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准小學生體育鍛煉標准
A. 小學生每周體育標準是多少課時
1-2年級體育課相當於每周4課時,3-6年級體育課和7-9年級體育與健康課相當於每周3課時。
根據《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教基[2001]28號)規定的義務教育階段體育(體育與健康)課占總課時10-11%的比例,1-2年級體育課相當於每周4課時,3-6年級體育課和7-9年級體育與健康課相當於每周3課時。各地在制訂體育課程實施計劃時,應明確小學體育和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的周課時要求,確保開足體育課。
(1)新課程標准小學生體育鍛煉標准擴展閱讀:
課程設置的原則:
1.一般性與選擇性相結合:
在課程設置方案中,尊重智力殘疾學生的教育需求,通過一般性課程來滿足其生理、心理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開發他們的潛能;同時,通過選擇性課程來滿足學生的個別化需求,促進他們多方面的發展。
2.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
在課程組織形式上,分為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力求既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認識理解事物的普遍特點,較全面滿足學生的一般性需求;又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整體理解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學以致用,把所學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實踐中。
3.生活適應與潛能開發相結合:
在課程功能上,強調學生積極生活態度的養成,注重對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與訓練,關注學生潛能的開發,培養學生的個人才能。
4.教育與康復相結合:
在課程特色上,針對學生智力殘疾的成因,以及運動技能障礙、精細動作能力缺陷,言語和語言障礙、注意力缺陷和情緒障礙,課程注意吸收現代醫學和康復技術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療、言語治療、心理咨詢和輔導、職業康復和社會康復等相關專業的知識,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5.傳承借鑒與發展創新相結合:
在課程開發上,繼承我國特殊教育取得的成功經驗,借鑒國內外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先進理論和成功實踐,結合智力殘疾學生教育教學實際,通過探索、總結、發展和創造,不斷調整、修改和完善課程,使課程更適合智力殘疾學生的需要和發展。
參考資料:網路-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
B. 簡述新課標對體育課的要求有哪些
簡述新課標對體育課的要求
新課程標准堅持目標統領教學,提倡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緊緊圍繞學生健康的主題,把教學的精力集中投放到關注全體學生的健康問題上,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以促進全體學生健康成長為目標,開展學校體育教學活動。近幾年來,我校始終堅持以教育部健康體育課程標准思想指導,體育教研組對高中體育課堂教學評價體系進行了實踐與分析,完善了教學的指導思想、促進融洽的師生關系、優化了教材內容、推行了教學組織和教法的改革,在高中體育課新課標的道路上,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目標得到深層次的落實。樹立健康第一的正確教學理念,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同時體育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執行力,把教學計劃轉化為教學實際,這是我們實踐的重要經驗總結。新課程標準的教學思想和理念需要不斷的解讀,並靈活運用,在現有的高中體育教學條件下,進一步提高體育課教學效益,無疑是對新課程標準的進一步詮釋。
一、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充分體現了體育新課程以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為目標,關注學生健康意識和鍛煉習慣的養成,強調要將學生的健康貫穿於課程實施的全過程。
二、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旨在說明無論是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方法的運用,都要圍繞學生的運動興趣。因為只有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才能使學生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才能促進學生運動愛好和專長的形成,奠定學生終身體育的基礎。學習和掌握操作性很強的體育知識和技能,是學生體育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體育學習的主要途徑。盡管這里還有運動文化傳承的問題,但從體育課程的根本目的來看,應該更強調運動技術學習的工具功能。即通過運動技術的學習達到養成運動愛好和專長的目的,促進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如果想終身保持健康的體魄,我們鍛煉身體,進行體育活動的一整套方法都需要徹底改進,應把那些十幾歲的學生在完成中學學業後仍一直樂此不疲進行很長一段時間的個人體育鍛煉活動,引入到學校的體育課程之中。
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它充分體現主體性教育思想,從多層面、多功能角度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其具有主動學習和主動創造的能力。在體育教學中,以主體性教育理論為依據,構建學生主體地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新的教育理念,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這既是實施素質教育要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必需條件。
四、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個學生受益,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個學生受益。充分注意到學生在身體條件、興趣愛好和運動技能方面存在著個體差異,根據這種差異性確定學習目標和評價方法,並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這樣可以保證絕大多數學生能完成課程學習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學生如果不能完成課程學習目標,常常遭遇學習的失敗,他們就不可能也根本不會喜歡體育課,也就不會主動地參與到運動中來。
五、新體育課程理念與教學方式的轉變,以往教學表現為主體性缺失,以教師主體作用壓抑學生自主發展,學生主體自主活動整體缺失,多數課仍然停留在以教師的教為中心,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單純競技運動技術傳習式教學為主要教學方式,教師只是採用單一的講解,示範,學生模仿練習;過分強調練習方法的整齊劃一,忽略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使學生處於被動練習之中,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新體育課程理念之一,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以主體性教育理論為依據,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關鍵在於要將新體育課程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可操作教學行為,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大面積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新體育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課程改革的目的。
六、將新的教育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
,教師應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課堂教學實踐,設計課的教學過程,注重學生主體性教育,尊重學生的人格,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遵從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及體育的興趣愛好,選擇搭配教材。教學方式上,採取因人而異,區別對待,根據學生體育基礎的不同,制定可供學生選擇的學習目標,使所有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學有所獲,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享受平等的體育教育。注重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力圖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凡是學生知識、經驗、能力可及之事,均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教師在其中只是創造條件,指導幫助,使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參與管理,參與評價。為學生營造和諧、民主、開放、自由的學習氛圍,體現「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能夠把健康與生存、學習、生活和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使學生學會健身、學會創造,從而達成育體、育心、育人,身心和諧發展的教學目標。
1.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
主動選擇帶來主動學習,提供學生選擇的教育,才是可能有效和成功的教育。要保證學生的自主選擇、全面發展,就要提供可供學生選擇的內容。學生的身體差異較大,活潑好動,興趣愛好廣泛,有意注意的持續時間短。在教學中應安排一些選擇性活動,讓學生自己選擇練習內容、練習形式、獨立地進行練習。選擇性學習活動使不同身體條件和能力水平的學生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起點和發展的空間。例如,進行投擲教學,常見的練習形式是學生分成兩隊,面對面投擲,這樣的練習學生很快就會感到疲勞。採用選擇性的練習形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自主選擇練習的器材和場地,體力強、力量大的學生,可選擇實心球,在一號場地上練習;體力弱、力量小的學生,可選擇小沙包、降落傘、紙飛機等,在二號場地上練習;喜歡投準的學生可選擇配有目標裝置的三號場地上練習。整個練習過程,學生都可以自由變換練習器材和場地,也可以自由組合練習的夥伴。選擇性的學習活動,為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提供了廣闊的時空,學生每變換一種器材,每更替一次場地,都會有新鮮的感覺,都會產生新的興趣和一種自主支配學習的激情,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終使學生學會選擇,形成個性,體驗成長的快樂。
2.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
體驗,是一種基於學生通過自身的活動經驗,從中獲得感性認識的過程,其主體在學生本人。體育教學是一門以身體鍛煉為主要手段,以增進學生健康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教學的實效性在於學生是否自主、能動地參與學習過程,並從中獲得充分的學習體驗,以促進身心發展。從學習環境中得到體驗,環境是教學中學生獲得體驗的載體。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情感是從他接觸的周圍環境中得到的。體育教學中的學習環境有兩類:一類是顯性的學習環境,另一類是隱性的學習環境。顯性的學習環境包括場地、器材、教具、學具的布置、安放和使用,以及教學過程的實物情景等;隱性的學習環境包括師生、生生之間的心理關系以及教學中的模擬情景等。小學生愛聽故事、好表現、善於模仿。喜歡在故事情景中游戲玩耍。他們的學習環境往往需要把顯性環境和隱性環境有機結合組成具有情節的故事和具有主題的學習情景,使他們身處生動活潑的情景之中鍛煉身體學習動作,體驗學習的快樂。例如,二年級學生在學習「單、雙腳跳」教材時,教師把教材內容通過「小青蛙與小花貓」的故事展開,讓學生扮演他們喜愛的小動物的故事,通過游戲貫穿全課。課的導人採用圖片和模仿練習相結合的方法,調動學生視、聽和本體感覺一起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一上課就感到生動有趣、形式新穎,情景交融,整個練習過程處於「樂中練、動中練、玩中練」的氛圍之中。
3.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
以往,人們常常認為,體育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學生獲得運動知識和技能以及增強體質方面。而新的課程除重視這些方面外,還十分重視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的作用。強調在經歷挫折和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在不斷體驗進步或成功的過程中增強自尊和信心。在體育教學中,學生會遇到很多問題,有學習本身給學生造成的問題,例如身體鍛煉過程中的體力問題,學習動作過程中的方法問題;也有學習環境給學生帶來的問題,例如人際關系的處理問題,個人與群體的協調問題,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之間發生沖突等問題。教師在教學中針對不同的問題,採用靈活多樣、富於變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要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創新。勿庸置疑,以往單一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課堂教學應積極採用探究式學習、研究式學習、體驗式學習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能夠在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
C. 國家體育鍛煉標准小學生800米成績是多少
據悉,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測量與評價標准經歷了一系列的演變。1975年,經國務院批回准,國家體委公布了《國答家體育鍛煉標准》,要求在學校廣泛實施,此後,在1982年、1990年又進行了修訂。2002年7月,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聯合下發了《學生體質健康標准(試行方案)》,2007年,對這一試行方案進行修訂,正式出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並沿用至今。
拿初中女生800米的成績來看,按現在的標准,一名初一女生如果跑出3分40秒的成績,就能得90分(即優秀),如果能跑進3分25秒,則是滿分,4分20秒及格。而在上個世紀80年代使用的《國家體育鍛煉標准》中,3分10秒是滿分,3分20秒是90分,3分50秒是60分。如果現在一名女生800米成績是4分20秒,能拿60分,但放到20年前,只能拿30分。
D. 小學生體育各科標准
二年級男子評分表
分數 30m 立定跳遠 投沙包 30" 仰卧 30"跳繩
30 7"2 1.15 6.7 9 25
35 7"1 1.18 7.4 27
40 7"0 1.21 8.1 10 29
45 6"9 1.24 8.8 31
50 6"8 1.27 9.5 11 34
55 6"7 1.3 11.3 37
60 6"6 1.33 12.1 12 40
65 6"5 1.37 12.9 43
70 6"4 1.41 13.7 13 46
75 6"3 1.45 14.5 15 49
80 6"2 1.49 15.4 17 52
85 6"1 1.53 16.3 19 56
90 6"0 1.57 17.2 21 60
95 5"9 1.61 18.1 23 65
100 5"8 1.65 19 25 70
二年級女子評分表
分數 30m 立定跳遠 投沙包 30" 仰卧 30"跳繩
30 7"4 1.1 3.2 8 30
35 7"3 1.13 3.8 32
40 7"2 1.16 4.4 9 34
45 7"1 1.19 5 36
50 7"0 1.22 5.6 10 38
55 6"9 1.25 6.3 41
60 6"8 1.28 7 11 44
65 6"7 1.32 7.7 47
70 6"6 1.36 8.4 12 50
75 6"5 1.4 9.1 14 53
80 6"4 1.44 9.8 16 57
85 6"3 1.48 10.5 18 61
90 6"2 1.52 11.2 20 65
95 6"1 1.56 11.9 22 70
100 6"0 1.6 12.6 24 75
E. 教育部規定中小學生每天在校體育鍛煉時間不少於多少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規定:「對學生在校期間每天用於體育活動的時間給予保證。」《學校體育工作條例》要求中小學校要保證學生每天有一小時體育活動的時間。
黨的十六大把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質,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青少年的健康素質是全民族健康素質的基礎。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
(5)新課程標准小學生體育鍛煉標准擴展閱讀
2004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再次顯示,我國中小學生部分身體素質,特別是爆發力、力量、耐力素質及肺活量等指標持續下降,超重與肥胖學生的比例增加,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繼續上升。鑒此,教育部下發了《教育部關於落實保證中小學生每天體育活動時間的意見》。
為切實提高廣大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現就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工作提出以下意見:
一、開齊並上好體育課。各地中小學校必須按照國家有關中小學體育課設置的規定和要求,開齊並上好體育課,小學1~2年級每周為4課時,小學3~6年級和初中每周為3課時,高中每周為2課時。地方和學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削減、擠占體育課時間。
二、保證課外體育活動時間。凡沒有體育課的當天,學校要組織學生參加一小時課外體育活動,課外體育活動時間應排進課表,形成制度。寄宿制學校要實行學生出早操制度。
三、實行大課間體育活動制度。近些年來,許多地方和學校為落實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通過調整作息制度,在課間操的基礎上,延長活動時間,豐富活動內容,形成了25~30分鍾大課間體育活動形式。
從這些年的實踐情況看,這種活動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好評。各地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盡快推廣大課間體育活動形式,並形成制度。
學校要將大課間體育活動排入課表,按時進行。各地和學校要積極探索、不斷豐富大課間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和活動內容,科學、合理地安排運動負荷。
四、落實必要的物質保障。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保證中小學校體育經費的投入,支持中小學校認真執行《中小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配備目錄》,購置必要的體育器材,建設、改善體育場地設施。
尚未達到《中小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配備目錄》要求的學校,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作出相應的規劃,採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同時,學校還應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積極建設快樂體育園地,努力滿足青少年學生體育活動的需要。
五、加強組織管理。中小學校要切實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把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的工作納入學校教育、教學內容中,認真落實。
校長是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的第一責任人,學校各部門及廣大教師要關心和支持這項工作。凡直接參加組織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的體育教師、班主任及文化課教師,均應計算工作量。
六、建立督導、檢查和工作評比制度。各級教育督導部門要將落實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工作,納入對中小學校的綜合督導內容及評估指標體系,加強督導檢查。
同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也要把這項工作,列為對學校日常教學工作的檢查、學校校長年終考評以及有關的工作評比內容之中,定期進行檢查、督促,使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工作落到實處。
F. 小學生體育達標每一項目的標准
小學生體育達標標准如下:
小學一年級
拓展資料: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說明:
為建立健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機制,激勵學生積極參加身體鍛煉,教育部印發《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2014年修訂)》,要求各學校每學年開展覆蓋本校各年級學生的《標准》測試工作,並根據學生學年總分評定等級。只有達到良好及以上的學生,方可參加評優與評獎。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以下簡稱《標准》)是國家學校教育工作的基礎性指導文件和教育質量基本標准,是評價學生綜合素質、評估學校工作和衡量各地教育發展的重要依據,是《國家體育鍛煉標准》在學校的具體實施,適用於全日制普通小學、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普通高等學校的學生。
G. 國家規定小學生每天鍛煉不少於幾小時
一小時。
小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重視學生體質健康。以「讓每個學生都能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為目的,切實落實小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
(7)新課程標准小學生體育鍛煉標准擴展閱讀:
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
鼓勵日常健身活動。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學校等都應實行工間、課間健身制度等,倡導每天健身一小時。鼓勵單位為職工健身創造條件。組織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准》。完善國民體質監測制度,為群眾提供體質測試服務,定期發布國民體質監測報告。
切實保障中小學體育課課時,鼓勵實施學生課外體育活動計劃,促進青少年培育體育愛好,掌握一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確保學生校內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少於一小時。
推動場館設施開放利用。積極推動各級各類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加快推進企事業單位等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學校體育場館課余時間要向學生開放,並採取有力措施加強安全保障,加快推動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將開放情況定期向社會公開。提高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設施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