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班本手工課程計劃
『壹』 什麼是幼兒園的班本文化
班級文化,首先要考慮到一個班級的成員:教師、幼兒、家長等。所有的文版化不僅包括權你所教授的內容,同時也有自身的發展,與家長的互動等等,在幼兒園中班階段,是對於孩子來說的關鍵期,在整個幼兒園階段有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你可以從培養幼兒能力、與家長的特色活動等展開,形成多通道的建設方法!
『貳』 幼兒園中班班本課程實施方案
一、適宜性——班本化課程的追求 虞永平教授說:適宜性是幼兒園課程建設過程中需要堅持的一個重要原則。追求適宜性也是幼兒園課程建設的重要價值指向。是的,只有適宜性的課程才能帶給幼兒有效的發展。那麼我們該如何把握班本化課程適宜性呢? 1、關注孩子的需要和學習願望,使課程的內容具有教育價值。 「我們選擇教材的時候,不但要問這種材料小孩能不能學,與他們的經驗有沒有銜接,我們還要問這種教材同他現在或將來的生活發生什麼樣的影響。」正如陳老所說,我們選取課程內容以幼兒生活經驗為基礎,以幼兒的興趣需要為落點還不夠,我們還需要看,幼兒的這種生活經驗、興趣需要是否具有發展價值和教育價值。所以,幼兒園適宜的課程實施就是一個不斷滿足孩子需要的過程,課程的每一項內容、每一個環節都是指向孩子的需要的,為著孩子的需要而安排的。 2、關注孩子的現有水平和挑戰性,使課程的實施具有有效性。 主題活動內容完全打破了傳統的分課教學模式,課程內容已經完全掌握在教師的手中,一個良好的課程實施者勢必較好地關注著孩子的興趣與需要,會選擇與生成一些有價值的活動內容,這些課程內容的選擇要充分考慮孩子的年齡發展目標,考慮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即要求關注孩子的現有水平。關注了孩子的現有水平,我們還要求課程對幼兒是否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在課堂上就表現成真實富有個性的幼兒對教師精心組織的教學活動能夠予以敏感的回應,能認真投入,積極動腦,不斷想像判斷推理甚至質疑、創新,表現出無窮的學習興趣力。只有當課程內容對幼兒現有經驗水平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孩子們需要跳一跳才夠得著時,才會表現得異常專注與投入。所以觀察幼兒園教學活動過程中幼兒的表現就是判斷課程內容適宜性與有效性的重要途徑之一。 3、關注孩子的學習環境和資源,使課程的實施具有可行性。 在主題內容的選擇上,我們一般選擇孩子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一些具體物體或事件進行主題教育實施,而一些抽象的孩子難以觀察的內容很難吸收進主題,但當孩子生活的周圍有大量的信息資源,環境作為支撐時,我們適當可納入主題活動中來,隨之這些活動也相應變得適宜。例如在《人們怎樣傳遞消息》的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對衛星嫦娥一號的發射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由於有環境資源的支撐,主題活動進行得很是順利。聯想起十年前開展《太空》主題活動由於環境資源缺乏最終半途夭折。可見課程適宜性要求關注孩子學習的周圍環境與教育資源,使課程的實施具有可行性。
『叄』 幼兒園如何提升教師對班本課程的實施
我覺得幼兒園如果想要提升這一個教師的整體素質,和他們的這一個班本課程的話,一定要對他們這一個教師隊伍多做一些培訓和輔導,基本上都會起到非常大的幫助作用。
『肆』 什麼是幼兒園的班本文化
你提的問題,可能是我自己見少寡聞,不能正確理解你的意思。你的問題是不是如小學中學乃是大學中所謂的校本課程(文化),當然這也有多重理解,有可能你提的是幼兒園班本課程,也可能是 幼兒園班級文化。
『伍』 什麼是幼兒園的園本課程
根據本幼兒園的辦園特色及幼兒園的辦園理念,也可結合當地的一些特色融入到幼兒園的日常活動中,是活動有條不紊的進行,從而形成一種屬於幼兒園自身的一種課程體系。
『陸』 幼兒園科學教育環境創設的價值
幼兒的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良好的教育環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根據綱要的這一精神,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積極地挖掘各種教育資源,力求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環境,發揮教育價值的最大化。
一、在豐富的物質環境中,實現幼兒和材料的互動
我們打破「環境布置」的舊觀念,在物質環境的創設上注重了幼兒和材料之間的互動。例如:「娃娃家」里的道具大部分都是孩子們參與製作完成的,「綠色超市」里的綠色食品也是幼兒在生活中搜集而來的,瞧,「食品店」里的小師傅們正在聚精會神地工作著,製作的小點心真是色香味俱全。幼兒動手、動腦積極地參與環創的過程,不僅發展了幼兒各方面的能力,更使他們感覺到自己才是環境的小主人,有利於培養幼兒愛集體、愛周圍環境的積極情感。另外,結合教育目標,我們設計製作了「主題牆」,其內容隨著主題目標和實際需要隨時進行調整、更換,不僅有利於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更能為實際的教育教學提供輔助和便利。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各個區域孤立的作用,不能充分地發揮它的教育價值,於是我們將整合的思想運用到環境的創設和利用上,注重環境中各個區域的有機聯系。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意義,例如:建議建構區的幼兒為表演區的幼兒搭建舞台,請建構區的幼兒到語言區來介紹作品等等,不僅擴展了他們的游戲思路及內容,更能使幼兒在活動中積極探索問題的解決辦法,遇事能替他人考慮,主動幫助別人,。
二、圍繞教育目標,設定特色時間和特色課程
孩子年齡雖小,但是他們同樣有自己的內心世界,同樣需要擁有獨立的空間,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幼兒園的具體課程安排,結合各年齡班實際,每天都為孩子留出一些特殊時間。例如,設置一段悄悄話時間,幫助幼兒學慣用氣發聲的方法,減緩幼兒嗓子的疲勞,因為嗓子是孩子們交流時主要的身體器官,不合理用嗓會對稚嫩的聲帶造成危害。快樂的心情,健康的心態,需要時間調節,我們為幼兒設定了笑眯眯時間,給自己的小夥伴講一件有趣的事情,分享一下夥伴的喜悅,快樂的心情從這里開始,我們根據幼兒的情緒適當地安排笑眯眯時間的頻率、密度,幫助幼兒形成健康、樂觀的心態。
有的教師還結合班本化課程,兩周一次組織心情吧的專題討論活動。教師或幼兒當選吧主,討論近期大家關心的事情,將不愉快的事情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大家一同幫助解決。在活動中,我們還學到了小夥伴尋求樂趣的有效方式。我們的目的是引導幼兒用一個健康的心態看待周圍的事情,遇事能想出多個解決的方法,不鑽牛角尖,為幼兒的健康引好路。
三、家、園、社區共努力,實施「一致」教育
現代教育的特點是開放教育和大教育之中和,幼兒的成長、長輩的教育態度和教養方式、鄰里和社區居民的言行舉止、精神風貌等都直接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的發展,但我們也逐漸認識到,在充分發揮家庭資源、社會資源的同時,運用整合的思想,將家庭、幼兒園、社會三者有機聯系在一起,為幼兒制定一致的教育目標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們在實踐中注重發揮「1+1+1>3」的合力作用,摸索出了一條「請進來,走出去」的教育工作方法。「請進來」即將家庭、社區資源引入幼兒園、引入班級活動,「走出去」即帶領幼兒走出幼兒園、走向社會。
(一)家長進課堂
孩子的家長來自各行各業,有軍人、醫生、教師等等,請他們到課堂上現身說法,不僅有助於擴展幼兒的視野,獲得與更多的社會人接觸的機會,還有助於增進教師和家長之間的了解,為家長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例如:我班昊昊的媽媽是一名口腔醫生,為了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結合教育主題《健康的孩子》,我們邀請昊昊的媽媽來幼兒園做一回老師。她的特殊身份――既是媽媽又是老師,深深地吸引了孩子們,他們不僅知道了牙齒的特點、結構、怎樣保護,還主動讓「老師」幫自己檢查牙齒,促進了孩子護牙意識及行為的形成。
(二)豐富多彩的親子社會實踐活動
如何既能讓幼兒「走出去」,又能保障幼兒的安全?在實踐中我們得出,利用周末時間組織親子社會實踐活動,請家長帶領孩子自願參加,不僅保證了孩子的安全,還增進了幼兒之間、家庭之間、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感情,在活動後的自由活動中組織「家教沙龍」,和家長共同探討育兒經驗,使親子活動一舉多得,家長、幼兒、老師都受益。
總之,環境育人,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作為幼教工作者,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應積極地挖掘各種教育資源,力求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環境,發揮其教育價值的最大化。
『柒』 適合小班幼兒園民間游戲的班本課程
適合小班幼兒園民間游戲的,我覺得可以丟手絹,可以猜謎語,可以做一些手工製作,或者是老鷹抓小雞
『捌』 如何"基於兒童發展需要確立班本化課程
一、適宜性——班本化課程的追求
虞永平教授說:適宜性是幼兒園課程建設過程中需要堅持的一個重要原則。追求適宜性也是幼兒園課程建設的重要價值指向。是的,只有適宜性的課程才能帶給幼兒有效的發展。那麼我們該如何把握班本化課程適宜性呢?
1、關注孩子的需要和學習願望,使課程的內容具有教育價值。
「我們選擇教材的時候,不但要問這種材料小孩能不能學,與他們的經驗有沒有銜接,我們還要問這種教材同他現在或將來的生活發生什麼樣的影響。」正如陳老所說,我們選取課程內容以幼兒生活經驗為基礎,以幼兒的興趣需要為落點還不夠,我們還需要看,幼兒的這種生活經驗、興趣需要是否具有發展價值和教育價值。所以,幼兒園適宜的課程實施就是一個不斷滿足孩子需要的過程,課程的每一項內容、每一個環節都是指向孩子的需要的,為著孩子的需要而安排的。
2、關注孩子的現有水平和挑戰性,使課程的實施具有有效性。
主題活動內容完全打破了傳統的分課教學模式,課程內容已經完全掌握在教師的手中,一個良好的課程實施者勢必較好地關注著孩子的興趣與需要,會選擇與生成一些有價值的活動內容,這些課程內容的選擇要充分考慮孩子的年齡發展目標,考慮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即要求關注孩子的現有水平。關注了孩子的現有水平,我們還要求課程對幼兒是否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在課堂上就表現成真實富有個性的幼兒對教師精心組織的教學活動能夠予以敏感的回應,能認真投入,積極動腦,不斷想像判斷推理甚至質疑、創新,表現出無窮的學習興趣力。只有當課程內容對幼兒現有經驗水平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孩子們需要跳一跳才夠得著時,才會表現得異常專注與投入。所以觀察幼兒園教學活動過程中幼兒的表現就是判斷課程內容適宜性與有效性的重要途徑之一。
3、關注孩子的學習環境和資源,使課程的實施具有可行性。
在主題內容的選擇上,我們一般選擇孩子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一些具體物體或事件進行主題教育實施,而一些抽象的孩子難以觀察的內容很難吸收進主題,但當孩子生活的周圍有大量的信息資源,環境作為支撐時,我們適當可納入主題活動中來,隨之這些活動也相應變得適宜。例如在《人們怎樣傳遞消息》的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對衛星嫦娥一號的發射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由於有環境資源的支撐,主題活動進行得很是順利。聯想起十年前開展《太空》主題活動由於環境資源缺乏最終半途夭折。可見課程適宜性要求關注孩子學習的周圍環境與教育資源,使課程的實施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