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茲別克大學課程表
⑴ 關於烏茲別克和中國可以寫什麼論文我是交通大學的留學生,讀碩士
絲綢之路唄
⑵ 烏茲別克世界語言大學好嗎
聞所未聞哦,親。
⑶ 烏茲別克有哪些學校
塔什干國立兀魯伯大學是烏茲別克最高學府。建於1920年,由列寧親自簽署法令建立,當時名為突厥斯坦大學,1923年改名為中亞大學,1960年改名為塔什干大學。這所大學是中亞第一所現代化大學,為烏茲別克各部門培養了大量人才,有十幾個系,有數學,力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哲學,心理學,歷史,法學,新聞,俄羅斯語言文學,烏茲別克語言文學,外語,地質測量,農業化學等約30個專業。
塔什干工學院、烏茲別克世界經濟與外交大學、烏茲別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塔什干國立技術大學、東方語言學院、塔什干農學院、國立塔什干醫學院、塔什干別魯尼工學院、國立塔什干尼扎米師范學院、塔什干經濟大學、塔什干鐵道學院、塔什干紡織輕工業學院、塔什干電訊學院、塔什干公路學院、塔什干水利工程與農業機械學院、中亞兒科醫學院、塔什干葯學院、塔什干音樂學院、塔什干戲劇藝術學院、烏茲別克體育學院、撒馬爾罕國產納沃伊大學、撒馬爾罕兀魯伯建築工程學院、撒馬爾罕農學院、撒馬爾罕巴甫洛夫醫學院、努庫斯舍甫琴柯大學、安集延棉花學院、安集延醫學院、安集延師范學院、安集延語言師范學院、安格連師范學院、布哈拉食品加工學院、布哈拉師范學院、費爾干納工學院、費爾干納兀魯伯師范學院、浩罕穆基米師范學院、花拉子模師范學院、納曼干尼亞孜師范學院、卡爾希阿里木江師范學院、鐵爾梅茲阿依別克師范學院、錫爾達里亞古里亞木師范學院、吉扎克師范學院等。
⑷ 女主要去烏茲別克留學男主不同意的小說
你好
看了一下你復描述的,跟九制夜茴的《那年匆匆》大致一樣,你可以自己去看一下,女主叫方茴,男主叫陳尋,他們在高中在一起,那一段是個很美好的 故事,後半部分就很讓人難受了,自從上了大學之後男主和女主之間的性格差異以及矛盾就凸現出來了,女主為了氣男主還和一個男的發生關系,後面女主心灰意冷之下出國,你說的那個男的是女主在國外遇到的,只是書的一個引子,這本書當時看的時候我很喜歡,覺得能在裡面找到自己的影子和青春,應該就是樓主說的這本書,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書
如果又其他問題可以網路HI,
祝看文愉快!
⑸ 去烏茲別克留學有什麼要求
無論持何種來護照,都自須辦理烏茲別克簽證。如果在烏茲別克逗留期限超過3天,須自入境之日起3天以內到當地內務部出入境和戶籍管理局申請辦理登記手續。有關部門將在護照上加蓋登記印章。
如果住宿賓館、酒店,由賓館行政管理部門辦理居留登記手續。住宿居民家中,由本人和留宿人到當地內務部辦理登記手續,登記費為20美元以上。
入境烏茲別克應填妥兩張海關報關單,一份提交海關,一份由本人保留至出境。入境時如有貴重首飾、影像器材等一定要填好報關單,並且出境時一定要帶出。出境時不得攜帶超出申報單數目的外匯。
⑹ 為什麼烏茲別克有大量的韓國人後裔
朝鮮族是中亞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與其他民族一樣,朝鮮族為國家獨立、經濟發展和民族和諧發揮著應有的作用。目前,整個中亞地區生活著近35萬朝鮮族人,其中哈薩克10萬、烏茲別克21萬、吉爾吉斯斯坦2萬、土庫曼5000、塔吉克1000—2000。哈薩克朝鮮族人聯合會副主席羅曼對記者說:「中亞的朝鮮族是一個年輕的民族,朝鮮族人在中亞大批定居是從1937年開始的。其中以烏茲別克最多」
火車「播撒」朝鮮族人
19世紀中葉,朝鮮族人開始在沙皇俄國的遠東地區生活。1860年,第一對朝鮮族夫婦越過邊境進入沙俄境內。此後,朝鮮族人開始不斷湧入沙俄的遠東地區。1905年日俄戰爭之後,日本佔領朝鮮,朝鮮國內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那時遠東地區人口稀少,土地肥沃,因此十月革命前後,大批朝鮮族人在鄰國找到了安身之處。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生活在蘇聯遠東和濱海邊疆區的朝鮮族人的命運也發生了變化。據俄羅斯的朝鮮族後裔李山介紹說,當時蘇聯正與德國、日本等國進行戰爭。為了讓蘇聯人疏遠和仇視朝鮮族人,日本放話說,因為朝鮮族人和日本人長得很相像,日本便收買了一些朝鮮族人在遠東地區從事間諜活動。這些情況引起了當時蘇聯政府的注意。朝鮮族人善於耕作,而當時的中亞地區地廣人稀,有大片尚未開墾的土地。基於上述原因或者是至今不明的其他原因,1937年,斯大林簽署命令,將生活在遠東和濱海邊疆區的20萬朝鮮族人「遷移」到中亞地區。
當時,除少數人到了烏茲別克和吉爾吉斯外,大部分朝鮮族人被遷移到了哈薩克。他們先坐20公里的汽車,然後又坐4000多公里的火車,幾乎是從蘇聯的一端遷到了另一端。當列車接近哈薩克加盟共和國阿爾馬林州的烏什托別時,列車開始「播撒」朝鮮族人:每隔一段距離,就放逐一兩千人。當時,安置了朝鮮族人的地區被稱為居民點。後來朝鮮族人把這些居民點戲稱為「朝鮮族的女兒」,因為在俄語中「點」和「女兒」是諧音。對於朝鮮族人來說,這是一部辛酸的流亡史。
「祖國」在哈薩克
烏什托別是位於哈薩克原首都阿拉木圖以北320公里處的一個荒漠小鎮。前不久,記者走訪了這個小鎮。
烏什托別建於1928年,是在沙漠中圈起的一個「城堡」。這里有人口2.5萬,共有31個民族,經濟以農業為主。小鎮周圍就是當時的朝鮮族人居民點,生活在那裡的幾乎都是朝鮮族人。哈薩克的朝鮮族人把那裡稱為「祖國」。不論是問當地的朝鮮族人還是其他人,朝鮮族人的聚居地在哪裡,他們都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烏什托別」。
蘇聯時期,烏什托別有3個朝鮮族人集體農庄和哈薩克人集體農庄。朝鮮族人在此定居後,建起了一塊塊綠洲,但由於缺乏治理,綠洲正在逐漸沙化。雖是春播季節,卻不見人們犁田耕地,只有散落在荒嶺上的羊群在啃著並不肥美的雜草。
進了小城,在一處農貿市場停下來。市場的貨攤寥寥無幾,出售的不是土豆就是蘿卜,賣貨者多為哈薩克和俄羅斯族人。記者找到一位正在賣自家加工的「朝鮮小菜」的朝鮮族村民,與其拉起了家常。他名叫費得羅,當記者問及他朝鮮族的名字時,他說沒有。據他說,自己的前輩是1937年從蘇聯遠東地區遷徙來的。當談及朝鮮族人目前的狀況時,他不無感慨地說,60多年前他們的祖輩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辛勤耕作,當時這里是名副其實的「朝鮮城」。但隨著年代的變遷,社會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加之該地區氣候條件日益惡劣,使得原本定居在此、以務農為生的朝鮮族人近幾年再次背井離鄉,紛紛搬往它處。如今剩下的朝鮮族人只佔該城居民的5%。一位正在家門口種地的朝鮮族人說,他的爺爺是這里的第一代墾荒者,現在已經過世了。現在誰也說不清,爺爺那一代有多少人來到這荒漠小鎮。他自己現在上有老母,下有3個孩子。記者打趣地問他,為什麼不多生幾個孩子,他說主要是經濟原因。
有報紙和電視台
哈薩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國家獨立後,各民族都成立了自己的協會,致力於維護民族團結,宣傳和發展民族文化。1989年,哈薩克阿拉木圖和其他幾個州的朝鮮族人小組聯合組建朝鮮族人文化中心。1990年3月17日,中心在阿拉木圖舉行成立大會,會議決定成立哈薩克朝鮮族人文化中心聯合會。1995年,該聯合會改名為哈薩克朝鮮族人聯合會。聯合會的主要活動是:復興朝鮮族語言、民族風俗和傳統;研究朝鮮族人歷史;發展本民族文化、藝術和文學;保護哈薩克朝鮮族人合法權益;提高朝鮮族人參與哈薩克民族和法制國家建設進程的積極性;加強民族友誼,發展國際文化和經濟聯系。
近年來,哈薩克大部分州的學校都開設了朝鮮語專業。哈薩克阿爾法拉比國立大學、阿拉木圖阿拜國立大學、哈薩克國際關系和世界語國立大學、克孜爾—奧爾金師范學院、東哈薩克學院等都設立了朝鮮語專業。
在阿拉木圖,朝鮮族人創立了一家電視台、一家廣播電台、一份面向中亞朝鮮族人的報紙和一個傳播朝鮮族文化的朝鮮族人劇院等。近年來,朝鮮族人在中亞的地位不斷提高.
⑺ 我有一個烏茲別克的男朋友,認識半年,我們都在英國待了五年了還有一年就大學畢業了,不知道會不會分
看看來你那個男朋友或他的家人信不源信宗教,如果他們對宗教嚴格,那就你們沒結果
要是跟他在一起 你要信他信的才行。中亞這部分男生大部分就是大男子主義。我個人是維吾爾族 ,跟烏茲別克民族風情,習慣,風俗,信仰都差不多 所以這方面我懂得較多
我作為一名中國無神論者給你推薦,最好遠點他
他們大部分只是利用非本民族女孩。可也有少部分人很開放,不管對方什麼宗教,國籍,民族 只要是喜歡對方就會在一起,不知道你那男朋友是怎麼樣的
⑻ 烏茲別克的大學哪幾所被國內認可
烏茲別克大學,
似乎不在德國。
只要努力付出過,
就會有收獲。
⑼ 烏茲別克的主要宗教是
烏茲別克主體民族烏茲別克族信奉伊斯蘭教,屬遜尼派。此外,塔吉克族、哈薩克族、吉爾吉斯族、亞塞拜然族、韃靼族、維吾爾族也信仰伊斯蘭教。其他民族如朝鮮族信奉佛教和基督教,猶太人信仰猶太教,俄羅斯人信奉東正教。
(一) 宗教發展狀況
早期傳播 在伊斯蘭教傳入之前,當地居民信奉佛教、祆教、薩滿教,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原始宗教。公元7世紀末8世紀初,阿拉伯帝國開始對中亞的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進行軍事進攻和經濟掠奪。伊斯蘭教正是在這一時期傳入河中地區的。大批阿拉伯人遷移到這一地區,焚毀大量的廟宇和神像,銷毀大量宗教文獻,同時建造清真寺,強制實行伊斯蘭法律。這些強制性措施促進了伊斯蘭教在中亞的傳播,但是大部分接受了伊斯蘭教的人,仍長期繼續秘密信奉自己原先的宗教。從8世紀後半期到9世紀初,伊斯蘭教開始逐步為中亞當地居民所接受。布哈拉、撒馬爾罕和花拉子模成了中亞地區的伊斯蘭文化中心。薩曼王朝(公元875~999年)時期伊斯蘭教的傳播很快,遜尼派在中亞河中地區建立起了穩固的地位。在這一時期,波斯文化與阿拉伯文化相互滲透、融合,使中亞的伊斯蘭教帶有鮮明的地區特色和民族特色。在哈拉汗朝(公元992~1212年)時期,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地位,大量修建清真寺,創辦經學院,宣傳伊斯蘭教義。伊斯蘭教的傳播者用突厥文書寫簡單的宗教詩歌和短文,在突厥部落中傳教,促進了突厥游牧部落的伊斯蘭化進程。13世紀初,蒙古進攻中亞,在其統治期間,對伊斯蘭教持寬容態度。轄境包括河中地區和花拉子模的帖木兒帝國建立後,帖木兒在撒馬爾罕修建了金碧輝煌的清真寺和其他華美的建築物,撒馬爾罕成為伊斯蘭教的文化學術中心。在這一時期,伊斯蘭蘇菲教派傳入中亞。
沙俄時期 在沙俄統治時期,統治者為穩定社會,避免採取限制伊斯蘭教自由和傷害伊斯蘭教信徒感情的舉動,對伊斯蘭教採取了一種寬容的政策。伊斯蘭教在當時既保留了其固有的習俗,又有鮮明的地區特色。沙俄指派當地行政、軍事長官親自管理宗教事務,出版有關伊斯蘭教的書籍,創辦伊斯蘭學校。與此同時,東正教開始在烏茲別克傳播。
十月革命以後 十月革命以後,蘇維埃政權建立初期,政府對宗教、宗教組織做出了一系列規定,保障公民的信仰自由,對民族宗教問題比較謹慎,採取了一些既有別於俄羅斯又符合烏茲別克實際的寬松政策。1925年蘇聯政府開展宗教世俗化運動,對伊斯蘭教採取了壓制的政策,關閉清真寺及一些宗教設施,迫害教職人員和普通信教群眾等。伊斯蘭教成了"勞動人民的階級敵人"。到1928年底,烏茲別克廢除了宗教學校,結束了伊斯蘭教對教育的壟斷權。十月革命前,撒馬爾罕共有清真寺和宗教學校150座,塔什干有300座,布哈拉有430座,安集延有387座。它們不僅是伊斯蘭教活動的中心,而且是文化、科學、教育、藝術的中心。在30年代與宗教和蒙昧作斗爭的口號下,這些清真寺和學校統統被關閉,大量宗教文獻被毀。衛國戰爭期間,政府停止了反宗教宣傳,宗教政策重新放寬,伊斯蘭教在烏茲別克有所恢復。1943年10月,蘇聯政府在塔什干設立了中亞和哈薩克穆斯林宗教委員會,專門負責中亞5個加盟共和國的伊斯蘭事務,以及《古蘭經》和其他宗教文獻的出版發行。在赫魯曉夫執政時期,對宗教重新開始實行極左政策,關閉了烏茲別克的大部分清真寺,限制信教群眾去麥加朝覲。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調整宗教政策,對宗教團體和宗教活動的限制有所松動,宗教活動場所有所增加。
70年代末,激進的伊斯蘭宗教分子通過非法的經文學校在費爾干納盆地散發宗教書籍,宣傳伊斯蘭教的激進觀點。80年代後期,一些激進分子在恢復或重開的清真寺中任伊瑪目,而其他人則在烏茲別克的一些地方掀起伊斯蘭政治運動,建立帶有宗教色彩的政治組織。蘇聯伊斯蘭復興黨成立後在烏茲別克建立了分支。
獨立後的宗教狀況 烏茲別克總人口的82%信仰伊斯蘭教。獨立初期鼓勵興建新清真寺和維修舊清真寺,並撥款資助以開設新的宗教設施,欲通過伊斯蘭教的象徵力量來增強國家的凝聚力,達到鞏固政權、穩定社會的目的。
不少宗教風俗和禮儀得以恢復,去麥加朝覲的烏茲別克人也大大增加,1991年僅有1250人,次年便增至4 000名。穆斯林、禮拜場和宗教學校的數量在中亞五國中居首位,正式登記的有2 000座清真寺。烏茲別克人的伊斯蘭信仰在中亞穆斯林人口中素有最保守和正統的名聲,而費爾干納地區、撒馬爾罕和布哈拉又一直是中亞的宗教中心,所以烏茲別克被認為是中亞的伊斯蘭教中心。此外,宗教組織、黨派也在如費爾干納盆地等地區活動頻繁,與前蘇聯時期相比,伊斯蘭教在烏茲別克的地位增強,人民對其信仰程度加深。到1999年8月,正式注冊的穆斯林組織有1 566個。
烏茲別克有10所伊斯蘭經學院,有多達5 000名學生接受伊斯蘭教育。塔什干伊斯蘭經學院是一所高等伊斯蘭研究學府,有559名學生,其中有346名是函授學生。9所中等經學院共有874名學生,其中在布哈拉和塔什乾的兩所中等經學院是女子經學院,有200名女學生。1999年成立了伊斯蘭大學,已招收了第一批大學生入學。
但是,由於烏茲別克政府不主張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所以烏茲別克人的宗教信仰只能在民族傳統和文化精神的領域發展。
1999年,非穆斯林的宗教組織有150個。有26個俄羅斯東正教教會,2座修道院,1座神學院;15個福音教派教會和1個該教派中心;44個朝鮮基督教教會。
主要的宗教學院有:建於1946年的布哈拉米爾·阿拉卜經學院,有學生146名,教師24名;建於1971年的塔什干伊斯蘭經學院,有學生215名,教師24名;納曼干穆拉·吉爾吉斯經學院,建於1991年,有學生115名,教師15名;布哈拉朱伊波里·卡侖經學院,建於1991年,有學生104名,教師15名;烏爾根奇法赫里金·阿爾-洛茲經學院,建於1991年,有學生36名,教師13名;撒馬爾罕伊瑪姆·阿里-布哈里學術中心建於1991年,有學生42名,教師13名;卡里卡達里亞哈熱·布哈里經學院,建於1992年,有學生53名,教師20名;安集延撒伊特·穆赫特-馬赫杜姆經學院建於1992年,有學生126名,教師21名;努庫斯穆哈瑪特·伊賓·阿赫瑪特經學院,建於1992年,有學生61名,教師6名;塔什干哈吉恰伊·古波羅經學院,建於1994年,有學生96名,教師19名;塔什干東正教中等宗教學校,建於1998年,有學生13名,教師13名。
(二)宗教習慣
在烏茲別克,穆斯林宗教信仰程度與年齡成正比:年紀越長者對宗教就越虔誠,齋戒、禮拜、宗教禁忌等無不遵守;年輕人則不十分重視宗教信仰,許多人對《古蘭經》還不很了解,宗教儀式很少參加,不禁酒,除穆斯林式的婚禮和割禮以外,其他的宗教習慣已很少遵循。而虔誠的穆斯林每周有一天在清真寺做禮拜,每天要完成"五功"。有嚴格的宗教組織管理體制,毛拉、伊瑪目、穆夫提、烏里瑪等各級職業神職人員負責日常具體宗教事務和禮儀的組織管理與執行,卡孜(宗教法官)負責宗教和某些民事糾紛的裁決。 烏茲別克人推崇大家庭生活,尤其在農村,年輕人成家之後仍與長輩共同生活。烏茲別克婦女不戴面紗,但由於宗教習慣,婦女地位仍然較低,除一些有文化的婦女外,大部分婦女不工作。宗教中某些習俗已演變為民族性質的習慣,如割禮,宗教節日等,其宗教氛圍遠沒有民族喜慶氣息強烈。宗教方面的禁忌習俗有:禁食豬、狗、驢、騾、動物血、自死物等。禁酒,但不嚴格。不能褻瀆聖物等。
(三) 宗教派別
烏茲別克的伊斯蘭教分遜尼派、什葉派、蘇非派、瓦哈比派等15個宗教派別和非傳統性教派。
遜尼派 該國大部分穆斯林為遜尼派,其中哈乃斐教法學派支派為其主流。該支派創建於公元9世紀初的布哈拉,其教義對信徒行為上的要求較寬松。其他支流還有馬圖里迪學派和艾什爾里學派。
什葉派 少數烏茲別克穆斯林為什葉派,主要分布於撒馬爾罕、布哈拉、塔什乾等地區,以十二伊瑪目派的小社團存在,這些小社團起源於阿巴斯王朝在中亞的統治初期。戈諾·巴達赫尚地區有相當可觀的什葉派伊斯瑪儀派教徒。十二伊瑪目支派為什葉派主流,在1905年該支派在俄羅斯穆斯林第三次代表大會上,被列為與遜尼派四大教法學派並列的第五教法學派。
蘇菲派 產生於公元10~11世紀的阿拉伯半島,是一種神秘主義的伊斯蘭教派。這一教派具有強烈的叛逆意識。蘇菲派在中亞的創始人是納格什政迪耶,又稱"納格什班迪耶教團"。蘇菲派在中亞傳播過程中,以嚴密的組織形式保護教派的發展,以森嚴的教階制度抵禦世俗政權的控制,帶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它有鮮明的地域特徵,蘇菲思想既存在於什葉派穆斯林中,又存在於遜尼派之中,具有很強的包容性。目前蘇菲派主要分布於費爾干納地區,分為庫布拉維耶教團、亞薩維教團、納格什班迪耶教團、卡迪里教團、契斯提教團和薩法維教團。其中薩法維教團屬什葉派,其餘大部分教團遵從遜尼派。布哈拉曾是蘇非派學術中心之一。
瓦哈比派 自沙烏地阿拉伯傳入,1991年該派曾同伊斯蘭復興黨在納曼干示威,要求納曼干實行穆斯林自治。瓦哈比派得到沙烏地阿拉伯的資助,在納曼干、安集延等地建立了一些宗教學校。該教派的極端分子建立了非法組?quot;伊斯蘭軍",以達到"聯合全世界穆斯林,與敵對意識形態斗爭,建立伊斯蘭國家即哈里發國家的革命"目標。
給分謝謝
⑽ 烏茲別克總統大學世界排名
世界500強大學開外,希望此回答對你有所幫助,烏茲別克在500強只能沒有一所學校入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