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准下加速度教學設計
㈠ 如何在高中英語新課程標准下搞好課時目標教學設計
在英語教學中,教學目標是否合理,直接決定著教學的成效。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是課堂教學的根本出發點及歸宿,它具有導向、調控、激勵、評價等諸多功能。因此,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顯得十分重要。但筆者在多次聽課、調研中發現,目前仍有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方面存在著目標虛設、目標錯位等現象,導致了課堂教學活動的無序、隨意,甚至造成低效、負效的結果。那麼,如何才能有效避免這些問題,增強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下面,筆者將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分析教學目標設計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建議。
一、目標虛設的問題
目標虛設就是我們常說的假、大、空,甚至等於目標缺失,目標虛設往往造成教學目的的不明確,從而導致課堂教學的低效。
案例一:以人教版《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Section A部分的教學目標設計為例。
1. 知識目標
學習單詞:Section A— space museum, amusement park, aquarium, boat, water park, theme park, neither;
Yes, I have. / No, I haven』t.
I』ve (never)been to a water park.
Me neither. / Me too. / So have I.
2. 能力目標:使學生能熟練地談論所去的地方。
分 析:在對知識目標進行描述時,該案例中用了「學習、掌握」這類表述比較籠統的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學目標的虛設,由於目標表述語的不明確,學生不知道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具體程度。教學目標是教學目的、任務的具體化。明確的目標表述語可增加教學目標的操作性,有效避免目標虛設的問題。建議教師盡量准確運用「了解、知道、理解、聽懂、會讀、會寫、掌握、運用」等行為動詞。如對知識目標可以這樣來描述:學會……生詞;了解……生詞的漢語意思,並能正確讀出其英語發音;能聽懂含有……的對話。
該案例中教師對能力目標的表述也比較模糊,其表述語為「使學生能熟練地談論所去的地方。」存在的問題為:(1)這樣的表述語太籠統,學生不清楚要運用何種語言項目去完成該活動。(2)表述語不準確,不是談論所去的地方,而是談論去過或到過哪裡。(3)以何種形式談論,是Pairwork還是Groupwork?教師可以這樣表述:能用本課所學的「Have you ever been to … ? 」及答語Yes, I have. / No, I haven』t. 及I』ve (never)been to … Me neither. / Me too. / So have I.」和同伴或小組成員間相互詢問(從未)去過哪裡及表述(從未)去過哪裡。這樣的目標表述比較具體,學生能正確運用所學的語言。因此,教學目標一定要落實到具體語言學習上,尤其要具體到某一語言項目的運用上。
二、目標錯位的問題
目標錯位即標准誤導,容易導致教學結果偏離方向。造成目標錯位的主要原因往往是由於教師語言表述不當或定位本身出現偏差。下面是一位教師對人教版《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7 What does he look like? 單元進行復習鞏固而設計的課堂教學目標。
案例二:對教學目標的分析
知識目標: 復習、鞏固對人的身高、體重、發型、面部特徵及著裝特點的描述。學生能夠熟練運用以下句型,如:
stop doing / to do /love to tell jokes/have a new look /a little bit /the captain of…/the girl with long hair /What does he look like? He is medium height/build./He has long curly black hair.
分 析:該案例在知識目標中有這樣的描述語:「……能夠熟練運用。」很明顯,這是對學生實際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要求,應屬於技能和能力目標的范疇,而該教師把對能力目標的描述語用在了對知識目標的描述中,造成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混淆。鞏固復習課的目標之一是對學生已學知識的查漏補缺,幫助學生夯實已學知識。因此,明確、到位的知識目標是非常必要的。知識目標應是對所復習知識提出的具體的、細化的要求。教師可以這樣描述知識目標:(1)掌握下列有關人的身高、體重、發型、面部特徵及著裝特點詞彙的音、形、性、意(列出教科書上的黑體詞);( 2)熟練說出並能正確寫出下列表達法:What does he look like? He is medium ...等。這樣,學生對所學詞、組、句的掌握程度就比較清楚了。案例三:
人教版《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冊)某一單元Reading部分第一課時教學目標設計的陳述及課堂上師生表現情況的描述。
筆者第一次在八年級教學時,為了讓學生讀懂單元末的長篇閱讀,備課時做了大量的工作:把所有學生可能不懂的單詞、片語、長難句型統統列為教學目標。單詞釋義和片語造句等都翻遍詞典尋求最佳解釋和最佳例句,以為給學生最大的幫助和最佳的學習途徑,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課堂教學效率,結果卻事與願違:課堂上,筆者辛苦地講課,學生認真地記筆記,但看得出他們很被動、毫無趣味。詞語講解和練習剛進行了一半,下課鈴就響了。那一瞬間,筆者無奈、困惑並思考著這節課失敗的原因。分 析:
從該案例中陳述的教學目標不難看出:該節課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目標設定產生偏差,即該教師將知識目標設定成了該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導致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設置的錯位。結果導致教學目標即閱讀的技能目標沒有實現,知識目標也未完成。
人教版《新目標英語》從八年級(下冊)開始,每單元後都有Reading的主要教學目標「讀。」教學中通常用兩個課時來完成,而這兩個課時的目標定位各有側重。第一課時,教師應把主要目標定位在對學生閱讀技能的培養上。教師備課時,應准確定位閱讀課的「微技能」目標,以便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策略指導。如:引導學生學會如何運用skimming,scanning等閱讀方式進行快速閱讀,如何找出文章的主題句等,如何進行猜詞等。在關注意義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關注語篇的結構,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其閱讀理解能力不斷得到提高。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可側重於知識目標的達成。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為依據課標的相應要求確定知識點,切不可遇點就講,見點就練。.要注意引導學生在語篇(境)中感知、歸納語言知識,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
總之,要真正發揮教學目標的有效作用,關鍵在於教學目標的有效設計。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換位思考,將自己置身於學生所處的位置,並讓學生去經歷、感覺學習的過程,這樣才能夠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其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㈡ 在新課程標准的實施下,數學教學設計應該遵循哪些基本原則呢
一、 全面落實課程目標 所謂「全」的問題,就是要全面落實各類小學數學課程目標。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為此,結合國家課程改革的總體要求,結合自身學科特點,確立了「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與態度」四維目標。但是這一四維目標,屬於引導課程設計和教學設計的總體目標,而並非是引導每一節課設計的具體教學目標。在具體的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們應該參照上述目標,進一步把它們進行分解、細化,從而生成具有更強教學導向作用的微觀目標。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加涅歷經40年的研究,提出了一個得到普遍公認的學習分類方法,即學習結果可以分為言語信息、智力技能(又細分為辨別、概念、規則、高級規則由低到高的四類)、認知策略、動作技能、態度五類。根據這一分類標准,結合我國《數學課程標准》中的目標分類,我們就可以把初中數學中具體的教學目標劃分為如下幾類:(1)知識。如數學標識符號、有關數學的故事、趣聞等;(2)智力技能。包括辨別能力、概念、一般規則、高級規則等;(3)動作技能。包括各種動手操作能力;(4)思維方法。既包括一般的學習方法,又包括具體的解題方法;(5)情感與態度。包括興趣、好奇心、自信息、自豪感等各種情感、態度、價值觀。 有了這樣一個參照框架,教師在實際設計每一堂課時,就可以作為對照,一一澄清究竟有多少類教學目標需要落實,自己忽視乃至遺漏了哪一方面的目標。例如,參考這一框架,就可以避免數學教學中容易忽視的動作技能的培養問題。同時,在全面落實課程目標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某些類型目標的隱含性實質。例如,從可預見性角度劃分,情感與態度目標可分為預設性目標和非預設性目標兩類。所謂預設性目標,是指在備課時預先列出的目標。例如,講授圓周率時,教師要考慮介紹中國古代的數學文明,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要介紹圓周率的用途,培養學生的數學價值意識。所謂非預設性目標,是指在教學准備階段不能確切設定,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只要出現時機就應該加以落實的目標。譬如,在教學過程中,某位學生提出了新穎的問題,這就出現了引發學生求知慾的時機;某位學生出色地回答了問題,這時就出現了培養學生學習自信心的目標。在數學教學中,每一堂課上不一定都有預設性的情感與態度目標,但是必然有非預設性的情感與態度目標。因為每一堂課上都有師生之間的互動,而師生之間的每一次互動,都是對學生進行情感與態度教育的時機。非預設性的情感與態度目標通常是隱含性的,需要隨時注意。類似地,思維方法通常也不是獨立的,它需要以具體的數學內容為載體,與具體的內容學習結合在一起來訓練。拆數的方法,需要與某個數相結合;面積的巧算,需要以某道具體的面積計算題為依託。教師只有從整體把握住具體教學目標究竟有幾類,而且對於一些隱含性的目標做到心中有數,在設計自己的教學時才不至於遺漏目標。二、確保學生的學習到位 所謂「深」的問題,就是要考慮數學內容的學習達到什麼程度才算到位。前面提到,數學學習有不同的類型,有知識學習,有概念學習,有規則學習,也有問題解決,但每一類學習都有其理想的終點。根據心理學的研究結果,數學知識學習的理想終點是在需要時能夠回憶起來,概念、規則、問題解決等數學技能的學習一般以解決生活中的真實數學問題為終點,而思維方法的學習以能夠自覺、熟練地運用乃至創造為終點。數學學習不能達到其理想終點,就意味著學習不到位,沒有完成課程或教學的目標。 例如,在「有理數、無理數」概念的教學 中,如果學生僅僅能夠辨別哪些數是有理數、哪些數是無理數,這並不代表學 習任務已經完成,而如果能夠舉出無理數概念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實 例、設計運用這兩個概念的情境,則 標志著學習達到了更高的水平。教師要想准確地判斷自己的教 學、學生的學習是否到位,更為有效 地引導學生的學習,必須澄清每類學習從淺入深的層次問題,學會數學學習的層級分析。近期,美國學者完成了對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認知領域)的修訂,把認知領域的學習從認知過程維度分為「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創造」由低到高的六介層次,為數學教師判定教學的深度提供了很好的評價標准。 三、科學運用教學方法 要求所採用的教學方法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學習和教學心理學的基礎上,以最少「付出」達到既定目標。本質上,數學教學包括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兩個方面。在這其中,「學」為根本,「教」為手段。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和身心發展,因此它必須以學生的學習為基礎。從這一意義上講,良好的教學設計必須把握學生的數學學習心理規律。例如,小學數學中的概念既有具體概念,又有定義性概念。現代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前一類概念適合採用概念形成(發現式)的學習方式,後一種概念適合採用概念同化(講授式)的學習方式。教師如果明確了這一點,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法和程序,就可以較好地完成教學;否則,就可能出現事倍功半的結果。數學教學設計還必須尊重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不同年齡階段的小學生,認知發展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七年級學生的認知具有具體形象性的特點,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必須注重使用直觀教具,而不能僅憑抽象的數學符號、數量關系的描述和推理來進行教學。而在九年級數學教學中,採用適合於低年級學生的簡單、有趣的教學情境,則可能讓他們感覺「搞笑」。 當前,國際數學教育領域普遍強調在數學教學中做好教學分析這一環節。這里的教學分析,包含學生分析、學習任務分析、學習情境分析。分析學生的目的就是澄清他們的學習需求、認知特點、知識水平、學習起點,為教學內容、策略的選擇提供依據;分析學習任務的目的,就是要澄清學習的層級和條件,為教學步驟的展開和推進奠定基礎;分析學習情境的目的,是為了澄清影響學習的情境因素,為教學環境的布置、教學情境的創設提供參照。所有這些做法,都值得小學數學教師學習、借鑒,並藉此來提升自身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四、強化新素材、新方法的運用 所謂「新」的問題,就是要求教學設計時考慮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運用,使教學不斷推陳出新。新穎、新奇的素材的運用,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數學學習的效果。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數學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所產生的積極推動作用。教師習慣於運用互聯網,可以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採取多媒體課件的教學呈現方式,既可以節省課上用於板演的時間,又可以充分利用聲、光、電、動畫等直觀技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內容中。在教學設計中求新,還意味教學方式的不斷變化。例如,以「活動式」開頭是一種能夠較好引導學生學習的設計,但是如果教師頻繁使用,也會導致學生逐漸對這種開頭失去興趣,從而影響學習效果。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輪換使用「直接導入法」「趣事導入法」「問題導入法」「游戲導入法」等多種導入方式,課堂教學就會變得豐富多彩,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更加濃厚。五、關注真實的生活問題 在教學設計時要盡量考慮選取一些來自於真實世界的真實問題、情境、素材,盡量避免採用一些抽象的、虛擬的教學內容和形式。《數學課程標准》強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里的「有價值」,不僅具有「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有用」的涵義,更為重要的是強調「對學生從事任何事都有用」。突出數學與現實生活問題的關聯,是數學教學設計必須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畢竟,數學來源於生活,最終還要回到生活,服務於生活。而且,與真實生活問題相關聯的數學,也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用技能。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兩個途徑來關注真實生活的問題。採用這些教學設計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價值,而且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本領在增強,享受到數學學習帶來的快樂。
㈢ 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體育教學設計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一) 教學設計要充分體現體育新課標的要求《課程標准》是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訂和頒布的,是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指導性文件。它體現了國家對不同學段學生在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具體規定了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性質、目標及內容標准等,並提出了教學與評價的建議,是國家管理與評價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質量、編寫教材、進行體育教學、評定學生的體育學習成績的重要依據。體育新課程技術課教學設計建立在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基礎上,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體現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體現「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教學設計要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二) 教學設計要符合各地區與學校實際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人們的生活和文化習慣各不相同。新的《課程標准》充分考慮了我國的國情、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充分考慮了各地區在經濟、文化、生活習慣、民族習俗等方面的差異,力求使《課程標准》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因此,在進行體育課教學設計的時候,可以在體現新課程的目標體系的基礎上,根據地方的具體條件和學校的實際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 (三)教學設計要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將目標確立為:一是增強體能,掌握和應用基本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二是培養運動興趣和愛好,形成堅持鍛煉的習慣;三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表現出人際交往的能力與合作精神;四是提高對個人健康和群體健康的責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五是發揚體育精神,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教師在安排教學時應給每位學生留有探究的空間,並進行適當的引導和點撥,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發展體能。教學設計要注重學生身心發展,既要讓學生掌握必備的體育知識和技能,又要使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獲得相應能力的培養。 (四) 教學設計要注意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的關系變化 體育隱性課程的影響無處不在,且內容及其豐富,而且隱性課程的接收機制是無意識的,具有持久性。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之間存在內在的聯系,一方面,顯性課程的實施總是伴隨著隱性課程;另一方面,隱性課程也在不斷轉化為顯性課程。而這種轉化有時候是積極的,有時候是消極的。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要注意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關系,教學設計要使隱性課程向顯性課程轉化過程中發揮其積極的效應,避免消極效應。同時在教學設計中還要注意新的隱性課程的產生所導致的各種效應對學生的影響。 (五) 教學設計要注重校本課程建設,突出學校和民族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建設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學校課程自主權,實現學校特色及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舉措。新課程突出了「基礎性、時代性和選擇性」的新特點,並且打破了以往僵化統一的課程內容,賦予學校更多課程自主權,力求讓每一個學校辦出個性和特色,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有個性的全面發展。 (六) 教學設計要重視體育課的教育功能。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面對國際激烈競爭的年代。所以,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這是關繫到培養什麽樣人的問題,是關系國家存亡的問題。教育是各類各級學校的本職工作,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學校各門課程教學的根本的任務。教師應將樹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等貫穿於體育教學設計和一切教學活動中。
㈣ 新課程理念下體育教學設計與以往有何不同
我們應對體育新課程體育課教學設計建立在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內標准基礎上,在容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體現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體現「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教學設計要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基本設計理念有正確的理解,在掌握常規教學設計的基礎之上,認真貫徹體育與健康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並且貫徹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中去。 本課程從「新課程理念」入手,讓老師們明確新課程理念的基本內容;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對教學設計的要求;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如何選擇教學內容、如何設計教學評價和選擇教學媒體;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下採用相應的教學組織形式進行有效的教學等。本課程突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採用講座、案例分析、教師互動對話、教學課例展示與評析等教學形式,其目標是提升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掌握科學的較高層次的教學設計方法,了解應如何選擇教學內容,明確不同評價的作用與意義,提高課堂教學設計的實效性。
㈤ 新課程標准下的數學教教學設計怎麼寫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基本理念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說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樂於參與到探索性和創造性的學習活動中來.《新課程標准》中還明確提出了提高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和審美能力這三個目標.因此,新課程標准理念下的數學課堂設計應該具有以下幾個特徵:實、活、新、美、趣.
(一)、實實,即課堂教學中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形成和提高過程要穩固扎實,這不僅是課堂教學目標的基礎,也是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的基礎.因此,在課堂教學的設計必須注重實效,扎實地提高學生的素質.
㈥ 在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下,數學教學設計應該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即復習新課-講授新課-練習鞏固。即使在學習環節中注重了「預習」,也是為了更好地「講授新課」,為了更好、更快地讓學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觀上導致了學生思維的依賴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談不上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以致於喪失了創造力。因此,新的數學課程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1、教學設計的特徵
傳統意義上的教學設計過分強調預設、封閉,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師生的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發揮。而現在新頒布的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以實現結論與過程,認知與情感、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統一。因此,符合新課程標准理念的教學設計應該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1.1整合性
在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時,應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有機整合;在設計的各個教學環節中,應緊緊圍繞目標,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獲得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1.2交互性
課堂師生交互實現了教學過程的完整化。教學本是師生雙方在同一時空中共同參與的傳授活動,雙方互動,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貫穿著教學的全過程。一份好的教學設計不僅應體現教師如何教,同時也應體現學生如何學,以促使師生之間的知識互動,情感互動和思維的碰撞,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1.3開放性
教學設計在教學內容上,應從傳統的書本知識向學生的生活數學開放,把學生的個體知識,直接經驗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在教學過程上,應從單向的教師教,學生學向師生交往,互動開放,讓預設的教學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開放地納入學生的直接經驗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在教學方法上,應從灌輸式、填壓式的教學向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開放;在練習的設計上,應從答案唯一、解法唯一、向條件、問題演算法和結果的不唯一開放,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4實效性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重在實效。教學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所有的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媒體的選定,教學情境的創設,課堂教學結構的安排等,都必須注重實效,並摒棄與實現目標無關的內容,方法和形式,扎實地提高學生的素質。
2、課堂教學設計的主要策略
課堂教學設計反映著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策略,反映著教師教學的軌跡。在新的課改實驗中,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課堂教學結構,學生學習方式和師生角色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無疑教學設計應與時俱進。其主要策略是:
2.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參與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驅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成份。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了興趣,就會在大腦中形成優勢興奮中心,促使各種感官包括大腦處於最活躍狀態,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從而為參與學習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備。可見濃厚的學習興趣是促使學生參與學習的前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形成學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態,產生躍躍欲試的探索意識,以激發學生參與興趣。教學中,教師可採取講故事、猜謎語、念兒歌、開展游戲等形式,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實際內容聯系起來,激起學生心理上的需求。例如,有的教師在教「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別具匠心地創設了情境,使學生在愉快而又緊張的氛圍中學會這一抽象的知識。剛上課,教師給學生講一個「猴子分餅」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歡吃猴王做的餅。一天,做了3個大小同樣的餅,先把第一個餅平均分成4塊,給猴甲1塊。猴乙看到說;「太少了,我要2塊」,猴王把第二塊餅平均分成8塊,給他2塊。猴丙更貪心,說:「我要3塊」,猴王又拿出第三個餅平均分成12塊,給他3塊。「小朋友,你們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不一會兒,學生都說:「同樣多」。於是,教師追問:「聰明的猴王是用什麼辦法來滿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們想知道嗎?」正當學生聚精會神地聽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要領時,老師說:「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就知道了!」在學生最佳的心理狀態之下進行了新課。在教師引導下,大家通過比較、綜合、抽象、概括,逐步得出分數基本性質的內涵後,教師風趣地激活學生的思路:「現在你們知道猴王是用什麼規律來分餅了吧!」「如果猴丁要4塊,你們想猴王該怎麼辦?要5塊呢……」學生們信心十足地回答出來,此時老師充分表揚大家:「你們真比猴王還聰明!」既鞏固了新知識,又滿足了學生求知慾望,整個40分鍾學生始終在愉悅、歡樂但又緊張的氣氛中學習,體現在「在愉快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愉快。」
2.2精心設計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新課標主要的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動式教學,教師通過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學生認識的不平衡,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
2.3注重過程,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這一理念揭示數學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掌握現成的知識結論,更重要的目的是將可得的知識遷移到新情境中,讓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