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下幼兒園課程
A. 以皮亞傑理論為理論基礎的幼兒園課程方案有哪些 選擇題
1.幼兒教育的發展歷程從原始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幼兒教育始終與人類社會一起產生和發展。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沒有階級性,幼兒教育融於生產生活中,其主要任務是保證幼兒的存活,在封建社會中,統治階級的子女才有機會接受教育,這時的幼兒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分散進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力極大發展,出現了獨立的幼兒教育機構。2.幼兒教育機構的產生和發展(1)世界上第一個幼兒園的誕生∶德國幼兒教育家,被世界譽為「幼兒園之父」的福祿培爾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有真正意義的幼兒教育機構,並在1840年正式命名為幼兒園。(2)幼兒教育機構的發展①國外幼兒教育機構的發展∶第一,幼兒教育機構數量增加迅速;第二,幼兒教育機構越來越多樣化;第三,幼兒教育的質量在不斷提高。②我國幼教機構∶1978年以後,幼兒教育機構逐漸發展,辦學形式也開始多元化。特別是1989年以後,國家頒布了一系列管理法律法規,使我國幼兒教育管理從此跨入了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3)主要的幼兒教育思想①洛克(1632~1704年)∶首先,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說」。其次,他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紳士。②盧梭(1712~1778年)∶盧梭指出教育要順應自然,並強調教育要培養「自然人」。其代表作《愛彌爾》集中闡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論」。③福祿培爾(1782~1852年)∶19世紀中葉,德國的福祿培兒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幼兒園,而且創立了一整套幼兒教育理論和相應的教育方法、教材、玩具等。他的主要幼兒教育思想有∶第一,幼兒自我發展的原理;第二,游戲理論;第三,協調原理;第四,重視親子教育。④杜威(1859~1952年)∶杜威在自然主義理論的哲學基礎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概念。他強調學生的直接知識的獲得,倡導「從做中學」,確立了新的課程觀。在教師與學生的問題上,他提出了「兒童中心論」的觀點。⑦張雪門(1891~1973年)∶張雪門反對以培植士大夫和宗教信徒為目標的幼稚教育,主張以發展兒童個性和以改造中華民族為目標的幼稚教育。他與南京的陳鶴琴有「南陳北張」之稱。⑧陳鶴琴(1892~1982年)∶陳鶴琴先生於1923年創辦了我國最早的幼兒教育實驗中心——南京鼓樓幼稚園,創立了「活教育」理論,一生致力於探索中國化、平民化、科學化的幼兒教育道路。他的幼兒教育理論觀點有∶第一,提倡適合國情的中國化幼兒教育;第二,反對死教育,提倡活教育;第三,提出幼兒園課程理論;第四,重視幼兒園與家庭的合作。⑨皮亞傑(1896~1980年)∶皮亞傑的學前教育觀是以其兒童心理學理論作為基礎的,其兒童心理學的理論核心是「發生認識論」。(4)我國幼兒教育制度的發展目前我國幼兒園已成為我國學制系統的一部分。在發展歷程中,比較重要的影響幼兒園教育的法規有∶1932年10月教育部公布的《幼稚園課程標准》;1939年12月教育部公布的《幼稚園規程》;1951年制定的《幼兒園暫行規程》(試行草案)、《幼兒園暫行教學綱要》(試行草案);1981年10月頒布的《幼兒園教育綱要》;1996年6月正式施行的《幼兒園工作規程》(1989年試行)
B. 幼兒園五指活動課程怎麼上
「五指活動」起源於陳鶴琴先生的「幼稚園的課程理論」。
五指活動的五指,回是生長在兒童的手答掌上的,是指要注意兒童心理和生理的發展,但是不離社會實際,領導兒童作合理的活動,予以適當的教養。
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縮,互相聯系。課程是整個的、連貫的,依據兒童心身的發展,五指運動在兒童生活中結成一個教育的網。
陳鶴琴:我國幼教之父 陳鶴琴,中國近現代教育家。
陳鶴琴,中國近現代教育家。中 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中 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 華東軍政委員會文教委員、 員、華東軍政委員會文教委員、 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 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
陳鶴琴 提出活教育理論。重視科學實 驗,主張中國兒童教育的發展要 適合國情, 適合國情,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 律;呼籲建立兒童教育師資培訓 體系。編寫幼稚園、 體系。編寫幼稚園、小學課本及 兒童課外讀物數十種、 兒童課外讀物數十種、設計與推 廣玩具、教具和幼稚團設備。 廣玩具、教具和幼稚團設備。
C. 幼兒園教材如何選擇課程怎樣安排比較合理
什麼是課程?1983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把課程解釋為「學校教學的科目和進程:課程表」 ①。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辭典》(第1卷)把課程解釋成是「為實現學校教育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的總和。包括學校所教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活動」 ②o我國學者鍾啟泉在2003年出版的專著《現代課程...論(新版)》中指出,「傳統的課程是分別以各自學校的所有年級的各科時間表的形式表現的。但是,現在所用的『課程』這個詞,不但指這種外部輪廓,指教學的內容——教材的劃分與構成,而且還包括了計劃化的教學活動的組織乃至評價在內,其范圍大大擴充了」。 可見,課程的涵義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變化,既包括教學內容,又包括教學組織和教學評價。了解課程的涵義及其變遷對於我們理解幼兒園的課程是十分有益的。 一、幼兒園課程編制模式 (一)目標模式 目標模式即:課程目標的確定、學習經驗的選擇、學習經驗的組織和學習結果的評價,它以現實社會生活的需要為其基本立足點,反對「形式訓練說」嚴重脫離社會與兒童實際生活的傾向,確定對社會有實用價值的目標,並在此基礎上選擇、組織和評價學習經驗,就這一價值定位而言,是基於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思想,特別是他的工具主義知識觀。 泰勒認為,在課程編制過程中,編制者必須回答四個問題,它們是:(1)學校應該達到哪些教育目標?(2)提供哪些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3)怎樣才能有效地組織這些教育經驗?(4)我們怎樣才能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到實現?這四個問題解決的正是課程目標的確定、學習經驗的選擇、學習經驗的組織和學習結果的評價這四個問題。 泰勒建立的目標模式被不斷的修正和改造。惠勒對泰勒模式的課程編製程序的排列方式予以改造,將直線型的目標模式改為圓環型的目標模式,即確定目標——選擇學習經驗——選擇學習內容——組織、統合學習經驗與內容——評價——調整目標、確定新一輪目標。 目標模式採用行為目標的方式設置課程目標,並以此為出發點編制課程,使整個課程的運作成為了一個具體化的和結構化的操作程序,這樣做能提高幼兒園教育、教學過程的計劃性、可控性和可操作性。但是,也正是目標模式的這種特徵,會使依據目標模式編制的幼兒園課程由此而產生很多弊病: 1、課程目標是由課程編制者確定的,而到目前為止,人們對兒童的發展水平、學習規律以及他們的興趣和需要還認識甚少,特別是兒童富有創造性的行為在更大程度上具有不可預知性。 2、課程目標以兒童行為來確定,課程就會自然地強調那些可以用兒童行為明確識別的方面,而忽略那些難以轉化為行為的方面。 3、按行為目標的方式確定課程目標,使課程目標被分解成了各個獨立的部分,這種將兒童的學習經驗分割成「碎片」的做法,強調的是通過訓練而達成預期的目標,這與學齡前兒童從其自身已有的經驗出發,整體的學習知識和獲得經驗的學習方式之間存在距離。 (二)過程模式 過程模式是建立在與目標模式完全不同的教育觀、知識觀以及方法論原理的基礎之上的。 斯坦豪斯反對目標模式的工具主義的教育觀和知識觀,倡導一種立足於教育內在價值的,旨在培養兒童智慧、教養和自由品質的教育觀,以及注重理解與思維的價值的知識觀。 斯坦豪斯認為,教育最終目的在於增進人的自由及創造力,而教育的重要機制在於引導人們探索知識。他認為技能、信息與知識不同,它們是工具性的東西,是在某些知識背景中學到的,對這些淺表層的東西的掌握可以單純依靠講授加以完成。 過程模式吸收了現代兒童發展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理論中的一些合理成分。斯坦豪斯並沒有絕對地反對目標,但是,他所提出的過程模式的目標與目標模式的目標有著本質的區別: 第一,過程模式的目標只是總體教育過程的一般性、寬泛的目標; 第二,這些目標不構成評價的主要依據; 第三,這些目標是非行為性的,可以依此為依據確定課程編制的指導性原則和方法,使教師明確教育過程中內在的價值標准及總體要求,而不是課程實施後的某些預期結果。 從幼兒園課程編制的角度評價過程模式,能夠從該模式的長處和不足中發現很多與幼兒園課程編制和改革有關聯的啟示。 二、幼兒園課程目標 (一)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取向及其表述 1、行為目標 行為目標是以兒童具體的、可被觀察的行為表述的課程目標,它指向的是實施課程以後在兒童身上所發生的行為變化。行為目標具有客觀性和可操作性等特點。 2、生成性目標 生成性目標是在教育過程中生成的課程目標。如果說,行為目標關注的是結果,那麼生成性目標關注的則是過程。以生成性目標為取向的學者認為,教育是一個演進過程,課程目標反映的應是此過程的方向的性質,而不是此過程某些階段或外部東西的性質。生成性目標反映的是前者,它反映的是兒童經驗生長的內在要求,反映的是問題解決的過程和結果。 生成性目標取向在人本主義課程理論中發展到了極點。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就認為,凡是可以教的東西,相對而言都是無用的,對人的行為基本上不會產生什麼影響,而真正能夠影響人的行為的知識,只能是他自己發現並加以同化的知識。因此,課程要為兒童提供有助於個人自由發展的學習經驗,應強調兒童個人的生長、個性的完善,而不是關注如何界定和測量課程本身。 3、表現性目標 表現性目標是艾斯納提出的一種目標取向。表現性目標多被運用於藝術領域中,它強調的是個性化,指向每一個兒童在教育情境的種種"際遇"中所產生的個性化表現及反應的多元性。 表現性目標的目的:艾斯納認為,只要兒童的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那麼他在教育情境中的具體行為表現和所學得到的東西是無法准確預知的,因此,表現性目標追求的不是兒童反應的同質性,而是反應的多元性。 表現性目標和教學性目標的關系:艾斯納在闡述教學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的關系時指出,教學性目標針對的是表現所必需的某種技能的發展,這些技能一旦得到,便可用於表現活動之中。 (二)課程目標取向在幼兒園課程中的互補作用 各種課程目標取向各有其長處,也各有其短處。應該說,從行為目標取向發展到生成性目標取向,再發展到表現性目標取向,體現了課程發展對人的主體價值和個性解放的追求,反映了時代精神的發展方向。但是,這並不是說,後者可以取代前者,每一種目標取向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在幼兒園課程的編制中,應兼容並蓄各種課程目標取向,以每種課程目標取向的長處,彌補他種課程目標取向的短處,為達成學前教育的目的服務。 行為目標適用的方面:行為目標具體、明確,便於操作和評價。在幼兒園課程中,某些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行為習慣的訓練可以運用行為目標的方式表述課程目標,期望通過課程的實施過程,全體兒童或大部分兒童都能夠發生行為目標所規定的行為變化。對於一些非高智能性的認知活動、文化傳遞性質的活動以及養成性的習慣,等等,採用行為目標取向編制課程,往往能收到較為直接的、理想的效果。 應該看到,生成性目標或表現性目標創導者也並不主張完全取消行為目標,或者說都注意吸收行為目標中的合理成分,只是他們認為行為目標只能指向人的較低層面的教育要求,而不能反映高層次的教育要求。 三、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 (一)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取向 1、課程內容即教材 將課程內容看作教材的取向,是與將課程內容看作為向兒童傳遞的知識這一基本點聯系在一起的,而知識的傳遞是以教材為依據的。 2、課程內容即學習活動 將課程內容看成是學習活動的取向,把其關
D. 如何理解陳鶴琴「活教育」理論
陳鶴琴「活教育」理論對我國學前教育發展的啟示
(一)「做人教育」是幼兒園教育追求的目標
「活教育」理論蘊含了做人教育、情感教育、養成教育的理念。陳鶴琴的「做人教育」是「活教育」目的論的宗旨,與當今幼兒園重視幼兒社會性發展所提出的目標相吻合的。幼兒個體的健康和諧的發展與其將來學會做人而必須具備的做人的態度、良好的習慣、健康的情感和興趣、學習的方法、人生的技能有密切的關系。因此,「活教育」目的論的「做人教育」是當今深化幼兒教育教學改革所應追求的目標和理念。
(二)幼兒園課程以幼兒生活為基礎
陳鶴琴提倡「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那麼課程和教材就應該源於生活,而幼兒園課程自然應當以幼兒生活作為基礎設置。將教育建立在幼兒的實際生活之上,讓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是擁護終身教育理念的體現。
教育者應該積極引導幼兒在生活中獲得認識與發展,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啟發幼兒對生活目的、意義的思考,激發幼兒對生活的熱愛。其實,生活是完整的。如果我們仔細思考,不難發現,在生活中自然融合了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多個領域的內容。從生活入手,從幼兒身邊入手,無疑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三)幼兒的健康成長需要游戲
兒童期被確定為游戲期。兒童在游戲中生長,在游戲中發展自我生命的力量。陳鶴琴曾明確指出:游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戲。兒童除了睡眠和飲食之外的所有活動幾乎都是游戲,兒童通過游戲活動發展肢體動作、學習經驗和發展技能。
游戲對於幼兒來說,不僅有利於身體健康發展,精神愉悅放鬆,還能明白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培養兒童良好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游戲能夠開發兒童的智力。在游戲中,需要敏銳的觀察力,正確的判斷力,豐富的想像力,迅速的執行力。所以在陳鶴琴看來,游戲就是孩子的生命。
重溫陳鶴琴的「活教育」理論,反思我國學前教育發展現狀,給我們的啟示是教育研究應立足於社會的最前沿,以我國傳統教育為基礎,吸收國內外優秀的教育研究理論,秉承在借鑒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在積極探索中尋求幼教改革的發展之路。
E. 幼兒園如何運用白板教學
此外, 運用電子白板進行教學時, 教師還可以把通過互聯網獲得的資源作為 電子白板的背景、 頁面、 圖像等, 使幼兒在學習某個知識點時獲得更多的拓展知 識,有利於幼兒視野的拓寬。 (二) 、電子白板的交互性,提高了課堂教學實效。 1 、突出「交互」功能,構建互動學習的模式。 以往的多媒體教學系統, 教...師往往需要坐在電腦前進行操作, 不但教師的視 線被顯示屏遮擋, 也無法與幼兒進行更為直接、 充分的交流。 互動式電子白板實 現了教與學的交叉融合, 利用電子白板進行活動時, 教師再也不用繼續坐在電腦 前進行操作, 可直接站在白板前, 利用手中的滑鼠筆在板面上進行電腦操作, 直 觀地展現教師的肢體語言, 讓教師們從電腦操作中解放出來。 電子白板具有隨時 書寫、繪畫、拖放組合等功能優勢,幼兒們可以親自走到白板前面,留下他們探 索學習的痕跡。 創設了易於激發幼兒體驗的教學情境, 讓幼兒在生動形象的情境 的連續不斷的啟發下情緒飽滿、 自覺自願的投入到教學活動中, 進行有效的學習。 例如: 利用互動式電子白板的拖拽功能學習中班的數學排序知識時, 白板課 件「去小熊家的路」引起了幼兒濃厚的興趣,他們個個爭先恐後到前面來操作, 在結束的時候,也仍然意猶未盡。再如在「瘋狂切水果」活動中,以前我們用實 物水果切給幼兒看水果的切面, 認識水果。 這種教學方法雖然直觀, 但是因為實 物有限, 所以認識的有局限性, 而且幼兒在下面看看、 猜猜, 並沒有實際的操作。 後來我們利用電子交互白板進行重新設計, 運用其中的拼板功能, 把照片分成幾 個塊面, 用拼板擋住, 幼兒可以到電子交互白板上直接操作, 移開其中一塊猜測, 猜不出再移開一塊繼續猜, 直到猜出來為止。 在不斷移開拼板的過程中, 台上台 下幼兒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白板上, 爭先恐後地猜是什麼水果, 不僅增加了很多的 水果品種, 而且更增強了活動的趣味性, 這種方式更容易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和 積極性,大大提升了活動效果,將電子交互白板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拖放、 錄像、 拼板等功能增強了教學的互動性, 幼兒們很願意參與其中, 提高了教學的 有效性,優化了活動的過程。 通過幼兒參與電子白板的實際操作, 增強了幼兒動手動腦的能力, 加強了幼 兒之間的交流合作, 激發了幼兒學習的興趣, 提高了幼兒的自信, 拓展了幼兒的 發展空間。 讓幼兒主動參與交互白板的操作, 實現幼兒與白板的交互, 不僅是激 發幼兒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也是利用白板教學的必然要求。 2 、創設新型教具,使幼兒教學形式效果俱佳。 以往教師在製作傳統教具上, 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經歷, 卻沒達到預期理想 的效果。 而且做出來的教具大都是一次性的, 不能二次利用, 浪費了大量的人力、 物力。 互動式白板存儲了大量的教育資源, 我們可以在註解、 控制、 滑鼠模式下, 對這些資源進行編輯。 製作教具方便並且方便存儲, 節省了時間, 而這些生動鮮 活的資源更能吸引幼兒注意力, 便於幼兒接受, 效果更好。 教師還可以利用電子 白板用 Notebook 軟體花較少的時間就能完成課件 ( 教具 ) 製作,製作的課件既方 便保存,又可循環使用。 例如數學的操作活動需要通過大量的操作材料才能真正達到預沒的目的, 而 運用 Notebook 製作可能只需半小時就可完成,快捷、方便。還有以往的兒歌或 者故事教學,都是教師在前面教,幼兒背。有時候根本無法理解其中的含義。為 了准備掛圖、教具,教師經常是起早貪晚,最後還是沒法達到理想的效果。交互 式電子白板解決了這一問題, 強大的資源庫裡面無論是圖片還是聲音文件應有盡 有,只要做一個簡單的課件,就能讓幼兒們輕輕鬆鬆學故事、念兒歌。電子白板 的運用幫助教師從繁瑣的重復工作中成功解放出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 互動式電子白板可在白板上利用滑鼠筆任意的書寫硬筆、 毛筆、 熒光 筆效果的板書, 改變了以往黑板與粉筆的交匯, 擦拭起來也很方便快捷, 顯現了 教學工具的環保性。 (三) 、電子白板的記錄性,體現了教學的人性化。 電子白板的記錄功能, 可以對幼兒的活動進行有效的評價。 幼兒的教育教學 要發揮出教育的功效, 就不能缺少對幼兒作業的評價。 而評價的目的就在於激發 幼兒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使幼兒感受到自己的進步, 發現自己的能力和才幹, 讓 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從而培養幼兒的自信心。 對幼兒作品進行有效評價在以 前傳統的教學中, 評價時, 教師把幼兒的作品在黑板上進行展示, 分享的范圍比 較小,幼兒不易看清,不利於交流。而在利用電子白板教學時,我們除了可以示 范和展示外, 還可以在幼兒創造完成之後, 通過掃描方式把幼兒的作品傳到電子 白板上,通過放大面向全體進行展示,得到大家的肯定和幫助。把觀察、思考、 評價的空間留給幼兒,促使幼兒通過自己的評價活動有所悟、有所發、有所得。 同時, 還能吸引其他幼兒注意力高度集中, 並產生經驗的交流分享, 促進大家共 同提高。 另外,電子白板的記錄功能,還可以用於美術教學中,例如;美術活動中教 師往往會先做些示範, 但對幼兒園的幼兒來說, 一下子記住所有的要點是比較難 的, 幼兒作畫時常常會感到無從下手。 電子交互白板的動作記錄功能可以解決這 一難題, 在教師示範時記錄下一系列連貫的動作, 通過即時或者反復播放, 就可 以讓幼兒在繪畫時參考教師的作畫步驟, 大大降低了教師重復講解的頻率, 讓教 師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幼兒的作畫過程,更好地指導幼兒。 二、游戲化的操作,實現「智能化」的學習。 在傳統的教學中, 幼兒相對比較被動。 雖然我們也一直努力改變, 但缺少真 正的實施策略。 在互動式白板開放式的教學環境中, 幼兒能夠主動學習, 參與活 動,變呆板為活潑,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適應幼兒發展特點,讓幼兒智能學 習成為可能。 (一)電子白板教學讓幼兒的課堂教學成為一種有趣的游戲。 將幼兒的課堂教學游戲化, 就是利用游戲的手段, 服務於特定的教育目標和 任務, 使幼兒雖在教學中卻產生在游戲中的體驗。 和其他傳統教學活動形式相比, 電子交互白板操作工具中有很多其他多媒體不具備的功能, 如拖放、 錄像、 拼板 等功能都極大的增強了教學的游戲化和互動性, 幼兒們很願意參與其中, 提高了 教學的有效性,優化了活動的過程。多媒體的運用可以讓幼兒自由的進行選擇, 隨意操作, 在這里, 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意願來選擇活動內容。 可以不受 教師的任何干擾,在這里,他們是真正自由的。 由於幼兒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很難擺脫對具體材料的感官依賴, 「接受 學習」根本不適合幼兒這一特定的年齡階段,讓幼兒在游戲中「發現學習」才是 最佳的學習方式。 白板技術具有鮮艷生動的圖像, 動靜結合的畫面, 以及與畫面 相協調的聲音, 尤其配上栩栩如生的卡通人物形象, 使之活動充滿童趣, 所以幼 兒們非常喜歡玩。如「認識標志」的活動,活動目標是讓幼兒在認識各種標志的 基礎上, 通過游戲發展幼兒的有意記憶和對事物的判斷力。 活動中教師在每個標 志下都做了圖片鏈接,如拍打( P )就會出現停車場的圖片。幼兒說出標志表示 的地方後, 便可以拍打標志, 判斷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 活動中幼兒們表現得異 常活躍, 都想上來一拍為快。 電子交互白板的運用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體現 了人機互動。 電子白板教學可以使教學內容以不同
F. 陳鶴琴認為幼稚教育的意義有哪些
1923年創辦可我國最早的幼兒教育實驗中心——南京鼓樓幼稚園,創立了「活教育」理論,一生致力於探索中國化、平民化的幼兒教育道路。
1.反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兒教育,提倡是個國情的中國化幼兒教育
2.反對思教育,提倡活教育:
教育的三大目標:①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②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③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
(1)教育觀:必須以「自動代替主動」,必須是幼兒「自動的學習、自發的學習」
(2)教育目標:實現或教育目標的教育方法應當是「做中教,做中學」
(3)教育內容:以大自然、大社會為活教材,與實際緊密地結合。同時,活教育「做」的過程本身也就是幼兒園最好的教育內容。
(5)教育原則:活教育的17條原則體現了尊重幼兒的主體性,重視幼兒動手動腦,重視直接經驗的價值等思想,奠定了幼兒園教育原則的基礎。
3.幼兒園課程理論:
(1)課程的中心:陳鶴琴反對幼兒園課程脫離實際,主張將兒童的環境——自然的環境、社會的環境作為幼稚園課程系統的中心,讓兒童能充分地與實物和人接觸,獲得直接經驗。
(2)課程結構:他把課程內容劃分為:健康活動、社會活動、科學活動、藝術活動、文學活動等五項,但這五項活動是一個整體,如人的手指與手掌,手指是手掌的一部分其骨肉相連,血脈相通,因此被稱為「五指活動」
(3)課程的實施:強調以幼兒經驗、身心發展特點和社會發展需要作為選擇教材的標准,反對實行分科教學,提倡綜合單元教學以社會自然為中心的「整個教學法」,主張游戲式的教學。
4.重視幼兒園與家庭的合作:
他說:「兒童的教育是整個的、是繼續的」,只有兩方的配合,才會有大的效果。
陳鶴琴先生的幼兒教育思想和實踐是我國幼兒教育的寶貴財富。在我國幼兒教育深入改革的今天,學習和研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論,繼承和發揚他為幼兒教育事業奮斗驚聲,對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幼兒教育理論體系具有重大的意義
G. 以下選項中,哪一項不是幼兒園課程與一般意義上課程的區別
單項選擇題 1.1.在幾種有代表性的課程概念中,「理論上很吸引人,實踐上卻很難實行」的是哪一種(B)A.課程即學校組織的學習活動B.課程即兒童在校獲得的學習經驗C.課程即教學計劃D.課程即預期的學習結果或目標 1.2.從某種意義來說,課程的「再設計」過程是指(D)A.課程目標B.課程內容與組織C.課程評價D.課程實施 1.3.在以下幾種課程概念中,哪一種有利於課程的科學化和標准化(A)A.目標說B.行動說C.教材說D.計劃說 1.4.「經驗」中心課程過於忽視(A)A.系統知識的學習B.生活中有價值的內容C.學生的興趣和需要D.學生的主體性活動 1.5.幼兒園課程基本以(C)為主要形式。A.隱性課程B.綜合課程C.活動課程D.分科課程 1.6.幼兒園課程不具有哪種屬性(C)A.基礎性B.適宜發展性C.義務性D.非義務性 1.7.制約幼兒園課程任何一個結構要素的核心因素是(D)A.社會因素和人類知識B.兒童發展的社會方向性C.幼兒的自發活動和自由興趣D.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 1.8.幼兒園課程的基本特點(A)A.啟蒙性B.游戲性C.潛在性D.活動性和直接經驗性 2. 1.1.(D)是幼兒園課程的「指南針」和方向盤。A.課程設計B.課程組織方式C.課程評價D課程目標 2. 1.2.對教育目標體系中三大來源的信息進行「價值性篩選」時的過濾網和調節器是(C)A.教育哲學和知識論B.心理學和社會學C.教育哲學和學習心理學D.心理學和知識論 2. 1.3.確定教育活動目標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是(A)A.發掘課程內容本身價值並使之與上位目標保持一致B.使教育活動目標的制定符合各原則C.教育活動目標要盡量具體明確D.教育活動目標要切實可行 2.1.4.月計劃是(B)A.年齡階段目標B.單元目標C.教育活動目標D.鄰域目標 2.2.1.(B)被比作課程的心臟,是課程生命活力的源泉。A.目標B.內容C.實施D.評價 2.2.2.根據發展適宜性原則,課程內容的難度水平應處在幼兒的(B)A.現實發展水平上B.最近發展區C.自發經驗上D.理想的發展區 2.2.3.課程內容的選擇必須要考慮幼兒的興趣,具體做法有(D)A.排除一切兒童不感興趣的內容B.選擇一切兒童感興趣的內容C.選擇必要的課程內容D.將必要的課程內容「轉化」為幼兒的興趣 2.2.4.課程內容的均衡是指(A)A.構成課程內容的各個部分之間的比例要適當B.構成課程內容的各個部分要平均分配C.課程內容中某些部分要突出D.幼兒現實缺乏但理想的發展又必需的品質要求先發展 2. 3.1.(C)課程是以「社會問題」為中心的組織形式的代表。A.學科課程B.綜合課程C.核心課程D.活動課程 2.3.2.(A)課程是以兒童為中心的組織形式的代表。A.活動課程B.綜合課程C.核心課程D.廣域課程 2.3.3.幼兒園教育途徑不包括(D)A.教學活動B.日常生活和常規性活動C.家園合作D.家長教授入園幼兒知識 2.3.4.「寓教育於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兒園的生活「教育化」,指的是幼兒園課程組織的哪項基本原則(B)A.整體性原則B.生活化原則C.主體性原則D.活動性原則 2. 4.1.幼兒園課程實施本質上是(C)A.嚴格按照課程方案的執行過程B.教師按自己的理解對課程方案的執行過程C.是課程的「再設計」過程D.教師教的過程 2.4.2.間接教學中幼兒的學習方式以(A)為主A.發現學習B.無意學習C.接受學習D.機械學習 2.4.3.課堂文化是課程實施過程中的(B)A.文化知識B.心理氣氛C.學習材料D.教學內容 2.4.4.下面的行為和結果哪項是不屬於專業教師所有的(D)A.利用專業知識及其見解作判斷B.思考各種可能的行動方式C.評估行動及決定可能產生的長遠後果D.選擇在最短時間內解決問題的方法 2. 5.1.下列選項中,哪項不是幼兒園課程評價對象(D)A.課程方案B.實施過程C.教師D.管理人員 2.5.2.課程評價標準的意義不包括(D)A.強化功能B.規范作用C.鑒定作用D.區分功能 2.5.3.評價中要以(A)為主。A.教師自評B.學生評定C.管理人員評定D.科研人員評定 2.5.4.對於集體教學來說,效果評價往往要以(B)的幼兒通過為准。A.二分之一以上B.四分之三以上C.五分之四以上D.全部 2. 6.1.過程模式的最大特徵是(A)A.具有開放的設計思路B.確立明確可測的外顯性行為目標C.以明確而具體的行為目標作為設計中心D.設計步驟圍繞預先制訂的行為目標 2.6.2.目標模式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從(C)出發設計課程。A.從幼兒的興趣、需要出發B.從現有的材料、內容、問題出發C.從目標出發D.從已經設計好的教育活動方案出發 2.6.3.過程模式的缺陷在於(D)A.忽視「藝術性」和「人性」B.重結果輕過程C.強調目標行為化、可測性D.忽 視目標作用 2.6.4.目標模式的優點在於(B)A.強調課程的靈活性B.課程設計條理清晰C.重視課程實施過程D.發揮教師主動性、創造性 3. 1.1.蒙台梭利認為兒童最主要的活動是(B)A.游戲B.工作C.日常生活練習D.文化科學教育 3. 1.2.蒙台梭利認為兒童的個性和行為模式是(A)形成的。A.自我教育B.環境教育C.學校教育D.家庭教育 3.1.3.蒙台梭利所追求的教育的最終目的是(B)A.幫助兒童形成健全的人格B.建設理想的和平社會C.使兒童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D.使兒童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 3. 1.4.蒙台梭利教育內容中最重要、最有特色的部分是(C)A.日常生活練習B.語言教育C.感覺教育D.文化科學教育 3. 1.5.蒙台梭利教具中最具特色的是(B)A.生活訓練教具B.感官教具C.學術性教具D.文化藝術性教具 3. 2.1.五指活動課程的創始人是(B)A.陶行知B.陳鶴琴C.張雪f]D.張宗麟 3.2.2.陳鶴琴認為(D)A.兒童是成人的縮影B.兒童時期僅作為成人之准備C.兒童時期沒有它本身的價值D.兒童有自己獨特的生理心理特點 3.2.3.活教育的目的是(A)A.做A.B.學知識C.改造社會D.適應社會 3.2.4.「單元教學法」的特點是(A)A.整體系統B.分散具體C.單獨進行D.抓住重點 3.2.5.活教育的課程應該以(C)作主要教材。A.各科課本B.活動C.大自然、大社會D.教學綱要 3.3.1.學前知識系統化教學的重要教學形式是(B)A.游戲B.作業C.日常生活活動D.上課 3.3.2.兒童通過日常生活活動,可以獲得(A)知識。A.零碎的知識B.系統的知識C.分科的知識D.全面的知識 3.3.3.學前知識系統化教學的基本理論觀點有(A)A.教育要走在發展前面,引導發展B.課程應該向大自然,大社會學習C.教育目的是建設理想的和平社會D.幼兒園教學是一種自發的教學 3.3.4.給兒童的知識應該是(D)A.全面的知識B.零碎的知識C.生活的知識D.系統的知識 3. 4.1.皮亞傑式的學前課程一般具有的特點是(A)A.強調活動與游戲的教育價值B.強調系統知識的教育價值C.強調自然社會的教育價值D.強調工作的教育價值 3.4.2.凱米認為,幼兒教育的最終目標是(C)A.建設理想的和平社會B.「做人」C.兒童的發展D.幫助兒童形成
H. 談談陳鶴琴先生學前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法有哪些
1923年創辦可我國最早的幼兒教育實驗中心——南京鼓樓幼稚園,創立了「活教育」理論,一生致力於探索中國化、平民化的幼兒教育道路。
1.反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兒教育,提倡是個國情的中國化幼兒教育
2.反對思教育,提倡活教育:
教育的三大目標:①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②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③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
(1)教育觀:必須以「自動代替主動」,必須是幼兒「自動的學習、自發的學習」
(2)教育目標:實現或教育目標的教育方法應當是「做中教,做中學」
(3)教育內容:以大自然、大社會為活教材,與實際緊密地結合。同時,活教育「做」的過程本身也就是幼兒園最好的教育內容。
(5)教育原則:活教育的17條原則體現了尊重幼兒的主體性,重視幼兒動手動腦,重視直接經驗的價值等思想,奠定了幼兒園教育原則的基礎。
3.幼兒園課程理論:
(1)課程的中心:陳鶴琴反對幼兒園課程脫離實際,主張將兒童的環境——自然的環境、社會的環境作為幼稚園課程系統的中心,讓兒童能充分地與實物和人接觸,獲得直接經驗。
(2)課程結構:他把課程內容劃分為:健康活動、社會活動、科學活動、藝術活動、文學活動等五項,但這五項活動是一個整體,如人的手指與手掌,手指是手掌的一部分其骨肉相連,血脈相通,因此被稱為「五指活動」
(3)課程的實施:強調以幼兒經驗、身心發展特點和社會發展需要作為選擇教材的標准,反對實行分科教學,提倡綜合單元教學以社會自然為中心的「整個教學法」,主張游戲式的教學。
4.重視幼兒園與家庭的合作:
他說:「兒童的教育是整個的、是繼續的」,只有兩方的配合,才會有大的效果。
陳鶴琴先生的幼兒教育思想和實踐是我國幼兒教育的寶貴財富。在我國幼兒教育深入改革的今天,學習和研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論,繼承和發揚他為幼兒教育事業奮斗驚聲,對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幼兒教育理論體系具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