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地方課程教材
1. 小學課程包括什麼
小學開設的課程有:語文、數學、英語、科學、思想品德、健康、社會、音樂、體育、美術、微機、禮儀等。
拓展資料
每個地方的課程都不同,課程是根學生的學習能力來制定的,近年來,農村中小學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建設方面涌現出一些先進典型,他們為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開發和實施提供了新鮮的經驗。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初等教育所做的「把以學校教育為中心的教育活動與生產、健康、營養等相關的教育活動結合起來,把以學校教育為中心的教育活動與科學技術的實際應用和生活發展,特別是農村的生活發展結合起來」的改革實驗,是農村小學地方課程建設的範例。
2. 審定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有哪些環節
審定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首先是編寫,編寫完成後由總主編進行修正,然後再上報中央部門進行檢查。
3. 小學學校與與地方課程有哪些
首先指出的是綜合實踐課程屬於國家課程。國家、地方、學校是國家規定的三級課程。
1999年,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正式提出「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即三級課程、三級管理。 國家:制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審議省級上報的課程推廣方案;評估全國范圍內的課程質量。 地方:開發地方課程;指導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 學校:開發校本課程;選用教科書。 三級課程包涵的課程,以中小學(1-9年級)為例,列表如下: 國家課程:1-6年級: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體育、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7-9年級:思想品德、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體育、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綜合實踐課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並沒有給出權威性界定,只是從綜合實踐活動所包括的內容和目標兩個方面進行了說明: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技術能力。自小學3年級開始設置,每周平均3課時。 地方課程:(各地自主開發,省廳審批。規定性與自主開發性相結合)環境教育、安全教育、書法、傳統文化、健康教育、人生規化……
語文學科的學法指導、名作賞析、閱讀寫作、英語(Q吧)學科的寫作方法指導、英語興趣小組、英語奧賽輔導、社團課程等都屬於校本課程。
4. 小學地方課程的介紹
小學,地方課程,每個地方的課程都不同,課程是根學生的學習能力來制定的,比如南方的小學生的課程分為 語文.數學,英文,課外活動,以及一些大型的辯論賽,來提高小學生的語言解答能力的。
5. 小學中的地方課程包括哪些內容
每個地方的課程都不同,課程是根學生的學習能力來制定的,比如南方的小學生的課程分為 語文,數學,英文,課外活動,以及一些大型的辯論賽,來提高小學生的語言解答能力的。
農村中小學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應緊緊圍繞農村地方和學校所在社區的實際,緊密結合當地的生產生活,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目標應定位於使培養的人能夠全面發展,適應當地兩個文明建設的需要,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這樣的基本點上。
它的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⑴地方(社區)的歷史、地理、經濟、人文、自然、資源、環境等;
⑵教育部規定的、但尚未進入國家課程中的教育內容,如人口、國防、安全、法制、禁毒、環境、防震、職業指導、青春期教育等;
⑶農職業技術或勞動技術教育的內容,包括在農村中學實施的綠色證書課程;
⑷與農業、農村、農民有關的實用知識、技能的內容;
⑸根據統編教材改編、補充、整理的聯系實際的教學內容或教學參考資料,等等。不同內容可按不同層次,分別由地方和學校來組織開發,如凡是帶有一定共性的教育內容,可由各級地方組織開發地方課程。
而地方特色非常明顯的教育內容,則由學校根據本校實際組織開發學校課程。這些課程可以編寫教材(包括活頁教材、音像教材),也可以不編寫教材,而以課程大綱或綱要的形式體現,或只作為教師教學時的參考資料。
(5)小學一年地方課程教材擴展閱讀
1993年,我國實行了新的義務教育《課程計劃》,改變了全國大一統的課程格局,增加了地方課程,突破了單一的課程結構,改變了國家統一管理課程的制度,逐步實行中央、地方、學校三級管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相結合的課程結構體系。
多年來的「一綱一本」的課程教材體系正向「一綱多本」或「多綱多本」的課程教材體系轉變。地方和學校在課程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課程多樣化的趨勢日益明顯。這樣,就使地方和學校有了一定的課程管理權,使地方和學校有了課程開發的一定自由。
在保證國家課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據各地經濟文化發展的特點和水平,發揮地方、社區和學校參與課程開發的積極性,能使課程和教學更好地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更好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許多有條件的地方、學校與課程專家合作,在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建設方面做了大膽的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一些地區和學校在農村中小學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開發方面已做了一些成功的嘗試。有的學校設置了符合當地與學校實際的課程,有的學校自編了相應的教材,許多學校在各學科教學中還補充了當地生產、生活、自然、歷史的實際例子,彌補了國家課程和統編教材脫離學生實際,脫離生產、生活實際的不足。
但就總體而言,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課程目標的確立,缺乏必要的理性抽象和實踐驗證;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編排,指導思想與選擇標准不夠明確,只局限於經驗層面;課程實施與評價、教師培訓等方面很不規范,隨意性很大。特別是在理論上和觀念上比較滯後,水平參差不齊。絕大多數學校還不具備理論和開發能力。有些概念還需要進一步界定。
6. 全國各地中小學課本教材一樣嗎
不一樣。
目前,全國使用的小學教材共13個版本。按教育部的規定,教材的使用選擇權在學校手中,通常一個地區會選擇一樣的教材版本。
拓展資料
1、教科書,按照課程標准的要求編寫的教學用書。又稱課本、教材。教科書是一個課程的核心教學材料。廣義,凡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全是教育;狹義,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政體)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2、我國在2001年之前使用統編教科書,由教育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統一編寫,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國使用。2001年後,《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和《普通高中課程標准》發布,教科書可以由各出版社出版,再由教育部審定通過使用。
3、切記:教科書作為教育重要工具,經過嚴格審查,除了特殊目的外,整體是富有科學性的,雖然其不如科學刊物一樣嚴謹,或可出現便於師生或非專業人士理解的簡化說法,但是只要不篡改其本意即是非常可靠的,否則將會誤人子弟。
7. 小學一年級有哪些課程
語文、數學、英語、道德與法治、科學、信息技術(計算機基礎)、體育、音樂、美術。
語文:語文能力是學習及建構知識的根底,語文學習培養學生靈活應用語文的基本能力,為終生學習奠定基礎。
數學:培養學生數學的邏輯推理能力。
音樂:學習音樂,以提高學生藝術氣質。
美術:初步讓學生體驗美術,主要製作手工、畫、折紙等藝術作品。
電腦:讓學生初步認識電腦操作,以求跟上時代腳步。
(7)小學一年地方課程教材擴展閱讀
台灣小學的課程:
台灣小學課程的學習領域主要有語文學習領域(包含國語文、英語、閩南語、客家語與原住民語,國語文在小學稱作國語,中學稱作國文)、生活課程(小學1、2年級的科目,為自然與生活科技與社會的合並科目)、數學、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健康與體育、彈性。
綜合活動,以及重大議題(資訊教育、環境教育、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生涯發展、家政教育)其使用課本因學校而有所不同。
8. 全國各地小學教材是統一的嗎
不是統一的,不同地區使用的教材是不同的。按教育部的規定,教材的使用選擇權在學校手中,通常一個地區會選擇一樣的教材版本。
《義務教育教科書》是指九年義務教育學生使用的教科書,包括語文、外語(英語等)、音樂、美術、道德與法治、數學、信息技術、體育與健康等。
《義務教育教科書》常用版本有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魯教版(山東教育出版社)、魯人版(山東人民出版社)、魯科版(山東科技出版社)、北師大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滬教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蘇教版(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浙教版(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外研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等。
(8)小學一年地方課程教材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三十八條至四十一條,對義務教育課本做出了規定:「教科書根據國家教育方針和課程標准編寫,內容力求精簡,精選必備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經濟實用,保證質量。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教科書審查人員,不得參與或者變相參與教科書的編寫工作。」
「國家實行教科書審定製度。教科書的審定辦法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規定。未經審定的教科書,不得出版、選用。」「教科書由國務院價格行政部門會同出版行政部門按照微利原則確定基準價。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價格行政部門會同出版行政部門按照基準價確定零售價。」「國家鼓勵教科書循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