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程高年段標准
⑴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2020部編版各學段學習目標解讀
小學語文抄新課程標准
第一部分 前言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⑵ 小學高年級學生學習標准(全面的)十點
內容摘要: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要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1]。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各年段的要求又不盡相同,本文主要闡述小學高年級階段應養成的語文學習習慣。
關鍵字:學習習慣 培養 語文 高年級
習慣,就是「長時期養成的不易改變的動作、生活方式、社會風尚等。」[2]顯而易見,習慣的養成需要兩個條件:一是長期形成的;二是一旦形成,則不易改變。
教育家葉聖陶強調:「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可見培養習慣的重要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語文課程標准》倡導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語文教材的一項重要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僅是語文學習的要求,更是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3] 「培養一個好的習慣,也許你的人生從此就會改變。」[4]難怪人們常說「習慣決定命運」!看著現在班級各同學的習慣狀況,又看看他們的各項表現,我驚奇地發現:學生學習習慣的優劣居然和他們的成績幾乎成正比。這對我來說實在是一個破天荒的發現。因此我更加感受到習慣對於一個人的重要了。小而言之,習慣的好壞會影響到學習、生活;大而言之,則會影響到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甚至將決定於他們今生的命運。既然習慣對一個人來說如此重要,看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迫在眉睫,所以我們要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放在重要位置,抓緊抓好。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注意要始終抓緊、抓實,務求達到預定的目標。小學高年段的學生應該養成哪些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呢?筆者通過廣泛閱讀教育著作,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現提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養成善於口語交際的習慣
《語文課程學段目標》對於小學高年級階段的聽、說做了明確要求: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樂於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要適當;能根據交流對象的場合,稍作準備,做簡單的發言。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並能簡要轉述。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都通過「聽」、「說」與別人交流。課堂上發言、討論、誦讀等都是一種學習的機會,要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不要站起來說話吭吭吧吧。指導學生堅持說話規范化、條例化,並且在交流過程中要懂得尊重,樹立自己發表意見與仔細聆聽別人發言同等重要的思想。我們也可以給學生多創造一些愛說、喜聽的機會。班級可經常開展一些活動,比如:班會、朗讀比賽、××問題辯論賽等。在活動當中參與的過程當中,把要點多次進行強化,天長日久,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尊重意識就會提高。
二、 養成獨立識字、書寫規范的習慣
新課程理念特別指出:「識字和寫字是閱讀教學的基礎」 [5] 要「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6]它也是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同時規范、端正、整潔地書寫漢字是有效進行書面交流的基本保證,也是學生學習語文和其他課程,形成終身學習能力的基礎;熱愛祖國文字,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具備熟練的寫字技能,也是基礎教育課程的目標之一。高年段的具體目標要點為:養成獨立的識字能力,書寫行款要整齊,有一定速度。
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生能力的增強,在藉助漢語拼音以及工具書的基礎上形成獨立的識字能力。養成這個這個能力對學生認識漢字、掌握漢字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整潔整齊認真的書寫是小學生應該養成的重要習慣之一。但是目前的現狀卻不令人樂觀。據統計,作為新升五年級的我們班,50位學生當中,有五、六位同學的字寫的橫不平、豎不直,甚至寫成一撮,讓人幾近無法辨認;至於寫字成型入體的同學,大致有四分之一;能夠每次認真書寫的同學大致有三分之二。通過調查其他班級的書寫情況,結果大致相同,看來部分學生書寫不夠規范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我們希望在學生書寫「關鍵期」的一、二年級就把習慣給培養起來,針對這樣的部分同學還需教師多多費心才行啊!
三、 堅持閱讀的習慣
十六世紀英國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曾經說過:「讀書使人成為完善的人」 杜甫曾經在詩中寫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讀書的作用非常大,非常多。在歷史上的先哲們,無不重視讀書的重要性,並都讀了大量的書籍。
《語文課程標准》和新教材中指出,語文教學要聯系生活,「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語交際能力。」同時「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語文教學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光靠課堂的學習是不夠的。課本的知識或教師傳授的知識,只不過是知識海洋中的一滴水,大量的知識和能力需要學生在課外去學習和培養,特別是在強調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今天,課外閱讀量的多寡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方面,有它獨特的意義。著名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先生指出:「語文學習,三分得益於課內,七分得益於課外。」也說明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
《語文課程目標》要求小學高年段背誦優秀詩文 60 篇,課外閱讀不少於 100 萬字。要達到這個目標,小學語文教師就要有相應的措施和恰當的方法,激勵和督促學生去完成任務。因為課外閱讀對於勤奮好學的學生不成問題,可對於不自覺的學生,可就成了一個「幌子」,往往效果不佳。為了完成這一目標,我現在是這樣做的:把讀課外書當成一項家庭作業。每天讀半小時,摘抄一些好詞好句,並寫出書名與頁數,要求家長簽字,一個月同學們把自己的好詞好句本交流一次,並且我不定時抽查。另外,我還嚴格要求我自己,每個星期讀一本課外書,也摘抄部分好詞佳句,並且在閱讀課上與同學共同分享,因為我知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也相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樣學生的課外閱讀就盡量落到了實處。豐富了知識,閱讀能力普遍提高。
我也迫切地期望同學們熱愛讀書,因為它的確是知識的泉源!只有它才能夠使我們在精神上成為堅強、忠誠和有理智的人,成為能夠真正愛人類、尊重人類勞動、衷心地欣賞人類那不間斷的偉大勞動所產生的美好果實的人。(高爾基語)
四、養成查閱工具書的習慣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會遇到一些不會寫或不認識的字,不懂的句子,以及課文作者的生平概況等等,於是開口便詢問老師或者家長,老師或家長如果立即告訴他們,容易促使學生養成不愛動手、懶惰的習慣。在強調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今天,這對於學生是非常不利的。我們都知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所以要培養學生自己動手、查閱工具書的好習慣。《語文課程標准》中對此也有明確的要求:小學高年段要能夠利用圖書館、網路信息渠道獲取資料,了解查閱資料、運用資料的方法。比如:教學《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篇課文,如果學生能自己提前搜集關於宋慶齡和樟樹的資料,他對宋慶齡和樟樹有一定了解後,在探討宋慶齡不肯搬家,為什麼說是捨不得這兩棵樟樹;人們為什麼總愛在這兩課樟樹前合影時,感悟起來自然比沒有提前佔有資料的同學領悟得快,領悟的透徹。可見學生掌握了查閱工具書的習慣之後的獲益之處。尤其是古詩詞教學,如果不聯系作者的生平,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是很難讓學生有深切感悟的,就拿陸游的《卜運算元.詠梅》和毛澤東的《卜運算元.詠梅》來說吧,同是詠梅,可表達的思想感情卻一去千里,相去甚遠,關鍵在於兩位作者的生活經歷與人生觀念不同所致,如果學生課前對陸游和毛澤東的生平經歷了解甚少,他們是很難真正領悟到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的。
五、養成善於觀察的習慣
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留心觀察是一切科學發現的前提。語文學習同樣離不開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如傷心、煩惱、快樂、有趣,春去秋來,鳥類遷徙等等,學生都要觀察,它寫作的基礎。為了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我有時親自帶領學生在校園中觀察,在春遊、秋遊時觀察。比如我們寫作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習作三《秋天的樹葉》這篇作文,我就帶著同學們仔細觀察梧桐樹的葉的顏色、大小、形狀,並且把它和香獐樹的樹葉進行對比觀察,學生在比較之後,把每一種樹葉的外形、顏色、形狀寫得淋漓盡致,非常逼真。善於觀察為自己寫作積累了材料,習作水平就會很快提高,避免了說空話、說假話、脫離生活實際的毛病。
六、養成勤於練筆的習慣
許多同學在語文學習中都感覺作文難寫,而且進步較慢,針對這種現象,留心觀察、多讀書,為寫作奠定了比較好的基礎。但是如果不動手,眼高手低,所有的工作對於提高寫作也只是徒勞,所以勤於動筆才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關鍵之所在。
其實,學語言的經驗應該是任何人都知道。小孩子出生幾個月,不上課堂,不念語法修辭書,只是聽,跟著大人說,一詞半句,慢慢就會說了,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熟練」。寫作亦是如此,經常練筆,熟能生巧,寫作也就不難了。對於生活當中讓學生產生情感沖突的事情,學生寫起來往往很流暢,有真情實感,另外結合課文的小練筆也是提高寫作的一個比較好的方式,這樣會避免言之無物,說空話。比方說教學《尋隱者不遇》這首古詩,我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把作者去尋找隱者,在松樹下與童子對話時二人的表情、動作、語言、神情寫下來,看誰想像最形象、生動、合理。結果學生寫的惟妙惟肖。
」七、養成自改作文的習慣
有人說:「好的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修改出來的」。賈島「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中「推」「敲」的故事,以及王安石的千古傳誦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都可以說明這一點。因此指導小學生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明確要求:五、六年級「修改自己的作文,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好多習作也要求學生作文寫完後要認真修改,「基礎訓練」中要求學生認識並使用常用的修改符號。因此,教師要依綱據本,明確要求,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掌握修改的方法,並強化訓練,培養學生多讀多想、反復修改的良好習慣,以達到全面提高寫作能力的目的。教師要科學合理地組織學生以同桌或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修改,教師要適時加以點撥,以保證學生的修改質量。
七、 養成獨立思考、不斷探究的習慣
華羅庚曾經說過:獨立思考能力是科學研究和創造發明的一項必備才能。在歷史上任何一個較重要的科學上的創造和發明, 都是和創造發明者的獨立地深入地看問題的方法分不開的。
教育所要塑造的人是一種獨立人格,各有自己個性的人,而不是工廠生產車間的千篇一律,一個模子。在當今提倡綜合性學習的社會里,一個不能獨立思考的人是無法取得成功的,雖然這樣做會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你會發現,你在這方面的努力,將會取得成倍的回報。[7] 尤其是在提倡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今天,獨立思考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務必要培養起學生獨立思考,不斷探究的習慣。就拿蘇教版教科書上的一篇作文來說吧,習作要求是:我們在生活中總會有一些新的發現,如:荷葉上的水總是會變成晶亮的小珠子;到秋天蘋果就紅了;我們小區的私家車越來越多了;城裡的的人喜歡到農村去吃家飯;我最愛的動畫片變得胡編亂造了……你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了哪些感興趣的問題?你是用什麼方法找到的?請把你的新發現寫下來。這篇作文實際上是要求我們小學生平時要留意觀察,寫出你觀察到的現象,思考改變的幅度,原因等等。它實際上就是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探究問題答案的過程中必然要滲透著自己思考,思考過後繼續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周而復始幾次,想必應該能夠解決問題,即使問題沒有解決,在這個過程當中,能力也提高了。
作為小學高年段的同學,以上的學習習慣是必須要具備的。然而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就要靠教師們長期堅持不懈地辛勤引導和培養,再加上家長的支持和配合,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要努力去做,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肯定會培養起來的。
⑶ 《語文課程標准》小學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應該是多少萬字以上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敗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三、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1.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之下,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這四個學段,分別提出「階段目標」,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2.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知識與技能 目標:
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識和學科基本知識;基本能力——獲取、收集、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過程與方法
目標:過程——指應答性學習環境和交往、體驗。方法——包括基本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具體的學習方式(發現式學習、小組式學習、交往式學習……)。過程與方法貫穿於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的全過程,科學探究的過程一般包括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觀察、實驗、製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與結論,表達與交流七個環節。不同的環節採用不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目標:
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的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和自然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3.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1~2年級為「寫話」,3~6年級為「習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
4.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部分,對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學、評價等,提出了實施的原則、方法和策略,也為具體實施留有創造的空間。
⑷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關於中年級段的閱讀要求是哪些
(二)閱讀
1.用普通抄話正確襲,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5.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6.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7.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8.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9.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10.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⑸ 小學語文新課標的標準是什麼
vcg
hhbjknhftgfvhjm......mbjnmjhfbc..../////////////////////////////////////////////////jhnigugugytertdrtsxrewzaedfd.............m,,,,,,,,,,,,,,,,,,,,,,,,,,,,,,,,,ihjgtfcbghfg,.
⑹ 劃分小學語文高中低階段的標准
一二來三年級為低年級,這段源時間主要是基本常識的積累過程。三年級以後,基本的算術能力已經完全具備(整數四則運算),簡單的圖形(平面)和邏輯推理判斷能力已經初步成型。語文方面,常用字的積累達到一定水平,各種句式的含義已經理解(把字句、被字句;過去時,將來時;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四年級和五年級為中年級,實際上我認為從接觸分數開始,應該算作中年級,各地時間可能會略有不同?標志是抽象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以及完整表達能力開始養成。數學上開始接觸分數、復雜的應用題、立體幾何等。語文開始接觸不同的文體、修辭,並通過完整的作文記敘一件事或表達一種思想。六年級為高年級,我認為主要的劃分是從班級里有一定數量的學生進入青春期開始。所以從5年級開始也可以。這段時間主要是學生心理上一個重大變化,可以影響到他們一生。開始在意男女同學之間的關系,大多數人面臨與同伴的第一次分離(升入不同的初中),以及開始對未來的思考和規劃。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⑺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各學段對閱讀有哪些具體要求
1-2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3-4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5-6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第一學段(1~2年級)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第二學段(3~4年級)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第三學段(5~6年級)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7)小學語文課程高年段標准擴展閱讀: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要求規定:
1、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
2、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
3、教材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語文知識、課文注釋和練習等應少而精,具有啟發性,有利於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