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
❶ 幼兒園發展目標
課程目標 托班中和教育課程的目標是參照《幼兒園工作規程》提出的保育和教育總目標,結合2-3歲嬰兒身心發展特點確定的。 由教育目標和嬰兒發展目標兩部分構成。課程目標一旦確定就成為確定課程內容和組織形式以及進行課程評價的根據。 在教育實踐中,課程必須是根據預定的藍圖開展教育教學的一種運動過程,因此課程結...果不是固定不變的,是隨著人們對教育教學規律的認識而不斷地調整,持續地發展的。 改革開放以來,在引進國外的兒童觀、教育觀研究在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過程之內,我們逐漸地形成了這樣的基本認識: 兒童的發展是由他自身與周圍環境中的人事、物交互作用,攝取物質營養和各種信息,不斷調整和改變其生理、心理的技能和結構的結果。身體發展要求兒童主動進食吸收營養,不能靠別人硬性灌輸;智能、情感、行為的發展要求兒童與環境互動逐漸堅固,也不能靠成人機械訓練。 因此,教育的作用是創造條件,提供機會促進發展;教師的任務是觀察了解兒童,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和指導。我們常說的「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與教師的主導作用相結合」可以說是對這種兒童觀、教育觀的概括,也是對幼兒發展與教育教學關系的一種規律性總結。 托班教育總目標:為「幫助每個嬰兒順利地適應托班集體生活」。 對教師的要求為:每個嬰兒提供能充分表現其發展水平和特點的機會;觀察了解每個嬰兒各方面的發展情況;有針對性地組織各種活動,引導嬰兒積極地與周圍的事物、人們交互作用。最後落實到「促進嬰兒身心和諧發展」。 原則: (1)把形成孩子積極愉快的情緒作為和諧發展的標志; (2)面向每個孩子,針對他們各字發展特點開發其潛能; (3)讓孩子在活動中主動地與周圍環境、人們發生交互作用以滿足其發展需要。 結合2~3歲嬰兒生理、心理發展特點,提出嬰兒經過一年的集體生活能達到的發展目標。我們通過幾年觀察,將各項目標分解出幾個層次要求,便於教師及時判斷與評價每個孩子所處的發展水平,從而有針對性地發揮教育對發展的促進作用。 根據嬰兒的年齡特點,在「動作發展」部分增加了「小肌肉動作」發展要求,加強雙手操作和手眼協調能力的練習。「情感發展」方面強調使孩子保持愉快的情緒,為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析基礎。結合嬰兒正處在從依賴、依戀向獨立自主的發展階段,把習慣養成列為重要的發展要求,通赤字培養「生活習慣」、「游戲習慣」加強生活自理和人際交往能力有及好學、自信等心理品質。五年的課程實施經驗說明這些目標是可以達到的,有其科學性和可行性。 在「動作發展」方面我們增加了「玩球」、「舀」、「端」、「撕」等訓練內容。在觀察孩子活動時我們發現他們特別喜歡玩球的三個層次要求: (1)隨意地玩球; (2)面對面滾球,雙手拋球,踢球; (3)拍球,接球。到學年末孩子們都能邊續拍求,有不少孩子能拍到幾十下。「舀」和「端」是孩子們日常自理生活所需要的團體調動作,各提出三個層次的要求。「舀」:(1)能從碗中舀起食物往嘴裡送;(2)能妥起食物較平穩地送到嘴裡;(3)能舀起食物,不灑在桌上,平穩地送到嘴裡。「端」:(1)會雙手端碗或茶杯;(2)會單手握住茶杯柄,端水或豆漿走動,不晃出來;(3)會雙手端碗走動,不打翻。並沒計了相應的桌面操作游戲進行練習。嬰兒特別喜歡撕東西,這是動作發展的需要,提供嬰兒「撕」的機會,既滿足了嬰兒的興趣和需要,防止破壞性動作產生,又促進了嬰兒精細動作的發展。「撕」的三個層次要求是:(1)用較大的紙隨意撕;(2)能撕質地不同的紙;(3)會撕「面條」。 語言發展方面重視日常生活中的聽、說和交往,並且通過欣賞和朗讀文學作品,幫助孩子積累規范的語言素材。語言發展的層次要求如下:「聽」 (1)個別交談時能注意聽; (2)在集體活動中注意聽; (3)聽懂普通話。「說」:(1)願意說話;(2)發音清楚;(3)學說普通話。「交往」:(1)願意回答別人問話;(2)會用語言表達自己意願;(3)能主動與熟人交往,並使用禮貌語言。「欣賞和閱讀」:(1)喜歡聽老師講故事、念兒歌;(2)跟著老師一起念《嬰兒畫報》。經過一年學習,托班孩子顯示出幾個特點:(1)規則意識強,能積極主動地按指令行動;(2)交往興趣大,接待參觀時能大方地回答問話,不少孩子熱情主動地與客人交談;(3)日常口語發音清楚、詞彙豐富、表述恰當。 語言發展對嬰兒身心各方面發展有明顯影響,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發展目標的層次要求有助於教師發揮主導作用,達到既面向全體又針對個別,促進所有孩子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
❷ 淺談如何開展幼兒園多元文化教育
(一)建立幼兒來園多元文源化教育網路
1.以中外特色節日為核心,以食品、時尚為主線,構建主題網路。
2.將多元文化教育內容適時融入五大領域教學。
3.充分挖掘並利用民間游戲,補充和豐富主題內容。
(二)多方融入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
1.在一日活動中滲透多元文化教育。
2.讓幼兒在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多元文化教育。
❸ 幼兒的環境創設應具有多元指向,它應指向幼兒的行為
指向幼兒的行為,幼兒的認知,幼兒的社會化,幼兒的健康。
❹ 幼兒園可利用資源有哪些
一、利用社區的地域環境優化幼兒園教育 社區的地域環境主要指的是社區的地理環境、 資源環境和人工環境等。優越的地理環境、豐富的資源環境和獨特的人工環境毋庸置疑都是幼兒園應該加以利用的寶貴資源。 1.幼兒園在利用地理環境的時候,要考慮社區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勢和氣候特徵等因素。 在沿海地區,教師可選擇一天的不同時間,帶領幼兒去觀看海浪的變化,在海邊玩沙戲水;在丘陵地區,教師可利用當地的小山丘,開展各種體育游戲活動, 如組織幼兒進行奔跑、爬山比賽;在四季分明的地區,教師可隨著季節的更替,適時帶領幼兒到社區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指導幼兒用自己的眼睛發現,季節對人的行為有什麼影響,——如在夏天,人們往往喜歡在太陽照射不到的樹陰下行走;而在冬天,人們則比較喜歡在陽光充足的地方行走。 2.幼兒園在利用資源環境的時候,應考慮社區的水資源、土地和礦物等因素。如果附近有水廠,教師可組織幼兒去參觀,使幼兒認識到水的來源、凈化、輸送、飲用的全過程及污水處理問題等,體會到水的來之不易,萌發,節約用水,的意識;如果附近有森林,教師可組織幼兒去觀賞,摸一摸、抱一抱自己喜歡的樹木,和樹木比一比身高,為樹木畫一張像,和樹木一起照張相,促使幼兒深刻領會人與自然的關系。 3.幼兒園在利用人工環境的時候,需考慮交通通訊網、建築群、各種設施、廣場等因素。 教師可結合七月一日,國際建築日,,虛心向社區的建築師討教,了解建築物的類型,並在實地考察的過程中,和家長、幼兒一起嘗試著對各種建築物進行分類,看看它們主要是屬於歐洲型(如有大廣場、大教堂)的、美國型(如有摩天大樓、商業樓)的,還是亞洲型(如有宮殿、宅院)的、中東型(如有伊斯蘭教大清真寺、集市、商場)的,或是蘇聯型(如有宏大的廣場、公寓式的住宅)的。 現在我國許多城市的社區廣場都由雕塑、草坪和噴泉等組成,教師應注意發揮,社區客廳,的獨特作用,有意識地帶領幼兒到廣場去觀賞、觸摸和游戲。 二、利用社區的人口環境優化幼兒園教育 社區的人口環境主要包括社區的人口、社區的群體和社區的個人等方面。 1.幼兒園在利用社區的人口因素時,可從社區的人口數量、人口結構、人口素質、 人口密度、人口流動和遷移著手。 如果幼兒園所處的社區在人口構成上是以50~60歲的退休人員為主的話,那麼,教師就應加大力度調動這批退休人員參教的積極性,鼓勵他們花費更多的時間做幼兒園的志願工作者;如果幼兒園所處的社區在人口素質上是以大專、大學學歷為主的話,那麼,教師就應幼教園地發揮他們議教、評教的主動性,倡導他們多為幼兒園出謀劃策;如果幼兒園所處的社區在人口流動和遷移上是以外來人員為主的話,那麼,教師不僅要分清他們是「智力流」還是「勞力流」「國內流」還是「國外流」,有效地發揮他們各自的作用,而且還要把他們分別請進幼兒園,給幼兒講講當地的風土人情,教幼兒說說方言、外語,培養幼兒多元文化的意識。 2.幼兒園在利用社區的群體因素時,要從初級群體、次級群體出發;初級群體指的是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最初加入的群體,只在少數人之間保持著親密持久的關系,如家庭、鄰居、同齡群體、朋友、老鄉、同事等;而次級群體則指的是非個人性的、規模較大的、成員較少直接接觸的、功利性較強的群體,如學校、機關、工廠、軍隊等。在發揮初級群體的作用時, 幼兒園要注意家庭的不同結構和鄰里關系的融洽程度。如在以「擴大家庭」為主的社區里,教師要高度重視「教育的一致性」和「教育的一貫性」原則,指導父輩家長和祖輩家長建立起牢固的統一戰線,形成教育孩子的最佳合力。在鄰居關系融洽的社區里,教師要重視提高鄰里交往的聯結性和互換性,增強鄰里交往的多元性和持久性。 在發揮次級群體的作用時,幼兒園要重視學校和軍隊的獨特價值。比如教師要有計劃地組織好參觀小學的工作,盡早為幼兒做好進入小學的准備工作;教師可結合「建軍節」,帶領幼兒參觀軍營,增加幼兒對海軍、陸軍、空軍的感性認識。 3.幼兒園在利用社區的個人因素時,要從個體的知識結構、人格特徵、行為模式、道德規范和心理需求出發。教師要注意把社區中具有很高威望的人、助人為樂的人、寬容大度的人、不斷進取的人、責任感強的人等都吸引到幼兒園里來,為幼兒提供與他們共同生活、 學習和游戲的時間和空間,使幼兒能潛移默化地受到他們的良好影響。 三、利用社區的文化環境優化幼兒園教育 社區的文化環境包括社區的物質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方式、工作及娛樂方式)和社區的精神生活方式(如價值結構、信仰結構及規范結構)。幼兒園在發揮社區文化環境的教育功能時,要注意協調好以下幾種文化之間的關系: 1.處理好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之間的關系。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改善物質生活的場所越來越多,提煉精神生活的家園也層出不窮。幼兒園一方面要選擇時機,增加幼兒對美發院、美容院、按摩室、桑拿室、健身房、茶館、咖啡屋、酒吧等的認識,另一方面還要加大比重,促進幼兒對書店、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美術館、科技館、電腦屋、少年宮等的理解。 2.處理好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之間的關系。 城市文化和鄉村文化有許多不同,從特質上講,主要表現在理性化(講究理性而不是感情),世俗化(追求實際和實用)和多層化(組織多和制度多)上。 幼兒園要注意這些差別,從本園的實際情況出發,避免從一個極端(如隻字不提鄉村文化)走向另一個極端(如大肆渲染城市文化)。 3.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關系。 相比來講,傳統文化具有較強的區域性、民族性、歷史性和穩定性,而現代文化則具有較強的世界性、共同性、綜合性和現代性。 所以,教師要積極應對這兩種文化之間存在的矛盾和沖突,不能固守一方而排斥另一方,而需汲取兩者的精華,促使兩者的互補和結合。例如,當社區里的腰鼓隊、木蘭拳隊、太極拳隊、龍舟隊在進行表演時,教師可帶領幼兒前去觀賞;當社區里組織居民進行插花、彈鋼琴、跳交誼舞、電腦打字、英語小品比賽時,教師也可指導幼兒參與比賽。 4.處理好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關系。相比來講,東方文化強調共性,具有整體性強、禮儀性多、藝術性高的特點;而西方文化則強調個性,具有競爭性強、實效性高、自由性大的特點。東西方文化都通過飲食、服裝、樂器等不同的媒介折射出來。為了促進幼兒對不同文化的認識、理解、尊重、寬容和接納,教師既可以帶領幼兒對比著參觀面條店及水餃店、肯德基店及麥當勞店,鼓勵幼兒說說中餐店和西餐店的異同點,也可以指導幼兒對比著觀看二胡及古箏、鋼琴及小提琴,啟發幼兒講講中國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有什麼異同點。 另外,東西方文化也通過不同的節日反映出來,教師應在幫助幼兒體驗、理解本國節日的基礎上,為幼兒創造時機,讓其更好地感受、認識外國的節日。例如,在「聖誕節」到來之際,教師可帶領幼兒到社區的商店、禮品店走一走,轉一轉, 讓幼兒看看漂亮的聖誕樹、聖誕小鈴鐺、聖誕小卡片,使幼兒沉浸到歡快的節日氣氛中;在「父親節」「母親節」來臨之際,教師可引領幼兒參觀社區的花街、花店,在「花商」的幫助下,使幼兒能夠區分出玫瑰花和康乃馨花的不同之處,在「花匠」的幫助下,使幼兒能夠學會賞花、插花;教師還可啟發幼兒用自己的零用錢為父親選購一枝大紅色的玫瑰花、為母親購買一枝粉紅色的康乃馨,在節日時把自己的祝福悄悄地送給父母。
❺ 幼兒多元文化教育的適宜經驗主要包括哪些
一、從自立、親情入手,優化中西方文化元素
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推進,我國的家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固有的「金字塔」結構變為「倒金字塔」結構,這種變化也導致兒童在家庭中的位置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由傳統理念中「服從家長」變為「要求家長服從」。目前,中國家庭對孩子的溺愛到達了空前的程度,孩子沒有基本的勞動、自立理念,對自己應該完全能勝任的生活瑣事卻絲毫沒有自理的概念,一味地依賴家長。很多家長也看做理所應當,並將之視為孩子與自己親近的表現。這種狀況的存在和蔓延對幼兒的成長及將來的發展極為不利。我們要從幼兒園入手,開始對幼兒滲透西方的自立教育,讓學生幫家長、小朋友和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在家庭中,鼓勵幼兒幫助媽媽擺放碗筷,或者收拾餐桌,洗自己的襪子、手絹,自己整理書包等;在學校,發現小朋友背後的拉鏈或者扣子開了,主動幫助小朋友拉上或者繫上;幫助老師為小朋友發放水果或點心,幫助老師一起做值日、打掃衛生等,從而不斷幫助學生樹立獨立意識和助人意識。同時,也要倡導小朋友有什麼心裡話給家長、老師說一說,鼓勵幼兒與教師和家長親近,加強情感教育。這樣,幼兒就能接受中西方文化雙重熏陶,既有中國傳統的重視親情,又有西方的獨立自主。
二、課程內容多元化,多種文化共同熏陶
幼兒園課程的開設有很大的自主權,不受門的嚴格控制。因此,幼兒園課程的開設要遵循多元化的原則。既要讓幼兒接受與我國傳統文化相關的故事,比如卧冰求鯉、囊螢映雪、程門立雪等,讓幼兒初步接受中國文化中的「敬老」「勤奮」「尊師」等文化元素;又要讓幼兒接受一些西方的文化元素,給幼兒講一些西方的童話故事《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丑小鴨》《灰姑娘》等,時常播放一些英文、法文的兒歌,觀看一些簡單的西方畫作,讓幼兒直觀感受西方文化元素;同時,教師還要注意滲透我國少數民族的一些文化元素,比如蒙古族的騎射、少數民族的歌曲、舞蹈、生活習慣等。讓幼兒從小就在豐富多彩的文化氛圍中生長,接受多種文化的熏陶,促使各種文化元素自然滲透,以幫助幼兒在文化民主的氛圍中成為能夠理解兩種或多種文化的人,使他們既成為自己文化的主體,又成為其中有能力的一員。這對今後幼兒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下成長都大有裨益。
三、從飲食、服裝等對幼兒進行多元化熏陶
中國民間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緣遠流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所謂中國民間飲食的文化內涵,是指由飲食物質文化、技術文化、意識文化等反映的植根於中華文化的飲食思想和觀念。這是反映中華飲食文化本質屬性的因素,是中華飲食文化深厚堅實的思想淵源。近年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受西方飲食習慣的沖擊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兒童更喜歡洋快餐。但是,無論是中餐還是西餐都有其文化特色,教師只需向幼兒展示中西餐的不同製作方法和就餐習慣,比如用圖片或者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學生喜愛的中國菜和熟悉的西餐,讓肉夾饃來PK漢堡,餡餅來挑戰披薩,茶與可樂形成對比,面條與通心粉進行對抗,牛排與紅燒排骨進行較量……還可以將中國傳統服裝與西裝同時展示:西裝裙與旗袍對比,風衣與長衫並列,唐裝與西裝媲美……讓幼兒從小感受到飲食習慣和服裝風格的不同是一種自然的存在,是世界多樣化的自然呈現,對它們都能抱一種平和的態度去認識、去接受,從小就能在一種多元化的生活氛圍中接受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幼兒長大後快速融入「地球村」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以多元、多彩節日為載體,感受多元文化
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能體現出不同民族的民族性格的文化風格。幼兒從小接受不同的節日文化,對開闊幼兒視野、豐富幼兒文化積淀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在幼兒園開展以「國慶」為主題的活動;「中秋節」製作月餅,與家長共同品嘗,體驗勞動成果與親情;知道「重陽節」的來歷,尊敬、愛戴老人等等,這樣讓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使幼兒對了解與認識我們的民族,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同時,讓學生接受「父親節」「母親節」「萬聖節」「聖誕節」「愚人節」等西方節日,了解這些節日時,西方人會以哪種方式度過。過去在我們的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一種誤區,即往往以突出表現差異感的方式來強調民族特性,在贊揚民族精神的同時,不自覺地貶低其他文化;或者在介紹其他文化時,常常與自己文化進行「孰優孰劣」的比較,其結果使我們的孩子不是過分自卑就是盲目自豪。為避免上述誤區,我園在多元文化教育上致力於幫助幼兒認識和了解本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內涵,學會尊重其他文化的多樣性。
文化的融合是歷史發展的潮流。因此幼兒園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同時,實行多元文化教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培養適應多元文化的未來人才必須從娃娃做起。
❻ 幼兒園多元文化家鄉教案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和立志建設家鄉的願望; 2、使幼兒知道自己的家鄉是章丘; 3、引導幼兒更進一步了解和熟悉章丘的風景名勝和土特產。 活動准備: (章丘風景、土特產課件)、章丘風景圖片、磁帶(幸福泉、誇章丘)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導入: 1、聽音樂《幸福泉》拍手進教室安靜做好。 2、(出示幾幅美麗的圖片)問:小朋友,你知道這是哪裡嗎?介紹:這就是我們美麗的家鄉——章丘,是我們生活的地方。(課件章丘地圖) 二、基本部分: 1、復習土特產: 我們章丘物產豐富,有好多的土特產,你知道哪些? (章丘大蔥、明水香稻、垛庄核桃、龍山小米、白雲湖鴨蛋、黃家烤肉) 簡介: 章丘大蔥:產於秀惠,它很高(最高的比老師還高一大節呢!)蔥白也很長(能達到小朋友胸膛)、又脆又甜,有「蔥王」、「世界上最偉大的蔥」的稱號。 明水香稻:是「世界香米之王」,古時候給皇上進貢的貢品。 垛庄核桃:果殼光滑,特別薄,容易剝皮。 龍山小米:米色金黃、香味很濃,是四大名米之一。乾隆年間,給皇上進貢的貢米。 白雲湖鴨蛋:蛋黃發紅、油多、味道鮮美 黃家烤肉:是綉惠鎮黃家灣的特色食品,皮酥、肉嫩、肥而不膩、清香可口,是我們山東的名吃。 章丘還有很多好吃的,請小朋友看一下(課件)。 2、新授章丘美景: 章丘不僅物產豐富,風景更美: 小朋友,你都去過哪些美麗的地方?(讓我們一起乘車去游覽)(課件逐幅出示)結合課件教師先引導幼兒逐個觀察各景點的特點,引導幼兒認識各風景點: (1)(開起小汽車、笛笛、笛笛、哧)小朋友看,我們來到哪裡了?(白雲湖)你是怎麼看出來的?(有好多荷花)對了,是白雲湖。 小結:白雲湖在明水西北邊,空氣清新,湖中種有大片的蓮藕,還養著大量的鵝、鴨、魚、鱉、蝦等,是天然的水上樂園。 (2)(開起小汽車、笛笛、笛笛、哧)這是哪裡? 城子崖遺址:龍山文化的發原地,以黑陶著名,對科學家考古有很大意義。 (3)(開起小汽車、笛笛、笛笛、哧)小朋友,我們現在到哪了?(百脈泉公園)百脈泉公園里有什麼?(泉水、清照園、龍泉寺)都有什麼泉?(百脈泉、梅花泉、漱玉泉、墨泉等)這些泉水各有什麼特點呢?(……)請小朋友一起欣賞(課件)。 小結: 百脈泉公園:就在明水,公園里有百脈泉、梅花泉、漱玉泉、墨泉等好多的泉水,還有清照園、龍泉寺等建築。 ①百脈泉:池底湧出數不清的水泡,慢慢地浮上水面,好象滾動的珍珠,詩人贊美為「百脈寒泉珍珠滾」。 ②梅花泉:在 「清照園」內,泉水從很久以前鑽出的5個鑽孔中噴湧出來,水花四濺,五個泉一齊噴涌,就像一朵盛開的梅花,又叫梅花泉。這個泉噴涌旺盛,水氣蒸騰。 ③漱玉泉:由於受壓不勻,它的特點是左右搖擺,像在跳舞一樣。因為李清照常到這里來觀泉,並且漱過口洗過玉,所以才叫漱玉泉。 ④墨泉:水像是從很深的古井裡湧出,顏色很深,黑黝黝的。 ⑤清照園: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故鄉 ⑥龍泉寺:殿內佛像金碧輝煌,壁畫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是章丘佛教文化的一處名勝景點。 (4)危山:在章丘市西部聖井鎮,四周是山前平原,孤山獨立,發掘漢墓兵馬俑。
❼ 幼兒園不重視傳統節日的案例
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承中華美德的重要載體。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並存、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形勢下,我們發現人們對傳統節日日益淡漠,幼兒對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精神價值更是了解甚少。此次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體現了國家的文化發展戰略和對傳統節日的重視,因此,在幼兒園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教育,開發幼兒園活動課程具有時效性和重要意義,本課題的研究由此而引發,並基於以下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意義。 1.當前國人對傳統節日的感知狀態。 2.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參加情況 3.傳統節日文化對一個民族的重要性,對幼兒加強傳統節日文化的必要性 4.幼兒園親子活動的特質,有利於對幼兒實施傳統節日文化教育
❽ 如何在特色環境創設中滲透多元文化 隨筆
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是文化背景的多樣和多變,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就是文化自尊和文化尊重。所謂「文化自尊」的教育,即是要通過民族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讓兒童感受本國文化的豐富性,從而培養其民族文化尊嚴。而「文化尊嚴」的教育,則是要通過面向世界的教育,讓兒童了解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學會尊重其他文化。其次,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觀點、是一種理念而不是一門學科。多元文化教育,作為一種理念,即在教育過程中要平等的對待不同的文化個體,尊重不同個體的文化習俗,並提供便利的學習條件,進行多樣化教育;在教育內容中要讓不同文化攜帶者的生活得到公正的反映,並加快文化間的交流與整合。多元文化教育作為一種觀點,意味著它可以將教育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和各種活動中。
一、遵循幼兒學習的特點,以感知體驗式學習為主。
幼兒園應為幼兒廣泛接觸生動多樣的節慶活動、充分體驗各種不同的風俗習慣、飲食、服飾、建築等提供充足的機會,讓幼兒在玩中學、做中學,在積累豐富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對本土文化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並對其他文化形成開放、接納的態度。
二、重視環境的感染作用。
環境,尤其是具有文化屬性的特殊環境是熏陶幼兒心靈的有效刺激源,會對兒童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實施多元文化教育時需要把創設良好的物質環境和人際環境結合起來,寓多元文化教育於周圍的環境之中。
1、創設多元化的心理環境,形成寬松和諧的師生關系
2、創設與主題相關的環境滿足不同年齡幼兒的樂學需求。
教育培養幼兒的多元文化意識是幼兒園教育適應時代要求的必然選擇。而幼兒園實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質是讓幼兒在逐漸把握本民族文化特色、形成對本民族文化的歸屬感,並能以客觀、公正、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所以在關注和利用好環境是一本立體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無聲教科書,它能有效促進幼兒成長。
❾ 我最近看到網上馬榮國際幼兒園的林肯班口碑挺好的有沒有送孩子過去的家長現身說法
馬榮國際幼兒園至今為止,已經創辦了30來年了,他在業內評價好,口碑也不錯,專有豐富的辦學經驗和屬教資積累,開設的林肯班又是奔著孩子的發展去的,可以放心。如果你們家有條件的話,我還是建議你選擇馬榮國際幼兒園的林肯班,因為其教學目標就比普通幼兒園高了很大一個檔次,他們以國際IB-PYP課程為核心課程,還有多元文化課程、美式運動課程,孩子學街舞、學世界文化藝術,學跆拳道,學高爾夫,還有全英文浸泡式語言環境,學的東西多,學得開心。
❿ 宋慶齡幼兒園國內班和多元文化班有什麼區別
是國際班和多元班吧?
多元是類似國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