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程與語文課程的滲透
A. 如何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科技教育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回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人生答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務,應當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在日常教學工作之中.」因此,教師在教學語文的過程中,除了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還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育的和諧發展.
B. 小學科學課與其他課程有怎樣的關系如何對待這些關系,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小學的科學課是為了讓學生們對周圍世界保持好奇心,能有學習、自己動手的興趣,知道一些現象產生的原因,能樹立孩子對科學的熱愛、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等等。初中的科學課嘛,主要是培養學生自己動手做的能力,能發現問題,進而引起思考,探究如何解決問題,切實實施「做中學」的理念,讓學生能夠在做的過程中學習......平時總有人說科學是以前的自然、社會等副科,這種說法是不完全的,科學課最大的挑戰不是在課內,而是在課外,現在的教育對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特別重視,所以會有很多的實驗,而要做這些實驗就要完成大量的准備工作,這是之前的自然和社會所不具備的。另外,科學課比較注重細節,非常重視規范的養成,上課方法新穎,比如說畫電路圖,老師把學生們的實驗成果粘在硬紙板上,然後叫學生們畫相應的電路圖,即使有些線沒畫直也會指出來,真佩服老師這種一絲不苟的態度,科學往往就是如此,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不嚴謹行嗎?就這樣潛移默化,讓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總之,通過開展科學課堂觀察評價,強調了對科學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重在學習過程,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重在親身參與探究性實踐活動獲得的感悟和體驗,重在學生的全員參與,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這樣的評價是與教學過程並行的同等重要的過程,它不是完成某種任務,而是一種持續的過程;這樣的評價旨在發展,是為學生服務的;這樣的評價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建構個體發展。最終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學會分享與合作、科學素養的養成和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
這一時期,較完善的科學教材教法體系開始形成,新的科學教材處於實驗階段。2001年初,國家教育部開始組織編寫新的《國家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根據新的課程標准,學科的名稱由原來的「自然」改為「科學」。這一改動不僅反映了教學內容上的擴展,從以自然現象、事物為主拓展到整個自然科學領域,包括與自然科學有關的人文精神、價值觀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STS)等等,而且還包含了科學探究的方法與過程。2001年全國《科學》課改實驗區38個,2003年在對實驗教材進行修訂後全國實驗區增加至380個,學生人數達1/3;2004~2005年將進入課改推廣階段,2004年學生人數要達2/3,2005年人數將達100%。作為這次《科學》課改的指南———《國家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標准》),從培養全體小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而促進全民科學素養提升的良好願望出發,在結構、內容、體例、表述等方面都作了一些探索和革新,其主要特點如下:一是與時俱進。《標准》十分重視在時代發展、科技進步、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確定學科定位,提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這一提法既體現了當前知識經濟初現端倪,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現代科技高速發展,對生活在這樣時代的人所必須具有的科學素養的高度關注,又體現了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對學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即不但要讓學生學習基本知識與技能,更要全面發展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整體素質,真正體現了「與時俱進」。二是高瞻遠矚。《標准》是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加拿大、俄羅斯、香港、台灣等國家與地區的科學課程標准與教材和我國歷年來的教學大綱與教材之大成,再結合我國小學科學教育的實際,提出了「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等基本理念與課改思路。這使得本學科的改革起點高、定位遠,可謂「高瞻遠矚」。三是系統完善。《標准》系統地給出了小學科學課程的課改理念、課程目標、內容標准、教學建議、課堂教學實施與評價、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材編寫的思路與設計原則、教師的專業要求與隊伍建設、科學教學活動的類型與設計、科學教室的設置等內容,為科學教師有效實施小學科學教育提供了依據。四是靈活變通。作為課程標准,既要給教材編寫者與教師正確的目標與具體內容要求,使他們知道通過該學科的教學,學生必須達到什麼目標,但又不能把實現目標的過程與方法定得過,束縛了他們的創造性。《標准》對目標,以學生為第一人稱,講述他們通過學習必須學會或達到的程度;對過程,則以建構的方式既給教師如何實現目標提供啟示或範例,又允許教師開發與創造更有效的實施方法與途徑,倡導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從而使教師能靈活變通的去實施《標准》。目前,《科學》教材已有多種版本。除了教科版、蘇教版和河北版已經投放實驗區,還有海淀版,青島版通過了審定,湖南、廣東、湖北、河南也都正在積極籌備推出新的教材。新的《科學》教材都緊扣《標准》,各具特色。概括起來新教材主要有如下特點:第一,在指導思想上,體現了活動性、過程性、主動性和發展性。新教材更多地關注學習者本人,強調學習的過程。教材通過設計系列活動(如實驗、討論和一些小欄目)讓學生去親身經歷(教科版為了引起小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還特意採用了一些小學生自己的設計和習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去認識自然和社會,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第二,在內容選擇上,體現了基礎性、綜合性、實用性和時代性。新教材精選了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並特別注重從學生的現有經驗出發,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和現象中選取內容,便於他們以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為基礎進行探究活動。不僅如此,在內容上還強調科學與社會的關系,增加了反映科學技術發展中的新成果、新話題和社會生活中人們共同關注與亟待解決的問題,使學生從科學課程的學習中增強社會責任感並真實地感受和體驗科學的本質及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系。第三,在內容組織上,體現了探究性、整合性和邏輯性。新教材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線,把科學知識的學習貫穿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之中,以整合方式打通了各學科的人為界限,建構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整體框架,將內容上有聯系的活動組成一個教學單元,全面體現大單元綜合的編排思想,而且結構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適應了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邏輯性強。這種形式的編排有助於學生認知能力、探究能力的發展和態度、情感、價值觀的培養。第四,在呈現方式上,體現了多樣性、趣味性和啟發性。打開一本本新教材,可以發現,幾乎冊冊形式多樣,活潑可愛(出現了以童話、詩歌、謎語等形式來表達科學內容)。教材印刷精美,圖文清晰,色彩艷麗,文字優美,導語生動,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對小學生具有吸引力。總之,這次科學課改的方向是正確的,它將極大地完善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教材教法體系。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C. 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滲透科學史教育
一、滲透科學史教育,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啟蒙學科。科學素質的形成是長期的,而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質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科學素養不僅包括對科學知識的掌握,還包括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已有的文獻資料和研究成果表明:實現學生對科學本質理解的途徑之一就是通過科學史教育的感悟。在當前國際科學教育中,將科學史知識整合到科學教育中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在教科版《科學》教材中,引入了不少科學史材料,科學史知識將科學知識、能力培養、情感激發三方面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充分挖掘科學史實的教育價值,能使學生理解科學的人文性,對科學發展有更完整的認識,進而理解科學知識的相對性;能使學生得到情感、意志、價值觀上的教育,培養學生學習和探索科學的興趣、合作的意識和交往溝通的能力。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引入科學史知識,既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又使學生在了解科學知識的同時,理解了科學的本質,很好地體現了科學教育的根本目標――培養科學素養。
二、利用科學閱讀,滲透科學史教育
科學閱讀(science reading)是通過科學閱讀材料,包括科普讀物、科學文章、科學童話、科學故事等,以增進科學學習,科學史本身就是豐富的科學閱讀素材。科學閱讀能夠增進學生對科學的主動學習、科學知識之理解與科學新聞的判斷,進而提升科學認識觀以及學習興趣。在教學環境的布置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內外的空間張貼有關科學家的生平、事跡介紹的圖片或利用黑板報介紹科學家的生平、事跡、科學發現。可在學校的閱覽室里增添有關科學家故事、科學發現史等科學閱讀素材。有一次在上《科學是……》的內容時,講到學生所熟知的科學家時,有一個學生就舉手說:老師我家裡有一張愛迪生的圖片,我知道愛迪生的故事,愛迪生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盞電燈……他把愛迪生發明電燈的故事講的繪聲繪色,還說自己一定要學習愛迪生堅持不懈的精神。下課,我找了那個學生,原來他的家裡有一本掛歷,上面就是介紹一些世界上著名的科學家。由此可見,在教學環境中充分利用科學閱讀素材,對滲透科學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三、滲透科學史,增強科學探究的興趣
有強烈的興趣才有求知和探索的慾望。有了求知慾望,學生才有獲取知識的內在動力,才能保證學習的有效進行。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有很多科學家開展的科學研究生動、有趣,這類科學史能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生急於探索知識的興趣,使學生由最初的「有趣」上升為樂於探索的「興趣」。教科版六年級上冊《電和磁》。教師介紹了100多年前,奧斯特在實驗中偶然發現,當小磁針靠近通電導線時會有奇怪的現象。學生聽後感到好奇,很多同學向老師表達「想要親自動手操作、觀察」這一想法。通過實驗學生發現:把導線拉直放在指南針上方與磁針指向一致,接通電源,磁針偏轉,電流越大,偏轉的角度越大,最大是90度。斷開電流,磁針復位。這一次科學史教育,重在讓學生理解科學家的認識過程、理解本質和實驗方法。本節課上,學生通過自己動手觀察到了當年奧斯特偶然發現的奇怪現象,使得學生有一種成就感。因此,復制科學家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更深刻地理解科學的發現過程及科學的本質內容,可以增強他們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四、滲透科學史,進行德育教育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科學發明成就也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小學科學新教材中插入了一些關於我國古代科學家及古代科學研究的故事,教學時要適時引用之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科學發明的重大成果,了解中華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創造的價值,增強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讓學生了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體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程度,感覺祖國發展的時代脈搏,激發學生的受祖國、愛家鄉、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情感。激發了學生要努力學習,努力創新,長大後為祖國爭光,為祖國爭氣的雄心壯志。科學教學德育滲透藝術構思與傳達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最為關鍵的是,構思與傳達的主體科學教師這源頭水必須是活水常流。科學教師應該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靈活運用;能把學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諧的情感氛圍的教學中,讓他們去領略科學教學德育滲透藝術殿堂里一幅幅閃耀著人類理性光輝的一幅幅畫面!
五、多種途徑,滲透科學史教育
小學階段科學素養的培養不僅限於科學課程的教學,其他學科也是很好的渠道。比如,小學語文,社會綜合實踐課等課程都可以融合科學史的教學內容。科學史教學還可以在課外開展。如課外利用網路、圖書館等資源,編寫科學小報,介紹科學發展史等。還可以結合科技活動,參觀科技館,聽科技史講座等。科學教師要在不斷認識科學史在教育中教育價值取向的基礎上,結合小學科學學科教材中相關科學史內容,構建以科學史為教育平台的學校科學教育方式,多種途徑地實現科學史教育價值。讓學生真正了解科學的本質,彌補科學學科教育中人文因素價值的缺乏的現狀,彌補科學教育中科學方法教育缺乏的現狀。具體的途徑,一可把科學史教育落實於課堂教學,如利用科學史的故事作為課堂的導入,阿基米德在浴盆里洗澡,突然他赤身地大喊大叫「發現了,發現了」跑到街上,那麼他究竟發現了什麼呢?我們可以把這部分內容作為物體的沉與浮的引入部分從而和孩子們一起去探究沉浮的秘密。也可以落實於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讓學生主動地整理科學史的知識,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如進行科學家的圖片展、故事會,出手抄報、電子小報的形式廣泛發動學生多方面地收集一些科學史的資料,在科學探究室里專門布置一個圖書角放置一些科學家的故事書,孩子們耳聞目染,情感態度價值觀受到熏陶,形成積極向上的科學探索精神。科學教師也可以採用專題講座的方式進行教育,將一些著名的科學發現、一些經典的科學故事、一些為了科學而鮮為人知的科學家介紹給孩子,讓這些經久不衰的史實去感染每一個人。
D. 如何在小學科學課上滲透環保意識
環境危機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既是全球性的,也是高科技性的,面對日回益惡劣的地球答環境,我們意識到環境保護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而要解決高科技帶來的各種問題也要靠高科技。我們知道兒童是未來的建設者,他們的意識會影響到未來社會的各個角落。小學科學課內容廣泛,旨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在小學科學課中滲透環保教育,對於日後地球的環境保護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小學課學科中環保意識的培養至關重要。
E. 如何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滲透法制教育的
一、利用課文內容向學生滲透法律知識;
二、活躍教學氣氛,滲透法律意識;
三、在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引入法制教育;
四、拓寬課堂層面,把握滲透技巧。
F. 如何做好科學課和語文課的整合
知識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學習也是,教學也如此。就小學科學課教學而言,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它的內容覆蓋天文地理、化學物理、生物等,所以,它並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在多年的教學中,我發現,如果將科學和其他學科融入一起,學科之間相互整合,深入挖掘學科中的內在聯系,對科學教學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科學教學也會變得豐富多彩。它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探究和創新意識,發展他們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而讓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
在《科學》新教材的教學過程中,實驗教學幾乎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因而做好實驗教學十分重要。教師主要應結合《大綱》要求,把握好同其他各科教學的聯系,這是一個比較棘手的事情。科學課所涉及的知識十分廣泛,不但要求教師要具備敬業的精神、淵博的知識、較強的經驗與方法,還要有整合教材的能力等。如語文和科學的整合,語文教師要上出其中的科學味兒,得有豐富的科學知識作支撐;科學老師要上出具有文學韻味的科學課,也得有扎實的語文基本功才行。
小學科學與語文這兩門學科,看起來毫不相關,但我們如果用心比對,會發現語文教材中的很多課文是與科學課內容相近、相聯系的,如果將這些內容進行整合,既加強了學科之間的聯系,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又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化教學效果,實現兩門課程的相互補充,相互促進,避免教學資源的重合使用,讓教師少浪費功夫。我經常和各年級的語文教師進行溝通和探討,從兩門學科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出發,尋找語文和科學兩個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探索科學和語文兩門學科從知識點、教學內容、學生發展等多角度進行優勢互補的途徑和方法,盡最大可能整合課程資源,如果將科學和語文有機整合成功,在兩科教學中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科學課上充分利用語文知識
如我在教學四年級的《花、果實和種子》中的「把種子散播到遠處」這一課時,我就充分利用語文課本中的《植物媽媽有辦法》這一課來解讀這一問題。首先我採用語文課本中的第一段話來引入主題,已經長大,就得告別媽媽,四海為家。牛馬有腳,鳥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啥辦法?」這一問題的拋出,立刻就引來了孩子們的一番議論,預習過課文後,許多孩子都能說出種子的旅行方式:種子可藉助風力、彈力、水力以及動物來進行傳播。然後我又叫孩子們朗讀這篇文章,當讀到「蒲公英媽媽准備了降落傘,把它送給自己的娃娃。只要微輕輕風一吹,孩子們就乘著風紛紛出發。」這里的時候,大家異口同聲的說出了是藉助了風力;繼續往前讀:「蒼耳媽媽有個好辦法,她給孩子穿上帶刺的鎧甲。只要掛住動物的皮毛,孩子們就能走到田野、山窪。」這時用心的孩子都能發現這是藉助了動物來傳播種子;後面還有一個小節「豌豆媽媽更有辦法,她讓豆莢曬在太陽底下。啪的一聲,豆莢炸開,孩子們就蹦著跳著離開了媽媽」這里就是藉助了彈力,當然,再藉助多媒體對後面的知識加以拓展,整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通過對語文知識的復習,孩子們很快就能掌握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在這里,語文知識對這一課的內容就有了很大的幫助。
二、拓展語文課利用科學實驗教學
在科學書的每一單元前,都配有精美的圖畫,還有短小精緻的介紹,都有科學性。如在教學四年級《我們關心天氣》和《風向和風
如何做好科學課和語文課的整合_文庫下載http://www.wenkuxiazai.com/doc/a7bd788c524de518964b7dd0.html
速》時,讓孩子們加以補充再進行朗讀,無意間發現,孩子們個個都成了小詩人,並且用詞准確、生動,也把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運用到詩中,原詩是這樣的:「你見過風嗎?你沒見過,我也沒見過。但我知道,當樹枝搖晃的時候,風,正從那裡經過;」孩了們補充出來的有:「你見過風嗎?你沒見過,我也沒見過。但我知道,當彩旗飛舞時候,風,正從那裡經過」;還有:「你見過風嗎?你沒見過,我也沒見過。但我知道,當小草向我們點頭的時候,風,正從那裡經過」這既培養了學生的語感,還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也把語文知識融入了生活,發現科學知識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要多留心,就會有收獲。
三、科學和語文的資源互相補充
科學課非常注重「觀察與記錄」,觀察是思維的基礎,記錄是思維的再現,觀察和記錄是需要扎實的語言文字功底作為支撐,如果經常將科學和語文有機整合,就能做到科學中有語文,語文中滲透科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科學教學中,我經常讓學生親歷「猜測——假設——實驗論證——得出結論並運用」的探究過程,並融合較多的語文元素,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有規范的語言表述思維過程:如實驗的操作方法、實驗記錄單的填寫、實驗原理的解釋、實驗沒取得成功的原因等進行探究,這樣,學生往往掌握了科學知識,也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因此我要求學生把「擺的研究」、「空氣占據空間嗎」等各種實驗和語文結合起來,把科學的嚴謹態度和語文的表述能力結合起來,由於這些實驗都貼近生活,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也可當作寫作的題材。例如我在教學1、能夠對小動物進行細致觀察並用文字、圖畫描述觀察結果。2、能夠圍繞小動物進行一些簡單探究活動。從語文課的角度出發,能概括小動物的特徵,能激發學生對小動物的保護之情。在准備本活動前,我先讓孩子們飼養了一隻自己最想研究的小動物,然後每天定時寫觀察日記,記錄下小動物的成長過程。當然也有一些孩子的飼養不成功,我就幫他們總結失敗的經驗,再寫成經驗再彼此交流。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之後,使他們進一步掌握了各種動物的特點、生活習性、喚起他們對動物的熱愛。同時培養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從語文角度出發,本課圍繞:認識動物——喜歡動物——保護動物這樣一條主線,來開展教學活動,學生認知經歷了:了解——理解——喜歡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活動中培養了學生認識、觀察、思考、創造思維、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幫助學生建立愛護動物的思想觀念,同時也為以後的習作收集了素材。很多時候我組織學生開展科學實驗後,語文老師再布置作文,經過多次嘗試,我發現學生對科學實驗更有興趣,描述和記錄更具體細致,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更加到位;語文老師也有同感,學生的經歷豐富了,寫作素材也多了,寫出來的作文更加生動,有條理性,語言也更准確了。科學活動要從課堂走向課外,拓寬我們科學的教育途徑,語文是科學之母,數學是科學之父,藝術是科學之魂,體育是科學之根。做到各學科之間融匯貫通、全面發展。我相信通過我們科學教師與語文教師通力合作,取長補短,一定能聽到具有文學韻味的科學課,具有科學趣味的語文課。願孩子們學會細致地觀察,嚴謹的實驗,用生動風趣的語言,輕松自主地探索無限美好的科學大世界,成為文理兼通的人,這樣學生就直觀,輕松的環境中牢固地掌握知識,同時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G. 怎樣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教之道,德為先」,大量的事實證明:「有知識,並不等於有德行」.在學校的各項教育活動中,德育是重中之重.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把德育當作附屬物,認為它可有可無,而是應該具有德育先行意識,向自然界的水學習,用滲透、體驗的方式將德育與學科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合二為一才是上策.通過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如何在科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1.課前准備與課堂活動 小學科學課涉及到科學探究、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這幾大領域,教學中常常會遇到明顯或不明顯的德育題材的學習內容.在備課時,我們就要有德育意識,在准備教學活動、學習材料或實驗材料時更要考慮設計與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點等相適應的德育活動.在課堂教學中,當進行到與德育有關的環節時,要想辦法不露痕跡的將德育滲透進教學材料、師生活動中.以生命世界為例,教材中就有多處涉及德育活動.比如三年級上冊《植物》單元中第三課「大樹和小草」最好選擇修剪下來的植物枝條和田間地頭的狗尾草來觀察,第五課「植物的葉」中動員學生在校園里撿拾落葉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設計和實踐活動.《動物》單元中第一課「尋訪小動物」教學中,觀察活動前一定要讓學生先討論清楚怎樣去尋訪小動物,活動中應該注意些什麼問題.學生交流討論後達成共識:愛護小動物、不傷害、不驚擾小動物、不破壞小動物們生活的環境、注意自身安全等.孩子們經歷這樣的活動形成的印象肯定會特別深刻.在隨後的教學中,還會使用到蝸牛、蚯蚓、螞蟻、金魚這四種觀察、實驗材料,學生當然會很興奮,老師卻要清醒的意識到關於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的討論、行為已經開始了,老師很有必要參與其中進行必要的引導.2.課後整理 一節課結束後,部分學習材料的處理問題也很重要.比如三年級上冊《水和空氣》單元中前面六節課幾乎每節課或多或少都要用到水,每節課下課後,教學活動中使用過的水該如何處理呢,直接倒掉?留待下節課使用?收集起來留作他用?看來可以考慮讓學生來討論這樣的問題.三年級下冊《溫度與水的變化》單元第二課「測量水的溫度」中使用過的水完全可以留起來在第三課「水結冰了」、第四課「冰融化了」 和第五課「水珠從哪裡來」中繼續使用.實踐證明,與其在世界水日或世界環境日等環保節日大聲呼籲「我們要節約用水」,還不如在這些教學活動中用實際行動和細節教育學生,其效果肯定會比口頭說教好得多.關注水如此,關注其他材料或用品也要如此.課堂之外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空間,這時學生會更加放鬆,思維更加活躍,言行舉止也不像課堂那樣規矩了.此時,我們做老師的千萬不能放鬆大意,頭腦中要有德育先行意識,注意聽學生的話語,留心觀察學生的行為,在寬松、友好、平等的氛圍中教育學生.3.科普宣傳 平時與學生交流討論,少不了要聊到最新科技進展、科普知識或科技新聞.小學生喜歡發問,喜歡討論,然而由於年齡尚小,分析和辨別事物的能力還不強,所以,我們要明確的告訴學生,科學也有道德規范,科學家也是公民,同樣要遵守各種法律法規;要肯定的告訴學生文學、藝術、魔術等不是科學;要提醒學生注意「 腦白金」、「核酸保健品」、「深海魚油」等商業騙局;要讓學生明白怎樣區分科學和偽科學:科學可以通過嚴格的科學方式進行檢驗,在其有效范圍內沒有發現反例且具有可重復性,而偽科學雖然宣稱有科學依據,但其例證都不能通過科學實驗的驗證,甚至阻撓嚴格的驗證.4.科學興趣活動 科學課外興趣活動是學生非常喜歡參加的活動之一,這些學生大多思維敏捷、頭腦清晰、表達能力強、表現欲和求知慾超出普通學生很多,但他們本身又有這樣那樣的小缺點,我們對此不能當作沒看見,而要「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處」.師愛非常偉大,而大愛無痕,它要像水那樣一點一點滋潤、浸透,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也許沒法非常充分的體現出來,但是在這些興趣活動中,在這樣民主、和諧、融洽的氣氛里,我們可以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進行心與心的溝通,使教育效果最優化.總之,要學水之柔情,以無私的師愛關心學生;要學水之剛毅,以嚴格的要求激勵學生;要學水之韌性,以寬容的心對待學生.在小學科學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盡量做到教學活動前有德育先行意識,先要設計一些問題或活動,提供機會讓學生體驗;教學活動中重視德育活動,另外在教學語言上、教學情境中也能滲透一些觀點;教學活動結束後要討論和反思,爭取在下次或以後的活動中做的更好.放大視野,我們更多關注課程標准,為的是能有源頭活水;在每一堂課中嘗試自己的想法,以實際行動震撼學生,掀起學生心中的波瀾,或者感動學生,激起學生心田的陣陣漣漪;在與學生更多接觸的課外活動中踐行,進行德育而不留痕跡,追求高效而不走過場.
H. 環保意識在小學科學課中如何滲透
摘要:一、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的必要性環境問題是目前世界人類回面臨的幾個最主要問題答之一,由於高速工業化、人口劇增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正經受著前所未有的考驗,也正遭受著巨大的污染。只有提高人的環保意識,自覺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滲透環保教育,引導學生經歷和體驗周圍的生命現象、環境與健康的關系,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對於改變學生的行為傾向,激發他們對科學學習的興趣,陶冶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有著積極而深遠的意義。二、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的策略從學科的內容和特點來講,小學科學課與環保教育有著更多的共性,其內容豐富、知識面廣,結合小學科學課教學向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比其他學科有著更為有利的條件。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隱含的節能環保素材,引導學生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開展「環保教育與科學探究」的活動,增強和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實踐能力。1.依託教材有機滲透,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科學教材中有許多環保教育的內容,關鍵看教師如何去挖掘這些素材。
I. 如何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有效滲透生命教育
運用現有教材,滲透生命教育
教材是實施生命教育最有效的載體之一。我們認為,生命教育應伴隨著學生的成長,潛移默化地進行無痕化教育。因此,我們更多地是利用小學各學科教材進行滲透或落實生命教育。有的學科本身就是生命教育的顯性課程,課程內容直接與生命教育有關,如《品德與社會》、《體育與健身》等;有的學科課程內容並不直接與生命教育相關,屬於隱性課程,如《語文》、《音樂》、《美術》等。語文可發揮文以載道的作用,滲透人性教育和人文意識,提升學生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理解;數學的結構美、和諧美與生命內涵有異曲同工之妙;音樂、美術等藝術學科則能教會學生欣賞生命的美。
為了更好地在這些學科中滲透生命教育,我們進行了以下一些實踐與探索。
研究教材,尋找生命教育的滲透內容。我們根據學科組織教師在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找出現有教材中能夠滲透生命教育的教材內容,並進行分類匯總,以初步了解能夠滲透生命教育的基點;同時,組織教師加強教材研究,尋找教材中滲透生命教育的落腳點,並進行匯總列表,確定了部分內容作為生命教育的重點篇目。顯性科目以學科教研為主,側重於教育內容的歸納、梳理,如:初一年級以「生命與自我的和諧關系」,初二年級以「生命與社會的和諧關系」,初三年級以「生命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為主題進行學科縱向研討。隱性科目以年級組教研為主,旨在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資源,從而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深入課堂,進行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通過研究教材,各學科教師在深入領會生命教育本質和內涵的基礎上,在單元或章節備課目標中尋找到滲透生命教育的切入點,繼而進行課堂教學實踐。我們利用組內聽課、校內示範等形式,每位教師參與聽課評課,對如何在學科中滲透生命教育形成感性認識,以指導教師在日常教學課堂中有意識地滲透生命教育。然後,由點到面,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課堂實踐研究,尋找在學科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
總結反思,撰寫生命教育的教學案例。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尤其重視總結與反思。教師每上完一堂實踐課,都能進行自覺反思和合作交流,並撰寫出生命教育的案例,在不斷反思中提高了教師實施生命教育的能力。目前,學校已收集了數十篇教師實踐的案例,待修改、整理後將匯編成冊。2.
拓展開發教材,實施生命教育
教材延伸,探求生命教育的突破點。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有些教材內容稍作拓展,便能顯示生命教育的亮點。如:作為隱性課程的語文,通過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與事件,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認識自我,學會調適,感悟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由此陶冶學生心靈。如《小巷深處》一文就是一篇十分典型的生命教育的範例,文章字里行間都充滿著深沉的母愛與作者對生命的一種重新理解與詮釋。
練習設計,挖掘生命教育的著力點。有些教材雖然沒有涉及生命教育內容,但在設計練習時,可以有機滲透生命教育因素。以數學學科應用題教學為例,編制應用題的素材盡量與生命教育內容相聯系。同時,我們還結合教材安排一些社會小調查。如組織學生對社區公共設施現狀進行調查等等。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懂得了解自然、保護自然的重要性,從而熱愛自然、保護自然。3.
營造和諧氛圍,打造活力課堂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新課程呼喚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因此
明確提出了「用生命教材和課程構建生命課堂,以生命思想與教學形式激發生命活力,造就情智共生的生命個體」的發展目標。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總結出
「生命活力課堂」具備的四個基本特徵:
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營造師生間平等交流與對話的氛圍。
自然快樂的教學過程:課堂教學致力於讓學生在課堂中享受學習的樂趣,順乎學生自然成長的需求,讓「自然與快樂」成為課堂不竭的生命力。
自主開放的教學內容: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和時間,將我們的課堂融入真實的生活,使課堂貼近生活,充滿活力。
寬容多元的教學評價:承認與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給每個學生以稱贊和鼓勵;同時,鼓勵教師以生命教育的理念創造課堂,體現生命的真正價值。
總之,我們緊緊圍繞生命教育主題,結合學科特點和教材內容,通過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精心設計和學生的參與、互動,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體會到生命的意義,感悟到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