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程評價方法
Ⅰ 思想品德課程倡導的對學生學習評價方法有哪些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現思想品德課和思想政治課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
二、教學內容
從學生的成長需要出發,抓住重點,突破難點,關注熱點;堅持與時俱進,積極開發和利用課程及教材資源;加強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教學過程
落實以學生為本的要求,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實施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倡導師生互動、合作學習以及學生自主探究式的學習形式,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靈活運用各種學習方法和手段,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積極應用計算機等多媒體技術。
五、教師素養
教育理念新,理論素養高;教學基本功扎實;教育機智、教學個性特色突出。
六、教學效果
強調教學目標達成度,課堂氣氛和學生的參與度,課堂教學即時效果。
Ⅱ 一年級道德與法制課堂上怎樣對學生評價
了解黨和新中國的歷史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改革開放等;培養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回熱愛社會主義答的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學習在集體中團結、謙讓、互助、合作,關心他人;愛護公用設施、文物古跡,愛護花草、樹木,養成文明禮貌、遵守紀律、講究衛生的良好習慣;樹立遵紀守法觀念,學習和遵守《交通管理規則》《治安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等法規中與小學生生活有關的規定等。
Ⅲ 如何看小學思想品德課程學生能力目標與評價
什麼樣的思想品德課才是一堂好課?怎樣的教學評價才是有效的?為此本人結合思想品德新課程的教科研實踐,對此談幾點不成熟的看法.一、在教學目標上,依據課程標准,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能力,知識三維教學目標的有機統一,注重全面性《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所表達的「課程目標」,著眼於課程改革的整體要求,採用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能力」「知識」這樣三個維度分別陳述的方式,並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放在教學目標的首位.這種呈現方式體現了從「以知識為本」向「以育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和課程觀念的轉變.在教研實踐中,我們發現部分教師對新課程教學目標的把握不是十分到位,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有些教師受原有的教學大綱的羈絆,對教學目標的設計仍存在一定的「心理定勢」,主要還是「以知識為本」,忽視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二是有些教師雖意識到新課程三維教學目標的重要性,但不得要領,沒有把握其實質,最終仍不能將其真正落到實處.如何落實思想品德新課程的三維教學目標,這不僅僅是能否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問題,更是關繫到新一輪課程改革成敗的問題.筆者認為,實施新課程的三維教學目標,首先應注意全面性,做到全面設計教學目標,不可有所偏廢.既不能只注重知識能力目標,而忽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也不能只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而忽視知識能力目標的落實.失去積極的態度、健康的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統帥的知識與技能,將是盲目的,甚至是危險的;反之,沒有知識技能作為載體和依託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極其空洞和膚淺的.其次,應在講求全面性的基礎上有所側重.就學科的整體特點而言,新課標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放在第一位,表明它是思想品德課的靈魂,是課程目標的核心要素.因而我們更應關注思想品德課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實踐性.只有突出思想品德課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實踐性,才能落實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真正體現出學科特色.就學科的具體內容而言,教學目標的設計因課而異,各有各的側重點.只有承認這種差異性,才能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深中肯綮,上出各課的特色,進而實現教學目標設計中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機統一.二、在教學設計上,著眼於教學預設,著力於設定彈性目標,反映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強調生成性生成性教學,是指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有價值、有創見的問題與想法等細節為契機,及時調整或改變預設的計劃,圍繞學生的學習問題而展開的教學.葉瀾教授曾指出:課堂應是向未來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可見,教學設計要為動態生成而設計,使教學盡可能在預設之內生成;同時,必須認識到課堂又是復雜的,教師在教學預設時,不必窮盡也不可能窮盡課堂上可能產生的各種變化.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也應十分注重生成性教學,這既是由思想品德新課程的教學目標所決定的,也是由思想品德課堂的復雜性所決定的.一堂好課,必須使所有學生都經歷「真實的學習過程」.真實的,才是最美的!真實的學習過程,才能令人難忘!然而,相當多的教師在課堂教學的設計上仍是預設有餘,而生成不足,給人一種「演戲」的感覺.這種現象在公開課、評優課中表現得特別明顯.這種「作秀」味很濃的課,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破壞了學生學習的可持續發展,也有悖於「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一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有鑒於此,我們在課堂設計評價中,應注意考察教師是否正確處理好教學預設與動態生成之間的關系,做到既關注教學預設,重視教學設計;又著眼於動態生成,設定彈性目標,留有生成餘地.三、在學習方式上,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學習環境,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突出建構性就課程性質而言,思想品德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提倡讓學生通過豐富多樣的、自主參與的活動,參與和體驗社會生活,以豐富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建構對社會的理解與認識,達到思想的升華和品德的內化.思想品德這一課程性質,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通過活動設計和情境創設,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體驗,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動性和實踐主體性.所以,建構主義教學觀與思想品德新課程所追求的實踐性教學理念是十分吻合的,它也是我們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評價中必須體現的教學理念.當然,課堂教學中建構性目標的達成,是很復雜的事.課堂教學中的建構性評價,也決非易如反掌的事.筆者認為,課堂教學中的建構性評價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第一,主體性原則.主體性原則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的建構性評價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松、民主且富有思考空間的課堂情境,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人」,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激發和培養.教師應始終是一個點撥者、評價者、引導者,把課堂學習時間充分讓給學生,使他們真正居於主體地位,主動展開思維.第二,針對性原則.教師創設的情境必須緊緊圍繞教學內容展開,有利於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解決學生頭腦中存在的疑點、難點和困惑點;同時還必須使課堂教學的建構性活動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適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教學活動真正能有的放矢.第三,有效性原則.也即教學評價必須考慮是否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最終達成思想品德課的三維教學目標;考慮是否能因材施教,按照多元智力理論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要求,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四、在教學對象上,承認學生的多層次性,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體現整體性和發展性多元智力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及其同事提出的一種關於智力及其性質和結構的新理論.根據多元智力理論,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智力結構和學習方式,因而對所有學生都採用同樣的教材和教法是不合理的.真正有效的教學是將學生的智力特點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相配合.可見,多元智力理論倡導的評價思想與新課程中學生評價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並且以多元智力理論為依據建立的「學生觀」「智力觀」和「教育觀」,將有助於教師更好地理解和實踐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生評價.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樹立積極的、面向全體的學生觀.每個學生都有可資發展的潛力,只是表現的領域不同而已.教師應在以促進學生發展的前提下,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層面去看待每一個學生,善於發掘每一個學生智力領域的優秀品質,捕捉每一個學生智力領域的「閃光點」,並在此基礎上,促進其智力領域中優秀品質向其他智力領域的遷移.二是創設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氛圍.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擁有彼此相對獨立的多種智能,而且每種智能都必須有其獨特的認知發展過程和符號系統.因而,教學方法和手段就應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而靈活多樣,體現出教學的多層次性.為此,教師必須營造讓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氛圍,創設能使學生主動參與、樂於參與的教學情境,並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即便是同樣的教學內容,也應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以促進每個學生全面而充分地發展.三是構建多元化、開放型的發展性評價機制.《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實驗稿)》明確指出:「對學生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評價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注重發展、變化和過程,要把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要注意給予學生足夠的機會展示他們的成績.」因而,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應通過多種渠道、採取多種方式進行.在評價方式上,可採用教師觀察、描述性語言、項目評價、談話、成長記錄、考試(包括紙筆測試、口頭測試等)等形式,以使學生有「足夠的機會展示他們的成績」.在評價主體上,可以是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小組合作評價、家長評價等形式,以盡量給學生一個恰如其分的、全面公正的評價,鼓勵學生的自信心.在評價尺度上,應重視學生的發展程度,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設計不同的評價目標,以使我們對學生的評價真正成為每一個學生充分發展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