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社區豐富的幼兒園課程資源

社區豐富的幼兒園課程資源

發布時間: 2021-01-25 15:01:55

Ⅰ 有的人認為:幼兒園的課程特色就是課程資源特色,只要利用了豐富多彩的資源,就

程特色就是課程資源特色,只要利用了豐富多彩的資源,就是園本課程,如利用了竹子就是以竹子為

Ⅱ 幼師在整合社區資源方面面臨哪些問題和困難

幼兒教育資源整合問題與解決策略
一、整合問題——如何在本土資源上做文章,把社會、家庭等一切有利資源轉換為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資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總則里提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在組織與實施中,又指出「應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由此可見,充分開發和利用社區教育資源,建立新型的教育體系,已經成為當前幼兒園課程改革的熱點。因此,筆者想就「如何在本土資源上做文章,把社會、家庭等一切有利資源轉換為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資源?」這個問題與同行交流、討論。
二、解決策略:
(一)建立資源庫,為資源整合提供基礎
幼兒園可用的社區資源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包羅萬象,有些資源具有即時性,比如社區內的重大活動——元宵燈會、重陽舞獅會等等,對這些活動的時間,幼兒園是無法自己安排的;有些資源具有長效性,如社區內的各種設施等;有些資源具有不可重復性;有些資源可以反復使用等等。因此,分門別類地收集各種社區教育資源,建立資源庫是運用好資源、形成教育合力的保障。為了建立一個完善的資源庫,我們做了以下工作:

1.普查
對潛在的可用資源進行普查,是建立資源庫的第一步,我們只有在了解了周圍資源的分布情況下才能建立一個比較完善的資源庫。在普查剛開始時,教師們有一些盲目性,如沒有重點,什麼都想要,沒有秩序,所以剛開始時速度很慢、效果不明顯,而且有重復工作的現象。一段時間後,在慢慢積累了一些經驗的基礎上,教師們改變了工作思路,先對幼兒園周邊的資源進行粗線條的了解,而後根據資源本身的特性及其與幼兒發展、幼兒園課程建設的關聯程度進行細化。從2005年9月起,幼兒園成立了「教育資源調查小組」,教師們以幼兒園為圓心,對方圓1公里內的社區資源進行了調查,了解了社區內企業、事業單位的分布,了解了它們的產品及其他相關情況,並對醫院、菜場、學校、郵局、銀行、書店、公園、居委會等設施等進行統計,與小區居民交談,使每位教師對社區中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的分布情況有了深入、細致的了解。同時,為了保證信息的准確性,教師們還設計了調查表,對有特別內容的資源進行了全面的了解。從2006年2月起,在原有基礎上,我們又擴大了普查范圍,對幼兒園方圓3公里以內的社區資源進行了調查,獲得了更豐富、詳細的資源信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們在挖掘園內資源的基礎上,更多地把眼光放在了園外資源的開發利用上,有關 「人」的信息的開發更是重中之重。教師們對社區中
http://wenku..com/link?url=uxOh4efRpzm29C3b5mf3oe7RqoB85-YMkPoFO

Ⅲ 幼兒園課程構建需要豐富多彩的資源,該如何實現

可以與當地的美術館、少年宮等取得相應的合作。擴展孩子們的視野,豐富課程內容。

Ⅳ 幼兒園在社區教育中怎樣有效利用社區資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81年就指出,幼兒教育必須從學校這個封閉的范圍中解放出來,擴展到家庭與社區,這一精神現已成為世界幼兒教育共同發展的方向。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學前教育的政策與法規,明確指出了幼兒園必須與家庭、社區相互配合,以提高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和有效性。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可見,充分開發和利用社區教育資源,已經成為當前幼兒教育改革的熱點。我園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幼兒園,是一所開放式的幼兒園,小區9608平方米的綠地是孩子們活動玩耍的樂園,綠蔭下、花草旁是孩子們探索自然世界的空間。幼兒園、家庭與社區作為幼兒生活和發展的三大基本空間,我們應該讓幼兒融入到社區這個大環境中去,與社區中的人和物充分接觸。因此,我園開展了幼兒園對社區教育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拓寬了學前教育的空間和內容,使幼兒園、家庭、社區形成教育合力,促進了幼兒的發展。 一、利用社區人力資源 開展家長助教活動 社區人力資源是社區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包含社區內的居民和各種職業的人群以及這些人群為社區創造出的特殊的文化氛圍。我園位於銅鑼灣社區的中心位置,我們充分利用社區的人力資源,逐步建立了一支由工人、醫生、工程師、大學教授等各行各業人士組成的志願者隊伍,其中有的是社區居民,有的是幼兒家長,也有很多來自於社會團體、企業機關。我們根據志願者們的職業和特長,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把他們請到幼兒園的活動中,讓他們參與幼兒園的課程審議,開展家長助教活動。如,琦琦的媽媽是口腔醫生,我們請她到園里來為孩子們檢查牙齒,給孩子們講解牙齒的結構、如何保護牙齒,讓幼兒明白保護牙齒的重要性。軒軒的爸爸是建築設計師,我們請他來為孩子講解各國的特色建築,軒軒爸爸還帶來了很多照片,開闊了孩子們的視野,看到孩子們如此興奮,之後隨機生成了「我心目中的各國建築」美術活動。志願者隊伍中有一位擅長書法的老人,孩子們都親切地叫他「孫爺爺」,每周四下午孩子們提著小桶,拿著自製的毛筆來到小區空地上和孫爺爺學習「大地書法」。「大地書法」不僅能幫助孩子認字、識字,鍛煉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而且增強了孩子對漢字的興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家長助教活動增強了幼兒園和家庭、社區的聯系,調動了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教學的積極性,豐富了幼兒園課程內容,開闊了幼兒的視野。 二、挖掘社區特色資源 開展主題探究活動 社區作為幼兒生活的主要環境,與幼兒的成長息息相關,它以一定的物質或精神的形態完整地呈現在幼兒面前並以一定的方式作用於幼兒。我園坐落在南開區的經濟、文化中心,與大胡同、新世界百貨、遠東百貨相鄰,與古文化街、南市食品街、鼓樓相鄰,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也是我們開發和利用的重點。在我們舉辦的一次攝影大賽中,一張鼓樓的照片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有的說我也去過,有的說起了在鼓樓的所見所聞,從我園到鼓樓步行僅需一刻鍾,於是我們組織孩子們到鼓樓參觀,回來進行了「我與鼓樓」的主題活動。主題活動包括:「鼓樓變遷」的語言活動,讓孩子和家長一起搜集相關資料,有圖片的有文字的,在講述鼓樓的歷史變遷中,讓孩子理解鼓樓文化;「我看到的鼓樓」繪畫活動,孩子們把他們看到的,感興趣的景觀通過畫面表現出來,充滿了童趣和兒童的智慧。老師們發現幼兒對「泥人張」特別感興趣,組織了一系列的泥工活動,孩子們也捏出了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泥人。鼓樓的燈籠也特別吸引孩子們,我們組織了「創意燈籠製作大賽」,讓家長和孩子一起用各種材料製作燈籠,有用廢舊紙盒做的,有的用一次性水杯做的,有的用飲料瓶做的,每盞燈籠都富有創意。我們把這些燈籠懸掛在走廊里,既美化了幼兒園環境也體現了家園合作的辦園特色。 三、利用社區自然環境 開展特色體育活動 自然是最好的教科書,自然環境中的一切都是教學的最佳材料,這是自然主義者提出的觀點,因此教育不能僅局限在學校、教室,應該走向自然,走向社區,走向社會。我園所在的社區自然環境優美,有較大的活動場地,有天然的綠色草坪,有齊全的體育活動設施,我們充分利用社區中的自然環境,開展特色體育活動。在練習走的動作時我們利用草地、水泥地、石階、路沿等不同場地設計不同的活動,如「穿樹林」、「走彎彎路」、「小小偵察兵」等,通過開展這些豐富有趣的活動,提高了幼兒聽口令——反應的能力,訓練了幼兒聽信號向指定方向走、在指定范圍內散走、一個跟著一個走、繞過小障礙物走、推著小物體走、在平衡板上走、倒退走步等不同走的動作。我們利用草坪上的木樁設計了「小兔拔蘿卜」的體育活動,不僅練習了幼兒間隔連續跳的動作,而且鞏固了幼兒的數數能力。幼兒在大自然中自由地活動身體,輕松地鍛煉身體,大膽地嘗試各種玩法,培養了幼兒的創造力。 四、利用社區自然環境 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幼兒的學習與周圍的人、物、大自然及社會現象緊密相連,他們通過聽、看、觸、摸、嘗、聞等各種感官直接感知周圍世界。讓幼兒與大自然對話,與物質環境、材料相互作用是幼兒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徑。而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要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讓幼兒體驗和領悟到科學就在身邊。孩子們經常在園外的綠地上活動,通過孩子們的發現可以生成很多科學活動。在一次活動中,地上的螞蟻吸引了虞鑫小朋友,他聚精會神地觀察了好大一會,其他小朋友也過來觀察,顯然螞蟻的活動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於是生成了「螞蟻王國」的科學活動。這個活動從認識螞蟻到螞蟻社會,持續了一個月的時間,孩子們仍然興趣不減,仍舊有時間就到草地上觀察螞蟻。綠地上有很多小樹,孩子們每天都和花草樹木在一起,每天都有機會關愛它們,於是各種各樣的愛綠、護綠很多應運而生。在「我和小樹共成長」「我是護綠小使者」等活動中,幼兒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了定期給小樹澆水、除草。在植樹節和世界森林日,孩子們給花草掛上了自製的護牌。秋天落葉紛紛,我們和家庭、社區一起清掃落葉,並舉行「樹葉變變變」活動,讓孩子和家長一起搜集各種形狀的落葉,一起把它們製作成樹葉粘貼畫。這樣的活動增進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鍛煉孩子們的動腦、動手能力,增強他們的合作精神和環保意識。

Ⅳ 幼兒園在社區的共育中怎樣有效開發利用社區資源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開發和利用社區資源在幼兒園教育中逐漸凸顯出重大的意義。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然而在實踐中,部分幼兒園還沒有認識到利用社區資源的重要性,或者出於一些原因不能很好地利用社區的教育資源,不僅影響了教育目標的實現,而且造成了寶貴資源的浪費。下面,筆者就如何利用社區資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 要利用好社區的物質資源 社區的物質資源主要包括社區的花草樹木、景觀建築、機構設施等。廣闊的田野、茂盛的蔬菜園區、秀麗的公園、忙碌的工廠、整潔的道路、歷史遺跡等,這一切為我們的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們要組織幼兒走出幼兒園,走向廣闊的天地、豐富的社會,讓幼兒去看、去聽、去觸摸,讓幼兒感受與園內教育截然不同的快樂和收獲。不同的季節,社區有不同的自然風景,可以開展讓孩子們認識各種蔬菜糧食作物、「找秋天」等系列活動,讓幼兒了解科學、認識自然。社區里的工廠和各種機構設施,也可以充分利用起來。比如某幼兒園帶幼兒參觀啤酒廠。在參觀過程中,幼兒觀看了啤酒的製作流程,感受到工人們一絲不苟、勤勉努力的工作態度,既豐富了幼兒的認識,又增強了幼兒的責任意識。 二、 要利用好社區的人力資源 社區蘊涵著豐富的人力資源。首先,家長是我們可以最大程度利用的教育資源。幼兒園的各項教育活動,都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協助。教師要注意發現和利用家長特有的教育優勢,為幼兒園教育服務。幼兒家長一般來自不同崗位、不同職業,他們一定程度上顯示出社會的多姿多采,我們可以邀請不同職業的幼兒家長,到幼兒園和幼兒一起活動,讓幼兒了解各行各業。其次,社區中有從事各行各業的人員,如消防員、超市收銀員、清潔工、勞動工人等,他們以自身的勞動展示著多彩的社會生活,給幼兒認識社會角色提供豐富的素材。另外,社區里的離退休老人、勞動模範、民間藝人等更是潛在的教育力量,邀請他們融入幼兒活動中,幼兒更容易接受,可以起到單純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某園在開展主題活動時,邀請社區的老藝人,給幼兒講述京劇臉譜的分類、色彩的搭配等,並向幼兒展示自己繪制的臉譜,讓孩子們接受到更專業、更直接的傳統文化教育,受到孩子們的歡迎。 三、 要利用好社區的文化資源 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大到風俗節日、民間傳統,小到社區居民的儀表言談、鄰里關系、文明素養等。優秀的社區文化是公共無形的教育資源,同樣也是幼兒園教育的寶貴資源。比如有的幼兒園常常利用節日活動對幼兒開展教育。國慶節前後帶領幼兒到歷史博物館參觀,組織幼兒觀看閱兵,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重陽節帶幼兒到社區慰問老人,送自製禮物,表演節目,進行尊敬老人的教育。有的幼兒園則善於發掘本地的特色,把當地的刺綉、剪紙帶入幼兒園,讓幼兒們近距離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有的幼兒園將本地的革命歷史編成一系列小故事,激勵幼兒,激發其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可見,社區中蘊涵著豐富的教育資源,若將其引入幼兒園教育中,勢必以其豐富的內容、活潑的形式,擴大幼兒教育的深度和廣度。然而在實踐中,有的教師常抱怨園所在社區條件設施不好無法利用,還有的把組織幼兒參與社區活動當成負擔,只為應付上級檢查突擊搞一些活動,熱鬧但流於形式,這些主要是缺乏教育的敏感性造成的。社區中有沒有可利用的教育資源,關鍵在於教師的捕捉和發掘。例如,一些幼兒園組織幼兒到同伴家做客,培養交往能力;利用傳統節日開展愛家鄉教育;組織幼兒為社區設計衛生環保標志,給小區人們做宣傳、提建議,增強幼兒的責任意識等,這些好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另外,只要教師有心,引導合理,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大事小事都可能成為教育的契機。某幼兒園在開展環保教育時,因為幼兒在一路口經常揀到飲料瓶,老師就組織幼兒對該現象展開調查研究。在老師的引導下,幼兒發現了問題,大膽向社區提出在該路口增設垃圾桶建議,得到了社區的肯定和支持。在這次參與活動中,既培養了幼兒關注社會的意識,萌發幼兒的社會責任感,又讓幼兒學會調查、統計等科學研究方法,實現了社區資源利用和幼兒園的日常教育活動有機統一。總之,作為幼教工作者應樹立大教育觀,從狹隘的園內教育的小圈子跳出來,遵循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不斷發現、深入挖掘社區中教育資源,為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服務,為幼兒園教育開辟新的廣闊天地。

Ⅵ 幼兒園可利用的社區資源有哪些

兒園在利用地理環境的時候,要考慮社區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勢和氣候特徵等因素。 在沿海地區,教師可選擇一天的不同時間,帶領幼兒去觀看海浪的變化,在海邊玩沙戲水;在丘陵地區,教師可利用當地的小山丘,開展各種體育游戲活動, 如組織幼兒進行奔跑、爬山比賽;在四季分明的地區,教師可隨著季節的更替,適時帶領幼兒到社區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指導幼兒用自己的眼睛發現,季節對人的行為有什麼影響,——如在夏天,人們往往喜歡在太陽照射不到的樹陰下行走;而在冬天,人們則比較喜歡在陽光充足的地方行走。
2.幼兒園在利用資源環境的時候,應考慮社區的水資源、土地和礦物等因素。如果附近有水廠,教師可組織幼兒去參觀,使幼兒認識到水的來源、凈化、輸送、飲用的全過程及污水處理問題等,體會到水的來之不易,萌發,節約用水,的意識;如果附近有森林,教師可組織幼兒去觀賞,摸一摸、抱一抱自己喜歡的樹木,和樹木比一比身高,為樹木畫一張像,和樹木一起照張相,促使幼兒深刻領會人與自然的關系。
3.幼兒園在利用人工環境的時候,需考慮交通通訊網、建築群、各種設施、廣場等因素。 教師可結合七月一日,國際建築日,,虛心向社區的建築師討教,了解建築物的類型,並在實地考察的過程中,和家長、幼兒一起嘗試著對各種建築物進行分類,看看它們主要是屬於歐洲型(如有大廣場、大教堂)的、美國型(如有摩天大樓、商業樓)的,還是亞洲型(如有宮殿、宅院)的、中東型(如有伊斯蘭教大清真寺、集市、商場)的,或是蘇聯型(如有宏大的廣場、公寓式的住宅)的。
現在我國許多城市的社區廣場都由雕塑、草坪和噴泉等組成,教師應注意發揮,社區客廳,的獨特作用,有意識地帶領幼兒到廣場去觀賞、觸摸和游戲。

Ⅶ 幼兒園要充分利用本園教育資源,實現資源共享,為社區居民與兒童提供更多教育和

幼兒園要充分利用本園的教育資源,實現資源共享,並且為社區居民與兒童實現學前教育以及家庭幼兒園共同成長的一種責任,讓幼兒更加充分的學習和生活

Ⅷ 如何利用自然資源開展幼兒園課程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對現代化幼兒教育的認識,已不僅僅是在現代化教育理念下的幼兒教育實踐,高價、高消耗也未必帶來高質量,如何進行教育資源的充分發揮和合理利用?它讓我們更多地思考著教育的多元化、多樣化,因而教育的民族特色與地域特色,應當得到充分體現,應當充分地認識到自然環境對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性。陳鶴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會是知識的主要源泉。幼兒園課程應根據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變化,科學地來組織和選擇教材,引導幼兒從廣闊的自然界、紛繁的社會生活中學習各種實際的、活生生的知識。
關鍵詞
農村資源 美術教育 文化資源
我們幼兒園既是一所現代化幼兒園,又是一所有著豐富教育資源的農村縣區幼兒園,處於獨特的農村資源和鄉土文化氣息之中。近年來,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優化,《美術教育中幼兒環保意識的培養研究》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把目光愈來愈多地投向農村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因地制宜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農村資源教育活動,充分讓幼兒去感受、去領略、去體驗鄉土活動帶來的快樂,培養他們繼承和發展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胸懷和能力,以及環保節約的意識和品質。
一、有效利用農村文化資源進行美術教育
文化是人得以成長的核心因素,各地在自身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必然會形成一定的、有地域特徵的地方文化,生長於此的人們會潛移默化受到這些文化熏染,成為文化的認同者。農村文化蘊涵著豐富而深厚的教育和文化價值。新沂特有的地理環境、鍾吾文化、民間藝術、地域特色等都是豐厚的教育資源。新沂在巍巍馬陵山、滔滔沭河水的滋養中,在鍾吾古國、花廳文化的積淀下汲取豐富營養,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內涵。這里有著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民謠、民間游戲、民間藝術、地方特產、家鄉風光、特色經濟、地方風俗……這些無不顯現出新沂這塊人傑地靈、深厚嚴謹、大氣睿智的沃土的文化底蘊。有效利用和挖掘這些有價值的教育資源,豐富幼兒的生活,激發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綱要》指出:幼兒的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良好的教育環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環境育人是幼兒教育的特點。農村文化資源在幼兒美術教育中,彰顯著無窮的魅力,是幼兒美術創作的源泉。
在一日活動中,我們把民間游戲和歌謠滲透進去,豐富幼兒的活動。在翻繩的游戲中,孩子可以邊說歌謠邊翻,這樣既培養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增強了合作意識,又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民間工藝活動《綉花》,我讓孩子們自己來試一試、做一做。首先,我和孩子們收集了綉花鞋、綉花枕頭、綉花帽、綉花圍兜等物品,開了一個綉花作品展示會,我便有意識地引導他們仔細地去觀察作品,增加孩子的感性認識。其次,請會綉花的家長在孩子們面前進行刺綉,進一步給予孩子們足夠的刺激,以激發他們自己動手製作的慾望。在孩子們自己動手做的過程中,讓他們憑借自己已有的經驗,通過一次次的實踐操作不斷提高水平。當一件件富有想像的綉花作品被裝飾在活動室時,孩子們得到了成功的快樂,也感受到了民間藝術的特殊魅力,了解到了勞動人民的淳樸與智慧,體會到農村文化資源的博大精深。
二、有效利用農村自然資源進行美術教育
《綱要》 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作為我們良好的教育資源,大自然是孕育智慧的源泉,自然景色時時變化處處不同,是孩子們用來創作的最好的藝術表現對象,也是引發孩子們創作激情和熱愛自然的好途徑!帶孩子來到田野,孩子會在與自然物接觸的過程中,促使他們認識和了解自然物的生長規律,了解人與自然的依存關系,產生熱愛自然資源的情感,培養孩子們對大自然保持著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由此,一個個探索型美術活動應運而生,多彩的活動激發幼兒思維的火花。
隨手可得的泥巴是陪伴孩子們的最好美術游戲材料。孩子們在玩玩、捏捏、做做的過程中,把泥巴變成了各種自己喜歡的物體。如用泥球做成糖葫蘆、葡萄、太陽花、用泥條做成桌子、凳子,用泥球和泥條組成螃蟹、小鳥、蝴蝶、花朵,還製作了各種糕點、糖果、面條、水餃等等。孩子們在玩中做、做中玩,大膽創新,自由想像。
每當春夏秋冬田野里有不同的景色變化時,是培養孩子們審美情趣和動手能力的最佳時機。金秋十月我帶孩子們去秋遊,孩子們在野花飄香中,沐浴著大自然的雨露陽光。他們爭先恐後地把自己觀察到的,尋找到的告訴我:老師我發現小草變黃了,野菊花盛開了;我看到毛茸茸的蘆葦隨風飄盪,田野里的水稻金燦燦的;我還看到小樹葉在跳舞呢……孩子們秋遊回來把採集的各種樹葉、花瓣,畫一畫、貼一貼,把摘回的野花野草插在牛奶瓶里,看到孩子們興致很濃,我讓他們討論:怎樣把樹葉貼得生動美觀?怎樣把花、草、葉子插得漂亮?通過討論,孩子們從無目的地貼畫到有目的地貼,從亂插到懂得怎樣配色,怎樣布局才漂亮、有層次感。活動結束後,我把幼兒的作品布置在自然角、午睡室,這一幅幅作品正是孩子們所要表達的心聲,他們看著自己的作品心中充滿了成功的喜悅。
三、有效利用農村作物資源進行美術教育
農村的農作物種類繁多、形態各異、色彩豐富,是美術創作的絕好語言素材。給他們更廣的想像空間,孩子們可以自己尋找適宜的材料進行製作,動手去表現自己所想表現的東西,體驗其中的樂趣,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美術活動,發展幼兒各方面的能力,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
在《有趣的種子》主題活動中,家長和孩子共同收集了各種種子:有雞毛菜籽、毛豆、黃豆、扁豆、蠶豆、青豆、白雲豆、紅豆、薺菜籽、葫蘆籽、玉米、花生、高粱等等。當這么多的種子聚集在一起時,孩子們可興奮了,他們相互交流、相互介紹,嘴裡還不時發出一聲聲贊嘆:原來青菜籽這么小,豆類的種子這么多,好漂亮!絲瓜子怎麼扁扁的和西瓜子有點差不多,赤豆是深紅的,可以補血的,玉米種子藏在玉米棒上,棉花種子藏在花朵里等。確實從孩子的交流、介紹中,可以看出,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已被激發,同時還產生了創作的慾望,我鼓勵他們在晨間活動、午間、游戲時間玩一玩、貼一貼,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種子貼畫展現在孩子面前。 在班級活動區角的創設上,也緊隨孩子發展的興趣,在材料的提供上我注重了材料的原始性、體現內容的挑戰性,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盡情的表現表達,大膽的想像創造。蔬菜是農村一年四季都有的農作物,有紫色的茄子、紅色與青色的辣椒、紅色的番茄、青色的蠶豆與毛豆、玫紅的番薯、白色的蘿卜、彎彎的黃瓜等等,都是孩子區角活動的好材料。我引導孩子們觀察、想像,在他們眼中,這些五顏六色的蔬菜便是一件件生動活潑的物體。如孩子想像出青椒像青蛙、白蘿卜像小老鼠、小豬、毛豆夾、扁豆夾像小船等,同時在孩子想像的基礎上,我又為孩子提供了一些輔助材料,讓他們與材料互動。橡皮泥、火柴、牙簽、珠光片、各式蠟光紙等,幼兒自由探索如何使用工具與輔助材料將蔬菜製成各種有趣的造型。土豆,在孩子的手中稍稍添加了一些輔助材料便製成土豆刺蝟、土豆長頸鹿、土豆孔雀、土豆小雞等一系列富有童趣的土豆製品。白蘿卜在孩子的操作中裝上胡須、粘上眼睛、插上一個小尾巴,一隻活潑可愛的小白鼠便展現在眼前。同時孩子們還做了小胖豬、小白兔、小山羊、小蝸牛等一些栩栩如生的小動物。豐富的農作物激發了孩子們的創作靈感,他們將自己的想像通過自己的創作,表現出了千姿百態的物體造型,大大的增強了孩子對區角活動的興趣,提高了孩子的審美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
同時孩子在與農作物的對話過程中不斷拓展思路,他們把田野里的稻草、高粱稈、玉米皮等紮成不同的造型掛在教室的牆上,美化身邊的環境……孩子們已深深感受到了農村資源的無窮魅力,在創造的天地間自由飛翔。
四、有效利用農村人力資源進行美術教育
《綱要》要求:「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農村的各種能人、藝人是幼兒教育的良好合作夥伴,是寶貴的人力資源,應給予充分挖掘和利用。
首先,發揮特長家長的作用。「家長是重要的合作夥伴,應吸收家長主動參與幼兒園的教育工作」。我在美術教育中,積極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鼓勵家長走進幼兒園,參與幼兒園的各項活動。把擅長柳編的、擅長畫農民畫的、擅長捏麵人的、擅長製作農具的家長分別請到幼兒園,在孩子們中間現場展示。不能到幼兒園展示的我們就組織參觀,參觀瓜果大棚、參觀養雞場、孔雀園……這些活生生的畫面,極大激發了孩子們的創作慾望,孩子們的區角游戲豐富了,編織的、製作的、剪貼的、刺綉的,各種游戲運用而生。孩子們的藝術創作生動了,創意、造型、用色、布局變得有想像、有創意、有童趣,平面的立體的藝術品千姿百態,各具特色。
其次,挖掘民間藝人的才能。新沂農村有著豐富的民間人才資源,剪紙藝人、面人藝人、門吊藝人、草編藝人、刺綉藝人應有盡有,他們個個都是身懷絕技,他們身上都散發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他們的藝術品具有濃厚的鄉土特色,他們是我們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更是幼兒美術教育的珍貴資源。
我們定期邀請他們給我們做藝術顧問,給孩子們展示、指導,參與孩子們的活動,讓孩子們從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素有「文化藝術之鄉」的新沂合溝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於「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的剪紙藝術家王桂英奶奶就居住於此,她的作品《小街一角》《烙煎餅》《春耕》《架電線》等,熱情奔放,質朴、淳厚,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一直受到海內外人士的喜愛。熱愛王奶奶和她的作品的孩子們,每次活動時都把王奶奶熱情地「包圍」起來,爭先恐後地問這問那,孩子們不僅喜愛王奶奶隨時剪出的活動場景,喜愛王奶奶聚精會神剪紙的樣子,喜愛王奶奶的剪紙活動課,更被王奶奶幾十年的剪紙藝術的執著所激勵。這樣生動的活動,對於孩子們來說,收獲是太大了。在王奶奶的指導下,一件件作品如泉水一般,不斷涌現,孩子們的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午睡、游戲、吃飯等都走入了作品,教室里、午睡室里、走廊里到處都掛滿了孩子們的作品,這些作品生動形象,生活氣息濃厚。活動中孩子們收獲的不僅僅是剪紙的藝術,還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雙創造美的靈巧雙手、一顆熱愛生活、熱愛民間藝術、熱愛家鄉文化的熾熱的心。

Ⅸ 如何利用社區資源開展幼兒主題活動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學前教育作為全部教育之基礎,其核心的職能就是既要保障每個兒童適應現實的社會,幸福快樂的成長,更要保證他們適應並創造未來的社會。那麼,未來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呢?即需要具有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具有探究精神的人才。而如今農村幼兒園備受社會的關注,國家也在大力扶持農村幼兒園,但是,農村幼兒園的資金和設備往往不如城市幼兒園充足,農村幼兒園園區建設的硬體和都與城市幼兒園的條件有一定距離。但是,農村幼兒與城市幼兒一樣,好奇、好問、好探究,他們活潑好動、精力充沛,喜歡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圍的世界。我認為,農村幼兒園想要更好的發展,可以利用自己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對幼兒進行教育,尤其是科學教育,這樣做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科學探究的興趣和動手動腦的能力,培養幼兒的科學素質,以及使幼兒獲得更廣泛的科學經驗和科學方法,更是能夠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我從農村幼兒教育因地制宜的角度,選擇了這個課題。

我們幼兒園地處資源廣闊的農村,這里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變化,農作物有的開花,有的結果……給孩子以活的教材。幼兒園里的孩子多數是農民的後代,他們對農村的農業生產與農事活動具有著濃厚的興趣,隨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及日積月累的生活經驗,他們也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農業生產的技能,如挖坑、點豆豆等,我們認為,孩子們感興趣的活動就要充分利用與發揮,鼓勵他們在活動中觀察、操作、實踐,掌握一些科學技能。

二、課題研究的現狀分析

科學教育活動不僅是要讓孩子學習大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科學研究的過程與方法。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書本。」並提出了「做中學」的口號。

2001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科學領域教育:「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2002年,我國開展「做中學」科學教育研究項目,對幼兒科學教育進行了探索,提出了「以幼兒為主體」、「探究性學習等適宜的觀念和教學策略研究,促進了幼兒科學教育質量的提高。近年來,《利用農村資源踐行課程標准》、《發揮農村資源的優勢,開展游戲活動的研究》等都取得了一些成就。在研究中,充分利用了農村的自然資源,讓幼兒親身體驗,親自去探索農業生產與農事活動的技能。

三、課題概念及課題的界定

(一)課題核心概念

  1. 科學活動:激發幼兒對周圍世界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使他們體驗探究和發現的樂趣,感受獲得科學知識的過程和方法。

  2. 2. 幼兒園科學活動:應是「引導幼兒主動探索的教育過程」。這一「過程」有兩方面的積極作用:一是激發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是培養現代人應具有的基本素質。二是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濃厚興趣,萌發幼兒熱愛科學的情感。

  3. 3.自然資源:是指離我們生活很近的周邊資源,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未經人類加工的資源的有用自然物。

  4. 4.農村自然資源:是與我們農村生活息息相關、隨手可得的一切自然資源。

  5. (二)課題界定

  6. 「利用農村自然資源開展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的實踐研究」是指利用農村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從幼兒的興趣和原有知識經驗出發,選擇和開發適合不同年齡階段幼兒認知水平的幼兒科學活動內容,讓幼兒通過觀察、探索、記錄、操作等途徑,親身經歷探究過程,激發科學探究的興趣,獲得新的知識和經驗,形成和發展探究解決問題的初步能力。

  7. 四、研究的理論依據

  8. 1.皮亞傑的有關認知發展理論也指出:「幼兒必須通過自身活動去發現、認識客觀世界,不斷構建、完善自己的認知模式」。在探究活動中,鼓勵幼兒圍繞一定的內容自主探究學習,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9. 2.以探究性理論依據,我們把探究性學習活動理解為是一種以探究為基本特徵的學習活動,幼兒探究性學習活動是一種以幼兒為中心,為幼兒創設多種途徑,讓幼兒在自己原有的經驗和知識結構上,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積極地從活動中去探尋問題、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新的知識和經驗的學習過程。只要是孩子通過自己去調查、交流、討論、實驗、親身經歷的體驗都是探究性學習。

  10.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

  11. 利用農村的有利資源,探索適合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探究式科學啟蒙教育內容和方法,激發幼兒的興趣,讓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主動地感知、體驗、領悟各種科學知識,在探索、發現中培養創新意識,構建新的知識和經驗,形成科學概念,初步發展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科學探究素養。

  12. 同時,在利用農村自然資源,進行幼兒探究式科學啟蒙興趣的培養過程中,形成幼兒園的辦園特色,建構新的園本課程,促進幼兒園的發展,提升幼兒園的保教質量和水平。

  13. 六、課題研究的內容

  14. (1)探究柘汪鎮第二中心幼兒園幼兒科學現狀的調查研究;

  15. (2)農村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16. (3)幼兒園科學活動的設計;

  17. (4)利用農村自然資源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興趣的策略。

  18. 以新《綱要》精神為指導,以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現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結合本園實際,開發和選擇適合各年齡班幼兒認知水平的科學活動內容,設計活動方案,挖掘幼兒一日生活中的活動內容,形成幼兒科學教育系列活動,逐步建構科學活動特色篇

  19. 七、課題研究方法

  20. 1.問卷調查法:研究開始,通過問卷調查,測查評析柘汪鎮第二中心幼兒園3-6歲幼兒對科學素養現狀的調查。

  21. 2.觀察法:一方面對幼兒個體在科學活動中進行觀察、跟蹤研究和總結,另一方面,對科學活動設計進行園本教研式的個案分析。

  22. 3.文獻資料法:查閱國內外有關幼兒科學啟蒙教育和探究式學習的文獻資料,定期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提高理論水平,更新教育觀念,以進一步指導實踐。

  23. 4.經驗總結法:在積累大量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及時總結、反思、提煉、修正自己的教育理論,貫徹《綱要》和《指南》精神,逐步從實踐上升到理論,探索出農村幼兒探究式科學啟蒙教育的規律。

  24. 5.行動研究法:採用實踐研究的方法跟蹤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不斷修改計劃,進行再次研究。

  25. 八、課題研究的對象及時間

  26. 研究對象:柘汪鎮第二中心幼兒園全體幼兒

  27. 研究時間:2014年6月——2016年6月

  28. 九、課題研究的步驟

  29. (一)准備階段:(2014年6月—2015年2月)

  30. 1.根據實際,確定研究內容,成立課題組,明確人員分工。

  31. 2.對柘汪鎮第二中心幼兒園幼兒科學現狀的調查。

  32. 3.搜集資料,制定課題研究方案。

  33. (二)實施階段:(2015年3月—2016年2月)

  34. 1.制定具體的、可行的研究計劃,並按計劃開始實施。

  35. 2.每月定期召開課題研討活動,及時調整研究方案。

  36. 3.積累素材,撰寫相關的幼兒園科學活動設計以及利用農村自然資源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興趣的策略。

  37. 4.完成相關研究的論文。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