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社會學課程大綱
『壹』 誰有《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准教學大綱匯編歷史卷》哈
高中歷史教學大綱
一、教學目的
歷史學是認識和闡釋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與人類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活動密切相關,具有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
歷史教學在普通高中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從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更好地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
普通高中的歷史教學,要在初中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及其不同歷史時期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初步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要能初步形成正確的時空概念,掌握正確換算歷史公元年代、識別和使用歷史圖表等技能,具備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並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
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和運用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的基本方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指導學生搜集和整理與學習相關的歷史資料,培養學生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資料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對歷史問題進行實事求是的闡述,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與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教育,使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和改革開放、振興中華的使命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培養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和國際競爭意識;使學生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二、課程、課時安排高中歷史課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
1.必修課:中國近現代史,每周3課時,共99課時。
2.選修課
選修I:世界近現代史,每周2課時,共65課時。
選修Ⅱ:中國古代史,每周2.5課時,共60課時。
三、教學內容中國近現代史教學內容概述
近代部分
中國近代史始於1840年鴉片戰爭,止於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始終是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
中國近代史,是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堅持反帝反封建斗爭,並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歷史。
(一)鴉片戰爭前夕,中國處於清朝封建統治之下,國勢衰微,危機四伏。與此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加緊對外擴張。1840年,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並最終迫使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世紀50年代爆發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更多主權,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
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擴大了對華商品輸出,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這種經濟上的侵略進一步擴大。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任務。19世紀中期,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這場運動失敗了。
鴉片戰爭時期,在一些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和開明官僚中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林則徐等人開眼看世界,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
(二)19世紀60年代初,清朝政局發生變化,慈禧太後通過政變奪取了實際的最高統治權。此後,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起來。
清朝統治階級內部的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口號,掀起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19世紀四五十年代,在中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無產階級先於民族資產階級誕生。六七十年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民族工業開始出現,民族資產階級產生,中國社會經濟形態和社會階級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
19世紀70年代以後,列強加緊侵華,經中法戰爭、中日戰爭,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它們在加強資本輸出的同時,還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下,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救亡圖存的戊戌變法運動。由於反動勢力的強大和維新派缺乏群眾基礎,戊戌變法運動失敗了,但是,它引發了中國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義和團運動是一次大規模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三)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蓬勃興起。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推動了民主革命的迅猛發展。
清政府在形勢的逼迫下,推行的「新政」和「預備立憲」,沒有能夠挽救其統治危機。1911年爆發的武昌起義,迅速得到全國響應,清政府的統治土崩瓦解。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清朝滅亡。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革命果實被封建軍閥袁世凱篡奪。
(四)辛亥革命以後,袁世凱建立起北洋軍閥的統治,公然恢復君主專制制度,出賣國家利益。對此,革命黨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斗爭。
袁世凱死後,中國出現了軍閥割據紛爭的局面,給人民帶來了空前的災難。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國家暫時放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加之辛亥革命的影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較大發展,中國無產階級隊伍也壯大起來。
(五)20世紀初期,思想解放的潮流日趨高漲。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沖擊了封建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道德。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傳播、共產黨早期組織在上海、北京、武漢、長沙等地建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22年,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隨後,中國共產黨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發動國民革命,舉行北伐戰爭,沉重打擊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1927年,國民黨右派發動了「四一二」政變和「七一五」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六)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對外依附帝國主義,對內實行一黨專政的獨裁統治,經濟上採取統一財政、整頓金融等措施,中央財政收入有所增加,工農業也有一定發展。
192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創建工農紅軍。毛澤東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提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為中國革命指明了由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經濟建設,開展游擊戰爭,建立中華蘇維埃政權,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四次反革命「圍剿」。
由於中國共產黨內的「左」傾錯誤,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進行長征。1935年的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正確領導。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我國東北三省,扶植清遜帝溥儀建立偽滿洲國。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實行不抵抗政策,愛國軍民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抗日救亡運動迅速興起。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製造華北事變,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一二·九」運動爆發,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掀起新的高潮。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七)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大舉侵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日戰爭開始。抗戰初期,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了幾次大規模抵抗日本侵略的會戰。侵華日軍在攻陷南京後,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中國共產黨領導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創建抗日根據地,長期堅持敵後抗戰,發展成為抗戰的中堅力量。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日本帝國主義改變侵華戰略方針,對國民政府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的政策,扶植汪精衛漢奸政權;以主要兵力進攻八路軍、新四軍;在淪陷區,進行野蠻的經濟掠奪,實行法西斯殖民統治。
在相持階段,抗日根據地在共產黨領導下進行了艱苦鬥爭,淪陷區人民採取各種形式堅持抗日。國民政府逐漸轉向消極抗戰,積極反共。
抗日戰爭後期,各個抗日根據地得到了鞏固、發展,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准備了條件。中國共產黨召開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制訂了打敗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國的正確綱領、策略,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宣布投降。中國人民贏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八)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派在美國支持下,積極准備發動內戰。為爭取國內的和平、民主,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在重慶談判。1946年夏,國民黨撕毀談判協議,派軍隊向解放區大舉進攻,發動了全面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奮起抵抗。人民解放戰爭開始。
內戰爆發後,國民黨強化獨裁統治,政治更加腐敗,加緊搜刮人民,經濟日趨崩潰。國統區人民民主運動空前高漲。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實行了土地改革運動。
1947年,人民解放軍開始戰略反攻,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解放軍取得了戰略上的決定性勝利。1949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接著,人民解放軍進行渡江戰役,解放南京,國民政府垮台。
『貳』 小學教育重要課程有哪些
(一)必修課程
1.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其中錄音課18學時,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的要求:明確處於小學學習階段的兒童的心理發展對教育實踐的意義,以及小學教育面臨的實際的心理學任務,使學生確立科學的兒童觀和科學的教育觀,並根據所學的理論總結和指導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本課程從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相結合的角度探索兒童教育的規律,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並重的課程。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課程圍繞發展是教育的依據和結果,教育是發展的動因這兩個主題,闡述了兒童的社會化和個性化過程,兒童在認知發展和個性發展中的基本特徵、個體和群體差異,以及基本的應對策略;闡述兒童的學習風格和教師的教學風格,以及兒童的學習差異與教師的教學差異的關系;闡述學習的准備,現代課堂教學模式,以及發展和教學的測量等問題。
2.人文社會科學基礎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開設一學期。
人文社會科學基礎是"開放教育試點"教育學科教育學類小學教育專業的必修課。本課程的要求是:理解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主要區別和內在聯系,了解人文社會科學的概況,認識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闡述人文社會科學的具體內涵、內部結構和歷史脈絡;近現代世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哲學、歷史學、文藝學以及經濟學、社會學、語言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學科的重要突破;闡述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基本規律和主要趨勢,人文科學與人文精神的關系以及人文社會科學對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影響及應採取的對策。
3.自然科學基礎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開設一學期。
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與小學教材、教學以及課外活動有關的自然科學知識,擴大知識面,能兼教小學自然常識課程。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等學科的基礎知識,以及與之有關的科技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4.現代教育思想
本課程3學分,課內學時54,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的學習要求是:了解現代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的最新成果,以及重要的學校教育及其他教育形式的新認識,理解教育思想發展的客觀規律、實施素質教育的理論依據和教育基本原理發展線索,掌握現代西方和我國基礎教育實踐的發展及一般理論研究成果在學校教學中的具體運用方法。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簡介中外教育思想發展的歷史及當代教育思想的主要流派,分析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教育思想理論依據,討論我國教育改革中出現的新思想、新思路和教育科學研究領域的新成果及其實踐運用的前景。
5.教育研究方法
本課程5學分,課內90學時,其中錄音課20學時,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的目的要求是:培養學生的教育科研意識,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一般步驟和主要科研方法、基礎知識及應用技能,初步具備進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本課程主要內容:確定研究課題的方法,教育科研的設計,文獻法與內容分析法,調查法,觀察法,實驗法,研究結果的定量描述,研究假設的統計推斷,研究結果的解釋和研究報告的撰寫和研究的評價。
6.閱讀與寫作(1)(2)
本課程6學分,課內學時108,開設一學年。
本課程將現代閱讀理論與寫作理論有機整合、貫通,是一門體現當代課程改革精神的綜合性、應用性、基礎性課程。本課程的要求是:學習和了解現代閱讀基本理論與寫作基礎理論,了解和掌握各類文章的特點和基本的文章解讀方法與寫作方法,增強學生自身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提高學生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水平。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學習閱讀與寫作基本理論的意義,懂得閱讀與寫作的內在關系,了解閱讀心理與寫作心理,初繼續步掌握閱讀的基本規律、特點與方法,掌握寫作的基本規律和特點,掌握各類文體的基本特點、寫作方法和文章的修改與評改。
7.現代教師學導論
本課程3學分,課內學時54,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的要求是:了解現代教師的職業特點,理解並具備現代教師的職業道德、基本素質和創新能力,認識現代教師的歷史使命和重大責任。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闡述現代教師的職業特點、歷史使命、地位和作用;闡述現代教師的職業道德、基本素質(包括適應時代的教育理念、寬廣深厚的知識背景、教育教學技能、課堂教學能力、人際關系處理能力、更新知識和創造的能力、教育教學研究能力、人格魅力、身心素質等),以及現代教師繼續教育的任務;同時介紹國際視野下的教師現狀和未來發展。
8.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
本課程7學分,課內136學時,其中錄像課20學時,開設一學年。
本課程的基本要求是:了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的基本內容,樹立現代教育觀念和改革意識;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具有使用計算機進行文本、圖表和演示文稿的製作能力,具有使用計算機上網和製作簡單網頁的能力,初步具備把計算機應用到教育實踐中去的能力;了解教育傳播理論、教學媒體理論和教學媒體的選擇方法,能正確選擇教學媒體和在教學中的使用方法,了解教學軟體製作技術;初步掌握教學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會進行課程設計;為提高教學技能,使教學科學化、規范化和現代化奠定基礎。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信息技術概述(概念、地位和作用);計算機文化、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Windows);辦公應用軟體(Word、Excel、PowerPoint或Wps2000);網路知識和相關軟體(Internet Explorer、FrontPage);教育技術概述(概念、簡史和方法);教育傳播理論和教育媒體理論;教育媒體(宏觀、中觀、個人);教學設計(理論、過程、方法);教育媒體應用實驗。
9.美學與美育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開設一學期。
美學與美育是教育學科教育學類小學教育專業的必修課。本課程是培養學生具備基本的美學與美育理論知識、較高的審美鑒賞能力和審美塑造能力、較高的實施美育的能力的課程。本課程重視美學、美育理論向審美實踐與審美教育實踐能力的轉化,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滲透性和復雜相關性。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是美學;美及其形態;美感;什麼是美育;形式美與美育;藝術美與美育;審美文化形態與美育;青少年發展與美育;教師角色與美育
『叄』 小學課程包括什麼
映可以從中得到什麼啟示?肚
懊「我第一次開始學拳擊是11歲,自己喜歡,打了幾年,教練說我能夠打比賽了,右
『肆』 很急~小學社會科學課大體講什麼方面內容有什麼好的教學建議,謝謝~
給學生根據課本內容再聯系一下實際就可以啊! 我小學老師就是這么教的
『伍』 求人教版小學各年級教學大綱
沒有啊~
『陸』 小學全部的課程體系(大綱)
語文 數學 英語 自然 體育 信息技術 音樂 美術 地方課程 思想品德 勞動與技術 科學
我們學校就這些啦!
『柒』 小學社會都是學什麼
社會課教學內容包括社會生活、歷史、地理以及法律等常識。
社會課的教學目的回是使學生認識一些常見的答社會事物和現象,初步了解一些家鄉的、祖國的、世界的社會常識;從小培養他們正確觀察周圍社會、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法制觀念的啟蒙教育,增強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
(7)小學社會學課程大綱擴展閱讀:
社會課的教學要求:
1、指導學生觀察並認識家庭、學校和周圍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初步了解個人、家庭與社會的關系,從小尊重人、關心人,培養集體主義觀念和服務社會的意識。
2、指導學生初步了解家鄉和祖國的歷史、地理知識,初步了解中國的國情、國策,從而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設家鄉、振興中華的感情。
3、指導學生初步了解一點世界的社會常識,以及祖國與世界的關系,初步培養為人類作貢獻的意識。
4、指導學生初步了解與他們生活有關的法律常識,懂得遵紀守法,逐步培養法制觀念。
5、根據小學生的接受能力,適當滲透一點有關商品、效益、改革等觀念,初步培養他們觀察社會事物和適應現代生活的能力。
『捌』 1923年6月頒布了《新學制小學課程綱要》規定在初級小學初級階段,將什麼合並為社會
1923 年 6 月擬定、頒布了《新學制小學課程綱要》 ,綱要規定在初級小學 階段,把衛生、公民、歷史、地理合並成社會課,這是我國小學社會 課的開端。
『玖』 2018年1月6號小學教師資格證面試 科目是小學社會 想知道這個社會主要講什麼內容
小學社會教學法是分科教學法之一。師范學校的一門專業課。研究小學社會教學的目的、內容和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一段時間里,小學未設社會課, 師范學校也未講授社會教學法。
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教學計劃(試用草案修改稿)》,規定在小學中、高年級設社會課。該委員會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社會教學大綱(試用)》中指出,教學中要注意:
(l)兒童特點;
(2)寓思想教育於社會常識教學之中;
(3)與實踐相結合;
(4)趣味性;
(5)與其他學科聯系;與班主任工作、少先隊工作和課外活動相聯系,並與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取得家庭、社會的關心和支持;
(7)重視考查,以平時考查為主,內容應有利於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有利於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形式應靈活多樣,從實際出發等。
(9)小學社會學課程大綱擴展閱讀:
目前小學開設的課程裡面跟「小學社會」相關的有:
思品科學;科學屬於統考科目,學校比較重視,專業教師較少,不過來小學,不出意外各種科目都要教,去的小學缺哪門科任老師,你就教什麼。
1、小學教師資格證面試主要考查申請人的職業認知、心理素質、儀表儀態、言語表達、思維品質等教師基本素養和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教學基本技能。
2、筆試各科成績均合格並在有效期內的考生,方可參加面試。面試採取結構化面試、情境模擬等方式,通過抽題、備課(活動設計)、回答規定問題、試講(演示)、答辯(陳述)、評分等環節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