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生活課程化感想
『壹』 如何寫幼兒園聽課的感想感受總結
在我園領導的安排下。十一月份一起聽了幾節示範課、在這次聽課中,我又看到了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聽的第一節示範課是大班張老師的科學《熱水變冷水》在整個活動中,教師除了提供大量材料以外,更多的是鼓勵幼兒按照自己的設想大膽嘗試,用實驗來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是關注、引導幼兒在與同伴的交流中發現「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熱水冷得快些」,從而獲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更多的科學知識。雖然活動中用到了溫度計,但教師又沒有將目標落實到知識點上,而是突出「做中學」的精神,讓幼兒通過活動需要來了解、使用溫度計,與此同時引導幼兒進行實驗記錄,充分表達自己的實驗經驗事實。還值得一提的是教師提供了多種材料,使幼兒可以按自己的意願選擇過程、方法,從中獲得相關科學知識,構建屬於自己的經驗。 接下來是繆老師的《好玩的紙》此活動繆老師選材新穎,貼近生活,幼兒的參與性很高,認幼兒認識的纖維走向,這堂課不僅是讓幼兒還有老師都感到我們身邊的面巾紙居然這么好玩。 最後我聽了周老師的《有趣的三角架》和楊老師的語言《我喜歡》周潔老師在活動中教態自然大方,引導性強,組織能力、都比較好,從導入到內容、試驗到最後,整個過程輕松自如,從容不迫。能讓孩子們充分進行探索活動,活動組織的各個環節清楚,有序。此活動的目標達成度很好。楊老師的語言課一開始出示圖書讓幼兒猜測是誰的大嘴巴時,一下子調動了幼兒的興趣,利用教師自製的圖書,根據畫面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完整講述「我喜歡……」在最近一環節中幼兒對製作圖書的興趣很深厚,教師提供的貼紙材料可多一些,色彩也可鮮艷一點。在活動中體現了教師的嫻熟的駕馭課堂的能力,非常沉穩和從容。 在聽了幾位教師的課後,我感到她們真正做到了讓孩子們學中玩,玩中學,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讓孩子們大膽的發言,探索,教師語言流暢、教師思路清晰,小結到位。整個教學活動步驟清楚,每個段落,層次結束後,教師都清晰的語言進行歸納小結。總之,我聽完這幾節課後觸動很大,我想在今後教學工作中學習他們的優點,改進自己的不足,盡心竭力把科學教學工作做的更好一些。
『貳』 如何實現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及游戲化教學
「生活、游戲、綜合」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的三個核心理念,我們應如何將這三個核心理念落實到幼兒的一日生活和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從而實現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游戲化呢?
一、對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認識
在一次有關郵局的半日活動中,教師帶全班30多個孩子到附近郵局參觀。郵局並不寬敞的大廳里堆放著不少紙盒,門外停著運送郵包的車子。門廳里有正在寄包裹和寄郵件的顧客,郵局工作人員正在用電子秤稱各種郵件。教師只帶著孩子看了一下門廳上方的郵局標志以及大廳里的一個郵箱,在郵局轉了一圈就匆匆結束了參觀活動。回到幼兒園,教師和孩子們展開了討論。教師問:「你在郵局看到了什麼?」在幾個幼兒簡單回應後,教師出示了事先准備好的郵局標志圖及用紙盒製作的小郵箱,說:「我們出來開個郵局吧。」於是,教師把「郵箱」粘貼到活動室的一個架子上。接著,教師請每個孩子把從家中帶來的一個信封、一張郵票放在桌上,並讓幼兒把事先畫好的一幅畫塞進信封,然後教師為每人提供一張列印好幼兒園所在地地址的紙條,讓幼兒粘貼在信封上,再貼上郵票。中午散步時,教師再帶幼兒到郵局把信投進郵箱中。
通過與帶班教師交談,我了解到,為了體現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教育理念,教師花了大量心血組織這次活動。①「充分」利用社區的郵局、家長的參與等周圍的資源;②在參觀活動中生成了「郵局」游戲;③讓每個孩子都有動手的機會;④將教學、生活、游戲聯系在一起。然而,如果我們認真反思一下整個教育過程,就可以找出不少問題:參觀郵局時還有哪些資源可以為我們所利用?參觀內容還可以深入挖掘嗎?開展郵局游戲時,孩子還能做些什麼事,例如可以參與哪些籌備工作?如何拓展游戲內容?讓孩子體驗寄信過程有否更好的組織方法?讓每個孩子都寄一封類似的信,是否考慮過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郵局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是否無端地被增加了?組織這樣的活動應該如何充分利用周圍資源?
也許我們不能這么簡單地理解生活、游戲、教學的綜合,《綱要》所倡導的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理念也並不是要教師把生活、游戲、教學簡單地聯系在一起。教師究竟應該如何去發現、選擇和利用生活中的課程內容,充分利用游戲手段實施幼兒園課程呢?我認為首先必須從轉變觀念入手。①關於生活。幼兒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有幼兒園的、家庭的、社區的生活等,我們可以從幼兒的生活中發現有價值的主題,並有選擇地將它滲透到幼兒園課程中。由於生活本身就具有綜合性,因此越是充分利用生活資源,就越能體現幼兒園課程有機綜合的特點。②關於游戲。我們必須充分尊重幼兒的經驗和能力,使游戲成為幼兒自己的游戲,成為幼兒成長過程中一種極具價值的生活活動、學習活動。③關於綜合。綜合就是要使不同學科內容產生有機聯系,使它們不再處於割裂、分離的狀態,從而形成一個產生教育影響的整體。並非有聯系就是綜合,綜合需要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二、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實踐探索
幼兒園課程改革發展到今天,教學活動已不再局限於集體教學活動,分組活動、個別活動、區域活動等都是有效的活動組織形式。寬松的學習環境為幼兒自主學習、主動探索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使幼兒有可能通過自己的方式,按照自己的學習進程參與學習過程。基於此,我們大膽設想,將生活、游戲和教學融合起來,從生活、游戲中延伸教學,從生活、教學中產生游戲,讓生活經驗、教學內容為游戲的開展提供更多的知識和經驗,並真正通過游戲形式展示生活的、教學的內容。帶著這樣的理念,我們開始了實踐探索。
(一)對區域活動和游戲活動關系的重新認識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形成了這樣一種認識:區域活動是按五大領域劃分、供幼JL小組或個別學習的活動,游戲活動則指角色游戲或創造性游戲活動。因此,很多幼兒園的一日活動時間表上有區域活動和游戲活動之分,但我們稍作思考就會發現這樣的劃分是有問題的,因為區域活動是從活動空間上所作的劃分,而游戲活動則是按活動的性質命名的。研究表明,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特點決定了幼兒教育必須是整體性的。《綱要》也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因此,我們重視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幼兒活動為中心,投放相應的活動材料並作適當分隔,如娃娃家、製作區、運動區、探索區、表演區、建構區等。此外,為了便於幼兒在活動中隨時取用材料並創造性地綜合利用材料,我們還在活動室、走廊上設置了木料區、紙布區、塑料區、金屬區、瓷石區、工具區等材料區,這樣,幼兒取用材料就不再受區域的限制,有了自由選擇的空間。
實踐表明,幼兒從來不會考慮自己所進行的活動是何種性質的活動,他們總是沉浸在一個完整的活動過程中。如在一次讓中班幼兒感受自己長大了的活動中,我們提供了報紙、水彩筆,建議孩子躺在報紙上,讓同伴描畫他的身體輪廓。一個孩子看到自己的身體輪廓圖後
『叄』 幼兒園如何具體的把課程生活化
用音樂要把具體的生活活動的詳細安排到位,但是每一個階段時間過於長李家短進行跳的雲朵沃爾進行思想,教育是教育生活教育。
『肆』 如何實現幼兒園課程生活化
生活化課程要注意整體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幼兒的學習是綜合的,整體的。在教育過程中應依據幼兒已有經驗和學習的興趣與特點,靈活、綜合地組織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內容,使幼兒獲得相對完整的經驗。」
生活教育是綜合性活動,我們無法將其確切分類。生活教育對幼兒有著重要的意義,幼兒在生活中通過自身實踐,經驗得以傳遞、整合、凝聚,這些從不同現象、事物中獲得的經驗存在著一定的聯系,進而形成完整的經驗、完整的世界和完整的人格。
陳鶴琴先生提倡的「整個教學法」,就是把兒童應該學的東西整個地、系統地教給兒童,這也是與新課改後國家所倡導的幼兒園課程整合化相輔相成的。因此,生活化的幼兒園課程是整體性的課程,而不是獨立的課程。
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過程,所以教育者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不應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展。
在日常的教與學中,我們圍繞主題課程網路、一日生活作息、節日娛樂等細節,層層鋪展活動。如以「水」為主題的生活課程網路,包括「水」的來源、水的用途和危害、參加消防演習、參觀農場、了解水災知識等活動,都與幼兒的生活緊密聯系。
在整個主題活動中,圍繞「水」的自然知識,融合了多個領域的學習內容,引導幼兒有效遷移多種經驗,從對水的了解衍生出若幹活動,提升有關經驗。再如,節日娛樂活動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具有對人類情緒生活的普遍渲染作用。
抓住節日契機,可以很好地達成對幼兒的教育效果。像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民俗節日,我們引導幼兒了解感受民族文化;三八婦女節、五一國際勞動節等社會性節日,引導幼兒了解社會生活;植樹節、無煙日等現代文化性節日,引導幼兒了解人們的生活習慣、生活質量和環境變化的重要關系。在這些活動中,我們將各種知識點融入其中,不籠統地將某一項歸類為語言、社科或是藝術領域,而是統一劃為幼兒對世界的整體性認識與學習。
不預先設計死課程也不盲目隨意
捕捉孩子的興趣點共建課程
《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也就是說,幼兒的興趣是課程實施的核心。
生活化的課程本身應使幼兒產生自發的興趣,而不是教師努力去調動幼兒的興趣,更不能無視幼兒是否有興趣。良好的課程資源能夠使幼兒自發地探究和感受。課程的趣味性,除了能夠激發幼兒的感知慾望,吸引他們積極參與,還具備一定的挑戰性,能夠引發幼兒持續的關注。
在瑞吉歐的教育觀念中,生成性課程吻合了教育對兒童全面發展的要求,成為影響未來課程發展的根本特點與主流方向。
生成性教育是指在師生互動過程中,通過教育者對幼兒的需要和幼兒感興趣的事物的及時價值判斷,不斷調整教學活動,以促進幼兒更加有效地學習課程的教育形態。它既不是教育者預先設計好的、在教育過程中不可改變的僵死計劃的執行,也不是兒童無目的、隨意、自發的活動,而是一個動態的師生共同學習、共同建構的過程。
幼兒園課程應該體現這種理念,讓我們善於觀察並捕捉幼兒在集體活動中的興趣點,使幼兒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課程。
建立生成性課程,幼兒以體驗的方式參與其中,學習更主動、更有效,有利於發揮和發展幼兒的主體性,培養創新人才。這似乎也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師要以幼兒為本,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慧眼和一顆應對萬變的慧心,與幼兒共同學習。
3—6歲幼兒由於年齡特點,對任何事物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學一學。集體活動中由於受活動形式、時間、內容、教具等多方面因素制約,幼兒的好奇心得不到充分滿足。為了更好地延伸教育活動,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需求,我們在活動室內設立娃娃家、小超市、建構區、科學區、表演區、自然角等各種區角,投放豐富的操作材料並及時更新。
在區角活動中,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表現得十分充分,滿足了幼兒各方面能力發展的需要,對培養幼兒平等意識、創造精神、交往合作能力及自律習慣等有積極的作用,而這些正是幼兒教育主體性的表現。
讓幼兒親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
生活化課程需回歸生活實景
《綱要》指出:「教師要讓幼兒運用感官、親自動手、動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幼兒之間的合作,並積極參與幼兒的探索活動。」
幼兒是生活的探究者。幼兒的思維是在活動過程中完成的,那麼,幼兒的一日活動就是在不斷地探究中學習。教師要讓幼兒多參加一些活動,為他們提供思維、想像的機會和環境。
生活化的課程積極支持和維護幼兒的探究,注重為幼兒提供有利於探究的生活場景,讓幼兒真實面對現實的情境和問題。兒童通過與環境的作用、與他人的對話和大腦的思考反應,最終找到真實的世界、完整的生活與探求的滿足感。
在生活實景中,我們注重引導幼兒探索並積累生活經驗,創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注重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和活動內容的豐富性。
如在幼兒園「超市」購物活動中,教師讓幼兒帶5元錢購物,有的幼兒不看標價牌隨意選購,結果發現什麼也買不了。孩子們經過討論研究後,提出幾個人合買某件「商品」的建議。最終他們也懂得,購物時要看好標價牌,不能超出自己的購買能力。這是孩子們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的有益經驗,是口頭說教所不能及的。
在「怎樣找到家」的活動中,孩子們結合自身生活經驗,想到了隨身帶地圖、牽上自己的狗、問警察路人、記路標、做標記……這些想法來源於幼兒對生活經驗的再造想像,表現出他們創新解決生活問題的良好思維。
我們帶孩子到農場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有的幼兒對各種農作物產生了濃厚興趣,有的則對泥土、昆蟲和鬼針草、蒼耳等植物產生了興趣,還有的幼兒對農民伯伯澆水感興趣。由此,孩子們提出了自己的問題:「莊稼是怎麼長大的?它們是怎樣變成可以吃的糧食的?農民伯伯如何護理農作物?」由此引發了孩子們關於農場信息收集和探索的系列活動,最終生成了有價值的主題探索活動。實踐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深刻含義,理解了新世紀以來教育理論界所提倡的「教育生態化」。
幼兒在生活中學習和成長,正如屠美如教授在《關於生態式融合課程》一文中強調的「以兒童直接經驗為基礎,把教育內容與幼兒的生活相聯系,使兒童在與文化、社會、自然科學知識交互作用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人格不斷發展」。
『伍』 淺談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游戲化應該從哪些方面開始寫寫
「生活、游戲、綜合」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的三個核心理念,我們應如何將這三個核心理念落實到幼兒的一日生活和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從而實現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游戲化呢? 一、對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認識 在一次有關郵局的半日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