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程的課程內容
『壹』 小學數學的課程標准是什麼
1、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2、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3、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1)小學數學課程的課程內容擴展閱讀: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目標:
1、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2、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貳』 小學數學課程內容的構成
一、 課要樹立新的課程理念
所以,在備課時同樣體現在「理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任何一次教育改革,無不以教育觀念的變革為先導,教育每前進一步,無不依賴教育觀念的突破,備課的改革也是一樣.首先教師在思想觀念上必須有突破和創新,可以說,沒有教師教育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轉變,就不會有整個備課內容方法上的突破,真正樹立.我們不僅要對學生今天的數學學習負責,更要對學生一生的發展和幸福.教師若真正確立了這樣的理念,就會在備課上關注學生,只有將以上這些理念爛熟於心,教師們在備課中才能給自己的課堂教學重新定位,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與時俱進.
二、 課要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
「課標」在具體課程目標中提出了:「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四個方面的數學課程目標.通過知識與技能、態度的結合,知識與情感的結合,來實現課程的總體目標.在基礎教育中,實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是課程標准向我們提出的新目標要求.大家知道,數學枯燥無味.因此,在制定課時教學目標的把握上,除了「雙基」目標外,還要注重:(1)每一節課都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學習興趣、習慣、方法的培養目標,落實這一主要目標比教學生掌握所學知識更為重要.它體現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情感,最後才是一種結果.例如:在教《「10以內數」的認識》這節課時,讓孩子們認識了「10以內數」之後,迅速地將孩子們引進了一個精彩的世界-----
同學們,你們能用身邊的事物說說你心目中的數字嗎?老師用期待的目光掃視著全班同學,小手一個個地舉起來了.x0d「我們教室里有『1』塊黑板.」
「 我有一雙勤勞的手,一共是10個手指頭.」
「我的衣服上有5顆紐扣.」-------
老師巧妙的一問,讓學生自然地把數學與身邊的事物聯系起來,科學的價值與意義就在生活之中,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這一深奧的道理.在這種和諧的交流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感情,得到了融洽與升華.
三、 課要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
為了適應新教材的編排特點是「具有基礎性、豐富性和開放性」.給不同層次的學生留有學習空間,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x0d教師必須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蘊涵在數學知識中的數學思想.我們知道小學教材體系有兩條線索:第一條是數學知識,這是寫在教材上的明線;第二條是數學思想方法,這是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是不很明確地寫在教材中,是一條暗線.前者容易理解,後者不易看明.前者是教材寫什麼,後者是明確為什麼要這樣寫.例如:「進位加法」的進位問題.從教材的表層不僅是出現幾種不同的演算法,在鼓勵演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要提倡學慣用「湊十法」進行計算,而深層次挖掘,我認為更重要的恐怕還是引導學生掌握以「十」為單位的計算的思想.這也更是後續學習的需要.
因為在人類歷史的長河裡,人類的認識經過兩次飛躍.從逐一計數到按群計數是第一次飛躍.從按群計數到以「十」為單位計數是第二次飛躍.
三、 備課要找准教學的切入點.
《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因此,備課時教師要能想到以下幾個問題:
1、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
2、學生自己已經解決了什麼?
3、學生還想知道什麼?
4、想知道這些問題,學生是否能通過合作來解決?
5、哪些問題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引導?
6、哪些疑難問題還需要拓展與延伸等.把這些問題弄清楚了,也就明確本節課中教學的切入點和主要完成的目標了.
以上所談的幾個方面,落到實處那就是:在課堂上,「學生的思路就是我們教學的線索,我們只是引導學生前進.過去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現在我們以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己任。
『叄』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內容
2011年版的小學數學課復程標准分為四個制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課程性質
二、課程基本理念
三、課程設計思路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二、學段目標
第三部分:課程內容
第一學段(1~3年級)
一、數與代數
二、圖形與幾何
三、統計與概率
四、綜合與實踐
第二學段(4~6年級)
一、數與代數
二、圖形與幾何
三、統計與概率
四、綜合與實踐
第三學段(7~9年級)
一、數與代數
二、圖形與幾何
三、統計與概率
四、綜合與實踐
第四部分: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二、評價建議
三、教材編寫建議
四、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
附錄:
附錄1:有關行為動詞的分類
附錄2:課程內容及實施建議中的實例
『肆』 現代小學數學課程內容構成有哪些主要特徵
一、 課要樹立新的課程理念 所以,在備課時同樣體現在「理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任何一次教育改革,無不以教育觀念的變革為先導,教育每前進一步,無不依賴教育觀念的突破,備課的改革也是一樣。首先教師在思想觀念上必須有突破和創新,可以說,沒有教師教育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轉變,就不會有整個備課內容方法上的突破,真正樹立。我們不僅要對學生今天的數學學習負責,更要對學生一生的發展和幸福。教師若真正確立了這樣的理念,就會在備課上關注學生,只有將以上這些理念爛熟於心,教師們在備課中才能給自己的課堂教學重新定位,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與時俱進。 二、 課要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 「課標」在具體課程目標中提出了:「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四個方面的數學課程目標。通過知識與技能、態度的結合,知識與情感的結合,來實現課程的總體目標。在基礎教育中,實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是課程標准向我們提出的新目標要求。大家知道,數學枯燥無味。因此,在制定課時教學目標的把握上,除了「雙基」目標外,還要注重:(1)每一節課都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學習興趣、習慣、方法的培養目標,落實這一主要目標比教學生掌握所學知識更為重要。它體現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情感,最後才是一種結果。例如:在教《「10以內數」的認識》這節課時,讓孩子們認識了「10以內數」之後,迅速地將孩子們引進了一個精彩的世界----- 同學們,你們能用身邊的事物說說你心目中的數字嗎?老師用期待的目光掃視著全班同學,小手一個個地舉起來了。 「我們教室里有『1』塊黑板。」 「 我有一雙勤勞的手,一共是10個手指頭。」 「我的衣服上有5顆紐扣。」------- 老師巧妙的一問,讓學生自然地把數學與身邊的事物聯系起來,科學的價值與意義就在生活之中,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這一深奧的道理。在這種和諧的交流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感情,得到了融洽與升華。。 三、 課要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 為了適應新教材的編排特點是「具有基礎性、豐富性和開放性」。給不同層次的學生留有學習空間,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教師必須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蘊涵在數學知識中的數學思想。我們知道小學教材體系有兩條線索:第一條是數學知識,這是寫在教材上的明線;第二條是數學思想方法,這是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是不很明確地寫在教材中,是一條暗線。前者容易理解,後者不易看明。前者是教材寫什麼,後者是明確為什麼要這樣寫。例如: 「進位加法」的進位問題。從教材的表層不僅是出現幾種不同的演算法,在鼓勵演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要提倡學慣用「湊十法」進行計算,而深層次挖掘,我認為更重要的恐怕還是引導學生掌握以「十」為單位的計算的思想。這也更是後續學習的需要。 因為在人類歷史的長河裡,人類的認識經過兩次飛躍。從逐一計數到按群計數是第一次飛躍。從按群計數到以「十」為單位計數是第二次飛躍。 三、 備課要找准教學的切入點。 《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因此,備課時教師要能想到以下幾個問題:1、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2、學生自己已經解決了什麼?3、學生還想知道什麼?4、想知道這些問題,學生是否能通過合作來解決?5、哪些問題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引導?5、哪些疑難問題還需要拓展與延伸等。把這些問題弄清楚了,也就明確本節課中教學的切入點和主要完成的目標了。 以上所談的幾個方面,落到實處那就是:在課堂上,「學生的思路就是我們教學的線索,我們只是引導學生前進。過去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現在我們以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己任
『伍』 小學數學新課標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截止2018年目前小學數學新課標的主要內容如下: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為了體現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整體性,《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標准》)通盤考慮了九年的課程內容;同時,根據兒童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將九年的學習時間具體劃分為三個學段:第一學段(1~3年級)、第二學段(4~6年級)、第三學段(7~9年級)。
『陸』 簡述選擇小學數學課程內容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 數學課程內容的抄選擇應以課程目標為主要依據。 2、 數學課程內容應滿足學生成為合格公民的需要。 3、 數學課程內容應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4、 數學課程內容應貼近學生生活。 5、 數學課程內容應反映數學自身的發展。
『柒』 小學數學課程內容的構成主要指哪兩個方面
四塊兒: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
請採用!
『捌』 小學數學新課標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課程內容既要反映社會的需要、數學學科的特徵,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它不僅包括數學的結論,也應包括數學結論的形成過程和數學思想方法。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於學生體驗、思考與探索。課程內容的組織要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直觀與抽象的關系,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課程內容的呈現應注意層次性和多樣性。
『玖』 小學數學的課程內容
數學是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必不可少的基礎和工具。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我國公民應當具備的文化素養之一。
小學數學是義務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從小給學生打好數學的初步基礎,發展思維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於貫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目的和要求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掌握數量關系和幾何圖形的最基礎的知識。
(2)使學生具有進行整數、小數、分數四則計算的能力,培養初步的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能夠探索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使學生具有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教學要求
使學生獲得有關整數、小數、分數、百分數和比例的基礎知識;常見的一些數量關系和解答應用題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數和簡易方程、量與計量、簡單幾何圖形、統計的一些初步知識。
使學生能夠正確地進行整數、小數、分數的四則運算,對於其中一些基本的計算,要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並逐步做到計算方法合理、靈活。具有估算意識和初步的估算能力。
結合有關內容的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操作、猜測,培養學生會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思維的敏捷和靈活。
使學生逐步形成簡單幾何形體的形狀、大小和相互位置關系的表象,能夠識別所學的幾何形體,並能根據幾何形體的名稱再現它們的表象,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間的數量關系和形體特徵的興趣和意識,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觀察、操作、猜測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