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新課程標准如何學習
『壹』 小學教師如何將新課程標准有效融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中
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評價,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因為新課程強調,課程改革絕不僅僅是換一本教材,而是一種教育思想的更新,是一種包含新教育理念的實踐。所以我認為教師要打破以往那種陳舊的做法,在課堂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個性差異,讓他們感到自己確實是與眾不同。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而言,教師的恰當評價和鼓勵,對他們的影響是相當大的。所以在平時數學課堂教學中,我會讓學生進行開放性提問,在解答問題時,讓學生互相參與,誰來回答他(她)的問題?還有其他的答案嗎?這樣讓學生各抒己見,積極討論,並讓他們在討論中思考,在合作中交流。
另外,在提問學困生時,我還為他們留有更多的思考時間,並常使用一些激勵性語言,如:你再想一想好嗎?你的學習態度好,也很積極,老師很喜歡你,你也很棒!讓我們都來幫幫他(她),等給予學生恰當的評價,讓他們感覺到自己表現得也不錯。還有讓學生討論問題時,我會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主動走下講台,對他們進行個別引導,尤其是那些學習成績不太好而又調皮的學生,這樣做會讓他們感覺到老師並沒有放棄他們,而且他們還會認為自己是班中的一員,以此激勵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樹立起學習數學的信心。
最後,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創造的樂趣。
『貳』 如何在教學中實施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索慾望。
小學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學習方式是在問題情境之中的學習,因此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就成為這一學習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條件。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總是由問題開始的,並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它可以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思考與探索中得到促進和發展。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再現課文生活中的真實情景,使學生進入身臨其境的問題環境,從而產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慾望,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體驗,增強求知慾和自信心,進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
(二)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學習資源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麼樣的資源,以何種方式提供,就成為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教學最重要的策略。教學中教師要合理整合各種教學手段,「因材選媒」,突出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淡化其「裝飾」效應,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情景中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切不可喧賓奪主,切不可忽略了學生的自我體驗和品位。
但放眼時下的語文課堂,似乎不採用現代教學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觀念不先進。為此,上課前教師總是不惜花費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精心製作多媒體課件,可結果卻並不理想。曾看到一則《趙州橋》的課件,該課件以大量的圖片資料展示了趙州橋的地理環境,全貌。卻沒有用於解決課文重點「抓住重點詞句正確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難點「理解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的內容。運用這種課件教學,由於忽視了教學目標,學生不能深入地把據文章的主旨,頭腦中只是一些趙州橋的外觀及周圍環境的零碎畫面。
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多媒體輔助教學,對課堂效率的提高無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教師在設計課件時,首先應明確目的,如何才能把問題用多媒體特有的優勢表達清楚;其次教師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語文教育重在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語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為語文教育的主導性手段。
(三)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鼓勵學生質疑和創新。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即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生是課堂學習中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實踐過程,教師的作用則是隱性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教師在提供了一些豐富的素材後,學生就要進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此過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安排學習內容的先後順序,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如可以自己獨立學習,也可以與人合作,與老師交流…….讓學生了解有關知識,完成學習任務,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進一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科學研究證明人的潛能在一生中大約只開發了5%,那麼,還有95%的潛能處於待開發狀態。這說明,為學生的學習創設獨立思考、獨立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大部分學生是完全可以自己獲取知識、自己質疑並解疑的。這時的教師成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協調,對學生遇到的個別問題進行個別解決,促進學生的學習進程。學生可根據自己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選出認為最優秀的學習過程和成果向全體同學進行展示,教師利用多媒體的功能,使全班同學都能詳細地看到展示同學情況,進行評價並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在此教師可適時進行調控並提出相關問題,以引起全班同學更深層次的思考。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學生的主動參與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考,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明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只有在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為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能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叄』 請認真學習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里強調的就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養型人才的必經之路,它對於弘揚學生人格的主動精神,發展學生學習的各種潛在能力,(包括強烈的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開放型的思維品質和知識結構、優異的智慧情操和審美能力)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把自主學習引進教學過程,教學結構將發生質的變化,教學的發展功能將得到充分落實,這樣「教學與發展」的教學論才有新的突破。那麼,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作為奮斗在教學第一戰線上的語文老師應該如何為推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而創設條件呢?下面,我就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談談一些可行的方法,供教育同仁者參考。
一、民主氣氛的形成
課堂的閱讀教學應當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邊活動,是兩者共同參與、協調完成溝通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只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於質疑的膽量,讓他們嘗到「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甜頭,讓學生不僅主動參與學、也參與教。如果教師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訴學生標准答案,那就難以把教學落到學生的心理基礎上,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思想也就不會被打破,主體意識就不會被激發出來,他們就永遠是知識的「奴隸」,是知識的「囊袋」。所以,我們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嘗試著讓學生參與教,體現真正的民主。
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讓學生民主地參與教的: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題目是「請您出點子」,然後提出要求:「您對本學期的閱讀教學有何建議,請提出來,越多越好。」幾天後,我收到學生交上來的「作業」,通過對它們的一一閱讀及認真分析,從中選取可行的建議,辟一牆報,命名為「學生的金點子」,並將這些點子逐步運用於閱讀教學中,這種方法得到了學生們的大力支持,原因很簡單:我們常說,學生是主體,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對教師的教是最有發言權,教師通過上文中學生「點子」的調查,可了解哪些內容是學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學生最易接受、最歡迎的;通過改進,就可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少做「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再說;作業中「請您出點子」的一個「您」字,動之以情,學生樂意去做,說「提建議」,而不說「提意見」,可消除學生的顧慮,學生就會積極去做,說是「出點子」,則想到一點就可提,方便可行,學生容易做。可見,這種做法應是有效的捷徑。
二、理解思維的多向
知識是智慧的結晶,但擁有知識不等於擁有了智慧,知識可以授與,但智慧卻不能,從個體認識發展論的觀點看,任何真知都是在活動中自我建構的產物,真知是知識和智慧的統一體。於是,在閱讀教學中,因為學生們有著不同的閱歷、不同的個性,對課文內容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別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想法和觀點,不輕易否定學生的理解,還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發點進行多向的理解。
例如:我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有些學生提出最好課題改為《草船騙箭》,其理由是:「因為諸葛亮是用詐騙的方法從曹操那裡得到箭的,而不是借來的,「這理由一出來,就像是一滴水掉進沸騰的油鍋里,教室里頓時炸開了。可是,過了一會兒,一位學生從座位上彈簧似地站了起來說:「從諸葛亮吩咐軍士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這句話可以看出,騙箭不必謝,借箭才要謝,因而題目應用《草船借箭》。話音剛落,另一位學生緊接著說出自己的理由:「我認為是借箭,因為到赤壁之戰時,諸葛亮不是把借來的箭還給曹操了?人家有借有還嘛。」教室里的氣氛緊張起來了,同學們的情趣也高漲了起來,更妙的是還有一位學生說:「文章的寫作目的是贊揚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而『騙』是貶義詞,題目改成《草船騙箭》,文章的中心就變成揭露諸葛亮的陰謀詭計了。」面對這么多富有個性的理解,而對這激烈的辯論,我欣喜地說出了一段啟發性的話:「大家的見解太獨特了,大家的表演太精彩了。學習中,只要你們能善於質疑,大膽發問,提出創造性的見解,並富有挑戰的激情,成功之門就離你們不遠了。」
三、探疑方式的選擇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大體可分為兩種:獨立學習--解決現有發展區的問題,即學生通過自己努力能夠獨立加以解決的問題;合作學習--解決最近發展區的問題,即學生經過個人努力,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其中,學生可以獨立解決的問題,師則不講,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完成,而學生需要合作才能解決的問題,除了教師的適當點拔外,讓學生自由地尋找學習的夥伴,自由地選擇探疑的方式。
在閱讀教學中,我常常是讓問題從學生中來,又回到學生中去,除了那些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運用已有知識通過讀書、思考、討論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外,不能解決的問題則可以是「你一言、我一語」全班同學群策群力,當然,也可以讓學生自由結合,形成學習小組,自由選擇解疑辦法,如:讀書解疑、實驗解疑、討論解疑、圖示解疑、聯系實際解疑等,學生愛用哪種,自由選擇不加限制,之後讓學生自由發表對有關問題的理解和獨特的創造性的見解,從而使學生的解疑能力得到提高,創新能力得到培養。
四、自學目標的自定
眾聽周知,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的不平衡,即差異性,所以,課前的預習,無論從質還是從量,兩方面都存在著難以克服或縮小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會掌握得多,學得好、快,這無疑給課堂閱讀的教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該如何滿足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需求?該如何促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呢?本人認為,既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又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課前的自學目標應由學生自己擬訂,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教師不可「一刀切」地用集體自學目標取代學生的自己自學目標,要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例如:在教學《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一文時,為了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我如是引導學生自定自學目標:
師問:「大家已預習了《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一文,誰願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說給大家聽?」同學們都爭著舉手。
一生:「董存瑞機智勇敢,不怕犧牲的精神很可貴。」
一生:「文章中,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特別細致,特別精彩。」
一生:「文章寫得很短,但內容深刻,感人。」
一生:「作者的語言生動,用詞講究。」
就這樣,一連七、八個同學談了自己的感受,緊接著,我又拋出了另一種誘餌:「這篇課文,你最想學習的目標是什麼?你想用什麼辦法來學習?」同學們又春筍般地舉起了手。
一生:「我的學習目標是好好向董存瑞學習,我的學習方法是認真學習描寫董存瑞的句子」。
一生:「我把心理活動描寫作為學習目標,學會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學習的方法是抓住有關描寫心理活動的句子去品味。」
一生:「我的學習目標是細節描寫,我要聯系實際地學。」
一生:「我的學習目標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方法是採用移情換位法,讓自己感受深刻。」
以上同學們自定的學習目標,我都一一給予肯定,還請同學們用 5 分鍾的時間,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進行學習。可以說,同學們都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學習,收效很大。
總之,只要每位教師能根據教學實際,開動腦筋,定能創設出更新、更有效的方法來,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
讓語文活動課「動」起來
秀嶼學區前雲小學 黃瑞英
語文活動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翼。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必須在抓好課堂教學的同時,認真上好語文課。活動課對於豐富學生生活,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於加深學生語言體驗,提高學生個性,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著重要意義。
如何上好語文活動課呢?
筆者認為:在語文課活動課的組織實施中,應始終把學生的自主性擺在第一位,讓學習自主地、積極地參與,動口動腦,培養內在的動機,激發智慧的潛力,發展個性特長,推進個體的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動」是活動課最大的特點,應該將「動」貫穿於活動課組織實施的全過程。
一、選好內容,使學生「可以動」
語文活動課作為一門課程,它有自己設置的目的要求,也就是必須著眼於以獲取直接經驗。即時信息為內容,以實踐性的特點,引導學生從書本走向生活,從課堂走向社會,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活動課比起學科課程有較好的靈活性,在內容的選擇上我們可以很好地體現「可動性」。
1 、實踐性內容。 實踐性是語文活動課的主要特性,它改變了學科教學中教給學生結論性知識的方式,讓學生在參與觀察、動腦、動口、動手能實踐活動中拓展知識,發展能力。一次語文活動課,我組織學生到市場調查采訪,然後寫一篇小通訊。很多同學對市場的一些問題作了如實記述。如「吃啥有啥」、「亂擺亂賣沒人管」「菜價低菜農愁」等。這次活動課,同學們表現活躍,不但學會了調查,練習了寫作,還明白了「寫作處處有材料,只要做個有心人」。
2 、需要性內容 。根據學生當前的需要或學生正關心的話題來選內容,可以激起學生的熱情。如六年級時,很多同學們都互寫留言。這時開展一個《贈你一言》活動課,讓學生收集和撰寫一些富有人生意義、積極向上的格言妙語。結果,這節活動課學生肯定熱情高漲,交流創作活躍,不但可賞析格言妙語的深刻含義、結構、修辭,還可以讓學生受到激勵和教育,提高了學生寫留言的品位。
3 、競爭性內容 。魏書生說:「即使對毫無直接興趣的智力活動,學生因渴望競賽取勝而產生的間接興趣,也會使他們忘記事情本身的乏味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競賽中。」的確是這樣的,在競賽中,不喜歡的事情也喜歡,枯燥的事情也變得有趣。
二、放手指導,讓學生「真正動」。
要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活動中得到充分體現,從活動的設計、准備到實施、總結都要放手讓學生參與,使學生感到這是自己的「活動」,從而真正動起來。
1 、 放手讓學生參與活動的設計 。開始時,教師可就活動的設計和內容徵求同學的意見。隨著活動的深入開展,可將一部分內容交給學生搜集准備,這一過程其實也是學生的活動過程。如《趣說歇後語》就可叫學生推薦一些趣題給老師。一些活動內容熟悉以後,則放手讓學生設計,教師主要是引導完善。學生參與出題。設計的活動,會「動」得特別投入。筆者放手讓學生自主設計了一節《詩情畫意迎新年》的活動課,學生設計了「對春聯」、「祝語設計賽」、「猜燈謎」、「成語表演」、「新年新打算」等內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 放手讓學生參與活動准備。 從活動內容搜集,學具教具製作,到活動場景的布置,均可讓學生參與,教師主權是做好小主持的指導。如在上《詩情畫意迎新年》這節活動課節中,學生不但布置了一個喜氣洋洋的教室,還自行准備了水果、糖、餅、卡片等獎品。
3 、放手讓學生在活動中一展身手 。活動課重在過程,只要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動腦、動手、動口,那麼即使學生在活動的某項內容沒有充分完成,這節課也是成功的。如活動課《手抄報大賽》,開始很多教師認為大部分學生將難以完成。後來放手讓學生自行設計版面,結果連最差的學生也能完成,一些手抄報的精美還令人贊嘆不已。當學生看到滿教室展評的作品時,都深感自豪。
4 、 放手讓學生參與活動總結。 這能使學生在總結經驗中體會成功的喜悅,先認識討論,再全班交流,最後由老師歸納升華。如活動課《我能行》結束時,教師說:「大家有什麼收獲呢?我想采訪幾個同學。」這就是引導學生以活動作總結的一種方式。每次活動後,若能引導學生以活動為題材寫篇日記,能使學生的總結產生更大效益。
三、創設情境,使學生「樂意動」。
一方面,要做好活動場地的布置,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另一方面,在活動開始和活動過程中可利用繪聲繪色的語言、情境渲染、實物演示和動手操作等方法,以激起學生想看看、說說、做做的強烈願望;其次,充分利用活動課課內外、校內外相結合的特點,帶學生到社會、大自然的情境中,營造一個學生「樂意動」的氛圍。如在活動課《尋找春天的足跡》中,帶學生到大自然中,那剛鑽出來的小草,樹枝上的嫩芽,星星點點的小花,濕潤的泥土的微微的風,都能一下子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情不自禁融到活動中。
四、巧選形式,讓學生「全體動」。
語文活動課一定要避免那種「尖子生表演」的場面。在每一次活動中,都應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語文活動課的形式是多樣的,如閱讀欣賞、口才培訓、表演品評、調查觀察、語文技能賽等。要從為學生提供人人都有「動」的機會的角度出發,巧選活動形式。如,《課本劇院表演賽》中,由於時間限制,決定了表演的只能是部分人。怎樣讓其餘同學做評委,對表演作出書面及口頭評論及打分。
五、優化結構,讓學生「全程動」。
為確保學生在活動過程的每一環節都處於「動」中,教師除了讓學生參與活動的准備工作以外,還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科學、合理、有序的活動程序,優化活動課課堂結構。如在《我能行》這節活動課的程序設計中,先以充滿激情的語言導入情境,繼而「選評委」搶答案掀起第一個小高潮。在匯報「發現別人優點」時,由於每人都想知道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所以會磁石般地吸引學生。「發現自己的長處」雖然要求較高,但滿足了孩子的表現欲。緊接著安排了一個帶有競賽性卻輕松愉快的「表演」,則緩和了緊張的氣氛。最後的「評選『班之最』」,每一次宣讀「我們班最……的……同學」都會引起熱烈掌聲,從而將活動推向了高潮。這樣的課堂結構,自始至終都讓學生們處於活躍的「動」中,效果自然顯著
『肆』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解讀 如何培養數感
我個人認為數學的學習離不開數字,因此從小培養學生對數字的感知能力至關重要。對最初接觸數字的學生來講,從具體的事物中能把數字與實物分離就已經達到目的了。但對於稍大一點的學生來講,能掌握計算的原理與技巧,慢慢形成一定的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伍』 新課標下如何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新課標下,要求以學生為主來開展各項學習,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最主要的還是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對學生以後的學習生涯會有著很大的幫助,並且對學校、對老師也有著明確的目標,但是對老師的教學負擔有所增加,這也是對學校以及老師的考驗。要想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先,老師得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只有讓學生主動了,課堂活躍了,學生的自主能力也就慢慢增強了。
在小學語文裡面,培養學生認字、看書、寫作文、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雖說是當代教學形式下的目標,但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學生的自主性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後天的培養,需要學生、老師的共同努力,再加上時間的磨練,才能夠慢慢造就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就這個問題,需要引起老師以及學校的重視。
語文在我們的生活中的用處很大,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必須有著語文知識的存在。在我們的生活中,語文就像是我們的一個工具,需要它的時候就拿出來用,慢慢的用的多了,就會越來越好用,語文知識點點滴滴用的多了,慢慢的我們就會出口成章。所以,在語文的教學和學習裡面,必須在學會語文知識的前提下,培養能力是重中之重。
在新課標實行之前,不管是學校、老師還是家長,最注重就是學生以及孩子的卷面成績,有了成績,別的事都不重要,所有人都只注重結果,而不注重學生們的語文運用能力。語文的學習裡麵包括了很多,最基礎的聽說讀寫能力,這些都被忽略,就算學生有了好的成績,未必在以後的學生以及到了社會上會有立足之地。在新課標要求下,最看重的並不是成績,而是學生們的實踐運用能力。語文課本是學生們學習的主要工具,也是培養學生最重要的教材,語文課堂是學生們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主要場所,社會、生活是學生們主要運用語文知識的地方,這些都對學生有要求,也對學生有著一定的鞭策。
認字、用字是培養學生能力最基礎的。小學語文課堂上,學生們首要任務就是認字,只有認會了字,才能夠有接下來的學習。有很多小學生的自主能力不是很強,需要老師手把手的教和時時刻刻的叮囑,為了讓學生們可以自覺的對待自己的學習,老師應該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在課堂上,老師可以先把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告訴學生,然後將要學習的字、片語等寫在黑板上面,讓學生們看課本或查閱字典來學會讀、寫,然後讓學生們主動到黑板上面寫出該字的拼音,並且寫個詞語,再給下面的學生講解一下,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看到學生的錯誤及時糾正,並鼓勵學生。在課後,老師可以布置一些字、詞,讓學生回到家通過父母的幫助,完成作業,然後第二天講給老師、學生,慢慢的每節課學生都會養成自覺的習慣,不用老師的督促。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對學生們來說,閱讀是一項有難度並且復雜的學習任務,也是非常乏味的。在小學的閱讀裡面,對我們來說,並不怎麼難,但是,對於小學生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對於學生們來說,記敘文有可能是最簡單,最容易理解。在記敘文中,記敘的都是與生活有關或跟學生們有過接觸的有意義的事情。小學生們經常會寫日記,在他們的日記里,大多都是在記敘自己一天所發生的事情,把自己心裡想的東西寫在本子上,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是記敘文,所以,記敘文孩子們無意間都接觸了很多,對他們來說也不難理解。在課堂上,老師應該根據孩子們的興趣找一些文章來讓孩子們閱讀,並且讓他們說出自己看文章時心裡想的東西,讓他們成為課堂上的主體,自己找出文章的思想內容,讓他們找出文章里不懂詞和句子,老師給解答,並且讓他們站起來敘述文章內容,這樣不僅培養了他們的閱讀能力,也可以培養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
另外,在記敘文閱讀題上,有很多題的答案是可以從文章中找到的,但是,要想做對是有技巧的,這些技巧需要老師教給學生,學生再經過自己的認真琢磨,弄清楚技巧該如何用,這樣學生們在每次答題都能夠沒有困難解決問題,慢慢的就會對閱讀產生濃厚興趣,在以後的課堂上學生們的自主性會越來越高。
寫作能力的培養對於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裡面不僅包含學生對各種事物的認識水平,語文裡面的知識、生活常識,還有語言表達能力,並且作文在學生們的考試裡面佔有很大的比例,在小學,作文佔百分之三十,到了中學,也是一樣,可以說作文失敗了,就相當於語文的失敗,所以,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寫作業是一個難點,語文老師必須在每周給學生們安排寫作課,教給學生們寫作的寫作的方法與技巧,讓他們在課上練習寫一些簡短的段落,交給老師看並提出意見改正,這是在寫作學習裡面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除此之外,老師可以給學生們布置寫日記,一星期寫三四篇,學生們可以用自己一天的經過或在路上看到的想到的來寫,慢慢的培養他們自主每天寫日記的想法和能力,這樣不僅僅能夠培養他們觀察事物的能力,更能夠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總之,要想培養小學生的自主能力,就得先讓他們認可每一項任務,只要他們接受了,喜歡了,自覺的就會去做。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發揮,對培養學生們的學習、生活方面的能力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陸』 如何把握小學新課標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堂課的成敗,整個教學的得失,關鍵就在於是否處理好教學中突出重點,抓住關鍵這一問題。 重點是指學科或教材內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識和技能。一個學科知識點在整個學科知識中的地位,及通過相關知識的教學能給學生發展帶來的貢獻決定了它是否為教學重點。 難點一般包含兩層意思:其一,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內容;其二,學生容易出錯或混淆的內容。如:教學內容比較抽象,不易被學生理解,有的內容縱橫交錯,比較復雜,有的內容本質屬性比較隱蔽,有的體現了新觀點和新方法,有的在新舊知識的銜接上呈現較大的差距等。這種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內容通常稱之為教材的難點,教學難點要根據教材的廣度和深度、學生的知識基礎與心理特徵來確定。簡而言之,即教學目標與學生的水平有較大落差,就形成了教學難點。克服難點就是結合學生實際想辦法把落差的坡度變緩。 關鍵是指教學或教材中起決定作用的內容。教學難點有時和重點是一致的,有些內容對掌握某一部分知識或解決某一類問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些內容就是教學的關鍵。它是教學活動中解決主要問題的著手點。教學的關鍵也可以說成是教學重點中的重點。 突出教學重點。 一是分清主次。特級教師支玉恆說:那種把教材所有內容無巨無細都鑽得深而透之作法,並非聰明之舉,如果進而把這些東西都要納入教學計劃當中,則更是弊多利少。面面俱到其實面面不到。淺嘗則止,水過地皮濕式地教學,是絕對不可取的。因此吃透教材,首先是吃透教材的重點內容。教師在組織教學內容時要靈活調動教學內容,可以圍繞中心問題合理變動順序,力求從系統發展過程中突出中心環節,做到既有中心,又有向心力,使教學內容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 二是圍繞重點作必要的補充,以求課堂講授內容具體、深入、明確,使重點更加突出、豐滿。對於非重點的教學內容,則予以適當精簡,概而述之。 三是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予以切實保證,使重點部分得以講清講透。 當然,突出重點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去總結、積累。
『柒』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新課程標准要求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新課程標准要求
基本理念分6部分:
1.數學課程
2.數學(主講數學的作用)
3.數學學習
4.數學教學活動
5.評價
6.現代信息技術
一、基本理念
1.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想像;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3.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要採用不同的方式,以滿足多樣化得學習要求。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與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方式。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4.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5.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6.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和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捌』 如何更好的運用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教學
1、培抄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2、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 識和實踐能力。
3、教會學生聽課技巧,養成積極動腦的習慣要讓學生養成積極用腦的習慣,就要著手認真聽課的技巧,就要教學生「四會」 :會看、會想、會聽、會說,用「四會」服務於學習。
4、教會學生應用數學,做到學以致用。
5、優化民主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樂於交流。
『玖』 小學新課程標準是什麼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
2012《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
前 言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修定稿)》(以下簡稱《標准》)是針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育制定的。根據《義務教育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要求,《標准》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明確數學課程的性質和地位,闡述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提出數學課程目標與內容標准,並對課程實施(教學、評價、教材編寫)提出建議。
《標准》提出的數學課程理念和目標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與教學具有指導作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活動的組織應當遵循這些基本理念和目標。《標准》規定的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每一個學生應當達到的基本要求。《標准》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在實施過程中,應當遵照《標准》的要求,充分考慮學生發展和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為使教師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關的目標和內容,以利於教學活動的設計和組織,《標准》提供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案例,供教師在實施過程中參考。
設 計 理 念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特別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更加廣泛應用於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數學作為對客觀現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不僅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基礎,而且在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所必備的基本素養。數學教育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科學推理和創新思維方面的功能。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具有公共基礎的地位,要著眼於學生的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課程設計要滿足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需要,使學生掌握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要得到發展;要符合數學科學本身的特點、體現數學科學的精神實質;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在呈現作為知識與技能的數學結果的同時,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得到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
為此,制定了《標准》的基本理念與設計思路。
基 本 理 念
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課程內容既要反映社會的需要、數學學科的特徵,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它不僅包括數學的結論,也應包括數學結論的形成過程和數學思想方法。課程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有利於學生經驗、思考與探索。內容的組織要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直觀與抽象的關系,生活化、情境化與知識系統性的關系。課程內容的呈現應注意層次化和多樣化,以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
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益友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機會。要處理好教師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通過有效的措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學習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盡力信心。
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結合。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以及所具有的優勢,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設計思路---關於學段
為了體現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整體性,《標准》統籌考慮了九年的課程內容。同時,根據兒童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將九年的學習時間具體劃分為三個學段:
第一學段(1-3年級)、第二學段(4-6年級)、第三學段(7-9年級)。
設計思路---關於目標
《標准》提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和分學段目標,並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等四個方面具體闡述。
《標准》用了「了解(認識)、理解、掌握、運用」等認知目標動詞表述知識技能目標的不同水平。一句「基本理念」,數學學習必須注重過程,《標准》使用「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認知過程動詞表述學習活動的不同程度。使用這些動詞進行表述是為了更准確地刻畫上述四個方面的具體目標。在《標准》中,這些動詞的具體含義如下。
了解(認識):從具體事例中知道或舉例說明對象的有關特徵;根據對象的特徵,從具體情景中辨認或者舉例說明對象。
理解:描述對象的特徵和由來,闡述此對象與相關對象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礎上,把對象用於新的情境。
運用:用已掌握的對象,選擇或創造適當的方法。
經歷(感受):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獲得一些感性認識。
體驗(體會):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認識或驗證對象的特徵,獲得經驗。
探索:獨立或與他人合作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發現對象的特徵及其與相關對象的區別和聯系,獲得理性認識。
設計思路---關於學習內容之一:數與代數
在各個教學段中,《標准》安排了四個方面的內容:「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
數與代數
「數與代數」的主要內容有:數的認識,數的表示,數的大小,數的運算,數量的估計;字母表示數,代數式及其運算;方程、方程組、不等式、函數等。
在「數與代數」的教學中,應幫助學生建立數感和符號意識,發展運算能力,樹立模型思想。
數感主要是指關於數與數量表示、數量大小比較、數量和運算結果的估計等方面的直觀感覺。建立「數感」有助於學生理解現實生活中數的意義,理解或表述具體情景中的數量關系。
符號意識主要是指能夠理解並且運用符號表示數、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知道使用符號可以進行一般性的運算和推理。建立「符號意識」有助於學生理解符號的使用是數學表達和進行數學思考的重要形式。
運算是「數與代數」的重要內容,運算是基於法則進行的,通常運算滿足一定的運算律。學習這些內容有助於理解運算律,培養運算能力。
模型也是「數與代數」的重要內容,方程、方程組、不等式、函數等都是基本的數學模型。從現實生活或者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是建立模型的出發點;用符號表示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是建立模型的過程;求出模型的結果並討論結果的意義,是求解模型的過程。這些內容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應用意識,體會數學建模的過程,樹立模型思想。
設計思路---關於學習內容之二:圖形與幾何
圖形與幾何
「圖形與幾何」主要內容有:空間和平面的基本徒刑,圖形的性質和分類;平面圖形基本性質的證明;圖形的平移、旋轉、軸對稱、相似和投影;運用坐標描述圖形的位置和圖形的運動。
在「圖形與幾何」的學習中,應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空間觀念是指根據物體特徵抽象出幾何圖形,根據幾何圖形想像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能夠想像出空間物體的方位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系;根據語言描述或通過想像畫出圖形等。
直觀與推理是「圖形與幾何」學習中的兩個重要方面。幾何直觀是指利用圖形描述幾何或者其他數學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預測結果。在許多情況下,藉助幾何直觀可以把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形象。幾何直觀不僅在「圖形與幾何」的學習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並且貫穿在整個數學學習中。
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也是人們學習和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因此,與直觀一樣,推理也貫穿在整個數學學習中。推力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合情推理是從已有的事實出發,憑借經驗和直覺,通過歸納和類比等推測某些結果,是由特殊到一般的過程。演繹推理是從已有的事實(包括定義、公理、定理等)出發,按照規定的法則(包括邏輯和運算)驗證結論,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合情推力有助於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發現結論;演繹推理用於驗證結論的正確性。
設計思路---關於學習內容之三:統計與概率
統計與概率
「統計與概率」主要內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包括簡單抽樣、記錄調查數據、描繪統計圖表等;處理數據,包括計算平均數、中位數、眾數、極差、方差等;從數據中提取信息並進行簡單的判斷。簡單隨機事件及其發生的概率。
在「統計與概率」中,幫助學生逐漸建立起數據分析的觀念是重要的。數據分析包括:了解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問題應當先做調查研究、收集數據,通過分析作出判斷,體會數據中是蘊涵著信息的;體驗數據是隨機的和有規律的,一方面對於同樣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數據可能會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夠的數據就可能從中發現規律;了解對於同樣的數據可以有多種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據問題的背景選擇合適的方法。在概率的學習中,所涉及的隨機現象都基於簡單事件: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是有限的、每個結果發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統計與概率」的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必須結合具體案例組織教學。
設計思路---關於學習內容之四:綜合與實踐
綜合與實踐
「綜合與實踐」是以一類問題為載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是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針對問題情景,學生藉助所學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獨立思考或與他人合作,經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感悟數學各部分內容之間、數學與生活實際之間及其他學科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所學數學內容的理解。這種類型的課程對於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能力是有益處的,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合理地設計課程內容以及教學方法是達到教學目標的關鍵,既要考慮學生的直接經驗、能夠啟發學生思考,也要考慮問題的數學實質、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這種類型的課程對教師是一種挑戰,教師應努力把握住問題的本質,能夠引導學生思考,同時,教師又應努力幫助學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導學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報告自己的工作。
這種類型的課程應當貫徹「少而精」的原則,保證每學期至少一次。它可以在課堂上完成,也可以將課內外相結合。
設計思路---關於實施建議
為了保證《標准》的順利實施,《標准》分別對教學活動、學習評價,以及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實施建議;同時,為了更好地說明課程內容,《標准》在相關部分提供了一些案例。以上內容供有關人員參考、借鑒。
《課標》修改稿---總體目標(1)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
1、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2、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課標》修改稿---總體目標(2)
「總體目標」具體闡述如下:
知
識
技
能 *經歷數與代數的抽象運算與建模等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經歷圖形的抽象、分類、性質探討、運動、位置確定等過程,掌握圖形與幾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經歷在實際問題中收集和處理數據、利用數據分析問題、獲得信息的過程,掌握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積累綜合運用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數學活動經驗。
數
學
思
考 *體會代數表示運算和幾何直觀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符號意識和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
*了解數據和隨機現象,體會統計方法的意義,發展數據分析和隨機觀念。
*在參與觀察、實驗、蔡祥、鄭明、綜合實踐等數學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學會獨立思考,體會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
問
題
解
決 *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其他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發展創新意識。
*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情
感
態
度 *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體會數學的特點,了解數學的價值。
*養成勇於質疑的習慣,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
《課標》修改稿---總體目標(3)
總體目標的四個方面,不是互相獨立和割裂的,而是一個密切聯系、相互交融的有機整體。課程組織和教學活動中,應同時兼顧四個方面的目標。這些目標的實現,使學生受到良好數學教育的標志,它對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技能的學習,知識技能的學習必須有利於其他三個目標的實現。
《課標》修改稿---學段目標之第一學段(1-3年級)
知識技能
1、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理解常見的量;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技能。了解估算。
2、經歷從實際物體中抽象出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過程,了解一些簡單幾何體和常見的平面圖形;感受平移、旋轉、軸對稱,認識物體的相對位置。掌握初步的測量、識圖和畫圖的技能。
3、經歷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的過程,了解簡單的數據處理方法。
數學思考
1、能夠理解身邊有關數字的信息,會用數(合適的量綱)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簡單現象。發展數感。
2、再討論簡單物體性質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3、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對簡單的調查數據歸類。
4、會思考問題,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討論問題過程中,能夠初步辨別結論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問題解決
1、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2、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
3、體驗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
4、初步學會整理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情感態度
1、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務(現象)有好奇心,能夠參與數學活動。
2、在他人幫助下,體驗克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的過程。
3、了解數學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感受數學與生活有密切聯系。
4、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養成詢問「為什麼」的習慣。
《課標》修改稿---學段目標之第二學段(4-6年級)
知識技能
1、體驗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理解分數、百分數的意義,了解負數,掌握必要的運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義;掌握用方程表示簡單的數量關系、解簡單方程的方法。
2、探索一些圖形的形狀、大小和位置關系,了解一些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體驗圖形的簡單運動,了解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掌握測量、識圖和畫圖的基本方法。
3、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掌握一些簡單的數據處理技能;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簡單的計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數學思考
1、能夠對生活中的數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釋,會用數(合適的量綱)、字母和圖表描述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形成數感,發展符號意識。
2、在探索簡單圖形的性質、運動現象的過程中,初步形成空間觀念。
3、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收集與表示數據,歸納出有用的信息
4、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達思考的過程與結果;在與他人交流過程中,能夠進行簡單的辯論。
問題解決
1、能從社會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2、能探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了解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3、能藉助於數字計算器解決簡單的計算問題。
4、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嘗試解釋自己的思考過程。
5、能初步判斷結果的合理性,經歷回顧與分析解決問題過程的活動。
情感態度
1、願意了解社會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信息,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2、在他人的鼓勵和引導下,嘗試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困難,相信自己能夠學好數學。
3、在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4、初步養成樂於思考、實事求是、勇於質疑等良好品質。
《課標》修改稿---學段目標之第三學段(7-9年級)
知識技能
1、體驗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符號的過程;理解有理數、實數、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 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掌握用代數、方程、不等式進行表述的方式。
2、探索並理解圖形的基本性質、位置關系和平移、旋轉、軸對稱等。掌握三角形、四邊形的基本性質(包括判定),掌握基本的證明方法。
3、體驗數據收集、處理、分析和推斷過程,理解抽樣方法;體驗用樣本估計總體的過程,理解頻率。理解計算簡單事件概率的方法。
數學思考
1、能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系,並且能用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等表述,體會模型的思想。
2、在研究圖形運動現象、確定物體位置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初步建立幾何直觀。
3、初步建立數據觀念,理解通過數據進行統計推斷的合理性。
4、初步形成通過實例探索數學結論的思維方式。在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的能力。
問題解決
1、嘗試在具體的情境中,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2、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了解不同方法的差異。
3、在與他人合作和交流過程中,能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結論。
4、在表述自己的想法時,能針對他人所提的問題進行反思。
情感態度
1、願意談論某些數學話題,能夠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發揮一定的作用。
2、體驗獨立克服困難、解決數學過程的過程,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具備學好數學的信心。
3、在運用數學表達現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認識數學抽象、嚴謹和應用廣泛的特點,體會數學的價值。
4、勇於發表自己的觀點,質疑他人的觀點,養成良好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