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下的學生觀有哪些
❶ 新課改學生觀
1、教師觀:新課改以來,人們對教師在基礎教育新課程發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問題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觀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體現在:(教師不再只是一個課程知識的被動傳遞者,而是一個主動地調試者、研究者和創造者;教師不再是一個真理的壟斷者和宣傳者,而是一個促進者、幫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因此,積極能動的教師形象取代了消極被動的教師形象。 2、學生觀:學生觀,是教育工作者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的身心特點、發展潛能、素質目標及評價標准等問題的中的看法和觀點。怎樣看待學生,把學生看成什麼樣的人,對學生採取什麼態度,一直是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重要問題。「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此背景下,新課改的學生觀包涵一下三點:一、學生是發展的人 1、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 2、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 3、學生是出於發展過程中的人。二、學生是獨特的人 1、學生是完整的人 2、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 3、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三、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1、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不依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不可以由教師任意捏塑。 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3、學生是權責主體。
❷ 新的學生觀有哪些內容
所謂學生觀,是對學生的本質屬性及其在教育過程中所處位置和作用上的看法。在教育史上主要有兩派絕然不同的主張。
新學生觀
學生是什麼?在我們看來,學生是具有獨立人格的、發展中的、有著完整生命表現形態的生命個體。 在這種全新的學生觀之下,我們對學校教育也必須進行重新「理解」:
首先,學生是人。 學生是獨立存在的、具有主體性的活生生的人。學生不是任何人可以隨意支配的附屬品,他和成人一樣具有獨立的人格尊嚴、豐富的情感和獨特的個性,其生命具有完整性。他是具有主體性、獨立人格、創造力以及獨特個性的人。
學生是人,意味著我們必須真正將學生視作具有獨立人格、思想感情、主觀能動性和認知潛能的活生生的人,將學生真正當人看,在教育中賦予學生以「人」的涵義:在教育中,我們不僅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而且,還必須將學生視作主動、積極的、有進取精神和創造性的學習者,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還給學生自由想像與創造的時間和空間,把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另一方面,由於學生是具有獨特個性和生命完整性的人,這就意味著在教育中必須要承認和接受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性,並將其真正視為人個性形成和完善的內在資源,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除此之外,在教育中我們必須把學生作為完整的人來對待,注意還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給予他們全面展現個性力量的時間和空間。
其次,學生是富有潛力的發展中的人。 一方面,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尚待開發,其身心發育還不夠完善,需要教育者科學、合理的開發與發掘;另一方面,學生又是已具有一定能力並享有一定權利的主體,他們享有一定的權利並具備行使這種權利的能力,成人不僅不能剝奪或者代替他們行使其權利,相反要給予應有的尊重和適當的保護。
學生是富有潛力的發展中的人,意味著教師首先必須相信每一個學生蘊藏的巨大潛能,自覺地將「讓每個孩子都獲得成功」作為我們的教育信條,相信、熱愛每一位學生,使自己成為每一位學生發展道路上的助燃器和指導者;其次,由於學生是處在成長中的人,因此,我們必須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把學生作為一個發展的人來對待,要理解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許學生犯錯誤,並努力幫助學生改正錯誤,從而不斷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在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的同時,還必須注意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
最後,學生是獨特的人。不是「小大人」。一方面,學生時代是人生命歷程中最富生命活力,生命色彩最為豐富斑斕,生命成長最為迅速,最為重要的時段,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其定義為「成人期」的准備,相反,必須肯定其作為人完整生命歷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所具有的價值;另一方面,我們還必須承認學生有著生動、獨特的、成長價值不同於成人的生活和內在世界,理解並尊重學生獨特的精神生活、內在感受以及不同於成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肯定充盈著純真情趣、智慧、和諧和生命活力的學生世界的價值。
學生是獨特的人,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尊重學生並深入到學生獨特的內在世界,關注學生內心的奧秘,真正地把學生當「學生」,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獨特體驗,充分關注每一個學生身上蘊藏著的豐富、獨特的發展「資源」。將教育由以往單純的「塑造」、「改變」和「授予」轉變為對學生潛能、靈性的「激活」與「喚醒」,從而實現學生全面人格、自由個性、生命活力以及主體性、創造性的真正「解放」。
總之,要改變學生的命運,我們必須「發現學生」,把學生真正地當「學生」,用一種全新的學生觀來支撐我們的學校教育。只有確立全新的學生觀,我們才能全身心地去熱愛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為有悠久人文文化歷史的中華民族培養出一批批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人。
❸ 新課程倡導什麼樣的學生觀
新課程倡導什麼樣的學生觀?
答:1、學生是發展的人;
2、學生是獨特的人;
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❹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觀、學生觀、教育評價
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觀與學生觀
1、教學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
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研製走向教師開發,由學科內容走向學生經驗的時候,課程就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文件),而更是「體驗課程」(被教師與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課程)。這意味著,課程的內容和意義在本質上並不是對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對給定的內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對給定內容的意義都有其自身的解讀,從而對給定的內容不斷進行變革與創新,以使給定的內容不斷轉化為「自己的課程」。因此,教師和學生不是外在於課程的,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開發的過程。這樣教學就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而更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這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觀。教學過程因此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這樣,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課程也由此變成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和完整文化,這意味著課程觀的重大變革。在這種背景下,教學改革才能真正進入教育的內核,成為課程改革與發展的能動力量,成為教師與學生追尋主體性、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這正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呼喚的教學改革!這是從課程層面給教學帶來的一種「解放」,這種「解放」將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2、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當中,「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術語: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他們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可以說,創設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是本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3、教學不能只重結果忽視過程
重結論、輕過程的傳統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一切都是現成的:現成的結論、現成的論證、現成的說明、現成的講解,它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重結論、輕過程的傳統教學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把教學過程庸俗化到無需智慧努力,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的那種程度,於是便有了掌握知識卻不思考知識、話問知識、評判知識、創新知識的「好學生」。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重結論、輕過程,從學習的角度講,也即重學會、輕會學。學會,重在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是一種適應性學習;會學,重在掌握方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於發現新知識、新信息以及提出新問題,是一種創新性學習。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學生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到社會上已遠遠不夠用。人們只有不斷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發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正因為如此,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當然,強調探索過程,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表面上卻一無所獲,但是,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而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❺ 教師資格新課改下的學生觀
一、考情
新課改下的學生觀這部分內容在教資《綜合素質》中主要考查單選題和材料分析題,考試中佔比比較大,特別重要,需要考生在備課時先將知識點牢記,再進行理解。
二、考點
其中,學生觀需要牢記於心,下面的3條具體解釋中有五角星的需要記憶,在材料分析題中應用較多。
記憶口訣:兩獨一發
三、習題
1.王老師經常讓同學們互相批改作文。大家都非常認真,不僅找出作文中的錯別字,而且從語言表達、篇章結構、思想主題等方面進行評價,王老師則及時給予點評。王老師的做法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在( )
A.發揮了學生的調控性
B.尊重了學生的選擇性
C.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性
D.關注了學生的差異性
【答案】C。解析:王老師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大家互相批改作文,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性。
2.有一天,我請學生讀課文,只有四名學生舉手,我說:「楊萌你讀。」她大大方方讀起來,等她坐下,我說:「還有誰願意讀?」 一個舉於的都沒有了,是什麼原因呢?
課後,我就這一問題與學生聊起來。一位學生說:「老師,您每堂課總是先提問楊萌,我們這些無名小卒沒有她答得好,就不想回答了。」我恍然大悟,是啊,讓楊萌先回答已經成了習慣。她的語文功底好,回答問題准確嚴密,簡潔利落。
下午,我組織了一次「為老師出主意」的班會。大家暢所欲言,我詳細記錄大家的想法。收獲了好多方法,我還請大家通過打電話,發信息、發郵件形式繼續提建議。
以後的課堂互動中,我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有的學生說話不流暢,我會引導他組織語言;有的學生不站起來回答,我就讓他坐說,有的學生內向、聲音小,我就到他身邊聽清楚後復述給大家……
後來我又嘗試讓學生參與組織教學,共同探索出了「辯論教學」「說書學」「戲劇教學」等以前沒有嘗試過的形式。慢慢地,我的課堂再也不是一堂死水了。
問題:請從學生觀的角度,評析「我」的教育行為。
【參考答案】
材料中「我」的行為踐行了「以人為本」的學生觀,促進了班級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第一,學生是發展的人。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材料中老師對待膽小的、內向的、說話不流暢的學生並沒有直接放棄,而是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相信他們能夠變好,採取相應的教育措施,體現了這一學生觀。
第二,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有自身的獨特性,每個學生跟其他人都是不一樣的,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當針對學生的獨特性、差異性進行教育。材料中教師針對不同學生採取區別化的方式來進行教育,尊重了學生的的獨特性,體現了這一觀點。
第三,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學生 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全面發展,材料中老師嘗試學生參與教學,共同探索出了比較新穎的教學方式,體現了教師尊重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符合新課改的學生觀。
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該始終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把學生看成是一個獨立意義的人,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尊重學生自身的獨特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❻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觀的具體內容有哪些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
一、現代教師角色轉換:
1、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2、教師從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3、教師要從「教書匠」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實踐者。
4、教師要從學校的教師轉變為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二、教師行為的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2、在對待教學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6)新課程下的學生觀有哪些擴展閱讀:
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觀念:
1、整合教學與課程。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課程發展,教學過程是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
2、強調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關系是平等、雙向、理解的人與人關系,是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
3、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目標體系:結構與過程的統一、認識與情誼的統一;
4、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
5、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❼ 新課程下如何體現備課的學生觀
備課的程序中,來有很多要考慮的,源 首先要備課本,從整體出發制定一個長遠的課程計劃。其次,備單元,對整個單位的內容做個詳細的了解,然後才能計劃好怎樣處理知識點的難易、先後,才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第三,備課時,這是前兩步的具體實施表現,怎樣以學生為主體去傳授知識,而不是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在備課的過程中,要做到心中備了學生,就是對學生現行的知識結構有個充分的了解,並且學生現在的學習狀態如何,比如,剛升入高一,學生的學習方法還停留初中,可能一時難以接受高中的緊張的學習環境,對高中的知識難以把握等等,還有學生的心理狀態。
總之,在備課的同時,要以學生為主體,教材為引導的媒介。
❽ 新的學生觀內容有哪些
1、要重視學生的心理需要,
2、要承認學生之間的個別差異
3、對學生的要求要適當,要有發展的眼光.
4、對學生的創造性表現應予肯定.
5、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而不是一個接受的過程。因此在學校教育中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引導者。
❾ 新課程倡導什麼樣的學生觀
一、學生是發展的人把學生看成是發展的人,包含以下幾個基本含義。
第一,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教師必須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從而有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第二,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積極成長的,是有培養前途的,是追求進步和完善的,是可以獲得成功的,因而對教育好每一個學生應充滿信心。
第三,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作為發展的人,也就意味著學生還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是一個在教師指導下正在成長的人。學生的生活和命運是掌握在學校和教師的手裡。學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學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長;是不是幸福歡樂,都和他們所在的學校和所遇到的教師有極大的關系。
二、學生是獨特的人,
把學生看成是獨特的人,包含以下幾個基本含義。
第一,學生是完整的人。學生有著豐富個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動中,必須反對那種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還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給予學生全面展現個性力量的時間和空間。
第二,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珍視學生的獨特性和培養具有獨特個性的人,應成為我們對待學生的基本態度。獨特性也意味著差異性,差異是一種財富。尊重差異,不僅是教育的基礎,也是學生發展的前提,要尊重學生的差異,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
第三,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學生和成人之間是存在很大差別的,學生的觀察、思考、選擇和體驗,都和成人有明顯不同。所以,「應當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三、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把學生看成是具有獨立意識的,包含以下幾個基本含義。
第一,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不依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不可以由教師任意捏塑。教師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而且,連自己的知識也是不能強加給學生的。加強,不但加不進去,而且會挫傷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扼殺他們的學習興趣,窒息他們的思想,引起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抵制或抗拒。
第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引精神營養。所謂「成長無法替代」,「只有學會的,沒有教會的」
。教師只能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整理,自己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第三,學生是責權主體。學生是法律上的責權主體,也是倫理上的責權主體。學生是權利主體,學校和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學生是責任主體,學校和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對學習、對生活、對自己、對他人負責,學會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