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與高中生物
A. 新課程標准下如何轉變高中生物傳統教學模式
生物學科是現在高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考科目之一,同時也是一門實驗性學科,但現實的高中教學過程中,卻處於相對尷尬的地位。如何使高中生物教學改變目前的困境,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多元化學習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已經成為生物教學工作者的當務之急。
一、問題的提出
如今的素質教育已經全面推行,現在又進行新課程改革,新課程改革要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生物課程標准》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要很好地領悟教改的主旨,大膽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模式、新方法,並進行課堂教學設計。
二、我國高中生物教學現狀
在傳統模式的影響下,現行的高中生物教學模式存在著不足,老師只是傳授口頭的理論知識,為了教學而教學,這與具有實踐性特點的生物教學是相違背的。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現行生物課堂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圍繞教師轉。久而久之,學生習慣被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逐漸喪失,能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學生較少,沒有在課下延續學生的興趣能力的培養,沒有組成實驗小組去進行實踐,這讓學生很難掌握與鞏固所學的知識。
2、課堂上教師習慣滿堂灌,師生間幾乎沒有交流互動,長此以往,學生的依賴性增強,獨立思考能力變差,一般難以體會到合作的樂趣,甚至有的學生很難與其他同學合作。。
3、由於課堂上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易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學生有些方面的天賦受到影響,各方面的發展不平衡。
這就要求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把過去的教育模式轉變過來,針對學生自身的特點與能力去相應地調整教學理念與方法,把過去單純教學的課堂作為一個培養能力的實踐場所,建立一個高效自主創新的新型生物課堂。
三、對轉變高中生物教學模式的研究
1.轉變傳統教學模式,採取小姐合作探究模式,調動學生積極性
教師在上課時,要改變傳統的一言堂,滿堂灌,課堂主導者教學模式,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課堂的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教師轉換自己的角色,從傳授者變成指導者、參與者、監控者和幫助者,並切實注意自身行為的方法和效果,及時進行調整。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個體價值的實現,分成合作小組主動學習,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充分表現自己,同時,對於青春期表現欲極強的學生來講,能夠在課堂上表現自己,也是對自我價值的一種承認,從而得到一種成功感,進而激發上進心。
2.充分利用網路信息技術及多媒體課件,提高教學質量
隨著社會經濟的加快,需要的是人才的創新能力和創造力。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素質教育的重點。傳統的生物學教學方式採用「傳遞」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現代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校園網的出現,教育網站、電子書刊、虛擬圖書館、虛擬軟體庫等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探索發展的學習環境,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說是教師的得力助手,它可以取代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例如:1.O2在產生後,向外運出葉綠體通過膜的層數時,葉綠體類囊體薄膜算不算一層膜,淋巴因子是由效應T細胞產生還是淋巴細胞都可產生,這些問題模糊不清,具有一定爭議,鼓勵學生對這些模糊知識點,藉助網路信息技術獲得求解,上網到虛擬科學館、生物園、圖書館查找有關資料,,尋求答案。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的提高探究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可以讓學生感到學習生物的樂趣和一種獲得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3、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深入理解生物學科知識。
生物中的生物概念是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方面的本質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一個生物概念是從一類具有共同本質屬性的對象中概括出來的,它是生物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使學生正確掌握生物概念,是理解和掌握其他生物基礎知識的條件。如在 「《細胞增殖》一節中,利用多媒體展示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過程的動畫圖,學生可以根據觀察,利用簡易材料親自動手去製做,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把微觀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通過實物結合圖文演示出來,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加強理解和掌握。
4.對全體學生,分清層次,運用不同教學方法
由於各個學生的先天素質、教育影響、主觀努力程度和基礎等的不同,同一個班級的各學生之間在學習上存在明顯的差異。根據高中學生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教材,應從實際出發,實施有差異的分層教學。教師在心目中要根據成績,基礎等情況將即同一個班學生相對分為優、中、差三個層次,既A、B、C三個組。這種情況不是一成不變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測試,各層次也進行適當的更換學生。分層和分組後有利於教師上課組織教學,有利於教師上課輔導,有利於批改作業,有利於學生信息的反饋,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總之,轉變高中生物教學模式,將傳統課堂轉變成為一個高效自主的課堂,是我們教育改革的必經之路。採取新的教學模式,可以普遍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讓他們既得到了知識,又發展了個性,堅持不斷調整教學思想和理念,才能在教育革新這條路上走下去,培養更多的新世紀人才。
B. 新課程標准高中生物有哪些教學方法
還有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
高中生物學(必修1、2、3,選修1、2、3)這個是北師大的教授編的,也符合新課標的標准教材
編者是劉恩山和吳相鈺
C. 怎樣理解高中生物新課程標准
高中生物學課程標准提出了四項課程理念: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解讀和領會基本理念是順利實施新課程的首要任務。
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科學素養最基本的含義是學生能夠合理地將所學到的科學知識運用於社會與個人生活中。高中生物學的基本科學素養包括理解生物學基本現象、事實、規律以及生物學原理如何應用於生物技術領域之中,解釋發生在身邊的生物學現象等5個方面。我們可以從「科學態度和科學的世界觀,生物學知識,科學探究方法與技能,科學、技術與社會(STS)」四個維度來理解生物科學素養,並通過教學過程使學生在這四方面得到發展。
面向全體學生
面向全體學生是指高中生物課程要面向所有的在校學生。在這一理念指導下,高中生物學教學應該注意:(1)要給所有學生提供同樣的學習機會。(2)要讓每個學生通過努力達到必修模塊的基本要求。(3)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4)面向全體學生不是降低高中生物學教育的水準。
倡導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有效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教學方法,成為新課程改革中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突破口。生物學科的產生與發展本身就是人們不斷地進行科學探究的結果,其中不僅包含了生物學知識,也包含了生物學的研究方法與技能,包含了生物學的思維方式和基本思想。用類似與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與過程來介紹生物學知識,不僅有利於學生掌握生物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較強的生物學基本操作技能,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
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生物學來源於自然和社會,生物學研究的目的就是通過揭示生命本質和生命活動規律,提高人們解決社會、生產和生活實際中面臨的問題(如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疾病與健康問題等),提高人們應對自然現象的能力。因此,高中生物學課程就要注重與現實生活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養成關注社會、生產和生活實際的習慣。
D. 新課程培訓-高中生物試題及答案
分太低了
E. 高中生物《新課程標准》是哪年施行的
是在2003年,那時候《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准(實驗稿)》才頒布,高中生物新課程改革也正式拉開序幕。
F. 如何理解生物學新課程理念之間的關系
高中生物學課程標准提出了四項課程理念: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解讀和領會基本理念是順利實施新課程的首要任務。
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科學素養最基本的含義是學生能夠合理地將所學到的科學知識運用於社會與個人生活中。高中生物學的基本科學素養包括理解生物學基本現象、事實、規律以及生物學原理如何應用於生物技術領域之中,解釋發生在身邊的生物學現象等5個方面。我們可以從「科學態度和科學的世界觀,生物學知識,科學探究方法與技能,科學、技術與社會(STS)」四個維度來理解生物科學素養,並通過教學過程使學生在這四方面得到發展。
面向全體學生
面向全體學生是指高中生物課程要面向所有的在校學生。在這一理念指導下,高中生物學教學應該注意:(1)要給所有學生提供同樣的學習機會。(2)要讓每個學生通過努力達到必修模塊的基本要求。(3)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4)面向全體學生不是降低高中生物學教育的水準。
倡導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有效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教學方法,成為新課程改革中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突破口。生物學科的產生與發展本身就是人們不斷地進行科學探究的結果,其中不僅包含了生物學知識,也包含了生物學的研究方法與技能,包含了生物學的思維方式和基本思想。用類似與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與過程來介紹生物學知識,不僅有利於學生掌握生物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較強的生物學基本操作技能,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
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生物學來源於自然和社會,生物學研究的目的就是通過揭示生命本質和生命活動規律,提高人們解決社會、生產和生活實際中面臨的問題(如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疾病與健康問題等),提高人們應對自然現象的能力。因此,高中生物學課程就要注重與現實生活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養成關注社會、生產和生活實際的習慣。
G. 高中生物新課標和江蘇省的區別大么
是這樣的,江蘇的課本比新課標的要更難些,有些知識點在江蘇教材里是重點,但是新課標卻沒有,但是主體的知識結構和框架是差不多的,新課標的還是偏簡單
H. 你對高中生物學新課程模塊有保認識
基於高中生物新課程模塊的終結性評價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准》(實驗)的評價建議指出,評價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是教師了解教學過程,調控教學行為的重要手段。教學評價的目的不僅在於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更重要的在於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教學中的缺陷,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評價內容依據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而設定。根據《標准》的課程目標,學生的生物學學習成就評價應包括生物學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個方面。本章內容以具體學校的已經開展的評價為例,從模塊終結性評價的目標、內容、設計、結果的解釋和利用等幾個方面對模塊學習評價的一般做法進行討論,以便對模塊的評價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介紹。
第一節 模塊終結性評價的目標和內容
生物學科的學業成績評價的目的主要有:了解學生的行為起點便於進行適當組合;診斷學生學習困難,鑒別教學得失,調整教師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評定學業成就,報告學習成績。針對這些目的,學業評價就要改變過於重視知識性和單一紙筆測試的方式,把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有機結合起來,採用多種方式,激勵學生不斷進步。生物學教學評價根據評價目的,主要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
一、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過程中的評價。它通常指教學過程中,為了明確學生達標的程度,教師通過多渠道收集多方面的反饋信息,及時發現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缺陷,了解學生的學業進展,鑒別教學得失,從而隨時修正和調節教學與學習活動。評價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對生物學充滿興趣,讓他們感覺到成功,而不是證明自己的失敗。形成性評價主要以提問、測驗、觀察、學習情況記錄、讀書報告等方式進行。形成性評價通常採用下列策略和方法。
1、重視過程性評價。把學生日常考勤,課堂表現,作業情況作為評價的重要內容。可充分利用校園網,每節課後對上述幾個方面進行認真登陸,真實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也可指導學生開展集體評價,每節課都有專人及時記錄相關情況。記錄不是目的,要及時發現問題,與學生溝通,進行調整。這樣一個學段結束後就對學生進行了36次評價,通過多次評價會大大減少評價中的偶然因素。
2、採用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在形成性評價中,要善於利用方便的紙筆測試。紙筆測試雖較為傳統,但也可以有多種形式,如堂上小測,單元測試,調查問卷等。除了紙筆測試,觀察,口頭提問,實驗報告,作品展示,項目報告,操作測驗,設計實驗,面談或問卷調查等方法也非常實用。要根據評價內容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方法。
3、 師評價,自我評價, 學生互評相結合。以往的評價往往只是教師對學生,要讓學生也參與到評價中
來。尤其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評價,自評與學生互評更有實際意義。
4、實驗課評價。實驗能力是生物學教學中的重要學習成就之一,也是評價的重要內容。傳統的紙筆測試只考察了識記能力,使實驗能力的培養成為一句空話。因此要用適合實驗評價的方式,如實驗考試,作品展示,實驗報告,觀察,談話等。針對不同的實驗內容採取不同的評價方式,如真核細胞模型的製作就適合用作品展示的方法,顯微鏡的使用則適合用觀察法。評價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時要利用好實驗操作檢核表。
5、 探究能力評價。探究能力的評價既要重視探究結果的評價,更要重視探究過程的評價。以必修1為例,其中有好幾例「課題研究」(如「影響酶作用速率的因素」),是評價學生探究能力的重要載體。可以從中觀察學生實驗設計等各方面的能力。
6、 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比價較復雜,操作起來也有相當的難度。考慮到可操作性,可以讓學生建立較穩定的小組,小組成員間互評和自評相結合(評價合作能力等)。調查量表或自我報告也適合於評價興趣和態度。在課程開始,進行中及結束時給學生做生物課程調查問卷,可以調查到學生對於生物課的興趣及面臨的困難等,以便及時地調整教學。
二、 終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通常是指在學生完成一個學習階段或課程結束時,教師通過多種方式獲得學生學習總體狀況的反饋信息,以得到對教學和學習情況更為全面的評定。終結性評價的目的在於完成全部或階段性學習任務後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定。終結性評價的功能不僅在於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更重要的作用在於診斷學生是否有錯誤概念和有何學習困難,鑒別教學上可能存在的缺陷以及為改進教學設計提供依據。它既是對學生的學習也是對教師的教學效果的評價,以作為改進教學和學習的參考。
在進行生物學教學評價中,提倡根據教學目標採用多元的教學評價方式和評價工具。這些方式包括觀察、口頭提問、實驗報告、作品展示、項目報告、紙筆測驗、操作、實驗設計、面談或問卷調查等。一般情況下,常把紙筆測驗(期中、期末考試)和實驗操作技能作為終結性評價的主要方式和工具。
根據課程類別的不同,模塊學習終結性評價可分為考試(考試課程)和考核課程兩種。在進行模塊教學前應編制模塊學習終結性評價方案並向學生公布,方案的主要內容應包括:
1. 考試(考核)目標――依據學科課程標准編制模塊考試的目標要求;
2. 考試(考核)方式――筆試、實驗操作、專題答辯、聽力口語、專題作業、成果展示、操作技能測試等;
3. 內容及說明――試題細目、試題題型、類型比例、難度要求等,可用例題加以說明,或就操作程序及技能要求等進行說明;
第二節 模塊終結性評價的設計
在實施評價時,評價的方式和工具是否適當是決定評價成敗的關鍵。因此在評價過程中,如何選擇適當而有效的方式以及編制優良的評價工具是生物教師必須謹慎考慮的問題。例如,在科學探究中需要綜合地運用相關的知識和多種能力來解決問題,還需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鍥而不舍的探究精神,因此科學探究能力就需要綜合地運用紙筆測驗、實際研究、寫報告等方式來進行評價。評價學生的實驗技能或科學態度等,比較適當的方式應該是觀察、寫報告、談話或實驗考試。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情況、時間和教學條件,選擇和設計最經濟有效的評價方式和工具來評價學生的學習。下面列舉紙筆測驗和實驗操作技能評價的一般設計和操作辦法。
一、紙筆測驗
紙筆測驗是指書形式的測驗工具,雖然是傳統的方式,但對於評定學生在學科知識方面學習成就的高低或認知能力發展方面的強弱,是不可替代的一種方式,在目前的教學評價中仍佔主流地位。常用的方式包括傳統的考試,教師自編成就測驗,標准化成就測驗或其他作為教學評價輔助工具用的各種心理測試等。在這種評價方式,尤其是傳統的考試中,如何使題目與學生生活更加貼切,更加靈活,是設計評價時應特別注意的問題。《標准》中建議:在提倡多元化評價的同時,要充分利用好傳統的紙筆測驗,並對紙特測驗進行改革。改革的總體方向是:考核的內容強調生物學的核心內容,不要用生、冷、偏、難的知識誤導學生;考核的認知水平強調生物學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利用,以及分析、綜合能力,不要引導學生記憶單純的生物學事實,死記硬背生物學知識;考核的目標強調考查學生理解了哪些知識,取得了哪些進步,是否達成教學目標,而不是用認為學生沒有理解的知識來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失敗,從而讓學生失去學習生物學的信心。在設計紙筆測驗時應注意實現這些轉變。下面是深圳中學2004-2005學年度第一學段考試試題具體的測驗設計。
二、實驗操作技能評價
實驗操作技能也可說是實驗能力,從廣義來說,實驗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實驗實驗設計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實驗觀察能力和實驗思維能力等幾個方面。實驗能力是生物學教學中的重要學習成就之一,也是教學評價的重要內容。對實驗操作技能評價的設計常使用多種工具或形式,評定學生在實際情景下應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在情感態度和動作技能領域學習的成就。評價工具有觀察或紀錄、表演、作品、評定量表、檢核表、檔案袋等。具體到生物模塊的終結性評價,除了紙筆測試外,實作評價主要是針對實驗操作技能的評價。實驗技能作為生物學技能的重要方面,培養實驗技能的實驗課佔全部課時的1/4。因此除了平時的形成性評價外,有必要把實驗考核作為終結性評價的重要內容。考核內容有可選擇性,可以提前公布給學生,讓他們有一定的時間准備。考核可以分批分組進行,也可幾位老師同時進行評價。下面是生物必修1某些評價具體操作的實例之一。(註:評價是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而進行的,貫穿於教學的始終,體現在每一節課中,這里只是拿出幾種具體的評價實例加以說明。)
1.觀察,口頭提問:適用於每節課。在課程進行中可以很容易觀察出學生的情緒與學習狀態,結合口頭提問,隨時發現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改進教學。
2.作品展示:比如必修1中的「製作真核細胞的模型」。學生在精心准備材料,認真製作以後,讓他們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優秀作品,不僅進行了科學和美學方面的教育,對於優秀作品的製作者也是難得的情感方面的激勵。
3.表演:生物學中可用表演的內容不多,但並不是沒有,例如細胞的結構與功能一節,可以讓學生分小組飾演細胞各部分結構。學生在這種真實場景中經過親身體驗得到的知識、能力與感受是傳統的教學和評價方式所不可替代的。
4.探究實驗的實驗匯報: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做完實驗後書面的實驗報告。探究性實驗是新課標的重要內容,可以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實驗方案,然後在全班同學面前匯報他們的思路和設計,同學可予以提問。在匯報過程中,達到了自評,同學互評及教師評價的有機結合。
第三節 模塊終結性評價結果的解釋和利用
模塊學習的終結性評價採用百分制。考試課程在模塊教學完成後進行模塊考試,模塊考試是一種水平性考試,考試試題內容應充分體現模塊教學目標的要求(即學什麼考什麼),既能較全面考查學生各種基礎造知識與基本技能,又能考查學生深層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逐步發展開放性試題,減少選擇、判斷題,以平均分控制在78±3分為宜。模塊考試每學段(學期)舉行一次正考,一次補考。考核課程可在模塊教學中分階段進行。
由學科管理主體教學處和學生處分別組織,包括命題、考務、閱卷、評分等。
關於模塊學習的終結性評價成績記錄,按照廣東省學生檔案的表格欄目的要求,學生學業成績檔案登記其所修課程的模塊成績及獲得的相應學分等。模塊成績即考試學科的模塊綜合分(滿分100分)。
模塊綜合分(100分)=模塊學習過程分(40分)+模塊考試分(100分)×60%
模塊學習的終結性評價結果最終應體現在模塊學習結束後的綜合評價上,即模塊教學結束時對學業成就的評定和對學習成績的報告,具體來說是在學分的認定上起作用。
一般來說,學分認定的方法是把平時的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各按一定的比例或權重共同構成。如深圳中學的做法是,獲得一個模塊的兩個學分,評價的最終成績=平時的形成性評價(40%)+終結性評價(60%)。但與其他學科有所區別的是,終結性評價的(60%)包括紙筆測試(40%)和實驗操作測試(20%)。三項相加合格方能拿到學分。例如,深圳實驗學校生物模塊的學分管理辦法如下:(註:此模塊在一學年完成,每學期得1學分)
生物模塊學分管理細則
一.學習:
1.紙筆測驗:
(1)單元測試:0.1學分,一次單元測試達到及格(百分制60分或以上),則可獲得0.05的學分,若每次單元測試都達到及格,方可獲得0.1的學分。一次單元測試達不到及格扣除0.05學分。
(2)模塊測試:0.4學分,模塊測試是終結性評價,模塊考試必須及格(百分制60分或以上)方可獲得0.4的學分,達不到,必須補考及格方能獲得。若模塊考試成績優異(人數不超過所有考生1%)可加0.1學分。
2.表現性評價:
(1)活動探究、實驗技能:0.15學分。完成一次生物實驗或活動探究,提交實驗報告,可獲得0.05的學分。完成模塊每次生物實驗和活動探究並提交實驗報告,方可獲得0.15學分。有獨到見解,創新內容的優秀的活動探究、實驗報告可加0.05學分。(人數不超過參加本模塊學習所有學生1%)
(2)作業:0.1學分。要求不缺作業,而且作業書寫認真,字跡工整,方可獲得該學分。兩次不交作業扣出0.05分。
二.過程表現
1.努力及進取:0.05學分。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認真努力,不斷進取精神者均可獲得該學分。不思進取,學習態度不端者該學分不可得。
2.參與及合作:0.1學分。製作細胞模型4人一組,同一小組的同學能表現出團隊精神,分工合作配合好並上交模型則可獲得該學分。不參與合作者,該學分不可得。
3.創新與能力:0.05學分。在學習過程中,能有創造性的表現,如課堂的發言,小論文,書面作業,實驗設計等等,具有創新意識、創作性均可獲得該學分。
4.考勤與守紀:0.05學分。不遲到,不無故缺課,遵守課堂紀律者均可獲得該學分。因事遲到、缺課者,需學校認可的理由方可獲得該學分。
三.以上各項細分值總和達到或超過0.85分,方可獲得該模塊的1學分。
模塊學分成績報告單
模塊課程名稱 生物
本模塊學分 1學分
學號 姓名 班級
項目 原始分 細分值 得分 評語/加分
學習 紙筆測試 模塊測試 0.4
單元測試 0.1
表現性評價 作 業 0.1
活動探究 0.05
實驗技能 0.1
過程表現 努力及進取 0.05
參與及合作及製作 0.1
創新與能力 0.05
考勤與守紀 0.05
獲得學分 總分
教師簽名
年 月 日
第四節 案例與點評
下面對2004—2005學年第一學期深圳市育才中學開展的模塊教學過程評價進行簡介,以供讀者參考。育才中學已經進行的《生物1:分子與細胞》模塊學習過程評價的內容的主要包括:平時的學習過程評價、模塊評價、模塊學分認定等過程。
一、平時學習過程評價
主要採取的辦法是,由值日班干或者課代表在老師的指導下,根據學生平時的表現如實、及時地做好以下表格的登記工作。
(一)育才中學生物學科平時學習情況考核表
模塊名稱:生物1《分子與細胞》 班級:高一(10) 科代表簽名:王小舟
第*節(*月*日) 第*節(*月*日)
學號 姓名 課前
准備 課堂
表現 課後
探究 課前
准備 課堂
表現 課後
探究
041006 莫昱歡 +2
041007 辛雨 +1 +2 +2
041008 詹雅倫 +1
041009 杜頤喬 +2
041010 戴碧霞 +4
(二)操作說明
1、有關內容的說明
課前准備:按時出勤,准備好學慣用具等。
課堂表現:發言的主動性與正確性,行為規范,組織和參與活動的能力。
課後探究:主動提問的次數,課後作業完成情況,對以前作業改正情況,對布置的課外活動開展情況。
2、評價表格記錄的方法
可採取正負分值記錄。例如,無故遲到一次記「-1」分。主動發言一次記「+1」分,疑難問題回答正確 「+1」,一周小結一次。在下周公布結果。
二、模塊結束時評價
採取學生自評與互評以及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進行。
(一)育才中學模塊學習過程評學生自評互評表
模塊名稱:生物1〈分子與細胞〉 班級:高一(10) 組長簽名:***
學號 姓名 自我評價 小組評價
學習
目標 學習
態度 學習
能力 總體
等級 學習
目標 學習
態度 學習
能力 總體
等級
041062 王小舟 A A A A A A A A
041063 馬釗
041064 於晨輝
041075 孫圖靈
(三)學習過程評價操作說明
根據我校新課程學分管理制度,學科類學分以模塊為單位進行考核。模塊考核必須從學
生的出勤情況,學習過程評價,模塊考試成績三方面綜合評定。
1、 對學生模塊學習過程進行多元評價,即從學習目標、學習態度、學習能力三方面採取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進行綜合評定。
2、 學習目標(指模塊學習目標明確,有自己的修習計劃並能根據實際進行調整等)、學習態度(指學習興趣、努力程度、互相幫助的精神等)、學習能力(指學習方法、習慣、質疑、反思、動手、創新、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平時的作業、測驗、實驗的表現等)的評價應該從模塊學習的全過程給予全面的綜合評定。
3、 評價的等級統一以「A」、「B」、「C」等級呈現,A為優良,B為合格,C為不合格。
4、 學生的自評、互評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生按項目打出自評等級,並對小組其他同學打出互評等級,由小組長進行統計評定小組成員的等級。科代表和小組長負責監督各小組的評定情況。通過自評和互評的過程,使每個同學明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實行「從多」、「從高」、「三者相等取其中」的原則,小組評定結束後交科任老師。
5、 科任老師匯總學生自評互評情況,結合自己的評價,最後確定該學生該模塊學習過程評價的等級。
三、學分認定
(二)說明
課程結業、學分認定應該從考勤、學習過程和模塊考核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評定結果以等級呈現:A(優良)、B(合格)、C(不合格),三方面評定都在B以上(含B)的才能授予學分。
四、模塊考核之筆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