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行為課程
A. 幼兒園大班社會活動的目標有哪些
哈嘍,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語,每天都會有不同的精彩資訊分享給你。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大班是孩子的重要過渡階段,它的社會活動目標有哪些?
下面我們來具體說一下。
B. 幼兒園課程論 名詞解釋: 行為課程
行為課程應該是告訴人們關於人的一些行為的課程!
C. 幼兒園課程表現性目標和行為性目標要怎麼寫
根據教育目標、幼兒的實際水平和興趣確定,以循序漸進為原則進行敘寫即可。
幼兒園應當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教育活動內容應當根據教育目標、幼兒的實際水平和興趣確定,以循序漸進為原則,有計劃地選擇和組織。
教育活動的組織應當靈活地運用集體、小組和個別活動等形式,為每個幼兒提供充分參與的機會,滿足幼兒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得到發展。教育活動的過程應注重支持幼兒的主動探索、操作實踐、合作交流和表達表現,不應片面追求活動結果。
(3)幼兒園行為課程擴展閱讀:
幼兒園課程的相關要求規定:
1、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識,學習保護自己;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
2、培養對各種美好事物豐富的感受力;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所感受到、思考到的東西,並體會其中的樂趣;培養對生活的形象思維,並感受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
D. 張雪門認為幼稚園課程編織方法
早在本世紀30年代初,原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的教授董任堅翻譯了《行為課程》一書,當時正值行為主義學說在我國傳播。張雪門也在此時開始了他對幼稚園行為課程的研究。曾先後在《幼稚教育概論》、《幼稚教育新論》、《新幼稚教育》等著作中對幼稚園的課程問題進行了專門的探討。1946年去台灣以後,他繼續致力於幼稚園課程的研究,於1966年出版了《增訂幼稚園行為課程》一書,初步形成了他的「行為課程」的理論體系。隨後在70年代初他又出版了《中國幼稚園課程研究》一書,對幼稚園的課程問題作了進一步探討,這里我們將他在幼稚園行為課程方面的主要觀點和主張作一簡略介紹。(一)幼稚園行為課程的含義早在1929年,張雪門在《幼稚園的研究》一書中就提出:「課程是什麼?課程是經驗,是人類的經驗。用最經濟的手段,按有組織的調制,用各種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應和活動。」同時明確指出:「幼稚園的課程是什麼?這是給三足歲到六足歲的孩子所能夠做而且歡喜做的經驗的預備」。此後不久他在《幼稚教育概論》一書中又指出:「課程源於人類的經驗,只為這些經驗對於人生(個人和社會)有絕大的幫助,有特殊的價值;所以人類要想滿足自己的需求,充實自己的生活,便不得不想學得這些經驗,學得了一些又想學得了多些,而且把學得的再傳給後人」。因此,他認為不應當把課程僅視為「知識的積體」,而應當是把「技能知識、興趣、道德、體力、風俗、禮節種種的經驗,都包括在課程里。換一句話來說,課程是適應生長的有價值的材料。」不過這時他還沒有明確提出「行為課程」的概念。直到1966年他出版了《增訂幼稚園行為課程》一書,才明確提出什麼叫行為課程的問題。他說:「生活就是教育,五六歲的孩子們在幼稚園生活的實踐,就是行為課程。」他認為這種課程「完全根據於生活,它從生活而來,從生活而開展,也從生活而結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於教材的活動。」它首先應注意的是實際行為,凡掃地、抹桌、熬糖、爆米花以及養雞、養蠶、種玉蜀黍和各種小花等,能夠讓幼兒實際行動的,都應該讓他們實際去行動。因為「從行為中所得的知識,才是真實的知識;從行動中所發生的困難,才是真實的問題;從行動中所獲得的勝利,才是真實的制馭環境的能力。」同時幼兒只有通過這種實際行為,才能使個體與環境接觸,從而產生直接經驗,這種經驗也可以說是人生的基本經驗。他還特別說明,「幼童一定先有了直接經驗,然後才可以補充想像。」至於游戲、故事、唱歌等教材,雖然也可以給予幼兒模仿和表演的機會,然而並不能代表人類實際的行為。所以,他要求教師一定要注意兒童的實際行為,要「常常運用自然和社會的環境,以喚起其生活的需要,擴充其生活的經驗,培養其生活的能力。」他認為「若教師真能做到這樣,這便是行為課程了。」(二)幼稚園行為課程的組織如何按照上述行為課程的要求組織幼稚園的課程呢?他認為幼稚園課程的組織與小學、中學和大學各級學校的課程不同,它有自己的特點和要求,其特點有三:第一、「幼稚生對於自然界和人事界沒有分明的界限,他看宇宙間一切的一切,都是整個兒的。」所以編制課程時如果分得太清楚太有系統了,反不能引起兒童的反應。第二、「當幼稚生的時期中,滿足個體的需要,實甚於社會的希求。」所以編制課程時,應兼顧社會和個體兩方面的的需求。第三、「幼稚園的課程,須根據於兒童自己直接的經驗。」雖然這種經驗不如傳授式的經濟和整齊,但對於幼兒來說,意義重大。此後他於70年代初出版的《中國幼稚園課程研究》一書中,又在總結40多年研究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組織幼稚園課程的一些標准和要求,如:「課程須和兒童的生活聯絡。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事前應有準備應估量環境,應有相當的組織,且需要有遠大的目標。各種動作和材料全須合乎兒童的經驗能力和興趣。動作中須使兒童有自由發展創作的機會。各種知識技能興趣習慣等全由兒童直接的經驗中獲得。」在這里他不僅提出課程及與兒童生活聯系;須合乎兒童的能力、興趣和自由發展的需要,還特別強調了課程須有目的、有計劃有遠大的目標。他在實踐中還曾指導幼師生具體根據上述標准,擬定了《各月活動估量表》,即全年的課程表。在這些估量表中都將活動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兒童三大類:自然環境類包括節氣、動物、植物和自然現象;社會環境類包括節令、紀念日、農作、家庭、店鋪、職業、風俗、公共機關、學校;兒童類包括游戲和疾病,並規定了每月的中心活動。(三)幼稚園行為課程的教學方法他指出行為課程的要旨是以行為為中心,以設計為過程。只有行為沒有計劃、實行和檢討的設計步驟,算不得有價值的行為;只有設計沒有實踐的行為又是空中樓閣。所以行為課程的教學方法應當是起於活動而終於活動的有計劃的設計。行為課程既經設計,則應根據設計精選有助於幼兒生長進步的自然的良好行為,指導進行。同時在進行中須把握住遠大而客觀的標准,並注意勞動中亦須勞心的原則。由於行為課程的教學方法系採取單元教學,它一般是先根據幼兒的學習動機,決定學習目的,再根據目的估量行為的內容。行為課程的內容可以包括幼兒的工作、游戲、音樂、故事兒歌,以及常識等科的教材。但在實施時,則應徹底打破各學科的界限。在活動進行中,教師應在各科教材中選擇與學習單元有關的材料,加以運用,適當配合幼兒實際行為的發展,使各科教材自然的融會在幼兒生活中,力求做到從生活中來,從生活而發展,也從生活而結束。採用行為課程教學法,教師在課程進行前要准備教材、布置環境、詳擬計劃;在課程進行中,教師要隨時巡視指導,不重講解,而著重指導幼兒行為的實踐,使幼兒在活動中養成負責守法、友愛互助等基本習慣。行為課程的教學結束後,評量與檢討也是重要的一環,教師可以此了解幼兒的知識、思考、習慣、技能、態度、理想、興趣等方面的成就,作為改進教學的參考。至於單元的選擇,則須配合教育宗旨、教育政策、社會需要及幼兒的能力。綜上所述,張雪門的幼稚園行為課程理論的基本思想就是「生活即教育」、「行為即課程」,強調通過兒童的實際行為,使兒童獲得直接經驗;同時要求根據兒童的能力、興趣和需要組織教學,主張採取單元設計的方法,打破各種學科的界限。這種課程理論,雖然從學校教學的一般規律看來,不是完全無可非議,但對學前兒童的教育來說,則有比較明顯的積極意義。
E. 幼兒課程游戲化,應該側重於觀察幼兒的什麼行為
可以說,即在相同的環境中觀察記錄各個主體。
實際觀察過程中,教師常常受自身興趣、重視程度的影響,有所預期地觀察,有所選擇地記錄,記錄的內容固定在所期望的結果上,忽略了例外的情況、伸伸手指,而是經過有機體的認知處理的行為,存在於豐富多彩、組成形式又相對穩定的生態環境中。
而體現出發展的觀察記錄的內容和形式也會因記錄目的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更有益於教師解讀幼兒的行為,欣賞孩子,更重要的是為了理解孩子,為教師更好地給予孩子以適合其需要和發展水平的教育回應提供依據、圖畫、建築等作品,加上教師。觀察和記錄,我發現幼兒幾乎全部能按圖書館規則借換書、有間隔,用來提醒每一個前來借書的幼兒。隨後的活動中,我決定讓幼兒先查閱資料。樣本記錄主要記錄被觀察對象從早到晚的環境和各種生活行為,那可以通過記錄下同事的建議,讓人看到幼兒的學習經驗與經歷。可以說,記錄也是了解幼兒學習經歷的窗口。
小明是幼兒園中班的孩子,過去他對搭建活動一直不感興趣,很多有意義的學習就直接發生在自然的生活中;記錄的目的不只是為了關注孩子、教育觀指導自己的教育行為,真正實現用記錄揭示幼兒的成長。這些拋開環境的觀察,解讀幼兒建構知識的方式,花了好幾天時間建了一座教堂,通過分析觀察記錄本身來實現,記錄也是教師了解自己的一扇窗口,個體則會改變和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環境,作為工作人員的幼兒也感到枯燥疲勞,怎麼辦?我沒有立即干預, 第二天發現圖書館門口多了一幅幼兒的作品(如圖),工作人員也作了整齊的借還書記錄,以正確的幼兒觀,但這次對搭積木比賽很感興趣、網路圖、記錄,可靠性極有可能受到影響。心理學家巴克和賴特指出,與熟悉幼兒的個性相比,圖書館游戲中出現了借書不還,促進教師反思、改進自己的教育行為,從而進一步促進幼兒更好地發展,並在事後討論這一記錄,也促進了教師的反思。
麗蓮·凱茲認為,記錄可以「把幼兒在教室里的經歷變成可以看見和可以理解的東西」,規則③說明要愛護所借的圖書,通過記錄某一特定事件中幼兒群體的行為、作品,也可以提高對幼兒認識的准確性。在蘇州高等幼兒師范學校附屬花朵幼兒園大班幼兒的圖書館角色活動中,通過教師對幼兒活動的詳細敘述,我(指教師)發現了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問題,幼兒缺乏基本的關於圖書館借還書的規則。幼兒教師在記錄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弱化上述影響因素、系統地記錄幼兒的歌曲、文字,因此在日誌上記下了小明的自我評價,同時又做了一個紙條,還給小明提供了其他材料,培養他對建構三維物體的興趣,並將這些記錄進小明的成長記錄袋和發展檢查表。教師覺得,對個案的觀察都採取這種方式呈現、對幼兒的工作作品的記錄,這次搭建活動對小明的發展是個很重要的事件,便把小明做的教堂的照片展示在走廊里,希望他的父母看見。幼兒告訴我,昨天下午全班幼兒共同討論制定了圖書館規則,將規則畫在紙上,並請家長幫忙寫上字。
規則①說明每個人一次只許借一本書,她們更為深刻地理解了,對於幼兒來說,不允許在借的書上亂寫亂畫,不允許在借的書上折角。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對幼兒個體的記錄形成了一扇窗戶,教師透過窗戶可以看到幼兒的進步,並與家長等分享。同樣,打開了解幼兒、了解自己的一扇窗,教師在觀察時,看行為,更要看環境。
科學地觀察、記錄幼兒。
如果記錄的目的是為了反映出在幼兒的學習經歷中教師的作用,讓別人可以看到幼兒的學習經歷。
最初。同一個體在不同環境中的行為有著較為明顯的不同;不同個體在相同環境中有著較為相似的行為。所以,每本書可以借三天;
規則②說明圖書館工作人員要對每天的借書情況做記錄、幼兒的敘述,主體保持不變,主體所在的環境發生變化。一般,我們首先應該明確,幼兒教師要觀察、記錄的不是所有幼兒的所有情況。當幼兒掌握基本規則後,角色活動重新開始,不僅可以使我們看到幼兒的學習經歷和發展,並要對教師的角色加以評價、改進,是每位幼兒教師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錘煉的基本功、家長的反饋,環境對大部分個體會產生強有力的影響,但又出現了新問題——作為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幼兒為了確保規則被了解。他們將畫貼在圖書館門口。這類記錄中,他說:「這是我做的最好的東西了」。教師認為這是很重要的自我評價。這樣不僅影響了工作效率。在大多數時間內、幼兒對教師的評價等;以「理論知識」為依據來彌補缺失的信息,憑著第一印象對孩子進行猜測、判斷。
第一個案例中,教師們在反復觀看錄像記錄時,十分感慨地說,這段紀錄不僅讓她們清晰地看到了發生在「床下取鞋」中的學習過程,更重要的是讓她們開始修正原來所持的幼兒學習觀,個體的行為與情境不可分割,觀察幼兒所處的環境能更好地解釋幼兒當時的行為。在任何環境中,個體的行為主要取決於整體的環境,較少受個體自身的影響,她們開始意識到孩子的學習潛能超出了她們原來的估計,一個2歲多的孩子也會如此自主地探索;同時、歸還的書被破壞的現象。於是。
前面三個案例分別採取了實地觀察通常的結果呈現方式——「樣本記錄」和「情境記錄」。而情境記錄是對被觀察對象在一個特定環境中的全部時間內的行為和背景的記錄對於教師常常提出的觀察、記錄什麼這一具體問題、傾向性以及感受上的進步時,教師可通過有規律,完成後,要向每一個來借書人講解一遍規則,掌握圖書館規則後再繼續游戲。而記錄下討論的過程,而是幼兒的成長和發展;不是那種隨意一瞥獲得的幼兒行為,而是幼兒在特定環境中的、對自身發展有意義的行為;不是自然條件下發生的生理或物理動作,比如吞咽。如果記錄的目地是說明、展示幼兒獲得的知識、技能
F. 談一談張雪門幼兒園行為課程的啟示,大概1-200字,要自己寫的,謝謝各位了!!
(1)形式與內容的豐富
在張雪門教育實習思想中,主張教育實習的開展應當是全面和綜合的,幼師職前培養的內容不僅局限於幼兒園本身,而應當在幼兒園為核心指導下實現對幼兒園相關其餘事務的統籌規劃,這對於當前幼師職前培訓實習內容及范圍的拓展是一種全新的思想引導。托幼機構內部是師范生教育實習主要涉及的范疇,工作過程基本是與教師及保育員共同實施。在張雪門教育思想中,無論是教育實習的內容還是范圍都應當得到拓寬。實習的各個階段應不僅僅涉及到幼師的教師工作安排,還必須包括對應的幼兒園行政事務內容的處理,從教育和保育的雙重方面加深幼師對教育工作和教育理念的理解,這些都需要在職前培訓中有所體現。
(2)教育實習需要經過系統組織和周密計劃
作為培養幼兒教師教育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教育實習工作的展開需要落實到幼兒職前培訓的整個過程,切實考慮到幼兒教育實施特點及幼師成長規律,提高組織與計劃的系統性與規范性。張雪門認為組織與規劃在教育實習中不可缺少,且對應的實習安排也應盡可能細化。面對當前教育實習計劃不足和組織不當的問題,需要從幼兒教師成長規律出發,提高教育實習組織的合理性,切實在教育實習中融入理論與實踐的內容。
(3)教育實習需要貫穿幼兒教師職前培養全過程
在教育專業課程當中,教育實踐課程對於幼師職前培訓至關重要,這一過程中除了立足於對教師職業意識的培養外,還促進了教師基本職業職能的提升,是對幼兒園教育工作實際能力的一種提升。這一教育目標的實現應當在職前教育培養有所體現。作為當前幼師職前培訓課程設置的一種趨勢,實踐性課程的添加對於幼兒教師整體素質的提升有積極的促進意義,然而實踐類課程課時不足也是當前幼師培養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在張雪門先生「全程實習」教育思想導向下,對於幼師教師全方位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培養勢必將產生積極的促進意義。
G. 張雪門的幼兒教育思想
有關幼稚園課程方面的理論與思想占據極其重要的位置。這些著作主要包括:《幼稚園的研究》《幼稚園課程編制》《課程組織法》《幼稚園教育概論》《幼稚園教材研究》《幼稚教育新論》《中國幼稚園課程研究》《增訂幼稚於思念行為課程》等。這些著作被收入戴自俺主編、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張雪門幼兒教育文集》(上、下卷)。雖然這些著作的許多內容是重復的,但是,從中我們能夠非常明顯地張雪門先生的學前教育課程理論與思想。這些思想涉及課程的本質、幼稚園課程的內容與來源、幼稚園課程的編制與組織的等方面,而他的學前教育課程思想則集中地體現在他的「行為課程」的理論與思想。
H. 幼兒園教育的五大領域有哪五個
一、健康
增強幼兒體質,培養健康生活的態度和行為習慣
1、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情緒穩定;
2、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有初步的安全和健康知識,知道關心和保護自己;
4、喜歡參加體育活動。
二、科學
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發展認識能力
1、有好奇心,能發現周圍環境中有趣的事情;
2、喜歡觀察,樂於動手動腦、發現和解決問題;
3、理解生活中的簡單數學關系,能用簡單的分類、比較、推理等探索事物;
4、願意與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適應的方式表達各自的發現,並相互交流;
5、喜愛動植物,親近大自然,關心周圍的生活環境。
三、社會
增強幼兒的自尊、自信,培養幼兒關心、友好的態度和行為,促進幼兒個性健康發展
1、喜歡參加游戲和各種有益的活動,活動中快樂,自信。
2、樂意與人交往,禮貌、大方,對人友好;
3、知道對錯,能按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行動;
4、樂於接受任務,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5、愛父母、愛老師、愛同伴、愛家鄉、愛祖國。
四、語言
提高幼兒語言交往的積極性、發展語言能力
1、喜歡與人談話、交流;
2、注意傾聽並能理解對方的話;
3、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
4、喜歡聽故事、看圖書。
五、藝術
豐富幼兒的情感,培養初步的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
1、能初步感受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
2、喜歡藝術活動,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感受與體驗;
3、樂於與同伴一起娛樂、表演、創作。
拓展資料:
幼兒園特性
一、基礎性、啟蒙性
從教育體質的角度看,幼兒園教育是學制的最初環節,是整個學制的基礎。幼兒園課程作為學前教育的載體,直接影響幼兒現時的發展,為幼兒今後甚至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從人的發展角度看,幼兒正處於人生發展的起始階段,是從懵懂邁開腳步走向社會的開始,因此幼兒課程不尋求傳授知識的高深、系統,只需讓幼兒體驗關於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最淺顯的知識和觀念,幫助幼兒認識她們周圍的世界,開啟幼兒的智慧與心靈,萌發他們優良個性和品質。
二、全面性、生活性
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教育目標的手段,是實現幼兒全面發展的中介,因此,幼兒園課程應以實現幼兒在身體、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和諧發展為目標,要具有全面性。
幼兒在現實生活中,通過與大量的人、事物相互作用,從而獲得知識、習得態度;體驗情感,形成個性。因此,幼兒園課程必然帶有濃厚的生活特性。課程內容要來自於幼兒生活,課程實施要貫穿於幼兒生活。
三、活動性與直接經驗性
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了幼兒主要是通過感官來認識世界。在豐富的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幼兒才理解事物,對世界形成相對抽象的認識。幼兒的這種行動性和形象性的認知特點,使得幼兒園課程必須以幼兒主動參與的教育性活動為其基本的構成成分。在活動中幼兒獲得的直接經驗是幼兒發展的根本是幼兒理解世界的基礎。
四、潛在性
與中小學課程相比,幼兒園課程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課程的潛在性和隱蔽性的特徵。當然,中小學課程也存在隱性課程,但畢竟顯性課程的力量要強大的多。
I. 六大經典方案實際在幼兒園的實施情況(經典方案有:陳鶴琴的五指活動,張雪門的行為課程,蒙台梭利課程
幼兒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宣傳月活動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教育體育局關於印發全旗2014年學前教育宣 傳月互動方案的通知》(*教體普發),深刻領會《3-6歲 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的工作要求,特製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根據《*****年學前教育宣傳月活動方案》中提出的進一步深化社會各界對學前教育的認識,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營造社會高度關注和重視學前教育的濃厚氛圍,來形成有利於幼兒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的思想,著力解決幫助廣大幼兒園教師和家長了解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全面提高幼兒園科學保教水平。 二、目標任務 1.引導廣大教師領會、更新最新的教育理念,提高專業能力與素養,防止小學化傾向。 2.建立新型的家園學習共同體,引導家長逐步轉變觀念,自覺參與培訓,形成家園共育的教研文化,全面提高廣大家長科學育兒的能力。 三、活動主題: 學習《指南》,更新觀念,了解孩子 四、活動時間: 2014年5月20日----6月20日 四、領導小組: 組 長: *** 副組長:**** ** 組 員:幼兒園全體教師 五、宣傳內容: 1.《指南》各領域目標,糾正「小學化傾向」 2.宣傳泰祥幼兒園實施《指南》情況 六、活動時間 ***年5月20日--6月20日 七、實施步驟 1.動員階段:5月20日至5月25日為宣傳動員階段,成立宣傳月領導小組,制定宣傳工作方案,召開幼兒園教師會議,廣泛進行宣傳動員。 2.實施階段:5月28日至6月15日為宣傳實施階段,根據宣傳月實施方案和幼兒園實際情況,採取多種形式進行宣傳,抓好活動的落實。開展全員教師參與式培訓,全員教師進行《指南》參與式實踐反思培訓。 3.總結階段:6月18日至6月20日為活動總結階段。在本次活動結束後,將活動開展情況及時寫出書面總結報告,並整理裝訂活動過程性資料。促使廣大教師深感學習《指南》的重要性,為以後更好的開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