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寫字特色課程
『壹』 如何因地制宜打造農村小學美術特色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推進與深化,作為農村學校的美術教師,我一直努力著: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怎樣使我們的美術課不失特色?在農村,沒有城市中的美術館、畫廊、歷史博物館等一些高雅藝術展覽,又可以利用些什麼?怎樣去開發和利用農村的美術教學資源?怎樣延伸美術課堂和我們的生活相結合?……將鄉土文化融合到美術課堂教學中,因地制宜,讓學生以鄉土藝術為起點,走進世界多元文化的領域。
1、以本鄉本土的媒材為載體,開發農村自然資源,使美術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
美術教師要充分利用農村自然環境資源,開發教學內容,設計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課程,開展教學活動。例如手工課上,我讓學生就地取材,帶來家裡最土、最普通的木棍、蛋殼、玉米、紅豆、綠豆、瓜子……將這些材料拿到美術課上來,不僅使他們覺得好玩、有趣,而且重新去發現土產品原來是非常美的,它們的顏色、形狀、質地各不相同,利用這些特殊材料來製作出來的拼貼畫、手工製品等是那麼精緻、漂亮。學生們都興奮不已,又激發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農村雖然沒有豐富的公共文化設施,如美術館、圖書館、畫廊等,但它有著純朴的、可利用的教學資源。鄉村的稻草、石塊、樹根、樹葉……,這些是非常特殊的美術媒材,越是貼近生活又香又土的材料,越具有開發與創造的價值。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運用多種生活材料來創造,鼓勵他們去大膽探索更多的材料,大膽嘗試更新的表現方法。
2、以豐富的地域民間藝術為背景,開發文化資源,使教學中突出美術文化的學習。
「美術不僅是技能技巧的訓練,而且是一種文化學習。通過美術學習,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歷史、文化、經濟、地理等相關知識,認識美術的特徵、美術表現的多樣性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這是新世紀美術教育的一大特點。中國是一個古老的、文明的國家,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我們卻在教學中丟棄了自己傳統的手工製作藝術,在現代經濟發展的同時,優秀的民間藝術和傳統手工藝又面臨著損毀、滅絕,如何使這些具有藝術魅力、個性特色的地方美術得以流傳和發揚,還須藉助我們的美術課程去引導學生參與民間文化的傳承和交流。教師根據現有的教學內容,進一步發掘教材中的內涵,結合地方文化特色,對原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挖掘和加工,使之更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於教師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學風格,有利於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術教學。
3、根據農村地方資源設立主題,開展主題性的美術課外活動
所謂主題性的美術課外活動,就是指老師為學生提供一個主題,讓學生圍繞這個主題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通過運用各種手法或形式展開創造性的活動。在目前的實踐中,主要是在老師指導下、學生自由發展的創造性的活動。這是發展和提高農村城鎮的本土特色文化與美術教育相結合的有效方式。同時也是發展學生動手、動腦及創新能力,在這樣的活動中,他們的自覺性、協作能力會得到鍛煉,興趣會提高,為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有效的途徑。
主題的選擇很重要,既要突現學校特色,又要兼顧學生的「熱點」,這樣才能讓學生去探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和表現。地處北部山區的我們,在信息、物質、材料等方面都沒有城區那麼多選擇,但我們還是有自己的鄉土特色,如:我們的學校在遠近聞名的祖山(老嶺)腳下,山上有世界稀有的天女木蘭花;有中外聞名的古跡——長城;有獨特的滿漢融合的生活習俗……
在美術主題性課外活動的教程中,我們努力挖掘本土資源,弘揚地方特色,我們根據本鄉土特有的資源,精心組織學生開展以本土資源特色文化為內容的主題性美術課外活動:如讓學生動手設計儺舞面具;以家鄉的風土人情為版畫創作內容;設計情景活動,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不亦樂乎。
「各級各類學校藝術課的教師要積極探索、勇於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藝術教師應充分利用和開發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藝術教育資源,拓展藝術教育的空間,提高藝術教學的質量。」在《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年—2010年)》中,明確提出了對藝術教師的要求。開發新的教學內容是一種創造,是美術教師形成特色課關鍵的一步。在新課程標准深化中,教師們紛紛探索著怎樣使美術課有自己的特色?有特色的美術課怎樣使它更優秀,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鄉土美術要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並發揮特色,教師要熟悉當地傳統民間美術,形式及相關知識背景等,對教學條件有相當的了解和調查,教師在教學前得做好充分的資料收集。只要教師周密地計劃和充分地准備,美術課堂就會有意外的教學效果。「理解、保護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並滲透到自己的教學中去,引發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理解。」新課程越來越需要教師具有開發本土化、鄉土化課程的能力,學會對各種教材的靈活處理和深入研究。
教師將是一個開拓者和創造者,多樣化和選擇性的課程更要求美術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完善自己,不斷更新教學觀念,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和業務能力,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學風格,才能與新課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