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雲課堂課程表4月13日
㈠ 《中國歷史典故賞析》課程考核論文
【商鞅變法】咸陽市歷史典故。公元前350年,秦國遷都咸陽後,商鞅為取信於民,曾在咸陽城闕前樹木徵信,宣布旨在變法強國的改革活動。其主要內容是:廢除舊貴族世襲特權,制定按軍功大小給予爵位的20等爵制;推行郡縣制,合並小鄉、小邑為31個縣;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公開買賣;創立按丁征賦辦法,規定一戶有兩個男子必須分居,否則加倍征賦;頒布法定度量衡器,統一度量衡制。秦孝公逝世後,舊貴族勢力反撲,商鞅被車裂於咸陽,但奠定秦國走向富強的商君之法並未終止。
【統一中國】咸陽市歷史典故。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加冕親政以後,長期堅持了旨在統—中國的戰爭,於公元前230年滅韓國,前225年滅魏國,前223年滅楚國,前222年滅趙國、燕國,前221年滅齊國,終於結束了中國數百年分裂割據的局面,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封建帝國。為加強中央集權,嬴政自稱始皇帝,廢除分封諸侯舊制,推行郡縣制,統一法令,修築長城,防禦匈奴。經濟上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興修水利,發展農耕。文化上統一文字,形成以小篆為範本的標准文字。焚書坑儒,實行文化*****。
【焚書坑儒】咸陽市歷史典故。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宴請文武百官及70餘位博士。宴席上群臣爭議分封,眾儒生借古諷今,非議朝廷,後秦始皇准允李斯建議,除保留秦國歷史及卜筮、醫學、法令等書籍外,其餘一律焚燒。次年,秦始皇下詔求賢,但因有人非議朝廷政策法令,遂設計坑殺了460餘名方士和儒生。史稱「焚書坑儒」。「焚書坑儒」首開思想*****的先例,為歷代帝王所效仿,極大地摧殘了中華民族精神,但也有人認為焚書坑儒是為了中華民族的統一。
【完璧歸趙】咸陽市歷史典故。戰國時期,趙惠文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的寶玉,秦昭王聽說後願用十五座城換璧。趙王派藺相如來到秦都咸陽獻璧。藺相如相見秦王後,得知其並無割城之意,就設法將和氏璧要回,並派人連夜送回趙國。後來人們用其比喻將原物完好無損地送還原主。
【鄭國間秦】咸陽市歷史典故。戰國時期,秦國日漸強大,韓國與秦國接壤,兵力薄弱,最為懼怕。為消耗秦國力量,採用疲秦計,派水利專家鄭國到秦國去作間諜,以建議秦王開發水利為名,轉移秦國的注意力,使其無暇東顧。鄭國到咸陽後,踏遍了關中山川河流,觀測了地理形勢,建議秦始皇興修水利,從涇河引水灌溉關中農田,始皇採納了鄭國意見,並委派其主持此項工程。施工期間,秦始皇得知鄭國為韓國間諜的內幕,就盤問鄭國。鄭國承認自己是間諜,但「我做的事對韓國來說,僅能延長幾年壽命,而對秦國來說,卻是萬世不朽的基業。」秦始皇認為鄭國所言有理,則命其繼續完成此項水利工程,從而灌溉了關中四萬余頃良田,後該渠以鄭國命名。鄭國渠完成後第五年,韓國終為秦所滅。此故事反映了始皇納奸,化敵為友,知人善任的博大情懷。
【荊軻刺秦】咸陽市歷史典故。公元前227年,燕國危在旦夕,燕國太子丹派衛國人荊軻去刺殺秦王(嬴政,後來的秦始皇)。荊軻以前往秦國講和的名義,帶著秦逃亡將軍樊於期的人頭和夾有匕首的督亢(在今河北涿縣東)地圖進獻秦王。末了,圖窮匕首見,荊軻刺秦王不中,反被秦王所殺。後秦攻打燕國,燕王殺了太子丹向秦王謝罪,公元前222年燕被秦所滅。
【指鹿為馬】咸陽市歷史典故。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丞相趙高陰謀篡權,但又怕群臣不服,於是就設法試探,故意先獻一隻鹿給秦二世:「臣得了一匹馬來獻給皇帝。」秦二世說所獻的是鹿不是馬,但趙高仍堅持說是馬。這時群臣中有的人沉默不語,有的人說是鹿,有的人說是馬。後來趙高就把鹿說成是馬的人當做心腹,而對堅持說是鹿的人逐個加以暗害。後來用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細柳勞軍】咸陽市歷史典故。漢文帝後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入侵,文帝派軍隊駐灞上、棘門、細柳三處護衛京城長安。有一天,文帝前去細柳營慰勞周亞夫的將士,士兵如臨大敵,嚴陣以待,因無周亞夫將軍之令,文帝一行不得入軍營,後周亞夫得知皇上駕到,才以軍禮相迎,並無跪拜之禮。文帝對此大加稱贊,認為周亞夫才是真正的將軍,細柳營才是真正的軍營。後以此比喻軍紀嚴整的軍隊。
【舉案齊眉】咸陽市歷史典故。漢景帝時期,平陵縣人梁鴻品德高尚,曠達不羈,而無心仕宦,但家境貧寒,在上林苑牧豬為生。後來梁鴻以孟光為妻,夫妻二人隱居山中,以開荒種地為生,最後又隱名遷到吳地。夫妻二人雖生活清貧,但相敬如賓,孟光每次做好飯後從不先食,非要等梁鴻回來方於具食,每次進食都舉案齊眉(案:有腳的托盤),不敢仰視。後來以此比喻妻子對丈夫的尊重。
【投筆從戎】咸陽市歷史典故。後漢安陵縣人班超出身於書香門第,少有大志,不修細節,在官府抄錄文件以資家用。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派竇固出擊匈奴,班超放下筆桿參軍,任假司馬。後來,班超解除了匈奴對西域的威脅,恢復和發展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政治文化聯系,為我國各民族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後以此成語比喻讀書人棄文就武。
【馬嵬兵變】咸陽市歷史典故。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冬,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李隆基在叛軍攻克潼關之際,聞訊與楊貴妃、楊國忠、太子李亨及少數近臣在龍武將軍陳玄禮護送下西逃。車駕行至馬嵬驛(今興平市馬嵬鎮)時,護駕將士因平素怨恨楊氏兄妹禍國而發生兵變,殺死楊國忠,楊貴妃被迫被溢死路旁祠下。兵變平息後,太子李亨北上靈武(今寧夏靈武縣),玄宗南逃成都。
【雲陽改編】咸陽市歷史典故。盧溝橋事變後,國共兩黨達成協議,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中央洛川會議後,朱德總司令從延安來到紅軍總部所在地涇陽縣雲陽鎮主持紅軍改編工作。改編後,八路軍下轄3個師:第115師在三原、涇陽編成,師長林彪、政委羅榮桓、副師長聶榮臻、副政委肖華、參謀長周昆;第120師在三原、富平編成,師長賀龍、政委關向應、副師長肖克、副政委甘泗淇、參謀長周士第;第129師在涇陽編成,師長劉伯承、政委張浩、副師長徐向前、副政委宋任窮、參謀長倪志亮。改編結束後,朱德率八路軍官兵從韓城芝川鎮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
㈡ 廣西4月6日的空中課堂上課,怎麼沒課程表
廣西師院亮化工程堂課堂上課應該有課程表呢。
㈢ 怎麼在網易雲課堂看課程表
聯考指各大藝術類院校或者各大院校的藝術系對於高中三年級藝術類考生舉行的一次綜合的專業考試,一般在高三第一學期末舉行。考試合格者獲得報考院校的專業合格證,考生持此合格證書參加高考,各藝術類院校在高考成績公布以後擇優錄取。
㈣ 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自動化專業課程安排
電信學院自動化專業專業介紹(本科)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能適應於市場經濟的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基礎扎實,視野開闊,實用性強,具備電子技術、電工技術、控制理論、自動檢測與儀表、信息處理、計算機技術與應用及網路技術等較寬的工程技術基礎和一定的專業知識,能在工業過程式控制制、電力電子技術、檢測與自動化儀表、電子與計算機 技術、信息處理、管理與決策等領域從事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運行、科研開發和應用的高級人才。
二、專業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電子技術、電工技術、控制理論、自動檢測與儀表、信息處理、計算機技術與應用及網路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受到較好的工程實踐的基本訓練,具有系統分析、設計、開發與研究的基本能力。本專業的學生應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和外語綜合能力;
2、具有本專業領域較寬的技術基礎理論知識,主要包括電路理論、電子技術、控制理論、信息處理、計算機應用軟體及硬體設計和調試的方法;
3、較好的掌握工業過程式控制制、自動化儀表、電力電子技術、信息處理等方面的知識,具有本專業領域1~2專業方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了解本專業
學科前言和發展趨勢;
4、獲得較好的系統分析、系統設計及系統開發的工程實踐訓練;
5、在本專業領域內具備一定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組織管理能力,具有 較強的工作適應能力。
三、修業年限
四年 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四、主要課程
電路理論與應用系列課程,計算機技術系列課程,信號與系統分析,電機與電力拖動基礎,自動檢測與儀表,微機原理與微機控制技術,計算機 模擬,系統工程,計算方法,過程式控制制,計算機網路等。
五、主幹學科
控制科學,電力電子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
一. 培養目標
主要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在工業與電氣工程有關的運動控制、工業過程式控制制、電氣工程、電力電子技術、檢測與自動化儀表、電子與計算機技術等領域從事工程設計、系統分析、系統運行、研製開發、經濟管理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能在政府部門、規劃部門、經濟管理部門、工廠企業、科研單位和學校從事規劃、設計、生產、管理、教育和研究開發工作,並為研究生的培養准備人才。
二、專業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電氣工程技術、電子技術、自動控制理論、信息處理、計算機技術、應用等方面較寬廣的工程技術基礎和一定的專業知識。使學生受到電氣工程、信息控制、計算機技術方面的基本培訓,具有解決電氣工程技術分析、工業過程式控制制與分析、控制技術問題、及強弱電並舉的寬口徑專業技術的能力。
三、修業年限
四 ;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
四、主要課程
電路原理、電子技術基礎、計算機技術(軟體基礎、硬體基礎、單片機等)、控制理論、電力電子技術、電力拖動與控制、信號與系統、工業過程式控制制與自動化儀表等。高年級根據社會需要學習柔性的、適應性強、覆蓋面寬的專業課及專業選修課。
五、主幹學科
電氣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碩士點)
一、總體情況:
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17次全體會議批准,河北大學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碩士學位點獲得授予權, 2002年開始招生。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碩士學位點現有指導教師9人,其中教授(或相當職稱)5
人, 副教授(或相 當職稱)4人,分別從事於機器人、計算機控制、自動檢測及儀表、自動控制理
論等專業領域的教學 及科研工作,有著較為豐富的教學經驗及科研開發能力。近年來,先後完成並
聯機器人測控 研究、電力調度自動化、等離子體發生器等課題的研究。
二、學術隊伍:
王洪瑞:教授(博導)
王培光:教授(博導)
郭寶增:教授
宋登元:教授
董建友:副教授
王永青:副教授
孫榮霞:高級工程師
宗曉萍:副教授
馬惠元:研究員(電子工業部第54研究所)
三、人才培養方向:
目前,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專業主要設有以下幾個專業方向:
1、並聯機構系統的測控理論與技術開發;新型並聯機構式關節力感測器設計理論與在智能機器人
中的應用技術以及冷軋機的板形厚計算機控制技術研究。
2、集散控制系統的應用研究:集散控制系統主要包括系統組態、網路通信和控制演算法等。本方向
主要研究集散系統的網路通信問題和系統組態問題,包括通信的可靠性、實時性等。
3、計算機測控系統。主要內容有:光電檢測、數據採集與處理、光、機、電一體化測控系統、分
析檢測儀器、感測器應用技術、電力系統遙控遙測。
四、主要專業課程:
矩陣理論、線性系統理論、高等數值分析、泛函分析及應用、檢測技術與信號處理、
工業計算機網路、機器人及智能控制、系統辨識等。
五、2003年招生考試科目:
高等數學(一)、英語、自動控制原理(參考書:胡壽松編《自動控制原理》
第四版 科技出版社)
河北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簡介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前身為無線電電子學系,創建於1970年1月。建系的基礎是河北大學物理系。
原無線電子學專業和固體物理專業。學院現有教職工82人,其中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15人,教授7人,副教授24人,現有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電子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 化5個本科專業,擁有通信與信息系統、檢測技術與自動裝置、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3個碩士學位點。
學院現設兩系一部:通信與電子工程系、電子科學與自動化系及基礎教研部。
30多年來學院完成科研課題數百項,其中國家級、省部級、大型橫向課題等重大科研成果數十項。主要研究領域涉及機器人技術、納米電子材料、圖象處理與機器視覺技術、載波通信、冶金自動 化,生產過程自動化、電力調度自動化、感測器技術、檢測分析儀器、計算機軟硬體、高頻及中頻 感應加熱技術等。獲國家專利4項,近五年發表論文360餘篇,被SCI、EI收錄8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和教材20餘部. 學院培養出一大批學有所成的畢業生,其中有我國新型戰略導彈通信系統總設計師
、神州2號載人航天 器和風雲系列衛星微波模塊研製者、三峽工程通信網總體設計者等。學院注重本科教學,一大批教授、副教授為本科生上課,教學質量優良。學院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每年舉辦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活 動,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我院參賽學生囊括河北省3個全國一等獎。
學院實驗室面積6216平方米。設有電路、通信、半導體器件、自動化、計算機5個合實驗室,包括模擬電路、數字電路、通信原理、微波、電子設計自動化(EDA)、數字信號處理器(DSP)、硬體
描述語言(HDL)、過程式控制制、感測器、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計算機控制、半導體器件工藝等20餘個實驗分室。另外學院還設有微電子、圖象處理兩個研究室和一個綜合實習基地。實驗儀器設備總值600餘萬元。
除學校圖書館資源外,學院設有獨立的240平方米圖書資料室,收藏圖書25601冊。訂閱中外文期刊近200種。
學校簡介
河北大學是河北省唯一一所由國家教育部、財政部與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重點建設的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其前身是1921年始建於天津的天主教會學校——天津工商大學,先後易名為天津工商學院、津沽大學、天津師范學院、天津師范大學,1960年改建為綜合大學,定名河北大學。1970年遷至歷史文化名城——河北省保定市。1960年、1962年、1978年、1994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先後四次決定對河北大學進行重點建設。1996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又進一步決定對河北大學比照「211工程」院校的標准和要求進行重點建設。2002年5月,教育部、財政部聯合下發《關於重點支持河北大學建設的通知》,決定與河北省人民政府一起共同重點支持河北大學的建設。
河北大學現有22個二級學院,3個公共教學部,1個教學中心,22個研究所(室)。在15個專業學院中有71 個本科專業,學科專業涵蓋教育部規定的11個學科門類中的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學和管理學10大門類。學校擁有7個博士學位授權點,6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宋史研究中心,10個省級重點學科,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目前,河北大學有各類學生47500餘人,其中博士生111人,碩士生2174人,全日制本專科生29400餘人,外國留學生60人。
河北大學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2500餘人(不含聯合辦學師資),其中專任教師1348人,中科院院士2人,具有正高級職稱201人,副高職稱525人,博士生導師66人,具有博士學位和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258人。近年來,一大批中青年教師脫穎而出,成為教學、科研的骨幹力量。
河北大學具有一流的辦學條件和現代化的支撐服務體系。學校佔地2300餘畝,建築面積62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達68577萬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3263萬元。學校擁有河北省唯一的高校出版社——河北大學出版社。圖書館館藏文獻317萬余冊,館蔵數量居河北省各類圖書館首位。博物館收藏動植物標本20餘萬件,文物9000餘件,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70餘件。作為首批加入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的全國100所院校之一,河北大學校園計算機網路(HEBUNET)正走上快速發展的軌道
幾年來,河北大學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學校順利通過了教育部2001年本科教學工作隨機性水平評估,在全國兩次參評的44所大學中被評為8所優秀院校之一,名列榜首。在2002年、2003由廣東管理社會科學院組織的兩度中國大學排名中,河北大學均位於百強行列,在河北省屬及駐冀高校中排名第一。
為加快我省高等教育辦學體制改革的步伐,河北大學積極探索辦學體制、管理體制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率先創辦了公辦民助二級學院——工商學院(原河北大學城市學院)。學科設置打破專業壁壘,實行大類招生,中期合理分流,實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努力為社會培養綜合性創新型專業人才。工商學院所設置的專業,均為河北省經濟和社會發展急需的社會熱門專業。其永久校址設在河北大學新校區科技教育園區,一流的師資,一流的專業,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教學和生活設施,為學生成才創造了得天獨厚的良好環境。
河北大學新校區是遵循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理念規劃設計,具有現代科技理性和人文精神,注重教育終身性、開放性、民主性的現代化大學園區,被列為河北省和保定市重點建設項目。新校區位於保定市高新技術開發區,距校本部4.5公里,佔地1545畝,由科技教育園區和坤輿生活園區兩部分組成,總建築面積約69萬平方米,擬投資12.7億元人民幣。2002年9月,新校區一期工程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已經順利竣工並投入使用。河北大學新校區環境幽雅,交通便利,設施先進,具有國內一流、國際水準的駕駛員培訓基地,成為眾人欽羨,學子神往的培養21世紀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美好搖籃。 河北大學的科研工作堅持與地方經濟建設相結合,努力為河北省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服務,許多學科成為河北省的科研中心和學術交流窗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直居全省高校前列,在中國古代史、中國古典文學、外國教育史、日本經濟等研究領域處於全國先進行列。自然科學研究方面,在基礎數學、光學與材料物理、
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生物科學研究領域都進行著國際前沿的工作。印象初院士在蝗蟲分類研究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所著《蝗蟲目分布和參考文獻目錄》在目前世界上同類專著中最為全面、系統;宋大祥院士被譽為「中國蜘蛛研究的首席」,所著《中國蜘蛛》是我國蜘蛛研究的權威著作。「九五」以來,河北大學學術論文被SCI收錄數量居河北省高校首位。高科技和應用科技研究方面,產生了漢字識別方法、靜電除塵技術、對蝦餌料添加劑、對蝦性別控制、青黴素醯化酶基因克隆、SOD高質低成本工藝等一系列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的成果。
河北大學與國內外學術交流日益廣泛。學校利用毗鄰京津的區位優勢,實施「軟引進」,已聘請5位兩院院士和數名國內知名專家來校任教、講學。與美國、日本、俄羅斯、蒙古等國的十所高校(機構)建立了友好交流協議關系;同時與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俄羅斯、德國的一些大學(機構)有友好交流關系。曾先後邀請十多個國家的近百名專家來校任教、短期講學或進行合作研究。幾年來,我校陸續舉辦了國際精細化學與功能高分子學術研討會、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際宋史研討會、國際有機金屬絡合物及催化學術研討會等高規格、高水平的國際學術會議,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學校的留學生教育包括短期培訓、語言生、本科生以及碩士、博士等各個層次。
建校80多年來,河北大學為國家培養了8萬余名優秀畢業生,其中不少人成為各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和社會知名人士,有的還成為黨和國家的高級領導幹部。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袁家騮、香港特別行政區房屋委員會主席鄭漢均、著名青年經濟學家樊綱、台灣問題知名專家辛旗、「中國十大女傑」郄秀書等都是我校畢業生的傑出代表。河北大學成為為河北省乃至全國培養基礎理論扎實、知識面寬、素質高、能力強、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綜合性、廣適性骨幹人才的搖籃。
為主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科教興國」、「科教興冀」發展戰略的需要,河北大學提出了「超常發展、建設國內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制訂實施《河北大學面向21世紀建設與發展規劃》,確定了「融入保定,立足河北,面向全國,放眼世界」的辦學方針。在新的世紀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中,河北大學將繼續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加快改革,與時俱進,大力實施高等教育創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面向全國主要是河北省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創新人才,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㈤ 要上公開課,哪篇課文好呢
《鴻門宴》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及人物性格在特定歷史時期所起的重要作用。
2.積累文中古文化常識、重點實詞虛詞及常見特殊句式。
教學步驟:
1.字詞①:
王wàng關中:在關中稱王。 饗xiǎng:犒勞。
美姬jī:美女。 素善:平時交好。
鯫zōu短小、淺陋。 當dāng:抵當。
故:舊,交情。 少長:年少年長。
卮zhī:酒器。 為壽:祝健康。
籍吏民:造吏民名冊。 非常:意外的變故。
戮力:合力。 玦jué:半環形的玉器。
翼蔽:像鳥翅張蔽。 瞋chēn目:瞪眼。
眥zì:眼眶。 跽jì:雙膝著地上身挺直。
彘zhì肩:豬前腿。 俎zǔ:砧板。
道芷陽:取道芷陽。 間行:從小路走。
字詞②通假字:
距:拒,把守。 內:納,使進入。
要:邀請。 倍:背棄。
蚤:早。 坐:座。
不:否。
2.預習課文
多媒體燈片簡介相關歷史事件。
秦漢之際大事記
前209年7月陳涉起義。9月項羽、劉邦起事。
前208年12月陳涉死。6月立楚懷王為共主。9月懷王遣項羽北救趙,遣劉邦西擊秦。
前207年10月秦將章邯破邯鄲。11月項羽渡河,12月大破秦軍,章邯投降項羽。
前206年10月秦子嬰投降劉邦。12月劉、項會於鴻門。4月戲下之會,會後劉邦遷南鄭。
前205年4月劉邦合諸侯兵伐羽至彭城,羽以3萬兵破漢兵56萬。
前204年4月項羽圍劉邦於榮陽,劉邦逃離。
前203年9月劉、項講和,劃鴻溝為界,以東歸楚,以西歸漢。
前202年10月用張良、陳平計追項羽,大敗。12月韓信、彭越來援,項羽兵敗垓下。
※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西擊秦用計先入關,降秦王子嬰,還軍霸上;11月項羽北救趙破秦章邯後入關。劉、項在鴻門會面。不久,項羽以盟主身份召開戲下(今陝西臨潼東)之會,封18人為諸侯王。自封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劉邦為漢王,都南鄭(今陝西省南境)。劉邦到南鄭後,先取關中三秦之地作為根據地,然後出兵東向,進攻項羽,曾多次被項羽打敗。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韓信的幫助,才形成足以跟項羽抗衡的力量。項羽乃與劉邦約定:「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定約後,項羽東歸,劉邦也欲西歸。這時張良、陳平向劉邦提出建議,趁此時機消滅項羽。後在韓信、彭越幫助下,圍項羽於垓下(今安徽靈壁南)。項羽兵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刎。
陳勝失敗後,項梁扶楚懷王的孫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劉邦也投靠了項梁。公元前207年,項梁戰死。懷王派項羽等去救援被秦軍圍困的趙國,同時派劉邦領兵攻打函谷關。臨行,懷王與諸將約定,誰先入關,便封為關中王。項羽在鉅鹿(今在河北)大敗秦軍,消滅了秦軍的主力。同時,劉邦從黃河以南打進武關,攻下咸陽,秦王子嬰投降。劉邦與當地父老約法三章,廢除秦苛法,准備在關中稱王。後在謀士勸說下,退出咸陽,還軍霸上,派兵把守函谷關,以防諸侯軍入境。項羽大破秦軍後,攻破函谷關,直抵新豐鴻門。鴻門宴》寫的是劉邦和項羽之爭。故事開始,項羽擁兵40萬,劉邦只有10萬。
3.導入
※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0),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子長,夏陽(現陝西省韓城南)人。其父司馬談是漢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的官職)。遷生於龍門,年十歲誦古文,二十歲外出考察,足跡遍南北。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年)繼父職,任太史令,得以博覽皇家珍藏的大量圖書和文獻。在《史記》草創未就之時,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掌管皇家機要文件),發憤著書,在公元前91年前後完成《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3千年間的歷史。全書130篇,包括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書8篇,年表10篇。魯迅評曰:「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項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兵困垓下時作。逝,賓士。)
※劉邦《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統一天下轉道故鄉沛縣時作。)
4.文言知識
⑴.試找出文中的詞類活用現象:
例句 活用類型 釋義
1.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名詞作狀語 連夜
2.吾得兄事之 同上 像對待兄長一樣
3.常以身翼蔽沛公 同上 像翅膀一樣
4.沛公欲王關中 名詞用作動詞 稱王
5.沛公軍霸上 同上 駐軍
6.籍吏民,封府庫 同上 登記在冊
7.范曾數目項王 同上 用眼示意
8.道芷陽間行 名作動/名作狀 取道/從小路
9.刑人如恐不勝 同上 處罰
10.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名詞用作動詞
11.項伯殺人,臣活之 動詞用作使動 使…活
12.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名詞用作使動 使…為王
13.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同上 使…跟從
14.素善留侯張良 形容詞用作動詞 交好
15.拔劍撞而破之 形容詞用作動詞 擊碎、擊破
16.沛公今事有急 形容詞用作名詞 緊急的情況
⑵試判斷下列加線詞語的意義,並區分與現代漢語的不同。
① 君安與項伯有故
有交情/有 緣故
②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祝健康/生日慶祝
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男女嫁娶事
③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意外的變故/副詞,很
④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現在 別人(指沛公)/現在的人,與古人相對
⑤而聽細說
小人的讒言/詳細說來
⑶成語積累
鴻門宴/勞苦功高/項庄舞劍,意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秋毫無犯
5.雜言評點:
司馬遷語: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史記•項羽本紀》)
劉邦語: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高祖本紀》)
杜牧《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王安石《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李清照《詠項羽》: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大家說(先分角色朗讀)――
鴻門宴上劉、項的較量,不過是「楚漢相爭」的縮影。在滅秦戰爭中,劉邦大軍幾乎兵不血刃,秦軍即聞風瓦解。反觀項羽卻一路苦戰,在刀光劍影、腥風血雨之中來到咸陽時,已是姍姍來遲。作者是把項羽當作悲劇英雄來寫的,他一方面號稱「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於自矜功伐而致有「烏江自刎」的悲劇。贊嘆與惋惜兼有。
討論觀點不惟一,有理有據即可――
項羽
剛愎自用,乏政治遠見。沽名釣譽,致輕敵失計。
胸無城府,有婦人之仁。寡謀輕信,失判斷能力。
劉邦
知人善用,能言善變,
狡詐偽飾,當機立斷。
群像
老謀深算的范增,
干練透闢的張良,
被人所用的項伯,
豪壯威武的樊噲
――無不栩栩如生。
6.簡說故事情節:
范增舉玦 項羽不應 項庄舞劍 項伯翼蔽 樊噲闖帳 劉邦逃席
殺不殺劉邦是斗爭的焦點。三起三落,情節有張有弛,波瀾起伏。
7.結語:
《鴻門宴》是《史記》中極其精彩的一篇,「史聖」司馬遷對這位失敗了的英雄傾注了太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遠的魅力。可以說巨鹿之戰的輝煌勝利使項羽完全喪失了自己的判斷能力,也構成了他對戰爭的一種近乎本能的崇拜,並進一步鑄就了他的悲劇性格。他的精神世界裡惟一支柱就是每次戰斗贏得的勝利。項羽不屑小計謀是真誠的,他夢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決一切問題,可現實是無情的,他只有嘆息著自刎。項羽用性格的筆寫下了只屬於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種對自己的薄奠。無論是剛愎暴戾還是輝煌悲壯,無論是抗鼎拔山,還是自刎烏江。
8.補釋:項羽、項伯東向坐/范增
按古代禮儀,帝王臣下相對,帝王面南,臣下面北;賓主相對,賓東向,主西向;長幼相對,長者東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為北向,西向侍坐。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東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劉邦,張良則為侍坐。從座位可看出雙方力量懸殊與項羽的自高自大。
范增,居鄛(今安徽桐城南)人,素家居,好奇計。項梁(項羽叔父)起兵後,他勸說項梁立楚王後裔為楚懷王。秦軍圍趙時,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率兵渡河救趙。至安陽,停四十餘日不進,項羽乃殺死宋義,奪其權,率軍渡河,大破秦軍。項羽由是為諸侯上將軍,范增成為他的主要謀士。劉邦甚忌范增,乃用反間計;項羽疑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增大怒離去,途病死。
9.練習:
①課後練習3、4題。
②補充導學導練題。
10.教學後記:
㈥ 新課程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答案
初二上冊地理復習
第一章. 中國的疆域與人口。
第一節.中國的疆域。
(一)中國的地理位置:(1)半球位置:北半球、東半球。(2)經緯度位置:53ºN~4ºN ,
135ºE~73ºW.(3)海陸位置:中國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二)中國的疆域:
{最北: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心。
四支點{最南:曾母暗沙。 (我國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
{最西:帕米爾高原。 我國南北相距約5500千米。)
{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匯合。
(三)中國的海陸位置(特點:海陸兼備):(1)海域:渤海、黃海、東海、南海。(2)海峽:台灣島、瓊州海峽。(3)內海:瓊州海峽、渤海。(4)三大島嶼:台灣島、海南島、崇明島。(5)陸上鄰國:朝鮮、越南、寮國、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中國與克什米爾相鄰,但克什米爾屬於巴基斯坦歸管)、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蒙古、俄羅斯。(6)海上鄰國:日本、韓國、汶萊、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
第二節.中國的行政區劃。
(一) 我國現行的「三級行政區劃」:(1)劃分原則:便於行政管理,利於經濟發展和民族團結。
{省 縣 鄉(鎮)
三級 {(直轄市、自治區、 (自治縣、
{ 特別行政區} 縣級市)
(2)三級行政區: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縣(自治縣、縣級市),鄉(鎮)。
(3)特別行政區(2個),一國兩制:香港、澳門。
(二)(1)直轄市:北京、上海、重慶、天津。(2)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西藏自治區。(3)特別行政區:香港、澳門。
(三)(1)黃河沿岸的省級行政區:內蒙古自治區、山東省、山西省、河南省、陝西省、青海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2)沿海的省級行政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澳門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海南省、台灣省、廣東省、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江蘇省、山東省、河北省、天津市、遼寧市。(3)路上鄰國的省級行政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甘肅省、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4)長江沿岸的省級行政區: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四川省、雲南省、湖北省、江西省、上海市、安徽省、江蘇省、重慶市、湖南市。
(四) 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
名稱 簡稱 行政中心 名稱 簡稱 行政中心
北京市 京 北京 湖南省 湘 長沙
天津市 津 天津 廣東省 粵 廣州
河北省 冀 石家莊 廣西壯族自治區 桂 南寧
山西省 晉 太原 海南省 瓊 海口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 呼和浩特 四川省 川或蜀 成都
遼寧省 遼 沈陽 重慶市 渝 重慶
吉林省 吉 長春 貴州省 貴或黔 貴陽
黑龍江省 黑 哈爾濱 雲南省 雲或滇 昆明
上海市 瀘或申 上海 西藏自治區 藏 拉薩
江蘇省 蘇 南京 陝西省 陝或秦 西安
浙江省 浙 杭州 甘肅省 甘或隴 蘭州
安徽省 皖 合肥 青海省 青 西寧
福建省 閩 福州 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 銀川
江西省 贛 南昌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 烏魯木齊
山東省 魯 濟南 香港特別行政區 港 香港
河南省 豫 鄭州 澳門特別行政區 澳 澳門
湖北省 鄂 武漢 台灣省 台 台北
第三節.中國的人口。
(一)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1)人口數量: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約佔世界人口的23%。(2)人口增長的特點:基數大、速度大。(3)人口的政策: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二) 中國的人口分布:(1)人口密度(定義):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積上的人口數,人口密度=人口數量(人)/地區面積(平方千米)。(2)分布特點:東密西疏。
(三) (1)1949年以前增長緩慢的原因?經濟落後、戰爭、災荒、疾病。
(2)1949年以後增長迅速的原因?經濟發展、醫療衛生條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控制人口工作不夠。
(四)中國人口增長過快會給中國帶來哪些影響?社會財富積累緩慢、人民生活水平低、資源短缺、生態懷鏡遭到破壞、進入老齡化社會、文化素質低。
(五)
地理大區 佔全國總面積比重(%) 佔全國總人口比重(%)
人口線以東地區 43% 94%
人口線以西地區 57% 6%
(六)中國人口的地理分布特點是:東部地區人口多,西部地區人口少;沿海、沿河、沿湖地區人口多,乾旱荒漠地區人口少;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經濟和交通運輸發達的地區人口多,經濟落後、交通閉塞的地區人口少;城鎮密集、工業發達的地區人口多『偏僻的農業、牧業地區人口少;漢族地區人口多,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少。
(中國人口的地理界線:黑河到騰沖。)
第四節.中國的民族。
(一) 我國是一個團結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漢、壯、蒙古、回、藏、維吾爾、苗族等56個民族成員。各民族中,漢族人數最多,接近全國總人口的92%;其他民族人口僅佔8%,稱為少數民族。我國各少數民族的人口數量相差懸殊,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
(二) 我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 {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部地區。
是:「大雜居,小聚居」{漢族主要分布在東部和中部。
(三) 少數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區
民族名稱 主要分布地區 民族名稱 主要分布地區
壯族 廣西 彝族 雲南、四川、貴州
滿族 東北、北京 傣族 雲南
回族 寧夏、甘肅、新疆 蒙古族 內蒙古
維吾爾族 新疆 藏族 西藏、青海、四川
(三) 少數民族的文字: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30多個民族有自己的文字。
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
第一節.中國的地形。
(一) 地勢的基本特徵:西高東低。
(二) 地勢呈三級階梯狀分布:(1)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西起昆侖山脈,經祁連山脈向東南到橫斷山脈東緣。(2)第二、三階梯的分界:由東北向西南依次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三) 三級階梯的海拔和主要地形
階梯 海拔 主要地形 代表地形
第一級階梯 4000米以上 高原、山地 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
第二級階梯 1000~2000米,局部500米 高原、盆地 內蒙古高原、四川盆地
第三級階梯 500米以下 平原、丘陵 東北高原、東南丘陵
近海大陸架 深度不足200米
(四) 地勢特徵對我國自然環境和經濟活動的影響:(1)氣候:西高東低有利於暖濕的海洋風向內陸推進,使東部大部分地區降水豐沛。(2)河流:大部分河流滾滾東流;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在階梯交界處可以建設大型水電站。(3)交通:大江大河有利於東西溝通,但是高大山脈會阻礙交通。(4)經濟:西部高原、山地為主,經濟落後;東部平原、丘陵為主,經濟發達。
(五) 山脈縱橫交錯:根據走向,我國山脈可劃分以下幾種類型:(1)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靠北的一列是天山和陰山;中間的一列是昆侖山和秦嶺;靠南的一列是南嶺。(2)南北走向的山脈。主要有利於我國中部地區的賀蘭山、六盤山。在橫斷山區也有一些山脈接近南北走向。(3)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東部,自西向東分為三列:西側的一列包括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等;中間的一列包括長白山、武夷山等;最東邊的一列是台灣島上的台灣山脈。(4)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西部,著名的有阿爾泰山、祁連山等。(5)弧形山脈。主要有喜馬拉雅山脈。
(六) (1)中國地形的特點: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2)地形對氣候、經濟的發展的影響:①地形多樣、山區面積廣,利於發展多種經營。②山地的迎風坡,有利於地形雨的形成,並蘊藏豐富的水力資源,但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嚴重。③我國冬季多偏北風,夏季多偏南風,東西向的山脈對秦嶺的偏北風有削弱作用,成為重要的地理分界線。④許多山區降水少,乾旱面積廣,不利於從事生產、生活活動。
(七) (1)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2)四大盆地:①塔里木盆地:面積廣大,分布有我國最大的沙漠。②准噶爾盆地:維度位置偏高,收到西風濕潤氣流的影響。③四川盆地:又稱「紫色盆地」,物產豐富,農耕發達。④柴達木盆地:礦產資源豐富,號稱「聚寶盆」。(3)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第二節.中國的氣候。
(一) 我國1月份氣溫分布特點和原因:(1)分布特點:①自南向北氣溫逐漸降低,南北溫差大。(南北溫差達50ºC,冬季等溫線密集)。②1月平均氣溫0ºC等溫線位於秦嶺——淮河一線最冷在漠河,最熱在南海諸島。(2)原因:①緯度位置。②地形地勢。
(二) 我國7月份氣溫分布特點和原因:(1)分布特點:①南北溫差小(等溫線稀疏),全國普遍高溫。②最熱在吐魯番盆地,最冷在青藏高原。(2)原因:①緯度位置。②地形地勢。
(三) 為什麼我國冬季南北的氣候溫差差異很大,而夏季南北的氣溫差異不大?原因:(1)冬季:①受緯度因素的影響,一方面太陽直射南半球,北方正午太陽高度較南方小,;另一方面北方晝長較南方短。②冬季風南下,對北方影響比南方大,加劇了北方的寒冷。(2)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雖然北方太陽高度角比南方低,但北方晝長較南方長,得到太陽光熱跟南方差不多。
(四) (1)氣候復雜多樣,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之一。(2)我國地域遼闊,地跨眾多的溫度帶和干濕地區,加上我國地形復雜,地勢高低懸殊,更增加了我國氣候的復雜多樣性。(3)我國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南方溫暖,而越往北氣溫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溫。
(五) 我國的溫度帶: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高原氣候區。
(六) (1)我國的降水地區差異大,東南沿海地區降水量較大,較為濕潤,而越往西北內陸,降水量就越小,乾旱也就逐漸加重。(2)從降水的時間分配來看,也很不均勻。我國降水集中在夏秋季節,相比之下,冬春季雨水要少些。(3)我國降水的時間分派:①季節分配(集中於夏秋季節)。②年際變化(我國降水年際變化大)。(4)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的特點:從東海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
(七) 我國的干濕地區: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四種干濕地區類型。
(八) (1)冬季風的形成:
海 大陸 冷 高氣壓
陸 冬
熱 季
力 風
差
異 海洋 暖 低氣壓
(2)夏季風的形成:
海洋 涼 高氣壓 夏季風 大陸 熱 低氣壓
(3)我國東夏季風的差異:
冬季風 夏季風
源地 西伯利亞、蒙古一帶 東部南部的海洋
風向 西北、東北 東南、西南
特點 寒冷乾燥 暖熱濕潤
首先影響 北方地區 東南部沿海地區
(九)(1)中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巴顏喀拉山脈、岡底斯山脈。(2)季風區受夏季風的影響很明顯,降水豐富,主要集中於夏季。(3)非季風區受海陸置、地形等因素的制約,夏季風很難到達,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較乾旱。
(九) 特殊天氣:(1)寒潮:①由強冷天氣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圍的劇烈降溫,並伴大風、雨雪、凍寒等現象。②危害:強烈降溫造成凍害。(2)台風。(3)梅雨。(4)沙塵暴。
(十) 多旱澇災害的危害:(1)人畜飲水困難、糧食減產,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2)沖毀淹沒農田、交通線路和公路設施,造成巨大的社會經濟損失。
第三節.中國的河流。
(一) 外流和為主(外流河的水源補給形式是降水補給):
夏季風盛行時 水文特徵 水量 水位 結冰期
成因
水量大 水位上漲,形成汛期
降水量大 無結冰期
氣溫高
冬季風盛行時 水文特徵 水量小 水位下降,形成枯
水期 秦嶺、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結冰期
成因 降水量小 氣溫低
(二) 我國外流河水文特徵的差異及原因:
地區 河流 水量(大、小) 汛期(短、長) 含沙量
(大、小) 結冰期
(長、短)
東北 黑龍江及支流松花江 水量豐富(流經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 汛期較短(有春汛、夏汛) 小(森林茂密) 長(緯度高、位於中溫帶、寒溫帶)
秦嶺——淮河以北 遼河、海河、黃河 水量較小(流經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 汛期短(雨季短) 大(植被少,水土流失嚴重) 短(位於暖溫帶)
秦嶺——淮河以南 長江、珠江 水量豐富(降水量大,流經濕潤地區) 汛期長(雨季長) 小(流域內植被覆蓋多) 無(流經亞熱帶,冬溫在0ºC以上)
(三)(1)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區域。(2)地表和地下徑流最後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3)外流河分布的區域,成為外流區。(4)最終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內陸湖泊或消失於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內流河。(5)內流河分布的區域,叫做內流區。
(四) 我國內流河的水文特徵:(1)分布地區:西北內陸地區。(2)主要特徵:①水源補給: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②多為季節性河流。③流程:不長。
(五) 我國的湖泊:(1)青藏高原湖區。(2)東部平原湖區。
(六) 湖泊的作用:(1)形成許多的風景優美,山光水色的游覽勝地。(2)湖泊能夠調劑氣候。(3)調劑河流的水量。
(七) (1)塔里木河是我國最長的內流河。這條河流位於我國乾旱地區,流經塔里木盆地北部。(2)河流的水源主要來自北部天山和南部昆侖山的冰雪融水。(3)近30年來,由於人們過度取水,水量大減,引發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綠色走廊瀕臨滅絕,河流西側的胡楊林大片死亡,沙漠也步步逼近。
(八) (1)中國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2)中國最大的鹹水湖是青海湖。(3)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陽湖。(4)中國的五大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
(九) 洞庭湖的范圍變遷:(1)洞庭湖的面積有什麼變化?為什麼?由於人們濫砍亂伐導致水土流失加劇,泥沙淤積和圍湖造田使湖泊面積縮小。(2)對長江的分洪、蓄洪有什麼不利影響?分洪、蓄洪的能力減弱、洪澇災害加劇。
(十) 人工河流——京杭運河:
(1) {長度:1800千米。
概況{流經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
{溝通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
(2)作用:歷史上溝通南北。現在江蘇、浙江境內運河段仍是重要的水上運輸線,其運量僅僅次於長江、珠江。
(3)地位:世界上開鑿最早的人工運河,最長的人工運河。
(4)世界上還有兩條很重要的人工運河是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
(十一) 中國第一大河——長江:
(1) 發源地、流經省區和地形區、注入海洋:長江源自唐古拉山脈主峰的各拉丹冬學陝西南側的沱沱河,幹流先後流經青海、西藏、雲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最終注入東海,全長6300千米,是我國第一長河,也是世界第三長河。流經的地形區有青藏高原、橫斷山區、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
(2) 長度、年徑流量、流域面積:長江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所以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
(3) 上、中、下游的劃分:
上游:從源頭到湖北宜昌(特點:多峽谷急流,水能豐富)。
中游:從湖北宜昌到江西湖口(特點: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下游:從江西湖口到入海口(特點:水流平穩、江闊水深)。
(4) 主要支流和湖泊:
北岸支流:雅礱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漢江。
南岸支流湖泊:烏江、湘江、洞庭湖、贛江、鄱陽湖。
(5) 巨大的水能:①水能的分布:a.源頭——宜賓段。b.三峽段。②水能的開發:葛洲壩、三峽工程。③水能利用率低。
(十二) 中國第二長河——黃河:
(1) 發源地、流經省區和地形區、注入海洋: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顏喀拉山脈上的雅拉達澤峰,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注入渤海,全長5464米,流域面積75.24萬平方米。黃河流經的地形趨勢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
(2) 黃河的河段及支流:
① 從源頭到內蒙古河口。②內蒙古河口到河南舊孟津。(中游的支流:湟水、洮河、汾河、渭河)。③河南舊孟津到入海口。
(3) 黃河是母親河還是害河?
1. 母親河:①塑平原(沖積出了寧夏平原、河套平原、華北平原)。②灌農田(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引黃灌溉)。③育文化(培養了自己的文化特色)。④富水力(a.黃河流域上的水電站:龍羊峽水電站、李家峽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青銅峽水電站、三門峽水電站、小浪底水電站。b.水電站位置的選擇特點:位於階梯的交界處。c.黃河河流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
2. 害河:①上游——荒漠化嚴重(制理:還草還林)。②中游——水土流失(黃土高原:a.自然因素:土質疏鬆、植被稀少、降水集中。b.人為因素:過度開發、毀林毀草。 制理:植樹造林。③下游——洪水泛濫(制理:修築堤壩、疏通河道)。
土質疏鬆 } 地勢低平
地形河的形成: 暴雨 }水土流失 泥沙淤積河床 地上河
植被破壞 } 流速緩慢
(黃土高原)} (華北平原)
(4) 為什麼黃河下游會出現斷流現象?黃河流量小、乾旱少雨、上游工農業用水過多、水利工程蓄水、引水過多等是造成斷流的原因。
(5) 如何解決黃河的斷流呢?合理調配上游工農業用水、調整黃河的水價、重點實施南水北調西線工程。
(6) 黃河的凌汛:
① 凌汛形成的兩個條件:a.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河段。B.冬季結冰的河流。
② 黃河凌汛分布河段:上遊河套平原、寧夏平原、下游山東境內。
③ 黃河凌汛發生的期間:a.冬季結冰時:由於緯度高處先結冰。緯度低處後結冰。浮冰向緯度高處涌來。形成冰壩。河水上漲。b.春季融水時:緯度高處後融化。緯度低處先融化。浮冰向緯度涌來。形成冰壩。河水上漲。
(7) 黃河的憂患及治理:
①上游:荒漠化嚴重——還草還林。 ②中游:水土流失嚴重——植樹造林。
③下游:「地上河」,洪水,改道——加築堤壩、疏通河道。
斷流——節約用水、水量調度。
④ 凌汛(上下游)——科學監測、及時爆破。
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
第一節.自然資源概況。
(一) 什麼是自然資源:(1)自然資源是存在於自然界的能為人類提供福利的物質與能量。(2)自然資源主要包括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及海洋資源等。
(二) 自然資源的特徵:(1)自然資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變的。(2)自然資源的數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3)自然資源的質量在各個地區是有差異的。(4)自然資源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但它們在地區分布上一般都是不均勻的。(5)自然資源的狀況處在不斷的變動之中。
(三) 我國的礦產資源:(1)我國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資源總量大、配套程度較高的資源大國之一。(2)從人均礦產資源來看,我國又是一個礦產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
第二節.中國的土地資源。(3月21日世界森林節)
(一) {耕地 } (二)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
{林地 }農業用地 (1)總量大,人均少。
土地資源{草地 } (2)土地類型多種多樣。
{建設用地 非農業用地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
(三)土地資源的利用: (四)我國土地利用中存
在的問題:水土流
可再生資源 合理 永久利用 失、土地荒漠化、
不合理 草場退化、亂砍亂
退化、生產能力下降 喪失。 伐、亂佔耕地。
人為破壞
第三節.中國的水資源。
(一) 水資源的概念:(1)廣義:包括海水在內的地球水量總體。(2)狹義:陸地上淡水資源(我們通常所說的水資源),比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
(二) (1)①我國的水資源在世界上居第六位;②我國水資源人均量為世界人均量的四分之一;我③國水資源數量特點:總量豐富,人均量少。(2)①我國降水在地區分布上具有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減少的特點;②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的特點:東多西少,南多北少。
(三)(1)
地域 水資源供需狀況 東西部水資源分布差異
西北內陸 缺水帶、少水帶。 水資源具有東多西少的特點。
東部沿海 干水帶、多水帶、過渡帶。
(2)
地域 水資源供需狀況 南北方水資源分布差異
北方 過渡帶、少水帶、缺水帶。 南多北少。
南方 多水帶、豐水帶。
(四) 黃海海流域耕地面積廣大,人口稠密,工業發達,需水量大,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配置不協調,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用水十分緊張。
(五)(1)如何解決水資源地區分布的懸殊?——跨地域調水。(2)我國水資源季節分配特點是夏秋多、冬春少;我國的水資源年際變化特點是年際變化大。(3)①我國水資源的時間分配特點:夏秋多、冬春少,年際變化大;這一特點易造成洪澇或乾旱災害,不利於水資源的合理作用。②如何解決?——興建水庫。
(六)
總量豐富,人均佔有量不足 控制人口增長。
地區分布懸殊 東多西少,南多北少 跨流域調水。
時間分配不均 夏秋多,冬春少,年際變化大 興修水庫。
水污染:水浪費現象嚴重存在 節約用水,科學用水。
㈦ 勞倫斯美發學校20154月課程表
准發型師,技師升發型師可以學嗎?
㈧ 央視的《百家講壇》有哪些經典系列
《百家講壇》是中央電視台第十套(CCTV-10)2001 年7月9日開播的講座式欄目,欄目宗旨為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選題范圍包括大學通選課、選修課精華;名校有影響的專題講座、主題演講;社會各界學者、名流的精彩演講。選擇目前大家最感興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選題。形式不拘一格,學理性與實用性並存,權威性與前衛性並重,追求學術創新,鼓勵思想個性,強調雅俗共賞,重視傳播互動。
《百家講壇》已經成為科教頻道的品牌欄目。
《百家講壇》欄目堅持「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的欄目宗旨,欄目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從而達到普及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
可以說《百家講壇》是一個開放的大學。節目內容涉及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形式多樣,學理性與實用性並存,權威性與前衛性並重,追求學術創新,鼓勵思想個性…… 適合具有中學以上文化程度,具有求知慾的觀眾。
共享教育資源 弘揚科學與人文精神
海內外名家名師主講
《百家講壇》選題范圍:
(1)大學通選課、選修課精華。
(2)大學名校內有影響的專題講座、主題演講。
(3)社會各界學者、名流的精彩演講。
(4)中學文科類課程及第二課堂、興趣課堂。
百家講壇系列音像製品:
1、不停息的旋律
2、傳乘的神韻
3、當茶遇到咖啡
4、地球成長史(上)
5、地球成長史(中)
6、地球成長史(下)
7、風雅百代存
8、撼天之旅
9、華夏春秋志
10、建築不是房子
11、冷眼看熱點
12、女人說話(上)
13、女人說話(下)
14、品讀水滸
15、人的生與活
16、生命的奧秘
17、時代的加速器——數字
18、探尋宇宙
19、文明的發動機
20、文學的個性
21、物理的挑戰
22、相識數學
23、與健康手拉手
24、智慧的痛苦
25、清十二帝疑案
26、論爭象牙塔
27、繆斯女神
28、企業的方向盤-管理
29、社會的源動力——經濟
30、新解紅樓夢
31、語言的方程
32、身邊的禮儀
33、孔慶東看武俠小說
34、明亡清興六十年
35、易中天品三國
36、於丹《論語》心得
37、於丹《莊子》心得
38、王立群讀史記
39、我讀經典
40、玄奘西遊記
41、我心中的陳嘉庚
周一至周日播出 時長43分鍾
中午12:45首播,晚上11:10、次日上午6:40重播。
聯系方式:
地 址:北京市復興路11號
中央電視台社教節目中心教育專題部《百家講壇》欄目
郵 編:100859
網 址: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01/index.shtml
百家講壇的特邀專家包括:
蒙 曼: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康 爾:南京大學文化藝術教育中心主任。
周文順:鄭州大學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喬 良:現任空軍政治部創作室副主任,空軍大校。
張望朝:現為中共黑龍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作家。
曾仕強:台灣師范大學教授。
陳毅明:現任廈門市華僑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
李 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辦公室副主任。
錢文忠: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趙英健:河北遵化市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副主任。
孟憲實: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國學院副教授。
孫立群: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於 丹: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
隋麗娟: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王立群: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徐放鳴:現任徐州師范大學美學教授。
梁小民: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多所院校兼職教授。
易中天: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孫丹林:錦州市楹聯學會會長 ,渤海大學特聘教授。
高有鵬: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李昌集:現為徐州師范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
康 震: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趙 林:哲學博士,現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
韓秀雲: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葛劍雄: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
劉揚體: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曾國平:重慶大學貿易及法律學院院長。
葉廣芩: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方爾加: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紀連海:北師大二附中高級教師。
李敬一: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趙世民:中央音樂學院教師。
淳 子:上海東方電台談話節目主持人,女作家。
金正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知名禮儀與公共關系專家。
毛佩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
姚淦銘:古代文獻研究所所長。
劉心武:當代作家。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馬 駿:法學博士。
戴錦華:北京大學教授。
張少泉: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周思源:現任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教授。
馬瑞芳:山東大學教授,學者,作家。
閻崇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
孔慶東: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