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做客課程案例
㈠ 幼兒園語言《月亮做客》公開課教案
一、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初步了解月亮盈虧變化的規律。 2.願意傾聽並進行講述,能簡單地記錄月亮外形的變化。 3.萌發幼兒對月亮變化的好奇心和觀察興趣。 二、活動准備: PPT 三、活動過程: 1.猜謎語導入活動 謎語:缺時一道小彎彎,圓時一個大玉盤,白天躲藏夜晚現,灑下光輝照人間。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它是誰嗎?你們喜歡月亮嗎?關於月亮你想告訴我什麼呢? 你們看過月亮嗎?在那裡見過呢?(你見到的月亮待在哪裡?) 你看見的月亮是什麼樣子的? 2.聽故事並進行討論 (1)聽故事 師:我發現你們看見的月亮都不一樣的呢。有的像……有的像…… 我們如果送一件衣裳給月亮,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吧。 (2)討論。 ①月亮姑娘有沒有穿上漂亮的新衣服?為什麼沒有穿上呢? ② 過了5天,裁縫師傅給月亮送衣服,月亮變成什麼樣子了?(像彎彎的鐮刀) ③ 裁縫師傅又去重做衣服,5天後,月亮變成了什麼樣子?(像彎彎的小船) ④又過了5天,月亮又長胖了,變成了什麼樣子?(像圓圓的大銀盤子) 3.記錄變化。 月亮姑娘是怎樣變化的呢?引導幼兒回答出順序(如果幼兒很快能回答出來則強調語言規范,先……然後……最後) 小結:難怪裁縫做的衣服總是不合身,原來是因為月亮姑娘每天都在不停的變化。 教師:我們把月亮變化的樣子畫下來吧。 幼兒用記錄紙畫月亮盈虧變化,注意變化的順序。 4.展示幼兒作品 5. 討論月亮圓缺變化的原因。 教師引導幼兒討論月亮為什麼會有圓缺的變化,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理解。 教師小結:月亮本身不會發光,他發出的光來自於對太陽光的反射。月亮有變化是因為地球擋住了太陽反射到月亮上的光線。 3.結束活動 師:小朋友們,你們現在認識月亮姑娘了嗎?喜歡月亮姑娘嗎? 想和她做朋友嗎?那就先從觀察月亮開始吧。 討論遇到陰天,看不到月亮的時候,如何記錄? 請小朋友們用一個月的時間來觀察月亮,並把每天看到的月亮的樣子記錄下來。到時候我們再來討論關於月亮的話題吧!
㈡ 幼兒園教案 做客
哪個年齡段的,什麼樣的課。音樂你要用在開始還是結束的時候
㈢ 幼兒園禮儀教育《做客》的教案
案例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待教學的結果--某種教學措施的即時回效果,包括學生的反答應和教師的感受,解決了哪些問題,未解決哪些問題,有何遺憾、打算、設想等。以「問題」為主線,有矛盾、沖突甚至「懸念」,能引起讀者興趣和深入思考。
㈣ 幼兒園開心識字做客的教案
利用情景活動,引進幼兒興趣。 今天我請小動物到小二班做客,你們願意去嗎? 二、學習量詞 1、 師:「看,我今天准備了很多食物請你們吃呢,我們看看,都有寫什麼,好嗎?看這是什麼?」(蘋果)「 有多少蘋果啊?」(一個蘋果)學習量詞:一個蘋果。 2、 用以上的辦法分別學習一條香蕉、一根骨頭、一串葡萄、一片樹葉。 3、 游戲:我吃了…… 1) 師:「你們看,桌子上有許多的食物,你們喜歡吃什麼就去拿什麼吧!」 2) 幼兒去拿食物,然後回位置上做好,互相說說自己拿了什麼食物,教師可以巡迴檢查,看幼兒有沒有說錯。 3) 教師請個別幼兒起立回答,他拿了哪些食物,要正確的說出量詞。 二、 游戲:玩玩具 讓幼兒自由選擇一種玩具,並說出他拿的玩具是什麼?如:我拿了一根球棒。 活動目標: 1、 學習量詞:一個XX、一條XX、一根XX、一串XX、一片XX。 2、 能積極參與游戲活動。
㈤ 幼兒園社會科學跟著媽媽去做客教學過程
1、關於孩子: 場景一:各班幼兒排著長長的隊伍。孩子們隨意地拉著手,歪歪扭扭地走著,其中隊伍中間有幾個孩子走著走著就故意停下來,等到前面的小朋友已經離開一段距離,這才拉著旁邊小朋友的手沖跑過去,有的孩子跑得急,被絆了一跤,摔倒在地上哭了起來。 場景二:隊伍最後面的幾個孩子跑到了隊伍的外面,肆意地糾纏打鬧起來。老師站在隊伍前面,喊著後面幾個調皮孩子的名字。由於隔得有些遠,孩子又沉浸在與同伴的嬉鬧中,根本不理睬。 場景三:有幾個調皮的孩子趁老師不注意,轉過身去張開雙臂擋住後面的小朋友不讓他們走,後面的孩子有的著急地喊著老師,有的企圖從張開的手臂下沖過去。 2、關於教師: 場景一:兩個班級的幼兒擦肩而過,這個班的老師叫住那個班的老師,不知道為了什麼事情低聲交談起來,不時發出陣陣笑聲。 場景二:老師帶著班上的孩子漫無目的地自顧自地向前走著,根本看不到後面孩子已經拉開了很長的距離,更理會不到個別孩子的打鬧。 場景三:「你鬧什麼鬧?居然還打架?好了,我們馬上回去睡覺了,你要鬧你就在這里鬧吧!」老師終於看到那幾個頑皮打鬧的孩子,開始把他們拉到一邊,氣急敗壞地批評著,其他孩子在靜靜的看著。與反思: 飯後散步是幼兒園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由於它不同於其他教學活動那樣組織嚴謹,具有很強的目標指向,因此更具備特有的自主性、開放性和隨機性。別看它只有短短半個小時不到的時間,但是卻是教師帶領幼兒放鬆身心、交流談話、開展隨機教育的好時機。如果組織有效,它會給我們的教育帶來意料不到的驚喜與收獲,反之,就會出現如現狀描述中的場景,成了安全隱患所在。 因此,組織好飯後散步活動,是教師班級管理智慧的集中體現,也就成為一項需要研究的課題。通過組織教師交流討論,剖析現狀,我們發現,當前的飯後散步的若干問題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原因: 1、沒有目標性。教師認為開展了一上午的活動,飯後正是放鬆的時間,而散步無非就是帶著孩子在場地上地走走,根本不需要目標。 2、缺乏有效的組織。正是有了隨意、放鬆的想法,教師也就懶得再去實施有效的組織活動,自己和隨行的老師東拉西扯,說說天氣、聊聊衣服,分享時下的八卦新聞,有的甚至還拿出發信息,對幼兒不管不問、放任自流。 當問題和原因旗幟鮮明地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又組織每個班的老師積極開展探索和嘗試。以下是我園正在實施的一系列有關散步的改革措施。 一、位置調整,打造平等自主模式 1、從「順走」到「倒走」——給幼兒尊重的智慧 散步中我們經常看到,男孩女孩排好隊,老師一隻手牽著排頭的孩子向前走著,孩子看見的總是老師的背影,老師也無法關注到身後幼兒的行為表現。所以我建議老師散步時兩只手拉著排頭的幼兒,面對著幼兒倒退著走。這樣老師就可以看到所有的孩子,照顧到每一位幼兒。「順著走」和「倒著走」,雖然只是一個細微的轉變,卻體現了教師對孩子的關注、平等和尊重,於細小處見大智慧。這正是:「教師倒走一小步,觀念提升一大步。」 2、從「領走」到「跟走」——還幼兒自主的智慧 在實施中我們發現,無論順走還是倒走,始終是老師在起引領作用,指揮棒始終掌握在老師手裡,所以我們改變教師為主體的現狀,而為幼兒架橋搭台,讓他們來充當排頭兵,把自還給幼兒,由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掌控散步的目的地和路線。教師則可以走在隊伍的後面或者旁邊,扮演引導和及時調整的角色。這樣的「跟走」方式可以使教師更好地貼近幼兒,並根據他們的表現及時作出反饋,例如,隊伍中有人掉隊,或者「小火車」出現斷節了,教師馬上可以幫助這些孩子迅速跟上,而如果教師在排頭就顧及不上。 從「順走」到「倒走」,再從「領走」到「跟走」,是教師觀念的再一次更新和提升,讓孩子在散步中由被動變主動,身份也從追隨者變為主人翁。 二、推陳出新,建立新型管理格局 除了天氣原因,飯後散步是一件幾乎每天要開展的活動,時間一長,無論是教師還是幼兒都會有懈怠心理。當活動處於無組織無管理狀態時,幼兒打鬧嬉戲、脫離體現在就會自然發生,安全隱患也就隨之而來。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又進行了調整。 1、「新老師」帶「新班級」——調兵遣將的智慧 每天面對同樣的教師和幼兒,大家都會覺得厭煩。有時,我們不妨玩玩「帳前換帥」的游戲,平行班之間或者跨年級之間更換教師,由「新教師」帶一「新孩子」,必然會引發孩子的興趣,他們會把新老師和自己班的老師作一番討論和比較,因為有了新鮮感,幼兒的注意力更多地投射在新老師的身上,而當新老師對他們提出要求時也會積極地響應。同時,這也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和要求,是對教師換班以後隨機應變能力的一種鍛煉和考驗。 2、「大孩子」帶「小孩子」——大兵小將的智慧 讓大班的孩子和小班的孩子手拉手,共同開展散步活動。大孩子在小孩子面前儼然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自居,油然而升的自豪感和責任心讓他們對小班的弟弟妹妹呵護備至。他們會自發地拉著小班孩子的手,關切地提醒他們走路要小心,還向他們介紹自己班上的好朋友,帶領他們共同去探索發現的新事物。與此同時,也減輕了教師的管理壓力,她們要做的就是進一步提醒大班孩子明確自己的責任,引導他們帶領小班孩子開展安全自主的游戲和活動。 三、打破常規,凸顯多元化游戲組織 《綱要》中明確指出,游戲與生活的結合可以使幼兒在游戲中快樂的生活,在生活中快樂的游戲。而飯後散步總是以「走」的方式來呈現,長此以往,日復一日,大家都難免覺得呆板單一、墨守成規。於是我們改變固定的行走模式,變走為「玩」,在玩中體現趣味,在玩中開展教育。 1、排隊也是玩 「要去散步了,孩子們,一定要排好,跟在前一個小朋友的後面。要不然,汽車開過來,你可是會撞飛的哦!」小朋友排好隊站在樓梯口,老師手握方向盤做成一輛汽車的樣子,快速地挨著孩子從排頭開到排尾,遇到站在隊伍外面的孩子就停下來提醒他:「快快快,汽車開來啦,快躲進隊伍里去哦!」這個小朋友聽了趕緊站進隊伍里去。這樣,「小汽車」兩邊一跑,隊伍就很整齊了。這時,我們就可以出發去散步啦。 2、走路也能玩 幼兒園的場地是用色彩不同的大理石拼貼出的圖案,每一道線都剛好是一雙小腳的大小,在孩子們眼裡,這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小橋」了。站在「橋頭」,老師說:「小心啊,要過小橋了,可不要掉下去哦!」小朋友小心地走上了「小橋」,慢慢地步子。走過了橫線的小橋,再走豎線的小橋,還有斜線的,S形線的,橫豎交錯的。有時,老師還為孩子的行走設置一些障礙,如路中間放幾塊平衡木做小山坡、放幾座拱形門做山洞,既增加了游戲情節的趣味性,也考驗了孩子的耐心、挑戰了孩子的好勝心。孩子們沉浸在小心翼翼的漫步游戲中,玩得不亦樂乎。 3、民間游戲選著玩 由於是剛剛吃過飯,從孩子的身體健康角度出發,我們不主張帶領孩子玩緊張、尤其是需要奔跑追逐的激烈游戲。但是一些具有輕微運動量的民間游戲還是可以開展的。如「我們都是木頭人」「點兵點將」「猜猜在哪頭」等等,無論是在草地上、花圃邊、大樹下、走廊里,只要游戲的兒念起來,我們就能玩起來。既不會導致幼兒由於過度奔跑而帶來胃、腹的不適,又為枯燥呆板的飯後散步過程注入了趣味性、生動性。 4、跟著音樂一起玩 飯後散步的時間是輕松的,也是安靜的。這時我們不妨利用校園音響播放一些舒緩、優美的輕音樂,引導幼兒在教師的帶領下,邊走邊根據音樂學一學模仿動作、做一做手指操。也可以播放孩子們學過的或者是熟悉的曲和兒,在無拘無束地低吟淺唱中不知不覺地度過這快樂的散步時光。 5、探索發現自主玩 大自然是孩子天然的樂園,向孩子坦露著真實,它以獨特的神奇和奧秘吸引著孩子、呼喚著孩子,陶冶著孩子的情操,培養了孩子的探索意識,多元化地給孩子展示了一個動靜交替、美若壯錦的世界。 我們可以利用散步的時間帶領幼兒走進種植園、走進小樹木、走進草叢里,撿一撿落葉、拾一片花瓣,去看看西瓜蟲究竟為什麼會捲成一團,去數數小竹筍到底穿了幾件衣服,去仔細研究一下大樹上那兩個鳥窩究竟是誰的家,去沿著小蝸牛爬過的線追蹤一下它的去向。在這里,到處隱藏著有趣的秘密,教育的契機隨處可見。引導幼兒關注奇趣的大自然,鼓勵幼兒大膽探索,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直接感知、學習,也算是散步過程的另類收獲吧。結束語: 飯後散步的組織看似簡單,卻隨處可見教育契機,蘊含著教育的大智慧。教師要及時進行自我反思,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行為,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轉變自己的角色身份,從單純的組織者、說教者變為幼兒學習、游戲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推動者,讓幼兒在「生活即教育」的活動中獲得既快樂、又有意義的發展。而幼兒不僅僅是一個有能力的學習者,也是一個有能力的思考者,他們有自己面對問題的勇氣和獨特的解決問題方式。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孩子,而在認識的過程中,我們會獲得更多、更好的教育靈感和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