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准在興趣上的要求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准在興趣上的要求

發布時間: 2021-02-02 08:24:54

Ⅰ 課標對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的要求

通過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學生將: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並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像、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具體達到:
科學知識:獲得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三大領域中淺顯的、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與方法,並能嘗試用於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
科學探究: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提出問題、猜想結果、制定計劃、搜集證據、進行解釋、表達與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對科學探究的認識,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主要是對待科學學習、對待科學、對待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STS)和對待自然四個方面。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培養愛科學 、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並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逐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逐步形成大膽想像、尊重證據(事實)、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
上述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和分目標,勾畫出了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大致輪廓。《標准》將總目標從科學探究,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科學知識三個領域進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標,但這絕不意味著在教學中能夠分別單獨實現,它們是在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中共同達成的。因此,在教學實踐中,以上目標必須相互整合,當作一個完整的體系來加以運用。

Ⅱ 最新的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是什麼時候

最新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是2011版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新課程標准(2011版回)
本次課程改革以培養小學生答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Ⅲ 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是怎樣敘述的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提出了「面向全體小學生」、「提高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的課程理念。具體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對象問題。 小學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小學生。為每一個孩子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公平性);同時,考慮到學生在性別、天資、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 民族、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因材施教)。
2、學生觀問題。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從學生已有經驗→需要)例如,美國教師教學《運動小車》研究怎樣快或慢一點?(經驗概念化→提升→發展)學習科學是一個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為他們提供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夥伴。
3、學習方式問題。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知識不是給予的,知識是生成的。例如《熱對流》的教學,圍繞液體中有沒有這種現象讓學生探究,怎樣把冷水、熱水分開?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親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他們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4、內容選擇問題。 小學科學課程的內容要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需要。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符合現代科技發展趨勢、適應於社會發展需要和有利於個人發展的內容,並強調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整合。
5、課程資源問題。 小學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教材不是聖經,在學習內容、活動組織、作業與練習、評價等方面提供教師、學生更大的選擇機會和創新空間;信息社會更具開放性。
6、評價問題。 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①既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②指標是多元的;③方法是多樣的;④評價主體(教師、學生、家長等)。

Ⅳ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准

三個分目標:
(一)科學探究;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科學知識.

Ⅳ 小學科學興趣課可以上些什麼內容呢急需建議!!

我想題材可以有:
科學家的故事
偉人傳記
有趣的小實驗
神奇的自然(生物)現象
再不行給他們他們講一些外星人的故事,他們准愛聽!

Ⅵ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什麼

1.怎樣理解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為什麼要用不同的行為化動詞表述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
3.為什麼要「盡可能用表現性目標表達需長期積累才可能實現的目標」?
4.為什麼說「低估兒童學習科學的潛能比高估更可怕」?
5.怎樣鼓勵兒童通過動手動腦「學」科學?
6.如何使科學課教學富有兒童情趣?
7.為什麼教師要「彎下腰來傾聽兒童的心聲」?
8.什麼是親歷活動?
9.科學探究活動與親歷活動是什麼關系?
10.如何理解「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11.不同年級學生的探究活動有無差別?有何差別?
12.怎樣把握開放的教學觀念和有限的上課時數之間的關系?
13.怎樣把握開放的教學觀念和有限的課程資源的關系?
14.一節課下來教師不給學生一個肯定的結論,這樣好嗎?
15.科學教師對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有哪些指導策略?
16.為什麼要提倡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17.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18.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要注意哪些問題?
19.什麼是教育評價?
20.學科教學評價發展的主要趨勢是什麼?
21.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如何定位?
22.怎樣理解「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23.怎樣理解「評價內容的全面化」?
24.怎樣理解「評價方法的多樣性」?
25.怎樣理解「評價時機的全程化」?
26.「科學探究」部分內容標準的評價特點是什麼?
27.「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部分內容標準的評價特點是什麼?
28.「科學知識」部分內容標準的評價特點是什麼?
29.怎樣通過日常教學中的觀察與訪談進行評價?
30.怎樣通過學生的作業、作品與傑出表現進行評價?
31.怎樣通過學生學業進行評價?
32.怎樣進行科學課程的測驗與考試?
33.怎樣運用「評定量表」評價學生的科學學習表現?
34.什麼是科學課程資源?
35.為什麼要重視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36.社區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要注意哪些問題?
37.如何開發與利用科學課程的網路資源?
38.為什麼說科學教師是最重要的科學課程資源?
39.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國家對教材改革提出了哪些要求?
40.《小學科學課程標准》為什麼要對教材編寫提出一系列的有關建議?
41.依據《標准》所編寫的小學科學教材半具有哪些顯著特徵?
42.《標准》對教材編寫者提出了哪些要求?
43.教師在教學中怎樣看待與使用新教材?
44.什麼樣的教師才能勝任小學科學教學?
45.科學教師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科學知識?
46.科學教師必須具備哪些能力?
47.一個合格的科學教師要經過哪幾個方面的培訓?
48.科學教師如何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科學教學水平?
49.在職科學教師的進修學習有效途徑有哪些?
50.為了順利開展科學教學,科學教學必須具備哪些儀器設備和場地?
51.如何布置科學專用教室?
52.如何布置學校里的科學活動園地?

1. 怎樣理解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兩種不同的教材觀。「教教材」是指這樣一種教材觀:把教材當聖經,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因傳統教材絕大多數是以知識作為邏輯主線的,至多是結論加驗證性實驗,這樣「教教材」就成了只教概念,原理等知識的代名詞。 現代教學觀強調教學的目標是多樣的。科學教育的目標包括了科學素養的諸多側面: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後幾者的教育在教材中的反映是有限的,它們更大程度上要靠親歷、體驗各種和科學有關的活動達成;同時,又不能離開有關的知識單獨進行。這勢必要求教師從「教教材的立場轉到用教材教的立場——在教知識的過程中有機結合科學方法、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的教育以充分實現科學課程的育人潛能。
一位「用教材」教的教師是這樣設計「抑鬱症」這一知識點的教學的:為了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他讓學生比較兩種不同的抑抑理論;為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他讓學生提出一種自己的抑鬱理論;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他提供了一個抑鬱病人案例,讓學生開治療處方。這是一個典型的「用教材教」的案例。
「用教材教」需要教師提高科學課程多方面目標意識和識別知識課程潛能的智慧:哪些知識的學習可以超越知識本身的價值。展示月相的變化是一回事,讓孩子連續觀察並記錄28天左右的月相是另一回事,後者給予兒童的更多也更重要:堅持性、客觀性、認真、嚴謹……

2. 為什麼要用不同的行為化動詞表述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
首先看一下為什麼要用行為化動詞來表述教學目標。在教師撰寫的教學目標中,常常會看到類似這樣的表述: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②演示熱脹冷縮現象;③學習「物體的沉和浮」。這些表述或失之於過於抽象、籠統,或失之於陳述的是教師行為,或失之於只寫出要學的課題,至使執教者無法對教學的效果真正做到心中有數。
美國學者拉爾夫·泰勒和布魯姆均認為:教學的效果最終應反應在學生的行為變化上,因此主張陳述教學目標時,主語應該是學生;謂語應該是可測量的行為化動詞。這樣,可以避免因目標表述由於抽象、空洞而難以把握、無法測量的弊端。這些主張,為諸多課程設計者和教師認可和接受。
其次再來看一下怎樣用不同的行為化動詞來表述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
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多種多樣的。布魯姆將教學目標分為三類:認知領域、動作技能領域和情感領域。另一位美國學者加涅將學習結果分為五類: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顯然,這些學習結果具有不同的特徵,言語信息涉及「知什麼」、態度和傾向性有關,其餘的則和「知如何」關聯。用不同的行為化動詞來表述這些不同類型的目標,可以使教師清醒地意識到教學後學生應發生哪些方面的行為變化,從而考慮選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來達到這些目標。例如,當我們用「會做什麼」的句子來陳述目標時,就應想到要用練習的教學方式;當我們用「意識到……」的句子來陳述目標時,就應想到要創設情境給學生以體驗的機會。

3. 為什麼要「盡可能用表現性目標表達需長期積累才可能實現的目標」?
表現性目標是指每一個學生在與具體教育情境的種種「際遇」中所產生的個性化表現。當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個性充分發展的時候,他在具體教育情境中的具體行為表現及所學到的東西是無法准確預知的。因此,表現性目標所追求的不是學生反應的同質性,而是反應的多元性,它不規定學生在完成一項或多項學習活動後准備獲得的行為,只描寫教師提供的情境、所要處理的問題以及所要從事的工作。而學生在此情境中產生的成品,都如其人的不同而多變。
表現性目標表述方式的提出建立在對行為目標的批判上,批判之一便是對情意領域目標更高層次思維能力目標這些需長期積累才可能實現的目標,很難准確地預設一節課後該發生何種行為變化,例如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對大自然美的鑒賞能力。這些目標的敘寫,與其指明活動後的行為變化,不如指明活動本身(學生需經歷的活動)更為有效,何況,活動的收獲完全可能超越預期的。
表現性行為目標的倡導者是美國課程學者艾斯納。艾斯納曾給出一些例證來說明怎樣制定「表現性目標」,如「通過使用鐵絲與木頭發展三維形式」;「參觀動物園並討論那兒有趣的事情」。「標准」舉的例子是「觀賞植物的花和葉」、「朗讀有關星空的美文」等,這些目標的表述均未指明學生在參加這些活動後能做什麼,但學生行為的變化是可能發生的。我們可以把表現性目標視為行為目標的補充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