語言表明課程的總目標和四個方面的分目標。目標設置的依據和解釋,已經在前言部分闡述。
內容標准部分是說明課程要求學生學什麼以及達到的程度,共分三個部分:
科學知識、設計與技術、科學探究。科學知識是學生學習內容的主要部分,在標准中以概念的形式系統呈現。從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三個主要的自然科學領域中選取了 21 個主要概念,要求學生認識和理解。進一步把主要概念分解成 125 個比較小的、和實際生活聯系較緊密的概念,在標准中稱之為"分解概念"。對每一個"分解概念"舉例加以說明,並給出學習內容的目標,以便《標准》使用者較容易地理解和實施。概念的陳述以敘述內容為主,即說明"這是什麼",盡量減少過於抽象的名詞定義。希望學生了解科學並不是空泛的定義,科學來源於生活實際,為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服務,以保持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的熱情。
設計與技術領域代表了科學實踐的重要方面,將其包括在本標準的學習內容之內,對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十分有利的。設計與技術部分包括了 3 個主要概念,並分解為 15 個比較小的"分解概念",也給出了相應的舉例和學習內容目標。
內容標準的第三部分是關於科學探究的學習內容。科學不僅包括知識,還包括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科學探究是科學家獲取新的科學知識的方法,它是一個復雜的、多層面的、多種實現方式的、不斷循環和上升的過程。在學習內容中列出了科學探究的五個要素,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實踐來體驗和了解。
實施建議部分是對如何進行教學實踐的建議。教材和有關教學資源的建設是很重要的,它是標准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梁。中國國土廣闊,各地區情況差別較大,各地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將標准具體運用於教學實踐,這就需要通過教材的編寫者來實現。教師的培訓和發展也要依靠教學資源的建設。教師隊伍的建設對任何教育改革都是最為關鍵的因素。面對中國小學科學教師隊伍的現狀,普遍提高教師的科學素質,重點保證科學教師的職前培養與在職培訓,保證其科學教育工作條件又是當務之急。實施建議中還對教學、評價和其他與教學過程有關的支持條件提出了建議。
附錄一給出了科學知識內容標准中學習內容目標欄一項所涉及動詞的說明。
附錄二是兩個從目前的教學實踐中優選出來的案例。一個案例採用觀察的方法,
另一個案例採用單變數實驗的方法收集實證。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並應為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能保持和發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理解與認知水平相適應的科學概念,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形成尊重事實、樂於探究的科學態度;發展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初步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初步形成對科學的認識。
二、分目標
(一)科學知識
1.通過對物質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物質的一些基本性質和基本運動形式,認識物體的運動、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轉換。
2.通過對生命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生命體的主要特徵,理解生物的生命活動和生命周期;認識人體和健康,以及生命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3.通過對地球與空間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與地球相關的宇宙環境,知道太陽系的基本概況;了解地球的運動及地球的圈層結構;認識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知道地球是人類應珍惜的家園。
(二)科學探究
1.了解科學探究是獲取科學知識的主要方法,它是科學家通過實證、邏輯推理、創造性思維及交流形成共識的過程。
2.知道通過科學探究形成共識的科學知識在一定階段是正確的,但是隨著新證據的增加,會不斷完善、深入和發展。
3.知道科學探究大體包括的要素:提出和聚焦問題,設計研究方案,收集和獲取證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認識到探究不是模式化的線性過程,而是循環往復、相互交叉的過程。
4.能將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運用於力所能及的探索活動。
(三)科學態度
1.對自然現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熱情,樂於參加觀察、實驗、製作、調查等科學活動,並能在活動中克服困難,認真完成預定的任務。
2.依據實際證據,勇於發表和說明自己的見解,樂於傾聽不同的意見和理解別人的觀點,以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觀點。
3.在科學探究活動中主動與他人合作,積極地參與交流和討論。對別人的情感和利益具有敏感性。
4.熱愛自然,珍愛生命,具有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四)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1.將學到的科學知識和日常生活中運用的工具、器具、設備相聯系,識別日常生活中科學的應用;了解人們如何運用設計與技術來解決實際問題,以改善人們的生活,並使社會的生產和文化生活方式發生變化。
2.了解人類活動對所在地區自然環境、生活條件以及社會變遷的影響;了解社會需求是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強大動力,科學技術在當代社會和經濟發展中已成為一種重要的力量。
3.利用所掌握的科學知識開始考慮有關正確運用科學技術的倫理問題,知道從事科學技術研究和對科學技術的運用,都必須考慮倫理和道德的取向,認識到自己在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上的責任。
第三部分 內容標准
一、科學知識
內容標准中的科學知識選自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三個領域,這三個領域是自然科學中的主要領域。從這三個領域中選擇一些適合於兒童學習的主要概念,可以為兒童的繼續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為了便於使用者了解標准中所選概念的依據,在表一中列出了三個科學知識領域的主題和核心概念,但它們並不是要求學生在小學階段理解的概念層次。
表一、科學知識領域的主題和核心概念

在表二中,列出了要求學生學習的科學知識的內容標准,包括的主要概念共21 個,每個序號後的說明是這21 個主要概念的表述,要求學生認識和理解。其中,物質科學領域的主要概念有10個,生命科學領域有7個,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有4個。
學生認識和理解這些主要概念,需要從他們周圍熟悉的事實、現象和已有的經驗開始,先建構一些較為具體的概念。標准中對每個主要概念進行了分解,共分解成125個「分解概念」。在這些表格中的第一列是對這125個分解概念的表述;第二列是舉例說明與該概念有關的事實和現象;第三列是學習內容的目標,給出對該概念學習程度的簡要說明,供教學、教材編寫和評測時使用。

三、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是科學家發現自然規律、獲取科學知識的主要過程和方法。在小學階段運用探究式學習方式,希望孩子在建立科學概念的同時,體驗探究過程,了解探究方法,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為了更好地實施探究式科學教育,科學教師必須對科學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理解:科學中認為每一種自然現象都存在著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和規律;科學家通過觀察、實驗、邏輯推理和創造性想像來獲取當時認為最正確的解釋——科學知識。然而,在尋求因果關系時並不存在單一的科學方法,科學研究永遠不會終止,科學總是在不斷修正中進步。大部分的科學研究需要使用一定的工具、設備和手段來進行觀察和測量,以獲取實證;即使是得到同樣精確的數據,科學家運用邏輯思維也會建立不同的模型,並得出不同的結論。因此科學家需要發表他們的研究結果,進行交流,接受同行評議和實踐檢驗,形成共識。
科學探究並不是一個固定模式的順序過程,而是一個能動的、多樣的、多層面的、循環發展的過程。科學探究一般包括提出和聚焦問題,設計研究方案,收集和獲取證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五個重要的要素。
表四列出了科學探究的內容標准,包括5 個基本要素,並對這些要素進行分解和舉例說明。學生認識和理解這些要素,需要將其融入豐富的探究活動中,通過實踐,動手動腦,體驗和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學會靈活地運用,逐步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表四、科學探究內容標准
25.提出和聚焦問題

第四部分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一)圍繞主要科學概念組織教學
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應圍繞主要科學概念來組織教學。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從自己身邊的事物出發,逐步建構概念,親歷概念形成的過程,有效地組織和理解知識,而且有助於他們學會探究的方法,培養探究的能力,促進科學思維的發展。
概念是兒童建構復雜能力的基石,學生可以運用掌握的主要概念,擴大到探究其他的問題上,觸類旁通地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圍繞主要科學概念組織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他們終身學習能力的發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主要科學概念組織教學,應始終貫徹「小學科學課程以探究式學習為主要的學習方式」等基本課程理念。只有將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四個方面的教學目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才能培養學生綜合科學素質。
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和分析教材時,需要根據內容標準的要求,圍繞《標准》中確定的主要科學概念以及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系,考慮學生對科學概念掌握的發展途徑來進行教學設計,安排教學環節和過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一次探究活動宜集中探討一個可以通過實證研究解決的明確問題,不宜向學生提出涉及復雜系統、超出兒童探究能力的問題;
在探究活動中,應盡可能包含定量測量和表達的內容;不宜在小學階段讓學生對社會科學問題進行探究,但是可以聯系科學對他們周圍社會生活的影響以及與科學概念有關的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進行討論和實踐,如建立自身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保護環境等。
(二)設置教學情境,從學生前概念出發,引導學生聚焦到合適的探究問題
有效的探究式科學學習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看法和經驗為起點,以學生通過自己努力,或在教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可以達到的發展程度為階段目標。在教學時需要設置與學生生活經驗和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習情境,關注學生的前概念,可以通過提問和討論,以及畫圖(網狀圖、KWLH 圖、概念圖)、回答選擇題、情境設置的預測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前概念,並以此為依據調整教學的內容和策略,引導學生聚焦到合適的探究問題上。探究式學習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程序,而是一個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強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生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根據學生和課堂教學的具體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內容,確保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三)重視證據的收集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為證實假設、回答問題而設法收集證據時,教師需要給予指導。在收集證據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哪些信息是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指導學生確定收集信息的方法和呈現信息的方式。信息的來源主要包括親身的觀察和實驗所得,有時也包括別人已經觀察和證實的實驗數據等第二手資料。在收集數據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及時地把有關的數據收集起來,要求做到所獲得的數據盡可能准確;要讓學生明白實驗數據需要經過多次測試得出;要求學生尊重事實,不人為更改數據;同時引導學生把數據用合適的方式表達出來,以便於經過分析和推理,形成一定的解釋。
(四)重視引導學生從證據中進行分析推理、得出結論,關注學生的討論和交流科學探究必須基於實證,信息和數據的收集非常重要。但在獲得信息和數據之後必須加以分析和推理,以得出對探究問題的回答。將從直覺中獲得的日常概念上升為科學概念是科學研究的關鍵,也是探究式科學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在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推理、得出結論時,教師要注意學生探究內容與所學概念的關聯,注意使用科學分類和模型等工具,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主要的科學概念,發展元認知。
討論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重要的互動過程,貫穿探究式學習的全過程。尤其在學生進行分析推理,得出結論的過程中,討論和交流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討論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過程。教師在組織探究活動時,要讓學生充分地表達和交流他們的想法,發現認知沖突,鼓勵和促進學生進一步思考和探究;
不要急於誘導學生解答,急於給出答案,更不要簡單地給予肯定和否定,而是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充分展開討論和交流。討論還是培養學生良好科學態度的重要途徑。討論中可以培養學生傾聽別人意見、評價和接納不同觀點等開放的科學態度,促使學生學會尊重事實、尊重他人、尊重和欣賞不同意見,並從他人意見中得到啟發和幫助。
(五)重視教學過程中的形成性評測,關注學生的科學記錄和表達形成性評測是探究式學習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進行形成性評測的一個有效手段是關注學生各種形式的科學記錄和表達。在探究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科學的語言,採用多種符合兒童發展階段的方式記錄和表達各自的想法和觀點,展示探究過程,如繪畫、日記、圖表、報告、小報、故事、匯報、小講座等。
科學記錄和表達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觀察、回顧、分析和總結,同時幫助教師從中了解學生學習的進展,考察學生對科學概念的掌握程度和探究能力的發展水平等,從而對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進行有效的形成性評測,找到適合不同學生的教學策略,促進所有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六)利用多種資源和信息技術支持科學教育
科學教育的實施需要得到廣泛的教育資源支持,包括社會科技力量、校外科技活動資源和網路信息資源。教師需要通過各種途徑獲得與教學相關的科學知識和教學策略,學生需要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學習科學必須的信息和材料。在實施科學教育時教師應利用多種渠道獲取信息和資源,如各類科學教育文獻和書籍、各類科學教育網站等。教師可以利用學校或當地的圖書館、科技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資源開展探究活動。在一切有條件的地方,應該盡可能地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如各種音像資源、計算機軟體、網路等。現代教育技術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為學生提供更多更高質量的科學信息;能針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調整教學進度,提高學習效率;能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為終身教育打基礎。

字數限制,未完,詳見參考資料:http://www.xxjys.com/xkkm/kx/2011-11-11/684.html

I. 蘇教版小學科學物質科學領域都包含哪些內容

小學科學《物質世界》領域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和方法
物質變化 1.物質的材料與結構 ·物體可以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大類。 ·物體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不同的材料,它們的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情況等物理性質是不同的。 ·根據材料的形成方式,可以分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材料的寬度、厚度與抗彎曲能力有關,材料越厚,抗彎曲能力越強。 ·改變材料的形狀,可以改變材料的抗彎曲能力。 ·拱形可以通過材料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所以能夠承受較大的壓力。 ·圓頂形和球形是拱形的組合,所以可以承受更大的壓力。 ·三角形和四邊形是最基本的框架,三角形框架的穩定性最好。 ·上小下大、上輕下重的物體不容易倒。 ·現代大橋有各種不同的結構,各具特點。有的大橋綜合利用了拱形、框架、拉索各種結構 的特點。 ·橋的設計和建造需要綜合考慮許多因素,如材料的特性和數量、形狀和結構等。 2.水及其變化 ·水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沒有固定形狀、會流動的液體。 ·量筒是一種標准工具,可以測量液體的體積多少。 ·水降到 0℃時會開始凝固成冰。 ·固態的冰升到 0℃時會開始融化成水。 ·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之後會凝結成小水滴。 ·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叫做蒸發。水蒸氣變成水的過程,叫做凝結。 ·水有固態、液態和氣態三種形態,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可以相互轉化。 3.物質的溶解 ·食鹽、白糖等固體物質的顆粒具有規則的幾何外形,稱為晶體。 · 物體在水中溶解後就化成了肉眼看不見的微粒均勻地分布在水中, 並且不能用過濾或沉澱 的方法分離出來。 ·水能溶解一些固體、液體,也能溶解一定的氣體。不同的物質在水中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物質在水中溶解速度有快有慢,受到顆粒大小、水的溫度及是否攪拌三個因素的影響。 ·同一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一定的。 ·溶解在水中的物質可以採用蒸發水分的方式分離出來。 4.物體的運動和力 ·橡皮筋、彈簧等物體被拉長或絞緊時會產生彈力。 ·氣體噴出時,會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這個力叫反沖力。氣球動力小車是被反 沖力推動而前進的。 ·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長度就越長。彈簧秤又叫彈簧測力計,是測量力大小的工具。 力的大小用「牛頓」來表示。 ·運動的物體因為摩擦而受到的阻力稱為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狀況、運動物體 的重量等因素有關。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有滑動和滾動兩種方式。一定條件下滾動摩擦力比滑動 摩擦力小。 ·摩擦力在生活中有利也有害。當人們需要摩擦力的時候,就想辦法去增大它;當人們不需 要摩擦力的時候,就想辦法去減小它。 ·動力、摩擦力等因素都會影響小賽車的性能。 5.物體的沉浮 ·體積相同的物體,輕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輕重相同的物體,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物體在水中排開水的體積叫做排開的水量。 ·物體的沉浮狀態可以通過改變物體本身的體積大小(排開的水量)來實現。 ·船是利用物體的沉浮原理製作的。材質輕、排水量大的船,載重量就大。 ·在水面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水量有關。 ·物體的沉浮與所浸液體有關。液體溶解了其他物質後,浮力會發生變化。 ·物體在不同的液體中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 ·當物體比同體積的液體重時,會下沉,當物體比同體積的液體輕時,會上浮。 6.工具和機械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使用方法。我們應選擇合適的工具。 ·杠桿省力與否與杠桿的支點、用力點、阻力點的相對位置有關。 ·杠桿按是否能省力可分成三類:省力杠桿、費力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 ·輪軸由輪和軸固定在一起而組成的,在輪上用力可以省力。 ·滑輪有定滑輪和動滑輪兩類。定滑輪不省力但可改變用力方向;動滑輪能省力但不能改變 用力方向。 ·滑輪組由若干個定滑輪和動滑輪組成。滑輪組能省力,能改變用力方向。 ·斜面是一種省力的簡單機械。在提升重物時,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自行車上使用了一些不同的簡單機械,並通過不同的傳動方式傳遞力量。 7.物質的變化 . ·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都會發生變化。 ·沒有生成新物質的變化叫物理變化,生成新物質的變化叫化學變化。 ·小蘇打和白醋混合以後,會產生新物質——二氧化碳。 ·鐵會生銹,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 ·化學變化過程往往伴隨著種種可見的現象,如改變顏色、發光發熱、產生氣體、產生沉澱 等。 ·鐵生銹給人類造成了巨大損失,人們通過各種技術手段控制鐵生銹的速度。 ·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的過程中一定發生了物理變化。
能量表現形式 1.聲音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聲音的強弱用音量來描述,音量與物體振動的幅度有關。聲音的高低用音高來描述,音高 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 ·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聲音的傳播離不開物質。 ·聲音傳播到我們的耳朵,使鼓膜產生振動,通過神經傳到大腦,我們就聽到了聲音。 ·耳朵是我們的聽覺器官,過高或過強的聲音有可能損傷我們的聽力。 2.光 ·在光的照射下物體影子的長短、方向、大小等和光源的位置、方向、距離有關。 ·一天中,陽光下物體的影子會隨著太陽位置的高低和方向的改變而改變。 ·光是以直線的形式傳播的。 ·光遇到物體後會改變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 ·陽光下的物體溫度與物體受到的光照強度有關。光線越強烈,物體的溫度就越高。 ·人們利用凹面鏡和凸透鏡將光線會聚起來,形成強光和高溫。 ·陽光下的物體溫度與物體的顏色、表面的光滑程度以及光照的角度有關。 ·物體的顏色越淺、表面越光滑、光照的角度越斜,溫度就越低。 ·太陽能熱水器是利用了材料的吸熱和保溫等多種科學原理設計出來的一種節能裝置。 ·放大鏡是一種凸透鏡,它能把物體的圖像放大。 ·簡易的顯微鏡是由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凸透鏡組合而成的。 ·顯微鏡的發明使人們能夠觀察到非常小的物體以及物體的精細結構。 3.電 ·摩擦能使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從而使物體帶上靜電。 ·從電源中流出的電流通過燈絲時,小燈泡就會發光。 ·導線、電池(電源)和小燈泡(用電器)可以組成一個簡單電路。 ·電流從電池的一端經導線流出,通過小燈泡,回到電池的另一端,形成一個完整的迴路, 叫做電路。 ·容易導電的物體稱導體;不容易導電的物體稱絕緣體。 ·開關是電路中控制電流通斷的元件。 ·電路根據不同的需要,有串聯和並聯兩種連接方式。 4.熱 . ·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通常用攝氏度(℃)來表示。 ·物體溫度的上升或下降,說明了物體的熱量在增加或減少。 ·通常情況下,人體的體溫為 37℃、水結冰的溫度為 0℃、水沸騰的溫度為 100℃。 ·水受熱體積膨脹,受冷體積縮小,水的這種性質叫做熱脹冷縮。 ·空氣以及許多液體、固體都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熱總是從較熱的一端傳向較冷的一端,這種傳熱的方式叫熱傳遞。 ·不同的物體傳熱性能是不同的。金屬的傳熱性能比較好。 ·各種不同材料的吸熱和散熱能力是不同的。 5.磁 ·磁鐵能吸引鐵的性質叫磁性,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 ·磁鐵上磁力最強的部分叫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 ·指北的磁極叫北極,指南的磁極叫南極。磁鐵的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多塊磁鐵組合在一起,磁鐵的磁力會發生變化。 ·指南針是利用磁鐵來指示方向的儀器。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磁鐵摩擦鋼針能使鋼針具有磁性。 6.能量轉化 ·通電後的導線會產生磁力,能使指南針的磁針產生偏轉。 ·電磁鐵是由線圈和鐵芯兩部分組成的。電磁鐵的南北極與繞線方向有關。 ·電磁鐵的磁力大小可以改變,通過增加線圈的圈數、電池的數量能夠增強電磁鐵的磁力。 ·電動機是利用電產生磁以及磁極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原理產生動力的。 ·聲、光、電、熱、磁等都是能量的各種表現形式。各種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化。 ·發電機是將其他形式的能量轉換成電能的機械設備。 ·煤是由億萬年前的植物經過復雜變化而形成的,可以通過煤的特點和地層特點推測出來。 ·煤、石油和天然氣中貯存的能量來自於太陽。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