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實施中的困惑
㈠ 學習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的困惑和收獲
隨著新綱要的頒布和新課程的實施,為中國的音樂教育改革增添了濃重的一筆。新課程代表著新的教育理念,突出一個「新」字。「新」是素質教育的靈魂。音樂是提高幼兒素質,培養幼兒創新能力的重要學科。新課程主張通過各種藝術教育,使幼兒內在的情感得於表現和發展,進而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並提出教師的作用在於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幼兒的審美經驗,讓幼兒體驗表現和創造的快樂。藝術貴在創新,創新需要個性。因此,我們必須走進新課程,從幼兒的角度出發,構建新的音樂教學理念,通過靈活多樣的途徑發掘幼兒的潛能,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現就自己在實際教學中的點滴做法,粗淺地談一談新課程理念下音樂教學中如何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
一、創設寬松環境,激起創新慾望。
利用音樂來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教師必須給孩子創造一個音樂環境。沉浸在音樂環境中,感受著音樂的旋律,體驗著音樂的美感,幼兒會不時地迸發出音樂帶來的創造靈感。音樂環境的營造,可以從物質環境、心裡環境、文化環境等幾個方面進行。
物質環境的營造,我們可以在教室里建音樂區角,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具供幼兒擺弄。在這里孩子們就可以盡情地跳呀,唱呀,盡情感受音樂的美。如:在欣賞民樂合奏《金蛇狂舞》後,我把課上用的材料:鼓、自製的小旗幟、頭巾等放到了音樂區。幼兒手拿道具,興致勃勃,他們隨著音樂表演起來。舞龍的舞龍、賽龍舟的賽龍舟、敲鼓助威的助威。這場景、這氣勢,可以說幼兒的創造力已發揮到了最高峰。
良好的心理環境的營造可以鼓勵孩子,引導他們大膽參與創編活動,使他們從成功中獲得信心,從而不斷地挖掘他們的潛能。如:在大班歌曲《小星星》的教學中,我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創設了「星星垂掛「的環境布置,並在燈管上紮上蘭色的縐紙,把教室里的窗簾拉上,營造了夜晚的氛圍。在這樣一個寧靜的夜晚,幼兒唱著歌,跳著舒展的動作。體驗到了創編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創編的興趣。
文化環境的營造,我認為也是特別重要的。校園里的歌聲,幼兒教師歡快的舞蹈及其流暢的節奏,都會對幼兒產生音樂的熏陶。隨著新疆舞、蒙古舞的旋律,擺弄著他們最簡單的舞姿,孩子們常常是自然而然地輕松應和著,時而慢走,時而跳躍。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是音樂激發了他們創造的慾望,是音樂環境賦予了他們創造性表達的激情和空間。
二、精選教學內容,拓展想像空間。
新課程要求教學內容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有益於幼兒解決社會問題,從而提高幼兒的音樂修養。音樂只有來源於生活,才能創造於生活。因此,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緊密聯系幼兒的生活實際。教師應精心選擇一些具有鮮明特點,易被幼兒接受的樂曲。在不同場合出現不同音樂,能有效激發幼兒興趣。如運動時選擇熱烈的迪斯科;游戲時則選用活潑的鋼琴曲……動人的旋律,明快的節奏促使幼兒躍躍欲試,參與活動的興致頓然提高。
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創造建立在幼兒一定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必須讓幼兒從自己經驗里發生出來的知識做根。」這就要求幼兒園的教育應以幼兒生活為載體,創造性地開展教育教學。幼兒階段是想像力最活躍、最豐富的階段,是開發孩子創造力的重要時期。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採用形式活潑且受幼兒喜歡的活動豐富幼兒的創造源泉。如:在組織音樂活動《下雨了》之前,我有意識地讓幼兒在雨天時穿上雨靴、雨衣,打上雨傘,在大自然中感受雨。孩子們興奮的在操場中玩耍,有的慢步,有的飛跑,有的在積水處踏得「啪啪啪」響,於是我引導幼兒發現雨落在不同的地方會發出什麼聲音。「老師,老師,我發現雨點落在雨傘上會發出「滴滴塔塔」的聲音」。過了一會,有的小朋友拉著我的手來到草地上說:「老師,你知道嗎?雨點落在小草上是沒有聲音的,而落在大型玩具上有「篤篤」的聲音」。「哦,是嗎?讓我來聽聽看」。我把耳朵湊到了小草旁仔細的聽。「哇,真的沒有聲音耶!」。於是,我提議讓幼兒用雨點的不同聲響來唱歌,幼兒在玩耍中進行了創造性活動。因此,精選音樂教學內容,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才能使幼兒發自內心地熱愛音樂,更積極地去接觸、「創造」音樂。
三、突破教學形式,構建創意課堂。
由於音樂教育的傳統模式化,許多教師把完成《綱要》中規定的音樂教育任務看作是單純地教會幼兒一定量的歌曲、舞蹈、律動和音樂游戲,一切都圍著教材轉,至於為什麼要教這些歌曲、舞蹈、音樂游戲,教材之間有什麼關系,教師很少去想。這樣的教學過程,既忽視了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又忽視了幼兒的創造。那麼作為教師應該要突破傳統的教學形式,才能有效地、不失時機促進幼兒音樂感受力的發展
1.讓幼兒充分的動。
「動」是人的本性,動,是讓幼兒感受音樂的一個好辦法。動的目的是為了讓幼兒聽。例:一次我放了《學做解放軍》的音樂,幼兒都禁不住動了起來,神氣地走步、敬禮、持槍、吹號,那神情儼然像個解放軍。音樂引起了幼兒情感上的共鳴,他們的動正是反映了音樂的情緒。在教《採茶》律動時,首先我讓幼兒反復傾聽音樂,體會樂曲歡樂、活潑的情景,我提示幼兒:「茶葉」豐收了,可做採茶動作。然後我再讓幼兒聽音樂,他們就產生想像活動了,我還通過自身動作來豐富幼兒的視覺形象,特別是讓幼兒看看手是怎樣抓住茶枝,手腕怎樣轉動就能採下茶葉的?幼兒獲得了這些基本知識以後,也就有了音樂和與音樂形象相適應的視覺形象,此時便可以讓幼兒隨音樂來做採茶動作了,這樣教學的效果跟以前大不一樣了,幼兒隨自己想像創造了許多動作。有的采一次點點頭,有的兩手輪著采,幼兒跳兩跳采一下,有的做抱籃子狀,以示「茶葉」豐收了……幼兒自得其樂地做著各種採茶動作,把音樂作品的節奏、歡樂及愉快情緒都表現在每一個動作上。
2.讓幼兒自由的說。
聽音樂編故事是在幼兒充分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形象的基礎上再進行講述的一種教學形式。為了充分滿足幼兒的求知慾,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學中我適當增加了一些聽音樂編故事的內容,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聽音樂前,我先對幼兒作啟發性談話,引發他們的興趣,使他們能專心致志地聽音樂,在聽的過程中發揮想像。我說:「小朋友,今天老師教你們學一種新本領,聽聽音樂編故事。你們在聽時,要動腦筋想,音樂里有誰?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發生了什麼事情?後來又怎麼樣?看誰能編出最好聽的、最有趣的故事。」這樣一說,幼兒就有了積極性,也會認真聽音樂了。如:一次我選用了《春天》改編的管弦樂曲作為樂曲的開始,《彼德與狼》中描寫的狼的音樂為第二段,《黑貓警長》中英勇追擊的音樂為第三段,三段音樂經過巧妙的剪接,編成了故事的材料,幼兒聽了很感興趣。聽完第一段音樂後,我提問「樂曲里表現的是什麼季節?好象看到什麼動物?」幼兒說「春天來了,小草融化了,小河裡的冰融化了,河水嘩啦啦的唱歌,草地上的草變綠了。一群小兔子在草地上吃又青又嫩的草。」還有的說「美麗的春天來了,草地上開滿了五顏六色的花,勤勞的蜜蜂忙著採花粉,漂亮的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小鳥在嘰喳的唱歌,一群小兔在游戲。」聽完第二段音樂,我啟發幼兒:「小兔忽然聽到了什麼樣的聲音?它回過頭來發現了什麼?它心裡是怎麼想的?這時大灰狼想干什麼?小白兔怎麼辦?」小朋友們爭先恐後的講:「小白兔聽到了輕輕的聲音,回頭一看,在草地上發現了一隻大灰狼。」聽完第三段音樂,我又啟發幼兒:「在這危險的時刻誰來了?黑貓警長是怎樣知道小白兔遇到危險的?」小朋友們說:「是小鳥飛去報告的」還有的說「是黑貓警長從對講機里聽到的。」
3.讓幼兒盡情地玩。
每次音樂活動,我都會給幼兒留出一小部分時間,讓幼兒玩玩音樂游戲、聽聽歌曲演唱、看看情境表演等。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而將音樂知識融入游戲中,不僅讓幼兒活躍了思維,而且能加深幼兒對知識的理解。如:我在幼兒認識了「1 2 3 4 5 6 7」之後,設計了「摘果子」游戲;我彈出某個音,讓幼兒聽後上黑板將用吹塑紙做的音符果子摘下來,並唱給大家聽。幼兒在游戲中掌握了音名,音的高低,也使單調的練習變為有趣的游戲,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各種音樂游戲的設計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以及學習的內容來安排。幼兒掌握了基本節奏,就可設計「聽兒歌,拍節奏」,「聽節奏,填歌詞」等游戲。此類游戲,簡單易行,生動有趣,讓幼兒在游戲中大膽思維,大膽創造,即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也提高了他們的實踐能力。
我在歌曲教學後,喜歡留幾分鍾時間和幼兒一起開個「小小音樂會」,請一位能力強的幼兒當主持人,其餘幼兒當小歌手,我做伴奏員,由小主持人點小歌手上台演唱自選的歌曲。在整個活動中,幼兒始終充當主角,我為配角,幼兒的興趣濃,積極性得到了發揮。音樂會既培養了幼兒的音樂實踐能力,又提高了幼兒的演唱水平。
我在教過歌曲《什麼動物出來玩》後,我特意留出幾分鍾時間,進行情境表演。孩子們模仿兔子蹦跳、小鳥展翅飛、小雞走、小鴨搖擺的樣子一起玩耍,讓他們回到童話中去。在學習歌曲《小青蛙找家》後,小朋友模仿找不到家、看不到媽媽那焦急的樣子,邊找邊「呱 呱 呱」地叫,最後終於找到了溫暖的家,那高興地樣子,讓他們真正體驗到家的溫暖。對幼兒表演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教師都應給予表揚、鼓勵,以培養他們的表演能力,發掘他們的創造能力,培養他們的情感。
四、滲透日常生活,誘發自主創新。
幼兒時期的音樂活動對於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幼兒園的音樂教育,不僅在上課時進行,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進行,使幼兒經常生活在音樂環境之中。早晨孩子來園時,我們經常播放一些悅耳動聽的幼兒歌曲,如《小鼓響咚咚》,當幼兒聽到這首歌時,聽著聽著就會不由自主地拿起小鼓敲擊對話,孩子對歌曲產生了興趣。他們以極大的熱情和高度的注意力去聽、去想,去感受歌曲中愉快高興的情緒。在幼兒進餐時,我會選擇放一些曲子讓幼兒欣賞,如《天鵝》、《蝴蝶》等,有助於幼兒愉快進餐的同時,對於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也很有幫助。當幼兒午睡時,放一段舒展、輕松、優美的音樂,可以使幼兒的身心放鬆下來,在音樂聲中進入夢鄉;當幼兒起床時,可放一段節奏歡快、活潑的音樂,可以使幼兒提高興奮度,精神充沛地迎接下午的活動。通過廣泛接觸表現不同情感、內容的音樂,幼兒的情感世界將逐漸變得豐富、充實。
五、加強自身修養,體驗實施創新。
教師自身的業務修養直接關繫到幼兒將來的發展方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教師以飽滿的熱情唱出歌曲所要表達的感情時,同時也引起幼兒情感上的共鳴。幼兒在聽覺上、視覺上得到了美的享受,產生且保持了對音樂的熱情,對情感投入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雖然幼兒還不會唱這首歌,但許多幼兒已隨歌聲有節奏的拍掌或點頭。臉上也露出了燦爛的笑容。課堂上顯示出一派熱烈活躍的氣氛,幼兒臉上全都表現出了學唱這首歌的急切心情。
此外,教師自身還應具有創造的激情。弗里德•海納指出:倘若把創造力作為教育目標,那麼,實現的前提就是創造性的教師。因此教師要不斷加強創造思維訓練。隨著「課改」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課堂結構不斷優化,這就要求教師應以自身的永不熄滅的創造激情去挖掘,去設計,構思教學環節。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運用自己獨特創造思維,通過音樂豐富幼兒的形象思維,喚醒創造思維中的熱情,維護創造思維的異想,張揚創造思維下的個性。通過讓幼兒多聽、多想、多比較來激發幼兒的想像,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
總之,我們要認真學習新課程,准確地把握新理念,恰如其分地運用新課程、新理念培養幼兒的新思維,新課程理念下的音樂教育必將顯示出勃勃生機。陶行知先生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天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要培養幼兒的創造性,就應該「處處」培養,「天天」培養,「人人」培養; 就讓音樂這熊熊燃燒的大火點燃幼兒心中的創造力,讓新課程下的音樂教學為幼兒插上創新的翅膀!
㈡ 在幼兒園課程實施過程中 教師應注意哪些問題
幼兒園整合課程實施中必須注意的七個問題 什麼是整合?整合是把各個部分、各個要素有機的組織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幼兒教育界逐步認識到了「整合」對兒童學習的重要意義,幼兒教育課程的研究者們在有關幼兒園課程發展的認識上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趨同傾向,給兒童提供「整合」的課程成為了國際國內...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共識。迄今為止,國內已有幾種引人注目的整合取向的課程模式,主要是在學科範圍內進行整合的「經驗模式」,以主題方式進行整合的「主題模式」,以及以項目為方式進行整合的「項目活動模式」。結合自身教改實踐,我認為不管是何種模式,都必須要做到七個「堅持」。 一、整合課程觀念要堅持辯證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內容「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等五個領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劃分。各個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去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就課程與教學而言,分科和整合是認識世界的兩種不同的方式,沒有孰優孰劣之分。與此相對應,學校課程中的分科和整合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整合和分科各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的劃分也是相對的。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狀況,不同階段的課程整合具有不同的意義。一般來說,年級越低,整合的程度可以越高一些。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綜合化的程度應該高些,尤其是我們的幼兒園課程。 我們必須注意克服教育中常常出現的那種以偏糾偏的思維定式,要麼片面強調整合或分科的優點,要麼試圖取代對方,這些都是不足取的。解決問題的關鍵立足於人是整體、教育是整體、生活是整體的觀點,在課程開發和教學中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該整合的堅決綜合,該分科的堅持分科,整合中有分化,分科中有整合,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二、整合課程目標要堅持發展性 請看一例:在繪畫活動「小鴨」教學過程中,某教師一改以往先講解示範繪畫步驟、後讓幼兒模仿的枯燥教學方法,而是為每個孩子提供了一個可以活動的小鴨紙板玩具。結果,孩子們一接過就很有興趣的和它玩了起來,轉轉「小鴨」的頭,動動「小鴨」的翅膀,擺擺「小鴨」的腿,每個孩子都玩得非常帶勁,有時還發出歡快的笑聲。孩子們一邊玩,一邊用桌上的各種圓片粘貼小鴨,這位老師看了情不自禁地問:「你的小鴨在干什麼」?孩子們爭著回答:「我的小鴨在看天上的雲」; 「我的小鴨在低著頭找小魚吃」;「鴨媽媽不見了,小鴨回頭找媽媽喲」;「我的小鴨和你們都不一樣,他和好朋友手拉手一起向前走」……這位教師趁熱打鐵: 「小鴨怎麼會做各種動作」?「轉小鴨的頭,嘴巴朝哪兒,小鴨就能看到哪兒了」。孩子們通過擺弄探索,經過了一個試驗過程後,輕松地在紙上畫出各種動態的小鴨了。這個活動中,孩子自始至終在玩的過程中學習,學得輕松又自然,他們的作品充分表現了各自的創造和想像,是孩子們自己的畫。 的確,幼兒園課程是為幼兒的發展而存在的,而不是為系統知識的傳授而存在。幼兒園的課程關注的不是應教給幼兒哪些知識,而是幼兒發展的任務是什麼,或者說幼兒應在哪些方面得到發展。過去我們過分強調分科或分領域的教育,往往導致教師只注意某一學科或領域的教育價值。如:在數學課或語言課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只注重幼兒的知識技能的掌握,而對活動中出現的人際交往問題或幼兒感興趣的自然現象或社會性的問題卻往往會被忽視,這對幼兒的全面發展是不利的。幼兒發展的整合是幼兒教育整合中核心的整合,是其他各項整合的出發點和歸宿。幼兒教育整合中的工具性目標、認知性目標與情意性目標的制定都應該關注幼兒的發展。 三、整合課程內容要堅持系列性 教育內容的整合不僅表現在不同領域、不同內容之間產生的有機聯系,而且需要構成系列。比如,教學《小兔乖乖》,我除了安排故事以外,還整合了其他相關教育內容:健康《小兔采蘑菇》、設計《小兔家的房子》、歌曲《小兔乖乖》、創造性游戲《小兔家的工作》、繪畫《可愛的小兔》、折紙《蘿卜》等。這一系列教育內容都是與小兔有著密切的聯系的,有助於培養孩子感受、理解、運用等多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教者可以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將他們日常生活、周圍環境和社會信息中大量的素材合理組織,選擇孩子所關注的內容,進行系列性整合。我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了嘗試。 首先:選擇孩子日常生活經驗。孩子自身及日常生活是孩子熟悉的,最易於產生認同感和親切感,最易於孩子的理解和表達。選擇大量的孩子日常生活經驗,進行合理整合,才能引導孩子對日常司空見慣的現象加以關注、概括和交流,以此激發孩子進行探究、發現。 其次:選擇孩子可以理解的社會信息。現代社會中的孩子已不再生活在一個狹隘和封閉的空間里,社會信息通過各種渠道滲透到孩子的生活中並影響著孩子。孩子們會關心「神州五號」,會討論「北京奧運」,會談論「希望工程」;教者不妨由此引導孩子開展積極的討論。這類整合活動不僅使孩子的語言得到發展,而且也使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得到培養。 第三:選擇孩子可接受的科技發展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使孩子有機會感受或了解到許多科技信息。他們不再拘泥於拼插積木、電動玩具,而更多地對新的科技現象產生極大的興趣,想去了解,去探究、去發現。這不僅使孩子的語言表述、運用的機會大大增加,而且思維的加工和概括也不斷地得到鍛煉。孩子的語言和思維在相輔相成的過程中得到整合。這類內容如「家鄉的高層建築」「神奇的電腦」「我見到的高速公路」「上海的磁懸浮」等。這類內容整合無疑能大大幫助孩子積累有益的生活經驗,為孩子的將來打下扎實基礎,促進孩子和諧、全面的發展。 四、整合課程參與要堅持全員性 整合課程應當是師生共同參與探求知識的過程,教師不再作為知識權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課程的組織與開展,而更多的是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出現。幼兒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的接受者,而應成為課程發展的積極參與者,他們的需要、興趣、經驗、探索和體驗將被受到高度重視。整合課程作為很重要的課程改革運動,也必須得到家長的了解、認同和支持,從而讓他們也能做個積極的參與者。如此,才有可能不出現:家長每天詢問孩子學到了什麼,如果孩子沒有認出幾個字,或是沒有學會幾個美麗的形容詞,或是沒有認識幾種動物,那就會認為孩子什麼也沒學到,從而質疑教師的教學水平;如此,才有可能出現:家長不只限於詢問孩子今天學到了什麼,還應和孩子一起在家裡或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延伸主題活動,從而觀察孩子在活動過程中不斷豐富的學習經驗及創造性表現,甚至為主題活動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收集准備各種資料,給予孩子有關知識方面的准備,以及發揮自己的特長參與某些教育活動等。 雖然整合課程強調重視孩子的興趣和與孩子在互動中生成課程,但根據孩子的發展特點、最近興趣點,還是需要教師在進行每個主題教學之前做好教學計劃。不僅如此,我們幼兒園同事之間還常常共同討論一個主題的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再根據各自的強項來分工,以便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安排,更好地讓幼兒了解資訊、形成概念和獲得技能。整個學習過程中既需要孩子們的積極參與,也需要教師的引導、家長的配合。只有這三者之間建立起有效、積極的互動關系,才能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一般來說,主題活動剛確立時,孩子們的相關表達均比較貧乏。如果通過師生互動「你說我也說」、生生互動「大家一起來」、家長與孩子
㈢ 幼兒園課程實施情況,存在哪些問題和建議
課程評價是課程建構、生成與發展的重要環節。隨著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日益認識到課程評價在整個課程系統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既是課程運作的『終點』,又是它繼續發展的起點,
㈣ 當前幼兒園課程實施中存在哪些問題
一、課程與教材不搭配 常常因為備課心煩 二、同一主題開很多周課 對於收集材料 上課都不利 有些內容重復 孩子也會失去興趣
㈤ 幼兒園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惑或問題
一、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出現的常見問題
1、教師易於忽視幼兒生活活動的價值
幼兒教育活動實際就是寓教於樂,由於幼兒的發育特點決定了他們在思維能力以及認知能力方面都比較弱,這個時候教師的指導和鼓勵對於幼兒思維與能力的發展非常重要,而幼兒活動就是要從幼兒這些特點出發,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與思維能力,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奠定基礎,幼兒教育的生活活動在這些方面的作用顯著,但是目前我國很多幼兒教師並沒有看到生活活動的真正價值,忽視了幼兒的全面發展,在活動中對於幼兒保護過渡,導致活動失去意義,幼兒多於順從,過於依賴,教師權威性太強,幼兒從小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會完全迷失在教師的威懾力中,這種現象當然上了小學之後會更加明顯.
2、幼兒喪失了在游戲中的自主權
幼兒教育活動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幼兒的獨立動手能力,並從幼兒年齡以及身體的特點出發制定各種游戲活動,而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幼兒自主資源是作為主要的特徵,也就是在游戲中幼兒是游戲的主體,但是目前很多幼兒教師卻忽視了這個問題,很多游戲都是教師自己設定的,幼兒並沒有主動權,活動基本是教師實現教學的一個固定環節,幼兒無法自主選擇,因此幼兒天性無法得到得到釋放和發展,只能夠在模式化的活動中玩耍,活動的教育意義並不大.
3、教學活動忽視幼兒已有生活經驗
幼兒園教學應該將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融入到游戲活動中,通過幼兒熟悉的環境,熟悉的場景實現教育,從激發幼兒的學習慾望,從中獲得生活經驗,拓展幼兒能力,但是我國很多幼兒教師並沒有重視活動中生活經驗的培養,因此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提高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質量的策略
1、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在大量的活動實踐中發現,很多孩子十分活潑,思維活躍,能言善辯,喜歡游戲,但是在學校就寡言寡語,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因此幼兒教師應該從這個角度出發,為孩子營造更加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最大限度消除孩子與自己之間的距離感,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必須多媒體教學方法、音樂游戲法等,這些都能夠消除學生的抵觸心理,激發學習興趣,再快樂中學習.
如:學習「雲」這個生字的時候,教師可以採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這首歌並配有動畫,和學生開展小組合作的游戲活動,並讓同學們聆聽思考問題――雨是如何形成的?學生帶著問題看動畫影片,注意力一下子就會被吸引,對於音樂的興趣進而增加,積極性也會隨之提高,另外,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提升了音樂本身的趣味性,培養了學生聽辨能力以及觀察事物的能力,從而學習更加原因投入到音樂的學習中,大大的激發了求知慾望.原本枯燥的課堂環境變得更加活潑,親切,孩子也更加喜歡學習.
2、構建開放性教學模式
對於幼兒教育來說,教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幼兒的特點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像大學生一樣一直坐在椅子上老老實實的學習,他們需要游戲,需要動手動腦,想要更多的了解這個未知的世界,因此幼兒教師除了具備能歌善舞這樣的傳統教學素質之外,還應該具有開發性的教學意識,讓學生更多的去親近大自然,去看、去聽、去觀察,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獲取知識,這樣的教育效果非常顯著.
㈥ 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與實施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
一、課程與教材不搭配 常常因為備課心煩
二、同一主題開很多周課 對於收集材料 上課都不利 有些內容重復 孩子也會失去興趣
㈦ 幼兒園教師在實施幼兒園領域教學時有哪些具體困惑和問題
一、來幼兒教師所存在的困惑:自
1、工作量大,工作繁瑣。
2、難以將教育理論和專業技能實踐相結合。
3、知識不夠廣泛,常常感到力不從心。
二、怎樣減少困惑
1、端正工作態度,加強職業道德感
2、師徒結對,發揮骨幹教師的「傳幫帶」作用
3、不斷反思,提升自己
㈧ 幼兒園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精字的音節是[jīng]
精的解釋
[jīng]
1.
上好的白米:「食不厭~」。
2.
細密的,與「粗」相對:~密。~細。~確。~制。~讀。~選。~心。~研。~雕細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