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的基本原因和內容
1. 什麼是新課改新課改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新課改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上世紀末,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新課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新課改的主要內容是:
1、課程目標方面:反對過於注重知識傳授,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以前的老師授課比較注重照本宣科,所教的內容大都跟書本一模一樣,這樣教出來的學生其思維能力相對較弱。新課改則更注重引導學生去探索新知識,而不是老師告訴你什麼就是什麼。
2、課程結構方面:強調不同功能和價值的課程要有一個比較均衡、合理的結構,符合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新課改除了需要學生掌握課本知識之外,更強調了德智體美等多方位的發展,使學生更適應新時代的需求。
3、課程內容方面,強調改變「繁、難、偏、舊」的教學內容,以前的教育當中有很多難度在中上的知識,導致兩極分化,有的學生解難題特別厲害,有的學生卻連基礎都掌握不了。新課改則更注重學生對於基礎知識的牢固掌握,以及全面發展。
4、課程實施方面,強調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以前都是老師要學生乖乖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新課改之後則更強調了學生的積極性。教學人員應該通過一些方法,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的去學習。
5、課程評價方面,以前的評價過於強調甄別與選拔,現在強調評價是為了改進教學、促進發展。例如在評分機制上更為靈活,學生差一點點及格的情況下,老師可以酌情處理,讓他及格,增強自信,同事也激發對學習的興趣。
6、課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國家課程、教材一統天下,現在則更強調「因地制宜」,也就是說各地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做相應的改動,使得教材、教學等更適應學生的發展。
(1)新課程改革的基本原因和內容擴展閱讀: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人們已經感受到了一些變化:各地用的課本是不完全一樣的,老師上課不是「緊扣教科書」了。學生的「問題」多起來了,「中考」改為「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了。高中錄取不是只看分數了。
高中新課改「最要害」的變化是學生自主選課。也就是說,學生在完成必修課程的基礎上,有很大的「課程選擇權」,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想學什麼就學什麼」。
2. 初中新課程改革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以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語文、數學、外語、科學內(或物理、化學、生物容)、歷史與社會(或歷史、地理)、體育與健康、藝術
(或音樂、美術)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積極倡導各地選擇綜合課程。學校應努力創造條件開設選修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藝術、美術課中要加強寫字教學。
3. 什麼是新課程改革,內容是什麼
起始年級」說
近來,各大媒體頻頻出現這樣的報道:新一輪課程改革要「從某某年起」,似乎課程改革只是起始年級的事,與其他年級無關。難道是因為起始年級用的是「符合課改」的新教材,而其他年級還用老教材,所以才會新舊有別嗎?但是新一輪課改的要求明確指出,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如果讓其他年級的教師仍然拘泥於教材,被教材牽著鼻子走,那麼課改就只能專屬於起始年級,而與其他年級無線了。難道其他年級的教師就不該提「進入角色」嗎?
「培訓上崗」說
眼下,各地紛紛出台了教師崗前培訓的一系列措施,並嚴格規定不培訓不能上崗。然而由於條件限制,有關部門還無法對所有教師都進行培訓,於是就讓接受過培訓的教師再來培訓其他教師。由於每個人的教學思想、教學風格不盡相同,理解能力與接受程度也有差別,所以往往會出現「東施效顰」或「畫虎不成反類犬」的現象。這種「傳幫帶」的做法讓其他教師只能「坐等觀望」,無形之中扼殺了教師自身的創新精神。難道課改非要「一刀切」,讓廣大教師都跟著固定的程序走嗎?
「合作」「討論」說
新課改為了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合作學習卻走了樣。有的教師不管「問題」的難度如何,是否有討論的價值,—律交由學生討論解決,課堂氣氛倒是活躍了,但效果如何還不敢說。學生中不乏很有見地的發言,但更多的是人雲亦雲,隨聲附和。教師卻常常是緘默無語。難道課改就是把教師的「一言堂」,改成學生的「—言堂」嗎?
「操作」「實踐」說
新一輪課改提倡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精神,於是新材料相應地偏排了一系列有利於操作與實踐的活動,諸如「動手做做××實驗」、「訪問××工廠」,到「圖書室或網上查閱××資料」等等。然而,在廣大農村地區,實際的做法卻是化學老師在黑板上「做實驗」,從口裡「變顏色」;計算機老師在黑板上打電腦,神遊互聯網……培養學生的操作與實踐能力成了空談。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農村,難道課改還只能是畫餅充飢嗎?
4. 新課程改革的內容是什麼,該怎麼做
新課程改革要改變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倡導學生主動參版與、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必須對傳統的課堂教學進行改革。
新課程改革下,學校應該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實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蘇派課改中心提出了一個觀點,課改不是目標,課改的目標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同教育生態的學校應該採取不同的課改重點。
5. 誰知道新課程改革的相關內容
(一)課程改革的背景
1、國際上日趨激烈的競爭。
2、世界范圍內大規模基礎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動。
(1)日本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a、參與社會和國際的意識b、獨立思考的能力c、為學生掌握基本內容創造一流的教育環境d、鼓勵每處學校辦出特色和標新立異.
(2)英國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有利於精神發展,道德發展,社會發展、文化發展,培養交往能力,數的處理能力,信息技術的能力,共同操作能力,改進學習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國內基教課程體系不適應素質教育發展需要。
原課程存在的不足:(1)課程目標注重的是知識目標;(2)教學內容多雜,知識多、難度大,存在難繁偏舊的問題;(3)學生主體地位沒能充分體現,自主學習量偏小;(4)教學過程過於強調學科體量,違背學生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
(二)課程改革的目標與思路
1、總體目標:以「三個面向」和「三個代表」為指導,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2、具體目標:
(1)改變課程過於注重傳授知識的傾向
(2)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氛圍,科目過多傾向
(3)改變課程內容難繁依舊,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傾向
(4)改變課程設施過於強調接愛學習、死記硬背,機械學習現狀。
(5)改變課程評價過於強調區別和造成的功能
(6)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
(三)課程改革的進展和成果
1、醞釀准備階段:99年始 已結束
2、實驗階段 :現在到2004年
3、推廣階段:2004年始
6. 新課程改革的內容
一)課程改革的背景
1、國際上日趨激烈的競爭。
2、世界范圍內大規模基礎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動。
(1)日本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a、參與社會和國際的意識b、獨立思考的能力c、為學生掌握基本內容創造一流的教育環境d、鼓勵每處學校辦出特色和標新立異.
(2)英國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有利於精神發展,道德發展,社會發展、文化發展,培養交往能力,數的處理能力,信息技術的能力,共同操作能力,改進學習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國內基教課程體系不適應素質教育發展需要。
原課程存在的不足:(1)課程目標注重的是知識目標;(2)教學內容多雜,知識多、難度大,存在難繁偏舊的問題;(3)學生主體地位沒能充分體現,自主學習量偏小;(4)教學過程過於強調學科體量,違背學生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
(二)課程改革的目標與思路
1、總體目標:以「三個面向」和「三個代表」為指導,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2、具體目標:
(1)改變課程過於注重傳授知識的傾向
(2)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氛圍,科目過多傾向
(3)改變課程內容難繁依舊,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傾向
(4)改變課程設施過於強調接愛學習、死記硬背,機械學習現狀。
(5)改變課程評價過於強調區別和造成的功能
(6)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
(三)課程改革的進展和成果
1、醞釀准備階段:99年始 已結束
2、實驗階段 :現在到2004年
3、推廣階段:2004年始
7. 為什麼要進行新課程改革
課程標准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本次課程改革將我國沿用已久的教學大綱改為課程標准,反映了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基礎教育各門課程標準的研製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經過近300名專家的共同努力,18種課程標准實驗稿正式頒布,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新的階段。
為什麼要課程改革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是集中體現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載體,因此,課程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是純粹主觀意志的產物,而是人們對特定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作的主觀反應。因此,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不僅決定了一定社會中的教育是否要進行改革,而且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標乃至規模。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充分地說明了上述論斷。
整個教育發展史的事實表明,社會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的變革,以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都將引發學校教育的重大變革。剛剛過去的20世紀之所以被人們稱做教育改革的世紀,其原因也在於此。
工業經濟時代的學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價值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句話,即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生產者和勞動者,成為生產和消費的工具。學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價值。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人力資本理論。其專注於經濟增長、不顧人的發展的教育模式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然而,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關注,要求對教育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如果不著手對基礎教育課程進行改革,將嚴重影響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世界各國之所以不約而同地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原因也在於此。
同過去時代在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等方面的社會發展主要依賴於自然資源或物資力量相比較,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對於21世紀人類發展則具有越來越關鍵的意義。所謂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學習工具,即閱讀、書寫、口頭表達、計算和問題解決;二是要具備基本的知識、技能,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只有這樣,他才能具有能夠生存下去、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積極參與社會的發展,並能終身學習。
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和既往的七次課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對於促進我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承認,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同時代發展的要求和肩負的歷史重任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反差。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第一,固有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所產生的危害影響至深,這與時代對人的要求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第二,傳統的應試教育勢力強大,素質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實。
課程結構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脫離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學生死記硬背、題海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課程評價過於強調學業成績和甄別、選拔的功能;課程管理強調統一,致使課程難以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這些問題的存在,以及它們對實施素質教育的制約及產生的不良影響,都足以說明推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針對性。
課程改革的目標
概括地說,這次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工業經濟對於「效率」的崇拜又決定了學校教育必須以簡約、規范的方式來傳授知識,因此,建立在對知識加以分門別類基礎之上的分科課程就成為課程結構最重要的特色。此外,各門學科對於各自領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性」「權威性」的追求,不僅造成了學科之間的森嚴壁壘,而且使教科書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尊嚴。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以教科書為載體知識便處於核心地位,成為制約教師和學生活動的依據。換言之,知識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目的。
現行課程體系的上述特徵,都反映了這么一種教育理念或關於人的發展觀:國家和社會發展集中地體現為經濟的發展,因此,與生產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學校課程體系應該追求的最高目標;同時,它也構成了人的「發展」的全部內涵。
顯然,如果不根治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現存的應試教育的弊端,素質教育就不能推行。
為了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同時針對現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了本次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這些目標構成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框架,體現了課程改革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系統工程。
一、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二、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三、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
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五、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六、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
《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如果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這一點,課程改革就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素質教育就會流於形式。同以往相比,這次課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課程等方面,都有著重大的轉變。
8. 新課改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我們常常以為課程改革就是改換教材,這是不正確的。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新課改主要有六大"改變":
1、課程目標方面,反對過於注重知識傳授,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比如學化學,過去只是明確地告訴你什麼加什麼會產生怎樣的反應,現在我們經常不告訴學生結果,而是讓學生自己去做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學習、理解和記憶,體驗過程,培養能力,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
2、課程結構方面,強調不同功能和價值的課程要有一個比較均衡、合理的結構,符合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突出的是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類的課程得到強化,同時強調課程的綜合性和選擇性。
3、課程內容方面,強調改變"繁、難、偏、舊"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科技相聯系的"活"的知識。
4、課程實施方面,強調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學會合作。
5、課程評價方面,以前的評價過於強調甄別與四川課改選拔,現在強調評價是為了改進教學、促進發展。比如,有的學生基礎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沒及格,老師可以給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學習。
6、課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國家課程、教材一統天下,現在強調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充分調動地方和學校的積極性,也增強教育的針對性。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人們已經感受到了一些變化:各地用的課本是不完全一樣的;老師上課不是"緊扣教科書"了;學生的"問題"多起來了;高中錄取不是只看分數了。學業評價不是只看考試結果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