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新課程全國卷與分省卷的比較
㈠ 2017年高考全國卷3歷史試卷結構 新課標各題型分值是多少分
2017全國卷3高考歷史試卷題型結構及分值
除部分高考改革地區外,一般每年高考試題題型變化不大。歷史滿分100分。
第I卷 選擇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24~35,單選
第II卷 非選擇題(共2題,共52)
必考題
40題,25分
41題,12分
選考題(4道選考題任選一題作答)
45題,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46題,選修2: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15分
47題,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15分
48題,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5分。
22017全國卷3高考歷史各題型答題技巧
2017全國卷3高考歷史理解命題意圖:每道材料解析題的設計,都有其意圖。通過閱讀材料和設問,一定要理解其意圖,考慮這道題考查哪些基礎知識、基本觀點、能力要求,從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認識,認識應達到的高度等。最後檢查答案時還要從這些方面去衡量,找出漏洞,予以彌補。
㈡ 全國高考中各科分數能佔多少
1、大部分省市區的高考方案為3+X,總分750分(語文150分,數學150分,外語150分,文科綜合/理科綜合300分)。語文佔比20%,數學佔比20%,英語佔比20%,文綜或理綜佔比40%
「3」指「語文、數學、外語」,「X」指由指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自主從文科綜合(政治、歷史、地理)和理科綜合(物理、化學、生物)2個綜合科中選擇一個考試科目。
此方案是目前全國應用最廣,最成熟的高考方案。總分750分(語文150分,數學150分,外語150分,文科綜合/理科綜合300分)。
其中,語文佔比20%,數學佔比20%,英語佔比20%,文綜或理綜佔比40%。
2、江蘇省「3+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
「3」指「語文、數學、外語」,語文160分(文科加考40分加試題)、數學160分(理科加考40分加試題)、外語120分,滿分480分。
3、上海市
必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每科150分,其中英語一年兩考,取最高分。
選考科目: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選3門,每科70分,按照A A+……比例給分,總分660分。
4、浙江
必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每科150分。
選考科目: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學生要選擇3門作為高考選考科目。
選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試,分別在4月和10月進行。每門總共安排3次統一考試,考生可自行決定參加時間,每門科目最多參加2次,選考科目成績實行等級賦分,如成績在前1%者賦分100分加入高考總成績。總分750分。
(2)高考歷史新課程全國卷與分省卷的比較擴展閱讀
高考除了普通的各科目的分數,還有額外的高考加分。以北京市為例:
1、下列考生,在高考成績總分的基礎上增加20分向高校提供檔案,由高校審查決定是否錄取:
(1)烈士子女;
(2)在服役期間榮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戰區(原大軍區)以上單位授予榮譽稱號的退役軍人。
2、下列考生,在高考成績總分的基礎上增加10分向高校提供檔案,由高校審查決定是否錄取:
(1)歸僑、華僑子女、歸僑子女;
(2)台灣省籍考生;
(3)自主就業的退役士兵。
3、從邊疆、山區、牧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在高級中等教育階段轉學到本市就讀的少數民族考生,在高考成績總分的基礎上增加5分向高校提供檔案,由高校審查決定是否錄取。該政策僅適用於北京市屬高等學校招生錄取。
㈢ 高考歷史分布比重(全國卷)
每年的大綱不同,一般中國近代史和中國古代史比較多,具體看大綱
全國也分1,2卷吧
㈣ 全國卷高考的歷史和政治與江蘇卷的歷史和政治有什麼差別嗎
剛剛考歷史和政治與江蘇卷的歷史政治有區別
㈤ 江蘇高考到底從哪年開始全國卷
新高考方案將於2021年正式實施。小高考沒過還能補考。
江蘇省作為全國第三批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省市之一,自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高考綜合改革,並於2021年正式進入考試、招生錄取環節的實施階段。江蘇省實行新高考改革後,高考總分將由原來的480分回歸到750分,並實行「3+1+2」新高考模式。
新的高考模式中,總分值設置為750分。考生總分由全國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3個科目成績和考生選擇的3門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科目成績組成。
在分值設置上,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考科目,每門150分,其中外語科目含聽力考試30分。3門選擇性考試科目每門100分。其中,物理、歷史以原始分計入總分;其餘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以等級分計入總分。
在試卷選擇上,2021年起,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考科目採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根據教育部規定,選擇性考試科目由各省自行組織命題。
(5)高考歷史新課程全國卷與分省卷的比較擴展閱讀:
2019年4月23日下午,江蘇省人民政府召開江蘇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實施方案新聞發布會,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江蘇省委教育工委書記葛道凱做綜合發布。
介紹了《江蘇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出台的背景和形成過程,以及江蘇省《實施方案》的主要框架與內容。
葛道凱在會上宣布:江蘇省新一輪高考綜合改革正式啟動!江蘇省新一輪高考改革的主要模式定為「3+1+2」。高考總分為750分。語數外採用全國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江蘇高考新方案
㈥ 高考全國卷的實行歷史
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我國對於高考所做的改革一直從未停止。從全國統一試卷到全國多份試卷,從單一選拔到多元錄取,回溯37年間高考制度演變,一直在爭議中變革和前行。昨天,隨著《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式發布,新世紀高考改革的各項思路已逐漸清晰,一項更為全方位、系統的高考改革正在漸次展開。
70年代重新恢復高考眾人爭過獨木橋
1952年,我國的高考制度創立,「文革」期間曾一度中斷。
1977年,在鄧小平的直接主持下得到恢復。全國570萬考生一起,走進了闊別11年之久的高考考場。當年共錄取了27.297萬人,高考錄取率僅有4.8%。恢復高考伊始,基本沿用「文革」前的考試辦法,文理分科。在恢復高考的最初幾年,外語在很多省市並未列入總分,而是作為錄取重要參考。高考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命題。文理兩類都只考政治、語文、數學,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
1978年,又有610萬人參加高考,錄取率僅為7%。兩次總計1180餘萬人的招考創下了中國乃至世界考試史上的紀錄。
1979、1980兩年,高考錄取率依然低於10%。直到1981年,高考錄取率才達到11%。
1984年,我國開始保送生的試點,即由中學推薦,高等學校考核同意,免予參加高考,直接進入高校學習。
1984年9月,英語正式被列入高考主考科目。此後的幾十年裡,英語成為了必不可少的考試科目。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高考基本上是沿用傳統的考試方法。針對高考傳統的命題方法和考試方式的缺陷,我國從美國引進標准化考試。
1985年首先在廣東省進行了英語、數學兩科的試點。
1988年,這項改革試驗擴大到語文、數學、英語等5個學科,英語科則擴大到全國17個省(市、區),涉及100萬考生,經過由點到面的改革實踐,上海、浙江先行試點普通高中畢業會考。
1989年7月,原國家教委決定在全國試行高中會考制度,並在會考的基礎上改革高考招生制度。當時,教育部門已經注意到,片面追求升學率現象突出,一些學生偏科嚴重,高考客觀上承擔了對高中教育教學有偏頗導向的責任。
1989年原國家教委決定將標准化考試在全國推行。
90年代保送計劃實施考試科目多元化
20世紀90年代初,保送生計劃人數曾一度擴大。但保送過程中出現了中學為了提高名牌大學的升學率,「推良不推優」的傾向,出現了申報作假、幹部和教師子女保送比例過高等現象。
1991年,湖南、雲南、海南三省於1991年進行了在高中會考基礎上減少高考科目的改革。
1995年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實行了會考後的高考「3+2」科目組設置方案,即語、數、英三科為必考科目,文史類加考政、史;理工類加考理、化,每科滿分原始分150分。
1999年教育部規定,全國所有保送生都必須參加綜合能力測試。
1999年在「3+2」高考科目改革8年後,廣東省率先探索「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語文、數學、外語三門為必考科目,「X」是在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選擇1-2科。此後,各省陸續實施的「3+X」科目方案是「3+文科綜合/理科綜合」,少部分省市實施的是「3+大綜合(或)+1」方案。
「3+X」科目改革的實施,在客觀上改變了以往全國一張試卷、一種高考模式的狀態,多樣化的高考模式初露端倪。這一改革對考試內容改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動作用。
21世紀各地自主命題自主招生開始推廣
2000年,教育部決定實施分省命題,上海、北京率先單獨組織高考命題工作。同年,北京、安徽等省區市試行春季高考改革,一年舉行兩次高考,試圖改變「一考定終身」的格局。但改革帶來的新問題也接踵而至。實行春季高考後,由於參與招生的學校和專業都不理想,以致考生積極性不高。
2003年教育部在北大、清華等22所著名高校擴大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高校在自主考試與面試的基礎上進行初選,入選考生參加全國統考,成績達到學校同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以上的可以由學校決定錄取,招生比例為學校年度本科招生計劃的5%。
2004年內蒙古率先取消春季高考後,安徽、北京也相繼選擇退出。與此同時,參與自主命題的省份也在逐年擴大,已有16個省市區全部或部分實現了自主命題。統一考試的格局被打破,統一招生方式也在試圖破冰。在連續兩年多所學校試點的基礎上。
2005年夏天,在中央領導的親自批示下,由教育部、中宣部等多個部委牽頭組織啟動了素質教育大調研。其中,由時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談松華牽頭的「高校招生考試制度研究」是一個重要的調研內容,最終完成了《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研究報告》。
這份報告提出:高考改革「應建立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分離高考承擔的高中畢業水平考試功能;將社會化的水平考試納入高考體系;建立中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社會服務記錄,逐步實行以高考成績為主的多元錄取制度。」並將這一目標最終實現的時間定位在2020年。[13]
2006年,全國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高校擴大到53所大學。這項改革使高校有了更多的招生自主權,擴大了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的操作空間,同時對於中學實施素質教育有著積極的導向作用。至此,「統一考試、分省命題,多元錄取」的高考招生考試格局已初步形成。[13]
2010年方案擱置
2010年,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正式發布,「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成為高考改革的三大關鍵點,高考改革正式進入「窗口期」。
從2010年底開始,考試招生改革組的專家團隊,先後到上海、浙江、福建等16個省市進行調研,召開了近百場座談會,內容涵蓋16個議題,包括考試科目、備考選考、異地高考、分省還是統一命題等,並形成了16個專題、共計80萬字的專題報告。專家組在此基礎上又起草了一個高考改革方案,但由於種種原因,方案在教育部黨組會議討論後被擱置,原因在於「分歧太大」。
2013年箭在弦上
2013年,在教育部的牽頭下,新一輪高考改革方案制訂工作再次開展,在「文理分科」、「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納入高考成績」等重大改革措施上,各方爭論很多,遲遲難以通過。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出台,高考改革被納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等多項具體化的高考改革措施明確被提出。
2014年正式發布
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教育部長袁貴仁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已有初步意見,將力爭在2014年7月底之前出台。
2014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等4份重要文件。這次會議也將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由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提交中央政治局審議,這在中國當代高考史上都是一個非常重大的事件。而在過去,考試改革方案基本由教育部牽頭出台,採取單項推進,這次改革註定是一個全方位、系統的改革。
2014年9月3日,《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式發布。
摘自網路
㈦ 2011高考歷史全國卷試卷及答案,不要解析!
A卷:1—5 DCDAB 6—10 ABADB 11—15 DDDBB 16—20 DACCB
21—25 AACCB 26—30 ADDCD 31—35 BADBC
37.(32分)
(1)主要內涵:強調君民相互依存;君主應重視民意,順應民意。
理想政治:君主用賢人,行仁政。
(2)異:王韜:主張君民共治;仿效英國實行君主立憲。
孫中山:國家權力屬於全體國民;仿效美國實行共和制。
同:吸取傳統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視民權。
(3)有一定聯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認識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礎和媒介。有本質差異,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對君民關系的認識;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終形成「主權在民」的認識。
封建制度面臨資本主義的挑戰;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知識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2)地域較廣且較平坦:(西、北)氣流受山地抬升,在此多雲雨;海拔較高,氣溫較低,蒸發較弱,氣候較濕潤;祁連山冰雪融水(河流)水量較豐,適宜牧草生長。
(3)甲區域位於河西走廊(的中部),(地理位置適中)。河西走廊歷史上一直是農耕民族與北部、西部游牧民族爭奪的戰略要地,軍馬的需求量大。河西走廊及往北、往西的大片區域,氣候乾旱;河西走廊中的綠洲以及河西走廊以東地區則主要應農耕之需,皆不適宜大規模集中畜牧戰馬。
(4)契丹、女真、蒙古族、滿族等游牧民族先後建立跨草原與農耕地區的政權;草原地區與農耕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上相互影響日益深入;形成廣泛而深入的民族融合,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疆域逐漸形成。
㈧ 2011年高考文綜全國卷 新課標 答案 41題答案(歷史部分)
就按照歷史思路來答.政治,經濟,文化.新行路開辟,文藝復新,..........所有你知道的盡可能寫上就 有分,不過最好是具體
㈨ 全國卷歷史選修有幾本有《重大歷史改革回眸》嗎高考涉及嗎
和我們內蒙用一樣的全國新課標卷的··高考中歷史選修會考4本 分別是歷版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權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和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我們當時只學了這4本··其餘的那兩本選修 學校連課本都沒發····估計你們也一樣吧 節省時間用來復習·· 畢竟有2本選修就算學了 也不考 ··中國目前是應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